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問一下誰知道過去的杭州城的真實故事歷史
杭州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創造了璀璨的良渚文化。
唐宋時期,杭州經濟的發展帶來文化的繁榮,特別是詩詞藝術得到蓬勃發展。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和宋代詩詞大家蘇軾,曾先後任職杭州,寫下大量吟詠西湖山水的名篇佳作,膾炙人口,留傳至今。
吳越國時,杭州文化建設上以造像藝術的成就最為突出,其中煙霞洞內的十六羅漢和慈雲嶺南坡石壁上的7尊造像,雕刻精美,尤為著名。其風格上襲唐代,下啟宋代,具有鮮明的江南特點。飛來峰造像也在杭州文化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宋室南渡,汴梁等地的藝人雲集杭州等地,大大促進了藝術的繁榮。南宋杭州的繪畫藝術,名家輩出,高手如雲。成立於紹興年間的南宋畫院,集北宋南渡畫家和江南繪畫高手於一堂,宮廷繪畫空前發展,造就了大批多才多藝的繪畫人才,創作了眾多具有時代風格的繪畫作品。在南宋150年的歷史中,有姓名可考的畫院畫家近120人,其中李唐、劉松年、馬遠、夏珪,號稱南宋四大家。
南宋時期,杭州刻書業也十分繁榮,成為浙江乃至全國刻書和出版業的中心。城區鼓樓至眾安橋一帶是書坊集中之地,亦是出版發行的主要場所。其時有國子監刻書,刻印精美,為全國之冠,曾刻有《周易傳》、《十三經》、《史記》等十七史,計1662卷。宋元間,中國戲曲兩大體系的北曲和南曲先後在杭州得到發展,有雜劇、院本、唱賺、諸宮調、傀儡、影戲等,可謂百戲雜陳。專業性演出場所——瓦舍勾欄的大量出現,說明杭州戲劇演出的興盛。
元代,杭州繼大都(北京)之後,成為全國雜劇盛行的又一個中心。元代至明初,杭州涌現了一大批雜劇作家和優秀演員。被譽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鄭光祖,所作雜劇18種,以《倩女離魂》最有影響。曾任杭州路總管的楊梓,所作《霍光鬼諫》等3種均有傳本。元曲大家關漢卿一度來杭,與杭州的書會才人廣泛接觸,進一步推動了南戲的發展。自溫州傳入的南戲,在杭州盛行二百餘年,在我國戲劇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元代山水畫家黃公望歷時三年畫成一幅二丈四尺長的《富春山居圖》長卷,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瑰寶。
明清時期,由宋元南戲發展而成的傳奇劇盛行,杭州人洪升所作《長生殿》與《牡丹亭》、《桃花扇》齊名。杭州還出現在宋代話本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通俗小說,包括長篇章回小說、白話短篇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獨放異彩。明清杭州藏書業甚為發達,至清代達到了鼎盛時期,藏書家層出不窮。趙氏「二林」(兄谷林、弟意林)的小山堂,藏書數萬卷,其中多精品,人稱「谷林小山堂圖籍埒於秘省」。瓶花齋主吳焯,所藏之書宋、遼、金、元、明五代齊全。杭州八千卷樓主丁丙是清代全國四大藏書家之一,藏書總數達二十萬卷。杭州文瀾閣是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樓之一,成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現藏有《四庫全書》3461種,36,917冊。這一時期廣為流傳的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中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均發生在杭州,在中國民間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清末,杭州城市人口增多,小市民階層崛起,為杭州民族文化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當時地方戲曲遍地開花,杭州成為古運河畔戲曲流布、會集的中心。拱宸橋一帶的文化娛樂活動場所畸形發展,繼天仙茶園之後,又修建了榮華、陽春等茶園。這些茶園大多演出京劇,汪桂芳、譚鑫培、周信芳、蓋叫天等京劇名伶均曾在此演出。由於各劇種的彼此競賽,相互交流,使杭州本地劇種也得以博採眾長,迅速形成並發展起來。民國12年(1923年),杭州的宣卷愛好者組織民樂社,排演西湖民間故事劇,演出後深受群眾歡迎,遂定為「武林班」,是為杭劇之雛形。到22年前後,杭州已有民樂社、同樂社、同民社等14個杭劇班社。
