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為什麼杭州話是官話
擴展閱讀
北京西到草橋要多久時間 2025-07-16 03:25:28
廣州哪裡適合桑拿 2025-07-16 03:15:46

為什麼杭州話是官話

發布時間: 2022-09-01 10:20:43

『壹』 官話的起源

自古以洛陽讀書音為正音,以洛陽為標准音的華夏語後來成為東周通用全國的雅言,進而發展成為揚雄《方言》提及的 「通語、凡語」。
在晉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東晉、南北朝以來,漢人回遷,中原洛陽又稱為通用官方語言。
到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以洛陽為首都,把數萬戶富商大賈從全國各地遷徙到洛陽,推廣以洛陽為代表的正音和正語。唐朝時,洛陽讀書音仍然是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北宋都汴梁(今開封),開封話和洛陽話極其近似,便同時作為標准語,洛陽讀書音仍然被稱為「中原雅音」。南宋定都於杭州,中原雅音也隨之在杭州擴大了影響,以至於今天的杭州話還同中原官話有許多相似之處,如今天開封和杭州都大量保留著同樣的兒化韻尾。但當時洛陽讀書音仍處於標准音的地位,「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陸游《老學庵筆記》[2]卷六)。北宋時期中原之音基本定型。
元朝建立之後,實行蒙語教育,有很多蒙語詞彙進入漢語體系,形成華蒙相成的形式。
明滅元朝之後,定都南京,為了剔除掉蒙語遺留的文化(旗號驅除胡虜,恢復中華),頒布《洪武正韻》,多數參照中原雅音(汴洛音)兼江淮官話系的南京話正以中華之語。明成祖始遷都北平,即以北京音作標准音,以南京音為基礎。北京話是宋元時受東北契丹各族音影響,加之漢語冀方言影響而形成的,至今北京話與東北話讓保持著驚人的一致性。
官話直到清代中葉以後才逐漸取代原本江淮官話系的南京官話成為中國官方的標准語。清時期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所流行的中國話,以南京官話為標准,民國初年西方傳教士主持的「華語正音會」,也以南京音為標准。清末編審國語及民國確定新國音以後,北京官話成為中國官方的標准語。
近代官話方言由中國官方標准話演變而來,非官話方言漢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南方或者說東南一帶等原因,過去有人稱整個官話方言為北方方言,實際上,西南官話、江淮官話兩大官話方言人口都分布在南方。
「官話」最早是對官方標准話的稱呼,漢語官方標准語早期稱為雅言、明清稱為官話,1909年開始稱為國語,1956年改在大陸改稱普通話,新加坡獨立以來即稱之為華語;而官話一詞演變為「官話方言」的含義。

『貳』 杭州話和上海話屬於吳語么

上海話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俗話說蘇州話糯上海話嗲,上海話具有吳儂軟語的特徵。問題是現在有些年輕人將傳統的上海話我的發音瓦讀成江淮腔畫,聽起來怪怪的,其實說上海話不能偏離吳語的腔調。杭州話屬於吳語,但是准確的說屬於半官話,追根溯源是由於北宋靖康之變的緣故。

