『壹』 章瑞虹的瑞虹小傳
一方紅氍毯,五光十色燈。台上演的是千古悲歡情愁、聚散離合。幕開幕合,燈明燈滅間,歲月如水。面對戲外燈火輝煌的喧鬧都市,曲終人散時的舞台有時是有些寂寞的。然而,卻有這樣一位越劇小生,始終恬然地守望著這喧鬧與寂靜、古典與現代交錯的舞台天地,痴心不改。在感動著觀眾的同時,也感動著自己。如果問她,為何如此痴迷?她的回答是堅定的:「因為這是我所鍾愛的藝術,其中蘊藏著吸引我不斷地去發掘的無窮魅力。」
她,就是上海越劇院紅樓劇團著名范派小生,范派藝術創始人范瑞娟的嫡傳弟子———章瑞虹。
守望,為一個信念
章瑞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水鄉女子。出生於浙江紹興,有一位曾任紹興越劇團資深編導的父親。但她與越劇的結緣,並不因此像人們想像得那樣水到渠成,而是帶著幾分傳奇的色彩,就好像日後她在舞台上經常演繹的那些傳奇故事一樣。「父親一開始並不贊成我從事這一行業,他更希望我們家能出一個大學生。」她這樣說道。然而,1979年,當臨海越劇團前往紹興招生的時候,當時連一句越劇都不會哼的她,卻憑著瀏亮的嗓音,俊美的外表被負責招生的老師慧眼相中,從此,便結下了與越劇的難解之緣。
許多年後,當章瑞虹回想起當時一個人瞞著父母,偷偷坐上前往臨海復試的長途車時的情景,心中還是有些後怕。「車行駛在蜿蜒的盤山公路,車窗外就是深不見底的懸崖。當時心裡就想,好懸啊,這要是掉下去怎麼辦?」但,也就在這條盤山公路上,性格倔強的章瑞虹更明白了一件事:「既然選擇了,就只能前行,不能後退。自己的路,
只有靠自己一步步走下去。」之後,她的奮斗、她的探索,也為這不同尋常的第一步,做了最好的注腳。
翻開章瑞虹的簡歷,你也許會有些驚訝她所擁有的豐富經歷:1979年入臨海越劇團,任主要演員兼副團長。1982年選送入浙江省藝術學校。1984年考入上海市戲曲學校越劇班。1987年畢業後正式轉入上海越劇院青年團並任主要演員,190年並入紅樓團至今。這段輾轉於浙江與上海,融合了舞台實踐和理論學習的人生閱歷,為日後章瑞虹領悟藝術精髓、塑造舞台形象帶來無窮裨益。多年的戲校學習,雖然使年輕的章瑞虹一度錯過了八十年代最繁華熱鬧的越劇盛世,卻也同時給了她很多。正是因為那些年清苦的學習訓練,才有了今天她對於藝術的出色理解和領悟,正是滬浙兩地不同的越劇風格的熏陶,使她對於越劇藝術有一個全面完整的認識。這,也就是初到上海的章瑞虹為什麼毅然決然地舍棄立刻進越劇院而甘心先到戲校坐上三年冷板凳的原因。對於這一選擇,章瑞虹始終不後悔:「錯過的榮耀只是一時的,而我從中所獲得的積累卻可使我一生獲益匪淺。」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機會,對於志存高遠者往往特別的苛刻,1987年當章瑞虹壯志滿懷地走出戲校的大門,准備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盡情揮灑時,越劇乃至整個傳統戲曲界卻正開始遭遇它的冬天。在漫長的等待中,不少越劇演員耐不得寂寞,紛紛改行。章瑞虹,卻選擇了留下與越劇共守清貧。這一守,便是近十年。十年間,她所能做的,只能是一絲不苟地演好每一出范派經典劇目,力爭將每一次演出完成得完美無瑕。對她而言,鮮花掌聲固然是每一個演員所渴望的。但,一個有追求的好演員所期盼的卻遠遠不只這些。雖然,當時的她和同輩們一樣不知道越劇的再度輝煌將是何時,可是,她卻堅信,掌聲可以一時暫歇,真正的藝術卻不會沒落。為此,她甘願守望。十年,不斷地重復著老師的作品,沒有屬於自己的東西,對於任何一位有追求的演員來說都是一種痛苦的經歷。然而,有些人只是痛苦地復制著這些舞台形象。有些人卻將這種痛苦視作一種磨礪、一種涅槃。章瑞虹相信,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任何的努力都不會是徒勞無功的。雖然有老師表演的珠玉在前,在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李娃傳》、《孔雀東南飛》、《打金枝》等范派名劇時,章瑞虹卻不甘亦步亦趨地模仿,而堅持將自己對於人物的理解融入自己的表演中。她相信,演員要感動觀眾,首先要使自己感動。她的《梁祝》等劇,是范派的經典劇目,更是她自己的《梁祝》,不僅深得前輩藝術家的精髓,更有著自己對於人物的獨到感悟。