杭州的滑稽戲,初為說唱「小熱昏」,逐漸發展成化妝表演,稱為「獨腳戲」;後受文明戲影響,形成滑稽戲,進上海後又有很大發展。越劇源於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調。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落地唱書藝人在杭州轄縣於潛樂平鄉、餘杭陳家莊率先登上舞台,以後在杭州及轄縣廣為流傳。30年代,杭州成為女子越劇大本營。著名越劇演員姚水娟、袁雪芬、筱丹桂、徐玉蘭、張桂鳳等都曾在杭州登台演戲,並陸續從杭州進入上海。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馬關條約將杭州辟為對外通商口岸後,西方文化源源不斷地輸入杭州。杭州的民族文化藝術開始吸收外來的東西,在中西文化結合的道路上邁出了步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留日中國學生組成的新劇團體春柳社先期回國的部分成員,組成春陽社、進化團來杭州演出,傳播新劇的種子。民國6年(1917年),樊迪民組建杭州迪聲新劇團,為杭州最早的話劇團體。五四運動以後,杭州話劇有了新的發展。17年,由田漢率領的南國社到杭州,在湖濱體育場連演5天。田漢還在杭州創作和首演《湖上的悲劇》。18年,由洪深率領的上海復旦劇社來杭州演出。這些都對杭州話劇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抗戰初期,一批愛國青年紛紛組織話劇社團,宣傳抗日救亡,播撒革命種子。
電影藝術傳入杭州是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是年五月,拱宸橋陽春茶園公開放映「西洋電光影戲」。以後,基督教和青年會的外國傳教士,也經常在杭州等地放映電影。滬杭鐵路通車以後,杭州商人在城站旅館樓頂搭棚,開設樓外樓茶園(游藝場),放映電影。民國10—26年,杭州設有大世界電影場、杭州影戲院、東方大戲院、西湖大禮堂電影院、聯華大戲院等5處固定放映場所。30年代,杭州聯華大戲院接連放映左翼進步影片《大路》、《桃李劫》、《漁光曲》以及蘇聯影片《夏伯陽》等,對喚醒民眾,激勵抗日意志起了重要作用。
西洋藝術開始影響我國美術領域。五四運動前,李叔同在浙江兩級師范教授繪畫、音樂,開西洋藝術傳入中國之先河。民國17年(1928年),在蔡元培倡導下,杭州成立我國第一所國立藝術院,提出以「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為辦學宗旨。該院首任院長林風眠開創把中國畫中的筆力線條,與西洋畫中的色塊、色調兩種不同表現手法融為一體,他畫的風景、靜物、動物在國內外贏得很大聲譽。曾在該校執教的教師黃賓虹、潘天壽、劉開渠、李可染、常書鴻、倪貽德、吳大羽、關良、李超士、蔡儀等,都是全國美術界享有較高聲譽的藝術大家。
五四運動後杭州發生的文學革命,不論文學理論或創作實踐,都突出民主、科學的內容和反帝反封建的主題,涌現了一批著名的現代文學家。魯迅、劉大白、朱自清、葉聖陶、郁達夫等都曾在杭州工作或創作。開印學史上一代先河的西泠印社,匯集了一大批在全國最負盛名的印學家和金石書畫鑒賞、收藏家,把我國的印學和書畫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杭州市的文化藝術事業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獲得全面發展。雖然也曾有過曲折,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文化藝術事業遭到極大破壞;但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杭州的文化藝術事業迅速走上正常的發展道路,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
文學創作得到較大的發展。50年代,各種文藝報刊紛紛創辦,浙江日報的《副刊》、杭州日報的《初陽》、浙江省文聯的《東海》、杭州市文聯的《西湖》,先後問世。80年代,大型文學刊物《江南》誕生。中國作家協會浙江分會、杭州市文學工作者協會(後改名杭州市作家協會)先後成立。在省、市作協的推動下,涌現出大批文學創作人才,有的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文學創作進入新的時期,許多作品在全國和省內得獎。
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的指引下,戲曲藝術不斷繁榮。1956年,浙江昆蘇劇團赴京演出經整理改編的昆劇《十五貫》,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視,人民日報為此發表題為《從「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說起》的社論。1958年,杭州越劇團帶著《關不住的姑娘》、《一日千里》等節目進京演出,受到首都文藝界和群眾的歡迎,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1960年,昌化越劇團創作演出的現代戲《楊立貝》在杭公演,3年中演出450多場,觀眾數十萬人次。