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房產開發商從拿下地皮到樓房正式預售需要多久
開發商拿地到開盤時間並沒有明確時間,這取決於項目的體量的大小,開發商的資金情況等。一般來說一個小體量的項目(小高層,10棟樓)不出大意外的話2年多的時間就差不多了。
從拿地、方案設計、擴初、開始一系列的開發手續,每個樓盤的開發會多多少少遇見些問題 ,想要開盤,必須五證俱全《國有土地使用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商品房預售許可證》;當各項准備完全,那麼就可以隨時開盤。
(1)杭州土拍多久能預售擴展閱讀:
開發商縮短周期的方法
1、提高理念要高度統一;
2、專業度及敬業度與高周轉相匹配的團隊建設;
3、控制拿地規模,優化土地款支付,堅持凈地原則;
4、工作前置,如人力資源、產品定位、方案設計、供方資源、營銷等工作均需要前置;
5、良好的政府關系:非常規的報建流程;
6、最好使用戰略合作夥伴;
7、加強地產總部的標准化工作。
Ⅱ 杭州第二批集中供地突然全部終止出讓 土拍規則或生變
8月18日早間,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一則補充公告稱,原定於9月7日、8日出讓杭州第二批集中出讓的31幅涉宅地塊全部終止,將於8月31日前重新公告。
此前已經調整過土拍規則的杭州,此次突然終止第二次集中供地,既讓業內感到些許意外,也在意料之中。8月以來,全國22個集中供地城市中多個城市終止或延期了第二批集中出讓的地塊,包括深圳、天津、青島、上海等。
杭州跟進終止集中供地,原因何在?據杭州業內人士分析,或與此前有媒體報道的自然資源部對部分集中供地試點城市作出新的部署有關。
8月11日,自然資源部對部分集中供地試點城市的供地部門作出新的部署,明確提出了4點要求:
1、土地競買方必須要有房地產開發資質。
此前出現過很多「馬甲號」參與拍地,開拍前一個月才注冊,目的是為了增加搖號中簽的概率,例如第一輪土拍長沙梅溪湖二期的一塊地,碧桂園有1個官方號、兩個馬甲號,最終被其中一個「馬甲號」幸運中簽。
2、關於競買方資金來源:
競買方必須有自有資金,其股東不得違規對其提供借款、轉貸、擔保或其他相關融資便利(國發[2010]10號);
要建立購地資金來源審查制度:
①土地競買方應當承諾資金來源為自有資金;
②競得土地後十日內由第三方出具資金審計報告(國辦發[2011]1號)。
3、溢價率不得超過15%。
4、達到地價或地價上限時不得通過競人才公寓自持(變相提高拍賣價格)等確認競得人,可從綠色建築、裝配式、智慧化等方式擇優確認競得人。
此外,也與杭州順應自然資源部主動重新調整土拍新規有關。杭州第二批集中供地發布時,在競價規則上已經做了新的調整,首次推出10幅「競品質」試點地塊,土拍的溢價率上限由之前30%調整為20%(「競品質」試點地塊的溢價率上限為10%),競買單位需足額繳納20%競買保證金後方可參與競買。
前述業內人士認為,杭州土拍新規從源頭控制了地價,保障了後續房價的穩定性。但這一舉措也對企業的高周轉模式作出巨大考驗,房企現金流動性將會受到影響,開發門檻抬升變相淘汰了一批拿地企業。
然而,也正是因為「競品質」的門檻要求、現房銷售、起價過高等情況,導致利潤率過低,房企參拍杭州土地的意願也變低了。據杭州本土研究機構-浙報傳媒地產研究院初步測算,以底價拿地的情況下,就有五幅土地面臨虧損風險。所以也不排除杭州土地此次終止掛牌,部分是因為房企參與意願大幅降低。
因應自然資源部的要求以及杭州市場當前的實際情況,前述研究機構預測,杭州再次掛牌第二批次集中供應地塊時,可能會發生多方面的變化,包括但不限於:封頂溢價率被調低;報價方式變化;適當下調起拍價;對競買企業資質、資金來源更嚴格審查等等。
Ⅲ 杭州開年的土拍情況
上城區僅一宗望江地,4月16日開拍,起價34872元/㎡。今地塊位於望江新城,望江路與海潮路交界處,總建築體量約15萬方,容積率為2.7,起價40億,起拍樓面價34872元/㎡,無公租房配建。此外,主城區溢價上限已調整為30%,因此該地塊的封頂價為45333元/㎡。