『叄』 杭州話的歷史淵源

歷來受外來方言的影響
杭州方言屬吳語區太湖片方言。由於杭州話歷來受外來方言的影響,與同片諸方言相比較,顯得有許多特點。
東晉前的杭州話
春秋時,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越,後屬吳,越滅吳後,復屬越。因此,當時的杭州話屬於古吳語。吳語,是周朝吳王泰伯遷吳的時候,吳國貴族講的話和當地尚未屬於漢族的越族居民的語言,逐漸融合產生的。杭州話在秦、漢、三國、西晉的時期未發生大規模的變化。直到東晉永嘉南渡,杭州話開始了第一次變化。
東晉永嘉南渡——第一次語言融合
吳語在永嘉之亂以前,已經確立了其作為一種獨立方言的地位。而經過永嘉之亂和晉室南遷,杭州迎來了一大批說中原話的北方人。北來移民在人口、政治、經濟等方面處於優勢地位,大大改造了當時的杭州話。
南朝-北宋時期的杭州話
杭州在這個時期的發展比較平穩,沒有任何文獻提及這段時期的杭州話的變化。
南宋建炎南渡——第二次語言融合
南宋遷都臨安,杭州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外來人口中以汴京(今開封)為最多。據《咸淳臨安志》,從乾道到咸淳的一百餘年間(1165-1274年),臨安府治所錢塘、仁和兩縣人口數量增加了三倍多。可以推測,南宋時期臨安城裡的居民絕大多數是北方移民。由於人口數量眾多,加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作用,移民所帶來的北方話對杭州話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促使它變成一種帶有眾多官話色彩的方言。
元代-明代末期的杭州話
元代開始的杭州話有逐漸和周邊方言影響互相影響。到了明代末期,杭州又一次地和周邊方言融合在一起,同時也改變了周圍的方言,形成了今天的北部吳語。很多杭州話的方言也流入周邊方言。
清代旗人南駐——第三次語言融合
杭州話較多的兒化音、和周圍方言不同的詞彙都是清代初期受到影響的。長期以來,在民間一直誤認為,今天的杭州話和周邊方言不同是因為南宋時期的影響。這個其實是牽強附會的說法。因為,宋代的北方話和今天的北方話不同。
今天的杭州話與其他吳語太湖片方言相比而言更接近於今天的北方話,因此應該是近代受到的影響。
清代-民國的杭州話
清代中後期對杭州話影響較多的是以紹興話(包括蕭山方言)為代表的吳方言,無怪乎學界認為杭州方言是「具有吳方言外衣的南方官話」。杭州也有一句諺語:「杭州個蘿卜紹興種」,是說有很多杭州人的祖籍在紹興地區。紹興人多了,紹興話對杭州就有了影響。
杭州話的現狀
不過,21世紀以來,杭州話正在發生較大的變化。由於杭州老城區的杭州人不斷向郊區搬遷,以及郊區年輕人樂於學習杭州話,所以杭州話的通行區域不斷在擴大。另一方面由於普通話的影響以及杭州外地人口的增加,導致通行的杭州話越來越靠近普通話,尤其表現在用詞習慣和生僻字的發音方面。而杭州市民家庭內部的方言傳承也不容樂觀,已經表現出長輩間用杭州話交流,和小輩交流則用普通話,導致家中小孩不會講杭州話甚至聽不懂杭州話。與同為吳語中心城市的上海、蘇州等城市相比,杭州的本地方言處境更為堪憂。
浙江官話的歷史
歷代北人入吳越尤其是宋室南遷,對浙江其他地區尤其是沿錢塘江及其上游地區的方言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今天,在這些地區存在著一種文讀系統,各地的文讀系統具有很大程度的共性。當地人把這種文讀系統稱為「浙江官話」或「江南官話」,實際上具有地區共同語的性質。從語言特徵上可以看出,所謂的「浙江官話」應該是南宋以來在北方官話的影響下而發展起來的,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以杭州話為基礎方言而形成的。今天吳語蘇州話、上海話的文讀系統也是屬於江浙官話。 例如金華方言的一些主要的文白異讀規律:
⒈古全濁聲母上聲字,白讀清聲母,逢塞音塞擦音不送氣,文讀濁聲母。
⒉日母字,白讀[ȵ]聲母,文讀[z]聲母。
⒊見曉組開口二等字,白讀[k]組聲母,文讀[tɕ]組聲母。(韻母也有相應的文白異讀)
⒋果攝字,白讀[u]韻,文讀[o]韻。
⒌蟹開四字,白讀[ie]韻,文讀[i]韻。
⒍「兒爾耳二」等字,白讀[n],文讀[el]。
⒎咸山攝陽聲韻字,白讀開尾韻,文讀鼻化韻。
⒏咸山攝入聲韻字,白讀開尾韻,文讀喉塞尾韻。
⒐梗開二陽聲韻字,白讀[an]韻,文讀[?N]韻。
⒑古全濁聲母上聲字,白讀陰上調,文讀陽去調。(次濁上白讀陰上,無文讀)
⒒咸山攝入聲字,白讀按聲母清濁分歸陰去、陽去調,文讀陰入、陽入調。
上述規律中的文讀音顯然傾向於北方漢語。例如古濁上字的聲調歸屬,次濁上歸陰上(或上聲)、全濁上歸陽去(或去聲)是北方漢語的通則,在北部吳語里也比較多見,杭州方言就是如此。原屬嚴州府今屬杭州市的建德、壽昌方言,白讀次濁上和全濁上不分(建德都讀上聲,壽昌都讀陽上),文讀次濁上歸陰上,全濁上歸陽去。金華方言的文讀系統也採用了跟杭州方言以及建德、壽昌方言文讀完全相同的歸並方式:次濁上歸陰上(白讀和文讀同),全濁上歸陽去(限於文讀)。
在浙江省,文讀現象最突出的是金華、蘭溪、浦江、龍游、衢州方言,其次為湯溪、義烏、東陽、磐安、開化、常山、江山、遂昌等地方言。它們基本上位於從杭州溯錢塘江而上所經過的地區。

