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塘棲古鎮廣濟橋天官賜福
摘要 最近天官賜福的漫畫和動漫,都在開展慶祝活動。線上線下有不少的驚喜,尤其是福哥這邊,最近在廣州CICFxAGF參展,還有杭州塘棲古鎮的主題展,真羨慕這兩個城市的火龍果啊。廣州漫展的時間是10月19-10月31日,正好是這兩天周末。天官漫畫布置了一個叫月下對酌的超美拍照點,還有花憐未公開的正比立繪。今天福哥放了官方圖,不能去現場的朋友,來雲欣賞一下吧。(本文為清風動漫獨家首發,請勿抄襲洗稿)
⑵ 天官賜福有cos授權嗎
天官賜福有cos授權嗎?
答:沒有授權!
墨香銅臭之所以不給cos圈授權,大概出於以下三方面的考慮!
第一、為了維護角色形象
畢竟,
因為墨香銅臭作品的特殊性,他之所以不給COS圈授權,是為了保護角色的美感,大家也知道,辣眼睛的COS也多的是,很多好角色都被玩壞了。何況這種特殊題材,如果COS不好,不僅美感全無,還會給作品招黑!
第二、為了保存商業價值
一個小說,在被改編成動漫和任何影視作品時,都需要有一個好的粉絲基礎和名聲。如果,在被製作公司購買之前,被COS圈玩壞了,就會影響作品的商業價值。
第三、怕粉絲失望
俗話說,一萬個人心目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那麼,同樣的,在《魔道祖師》被拍成動漫之前,一萬個人心目中,就有一萬個藍忘機和魏無羨。這讓粉絲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⑶ 喬家大院的門票是多少錢
喬家大院門票40元
喬家大院位於祁縣喬家堡村正中。這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建築群體,從高空俯視院落布局,很似一個象徵大吉大利的雙「喜」字。整個大院佔地8724平方米,建築面積3870平方米。分六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臨街,四周全是封閉式磚牆,高三丈有餘,上邊有掩身女兒牆和瞭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顯得威嚴氣派。其設計之精巧,工藝之精細,充分體現了我國清代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觀賞、科研和歷史價值,確實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被專家學者恰如其分地贊美為「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難怪有人參觀後感慨地說:「皇家有故宮,民宅著喬家。」 進入喬家院大門是一條長80米筆直的石鋪甬道,把六個大院分為南北兩排,甬道兩側靠牆有護坡。西盡頭處是喬家祠堂,與大門遙相對應。大院有主樓四座,門樓、更樓、眺閣六座。各院房頂上有走道相通,用於巡更護院。縱觀全院,從外面看,威嚴高大,整齊端莊;進院里看,富麗堂皇,井然有序,顯示了我國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調。整個大院,布局嚴謹,建築考究,規范而有變化,不但有整體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築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頂上的 140餘個煙囪也都各有特異。全院亭台樓閣,雕梁畫棟,堆金立粉,完全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水平,確實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大院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後有兩次擴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擴建約在清同治年間,由喬致庸主持,第二次擴建為光緒中、晚期,由喬景儀、喬最儼經手;最後一次增修是在民國十年後,由喬映霞、喬映奎分別完成。從始建到最後建成現在的格局,中間經過近兩個世紀。雖然時間跨度很大,但後來的擴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構思進行,使整個大院風格一致,渾然一體。 喬家大院依照傳統的叫法,北面三個大院,從東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南面三個大院依次為東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個大院的稱謂,表現了喬家大院中各個院落的建築順序。 清乾隆年間,現喬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喬家堡村的大街與小巷交叉的十字口。喬全美和他的兩個兄長分家後,買下了十字口東北角的幾處宅地,起建樓房。主樓為硬山頂磚瓦房,磚木結構,有窗欞而無門戶,在室內築樓梯上樓。特點是牆壁厚,窗戶小,堅實牢固,為里五外三院。主樓的東面是原先的宅院,也進行了翻修,作為偏院。還把偏院中的二進門改建為書塾,這是喬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傳說偏院外原來有個五道祠,祠前有兩株槐樹,長的奇離古怪,人們稱為「神樹」。喬家取得這塊地皮的使用權後,原打算移廟不移樹。後來喬全美在夜間做了一夢,夢見金甲神告他說:「樹移活,祠移富,若要兩相宜,祠樹一齊移。往東四五步,便是樹活處。如果移祠不移樹,樹死人不富……。」沒有多久,此樹便奄奄一息。喬全美恐怕得罪了神靈,便照夢中指示的地方,把樹移了過去,樹真的復活了,而且枝葉繁茂如初。這好象是「真神顯靈」,真有其神,於是又在側院前修了個五道祠,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同時主院與側院間有一大型磚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銜靈芝的鹿等。土地祠額有四個磚雕獅子和一柄如意,隱喻「四時如意」。祠壁上還有梧桐和松樹,六對鹿雙雙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順」。 喬致庸當家後,為光大門庭,繼續大興土木。他在老院西側隔小巷置買了一大片宅基地,又蓋了一座樓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兩樓對峙,主樓為懸山頂露明柱結構。通天欞門,門樓的卡口是南極星騎鹿和百子圖木雕。上有陽台走廊。上得走廊,前沿有磚雕扶欄,正中為葡萄百子圖,往東是奎龍和喜鵲兒登海;西面為鷺絲戲蓮花和麻雀戲菊花,最上面為木雕,刻有奎龍博古圖。站在陽台上可觀全院。由於兩樓院隔小巷並列,且南北樓翹起,故叫做「雙元寶」式。 