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練習合氣道
我喜歡合氣道是喜歡合氣道的精神,不以武力制人。所以合氣道幾乎沒有主動的打擊技,而且「合」字體現在了很多方面,比如不要求做超額的激烈運動等等。
以下分成四個階段敘述合氣道的鍛煉法:
將合氣道的技法分成「坐技」「側身半立技」「立技」「與琥器相關的技法」並從這些層面來探討,變化相當豐富,而且相當的興趣盎然。
在解說個別的合氣道技法之前,先以如下四個步驟詳細說明。
【坐技】
坐技的第一要義是,必須練習到即使維持坐姿也能夠充分發揮出合氣道的技法。坐技是合氣道技法最重要的基本鍛煉程序。
首先是心態問題。封建時代,處於核心地位的武士之日常生活中,正坐的場合占很重的比例,無論晨主君的面前,或是在家人的面前,正坐是嚴格的生活規范,必須加以遵守的戒律習慣。武士的生活可說是以正確的姿勢、正確的正坐為起點。因此對武士而言,其最重視的武術與正坐有密切的關聯反而是理所當然的事。無懈可擊的正坐可說是武士應有的精神。
因此,將正坐納入鍛煉過程的合氣道坐技,就成為相當重要的基本技法。
第二是重心位置、呼吸力的施展方式以及移轉身體時的平衡等,均藉由此一鍛煉法來建立基礎。嚴格地反覆練習坐技的動作,腳尖、腳踝、膝蓋以及腰部四點必須一致地有效運作。同時,要培養在任何場合都能夠泰然處之的穩定感,才能無限地發揮出正確的呼吸力。這些都是合氣道技法的基本步驟。
總之,步技充分含有「立技」的變化姿勢,可是其目的在於培養能夠克服縱橫變化的姿勢,對於沒有「卧技」鍛煉法的合氣道而言,是鍛煉腿腰部非常重要的方法。
【側身半立技】
對應坐姿姿勢的人,以站立的姿勢靈活的攻擊,未充分鍛煉過的人很容易被站立者的敏捷動作壓倒。
為了讓前述的坐技之訓練更加完美,產生一種對方採取側身半立的姿勢可自由攻擊的技法來加以練習。
關於側身半立技的名稱,有人提出「半立技」的看法,但是我們堅持採用「側身半立技」的理由如下:
合氣道技法是對應采半身姿勢的對方加以崩解的原理,與自己為半身姿勢而對手以站立姿勢攻擊的情勢差異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未能遵守原則,就無法突破這個情勢差異而將對手擊倒。為了能將這層涵義包含在內,因此仍舊採用「側身半立技」。
此處包含立技的技法變化,這個動作的要點在於,從正確的膝行變化而移動。
【立技】
立技是合氣道技法的中心。如前所述,透過坐技、側身半立技徹底鍛煉腿部、腰部之後的進階技法。穩定、繁復的律動,可說是合氣道技法的精華所在。
據稱創始者植芝盛平所修習的大東流柔術,其技法共有2664種之多,另外,創始者又將神陰流柔主、相生流柔術等眾多流派的密技加以改良,因而流傳下來。所以說技法的數量相當繁移,期望日後在技法的開發上依然有無限的可能性。
與其他技法相同,立技是為了對應對手的打擊、突擊、絞技等所有的攻擊,結合攻防的密術而成。經由日復一日的反覆練習,訓練出隨時能夠對應問題而不會被動搖的姿勢。
加上這種動作不僅一對一的場合可以使用,在多人對一人的場合也能夠憑著復雜多變的變化技法對應自如。請依靠立技去感受合氣道的神奇吧!