『肆』 杭州被戲稱為「豫杭」,到底和河南有什麼關系

對於杭州話,有個很直接的印象,那就是兒化音很多,比如「姑娘兒,老頭兒、瘋婆兒、小伢兒」。

無獨有偶,河南話,尤其是開封話,同樣含有大量兒化韻尾詞,以至於有人把開封話稱作是「河南味兒的北京話」。那麼,杭州話的兒化音究竟是與河南話同出一源,還是和北京話沾親帶故呢?

應該說都有關系。杭州話的發展演變中,受過河南話的影響,也受過北京話的熏陶。在歷史上,曾經有一個時期,杭州人以說河南話為榮。

於是,杭州人開始以說開封話為榮,很有些趨之若鶩的意思。葛劍雄在《人在時空之間:穿越千年時空體驗人文意境》一書中說到,「北宋南宋之際,大批河南人隨宋室南遷,由於這批河南人中包括了皇族、高官、名流、巨商、富戶,在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舉足輕重,杭州人非但不敢歧視,還學著說河南話,以至今天的杭州方言還帶北方味。」

當然,影響是相互的,原本的開封話也多多少少受到本地杭州話的影響,形成了一個既有別於杭州話,又和開封話有些差異的「杭州開封話」。

杭州話,毫無疑問屬於吳語的體系,但和大多數吳語又有所不同,南方的腔調,北方的字眼;吳語的發音,官話的用詞。

劃重點時間到。(免得被杭州人噴)

第一,我們說杭州話受到河南話的影響,說的是南宋時期的杭州話,不是現在的杭州話。那時候,不管是開封話,還是杭州話,估計我們現在都聽不懂。《七修類稿》的記載說的也是明朝時的杭州話有開封話的痕跡,對現在的杭州話有影響,但談不上一脈相傳。

第二,我們說杭州話比較官是因為南宋遷都也是不對的。事實上,現在杭州話的官腔特點是在元、明、清三代逐漸形成的,杭州話更接近明清官話,這一點對比一下宋朝的《廣韻》就知道了。

第三,如果據此說,現在的杭州人是河南人的後代,那更是大錯特錯。要知道,太平天國的時候,原先的杭州人基本上都死光了,後來的杭州人都是吳越周邊地區移民的後代,其中紹興人最多,俗話說「杭州蘿卜紹興種」就是這么來的。

杭州人一直不願意和北方人,尤其是河南人聯系在一起。據說,有一年過年,《錢江晚報》有個記者說餃子是杭州人過年的傳統食品,結果犯了眾怒,被迫道歉。

多少有些地域歧視的意思。要知道,河南人也曾經風光過,河南話也曾經大行其道,風水輪流轉而已。

在八九百年前,杭州人還以會說河南話為榮呢。只是,那時的杭州人和現在的杭州人關系不大罷了。

『伍』 杭州話的簡介

杭州話,這里指的是杭州市區和部分近郊地區使用的地方方言,與大杭州境內其他地區的方言有別, 杭州話因杭州地處江南同時又接近北方官話所以又稱江南官話,出於地理上的考慮杭州話被劃為吳語太湖片杭州小片,而就語言本身來講杭州話雖也具有吳語的基本特徵,但以宋朝統治中心南遷為代表的幾次北方移民潮使當地語言系統經歷了很大變化並逐漸在江南地區呈現出特殊性。杭州話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區,不包括杭州郊區以及蕭山、餘杭、濱江區三區。保守估計,中國以杭州話為母語的人口在120萬~150萬之間。
杭州話使用的范圍不大,大致東至餘杭下沙,南到錢塘江邊,西自五雲山、轉塘至留下附近,北經拱宸橋至餘杭三墩,東北經筧橋至餘杭喬司之間。在這個范圍之內,約有一百萬人說杭州話。杭州是浙江省最大的城市,杭州話卻是浙江吳語中最小的方言點之一。
關於當今杭州話區別於一般吳語的原因,以南宋遷都為代表的幾次北方移民湧入是學術界早有的定論,在永嘉之亂南宋遷都和八旗南駐三次語言融合中一般認為南宋遷都奠定了今天杭州話的基本構架,對於杭州話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有一些最新的語言學研究對此提出異議,但到目前為止,南宋遷都造就杭州話依然是學術界的共識。
杭州地區的「七縣市」方言另行參考蕭山話、餘杭話、桐廬話、富陽話、臨安話、建德話、淳安話詞條。