明樓竣工後,喬致庸又在與兩樓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築了兩個橫五豎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於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後來連成一體的格局。 光緒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穩,喬家的景儀、景儼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危,費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銀兩,買下了當時街巷的佔用權。喬家取得佔用權後,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側院;東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門;西面建了祠堂;北面兩樓院外又擴建成兩個外跨院,新建兩個蕪廊大門。跨院間有柵欄通過,並以拱形大門頂為過橋,把南北院互相連接起來,形成城堡式的建築群。 民國初年,喬家人口增多,住房顯得不足,因而又購買地皮,向西擴張延伸。民國十年後,喬映霞、喬映奎又在緊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東南院相似。但窗戶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裝飾,朱光效果也很好,顯然在式樣上有了改觀。就是院內迎門掩壁雕刻也十分細致。與此同時,西北院也由喬映霞設計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連同原來的灶房,改建為客廳。還在客廳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廁」,增添了異國風情。 靠西北院,原來有一小院,為喬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書房院。分家後,喬健打算建內花園,從太谷縣一個破落大戶家買回了全套假山。正待興建時,「七七事變」爆發,日軍侵華,工程停止。日軍侵佔時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處,只留部分家人看護。延續至今,喬家大院成了北方民居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喬家大院大門座西向東,為拱形門洞,上有高大的頂樓,頂樓正中懸掛著山西巡撫受慈禧太後面喻而贈送的匾額,上書「福種琅環」四個大字。黑漆大門扇上裝有一對椒圖獸街大銅環,並鑲嵌著銅底板對聯一付:「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間透露著喬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許正是遵循這樣的治家之道,喬在中堂經過連續幾代人的努力,達到了後來人丁興旺、家資萬貫的輝煌。 大門頂端正中嵌青石—塊,上書「古風」。雄健的筆力同這兩個字所代表的承接古代質朴生活作風的本意,相得益彰,耐人尋味。大門對面的掩壁上,刻有磚雕「百壽圖」,一字一個樣,字字有風采。掩壁兩旁是清朝大臣左宗棠題贈的一付意味深長的篆體楹聯:「損人慾以復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額是「履和」。這同作為巨商大賈的喬家所秉承的和為貴的中庸之道是很相宜的。進入大門,走完那長長的甬道,西盡頭處是雕龍畫棟的喬氏祠堂,與大門遙相對應。祠堂裝點得十分講究,三級台階,廟宇結構,以獅子頭柱,漢白玉石雕,壽字扶欄,通天欞門木雕夾扇。出檐以四條柱子承頂,兩明兩暗。柱頭有玉樹交榮、蘭馨桂馥、藤羅繞松的鏤空木雕,裝飾精彩,富麗堂皇。額頭有匾,上書「仁周義溥」四字,李鴻章所題。祠堂里原陳列著木刻精雕的三層祖先牌位。 甬道把六個大院分為南北兩排,北面三個大院均為開間暗欞柱走廊出檐大門,便於車、轎出入。大門外側有拴馬柱和上馬石。從東往西數,一、二院為三進五聯環套院,是祁縣一帶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樓院,里外有穿心過廳相連。里院北面為主房,二層樓,和外院門道樓相對應,宏偉壯觀。從進正院門到上面正房,需連登三次台階,它不但寓示著「連升三級」和「平步青雲」的吉祥之意,也是建築層次結構的科學安排。 南面三院為二進雙通四合斗院,硬山頂階進式門樓,西跨為正,東跨為偏。中間和其它兩院略有不同,正面為主院,主廳風道處有一旁門和側院相通。整個一排南院,正院為族人所住,偏院為花庭和傭人宿舍。南院每個主院的房頂上蓋有更樓,並配置修建有相應的更道,把整個大院連了起來。 喬家大院聞名於世,不僅因為它有作為建築群的宏偉壯觀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磚一瓦、一木一石上都體現了精湛的建築技藝。南北六個大院院內,磚雕、木刻、彩繪,到處可見。從門的結構看,有硬山單檐磚砌門樓,半出檐門,石雕側跨門,一斗三升十一踩雙翹儀門等。窗子的格式有仿明酸枝欞丹窗,通天夾扇菱花窗,柵條窗、雕花窗、雙啟型和懸啟型及大格窗等,各式各樣,變化無窮。再從房頂上看,有歇山頂、硬山頂,懸山頂、卷棚頂、平房頂等,這樣形成平的、低的、高的、凸的,無脊的、有脊的、上翹的,垂弧的……,每地每處都是別有洞天,細細看來,切實讓人賞心悅目,品味無窮。 木雕:大院還有更迷人處,那就是隨處可見的精緻的板繪工藝和巧奪天工的木雕藝術,雕刻品個個都有其民俗寓意。每個院的正門上都雕有各種不同的人物。如一院正門為滾檁門樓,有垂柱麻葉,垂柱上月梁斗子,卡風雲子,十三個頭的旱斗子,當中有柱斗子,角斗子,混斗子,還有九隻烏鴉,可稱一等的好工藝。二進門和一門一樣,為菊花卡口,窗上有旱紋,中間為草龍旋板。三門的木雕卡口為葡萄百子圖。 二院正門木雕有八駿馬及福祿壽三星圖,又叫三星高照圖。二院二進門木雕有:花博古和財神喜神。這花博古是雜畫的一種,北宋大觀宋徽宗命人編繪宣和殿所藏古物,成定為「博古圖」。後人將圖畫在器物上,形成裝飾的工藝品,泛稱「博古」。如「博古圖」加上花卉、果品作為點綴而完成畫幅的叫「花博古」。正房門樓為南極仙騎鹿和百子圖。其它木雕還有天官賜福、日升月垣、麒麟送子、招財進寶、福祿壽三星及和合二仙等。和合二仙亦稱「和合二聖」,是一種民間神話故事畫題。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宋隨杭城以臘月祀萬回哥哥,其像蓬頭笑面,身穿綠衣,左手擎鼓,右手執棒,雲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萬里之外亦能回家,故曰萬回。」後分為二神,稱「和合二仙」。二仙亦蓬頭笑面,一持荷花,一捧圓合,取「和諧合好」之意。舊時一般在婚禮時懸掛廳堂,以示吉利。 此外,柱頭上的木雕也是多種多樣。如八駿、松竹、葡萄,表示蔓長多子、挺撥、健壯;芙蓉、桂花、萬年青,表示萬年富貴;過廳的木夾扇上刻有大型浮雕「四季花卉」、「八仙獻壽」,即傳統裝飾紋之一。