在不斷完善傳統經典藝術形象的同時,章瑞虹也一直沒有放棄塑造屬於自己的舞台代表作的追求。為此她敢於大膽地挑戰傳統、挑戰經典。《寶玉夜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這個全長不足15分鍾的摺子戲中,她憑著深厚的表演功力,使觀眾被她那位「痴心、寂寞、柔情似水」的范派寶玉所感動,從而打破了人們對於范派只善於塑造忠厚人物的印象。這出戲,不僅此後成為章瑞虹的保留劇目,更有不少外地劇團的著名演員爭相演出,其受觀眾喜愛的程度可見一斑。
如果說《寶玉夜祭》是章瑞虹對於流派傳統的一次勇敢突破的話,此後的《風雪漁樵》中,她所塑造的才高氣傲的朱買臣,則又讓人在贊嘆她出色的演唱功力的同時,不能不佩服她塑造不同類型人物的能力。
無論是那些膾炙人口的經典老戲,還是獨出機抒的新編劇目。一次次的嘗試,一步步的探索。章瑞虹的藝術在這個過程中日臻成熟,與此同時,她心中的一個想法也變得日益清晰—打破越劇才子佳人的傳統,塑造一個與傳統迥異、卻又並非背離傳統的越劇小生形象。於是,我們看到了《梅龍鎮》里活潑可愛、率真無羈的正德皇帝。
《梅龍鎮》是一出輕松活潑的輕喜劇。然而,這出2個多小時的越劇所承載的意義卻絕不是一段少男少女的純真戀愛那麼簡單,不僅對於憑借這出戲喜摘第1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及第七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等多項大獎的章瑞虹是如此,對於面臨著傳統與現代沖突的困境,在摸索中前行的越劇藝術也是如此。
《梅龍鎮》代表了她演藝生涯中的許多第一次:第一次自己選題材,請編劇導演,全權負責;第一次出演喜劇人物;第一次嘗試「開門排練」,在排練過程中接受觀眾的檢驗。在最初挑選題材時,章瑞虹再一次顯示了她獨到的眼光。脫胎於《游龍戲鳳》的《梅龍鎮》,京、淮、川多種劇種都有演繹,說的不外是風流帝王與美貌酒家女之間的一露水姻緣。而章瑞虹卻敏銳地看到了這出老戲中與現代意識合拍的地方,看到了少年天子身上隱藏的和現代年輕人並無二致的渴望自由、崇拜自然的真性情。故事中所彌漫的時尚氣息使她著迷,促使她「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一改傳統越劇含蓄、凄婉的主調,將這個古代版《成長的煩惱》搬上越劇舞台。
對於尋求改革和發展的越劇而言,《梅龍鎮》的另一重大意義在於「青春越劇」口號的提出「青春」是多方面的,題材的青春、運作方式的青春,但,更重要的,是一種態度的青春。青春的態度是一種海納百川、不斷嘗試的態度,是一種熱情洋溢、不畏挫折的態度;青春的態度,就是《梅龍鎮》在選材上的大膽創新;青春的態度,也是《梅龍鎮》在劇本創作中不厭其煩的三易其稿。青春,是一種宣言;青春,也是一次契機。一出《梅龍鎮》,讓有些彷徨的越劇改革看到了一種突破的可能。自從《梅龍鎮》吹開一陣清新的青春之風後,「青春戲劇」的概念不僅在越劇界,也在其他劇種中被一再援引,成為一種時尚。青春越劇《梅龍鎮》的成功,不僅僅在於得到專家的認可。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在獲得老戲迷好評的同時,還為越劇培養起了一大批「青春」的觀眾。《梅龍鎮》貼近現代年輕人思想的劇情,章瑞虹拋棄固有程式束縛,渾然天成的表演,讓台下的年輕人感到台上的少年天子,就像是自己或是自己身邊的朋友,心悅誠服地成為章瑞虹的「鐵桿追星族」。在後台擁著章瑞虹索要簽名,向心中的偶像傾吐心中的感受,這些以往在歌星演唱會上才看得見的場景,在各地《梅龍鎮》演出之中已司空見慣。長久以來,人們常常感慨越劇演出時台下的滿目白發,長期以來,如何培養年輕一代戲曲愛好者是困擾戲劇從業人員的大問題。然而,《梅龍鎮》的演出,在不經意中給出了這些感慨和問題一個答案。