『陸』 杭州是講吳語嗎

杭州話是江浙方言中的一朵奇葩。杭州老城區的方言與周邊地區如臨平、餘杭、富陽、蕭山等地方言差異巨大,相比於這些方言更接近北方話。1920年代趙元任在其著作《現代吳語的研究》中講到:

別處有文白兩讀的字(家,間,交,江,櫻,角,甲,耳等等),在杭州大都一律取文派的音,白話中取白派音的字甚少。……所以杭州人說話頗有點像常州人讀國語白話文。

1958年上映的滑稽電影《三毛學生意》中,范哈哈(原名范良益,浙江杭州人)飾演算命先生吳瞎子,使用杭州話表演。

杭州話一般特指杭州城裡話,最早只通行於杭州城牆內,即現在的環城東/南/西/北路之間的范圍(大概上城區與下城區)。城門外的鄉下通行的是「錢塘口音」(屬於廣義的「餘杭話」,今天的臨平等地方言都屬於此類),與城裡的杭州話截然不同,杭州城裡人將其稱作「槍籬笆外頭的話語」(籬笆外面的話,籬笆比喻城牆)。城牆拆掉後,隨著城市建設,杭州話的通行范圍慢慢擴大至拱墅、江乾等地。

杭州小片的分布范圍(底圖來自網路,由網友繪制)

其實,方言分區的目的只是為了將類似的方言歸在一起以方便進行學術討論。根據不同的研究視角(比如基於歷時演變還是共時變異),方言的劃分結果也會有所不同。從歷史來源來看,可以認為現代杭州話是臨安官話不斷受周邊吳語同化的結果,至今仍保留著官話格局;而從當下面貌看,現代杭州話已有不少吳語特徵,且杭州話的不少官話特徵也見於周邊北部吳語,兩者相互影響難以割裂。因此,把杭州話劃為官話還是吳語,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並沒有絕對真理。

『柒』 杭州人說的是什麼樣的話

杭州話

杭州話屬於吳語太湖片杭州小片,具有吳語的一般特徵,但受官話的影響很大。杭州話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區和杭州近郊,不包括杭州遠郊以及新近並入的蕭山、餘杭兩區。保守估計,中國以杭州話為母語的人口在120萬~150萬之間。

語音
聲母:杭州話擁有30個聲母。杭州話完整的保留中古濁音,即「巴」,「怕」,「爬」三字聲母相互對立。次濁依據聲調陰陽兩分。與典型吳語不同的是,杭州話里古日母、微母多讀擦音;古見系二等字多讀塞擦音。
韻母:杭州話有38個韻母。和普通話相比,杭州話韻母多單母音化,如效攝讀若英語dog中的o,而普通話則是讀若house中的ou。杭州話中保留了入聲,但入聲韻尾已經合並一律收於喉塞。古咸山兩攝在杭州話中兩分,如:關≠官。
聲調:杭州話有7個單字調,分別為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古上聲全濁歸入陽去,古上聲次濁和清音今仍讀上聲。就調值來看,杭州話中陽聲調調值都低於對應的陰聲調調值。杭州話有著復雜且豐富的連讀變調。
文白異讀:由於歷史上自南宋起就一直受官話的直接影響,杭州話文白異讀較少,對比其他典型吳語,杭州話在口語中文讀較占優勢而非白讀。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字存在文白異讀,如:「大」,「朋」等字。

詞彙
人稱代詞:杭州的人稱代詞由於官話的影響,今採用的是北方式,即「你,我,他」作為人稱代詞,復數加「們」。
名詞:杭州話的名詞基本上是分為官話式,自有式和吳語式,其中官話式的佔大部分。
動詞:杭州話的動詞和普通話有較大區別,如「拿」稱之「馱」等等。
虛詞:杭州話的介詞、語氣詞等虛詞完全不同於官話,如表示處所的「來東(音)」,表示動作完成的「好」等等,諸如此類,不一一論述。