「八仙獻壽」,是傳說中的漢鍾離、張果老、韓湘子、李鐵拐、呂洞賓、曹國舅、藍彩和、何仙姑八仙赴會瑤池,為西王母祝壽,以此組成的畫面紋樣,造形優美,栩栩如生。全院現存有木雕藝術品三百餘件,這里不能一一列舉。 磚雕:磚雕工藝更是到處可見,題材非常廣泛。有壁雕、脊雕、屏雕、扶欄雕。如一院大門上雕有四個獅子,即四獅(時)吐雲。馬頭上雕有「和合二仙」,抬著金銀財寶。卡圓上雕有蘭花。掩壁上為「龜背翰錦」,是傳統的裝飾紋樣,為六邊形骨架組成的連續幾何圖形。因它像龜的背紋而得名。古時以龜甲作為占卜的工具,視能兆吉凶。古書《述異記》雲:「龜千年生毛,壽五千年謂之神龜,萬年為靈龜。」以龜為長壽的一種靈物,用作圖案,以示吉祥延年。進了一院大門對面有一大型磚雕土地祠,雕有松樹、桐樹和蹬於太湖石山上的九鹿,喻示九路通順。立柱上有四個獅子滾綉球;一院偏院南房牆上有五個扶欄雕,中間為葡萄百子圖,表示蔓長多子和富貴不斷頭,其餘四個格子為「博古圖」。一院正院馬頭上雕有四季花卉。二進院馬頭上為四果及「暗八仙」。「暗八仙」也是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是以古代傳說中八位神仙所執的器物而組成圖案。相傳漢鍾離輕搖小扇樂陶然,常執小扇;呂洞賓劍顯靈光魑魅驚,常背一劍;張果老魚鼓敲起有梵音,常執魚鼓;曹國舅玉板和聲萬籟清,常執玉板;鐵拐李葫中豈只存五福,常帶葫蘆;韓湘子紫簫吹度干滿靜,常執一簫;藍彩和花籃內蓄無凡品,常攜花籃;何仙姑手執荷花不染塵,常執荷花。因只採用他們所執器物,不畫仙人,故稱「暗八仙」,含有吉祥之意,明、清時採用較多。 二院大門的馬頭正面為犀牛賀喜,側面四季花卉。二院正房前面走廊的扶欄雕,從東往西數,一是喜鵲登梅,二是奎龍騰空,三是葡萄百子,四是鷺絲戲蓮,五是麻雀戲菊。東偏院過門雕有四季花卉、四果,加琴棋書畫,亦取吉祥之意。 三院大長廊,馬頭正面麒麟送子,側面松竹梅蘭,又梅蘭竹菊。中國畫正是以梅蘭竹菊四種花卉為題材的總稱,花鳥畫為其分支。宋、元時期許多畫家都喜歡畫梅蘭加松樹,稱「松竹梅」,又叫「歲寒三友」。元代吳鎮在「三友」外加蘭花,名「四友圖」。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黃鳳他輯《梅蘭竹菊四譜》中,又叫「四君子」。後人又加上松樹或水仙、奇石,合稱「五清」或「五友」。清代王概編《芥子圖畫傳》第三輯,即為《梅蘭竹菊四譜》。這類題材,象徵高潔的品格和正直、堅強、堅韌、樂觀以及不畏強暴的精神。 四院門樓中為香爐,側為琴棋書畫。院內「梯雲篩月」亨有四獅(時)如意、梅根龍頭、四季花卉、花開富貴。並有掩壁,趙鐵山書寫題字。右邊為暗八仙,獅子滾綉球,表示平安如意。還有鳳凰戲牡、鹿鶴同春。左邊為雙魚、戟罄,屬吉祥如意圖,是傳統的裝飾紋樣之一,指以古代兵器中的戟,樂器中的罄和魚紋組成的畫面,取戟與吉、罄與慶、魚和余的同音,表示吉慶有餘。西跨院正房門樓有葡萄與菊花百子,上面扶欄為琴棋書畫及博古圖。四個馬頭正面為四個獅子,側面為四季花卉。特別是《省分箴》雕和前面提到過的《百壽圖》雕一樣,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五院門樓馬頭為麒麟送子,院內四個馬頭為鹿鶴桐松。南正房門樓為菊花百子,中為文武七星,迴文乞巧,又叫「七夕乞巧圖」。七夕乞巧圖是民間神話故事畫題。七夕即農歷七月初七夜,相傳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這一夜,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牛郎、織女都是星名,演化為神話人物,織女為天帝孫女,長年織造雲錦。自嫁給了河西的牛郎後,織造中斷。天帝大怒,責令與牛郎分離,只准每年七月初七夜相會一次。《風俗通》中記載:織女會牛郎時,喜鵲於天河上為之搭橋,名鵲橋。七夕乞巧圖,初始於北宋畫家侯翼所作,後逐漸廣傳。 六院東院進門兩側為喜鵲登梅,背面為青竹和「福祿壽」三字。四個馬頭為暗八仙。正房扶欄中為葡萄,東為蓮花,西為牡丹。前院內有「福德祠」,八寶圖上有兩個活靈活現的獅子和喻為吉慶有餘的圖案。 石雕:喬家大院中的石雕工藝雖比較少見,卻是十分精細。現有幾對石獅,石獅形態各異,憨態可掬。有的石獅為踱步前行狀,刀紋如新,鋒芒猶在,表現得機警、威武、活躍。其顧盼自豪的頭部,提起全身的神氣,表現獅子的雄壯、英武而不失真,給人以健康、活躍,富有生命力的感覺。 還有陰紋線刻,如五院門蹲石獅底座為「金獅白象」,中為「馬上封猴(侯)」、「燕山教子」、「輩輩封侯」。南房柱石底墊為「漁樵耕讀」、「麻姑獻壽」等。六院門蹲石獅石礎上有「出將入相」、「神荼郁壘」(相傳古代以神荼、郁壘為門神,可以御凶邪避鬼魅)、「得勝返朝」等線刻,圖像清晰,故事引人,線條流暢,形象逼真。 彩繪:整個大院所有房間的屋檐下部都有真金彩繪,內容以人物故事為主,除「燕山教子」、「麻姑獻壽」、「滿床笏」、「漁樵耕讀」外,還有花草蟲鳥,以及鐵道、火車、車站、鍾表等多種多樣圖案。這些圖案,堆金立粉和三蘭五彩的繪畫各有別致。所用金箔,純度很高,雖經長期風吹日曬,至今仍是光彩熠熠。立粉工藝十分細致,須一層干後再上一層,這樣層層堆制,直到把一件飾物逼真的浮雕製成為止,最後塗金。塗金是用人頭上的油污貼上去的,因其太薄,必須挑選晴朗無雨無風的天氣,才能進行操作,可見完成一件圖案作品是相當費勁、費時的了。其它還有線條勾金、敷底上色,都是天然石色,因此,可保持經久不褪,色澤鮮艷。 牌匾:喬家大院各個門庭所懸的牌匾很多,內有四塊最有價值。其中有三塊牌匾是喬家的,也是值得喬家自豪和感到榮幸的。那就是光緒四年由李鴻章親自書寫的「仁周義溥」和山西巡撫丁寶銓受慈禧太後面諭送的「福種琅環」及民國十六年祁縣昌源河東三十六村送給喬映奎的「身備六行」。前兩塊表明喬家在某個時期對官府的捐助,又經朝廷大員題詞推崇,因此倍加榮耀光彩。後一塊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喬家的一些善舉和對人處事的方法。另外一塊價值更高,那就是傅山親筆題寫的「丹楓閣」匾(現存展於喬家第四院的東房內)。「丹楓閣」建成後,傅山為其親筆題了匾,同時,戴廷式寫了「丹楓閣記」,傅山又在後面加了跋。一匾二記三跋,語句令人費解。細分析,戴廷式《丹楓閣記》的大意是:公元1660年9月,他做了一夢,夢見和幾個穿古代服飾的人在城外同行。忽然發生了一場大的變動,回頭看時,已無平坦之路可行,前面是懸崖峭壁,崖上長滿楓樹和青松,中間還有一小閣,匾上寫得「丹楓」二字……。他醒後就按夢中的式樣建築了「丹楓閣」。其實戴廷式夢見穿古裝的人出行,是對故國的懷念。發生了一場大變動,是指政局變化。《丹楓閣記》的真正含義是:國家滅亡,國難當頭,放建「丹楓閣」,以寄託亡明之痛。傅山在《丹楓閣記》後寫的《跋》中所言:「丹」是指讀書的中心,「楓」是戴廷式的字,「閣」是戴廷式讀書的地方。故把「閣」命為「楓」,把「丹」字寫在前面以示醒目。「丹」表示紅色,又表示忠心;「楓」既表示氣節,又表示紅色,都充盈著對明朝朱家的懷念思想。 此外,還有各院的門匾,例如「彤雲繞」、「慎儉德」、「書田歷世」、「讀書滋味長」、「百年樹人」、「惟懷永圖」、「為善最樂」、「居之安」、「治福多」、「建乃家」、「靜觀軒」、「梯雲篩月」等都有其一定的具體寓意。 總之,喬家大院既是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民俗學的殿堂。步入其間,既會得到美的享受,又會使人增長許多知識。因此,來祁縣民俗博物館一游,從藝術、科學、文化、趣味每個方面,都會使您感到獲益非淺,不虛此行。 摘自《喬家大院》