【與武器相關的技法】
與武器相關的鍛煉法,主要分為對方以劍、杖、長矛、短劍等武器攻擊時,以徒的予以崩解;或者使用武器加以崩解;或者以武器崩解徒的物對方等三種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與自己所使用的武器合為一體,動作始終統一。
可是,合氣道是以體術為出發點,所以應先鍛煉坐技、立技等基礎體技,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行,不可出於好奇好玩的心態而輕易以武器對陣,這點被視為禁忌。
開祖(植芝盛平)對於技法的鍛煉,嚴格訓誡練習者在基本體技未臻成熟之前就加以練習,因為合氣道的動作與十八般武藝等一切的基本技法有著共通之處,因此只需好好學會基本體技,相信對於劍、杖、長矛等一切武器也將能輕易地掌握。
Ⅱ 合氣道練什麼來自哪裡
來自日本,合氣道的根本原理是以小搏大,說簡單的就是這樣,摔法我認為分兩種,投技和關節技摔法。其中投技由可分為借力投法和自發力式投法。我這些用詞不是很准確,是我自己歸納的,你明白那意思就行了。
投技就是靠自身的力量去摔對手,這些的動作和柔道基本是一直的,例如背負投,巴投,肩車等,這些動作主要靠自己發力完成摔投的動作。而像腰投這樣屬於借力式投法,藉助對手打來的力,連消帶投,對手打的越重被投出去摔的就越狠。
關節技摔法是利用拿住對方關節之後,逼的對手不得不跟著你用力的方向摔出去,這種投法也需要你自發力,但你制住了他的關節,因此用力非常的輕松。這種技法有十字投,入身投,四方投,小手反等。大多數合氣道的摔法以關節技摔法居多,因為合氣道者對關節的控制較多,利用這點做摔法比較便利,另外個子小力量不足的人使用這些技法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合氣道三大技法中,一教,四方投,入身投,基本功一定要練好,特別是一教,簡朴的一招確是最難。
自學基本是不可能的,這個非要有人和你對練,不通的位置需要教練講解,一個人在家在怎麼看視頻也是沒用的,死了這條心吧。
-突小手反 逆半身站位,敵右手突進,我左腳外側上步,避開攻擊同時左手抓住敵手腕內側,將手臂手肘憋至我腰部,以左腳為軸旋轉,此時我與敵背靠背。腰部用力旋轉,手上使力,將敵手臂手肘處打斷,如果不斷則繼續進行。轉動後,右手抓住敵手背,以右腳旋轉實施小手反,空中將敵手臂打斷,如果不斷,倒地之後馬上實施固技將敵手臂打斷。
敵人突刺時,重心會暫時凝勁一瞬間,如果他用力過重則凝勁時間更長,這個時候他是很難再做其他動作的。而我在旋轉時時刻要保持好重心,一個是步伐的訓練,突小手反雖然只三步,但是正轉反轉,旋轉的度數非常大,初學者很容易轉暈頭,或者步子走空,一方面是多練習,另一方面注意頭的位置,頭可以說是穩固重心非常重要的部位,在學習合氣道時,很多技法都與自己的頭或者敵人的頭部位置有關。關於突小手反頭部位置的問題,如果有人指點則事半功倍,如果沒人指點能自行悟出,那這個人就真的是悟性極高了。顯然我是經過人指點的。突小手反的重心控制90%是在自己頭上面。
合氣道動作雖然繁復,手腳動作頗多,但合氣道註定是一種制敵不傷敵,傷敵而不殺敵的技法,因此他的動作也就演化成了這樣。但仔細研究的話合氣道很多技法對於對手的來力的化解,反制,避讓是很有研究的。就像剛才的突小手反技法,整個過程是與對手背靠背,對手左手很難幫上忙,即使左手能過來援助右手,但這個時候已經被帶過旋轉了,那條右手還在不在都是個問題了,你的重心已經嚴重被打亂了,右手幫忙也難有作為。
在突小手反中我說兩個我見過比較猛的例子,一個是我黑帶師姐,瘦瘦小小的,一次練習中,那男生心不在焉的刺一擊,師姐迅速的旋轉,當時他的刀就脫手飛出老遠,整個人要飛撲出去了,結果被師姐拉回來再做一次小手反,算是師弟知道這一轉要斷手,手肘還是先做好了准備,不然這一下我們就要下課一起去醫院了。還有一次是教練演武的時候,第一次旋轉,他當時已經看出來受身的那位學員功力真不怎麼樣了,旋轉初期速度很快,但後面居然慢了下來,等到他回過神來站穩了才繼續做,這也是為了保護他不受傷。