不經歷風雨,怎得見彩虹?一路走來,章瑞虹的路不算平坦。然而,天道酬勤,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在這方旖旎的舞台上默默耕耘了幾十年的她,不動聲色間,也獲得了令人羨艷的驕人成績。積累下的劇目包括:《梁山伯與祝英台》、《孔雀東南飛》、《李娃傳》、《打金枝》、《孟麗君》、《梅龍鎮》、《風雪漁樵》、《寶玉夜祭》、《紫玉釵》、《風月秦淮》、《桃李梅》等等。曾獲第1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7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上海第5屆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全國戲曲廣播演唱個人專題比賽一等獎等多種獎項。主演越劇電視連續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獲戲曲片優秀獎。
不僅如此,作為紅樓劇團的主要演員,著名范派小生,章瑞虹還在上海、全國有著一群為數眾多的戲迷,這其中既包括上了年紀的老戲迷,更不乏活力四射的年輕一族,甚至遠在異國他鄉,也有不少觀眾為她的藝術所傾倒,遠涉重洋,千里而來,只為現場親身感受一下她的表演魅力。面對種種的榮譽,台下的章瑞虹卻始終保持著一份難得的從容。在藝術上追求盡善盡美,鋒芒畢露的她,在台下卻是平淡而隨和。即使面對那些素不相識的戲迷,她也是如此真誠—她會掏錢為遠道而來看戲,卻買不上票的老人悄悄買上一張票,送她入場;她會體貼地關照散戲後等在劇場門外,為一睹她風採的大學生:「早點回家,路上小心。」真,是章瑞虹留給人最深的印象。
這幾年,章瑞虹聲名鵲起,她的演出任務也變得更為繁重了。然而,她卻依然盡力每次都將最佳的表演奉獻給觀眾。在上海越劇全國行中,章瑞虹帶著她的代表作《梅龍鎮》和《梁祝》等經典劇目參加了每一次長途跋涉,毫無怨言。北方行天津一站中,身體狀況不佳的章瑞虹在《梅龍鎮》中場時因炎熱中暑而在後台暈倒,蘇醒之後卻毫不猶豫地再次登台,憑著頑強的毅力,堅持將整出戲演完,演出精彩依然,台下的觀眾甚至感覺不到任何的異樣。事後,當觀眾得知幕後發生的事情,為演員的敬業精神潸然淚下時,章瑞虹卻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那天後台確實有點悶熱。」似乎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她心底真正的遺憾是:「那天,雖然我很注意調整自己的表演,但總還是不可避免對演出質量有所影響。沒有將最高質量的演出奉獻給天津觀眾,感到很抱歉!」
《梅龍鎮》的成功,為章瑞虹帶來巨大的榮譽。面對榮譽,她卻並沒有昏昏然,而是保持著一貫的冷靜。也有人勸她趁熱打鐵,再打造一出青春劇,將時尚的旗幟一扛到底。這不失為一種善意的勸告。
憑著在《梅龍鎮》中積累下的成功經驗,憑著青春越劇所引起的巨大反響,繼續走青春之路,是從成功通向更大的成功最省力的方法。可固執的章瑞虹卻並不願意走這條捷徑,她所不願的,是簡單的重復。「我想一個人靜靜地去思考一段時間,我需要回頭再看傳統,」她如是說。她認為,青春,固然是個很好的思路,卻並非唯一的通途,如果一味執著於一種方式,終不免固步自封。所以,她選擇將榮譽拋於腦後。在絢爛後的靜寞中默默地思考,去探索創新的另一種可能。
思考是章瑞虹從藝這么多年來一直沒有停止過的一件事。在她看來,思考,是一種財富。可以思考,需要思考的東西實在很多很多。台上的她,有著一副令人嘖嘖稱奇的「亮嗓子」,扎實的表演被專家觀眾譽為「脫盡女兒脂粉氣」的倜儻小生。無論忠厚憨實的粱山伯、意氣奮發的皇甫少華,還是痴情懦弱的焦仲卿、天真率性的正德皇帝,性格迥異的角色,她演來都能駕輕就熟、游刃有餘。然而,她卻並不因此而滿足,相反的,她一直在問自己,比之前輩恩師們令人高山仰止的藝術成就,她們這一輩演員,除了傳承之外,還能做什麼?還應該做什麼?這樣的思考,也許是有些痛苦的,但章瑞虹卻甘願為這種痛苦的思索所困擾,因為,她並不甘心僅僅做一位出色的「演戲者」,她希望,在將一個又一個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烙印在觀眾心中的同時,還能帶給他們,乃至帶給越劇藝術一些更多的別的東西……
沒有驚世駭俗的宣言;不作嘩眾取寵的表演。真心的付出,不是舌燦蓮花,而是踏踏實實地去做。在細水長流中,用每一次演出、每一次嘗試去追尋心中的那個夢。曾經有過坦途,也有過崎嶇;將來會有陽光,也會有風雨。但,人生自是有情痴,情至深處,便不會有悔!