到1966年,全市共有11個劇種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23個;有省和市屬藝術學校各一所,同時建立戲曲劇目整理小組,涌現一批優秀的劇作和劇作家。「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為迅速改變演員青黃不接的狀況,浙江省戲曲小百花會演在杭州舉行。不久,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在杭州建立。此後,「小百花」在浙江、杭州到處開放,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桐廬越劇團青年演員擔綱主演的《綉花女傳奇》、《桐花淚》先後拍攝成越劇戲曲片;富陽越劇團晉京演出《金殿拒婚》。杭州歌舞團、杭州雜技團多次赴歐、美、日本以及中東、非洲等20多個國家演出。一大批青年演員在全國和省內得獎。
電影事業進入全面發展階段。1958年成立杭州市電影公司,各縣相繼成立電影管理站,後又改為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到1985年止,市區有專業電影院、影劇院、會堂共21個放映場所,對內對外電影俱樂部82個;杭州市所屬7縣先後建起縣城、集鎮、農村電影院208個,農村放映隊440個,個體電影放映隊16個,形成遍及城鄉的不同層次的放映網路,大大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群眾文化事業有了很大發展。至1985年,全市有市級群眾文化機構4個,城區、縣文化館13個,城區街道文化站30個,農村鄉鎮文化站395個,鄉鎮文化中心71個,工礦俱樂部2647個。這些組織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適應不同興趣愛好和不同職業、年齡、文化程度的群眾需要,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杭州的公共圖書館原來只有浙江省立圖書館一家。1958年杭州圖書館成立。 1982年杭州少年兒童圖書館單獨建制。至1985年底,杭州共有省、市及各縣圖書館10家,以及眾多的文化館(站)圖書室,黨政機關、科研文化事業單位、工礦企業的圖書室或資料室。
美術事業日益繁榮。浙江省、杭州市先後成立美術家協會,舉辦名家書畫展覽,書畫活動頻繁。1980年1月西湖畫會成立,9月潘天壽紀念館在畫家故居落成。1983年浙江畫院在杭州成立,1985年杭州畫院成立,進一步推動了杭州美術事業的發展。
工藝美術在瀕臨絕境中得到新生。1960年杭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成立;9月杭州市工藝美術學校成立,開設石雕、木雕、竹編、刺綉四個專業,培養了一批民間工藝美術人才。1979年4月,在北京舉辦杭州工藝美術展覽,展出作品 1384件。1983年6月,老藝人朱念慈的扇面書法《唐人絕句一千首》在全國第三屆工藝美術百花獎中獲一等獎,由國家永久收藏。
綜觀杭州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歷史悠久,自良渚文化起,經春秋末期的吳越文化、秦漢後的六朝文化、唐及五代吳越國文化、宋元明清文化,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文化藝術,歷數千年而傳承不衰,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藝術遺產;具有濃郁的江南韻味,洋溢著江南水鄉的秀美,無論是戲曲、繪畫、小說、詩歌,還是工藝美術、古籍出版,無不突現出可與西湖山色相媲美的意韻;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藝術大師,書畫家、作家、藝術家、藏書家層出不窮。這些都成為杭州作為文化之邦的深刻內涵,使杭州文化在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㈡ 杭州民風民俗
杭州人過年少說也有千把年的歷史了。至於杭州人的過年習俗,說來話長,在特定的地域環境和文化背景下,濃郁的古都遺風和淳厚的文化氛圍滄桑般地溶入喜慶、熱鬧、歡樂、祥和的氣氛當中。民風民俗如下:
1、杭州人臘八日燒八寺香的習俗。過年時節杭州香火旺,除了宗教因素以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避難功能。早先杭州有句揶揄躲債人的老話,叫做「年廿七,勿著急;年廿八,想辦法;年廿九,有有有;三十一日不見面,初一見面拱拱手。」
(2)杭州18年前有什麼大活動擴展閱讀:
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
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
我國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也是各不相同的。