⑷ 天官賜福上海主題展要門票嗎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6
⑸ 最近有漫展,超喜歡天官賜福,想cos去展子玩,是不是會被小夥伴們噴侵權有點方,怎麼辦
cosplay活動中通過正常化妝而形成的妝容,通常是不會被認定侵犯復制權的。
因為Coser的妝容還是根據其本人五官的特點而設計的,僅是在妝容的顏色、化妝的方式等方面對角色形象有一個基本的模仿而已,其本身的臉部特徵並沒有被掩蓋。所以,coserd的化妝行為並不能被理解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再現」。
⑹ 《魔道祖師》和《天官賜福》的差距為什麼這么大
動畫修改程度和宣傳度都不同,魔道是一個完結兩年的作品,還經過了二次精修。而天官,僅僅剛剛完結不久,作者也沒有修改完成。
⑺ 喬家大院現在的門票是多少錢
《喬家大院》
門票價格:40元/人 停車價格:10元
喬家大院位於晉中地區祁縣東觀鎮喬家堡村,距太原64公里,是山西省集中反映晉中地區民俗世象的博物館。
這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建築群體,從高空俯視院落布局,很似一個象徵大吉大利的雙「喜」字。整個大院佔地8724平方米,建築面積3870平方米。分六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臨街,四周全是封閉式磚牆,高三丈有餘,上邊有掩身女兒牆和瞭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顯得威嚴氣派。其設計之精巧,工藝之精細,充分體現了我國清代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觀賞、科研和歷史價值,確實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被專家學者恰如其分地贊美為「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難怪有人參觀後感慨地說:「皇家有故宮,民宅著喬家。」
進入喬家院大門是一條長80米筆直的石鋪甬道,把六個大院分為南北兩排,甬道兩側靠牆有護坡。西盡頭處是喬家祠堂,與大門遙相對應。大院有主樓四座,門樓、更樓、眺閣六座。各院房頂上有走道相通,用於巡更護院。縱觀全院,從外面看,威嚴高大,整齊端莊;進院里看,富麗堂皇,井然有序,顯示了我國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調。整個大院,布局嚴謹,建築考究,規范而有變化,不但有整體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築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頂上的 140餘個煙囪也都各有特異。全院亭台樓閣,雕梁畫棟,堆金立粉,完全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水平,確實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大院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後有兩次擴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擴建約在清同治年間,由喬致庸主持,第二次擴建為光緒中、晚期,由喬景儀、喬最儼經手;最後一次增修是在民國十年後,由喬映霞、喬映奎分別完成。從始建到最後建成現在的格局,中間經過近兩個世紀。雖然時間跨度很大,但後來的擴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構思進行,使整個大院風格一致,渾然一體。
喬家大院依照傳統的叫法,北面三個大院,從東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南面三個大院依次為東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個大院的稱謂,表現了喬家大院中各個院落的建築順序。
清乾隆年間,現喬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喬家堡村的大街與小巷交叉的十字口。喬全美和他的兩個兄長分家後,買下了十字口東北角的幾處宅地,起建樓房。主樓為硬山頂磚瓦房,磚木結構,有窗欞而無門戶,在室內築樓梯上樓。特點是牆壁厚,窗戶小,堅實牢固,為里五外三院。主樓的東面是原先的宅院,也進行了翻修,作為偏院。還把偏院中的二進門改建為書塾,這是喬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傳說偏院外原來有個五道祠,祠前有兩株槐樹,長的奇離古怪,人們稱為「神樹」。喬家取得這塊地皮的使用權後,原打算移廟不移樹。後來喬全美在夜間做了一夢,夢見金甲神告他說:「樹移活,祠移富,若要兩相宜,祠樹一齊移。往東四五步,便是樹活處。如果移祠不移樹,樹死人不富……。」沒有多久,此樹便奄奄一息。喬全美恐怕得罪了神靈,便照夢中指示的地方,把樹移了過去,樹真的復活了,而且枝葉繁茂如初。這好象是「真神顯靈」,真有其神,於是又在側院前修了個五道祠,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同時主院與側院間有一大型磚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銜靈芝的鹿等。土地祠額有四個磚雕獅子和一柄如意,隱喻「四時如意」。祠壁上還有梧桐和松樹,六對鹿雙雙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順」。
喬致庸當家後,為光大門庭,繼續大興土木。他在老院西側隔小巷置買了一大片宅基地,又蓋了一座樓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兩樓對峙,主樓為懸山頂露明柱結構。通天欞門,門樓的卡口是南極星騎鹿和百子圖木雕。上有陽台走廊。上得走廊,前沿有磚雕扶欄,正中為葡萄百子圖,往東是奎龍和喜鵲兒登海;西面為鷺絲戲蓮花和麻雀戲菊花,最上面為木雕,刻有奎龍博古圖。站在陽台上可觀全院。由於兩樓院隔小巷並列,且南北樓翹起,故叫做「雙元寶」式。
明樓竣工後,喬致庸又在與兩樓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築了兩個橫五豎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於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後來連成一體的格局。