在守望與思索中,章瑞虹在不斷尋找著,為觀眾、為越劇、也為自己,尋找一個滿意的答案。「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就是一位在越劇舞台上默默耕耘二十餘載的小生;這,就是一個真實的章瑞虹。
『貳』 章瑞虹的人物簡介
章瑞虹,一級演員,浙江紹興人,1963年12月1日出生。1979年入臨海越劇團學藝,工小生,宗范(瑞娟)派。後成為劇團主要演員,兼任團長。1984年考入上海市戲曲學校越劇班學習,1987年畢業,轉入上海越劇院青年劇團任主要演員,1990年並入紅樓劇團。2011年出任上海越劇院紅樓團團長一職。主演過《梁山伯與祝英台》、《李娃傳》、《孔雀東南飛》、《風月秦淮》、《紫玉釵》、《梨香院》、《桃李梅》、《打金枝》、《孟麗君》、《風雪漁樵》、《梅龍鎮》(獲第七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等劇目。1982年獲浙江小百花匯演小百花獎,1989年獲全國青年越劇演員大選賽熒屏獎,全國戲曲廣播演唱個人專題比賽一等獎,上海市第五屆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配角獎,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她主演的越劇電視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獲戲曲片優秀獎。曾多次赴泰國、香港、台灣、澳門等國家和地區演出。
『叄』 中國各地地方戲
越 劇
越劇誕生於1906年,時稱「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藝術——落地唱書。藝人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曲調沿用唱書時的〔呤哦調〕,以人聲幫腔,無絲弦伴奏,劇目多民間小戲,在浙東鄉鎮演出。
1910年小歌班進入杭州,1917年到達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絲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兩音,稱〔正宮調〕。 20年代初,劇種被稱為「紹興文戲」。1923年7月,在嵊縣施家嶴開辦了第一個女班。1925年坤伶施銀花在琴師王春榮的合作下,產生了63定弦的〔四工調〕,成為紹興文戲時期的主腔。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現。這時期,除男班、女班外,還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1938年名伶姚水娟吸收文化人參與對越劇的變革,稱「改良文戲」。這時期,最有名的演員是被稱為越劇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即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小生為竺素娥、屠杏花、李艷芳;青年演員如筱丹桂、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徐玉蘭、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嶄露頭角。主要編劇有樊籬、聞鍾、胡知非、陶賢、劉濤等。
1942年10月,袁雪芬吸收新文藝工作者參加,對越劇進行比較全面的改革,被稱為「新越劇」。編導有於吟、韓義、藍流、白濤、肖章、呂仲、南薇、徐進等。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龍門大戲院進行改革。此後,上海的主要越劇團都走上改革之路。
「新越劇」重要標志之一,是編演新劇目,使用完整的劇本,廢除幕表制。內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會黑暗和宣揚愛國思想。1946年5月,雪聲劇團首次將魯迅小說《祝福》改編為《祥林嫂》搬上戲曲舞台,標志著越劇改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1946年9月,周恩來副主席到上海,在看了雪聲劇團演出後,指示地下黨要做好戲曲界的工作。此後,地下黨派了黨員錢英郁、劉厚生、李之華及黨的外圍組織成員吳琛等,到越劇界擔任編導。在1946年袁雪芬被流氓拋糞事件中,1947年越劇「十姐妹」聯合義演《山河戀》及為筱丹桂申冤的斗爭中,進步文藝界、新聞界都給予了支持。
唱腔方面,越劇改革有重大的突破。「新越劇」在實踐中擴大了表現內容,原來較明快、跳躍的主腔〔四工腔〕已不能適應。1943年11月袁雪芬演《香妃》時,1945年1月范瑞娟演《梁祝哀史》時,都在琴師周寶財的合作下,分別創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調腔〕和〔弦下腔〕。後來這兩種曲調皆成為越劇的主腔,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各自的流派唱腔。
表演方面,一是向話劇、電影學習真實、細致地刻劃人物性格、心理活動的表演方法;二是向崑曲、京劇學習優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動作。演員們以新角色的創造為基點融合二者之長,逐漸形成獨特的寫意與寫實結合的風格。
舞台美術方面,採用立體布景、五彩燈光、音響和油彩化妝,服裝式樣結合劇情專門設計,色彩、質料柔和淡雅,成為劇種藝術風格的有機組成部分。 40年代的越劇改革,建立起正規的編、導、演、音、美高度綜合的藝術機制。越劇觀眾的構成也發生了變化,除原來的家庭婦女外,還吸引來大批工廠女工和女中學生。上海解放前夕,從事「新越劇」的幾個主要劇團如「雪聲」、「東山」、「玉蘭」、「雲華」、「少壯」,都受到中國共產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擁有大量觀眾。