下城區涉宅地塊四宗,位於文暉單元的XC0402-28;XC0403-07、09、33;XC0404-07地塊,位於杭氧杭鍋國際旅遊綜合體范圍內,且地塊緊挨著在建地鐵5號線城市之星站,規劃為住宅/商服/商業//城市軌道交通/社會停車場用地,土地面積為146畝。另外2宗涉宅用地則分別位於東新單元和三里亭單元。其中,三里亭地塊也將於4月16日出讓,起價15.6億元,起拍樓面價24153元/㎡,上限樓面價為31399元/㎡。
拱墅區仍是今年主城區的供應大戶,預計將推出16宗地塊,其中涉宅用地9宗。已是高端改善板塊的申花,今年預計推出1宗宅地,即申花單元GS0403-R21-14地塊,位於汽車北站北側,靠近地鐵10號線汽車北站站(規劃),土地面積為26.77畝,容積率為2.5。作為杭州「北門重鎮」的祥符東單元收錄了3宗宅地。隨著萬達廣場的開業和多個商品房項目的相繼交付,該區域已逐漸成熟,居住氛圍十分濃郁。
定位相對剛需的運河新城今年還將推出2宗宅地。其中,運河新城單元GS1202-R21-26地塊位於金昌路南側,面積為42.3畝,容積率2.6。而運河新城單元GS1202-R21-39地塊靠近京杭大運河,北至謝村路、西至麗水路,土地面積為45.9畝,容積率2.5。
Ⅳ 杭州最近的土拍是有所降溫嗎
之江宅地樓面價19040,溢價率10.5%;翠園宅地樓面價36894,溢價率39.19%;濱江宅地33625,溢價率39.82%。之前的土地至少都要70%溢價率的基礎之上再多加一定的自持,開發商所付出的代價很大的,如此看來樓市是有所降溫,但是這僅僅是淺顯表面的現象,仔細來看之江地塊是要配建20%的公租房的,自持雖然不能散售但有資產價值,而配建就不具備任何資產價值了,且這塊宅地不能建低層聯排或者別墅,不能高低配這點也是嚴重影響企業利潤的,所以這么來看這塊土地不是便宜而是更加貴了;翠園地塊20%建商業,10%也是要配建公租房的,所以代價也不低;濱江才算是迎來了正真的降溫,與今年中海在濱江的土地拍賣相比較有所回落。不過現在這種低溢價率頻發的事件也是和杭州目前的政策相關了,新房限價,導致房子在入市之後不一定可以賣到開發商自己想要的價位,當「利潤」被打上問號的時候,開發商在拿地這件事情上也多了一些理性,熱情也略顯下降了,但並沒有代表杭州的土地就此降溫。
Ⅳ 杭州再調土地出讓規則:首推「土拍前限價」
6月29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浙江省土地使用權網上交易系統」獲悉,當天上午杭州發布了9宗宅地的土地出讓信息。與以往不同的是,上述9宗宅地在出讓文件中首次對「毛坯銷售均價」「毛坯銷售最高單價」和「裝修價格」進行了明確,即在土拍前就對「限價」標准進行明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部分城市限價均在預售證報批環節,對限價多有「申報價不超過周邊在售項目最高價格」的規定,但在具體操作中,申報價到底如何限定?土地價格拍出新高後會不會突破區域原有限價?正是因為政策存在部分灰色地帶,往往向市場傳遞出「錯誤」信號,進而干擾市場穩定。
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土拍前限價好於土拍後限價,通過將「限價」在土地出讓合同中予以公開、透明的確定,進而鎖定未來的地價、房價,對「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具有積極意義。
「拍後限價」改為「拍前限價」
「浙江省土地使用權網上交易系統」的信息顯示,6月29日上午杭州發布的9宗涉宅地塊,均在出讓公告中對地塊未來「銷售均價」「最高銷售單價」和「裝修價格」進行明確約定。