光緒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穩,喬家的景儀、景儼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危,費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銀兩,買下了當時街巷的佔用權。喬家取得佔用權後,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側院;東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門;西面建了祠堂;北面兩樓院外又擴建成兩個外跨院,新建兩個蕪廊大門。跨院間有柵欄通過,並以拱形大門頂為過橋,把南北院互相連接起來,形成城堡式的建築群。
民國初年,喬家人口增多,住房顯得不足,因而又購買地皮,向西擴張延伸。民國十年後,喬映霞、喬映奎又在緊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東南院相似。但窗戶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裝飾,朱光效果也很好,顯然在式樣上有了改觀。就是院內迎門掩壁雕刻也十分細致。與此同時,西北院也由喬映霞設計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連同原來的灶房,改建為客廳。還在客廳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廁」,增添了異國風情。
靠西北院,原來有一小院,為喬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書房院。分家後,喬健打算建內花園,從太谷縣一個破落大戶家買回了全套假山。正待興建時,「七七事變」爆發,日軍侵華,工程停止。日軍侵佔時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處,只留部分家人看護。延續至今,喬家大院成了北方民居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喬家大院大門座西向東,為拱形門洞,上有高大的頂樓,頂樓正中懸掛著山西巡撫受慈禧太後面喻而贈送的匾額,上書「福種琅環」四個大字。黑漆大門扇上裝有一對椒圖獸街大銅環,並鑲嵌著銅底板對聯一付:「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間透露著喬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許正是遵循這樣的治家之道,喬在中堂經過連續幾代人的努力,達到了後來人丁興旺、家資萬貫的輝煌。
大門頂端正中嵌青石—塊,上書「古風」。雄健的筆力同這兩個字所代表的承接古代質朴生活作風的本意,相得益彰,耐人尋味。大門對面的掩壁上,刻有磚雕「百壽圖」,一字一個樣,字字有風采。掩壁兩旁是清朝大臣左宗棠題贈的一付意味深長的篆體楹聯:「損人慾以復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額是「履和」。這同作為巨商大賈的喬家所秉承的和為貴的中庸之道是很相宜的。進入大門,走完那長長的甬道,西盡頭處是雕龍畫棟的喬氏祠堂,與大門遙相對應。祠堂裝點得十分講究,三級台階,廟宇結構,以獅子頭柱,漢白玉石雕,壽字扶欄,通天欞門木雕夾扇。出檐以四條柱子承頂,兩明兩暗。柱頭有玉樹交榮、蘭馨桂馥、藤羅繞松的鏤空木雕,裝飾精彩,富麗堂皇。額頭有匾,上書「仁周義溥」四字,李鴻章所題。祠堂里原陳列著木刻精雕的三層祖先牌位。
甬道把六個大院分為南北兩排,北面三個大院均為開間暗欞柱走廊出檐大門,便於車、轎出入。大門外側有拴馬柱和上馬石。從東往西數,一、二院為三進五聯環套院,是祁縣一帶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樓院,里外有穿心過廳相連。里院北面為主房,二層樓,和外院門道樓相對應,宏偉壯觀。從進正院門到上面正房,需連登三次台階,它不但寓示著「連升三級」和「平步青雲」的吉祥之意,也是建築層次結構的科學安排。
南面三院為二進雙通四合斗院,硬山頂階進式門樓,西跨為正,東跨為偏。中間和其它兩院略有不同,正面為主院,主廳風道處有一旁門和側院相通。整個一排南院,正院為族人所住,偏院為花庭和傭人宿舍。南院每個主院的房頂上蓋有更樓,並配置修建有相應的更道,把整個大院連了起來。
喬家大院聞名於世,不僅因為它有作為建築群的宏偉壯觀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磚一瓦、一木一石上都體現了精湛的建築技藝。南北六個大院院內,磚雕、木刻、彩繪,到處可見。從門的結構看,有硬山單檐磚砌門樓,半出檐門,石雕側跨門,一斗三升十一踩雙翹儀門等。窗子的格式有仿明酸枝欞丹窗,通天夾扇菱花窗,柵條窗、雕花窗、雙啟型和懸啟型及大格窗等,各式各樣,變化無窮。再從房頂上看,有歇山頂、硬山頂,懸山頂、卷棚頂、平房頂等,這樣形成平的、低的、高的、凸的,無脊的、有脊的、上翹的,垂弧的……,每地每處都是別有洞天,細細看來,切實讓人賞心悅目,品味無窮。
木雕:大院還有更迷人處,那就是隨處可見的精緻的板繪工藝和巧奪天工的木雕藝術,雕刻品個個都有其民俗寓意。每個院的正門上都雕有各種不同的人物。如一院正門為滾檁門樓,有垂柱麻葉,垂柱上月梁斗子,卡風雲子,十三個頭的旱斗子,當中有柱斗子,角斗子,混斗子,還有九隻烏鴉,可稱一等的好工藝。二進門和一門一樣,為菊花卡口,窗上有旱紋,中間為草龍旋板。三門的木雕卡口為葡萄百子圖。
二院正門木雕有八駿馬及福祿壽三星圖,又叫三星高照圖。二院二進門木雕有:花博古和財神喜神。這花博古是雜畫的一種,北宋大觀宋徽宗命人編繪宣和殿所藏古物,成定為「博古圖」。後人將圖畫在器物上,形成裝飾的工藝品,泛稱「博古」。如「博古圖」加上花卉、果品作為點綴而完成畫幅的叫「花博古」。正房門樓為南極仙騎鹿和百子圖。其它木雕還有天官賜福、日升月垣、麒麟送子、招財進寶、福祿壽三星及和合二仙等。和合二仙亦稱「和合二聖」,是一種民間神話故事畫題。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宋隨杭城以臘月祀萬回哥哥,其像蓬頭笑面,身穿綠衣,左手擎鼓,右手執棒,雲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萬里之外亦能回家,故曰萬回。」後分為二神,稱「和合二仙」。二仙亦蓬頭笑面,一持荷花,一捧圓合,取「和諧合好」之意。舊時一般在婚禮時懸掛廳堂,以示吉利。
此外,柱頭上的木雕也是多種多樣。如八駿、松竹、葡萄,表示蔓長多子、挺撥、健壯;芙蓉、桂花、萬年青,表示萬年富貴;過廳的木夾扇上刻有大型浮雕「四季花卉」、「八仙獻壽」,即傳統裝飾紋之一。「八仙獻壽」,是傳說中的漢鍾離、張果老、韓湘子、李鐵拐、呂洞賓、曹國舅、藍彩和、何仙姑八仙赴會瑤池,為西王母祝壽,以此組成的畫面紋樣,造形優美,栩栩如生。全院現存有木雕藝術品三百餘件,這里不能一一列舉。