合氣道雖然是防禦性的武術,但卻講究後發先至,這個才是最難的,而且難到非常難。殺破狼中,甄子丹空手奪刀殺吳京那一招就是四方投,吳京舉刀下扎,在刀舉起,正在下扎的初步,甄子丹左手上頂抓手腕,右手上頂,頂三頭肌,完全的封住了吳京的力量,使他手臂完全懸空,無法發力,然後使出四方投,吳京挺胸懸腰,雙腳右手完全無法發力,甄子丹在向外轉手撕裂他的肩部肌腱,反手將刀插入他的肚子。可以說吳京下扎,與甄子丹頂手,一個先一個後,但甄子丹先識破這招,後發確搶先在刀下落之前封住了他,這個就是難點。
同樣四方投中,如果向外側按摔對手可以造成肩部的肌腱撕裂,如果只是單純的向後摔投,對手只會摔倒不會受傷。這個我們通常稱為「黑手」,因為很隱形,一般人察覺不到,有些學員動作不標准時反到能弄巧成拙使出這種黑手,教練會提醒,你在街上可以這樣做,但在道場里不行,太危險。同理,在小手反中也有黑手,能造成一擊中兩處斷手。
爭強好鬥者,不適合學合氣道。
--------------------------
你始終沒有明白人們為什麼學合氣道,你見過誰上街打架用過合氣道,學合氣道的人根本就不是去打架的。所以這招快不快,准不準,合氣道者很多不去考慮實戰中的狀況,他們更多的只是沉醉在這門武術的藝術當中。
你的想法跟我剛開始很像,認為這樣的武術表演起來很好看,真正打起來沒用。詠春太快,泰拳太猛,根本沒法抓住,過多繁復步伐和招式容易讓對手跑掉或者反擊,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認為合氣道在實戰中是很沒有價值的,當做初學入門
Ⅲ 怎樣在家自練合氣道
自己練,動作是否變形了也不知道,看視頻也很難看出怎麼呼吸和發力的,而這些才是最重要的東西。而且,要是你自己練錯了,以後即使找師父學,也很難糾正過來了。所以,沒基礎的話不要亂練,至於拉韌帶和練力氣倒是可以。
拉韌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做准備活動,不要練得過快、過猛。尤其在冬季鍛煉前應活動活動四肢。若鍛煉前不熱身,則易引起肌肉、韌帶拉傷或扭傷。練習最理想的時間是在晚間睡前。首先做好准備活動,從最基本的壓腿開始,分速壓和緩壓。緩壓每次用三四十秒的時間,輕柔地拉伸肌肉,感到輕微疼痛即可,速壓就是快速壓腿,疼痛即收。如果在鍛煉的時候手夠不到目標區域,不要勉強,可以加繩子來輔助練習。
1、坐式拉伸韌帶:前胸向膝蓋靠攏,膝蓋不要彎曲。感覺腿部韌帶與後背有酸痛感,停止拉伸並作兩次深呼吸,慢慢恢復為起始動作。重復動作12次。
2、卧式拉伸韌帶:慢慢拉起綳直的左腿,膝蓋不要彎曲,臀部與大腿肌肉綳緊,直到大腿與身體呈直角後停止拉伸,做兩次深呼吸,慢慢恢復為起始動作。
3、還有一個我最喜歡又簡單的動作:站直,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腳尖向腿的方向外八字打開,腳不要彎曲,大身向下彎曲,用手去碰腳尖。感覺到雙腿內、後側有拉伸的感覺。
4、仆步壓腿兩腳左右開立,一腿屈膝全蹲,另一腿挺膝伸直,身體向直腿一側振壓。練習時,左右腿交替進行。
5、橫叉:兩手在體前扶地,兩腿左右分開成直線,上體俯卧或側傾。七、盤腿前俯 兩腿屈膝盤坐,兩腳掌相對;兩手握住兩腳;上體前俯。韌帶嘛,有兩種拉法。要看你本人的年齡了。基本上講,人的韌帶在16歲之前和之後是有區別的。16歲之後,骨骼發育基本定型,所以,韌帶也就定型了。所以,年紀小的人,建議他們用振顫法。在做好拉伸的姿勢有,通過振顫運動把韌帶拉象極限。這樣拉的效果很明顯。但是,對於骨骼相對成熟的人來說。這種方法只能帶了短期的韌帶拉伸。而且十分危險容易受傷。所以,16歲以上的,建議使用靜壓法。保持一個極限姿勢30秒,休息幾秒種,再保持這個姿勢。一般建議拉伸的極限姿勢不超過30秒。否則可能會造成反方向的肌肉受傷。這種靜壓的方法會在相對長的時間內保持韌帶的穩定柔韌性。