1949年上海解放,7月便舉辦了以越劇界人員為主的第一屆地方戲劇研究班。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第一個國營劇團——華東越劇實驗劇團。1951年國營的浙江越劇實驗劇團建立。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劇院成立。
黨和政府重視民族戲曲,尤其是周恩來總理,對越劇藝術給予熱情關懷。建國初,為擴大越劇的表演手段,適應時代的需要。華東越劇實驗劇團和浙江的越劇團進行了男女合演的實驗,創作演出了《風雪擺渡》、《未婚妻》、《斗詩亭》、《爭兒記》、《山花爛漫》、《十一郎》等劇。從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創作出一批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藝術精品,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祥林嫂》、《西廂記》、《紅樓夢》。除此之外,還有一大批優秀劇目蜚聲大江南北。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情探》、《追魚》、《碧玉簪》、《紅樓夢》等被搬上銀幕。從50年代初起,相繼有一批越劇團從浙江、上海走向各地。到60年代初,越劇已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 1954年起,上海市戲曲學校開設了越劇班和越劇音樂班。1958年起,浙江藝術學校也開辦了幾屆越劇班。1960年上海越劇院開設了學館和舞台美術班。上海市虹口、南市、靜安等區,也辦起了學館或戲校。有計劃地培養出一大批越劇專業人才。
1977年1月起,一大批優秀傳統劇目陸續恢復上演。上海越劇院還相繼創作演出了新劇目《忠魂曲》、《三月春潮》、《魯迅在廣州》,塑造了現代史上歷史偉人的形象。浙江的越劇團,創作演出了《五女拜壽》、《漢宮怨》、《胭脂》、《春江月》、《桐江雨》、《花燭淚》等一大批優秀劇目。南京市越劇團也創作演出了《莫愁女》、《報童之歌》等好戲。1978年,男女合演的《祥林嫂》被攝製成彩色寬銀幕電影。《五女拜壽》、《莫愁女》、《春江月》、《桐江雨》、《花燭淚》等劇,相繼被搬上了銀幕。
一些五六十年代已成名的演員如陸錦花、王文娟、張雲霞、呂瑞英、金采風、畢春芳等,藝術上繼續提高,風格更加鮮明,繼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戚雅仙之後,形成新的流派唱腔。
80年代中期起,越劇界陸續試行了體制方面的改革。上海、浙江和江蘇大力培養新一代青年演員。趙志剛、錢惠麗、方亞芬、陳穎、韓婷婷、單仰萍、章瑞虹、王志萍、茅威濤、董柯娣、何賽飛、方雪雯、陶琪等新秀,已蜚聲海內外。
網站上多這呢!~~~~~`
『肆』 越劇 那個地方
越劇誕生於1906年,時稱「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藝術——落地唱書。藝人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曲調沿用唱書時的〔呤哦調〕,以人聲幫腔,無絲弦伴奏,劇目多民間小戲,在浙東鄉鎮演出。
1910年小歌班進入杭州,1917年到達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絲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兩音,稱〔正宮調〕。 20年代初,劇種被稱為「紹興文戲」。1923年7月,在嵊縣施家嶴開辦了第一個女班。1925年坤伶施銀花在琴師王春榮的合作下,產生了63定弦的〔四工調〕,成為紹興文戲時期的主腔。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現。這時期,除男班、女班外,還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1938年名伶姚水娟吸收文化人參與對越劇的變革,稱「改良文戲」。這時期,最有名的演員是被稱為越劇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即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小生為竺素娥、屠杏花、李艷芳;青年演員如筱丹桂、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徐玉蘭、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嶄露頭角。主要編劇有樊籬、聞鍾、胡知非、陶賢、劉濤等。
1942年10月,袁雪芬吸收新文藝工作者參加,對越劇進行比較全面的改革,被稱為「新越劇」。編導有於吟、韓義、藍流、白濤、肖章、呂仲、南薇、徐進等。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龍門大戲院進行改革。此後,上海的主要越劇團都走上改革之路。
「新越劇」重要標志之一,是編演新劇目,使用完整的劇本,廢除幕表制。內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會黑暗和宣揚愛國思想。1946年5月,雪聲劇團首次將魯迅小說《祝福》改編為《祥林嫂》搬上戲曲舞台,標志著越劇改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1946年9月,周恩來副主席到上海,在看了雪聲劇團演出後,指示地下黨要做好戲曲界的工作。此後,地下黨派了黨員錢英郁、劉厚生、李之華及黨的外圍組織成員吳琛等,到越劇界擔任編導。在1946年袁雪芬被流氓拋糞事件中,1947年越劇「十姐妹」聯合義演《山河戀》及為筱丹桂申冤的斗爭中,進步文藝界、新聞界都給予了支持。
