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哪些皇帝來過杭州
擴展閱讀
杭州快遞到山西多少錢 2025-05-14 21:28:01
廈門狐尾山塗鴉在哪裡 2025-05-14 21:17:10

哪些皇帝來過杭州

發布時間: 2022-08-15 02:18:43

A.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幾次去了杭州

清乾隆皇帝(即高宗弘歷)在位六十年,不但曾於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二)、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六次南巡,到過淮安、揚州、蘇州、杭州、徽州、江寧等江南許多地方,而且還將他的「南巡」視作其平生最重要的兩件大事之一。他在《御制南巡記》中說:「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二曰南巡。」為什麼乾隆皇帝要如此興師動眾地南往北返、一連六下江南呢?有說是乾隆皇帝「艷羨江南,乘興南遊」的,有說是「搞清自己的出身真相」的,有說是「希望南巡解決社會問題」的,答案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最新的一種說法,就是我們在此紹介的「徽菜說」,即:乾隆皇帝一下江南之後的多次江南之行,實在是為了能再次親臨揚州等地、再來品嘗江春為他提供的接駕徽菜等盛宴佳餚而來。那一席又一席的「江春徽菜接駕宴」上的「徽菜」等江南美味佳餚,不但是他平生所從來沒有品嘗過的,甚至於連聽也沒有聽說過、見也沒有見到過,因此好奇心大獲滿足,並且一嘗而不可收、不能忘。回京後,好幾次都回想起、回味起那江南巨富江春的徽菜佳餚,幾次旨令御廚烹制,卻始終難以如願,總是做不出那個味。於是,只得一次又一次地再下江南、再見江春,才能嘗到那個味、一解那個饞,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吃」,才是天下最大的大事兒。

B. 杭州的歷史故事

1、杭州烏龜洞遺址古人類化石的發現證實五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杭州這片土地上生活,蕭山跨湖橋遺址的發掘證實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現代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餘杭良渚文化被譽為「文明的曙光」。杭州夏商周屬「揚州之域」。

2、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

3、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這時杭州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

4、三國、兩晉、杭州屬吳郡,歸古揚州。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築。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升錢唐縣為臨江郡。陳禎明元年(587年),又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桐廬,屬吳州。

5、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並桐廬入錢唐縣,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

6、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年)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年)復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

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一度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臨安、於潛、唐山八縣。

(2)哪些皇帝來過杭州擴展閱讀: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杭州府,合並錢塘、仁和兩縣為杭縣,仍為省會所在地。民國3年(1914)設道制,置錢塘道,道尹駐杭縣。

原杭州府所轄各縣歸錢塘道管轄。民國16年(1927)廢道制,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直屬浙江省;,郊區仍為杭縣,舊屬諸縣直屬於省。

從此,杭州確立為市的建制,市區分為八個區。1909-1914年,滬杭、杭甬鐵路相繼建成;全長1453米的錢塘江大橋於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無條件收回拱宸橋日租界。

C. 宋朝那個皇帝跑到了杭州

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宋高宗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稱南宋,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西夏、金朝和大理為並存政權。

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宋朝南遷第一任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在位35年。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被封為「康王」。趙構在位初期因為動亂,為了保持江山,起用主戰派李綱、岳飛等等。但他中期眼見女真的強勢,又為了集權中央、強化皇權,因此採用了求和政策,大部分時間都是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並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D. 乾隆皇帝幾次到杭州

4次。乾隆六下江南、四到龍井,封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為「御茶」,1762年,他第三次南巡時首到龍井,品茶後感覺很好。此後每下江南,必到龍井。如今龍井茶室下方牌坊上的門聯就取自乾隆《再游龍井》一詩:問山得路宜晴後,汲水烹茶正雨前。

E. 杭州出了多少皇帝

杭州在南宋時作為首都,所以幾乎南宋的皇帝都出自杭州。
宋高宗趙構(是宋徽宗第九子,1127年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拒絕主戰派抗金主張,1138年南逃至臨安(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權。)
宋孝宗趙昚
宋光宗趙惇
宋寧宗趙擴
宋理宗趙昀
宋度宗趙禥
宋恭帝趙隰(沒有阝,讀音xiǎn)
宋端宗趙昰
衛王趙昺