韌帶完全拉開至少需要10—15分鍾的柔韌性練習,每天至少一次。這種方式也是緊張運動後的一種很好的放鬆。肌肉也會由於這些簡單的拉伸練習而變得更富有彈性。柔韌練習必須學會輕柔,否則極易拉傷。
Ⅳ 合氣道學習順序
先學習受身,老師叫你怎麼做合氣道的地上滾翻,然後一教二教等基本動作,及一些轉換的動作。
還有就是基礎日語,道場禮儀和規矩。
基本上每個道場都差不多這些東西,第一節課學不到什麼東西的,先上思想課,就是道場禮儀,時間多就學習受身。
合氣道就是一個慢字和耐心。
Ⅳ 請問合氣道是練什麼的
合氣道是日本一種以巧制勝的武術
合氣道是一種根源於日本大東流合氣柔術的近代武術,主要特點是在「以柔克剛」,「借勁使力」,「不主動攻擊」。現在一般所稱的合氣道又分為日本與韓國兩種流派,彼此在各自發展之下已有一些差異。
日本合氣道創始人植芝盛平在年輕時就曾學過柔術。1915年拜於大東流合氣柔術總本部長武田惣角門下,並跟隨武田擔任指導者。1920年,受到大本教創始者出口王仁三郎的邀請,在京都的綾部開設「植芝塾」教導柔術,並融入了大本教的教義與思想,建立了另一種風格。因為大本教里來往的軍人很多,對於他日後的成就幫助很大。約兩、三年後,由於受到「靈言」的影響,植芝在武術上的研究越來越注重精神層次,並開始發展出異於合氣柔術,而屬於自己研究出的一套武術理論。1922年,他的這套理論正式被命名為「合氣武術」。1931年,在海軍大將竹下勇的協助下在東京成立皇武館道場,1940年成立財團法人皇武會以推廣合氣武術。1942年,皇武會已開始使用「合氣道」這個名稱;1948年皇武會正式改名為合氣會。二戰後韓國人崔龍述和崔泓熙分別將合氣道和唐手(空手道)引入韓國並形成韓式風格的合氣道與跆拳道。
日本合氣道的特徵在於切入對手死角,破壞對手重心,以關節技及摔技為主。不以蠻力攻擊對方,而是將對方的力量引導至無威脅的方向,甚至吸收化為自己的力量而反擊。強調技巧與年齡、性別、體格無關,完全以調和與使用自己的氣,控制與破壞對手的氣來決定勝負。而韓式合氣道則更講求剛猛。
除了運用身體的招式之外,日本合氣道亦有使用劍、棍等武器的招式。
合氣道沒有比賽,沒有跟別人較量的思想。它不是破壞別人的武術,而是跟別人一起鍛煉和修養自己的創造性的武術。合氣道的「合氣」是個秘訣,是個很難理解,不好說明的東西,高位鍛煉者之中有很多解釋。有的說「合氣」是跟中國的氣功相似;有的說「合氣」是自古以來留下的名稱,現在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了。總而言之,「合氣」至少與鍛煉者之間的運動有關。避免鍛煉者之間力氣流動的沖突,而尋求鍛煉者之間力氣合一,追求不爭而勝的境地,這個說明雖不中亦不遠矣。
合氣道的主要技巧是摔法和拿法,也有擊打,不過是次要的。日本柔道的主要部分也是摔法,但跟合氣道的很不一樣。柔道有比賽,所以禁止摔法和拿法同時使用。合氣道的大部分技巧需要同時使用摔法和拿法,如果沒有保護對手的精神則很危險而無法繼續鍛煉,所以練合氣道應該修養保護對手的精神,這是合氣道被稱作創造性武道的理由之一。
合氣道原來只是一種用於練習「形式」的運動,其基本理念是對於力量不採用力量進行對抗。與柔道和空手道等運動相比,沒有粗野感的合氣道作為一種精神鍛煉和健身運動,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歡迎。
合氣道鍛煉時對對手的體力並無要求,所以不論性別、年齡和水平都可以參加,被世界各國各階層的人們所喜愛。
合氣道是全身的運動,可以調整呼吸,治療腰痛,促進血液循環。