如位於蕭山區的蕭政儲出(2019)24號居住用地(含配套幼兒園),出讓面積6.08萬平方米,規劃地上建築面積15.19萬平方米。起始價30.38億元,上限價格為39.48億元;毛坯銷售均價不高於34000元/平方米,且毛坯銷售最高單價不高於37400元/平方米;如實施裝修銷售的,裝修價格不高於3500元/平方米。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第三方平台數據發現,目前上述地塊周邊在售精裝修新房均價在38000元/平方米左右。
同樣位於蕭山區的蕭政儲出(2019)26號居住、幼兒園等用地,出讓面積4.97萬平方米,規劃地上建築面積13.85萬平方米。起始價34.9億元,上限價格為45.3億元;毛坯銷售均價不高於40500元/平方米,且毛坯銷售最高單價不高於44550元/平方米;如實施裝修銷售的,裝修價格不高於4500元/平方米。
目前,上述地塊周邊在售二手房均價在49000元~56000元/平方米。
而此次出讓起始總價最高的是位於上城區望江單元的杭政儲出(2019)41號商住地塊,出讓面積9.34萬平方米,地上規劃建築面積39.39萬平方米,起始總價94.22億元,上限價格為122.42億元;毛坯銷售均價不高於63800元/平方米,且毛坯銷售最高單價不高於70180元/平方米;如實施裝修銷售的,裝修價格不高於6000元/平方米。
該地塊周邊目前在售二手房均價在59000元~77000元/平方米。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盡管此次9宗涉宅地塊均對銷售均價進行了明確約定,但限價與周邊在售二手房或新房價格基本相當。
浙報地產研究院院長丁建剛表示,根據出讓公告,此次限房價不僅限制毛坯均價,也限制了毛坯最高價和精裝價格。「拍地前標明限價的規則,與之前的限價政策相比,至少沒有違反契約精神;減少了行政自由裁量權,降低了權力尋租的可能性,也改變了市場對『未來價格有所突破』的預期。」
土地出讓金持續領跑全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杭州在土地出讓中對出讓規則進行微調並不是首次。今年4月2日,杭州在主城區2宗宅地出讓中,就曾將封頂溢價率由之前的50%下調至30%,而這一土地出讓規則也延續至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無論是將封頂溢價率從50%下調至30%,還是此次在土拍前明確限價,其背景均是杭州土地市場的升溫。
去年4月底,杭州實施「搖號購房」,隨後樓市逐漸回歸理性,土地市場也逐漸開始降溫。當年5月21日、30日的兩場土拍中,杭州主城區多宗涉宅地塊在眾多房企的競爭下,最終均被「封頂溢價率50%+自持」的形式被摘得。
然而到了去年7月份,杭州土拍開始出現降溫,「50%溢價率+自持比例」也再未出現。當年7月土拍綜合溢價率達到14%,8月份降至4%,零溢價成交地塊漸多,而此後的土拍也延續著這一趨勢。
今年1月份杭州土拍繼續「冷清」。新年首拍中,4宗住宅和商業地塊的綜合溢價率僅為11.7%。其中的2宗宅地雖然分別以11%、20%的溢價率成交,但成交均價卻較周邊同類地塊最高降幅超30%。
但到了3月份,杭州土拍風向突變,呈現升溫之勢。3月29日,杭州最後一波溢價率上限50%的5宗涉宅地塊的出讓中,就有2宗溢價率達到50%的上限,其餘3宗溢價率也在10%至31%不等。「30%封頂溢價率+自持比例」再現土拍市場。
而在6月28日的土拍中,杭州5宗涉宅地塊中有3宗均達到30%的封頂溢價率,並進入競自持階段。而另外2宗位於未來科技城的涉宅地塊雖未觸及30%的封頂溢價率,但因其較高的起拍價,未拍就已是區域「地王」。
在2022年杭州亞運會及巨大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刺激下,杭州土地出讓金近年來領跑全國。