F. 哪位皇帝在位事時,從汴州移到杭州

一、紹興二年(1132年),高宗趙構遷都杭州

二、趙構(1107.6.21—1187.11.9),宋朝第十位皇帝,即宋高宗,字德基,在位35年,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異母弟,母顯仁皇後韋氏。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禪位於皇太子趙眘,被尊為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卒,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謚號曰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加謚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他在位時,迫於形勢起用岳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但大部分時間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後來甚至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趙構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等。

G. 當年乾隆下江南時,都去過哪些地方呢

清朝乾隆皇帝是歷史上一位卓有成效的國王。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十分關注民生,鎮壓叛亂,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團結,促進國家發展。乾隆皇帝文武雙全。他六下江南,深刻體察民情,密切聯系民眾。

乾隆為什麼六次下江南,去了哪裡,看到了什麼美景

據記載,第一次南巡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二次南巡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開始的,第三次南巡是在乾隆二十六年(1762年)組織的,第四次南巡是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進行的,第五次南巡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由乾隆皇帝進行的,第四次南巡持續了四十九年,經過六次出巡,清朝只有一個乾隆皇帝。

至於乾隆六下江南,歷史上有很多說法。第一句話:乾隆皇帝熱愛旅遊觀光,尤其是文人雅士對江南的美化,讓乾隆皇帝想去江南。第二種說法:江南各地的官員都投了甘龍的票,給甘龍寫信考察人民的感受。第三種說法:乾隆皇帝偶爾得知自己的身世,然後南巡尋找生母,這叫「尋母」。第四個論點:乾隆南巡是為了解決南方動盪的社會矛盾。第五句話:據說江南有一位廚藝高超的大師專門為皇帝准備的節日盛宴,他多次為乾隆品嘗這種美味,或為宮中的廚師學習這種手藝。雖然人們對皇帝南巡有不同的看法,但乾隆皇帝游覽江南是絕對正確的。

江南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方文化的傑出代表,集意境、詩情、畫意、神韻、美感於一體。乾隆六次去江南無數地方。最經典的路線是南京→鎮江→揚州→無錫→蘇州→杭州→海寧嚴觀→上海。

乾隆皇帝的第一站是南京,他在那裡游覽了棲霞山並修建了宮殿,贊美「棲霞十景」。據說南京有一口古井,後來被稱為「甘龍古井」。三次南遊長江的人們挖井取水供帝王使用。井水香甜可口,為乾隆所贊,故名。

乾隆皇帝的第二站是鎮江,蛟山是鎮江的景點之一。乾隆皇帝在蛟山上修建乾隆宮,乾隆八次游覽鎮江蛟山。交山的碑林和墨寶與交山一樣多,僅次於古都Xi。

乾隆皇帝的第三站是揚州。乾隆皇帝修建的宮殿也是大明寺的好去處,瘦西湖是必游景點之一。瘦西湖位於揚州,自然風光秀麗,湖光山色,垂柳叢生。據說乾隆皇帝去過瘦西湖六次,所以瘦西湖形成了「兩岸花柳靠水,一路上山」的盛況。

乾隆皇帝的第四站是杭州。「杭州之美在西湖」。杭州西湖以其美麗的「湖光山色」和眾多的歷史遺跡而聞名海內外,吸引了無數遊客。杭州西湖的清新、典雅、寧靜,曾六次吸引乾隆皇帝來杭州,寫下「西湖十景」詩,寫下「龍井八景」。杭州西湖名不虛傳。

乾隆皇帝第五站去了蘇州。著名景點有木瀆、古御路、皇家碼頭、雲和南等。

乾隆皇帝在第六站去了海寧嚴觀鎮。嚴觀鎮有著悠久的觀察錢江潮文化的歷史,海堤上的皇家紀念碑與乾隆皇帝有關。

乾隆皇帝下江南成了後人傳誦的佳話,使旅遊業得到了更好的發展。乾隆六下江南,不僅對當時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給後人帶來了不同的話題。同時,他也支持了很多人。也許這就是「乾隆後下長江」的現代文化吧。

由江蘇省地方誌辦公室主辦的「地方誌講堂」,每月一次邀請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文化機構的著名教授、學者、地方誌專家走進江蘇省地方誌博物館,教授江蘇的風土人情、地域歷史、民俗文化、風土人情。今天,程教授帶您走進棲霞山,講述棲霞山傳奇的過去。

今天我們去了棲霞山,進了山門。寺前有兩座紀念碑,其中一座是明鄭鈞紀念碑,「明鄭鈞」的意思是「隱士」。

乾隆下江南六回,留此五回。聖地在哪裡?