Ⅵ 合氣道力量怎麼訓練
可以練習「素振」,用重的素振棒。練習腰腹和手臂力量。練習技法時可以用低步,練習腿力。
Ⅶ 如何更好的自己學習合氣道
合氣道的具體學習內容,先以如下四個步驟詳細說明。 【坐技】 坐技的第一要義是,必須練習到即使維持坐姿也能夠充分發揮出合氣道的技法。坐技是合氣道技法最重要的基本鍛煉程序。 首先是心態問題。封建時代,處於核心地位的武士之日常生活中,正坐的場合占很重的比例,無論晨主君的面前,或是在家人的面前,正坐是嚴格的生活規范,必須加以遵守的戒律習慣。武士的生活可說是以正確的姿勢、正確的正坐為起點。因此對武士而言,其最重視的武術與正坐有密切的關聯反而是理所當然的事。無懈可擊的正坐可說是武士應有的精神。 因此,將正坐納入鍛煉過程的合氣道坐技,就成為相當重要的基本技法。 第二是重心位置、呼吸力的施展方式以及移轉身體時的平衡等,均藉由此一鍛煉法來建立基礎。嚴格地反覆練習坐技的動作,腳尖、腳踝、膝蓋以及腰部四點必須一致地有效運作。同時,要培養在任何場合都能夠泰然處之的穩定感,才能無限地發揮出正確的呼吸力。這些都是合氣道技法的基本步驟。 總之,步技充分含有「立技」的變化姿勢,可是其目的在於培養能夠克服縱橫變化的姿勢,對於沒有「卧技」鍛煉法的合氣道而言,是鍛煉腿腰部非常重要的方法。 【側身半立技】 對應坐姿姿勢的人,以站立的姿勢靈活的攻擊,未充分鍛煉過的人很容易被站立者的敏捷動作壓倒。 為了讓前述的坐技之訓練更加完美,產生一種對方採取側身半立的姿勢可自由攻擊的技法來加以練習。 關於側身半立技的名稱,有人提出「半立技」的看法,但是我們堅持採用「側身半立技」的理由如下: 合氣道技法是對應采半身姿勢的對方加以崩解的原理,與自己為半身姿勢而對手以站立姿勢攻擊的情勢差異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未能遵守原則,就無法突破這個情勢差異而將對手擊倒。為了能將這層涵義包含在內,因此仍舊採用「側身半立技」。 此處包含立技的技法變化,這個動作的要點在於,從正確的膝行變化而移動。 【立技】 立技是合氣道技法的中心。如前所述,透過坐技、側身半立技徹底鍛煉腿部、腰部之後的進階技法。穩定、繁復的律動,可說是合氣道技法的精華所在。 據稱創始者植芝盛平所修習的大東流柔術,其技法共有2664種之多,另外,創始者又將神陰流柔主、相生流柔術等眾多流派的密技加以改良,因而流傳下來。所以說技法的數量相當繁移,期望日後在技法的開發上依然有無限的可能性。 與其他技法相同,立技是為了對應對手的打擊、突擊、絞技等所有的攻擊,結合攻防的密術而成。經由日復一日的反覆練習,訓練出隨時能夠對應問題而不會被動搖的姿勢。 加上這種動作不僅一對一的場合可以使用,在多人對一人的場合也能夠憑著復雜多變的變化技法對應自如。請依靠立技去感受合氣道的神奇吧! 【與武器相關的技法】 與武器相關的鍛煉法,主要分為對方以劍、杖、長矛、短劍等武器攻擊時,以徒的予以崩解;或者使用武器加以崩解;或者以武器崩解徒的物對方等三種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與自己所使用的武器合為一體,動作始終統一。 可是,合氣道是以體術為出發點,所以應先鍛煉坐技、立技等基礎體技,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行,不可出於好奇好玩的心態而輕易以武器對陣,這點被視為禁忌。 開祖(植芝盛平)對於技法的鍛煉,嚴格訓誡練習者在基本體技未臻成熟之前就加以練習,因為合氣道的動作與十八般武藝等一切的基本技法有著共通之處,因此只需好好學會基本體技,相信對於劍、杖、長矛等一切武器也將能輕易地掌握。 給你參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