㈢ 杭州市桐廬縣在歷史上發生過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桐廬解放前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分水民勇大敗倭寇。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濮振聲率白布會起義反清,響應者不下萬余。民國8年(1919),縣城搬運工人、學生上街遊行,抵制日貨。16年2月,軍閥孫傳芳殘部潰竄南鄉,當地農民奮勇追擊。是年,國民革命軍抵達桐廬,發現成立城區職業工會,開展要求增加工資、反對封建霸頭的斗爭;3、4月間成立縣農民協會,領導農民開展"二五"減租運動;8月,中共浙江省委直屬分水支部成立。17年10月,中共岩塢支部成立。18年夏,中共分水區委建立,有黨員70多人。19年7月,中共永安區委成立,有黨員98人。28年12月,中共桐廬縣政工隊支部、大市支部成立。29年夏,中共印渚、橫村、高梘支部成立。34年6月,中共平湖區委成立。38年,中共江西縣工作委員會成立。1949年5月,中共桐、分兩縣委成立。
桐廬解放後
桐廬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反對國民黨的反對統治和封建剝削的斗爭。民國17年秋,富家、老塢、何宅塢農民成立「自立社」,向土豪劣紳展開減租斗爭。18、19年,先後舉行「畢浦農民暴動」、「儒橋農民暴動」、「城下農民暴動」,打擊封建勢力。23年,龍伏村百餘農民發動搞租奪糧斗爭。抗日戰爭中,深浦、環溪千餘民眾投入饋運食物、護送傷員和作向導等抗日工作。桐廬人民為抵抗日本侵略,投入構築國防工事達5萬余工,運輸軍糧船最多時月達600艘(次)。出征軍人2997名。解放戰爭中,浙東人民解放軍金蕭游擊支隊在縣境邊陲山區開辟根據地,建立四管民主政府,開展征糧、「二五」減租,發動支前等革命活動。潘芝山等一批革命烈士為解放事業貢獻出生命。解放初,桐廬人民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肅清了國民黨反動派在境內的殘余武裝力量和20餘股土匪,鞏固人民政權。1950年11月,桐廬人民積極投入鎮壓反革命和土地改革運動,粉碎階級敵人的破壞活動和復辟陰謀,取得土地改革的徹底勝利,摧毀封建剝削制度,83%的農戶分得土地及耕牛、傢具等生產資料。1951年,1351名青年志願參軍,奔赴「抗美援朝」前線,為保衛祖國作出貢獻。
㈣ 杭州每年都有什麼大活動
相約龍井-春茶會 4月8日-5月8日
舉辦地在龍井村,主要活動有:踏青、採茶、炒茶、茶藝茶道表演、做一天茶農活動等。
杭州花圃「春之韻」-蘭花展 4-5月
西湖杜鵑節4月20-5月20日
舉辦地在滿隴桂雨公園。
民間民俗「花朝節」5月1日-10日
舉辦地在東方文化園。
西湖荷花節 7月-8月
舉辦地在麴院風荷,主要活動有:賞荷花,采蓮蓬,剝蓮子,做荷花餐,聽民間戲曲,放荷花燈祈福,荷花交易會、西湖荷花小姐攝影模特大賽、中國荷花品種展覽會等。
西湖桂花節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在西湖滿隴桂雨、滿覺隴村、杭州植物園登等地同時舉行。有賞桂、品茶、品桂花食品、桂花文藝表演、畫展等內容。
西湖中秋賞月晚會 農歷8月14日-16日
舉辦地在平湖秋月,主要活動有:歌舞雜技、民樂表演、風味晚餐、夜遊西湖等。
杭州金秋國際旅遊節 9月16日-10月21日
主要活動:中秋賞月、錢江觀潮、滿隴賞桂、吳山廟會、煙花大會等。
「月是西湖明」中秋賞月活動 陰歷8月15日-18日
在西湖湖心亭、環湖各茶樓、金沙港文化村等同時舉行。主要活動有:賞月、歌舞雜技、民樂表演、風味晚餐、西湖夜遊等。
西湖國際桂花節 9月16日-10月31日
舉辦地在滿隴桂雨,主要活動有:賞桂、品桂、桂香、桂雨、桂文化。每當金秋季節,這里珠英瓊樹,百花爭艷,香飄數里,沁人肺腑。在金粟世界裡,用桂花製作的桂花粟子羹和糖桂花等佳點,香甜可口,深受游者歡迎。
西湖國際煙花大會 10月中旬
主要活動有:異國煙花並放,倒印西湖美景,令人嘆為觀止。
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 每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
第一屆西湖博覽會辦於1929年。現在西湖博覽會已經成為最集中展示杭州歷史、文化和風景的盛會,每年一度為杭州人民及到杭州旅遊觀光的遊客獻上一道文化風景大餐。在此期間來杭州的遊客千萬不要錯過。
西湖博覽會的內容非常豐富,剛剛閉幕的第五屆西博會就涵蓋了西湖藝術博覽會、集郵文化展、國際煙花大會、絲綢時尚節、國際絲綢博覽會、商業街風采展示周、最佳人居環境展覽會、國際電腦節、西湖書市、國際汽車展覽會、美食節、攝影作品展覽及各種文化論壇等精彩盛會。
㈤ 杭州舉行的國際性活動有哪些
每年有西博會、國際馬拉松杭州站、動漫節、車博會、很多很多、
㈥ 杭州每年的節事活動有哪些誰能舉出
西博會 、煙花節
㈦ 杭州的歷史大事件~急~在線等!