唱腔方面,越劇改革有重大的突破。「新越劇」在實踐中擴大了表現內容,原來較明快、跳躍的主腔〔四工腔〕已不能適應。1943年11月袁雪芬演《香妃》時,1945年1月范瑞娟演《梁祝哀史》時,都在琴師周寶財的合作下,分別創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調腔〕和〔弦下腔〕。後來這兩種曲調皆成為越劇的主腔,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各自的流派唱腔。
表演方面,一是向話劇、電影學習真實、細致地刻劃人物性格、心理活動的表演方法;二是向崑曲、京劇學習優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動作。演員們以新角色的創造為基點融合二者之長,逐漸形成獨特的寫意與寫實結合的風格。
舞台美術方面,採用立體布景、五彩燈光、音響和油彩化妝,服裝式樣結合劇情專門設計,色彩、質料柔和淡雅,成為劇種藝術風格的有機組成部分。 40年代的越劇改革,建立起正規的編、導、演、音、美高度綜合的藝術機制。越劇觀眾的構成也發生了變化,除原來的家庭婦女外,還吸引來大批工廠女工和女中學生。上海解放前夕,從事「新越劇」的幾個主要劇團如「雪聲」、「東山」、「玉蘭」、「雲華」、「少壯」,都受到中國共產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擁有大量觀眾。
1949年上海解放,7月便舉辦了以越劇界人員為主的第一屆地方戲劇研究班。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第一個國營劇團——華東越劇實驗劇團。1951年國營的浙江越劇實驗劇團建立。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劇院成立。
黨和政府重視民族戲曲,尤其是周恩來總理,對越劇藝術給予熱情關懷。建國初,為擴大越劇的表演手段,適應時代的需要。華東越劇實驗劇團和浙江的越劇團進行了男女合演的實驗,創作演出了《風雪擺渡》、《未婚妻》、《斗詩亭》、《爭兒記》、《山花爛漫》、《十一郎》等劇。從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創作出一批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藝術精品,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祥林嫂》、《西廂記》、《紅樓夢》。除此之外,還有一大批優秀劇目蜚聲大江南北。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情探》、《追魚》、《碧玉簪》、《紅樓夢》等被搬上銀幕。從50年代初起,相繼有一批越劇團從浙江、上海走向各地。到60年代初,越劇已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 1954年起,上海市戲曲學校開設了越劇班和越劇音樂班。1958年起,浙江藝術學校也開辦了幾屆越劇班。1960年上海越劇院開設了學館和舞台美術班。上海市虹口、南市、靜安等區,也辦起了學館或戲校。有計劃地培養出一大批越劇專業人才。
1977年1月起,一大批優秀傳統劇目陸續恢復上演。上海越劇院還相繼創作演出了新劇目《忠魂曲》、《三月春潮》、《魯迅在廣州》,塑造了現代史上歷史偉人的形象。浙江的越劇團,創作演出了《五女拜壽》、《漢宮怨》、《胭脂》、《春江月》、《桐江雨》、《花燭淚》等一大批優秀劇目。南京市越劇團也創作演出了《莫愁女》、《報童之歌》等好戲。1978年,男女合演的《祥林嫂》被攝製成彩色寬銀幕電影。《五女拜壽》、《莫愁女》、《春江月》、《桐江雨》、《花燭淚》等劇,相繼被搬上了銀幕。
一些五六十年代已成名的演員如陸錦花、王文娟、張雲霞、呂瑞英、金采風、畢春芳等,藝術上繼續提高,風格更加鮮明,繼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戚雅仙之後,形成新的流派唱腔。
80年代中期起,越劇界陸續試行了體制方面的改革。上海、浙江和江蘇大力培養新一代青年演員。趙志剛、錢惠麗、方亞芬、陳穎、韓婷婷、單仰萍、章瑞虹、王志萍、茅威濤、董柯娣、何賽飛、方雪雯、陶琪等新秀,已蜚聲海內外。
『伍』 有全場越劇賴婚記嗎
這是我在學知網找到的越劇免費下載資料:
/戲曲藝術/越劇/音頻/_音頻片斷/_傅派/陳穎/陳穎 賴婚記.rm [0] 406.3KB 下載頁
/戲曲藝術/越劇/音頻/_音頻片斷/_其他/著名唱段/賴婚記.mp3 [0] 29.4MB 下載頁
/戲曲藝術/越劇/音頻/_音頻全劇/最新資料/賴婚記(小白玉梅,劉梅卿).rm [0] 4.4MB 下載頁
學知網是個有5000G學習資料的下載網站,如果您對以下資料感興趣,注冊後可免費下載!部分越劇資料如下:總目錄-戲曲藝術-越劇
白蛇前傳(紹百舞台劇:吳鳳花、陳飛、吳素英)
綵樓記(上越電視劇:金彩鳳、劉覺)
蔡文姬(舞台劇:黃美菊)
春香傳(上越舞台劇:徐玉蘭、王文娟)
風雪漁樵(上越舞台劇:章瑞虹、華怡青)
瘋人院之戀(上越演出:趙志剛)
漢武之戀
何文秀
紅樓夢
蝴蝶夢(電視劇:錢惠麗、王志萍)
花中君子(上越舞台劇:呂瑞英、趙志剛)
救風塵(上越舞台劇:方亞芬、陳穎、鄭國鳳、黃慧)
李娃傳
梁祝(寧百舞台劇:白銀飛、趙海英)
梁祝(上越舞台劇:陳穎、章瑞虹)
梁祝(浙百卡拉OK:顏恝、方雪雯)
柳毅傳書(南京越劇團舞台劇:竺小昭、 陶琪)