明僧邵是誰?他是南朝山東平遠縣(今山東德州市)人。明姓歷史悠久。秦國有個名醫叫百里溪。他的兒子是孟明。孟明的後裔用孟明的明字作為他們的姓氏。明僧邵是明的後裔。

明家當時在山東勢力很大,從晉朝到宋七良,南朝宋齊明家有六個諸侯。但是明朝的高僧邵至有教有學的興趣,卻沒有做官的興趣。起初,他隱居在嶗山講學。劉宋和小琪皇帝多次召他出仕,他都拒絕了,因此他被封為「鄭君」。「鄭君」的意思是皇帝讓你出來做官,但他們都找到了拒絕的理由。

劉宋末,山東青島被北朝攻陷後,明朝高僧邵退守連雲港的岩峪山講學。後來連雲港成了南北朝的前線,戰亂不斷。他沒有在那裡講學,就退到了當時南朝的都城建康城。在南京,他隱居在今天的棲霞山,在山上建了一個小茅屋繼續講學。

這時候,高啟皇帝蕭道成得知邵和尚已經到了南京,想趁此機會請邵和尚再來做官。有一次,明朝的和尚邵去紫金山的一座寺廟看望他的朋友。這個消息被知道了,皇帝提前去了,等待明僧邵的到來,製造了一場「偶遇」,但明僧邵拒絕了,明的名聲越傳越遠。

第三部志書是清代南京地方詩人、學者陳毅編撰的《攝影山志》。後來由清代著名考據學家、歷史學家錢大昕編輯刻寫。第一頁有《新取山志》序,是蘇州某太守所作。他喜歡南京,就花錢刻了這本書。現在南京出版社有兩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由程教授等人校對。簡體字有標點,一般人看得懂。

第四部地方誌是陳邦憲近代撰寫的《棲霞新志》,被收入金陵網路全書,是民國23年1934年的印刷本。

五個要塞

南京人都知道大興宮是康熙南巡南京時住過的地方。其實棲霞山也有宮殿,就是乾隆宮。乾隆六下江南。除了第一次,他在棲霞山宮住過五次。

從1757年到1784年,乾隆迷戀棲霞宮長達27年。今天,在棲霞山的山上,只能看到一些碎瓦殘石的遺跡。清代陳毅編纂的《拍照山》載有乾隆拍山拍宮的照片。我們可以知道有春雨山房、太古殿、武夷逸趣陸晶、華山館、賈茜樓、白下卷、石壁景社、御花園等等。

甘龍在棲霞宮寫了許多詩,包括119首詩、50多副對聯和匾額、3篇碑文。太古殿、萬松山房等許多地方都是甘龍親自題寫的。甘龍第一次來這里時,寫了一首關於游覽棲霞山的詩。第一句是「金陵第一明秀山」。棲霞山是金陵第一座明秀山,是對甘龍的評價。

六朝文化

從六朝到近代,棲霞山是一個非常突出的點。這座名山最根本、最核心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價值積淀,是在六朝時期完成的。

「南朝有480座寺廟,多少建築在雨中。」南朝的寺廟絕對不止418座。當時的幾百座寺廟現在在哪裡?我們可以通過地方誌來尋找痕跡,比如:環記、牛首山、雞鳴寺等等。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寺廟,往往都有六朝的名字。六朝有多少遺跡?棲霞山的千佛石是六朝的原始石刻,是六朝的真實遺存。六朝以來,棲霞山棲霞寺具有特殊的學術地位。梁武帝認為這些和尚和棲霞山的和尚知識很好,所以他專門派了外地的和尚到棲霞山訓練。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的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

棲霞山石刻有六朝書法藝術和佛教文化。明代僧人邵開始創造隱逸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影響很大。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去過棲霞山。棲霞山門後有一面牆,上面列有六朝至清代到過棲霞山的名人。棲霞山為什麼能吸引很多著名藝術家?因為有六朝的歷史,所以有六朝以來文化的積淀和積淀。所以棲霞山不愧為六朝名山。