磚雕:磚雕工藝更是到處可見,題材非常廣泛。有壁雕、脊雕、屏雕、扶欄雕。如一院大門上雕有四個獅子,即四獅(時)吐雲。馬頭上雕有「和合二仙」,抬著金銀財寶。卡圓上雕有蘭花。掩壁上為「龜背翰錦」,是傳統的裝飾紋樣,為六邊形骨架組成的連續幾何圖形。因它像龜的背紋而得名。古時以龜甲作為占卜的工具,視能兆吉凶。古書《述異記》雲:「龜千年生毛,壽五千年謂之神龜,萬年為靈龜。」以龜為長壽的一種靈物,用作圖案,以示吉祥延年。進了一院大門對面有一大型磚雕土地祠,雕有松樹、桐樹和蹬於太湖石山上的九鹿,喻示九路通順。立柱上有四個獅子滾綉球;一院偏院南房牆上有五個扶欄雕,中間為葡萄百子圖,表示蔓長多子和富貴不斷頭,其餘四個格子為「博古圖」。一院正院馬頭上雕有四季花卉。二進院馬頭上為四果及「暗八仙」。「暗八仙」也是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是以古代傳說中八位神仙所執的器物而組成圖案。相傳漢鍾離輕搖小扇樂陶然,常執小扇;呂洞賓劍顯靈光魑魅驚,常背一劍;張果老魚鼓敲起有梵音,常執魚鼓;曹國舅玉板和聲萬籟清,常執玉板;鐵拐李葫中豈只存五福,常帶葫蘆;韓湘子紫簫吹度干滿靜,常執一簫;藍彩和花籃內蓄無凡品,常攜花籃;何仙姑手執荷花不染塵,常執荷花。因只採用他們所執器物,不畫仙人,故稱「暗八仙」,含有吉祥之意,明、清時採用較多。
二院大門的馬頭正面為犀牛賀喜,側面四季花卉。二院正房前面走廊的扶欄雕,從東往西數,一是喜鵲登梅,二是奎龍騰空,三是葡萄百子,四是鷺絲戲蓮,五是麻雀戲菊。東偏院過門雕有四季花卉、四果,加琴棋書畫,亦取吉祥之意。
三院大長廊,馬頭正面麒麟送子,側面松竹梅蘭,又梅蘭竹菊。中國畫正是以梅蘭竹菊四種花卉為題材的總稱,花鳥畫為其分支。宋、元時期許多畫家都喜歡畫梅蘭加松樹,稱「松竹梅」,又叫「歲寒三友」。元代吳鎮在「三友」外加蘭花,名「四友圖」。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黃鳳他輯《梅蘭竹菊四譜》中,又叫「四君子」。後人又加上松樹或水仙、奇石,合稱「五清」或「五友」。清代王概編《芥子圖畫傳》第三輯,即為《梅蘭竹菊四譜》。這類題材,象徵高潔的品格和正直、堅強、堅韌、樂觀以及不畏強暴的精神。
四院門樓中為香爐,側為琴棋書畫。院內「梯雲篩月」亨有四獅(時)如意、梅根龍頭、四季花卉、花開富貴。並有掩壁,趙鐵山書寫題字。右邊為暗八仙,獅子滾綉球,表示平安如意。還有鳳凰戲牡、鹿鶴同春。左邊為雙魚、戟罄,屬吉祥如意圖,是傳統的裝飾紋樣之一,指以古代兵器中的戟,樂器中的罄和魚紋組成的畫面,取戟與吉、罄與慶、魚和余的同音,表示吉慶有餘。西跨院正房門樓有葡萄與菊花百子,上面扶欄為琴棋書畫及博古圖。四個馬頭正面為四個獅子,側面為四季花卉。特別是《省分箴》雕和前面提到過的《百壽圖》雕一樣,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五院門樓馬頭為麒麟送子,院內四個馬頭為鹿鶴桐松。南正房門樓為菊花百子,中為文武七星,迴文乞巧,又叫「七夕乞巧圖」。七夕乞巧圖是民間神話故事畫題。七夕即農歷七月初七夜,相傳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這一夜,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牛郎、織女都是星名,演化為神話人物,織女為天帝孫女,長年織造雲錦。自嫁給了河西的牛郎後,織造中斷。天帝大怒,責令與牛郎分離,只准每年七月初七夜相會一次。《風俗通》中記載:織女會牛郎時,喜鵲於天河上為之搭橋,名鵲橋。七夕乞巧圖,初始於北宋畫家侯翼所作,後逐漸廣傳。
六院東院進門兩側為喜鵲登梅,背面為青竹和「福祿壽」三字。四個馬頭為暗八仙。正房扶欄中為葡萄,東為蓮花,西為牡丹。前院內有「福德祠」,八寶圖上有兩個活靈活現的獅子和喻為吉慶有餘的圖案。
石雕:喬家大院中的石雕工藝雖比較少見,卻是十分精細。現有幾對石獅,石獅形態各異,憨態可掬。有的石獅為踱步前行狀,刀紋如新,鋒芒猶在,表現得機警、威武、活躍。其顧盼自豪的頭部,提起全身的神氣,表現獅子的雄壯、英武而不失真,給人以健康、活躍,富有生命力的感覺。
還有陰紋線刻,如五院門蹲石獅底座為「金獅白象」,中為「馬上封猴(侯)」、「燕山教子」、「輩輩封侯」。南房柱石底墊為「漁樵耕讀」、「麻姑獻壽」等。六院門蹲石獅石礎上有「出將入相」、「神荼郁壘」(相傳古代以神荼、郁壘為門神,可以御凶邪避鬼魅)、「得勝返朝」等線刻,圖像清晰,故事引人,線條流暢,形象逼真。
彩繪:整個大院所有房間的屋檐下部都有真金彩繪,內容以人物故事為主,除「燕山教子」、「麻姑獻壽」、「滿床笏」、「漁樵耕讀」外,還有花草蟲鳥,以及鐵道、火車、車站、鍾表等多種多樣圖案。這些圖案,堆金立粉和三蘭五彩的繪畫各有別致。所用金箔,純度很高,雖經長期風吹日曬,至今仍是光彩熠熠。立粉工藝十分細致,須一層干後再上一層,這樣層層堆制,直到把一件飾物逼真的浮雕製成為止,最後塗金。塗金是用人頭上的油污貼上去的,因其太薄,必須挑選晴朗無雨無風的天氣,才能進行操作,可見完成一件圖案作品是相當費勁、費時的了。其它還有線條勾金、敷底上色,都是天然石色,因此,可保持經久不褪,色澤鮮艷。
牌匾:喬家大院各個門庭所懸的牌匾很多,內有四塊最有價值。其中有三塊牌匾是喬家的,也是值得喬家自豪和感到榮幸的。那就是光緒四年由李鴻章親自書寫的「仁周義溥」和山西巡撫丁寶銓受慈禧太後面諭送的「福種琅環」及民國十六年祁縣昌源河東三十六村送給喬映奎的「身備六行」。前兩塊表明喬家在某個時期對官府的捐助,又經朝廷大員題詞推崇,因此倍加榮耀光彩。後一塊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喬家的一些善舉和對人處事的方法。另外一塊價值更高,那就是傅山親筆題寫的「丹楓閣」匾(現存展於喬家第四院的東房內)。「丹楓閣」建成後,傅山為其親筆題了匾,同時,戴廷式寫了「丹楓閣記」,傅山又在後面加了跋。一匾二記三跋,語句令人費解。細分析,戴廷式《丹楓閣記》的大意是:公元1660年9月,他做了一夢,夢見和幾個穿古代服飾的人在城外同行。忽然發生了一場大的變動,回頭看時,已無平坦之路可行,前面是懸崖峭壁,崖上長滿楓樹和青松,中間還有一小閣,匾上寫得「丹楓」二字……。他醒後就按夢中的式樣建築了「丹楓閣」。其實戴廷式夢見穿古裝的人出行,是對故國的懷念。發生了一場大變動,是指政局變化。《丹楓閣記》的真正含義是:國家滅亡,國難當頭,放建「丹楓閣」,以寄託亡明之痛。傅山在《丹楓閣記》後寫的《跋》中所言:「丹」是指讀書的中心,「楓」是戴廷式的字,「閣」是戴廷式讀書的地方。故把「閣」命為「楓」,把「丹」字寫在前面以示醒目。「丹」表示紅色,又表示忠心;「楓」既表示氣節,又表示紅色,都充盈著對明朝朱家的懷念思想。
此外,還有各院的門匾,例如「彤雲繞」、「慎儉德」、「書田歷世」、「讀書滋味長」、「百年樹人」、「惟懷永圖」、「為善最樂」、「居之安」、「治福多」、「建乃家」、「靜觀軒」、「梯雲篩月」等都有其一定的具體寓意。
總之,喬家大院既是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民俗學的殿堂。步入其間,既會得到美的享受,又會使人增長許多知識。因此,來祁縣民俗博物館一游,從藝術、科學、文化、趣味每個方面,都會使您感到獲益非淺,不虛此行。