秦始皇過錢唐
【秦始皇過錢唐】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設會稽郡,置錢唐、餘杭、富春、海鹽(今海寧)4縣。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
慧理首開靈隱天竺
【慧理首開靈隱天竺】東晉咸和三年(328),印度僧人慧理登靈鷲峰(今飛來峰),嘆為"中天竺靈鷲山之小嶺飛來",並指為"仙靈所隱之處",在山下創建靈隱寺。兩年後又在天竺山創建翻經院(後改法鏡寺),即下天竺。
曇超首開玉泉
【曇超首開玉泉】南齊建元年間(479~482),僧曇超在西湖仙姑山青芝塢口開山築庵。清康熙時改清漣寺,俗稱玉泉寺。
隋建杭州城
【隋建杭州城】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楊堅平陳,改錢唐郡為杭州。初治餘杭。次年,移治錢唐。隋開皇十一年(591),將杭州錢唐縣治由靈隱山下移至柳浦西(今杭州江干一帶),並依鳳凰山築城,周圍15公里左右,是為最早的杭州城。
隋開鑿江南運河
【隋開鑿江南運河】隋大業六年(610),隋煬帝楊廣鑿通江南運河,自京口(今鎮江)至杭州,800餘里。自此與江北運河相接。明清時期,由北京至杭州的大運河稱"京杭運河",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5大水系。江南運河向為運要道,對南北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杭州拱宸橋為大運河水運的起訖點。
唐改錢唐為錢塘
【唐改錢唐為錢塘】唐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淵建立唐王朝。為避國諱,4年後將錢唐改為錢塘。
首創九里松
【首創九里松】唐開元十三年(725),杭州刺史袁仁敬在洪春橋至靈隱植松九里。"九里雲松"後為"錢塘八景"之一。
李泌開六井
【李泌開六井】唐建中二年至興元元年(781~784),杭州刺史李泌開相國井、西井、方井(即四眼井)、白龜池、小方井、金牛井等六井,引西湖水入井,解決居民飲鹹水之苦。
白居易守杭
【白居易守杭】唐長慶二年(822),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任職期間,治理西湖,築堤建閘,放水灌田,並重修六井。離任時留詩:"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又因有詩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後人為紀念他,將西湖白沙堤改名"白堤"。
黃巢軍入杭州
【黃巢軍入杭州】唐乾符六年(879),黃巢於九月攻陷廣州後,十一月率20萬人從江西進入浙江,掠餘杭,入杭州,旋即離去。
錢癠築羅城
【錢癠築羅城】唐景福二年(893)七月,錢癠為鎮海軍節度使,雄踞杭州,發民夫20萬及十三都軍士,自鳳凰山築羅城,周長35公里,建有10座城門,3座水城門。
錢氏築捍海塘
【錢氏築捍海塘】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吳越王錢繳自月輪山(今六和塔)起至艮山門沿錢江築捍海塘,以防海潮。堤長二三十公里,世稱"錢氏捍海塘"或"錢氏石塘"(1985年在建造江城路立交橋時,挖至路面下5~11米深處,發現"錢氏捍海塘"遺跡,經考古發掘,柱長約6米,直徑約13~39厘米,柱後為裝滿石塊的竹籠,竹篾編織痕跡十分清晰,其後夯土,最後一排為木柱與竹編)。是年,又置撩湖兵千人,專門浚治西湖。
錢元?慈雲嶺造像
【錢元?慈雲嶺造像】五代後晉天福五年(940),吳越國王錢元在西湖慈雲嶺南坡資延寺右摩崖造彌勒、觀音、勢至佛龕和"唐僧取經"石龕。
錢弘?創建靈峰寺