歷史影響
外來影響最大的要數宋朝遷都臨安。據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從建炎元年(1127年)到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30年間,外籍居民已超過土著。當時南渡士民帶來以汴梁為主的北方「官話」,對南方本地話施加影響。終於使杭州話在語音、詞彙、語法方面起了不小的變化,染上了濃厚的北方話色彩。
其次,清政府被推翻後,旗下營被迫解散,數量眾多的旗人子弟和隨軍家屬便混入杭州的普通百姓之中,他們濃重的北京「官話」,進一步使杭州話受到影響。
再次,對杭州話影響較多的是紹興話。紹興有句諺語:「經濟人斷勿得杭州路」,是說紹興人來杭販賣物品或經商定居的多。杭州也有一句諺語:「杭州蘿卜紹興種」,是說有很多杭州人的祖籍在紹興。紹興人多了,紹興話對杭州就有了影響。

特色杭州話

賤兒飯 —— 蹭吃
別苗頭 —— 與人競爭,比高低
吃相 —— 謂態度,如「吃相難看」,即態度不好
毒頭 —— 脾氣古怪的人
殺豬 —— 敲竹杠
一息息 —— 一會兒
一滴滴 —— 一點兒
晏歇會 —— 等會兒見
吃不落 —— 不能勝任
打呃得 —— 打嗝
特為 —— 故意
有數 —— 懂了
耍子 —— 玩兒
歇力 —— 休息
困覺 —— 睡覺
尋事兒 —— 找岔
糊達達、糊里達喇 —— 粘粘糊糊
墨墨黑 —— 漆黑
冰冰溲 —— 很涼
濫濫濕 —— 很濕
發靨 —— 可笑、好笑
麻巧兒 —— 麻雀
釘頭碰鐵頭 —— 比喻硬碰硬,互不相讓
為好跌一跤 —— 意謂出於好的願望辦了某事,不僅不被理解,反遭人怨
回湯豆腐乾 —— 指人被辭退而復人
吃隔夜螺螄 —— 喻人說話羅嗦,糾纏不清
螞蟻扛鯗頭 —— 比喻人多活少,許多人聚在一起做少量的工作
歪了頭由自己說 —— 意謂聽不進意見,自以為是
高頭 —— 上頭
造話 —— 假話
抽斗 —— 抽屜
天井 —— 院子
弄堂 —— 胡同
曲蟮 —— 蚯蚓
沙核桃兒 —— 山核桃
溫吞水 —— 溫水
赤膊 —— 光膀子
大腳膀 —— 大腿
手膀 —— 胳膊
眼烏珠 —— 眼珠
額角頭 —— 額
蹺拐兒 —— 瘸子
賊骨頭 —— 賊
郎中 —— 多指中醫師
老倌 —— 用於指人,如:葛個老倌,那個老倌,即這個人,那個人
奶奶 —— 祖母
爹爹 —— 祖父
姆媽 —— 母親
阿爸 —— 父親
落雪 —— 下雪
落雨 —— 下雨
豁閃 —— 閃電
辰光、時光 —— 時候
舊年子 —— 去年
上毛、上毛子 —— 前回
葛毛 —— 現在
頭毛 —— 剛才
不靈光 —— 不好使
刨黃瓜兒 —— 敲竹杠
耍子兒 —— 玩耍
小伢兒 —— 小孩子
踏兒哥 —— 三輪車夫
敲瓦片兒 —— AA制
敲拐兒 —— 瘸子
夜裡頭、晚上頭 —— 夜晚
晚快邊兒 —— 傍晚
日中 —— 中午
日里 —— 白天
早上、早半日 —— 上午

『捌』 浙江杭州地區說的什麼語言

杭州話,是吳語的一種,屬於吳語太湖片。

分布於杭州拱墅區、上城區、下城區、江干區、西湖區。杭州話是杭州歷史的活化石。杭州市區話具有全濁音,四聲齊全,清濁對立,這是隸屬吳語的典型標志。

杭州地區的濱江、蕭山、富陽方言,以及臨安、桐廬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臨紹小片。餘杭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苕溪小片。杭州地區吳語臨紹方言使用人口眾多。此外,原嚴州府今劃入杭州的淳安縣、建德市為徽語。

(8)為什麼杭州話是官話擴展閱讀

現代吳語比官話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語音與《切韻》《廣韻》等古代韻書高度吻合。

吳語繼承唐宋三十六字母框架體系,以保留全部濁音為最主要特徵 ,聲母分為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四類,部分地區保留尖團音分化。吳語具有仄音之一的入聲韻。吳語保留平仄聲律,繼承中古漢語整齊四聲八調,平上去入四聲因聲母清濁對立而各分陰陽。