克而瑞數據顯示,杭州土地出讓金已經連續兩年超過2000億元。今年上半年,杭州土地出讓金已經達到1375億元,僅次於去年同期的1420億元,繼續領跑全國土地市場。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認為,目前杭州土拍溢價率的上升,與早前融資環境的相對寬松,以及杭州大幅放寬落戶門檻有一定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5月底杭州發布人才落戶細則,規定全日制普通高校大專(35周歲以下,含高職)學歷,在杭州工作並由用人單位正常繳納社保的,可申請落戶。據了解,專科生只需繳納1個月社保即可申請落戶杭州。而此前,專科生落戶杭州需要符合全日制緊缺專業目錄及繳納1年以上社保。
「從出發點來看,杭州人才政策的主要目的在於優化人才結構、提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嚴躍進告訴記者,「這些政策雖然更多的是『引智』而非『救市』,但無疑對帶動商品住宅消費具有積極作用。」
據而瑞數據,5月份杭州新建商品住宅成交128萬平方米,環比增長10%,同比大幅增長161%。
「大幅降低落戶門檻的同時,一定要防範房價快速上漲、樓市過熱的現象。」嚴躍進表示:「必須嚴格落實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調控政策,才能確保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
Ⅵ 土地拍賣後到預售房子要多久
土地拍賣後到預售房子至少要2到3年的時間,這個中間的過程其實還是蠻復雜的,有的時候如果這個土地上還一些建築物的哇,還要進行拆遷,如果行進順利的話,差不多2到3年,如果不順利的話,甚至可能時間更長
Ⅶ 2022年是不是買房的好時機你有買房的打算嗎
2022年是不是買房的好時機?
其實對於需要買房的剛需人來說,不管是高價,還會低價,到了需要的時候不管時機你都得買,只不過你買房的時候是不是遇到了好政策,實屬運氣,其實2022年就是一個買房好時機。
住建部部長王蒙徽對2022樓市重磅定調,主要為兩個方面:
第一,就是保持調控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調控政策的精確性和協調性。
第二,就是繼續穩妥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保障住房的剛需,同時滿足合理的改善性需求,促進房地產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工具和手段,努力地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以「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為首要目標,穩是重點,堅決有力處置個別房地產企業因債務違約所引發的房地產項目逾期交付風險。
而且新年開始,也有一些政策,樓市政策、信貸環境無一釋放出松動的信號,許多城市已經出現了降首付、降利率。
跌是很難再跌的了,這種平穩不漲,有政策的的時候不就是入手的好時機嗎?
2022年首套買房新政策:
貸款買房首付規定:公積金貸款首付比例為首套房90㎡(含)以下的公積金貸款首付比例不得低於20%,90㎡以上的住房公積金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於30%。首套房商業貸款首付比例為30%,使用商業貸款買房利率將會上浮。
契稅規定:家庭首套房購房面積90平米及以下,契稅為1%;購房面積90平米以上,契稅為1.5%。
當然剛需的時候,不管是農村自建房房,還是城市裡買房,不管是高價還是低價,該建還得建,該買還是得買。
網路-房地產泡沫
Ⅷ 杭州終止17幅土地出讓,這意味著什麼
引言:一般情況下,各個房地產商都需要參與政府的土拍,在這種情況之下才能夠拿到地並且進行相應的建築建造。可是沒想到杭州市的土拍中竟然終止了17幅土地的出讓,這一現象出現之後還是讓許多人感覺到挺奇怪的。那麼面對杭州市終止17幅土地出讓的這個事情,應該怎麼去看待呢?