【錢弘?創建靈峰寺】五代後晉開運元年至三年(944~946),吳越國王錢弘?為伏虎禪師在靈峰建鷲峰禪院。宋時改靈峰禪寺。為西湖探梅勝地之一。
吳延爽建保?塔
【吳延爽建保?塔】北宋開寶元年(968),吳越國王錢弘?被趙匡胤召到汴梁,其舅吳延爽為祝福錢弘?進京平安,特在西湖寶石山建塔,稱為保?塔。現塔為1933年重建。
錢弘?建六和塔、雷峰塔
【錢弘?建六和塔、雷峰塔】北宋開寶三年(970),吳越國王錢弘? 在錢塘江邊月輪山建六和塔,並建開化寺。北宋開寶八年(975),錢弘?為慶賀王妃黃氏生子,在西湖夕照山雷峰上建黃妃塔,俗稱雷峰塔,內藏《寶篋印經》8.4萬卷。"雷峰夕照"為"西湖十景"之一。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坍毀。1983年5月國務院在《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中批復重建。
㈧ 杭州風土人情及風俗習慣有哪些
1、七家茶為杭州茶鄉飲茶習俗,相傳起源於南宋,至今尚流傳西湖茶鄉。每逢立夏之日,新茶上市,茶鄉家家烹煮新茶,並配以各色細果、糕點,饋送親友比鄰,以象徵鄰里之間的和睦相處。
在杭州的春節民間有敬元寶茶習俗。從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五,至親好友,相互往來,恭賀新喜。講究的人家,首先敬一杯元寶茶,在茶中加兩顆青橄欖,或金桔,以取新春吉利的意思。飲茶而佐以橄欖、金桔,清脆可口,茶味更香。
2、採茶的習俗,「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杭州自古就是人們嚮往的旅遊勝地,夢中天堂,杭州美,美在西湖。
素有天堂瑰寶之稱的龍井茶就產在風景秀美的西子湖畔。這里土地肥沃,其獨特的山區小氣候非常有利於茶樹的生長發育。大自然特別的垂青和茶農精心的培育誕生了品質優異、名揚中外的龍井茶。
3、荷花節,每年的7-8月份杭州都會舉辦西湖荷花節,舉辦地在麴院風荷,主要活動有:賞荷花、采蓮蓬、剝蓮子、做荷花餐、聽民間戲曲、放荷花燈祈福、荷花交易會、西湖荷花小姐攝影模特大賽、中國荷花品種展覽會等。
4、觀潮,錢江涌潮為世界一大自然奇觀,,它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每年農歷八月十五,錢江涌潮最大,潮頭可達數米。
海潮來時,聲如雷鳴,排山倒海,猶如萬馬奔騰,蔚為壯觀。觀潮始於漢魏(公元一世紀至六世紀),盛於唐宋 (公元七世紀至十三世紀),歷經2000餘年,已成為當地的習俗。
5、臘八日:十二月初八謂臘八日,亦稱「臘八節」。臘八節,又是佛祖的成道節。為了紀念,中國寺院於每年臘月初八日熬制「臘八粥」供佛,並饋贈前來進香禮佛的信徒。
後杭人於此,也以胡桃、松子、蓮子、棗兒、花生、桂圓、荔枝等煮粥,送給親友,名曰「七寶五味粥」。
6、冬至:早晨吃年糕,佐以開缸的冬鹹菜。是日供祖宗,祭品有包頭魚。又以淘籮盛米,上鋪年糕、桔子、黃菱肉等,再以紅綠絲紮成扇形的花朵,插其上,稱「供年飯」,亦曰「聚寶盆」。冬至夜最長,故杭諺有「咽覺要咽冬至夜」。
㈨ 杭州西溪濕地洪園舉行什麼活動迎端午
6月18日上午10時,2018杭州西溪龍舟文化節開幕式暨第九屆「五常龍舟勝會」在杭州西溪濕地·洪園舉行。據了解當天有160餘艘龍舟同場競技,到園區遊客達3萬多人次,水域中鑼鼓聲、劃槳聲,兩岸邊吶喊聲、歡呼聲熱鬧非凡。
據西溪濕地公園(餘杭)管委會辦公室介紹,2018杭州西溪龍舟文化節在充分挖掘龍舟文化內涵,大力宣揚龍舟文化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推廣「我們的節日·端午—杭州西溪龍舟文化節」這一民俗活動品牌。旨在充分整合西溪文化、五常水鄉文化資源,開展龍舟民俗文化展示及旅遊體驗互動等系列活動,文化節將持續至2018年8月31日。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