吳語有數萬個特有詞彙和諸多特徵本字,是江南人思維方式、生活情調、文化涵養、社會生產、風俗民情、語言習慣的生動體現。吳語保留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文化價值高。吳語語法結構和普通話差別大。吳語分為太湖、台州、金衢、上麗、甌江、宣州六片語片,北部吳語為最大語片。

吳語紮根於吳、越故地,與吳越文化血脈相連,人文歷史源遠流長。吳語為江南本土古老語言,見證詩畫江南語言文化。吳語是吳越人的母語,是吳越人的文化屬性和鄉情沉澱。

吳語區歷史上長期是中國經濟文化核心地區,今一百餘城構成以上海為首的吳語城市群、江南文化圈、上海都市圈。吳語還是吳歌、越劇、評彈等傳統曲藝的載體。吳語也為歷代文人所吟詠。

『玖』 杭州話歷史

歷來受外來方言的影響杭州方言屬吳語區太湖片方言。由於杭州話歷來受外來方言的影響,與同片諸方 杭州話地圖
言相比較,顯得有許多特點。東晉前的杭州話春秋時,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越,後屬吳,越滅吳後,復屬越。因此,當時的杭州話屬於古吳語。吳語,是周朝吳王泰伯遷吳的時候,吳國貴族講的話和當地尚未屬於漢族的越族居民的語言,逐漸融合產生的。杭州話在秦、漢、三國、西晉的時期未發生大規模的變化。直到東晉永嘉南渡,杭州話開始了第一次變化。東晉永嘉南渡——第一次語言融合吳語在永嘉之亂以前,已經確立了其作為一種獨立方言的地位。而經過永嘉之亂和晉室南遷,杭州迎來了一大批說中原話的北方人。北來移民在人口、政治、經濟等方面處於優勢地位,大大改造了當時的杭州話。南朝-北宋時期的杭州話杭州在這個時期的發展比較平穩,沒有任何文獻提及這段時期的杭州話的變化。南宋建炎南渡——第二次語言融合南宋遷都臨安,杭州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外來人口中以汴京(今開封)為最多。據《咸淳臨安志》,從乾道到咸淳的一百餘年間(1165-1274年),臨安府治所錢塘、仁和兩縣人口數量增加了三倍多。可以推測,南宋時期臨安城裡的居民絕大多數是北方移民。由於人口數量眾多,加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作用,移民所帶來的北方話對杭州話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促使它變成一種帶有眾多官話色彩的方言。元代-明代末期的杭州話元代開始的杭州話有逐漸和周邊方言影響互相影響。到了明代末期,杭州又一次地和周邊方言融合在一起,同時也改變了周圍的方言,形成了今天的北部吳語。很多杭州話的方言也流入周邊方言。清代旗人南駐——第三次語言融合杭州話較多的兒化音、和周圍方言不同的詞彙都是清代初期受到影響的。長期以來,在民間一直誤認為,今天的杭州話和周邊方言不同是因為南宋時期的影響。這個其實是牽強附會的說法。因為,宋代的北方話和今天的北方話不同。今天的杭州話相對其他吳語太湖片方言更接近於今天的北方話,因此應該是近代受到的影響。清代-民國的杭州話清代中後期對杭州話影響較多的是以紹興話(包括蕭山話)為代表的吳方言,無怪乎
杭州話
學界認為杭州方言是「具有吳方言外衣的南方官話」。杭州也有一句諺語:「杭州蘿卜紹興種」,是說有很多杭州人的祖籍在紹興地區。紹興人多了,紹興話對杭州就有了影響。杭州話的現狀不過,21世紀以來,杭州話正在發生較大的變化。杭州話變化的方向有兩個,一是向普通話靠攏,二是向周邊吳語靠攏。向周邊吳語靠攏是杭州城區擴大、外來人口增多等原因造成的,
杭州話這種變化使得杭州話與周邊吳語越來越接近。浙江官話的歷史歷代北人入浙尤其是宋室南遷,對浙江其他地區尤其是沿錢塘江及其上游地區的方言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今天,在這些地區存在著一種文讀系統,各地的文讀系統具有很大程度的共性。當地人把這種文讀系統稱為「浙江官話」或「江南官話」,實際上具有地區共同語的性質。從語言特徵上可以看出,所謂的「浙江官話」應該是南宋以來在北方漢語的影響下而發展起來的,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以杭州話為基礎方言而形成的。今天省外的蘇州話、上海話的文讀系統也是屬於江浙官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