三、可以有效的調節房地產的熱度
其實現在的存量來說也是夠用的,再加上熱度的降低也會讓房價進一步的調整。住房的問題其實從數量上不用太擔心的,主要是價格讓民眾覺得壓力太大,這些也體現出了房地產熱度的降低。
Ⅸ 杭州搖號後首場土拍結果如何
4月4日,清明節前的最後一個工作日,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發布《關於實施商品住房公證搖號公開銷售工作的通知》,「購房搖號」的行列又新增了一座重量級的城市。
在此之前,今年一季度,杭州以923億元土地成交額排名全國第一,比第二名北京要高出近一倍。
對此,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以亞運會等概念為依託,杭州市場的潛在價值得到認可,出現拿地的熱潮也是符合預期的。嚴躍進同時指出,市場難免有波動,要防範地產價格炒作等現象。
Ⅹ 第一批集中供地過半不賺錢第二批釋放利潤空間與「搖號」雙管齊下
8月底,杭州官方重新發布第二批集中出讓土地公告。
根據公告,第二批土地共31宗約2873畝,總建築面積約466萬平方米,總起價約629億元,計劃於10月12日-13日出讓。同一時間段,成都、南京也修改了第二次集中供地土拍的規則,三個城市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土拍溢價率天花板設在15%以下,成都大多數地塊在9%-11%。南京在溢價率觸頂之後,將採取「搖號 預售條件提高」,對商品住宅預售條件提高至完成住宅部分投資額的50%。
實際上,據自然資源部規定,當地塊溢價率達到上限後,可通過3種方式確定競買人,南京、杭州選擇了線下搖號。此外,三個城市在合作開發、競買資格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嚴控,但杭州在部分地塊(尤其是競品質地塊)起拍價略有下調。
杭州土拍新規,相對南京等城市仍有調控空間。比如南京不僅規定所有地塊都要競品質,而且還規定拿地6個月內不能上市等。
「每家測算不同,至少過去20%現在15%,比原來多5個點總有的。」杭州一家房企認為,第二次集中供地給開發商留出了利潤空間。另一家在杭州首次集中供地中大舉出手的房企相關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還有興趣參與第二次集中供地,但要拼運氣了。房企們有一個共識,就是杭州首次集中供地中,融信143.2億買7幅土地的情況將不會再現,除非開發商敢於冒險,又有足夠家底,去拼競品質地塊。
除了一線城市,目前已官宣調整第二次集中供地的城市南京、蘇州、成都、天津、沈陽、青島、濟南等城市,這些二三線城市的共同點是:大幅降低拿地成本和門檻。
然而,近期中報業績集中發布期間,各家房企管理層在業績會上表達的觀點很明確,謹慎看待第二次集中供地。
土拍游戲規則改變:首輪集中供地多半不賺錢?
杭州第二輪集中供地新規一出,業內人士都認為,相當於政府對土地也進行了「限價」。查資金來源、嚴控馬甲公司參與等等手段多次在土地市場調控中出現,房企拿地和普通人買房越來越像了,如今更要通過搖號決定(達到封頂溢價後)。
雖然這次土拍新規降低了溢價率,部分地塊起拍價略有下調,但房企的利潤依然十分有限。特別是競品質地塊,未來即便起拍價拿地,也可能面臨虧損的情況。而且現房銷售,時間成本和風險系數依然很大;40%的投銷比紅線也擋住了部分房企,這些房企連「上車」的資格都沒有。
這也表明土拍對房企的資質要求越來越高。但據2021年中報業績發布會釋放的信息來看,不少頭部房企認為,第一輪集中供地中,除了一些特別的城市,基本上22城大部分土地地價都有不同程度上漲。某頭部房企在一場投資者會議上透露公司研究,首批次集中供地土地中,有接近60%是不賺錢的,甚至這裡面還有比較多可能是虧本的。這或許就是各地調整土拍新規之後呈現出一個降地價的局面的原因。
比如杭州第二次集中供地試點的10宗競品質地塊,雖然有部分地塊下調了起拍價,但由於要現房銷售,賬仍然很難算平。開發商不怕凈利潤率低(1%都能接受),但最怕沒有回款,沒有現金流。降杠桿背景下,融資成本變得難以承受。有房企測算後表示,即便零溢價拿下競品質地塊,一樣會面臨虧損。