⑻ 在哪可以找到漫展cos的工作做coser有什麼要求嗎
2020年11月,上海。床頭的手機響過多次後,躺下不到4個小時的辛楠掙扎著醒了過來,助理在手機那頭催促她趕緊下樓趕往活動現場。
這是2020和平精英國際冠軍杯總決賽。作為唯一個在當天cos有兩個重要游戲角色的辛楠,需要從早上5點就配合工作人員化妝、拍照以及和粉絲們互動。
自2014年進入cosplay圈後,辛楠已記不清自己cos過多少個角色、參加過多少次漫展和游戲廠商活動。時常早上醒來需要發幾秒鍾愣後,才會想起自己今天在哪個城市,需要cos什麼角色。
coser——「角色扮演者」,這個小眾人群通過服裝、飾品、道具和妝容來扮演動漫、游戲中的角色。隨著近年來國內ACG產業的潮流激盪,二次元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從中衍生的cosplay行業也得以壯大,越來越多的漫展、游戲現場活躍著coser的身影,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連接著動漫、游戲和玩家,更通過商業化的辦法,反哺著產業的持續爆發。
當cosplay成為職業,就是她們夢想照進現實的樣子。
coser不易:一年差不多300天在舞台上
場館里放著勁爆的背景音樂,多位身著和平精英角色服飾的coser逐一出現在舞台上,引發現場粉絲陣陣尖叫。辛楠正是其中一位,她臉戴墨鏡,身穿皮衣,手持槍械,全力扮演著「吉利姐」,並隨著音樂不斷更換著動作。
開場秀一結束,辛楠立刻沖向後台化妝間,工作人員迅速為她卸妝,再重新化上接下來需要cos的「甜心巧克力」造型。
「cosplay並不是簡單地擺幾個動作就好,要真正演繹出角色的精髓。」這是辛楠對這一職業最深刻的理解。為了詮釋不同的角色,她總會在空閑之餘查看關於游戲人物的背景資料、性格特點,甚至還會很長時間使用這個角色打游戲,以觀察角色動作神態,讓自己徹底代入其中。
「在cos『吉利姐』時,你必須得酷。」辛楠說,「即使圍觀合影的粉絲稱贊真人太像時,也只能將激動之情壓在心裡,不能流露出來。而cos小蘿莉時,你則需要表現出甜美俏皮的一面。讓大家覺得是在和角色互動,而不是和你互動。」
活動結束時,已近凌晨1點。回到酒店後辛楠將鬧鍾定在了早上6點:她得坐早班機趕回北京,以免耽誤第二天的工作行程。
入行6年時間,辛楠已成為圈內公認的「勞模」。她頻繁地出沒於國內各大漫展、游戲廠商發布會等現場,動輒12個小時的工作節奏對她而言已是常態,「2019年工作了差不多300多天,快成空中飛人了。」付出也得到回報,2019年裡,行程滿滿的辛楠收入約90萬元。今年因為疫情關系讓她半年都在休息,收入也少了不少。
忙碌且幸福,是辛楠和眾多職業coser最大的感受。「除了日常參與活動外,還需要不定期地拍攝cos照片、視頻。但最能體現自身價值的還是舞台。」
一次王者榮耀和敦煌莫高窟的合作里,辛楠負責cos楊玉環飛天這一角色。活動現場中除了參與拍照、粉絲互動等環節外,還需要演繹飛天舞蹈。盡管十多年的舞蹈基礎讓她有底氣挑戰這個任務,但台下坐著多位研究敦煌文化的專家,以及網上數以萬計的在線粉絲,仍然讓她隱隱有絲壓力。
敦煌已接近入冬,氣溫極冷,為了避免cos服裝被外套壓皺,在露天後台等待上場的辛楠身穿幾層薄薄的紗衣,不斷搓著早已凍麻木的手,顧不上因為舞蹈需求必須赤腳的腳趾頭早已粘在一起,腦子里擔心的是不要因為身體僵硬而無法完美地詮釋舞蹈。
踏上舞台的那一刻,辛楠深深呼了口氣,讓發抖的身體恢復平靜,將自己融入飛天舞中,隨著旋律舞動起來。
表演下台後,她發現腳心痛得厲害,原來套在腳上的銀環在舞蹈中脫落,腳掌也因為長時間踩在銀環上導致淤血,「當時痛得不行,但聽到台下專家肯定的掌聲,覺得一切都值了。」
名氣掛鉤收入:一天能賺一兩千,但機會不常有
結束完上海英雄聯盟電競嘉年華活動的軟寶,將自己狠狠地砸在沙發里,連續8天時間的活動,讓她感到有些疲累。
相對更多苦苦尋求機會的coser來說,軟寶是幸運的。2017年,英雄聯盟s7賽季官方招聘coser給選手助威,入行3年的軟寶將此前所拍攝的安妮cos作品寄了過去。原本沒抱太大希望的她卻意外接到工作人員的來電,邀請她去現場參與活動。
活動中,軟寶不僅認識了更多的圈內玩家,其演出和職業態度也讓項目組主動提出希望今後繼續合作。此後,軟寶一發不可收拾,先後cos了安妮、阿狸、艾瑞莉婭等眾多游戲角色,參加了英雄聯盟s7總決賽、2018年英雄聯盟音樂節、德瑪西亞杯以及2020年英雄聯盟電競嘉年華等諸多活動。原本只是懵懂闖入cosplay圈,計劃玩段時間就回歸正常生活的她,發現cosplay越來越融入自己的世界裡。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軟寶最大的依靠。最初在得知軟寶沉迷cos時家裡人很是憤怒,認為她玩物喪志。但母親耐不住女兒的軟磨硬泡,逐漸接受了她的愛好,甚至在一次軟寶參加活動,需要將一套貼金pu皮製作的cos服從家裡寄到現場時,母親發現因為多次穿戴,pu皮多處開裂,時間來不及交給當地裁縫縫制時,母親花費了5個小時,將每處裂開的地方都細細縫好。而父親如今也經常將女兒參與cos活動的照片和報道發到朋友圈,讓家人和朋友第一時間能獲得信息。
知名度的提升讓越來越多職業動漫社團和公司拋來了橄欖枝,軟寶卻逐一婉拒,喜歡自由的她不願意成為職業coser,「平時玩玩就行了,單純的愛好並不一定非要成為職業。」
軟寶深知,盡管如今市場接受了cosplay這一文化,但行業仍然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
國內coser收入主要來源於參加漫展、游戲廠商等活動的邀約,以及日常拍攝電子畫冊銷售給粉絲。曾參加過多次類似活動的軟寶表示,除了日常的展會外,國內大型漫展大多聚集在年底,其他時間少有類似活動,這意味著coser在一年中的主要收入來源僅在這一期間,而其他的時間里,收入則相對較少。
同時,並非每個coser參加漫展都能拿到高薪酬。軟寶告訴記者,通常游戲廠商會按照coser的知名度、人氣等因素支付不同費用,「如果是有30萬粉絲的coser,每天的收入在2000元上下,如果粉絲數少或者不出名的,可能就在1000元。」
此外,游戲公司也只會在推出新角色和新皮膚時找coser宣傳合作,但這種機會一年往往只有幾次,「這時候公司所找合作對象大多都是有知名度的coser,主要取決於游戲公司更新速度。」軟寶說,「普通的coser很難得到類似機會。」
軟寶表示,2019年她先後接過兩三次活動,收入也不過幾萬元。而如今疫情的影響讓活動費用也隨之減少。「除非你特別有名氣,否則很難說能穩定地賺錢。」
coser的意義
在cosplay圈子裡,北京coser彎彎絕對算得上是大前輩。不僅因為她早在2004年就涉足這一領域,更緣於多年來,她讓越來越多喜歡二次元的玩家們進入這個圈子,並幫助她們實現成為職業coser的夢想。
「很多人覺得cosplay是玩物喪志,但我們其實就和普通人一樣。不過其他人喜歡體育、影視,而我們喜歡二次元而已。」彎彎做過一段時間coser,畢業後曾經選擇回歸普通人的工作,但心中的cosplay情結並未冷卻。一次和朋友聚會時,對方提出全職入圈的計劃,經過一年的嘗試後,兩人決定回歸動漫行業。