H. 杭州的歷史大事件~急~在線等!

秦始皇過錢唐
【秦始皇過錢唐】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設會稽郡,置錢唐、餘杭、富春、海鹽(今海寧)4縣。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
慧理首開靈隱天竺
【慧理首開靈隱天竺】東晉咸和三年(328),印度僧人慧理登靈鷲峰(今飛來峰),嘆為"中天竺靈鷲山之小嶺飛來",並指為"仙靈所隱之處",在山下創建靈隱寺。兩年後又在天竺山創建翻經院(後改法鏡寺),即下天竺。
曇超首開玉泉
【曇超首開玉泉】南齊建元年間(479~482),僧曇超在西湖仙姑山青芝塢口開山築庵。清康熙時改清漣寺,俗稱玉泉寺。
隋建杭州城
【隋建杭州城】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楊堅平陳,改錢唐郡為杭州。初治餘杭。次年,移治錢唐。隋開皇十一年(591),將杭州錢唐縣治由靈隱山下移至柳浦西(今杭州江干一帶),並依鳳凰山築城,周圍15公里左右,是為最早的杭州城。
隋開鑿江南運河
【隋開鑿江南運河】隋大業六年(610),隋煬帝楊廣鑿通江南運河,自京口(今鎮江)至杭州,800餘里。自此與江北運河相接。明清時期,由北京至杭州的大運河稱"京杭運河",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5大水系。江南運河向為運要道,對南北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杭州拱宸橋為大運河水運的起訖點。
唐改錢唐為錢塘
【唐改錢唐為錢塘】唐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淵建立唐王朝。為避國諱,4年後將錢唐改為錢塘。
首創九里松
【首創九里松】唐開元十三年(725),杭州刺史袁仁敬在洪春橋至靈隱植松九里。"九里雲松"後為"錢塘八景"之一。
李泌開六井
【李泌開六井】唐建中二年至興元元年(781~784),杭州刺史李泌開相國井、西井、方井(即四眼井)、白龜池、小方井、金牛井等六井,引西湖水入井,解決居民飲鹹水之苦。
白居易守杭
【白居易守杭】唐長慶二年(822),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任職期間,治理西湖,築堤建閘,放水灌田,並重修六井。離任時留詩:"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又因有詩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後人為紀念他,將西湖白沙堤改名"白堤"。
黃巢軍入杭州
【黃巢軍入杭州】唐乾符六年(879),黃巢於九月攻陷廣州後,十一月率20萬人從江西進入浙江,掠餘杭,入杭州,旋即離去。
錢癠築羅城
【錢癠築羅城】唐景福二年(893)七月,錢癠為鎮海軍節度使,雄踞杭州,發民夫20萬及十三都軍士,自鳳凰山築羅城,周長35公里,建有10座城門,3座水城門。
錢氏築捍海塘
【錢氏築捍海塘】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吳越王錢繳自月輪山(今六和塔)起至艮山門沿錢江築捍海塘,以防海潮。堤長二三十公里,世稱"錢氏捍海塘"或"錢氏石塘"(1985年在建造江城路立交橋時,挖至路面下5~11米深處,發現"錢氏捍海塘"遺跡,經考古發掘,柱長約6米,直徑約13~39厘米,柱後為裝滿石塊的竹籠,竹篾編織痕跡十分清晰,其後夯土,最後一排為木柱與竹編)。是年,又置撩湖兵千人,專門浚治西湖。
錢元?慈雲嶺造像
【錢元?慈雲嶺造像】五代後晉天福五年(940),吳越國王錢元在西湖慈雲嶺南坡資延寺右摩崖造彌勒、觀音、勢至佛龕和"唐僧取經"石龕。
錢弘?創建靈峰寺
【錢弘?創建靈峰寺】五代後晉開運元年至三年(944~946),吳越國王錢弘?為伏虎禪師在靈峰建鷲峰禪院。宋時改靈峰禪寺。為西湖探梅勝地之一。
吳延爽建保?塔
【吳延爽建保?塔】北宋開寶元年(968),吳越國王錢弘?被趙匡胤召到汴梁,其舅吳延爽為祝福錢弘?進京平安,特在西湖寶石山建塔,稱為保?塔。現塔為1933年重建。
錢弘?建六和塔、雷峰塔
【錢弘?建六和塔、雷峰塔】北宋開寶三年(970),吳越國王錢弘? 在錢塘江邊月輪山建六和塔,並建開化寺。北宋開寶八年(975),錢弘?為慶賀王妃黃氏生子,在西湖夕照山雷峰上建黃妃塔,俗稱雷峰塔,內藏《寶篋印經》8.4萬卷。"雷峰夕照"為"西湖十景"之一。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坍毀。1983年5月國務院在《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中批復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