實際上,杭州第二次集中供地的調整力度,也有些低於業內人士預期。比如,呼聲較高的增加土地供應規模,並沒有出現;預想中的起拍價下調,也沒有大面積出現。進入9月以來,杭州正經歷一波紅盤潮,又將出現一批中簽率極低的樓盤,房企將很快收獲現金流。此時,杭州等地的第二批集中供地定在國慶後;間隔一個多月,房企正好有錢拿地。
起家於浙江諸暨的祥生控股集團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陳弘倪指出,今年上半年4-6月份有22個重點城市已經完成了第一輪集中供地,祥生都有積極參與,並且獲取了部分優質土地,尤其是在浙江省。同時面對下半年的政策變化,祥生還會積極研究政策本身以及土地項目本身的合理性,然後做出相應規劃。
旭輝董事長林中有一個新發現:第一次的集中供地以後,整個行業的合作緊密度有所加強了。他因此做了一個決策,第二批集中供地政策有所優化以後,要持續提升旭輝的並表率,提高在所有聯合運營項目當中的股權比例,未來3年或者4年左右,林中希望把旭輝的並表比和權益比提升到70%左右。
土地投資多元化:房企拍地低預期
此前在第一輪集中供地中,不少頭部房企鮮少拿地,面對第二輪集中供地,它們同樣堅持自己的拿地節奏。比如世茂。就在8月30日的中報業績會上,世茂控股董事局副主席、總裁許世壇表示,22城外世茂也拿了不少地。
據透露,通過合作拿地,世茂2021年上半年總共拿了超過200億權益的土地,就在7、8月土地價格有所回調,世茂追加了100億的投資。換言之,2021年以來,世茂土地投資在300億左右。
萬科對土地市場的預判一向走在行業前列。萬科總裁祝九勝指出,土地市場的供應端確實呈現一些多元化的特徵,比如說各種渠道都有,首先雙集中是一種新的方式,然後大家可能也注意到項目層面並購也是一種方式。
一個事實是,過去三年,萬科在項目層面的收並購已佔整個開發業務投資額近40%。
越來越多頭部房企投資在拿地方式上鑽研,世茂則走出了一條特色路徑。許世壇認為,現在的調控不鼓勵炒作,不鼓勵非理性;比較鼓勵自主,比較鼓勵謹慎型的投資。「當然第二輪供地已經限制了溢價率,但是也有一些新的管理辦法我們都在積極研究,如果下半年看到有好的機會,因為我們的現金還是可以的,也是可以謹慎投資,但是肯定不可能去拍一些貴的地。」許世壇透露。
縱觀全國,今年上半年土地的成交面積同比下降了11%,量縮價漲,房企的利潤空間被壓縮。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梳理中報數據獲悉,從房企上半年的投資表現來看,不少房企積極開辟多元化的拿地模式。
比如金科2021年中報披露,上半年從公開市場招拍掛獲取項目的佔比也下降至43%,通過「地產 商業」「地產 產業」收並購、一二級聯動等方式,獲取項目的佔比大幅提升至57%。
值得關注的是,即便是對於集中供地的城市依賴性並不是特別高的中梁地產,也在首輪集中供地中的成都、蘇州等地出手好幾幅地塊。中梁首席財務官游思嘉透露,一般在集中供地城市的項目,因為限價,中梁不一定會做並表,但其表示,未來會觀察現在的政策的一些進展,符合預期就出手。
綠地香港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陳軍指出,第二次集中供地的規則調整,表明壓力已經在不同層級上傳遞:從金融機構到房企,從房企到地方政府。消費者的預期也在改變,從房地產行業本身層面上來講,其實從整個經濟大環境,對醫療、教育、資本在大面積的動作的整治過程當中,使得整個社會購買力正在發生大幅變化。他認為,整體的調控思路到底是不是會進一步的深化,還是隨著很多企業出現了承兌的危機之後會有所緩和?目前還有待觀察,給行業也出了一個很好的題目,所以今年下半年的整體投資,綠地香港不為完成計劃而完成,而是要根據市場的調整狀況,選擇合適的投資機會。
作為中小房企企業主,三盛控股董事會主席林榮濱也認為,集中供地目的是為了把地價限下來,但是從第一次供地的情況來看效果不太好,所以第二次集中供地才按下了暫停鍵;現在第二批供地發生了非常多政策的變化,更傾向於有品質和各方面給房地產留下一定的空間,這個對房地產行業整體是一件好事。據其透露,三盛地產投資拿地遵循「4-3-3」的投資邏輯,即40%是勾地,30%是收並購,30%招拍掛的投資方向,包括今年上半年有85萬平方米基本上都是通過勾地的模式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