在那個游戲行業尚未爆發,動漫產業仍是一片困頓的年代,國內供coser展示的舞台較少,除了cj等零星的大型動漫展會外,最常見的則是各地商家為了吸引眼球所舉辦的動漫活動。外界對二次元、動漫的了解不多,也讓coser背負著來自家庭、社會的壓力。
「當時我明白了,最適合我的,還是動漫行業。」為了在行業打開突破口,彎彎決定創立一家真正職業化的動漫傳播公司,為更多的愛好者正名,也讓她們能得到傳統行業的認可。
那個時候,只要是有漫展、游戲廠商活動的現場,就可以看到彎彎帶領旗下coser的身影。憑借入圈多年的影響力以及此前帶領動漫社團所積累的資源,她迅速和騰訊、網易等游戲廠商達成合作。對方需要cosplay來作為線下活動的補充和宣傳,她們則通過專業和努力來得到合作商以及外界的肯定。
長時間的努力讓彎彎的公司逐漸在業界聲名鵲起,不僅多家游戲廠商與其合作,更多的coser也希望成為旗下藝人。
為了保證團隊在業內的高水準,彎彎更傾向於簽下演員、模特以及網紅等有演出經驗的藝人,再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性進行培訓和包裝,她要求藝人不僅在形象上契合角色,還需要對角色進行深研,以保證徹底融入其中。同時對服裝道具也要求極高,不惜高成本對cos所需的假發、服裝、道具進行1:1打造。
一次參加《王者榮耀》活動時,為了還原游戲角色,彎彎特意找到傳統工藝行業的老師傅定製服裝,「那套服飾就花了幾萬元,但舞台上呈現的效果絕對是最好的。」
那天晚上,當現場粉絲為舞台上的coser歡呼鼓掌時,更多的人開始相信,cosplay或許並不是不務正業、荒廢人生。
忙碌的工作讓彎彎樂在其中,每每在舞台甚至街上遇到粉絲熱情地跟她打招呼,都能讓彎彎有一絲驕傲和激動,「你能讓粉絲感受到二次元的『破壁』,為他們將游戲里喜歡的角色活生生地展示在面前,讓他們覺得快樂,這不就是coser最大的價值嗎?」
並非人人都能成為coser
在拍攝視頻前,阿憶反復檢查著身上的cos服裝。
這是她買的第41套cos服,身後的櫃子里堆滿了從網上購買的衣服和道具。短視頻平台上「變裝」視頻的火熱,讓喜歡cosplay卻找不到出路的阿憶似乎看到了方向。
「對於我們這種小coser而言,很難接到動漫展和游戲廠商的邀約,畢竟沒有任何知名度。」盡管幾乎所有大型漫展活動她都會前往現場,但也只能以愛好者的身份遠遠地看著台上的同好們表演。
阿憶決定先在抖音上拍攝「變裝」視頻,她希望用作品吸引粉絲提升知名度,繼而參與到漫展邀請、官方cosplay等活動,希望能被專業公司簽約成為職業coser。第一次嘗試並沒獲得成功,她特意買來一件《亂馬1/2》里主角的服裝,精心拍攝後發到了網上,但第二天發現回復者寥寥無幾。
原來,她cos的人物過於久遠,熱門程度遠不及當下年輕人關注的動漫角色,自然沒有太多人主動搜索,即使無意間有人看到也少有人知道她cos的角色是誰。
阿憶發現,cos游戲角色同樣需要蹭熱度,只有緊跟熱門游戲或者動漫IP的熱門角色,玩家在微博、抖音等平台搜索時,才會無意間看到自己的cosplay照片,進而產生興趣後再關注。
吸取教訓的阿憶決定重新挑選cos角色。現在,她每天都會關注當下最火的游戲和動漫,並從中選出合適的角色。最近一次她所扮演的是熱門動漫《天官賜福》中的一個角色,效果也頗為明顯,「短短半個月內已經有上百個粉絲,增速比之前快多了。」
不過,為了讓粉絲保持新鮮感,她需要高頻率地更換cos角色,這意味著需要不斷掏錢購買cos服以及道具。
記者了解到,如今cosplay服裝分為兩種。一種是廠家帶貨,即網購平台隨處可購買的衣服,這類服飾價格通常在三四百元,質量一般;另一種則是定製服裝,店家按照玩家需求、身材進行合身的定製,但往往價格動輒上千元。
對阿憶而言,普通的廠家大貨顯然比高級定製服更適合自己。盡管如此,她仍花費了上萬元,目前看不到回報,讓她計劃將穿過的cosplay服裝掛在網上低價轉手,「能回點血就回點吧。」
做抖音變裝視頻的這段時間里,即使曾被網友嘲笑長相難看、衣服不精美,阿憶依然笑著堅持下去,但下線後,這個25歲的姑娘仍偶爾會因為網友的嘲諷和高強度的壓力窩在被子里委屈地哭泣。
欣慰的是,阿憶的堅持讓自己已有一幫固定粉絲,變裝視頻下的留言里鼓勵的聲音也越來越多,「至少讓我覺得夢想沒有錯。」
新鮮血液暗藏的不安因素
成熟的二次元市場正吸引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湧入,cosplay文化也越發規范化起來。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20年2月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二次元文化產業的總產值近年來發展迅猛,在2013年時總產值僅為882億,而2019年已達到1941億的規模。據艾媒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二次元用戶規模約為3.32億人,預計2021年將突破4億人。
cosplay的爆發不僅吸引越來越多玩家的加入,也帶動周邊產業商業化。
「在最早期coser需要自己買布料,帶著設計圖紙去找裁縫。而如今越來越多量產服裝、道具店鋪出現在市場中。」一位二次元從業者告訴記者。
「2014年時圈內更多還是以手工作坊為主。」一位店家告訴記者,「但隨著手游、動漫的日益火熱,每天接到玩家的咨詢和銷售量明顯增多起來。」
除了服裝道具商借勢獲利外,為coser負責攝影、後期的攝影團隊同樣得以爆發。
「coser最大的需求是後期。後期越強,照片呈現效果也就越好,也更能吸引到粉絲。」上述從業者說,如今後期的價格也水漲船高起來。
通常後期會根據照片處理復雜程度收取不同費用。「如果照片不用特效合成,只是幫你修臉補妝調光效的話,價格在每張15至30元不等。」軟寶告訴記者,「而一旦涉及到更為專業的綠幕拍攝,需要後期為你合成更炫酷背景的話,往往一套照片價格在幾萬元上下。」
但新鮮血液的湧入,也為行業帶來絲絲隱患。
據數據平台mobtech於2019年12月發布的統計顯示,中國的二次元用戶絕大多數年齡為24歲以下,其中18-24歲用戶佔比43.8%,18歲以下用戶佔比19.3%,年齡為24歲以上的二次元用戶不足40%。
這意味著入圈者年齡越來越小,而其中不少玩家面對外界誘惑迷失自我,甚至為了迅速成名而採取過激行為,也讓cosplay圈遭到無妄誤讀。
記者此前了解到,不少打著「cosplay」旗號的福利姬通過售賣大尺度照片和視頻進而獲利,近年來漫展上也多次爆出有coser身著暴露裝扮只為出名的消息,而這些情況都讓外界將cosplay圈子和「軟色情」聯繫到一起。
「圈內都挺排斥這種行為,大多數玩cosplay的人都是對二次元文化熱愛,喜歡二次元角色,最大限度地還原角色,但是卻偏偏有這么一群人為了賺錢、為了博眼球而做出一些出格的表演。」阿憶說。
cosplay產業越來越龐大,也讓從業者有了深耕行業的更大規劃。如今辛楠計劃著未來從台前轉向幕後,從事和演出活動相關的編導、導演等工作,而彎彎正逐步將公司進行轉型,她開始嘗試漢服、演出等領域,「希望能涉足更多元化的產業,讓動漫產業切入更大的市場中。」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覃澈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