梅龍鎮(上越舞台劇:章瑞虹、張詠梅)
孟麗君(寧百舞台劇:任志蓮、陳萍)
木蘭別傳(紹百舞台劇:陳飛、吳鳳花)
穆桂英掛帥(紹百舞台劇:吳鳳花,陳飛)
盤夫索夫(上越舞台劇:金采風、陸錦花)
情灑羅山(上越舞台劇:錢惠麗、單仰萍)
沈園絕唱(范呂-韓婷婷配唱)
雙珠鳳—送花樓會
宋弘傳奇(王君安李敏)
唐伯虎點秋香(杭州黃龍越劇團:孟科娟、呂金芳)
唐伯虎落第(浙百電影:茅威濤、何賽飛、陳輝玲、江瑤)
桃李梅(上越舞台劇:呂瑞英、沈於蘭、史濟華、張桂鳳)
桃李梅(上越舞台劇:張詠梅、方亞芬、章瑞虹)
舞台姐妹(上越舞台劇:單仰萍、錢惠麗、許傑)
相思曲
楊乃武
玉簪記(上越紅樓團:錢惠麗、陳穎)
早春二月(蕭雅)
珍珠塔
狀元未了情(舞台劇:蕭雅)
醉公主(紹百電影片斷)
『陸』 章瑞虹的藝術人生
在台州越劇團,章瑞虹天賦的好身材,好扮相,好嗓子,加上自尊好強聰敏好思的天性,使她很快在同班同學中脫穎而出,成為劇團的當家小生,並被提升當劇團的副團長。那時,她真是劇團的驕子,有戲演、有房住,也有不錯的待遇,但她並不因此而滿足,她想進一步充實自己的藝術家底,以便更上一層樓。1983年,台州越劇團送章瑞虹到浙江藝校培訓,在培訓班結業公演中,章瑞虹擔任了一個主要角色。正是這次公演成為章瑞虹人生轉折的一次契機,越劇表演藝術家范瑞娟和其它一些老師就憑這出戲一眼相中了這位來自浙東山區,長著一雙活靈靈的大眼睛的女孩,對范派迷戀數載,終於得到了范老師的商識,並被正式接納為學生、當時章瑞虹的興奮之情不言而喻。她來到了上海,來到了老師的身邊。她可以直接進劇團,但她選擇了進戲校。她想扎扎實實地從頭學起。戲校三年,正是越劇依然紅火,對新人如飢似渴的日子,章瑞虹錯過了一次風光揚名的時機,但她沒有後悔,她覺得:一位青年演員真正要在舞台上立下腳跟,靠的是自身的修養和塑造人物的能力,如果光會做老師的「拷貝」即使紅極一時,也終究要被遺忘。章瑞虹有這份雄心。也有這份自信;她要靠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來贏得觀眾的認可,她孜孜追求著她的目標。
萬事不可強求
幾次在藝術上的沖刺都沒有成功,章瑞虹不由抱怨戲運不好,但她並沒有氣餒,重重挫折使她更加成熟和豁達,她悟到:萬事不可強求。水到自然渠成,關鍵還是在於自身的藝術底蘊。她演戲更加經心,挑戲也更加慎重了,她依然還是倔強,覺得沒有意思的戲,即使是頭號主角,不演就是不演,即使是個小角色,只要有戲可挖,有人反對她也要上,《紫玉釵》中的崔允明、《孟麗君》中的皇甫少華,就是在這種心緒支配下上演的小角色。特別是崔允明一角,這是她有生以來頭一回演配角。當時還有不少人勸她別演呢,可她看中了,便上了。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沒想到這個角色使她贏得了白玉蘭配角獎。當初演崔允明,當然沒有想到搏獎,只是她珍惜每一次在觀眾前亮相的機會,懂得保護自己的藝術聲譽,況且從學戲開始,她也不知道如何偷懶,於是,她一如既往、象演主角一般地鑽研角色。她演崔允明這位書生,不同於一般憨厚敦樸,或纏綿多情的人物,而著力表現人物的耿直仗義,對朋友磊落光明、對嫂子誠心誠意,戲雖不多,但幾次出場都個性分明,豪爽而不失書生本色,重情但又不顯輕浮,言行舉止慷慨大方,頗有老大哥的風范。人物的唱腔並不多,但干凈利索、運腔順暢,與人物的性格相吻合。章瑞虹扮演的崔允明這個人物給人留下了較深的印象,真正應驗了那句老話:舞台上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
意外的驚喜
面對一份意外的驚喜,章瑞虹自然舒心不少,但她依然有著更高的企求:什麼時候能搏個大獎呢?她依然懷念那些讓她全身心投入創造的日子,即使坐卧不寧,也是滋滋有味,她期待著再能演幾部能喚起她全部創作激情的新戲。要找到這樣的機會並不容易,但她耐心地等待著,等到那一天,她一定會牢牢地抓住它在藝術上更上一層的台階的。從浙江到上海,章瑞虹揣著的是對越劇的摯愛、對范派的鍾情,在上海十年,章瑞虹的這份愛、這份情更加深摯,更加扎實了。對於自已,她謹守這樣一個信念: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演戲。
『柒』 越劇紅樓夢
1962年,徐玉蘭、王文娟主演的越劇電影《紅樓夢》紅遍大江南北,成為里程碑式的經典戲劇電影。
1999年,上海越劇院又推出了兩個流派版本、四組主演陣容的新版《紅樓夢》,在大劇院的演出同樣轟動一時,其中錢惠麗、單仰萍的「寶黛組合」也被拍攝成數字電影《紅樓夢》。
後來,又將有兩部《紅樓夢》越劇電影開拍鄭國鳳、王志萍主演的經典版及趙志剛、方亞芬主演的交響樂版,越劇電影《紅樓夢》由此將有4部之多,成為所有戲曲影像資料中擁有版本最多、流派最全的經典劇目。
兩部電影的製片人韋翔東告訴早報記者,此次投拍的兩部「紅樓戲」將本著拾遺補闕的原則,基本尊重原來電影版和大劇院版《紅樓夢》。其中「尹袁流派」交響越劇藝術電影《紅樓夢》由趙志剛、方亞芬領銜主演,「徐王流派」的民樂版越劇藝術電影《紅樓夢》由鄭國鳳、王志萍領銜主演,杭州越劇院的謝群英,原浙江小百花著名越劇演員何英、陶慧敏、黃依群等也被邀出演片中角色。據悉,兩部電影主要在流派和唱腔上有所區別,採取舞台搭景的方式錄制,更多運用電影手法以區別於舞台表演。
此外,在兩部《紅樓夢》拍攝的同時,越劇電視片《紅樓精品摺子戲》也將同時開拍,該片由《元妃省親》、《白雪紅梅》、《妙玉凈心》、《寶玉別晴雯》、《寶玉夜祭》、《晴雯補裘》等摺子戲組成,是上海越劇院「紅樓戲」的最新成果。全片以上海越劇院的青年演員為班底,方亞芬、章瑞虹、鄭國鳳以及何英、王君安等名家將在劇中出演不同紅樓人物。
相關鏈接
交響樂版越劇《紅樓夢》
再現1999年上海大劇院演出盛況,趙志剛和方亞芬領銜主演。保持交響樂版和「尹袁流派」在音樂上的新穎構思,恢復大氣磅礴的舞台效果。原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何英和陶慧敏加盟演出,分別扮演元妃與薛寶釵。
民樂版越劇《紅樓夢》
基本保留1958年電影《紅樓夢》特點,由鄭國鳳、王志萍領銜主演。唱腔、服裝、舞美上展現傳統越劇特有的古典韻味,恢復1962年電影中因受時間限制而刪去的部分唱段。戚派花旦金靜在片中扮演薛寶釵並改唱袁派,原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黃依群和俞會珍分別扮演紫鵑和賈母,杭州越劇院的梅花獎得主謝群英扮演王熙鳳。
『捌』 章瑞虹的取得成績
章瑞虹在各類大賽中頻頻得獎。1982年獲浙江小百花匯演小百花獎;1989年獲全國青年越劇演員大選賽熒屏獎;全國戲曲廣播演唱個人專題比賽一等獎;上海市第五屆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配角獎;2001年第七屆中國戲劇節曹禺戲劇優秀表演獎;2002年榮獲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她主演的越劇電視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獲戲曲片優秀獎。曾多次赴泰國、香港、台灣、澳門、法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演出。
『玖』 章瑞虹的介紹
章瑞虹,上海越劇院紅樓劇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浙江紹興人,1963年12月出生。1979年入浙江臨海越劇團學藝,工小生,宗范(瑞娟)派。後成為劇團主要演員,兼任副團長。1984年考入上海市戲曲學校越劇班學習,1987年畢業,轉入上海越劇院青年劇團任主要演員,1990年並入上海紅樓劇團。主演過《梁山伯與祝英台》、《李娃傳》、《孔雀東南飛》、《風月秦淮》、《紫玉釵》、《梨香院》、《桃李梅》、《打金枝》、《孟麗君》等劇目。1982年獲浙江小百花會演小百花獎;1988年獲全國青年越劇演員大獎賽熒屏獎、全國戲曲廣播演唱個人專題比賽一等獎、上海市第五屆「白玉蘭」獎戲劇表演藝術配角獎。她主演的越劇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獲戲曲電視劇優秀獎。2001年因主演《梅龍鎮》獲第七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與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曾多次赴泰國和香港、台灣、澳門等地區演出。「白玉蘭」戲劇表演獎獲得者。越劇表演藝術家「范派」創始人范瑞娟先生嫡傳弟子。其台風瀟灑,扮相英俊,唱腔質朴淳厚,委婉自如。既得范派韻味真髓,又有獨特個人魅力。為同代越劇女小生中之佼佼者。1
『拾』 越劇的發源地和傑出藝術家是誰
越劇的發源地在1994年出版的《浙江名村志》的序言中這樣描述:有的村以地域、歷史特色見長,如越劇發源地嵊縣馬塘村,著名戲鄉新昌梅渚村。這些村的今古,常常可以引起人們緬懷歷史,激發愛國、懷古的熱忱。 原越劇博物館館長錢永林先生曾在2004年嵊不論做什麼事,相信你自己,別讓別人的句話將你擊倒。
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的發源地分別是什麼?沒有太陽的燦爛炙熱,沒有海洋的寬廣磅礴,沒有高山的巍峨雄偉;沒有流水的纏綿玲瓏,有的只是對你的一片真情和不變的真心。
京劇:安徽省安慶市。 豫劇:河南開封及周邊地區。 粵劇:發源於佛山。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 走曾經走過的路,唱曾經唱過的歌,愛曾經愛過的人,卻再也提不起恨。
越劇的發源地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
越劇誕生於1906年,時稱「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藝術——落地唱書。藝人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曲調沿用唱書時的〔呤哦調〕,以人聲幫腔,無絲弦伴奏,劇目多民間小戲,在浙東鄉鎮演出。 1910年小歌班進入杭州。
分享20種以上的戲曲,只要名稱和發源地. 多而簡潔的優先,, 只要省份,戲曲類北京——京劇 河北——評劇、河北梆子 山西——晉劇、北路梆子、蒲劇、上黨梆子 內蒙古——二人台、漫瀚劇 遼寧——喇叭戲、遼南戲(遼劇) 吉林——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龍江劇 陝西——秦腔、碗碗腔、眉戶 甘肅——隴劇 寧夏——花兒劇 青海——青海平弦你滿臉執著地推開我的手,而我也笑著刪去了曾有你的夢。
越劇的發源地和傑出藝術家是誰?
越劇起源於浙江省嵊州市,著名的越劇表演藝術家有:袁雪芬,尹桂芳,張雲霞,戚雅仙,傅全香,范瑞娟,徐玉蘭,王文娟,畢春芳,陸錦花,徐天紅,商芳臣,周寶奎,吳小樓,當代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有錢惠麗,王志萍,華怡青,章瑞虹,方亞芬。
「越劇」起源於「落地唱書」,後又有稱為「女子科班」、「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台班戲」、「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等。 1852年(清咸豐二年)嵊縣西鄉馬塘村農民金其柄創「落地唱書」。
豫劇的起源最早有三種說法,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結合而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