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西湖既什麼又什麼
擴展閱讀
手機怎麼給深圳通充值 2025-07-08 16:18:28

杭州西湖既什麼又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9-13 21:51:48

㈠ 杭州西湖有什麼特點

中國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個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如單稱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西湖是一個歷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古跡遍布,山水秀麗,景色宜人。

西湖在漢代以前是一個海灣,由於潮汐泥沙淤泥,形成了杭州平陸和瀉湖。隋唐之際,湖水淡化,湖泊固定下來。因湖三面環武林山,曾稱「武林水」。錢塘縣治從靈隱山移至東面平陸後,湖處縣境內,故名錢塘湖;因湖在城西,又稱西湖。唐代同時並用這兩個名稱,北宋中期,西湖之名逐漸取代了錢塘湖。經過千百年來勞動人民辛勤治理,興修海塘、疏浚湖泥,才使西湖不斷完美。唐朝時期西湖已聞名全國。五代時期的吳越國(907-978)和南宋王朝(1127-1279)先後建都杭州(南宋時稱臨安),西湖面貌的改變尤為迅速。元朝初年,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譽杭州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從此西湖馳名世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全面疏浚整治西湖,共挖出湖泥700萬立方米,駁砌湖岸30公里;植樹造林5000萬株;新辟植物園、動物園、花圃和環湖公園4000畝;歷史文物、名勝古跡得到了修整,其中屬國家和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有38個。目前,虎跑、龍井名勝古跡和凈慈寺、天竺古剎已陸續整修;西湖十景已修復八景,南屏晚鍾、雷峰塔也擬修復。

西湖以自然山水、文物古跡、寺廟古塔、碑刻造像和新建公園綠地組合而成。有湖不廣,平靜如鏡;山多不高,綿亘蜿蜒;湖山依傍,自然尺度協調,顯得嫵媚多姿。「三面雲山一面城」,是西湖的特點。西湖園林建設既突出了西湖風景的獨特性,又注意了與地方特色相協調的整體性。因此,所有新建和擴建的園林都用大體量的喬灌木叢組成大小不同、疏落有致的空間,重視配置藝術,選擇色彩豐富的樹木花草作為園林的主景;亭、台、廊、榭等建築物以及掇山、園林理水,只作為景區的點綴。其體型、姿態、色彩與嫵媚、恬淡、寧靜的西湖自然景觀和寬闊的湖面融成一體,使人工美與自然美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防止追奇獵古、曲折封閉的氣氛,也避免建造林立的大廈和體型龐大的建築物,取得了明朗、寬廣、自然,園內園外渾然一體的效果。

現在的湖區水面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周長15公里,面積5.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5米。孤山是湖上一個大島;蘇堤、白堤把西湖分割為外湖、里湖、小南湖、岳湖和西里湖五個大小不等的水域;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鼎立於外湖。西湖南、北、西三面峰巒環抱,湖區面積49平方公里。南有吳山、夕照山;北有寶石山、葛嶺;西有三台山、丁家山;外圍有鳳凰山、玉皇山、南高峰、北高峰、天竺山、靈隱山、玉泉山、棲霞嶺等。群山中分布著虎跑、龍井、玉泉三個名泉和黃龍洞、煙霞洞、雲棲、九溪十八澗等曲徑洞壑名勝。

西湖有很多的古跡。東漢的《三老諱字忌日碑》,五代至宋元的飛來峰摩崖石刻,煙霞洞的造像,文廟的石經,東晉時的靈隱古剎,北宋的六和塔、保叔塔、雷峰塔,南宋的岳飛墓和岳王廟,清乾隆時珍藏《四庫全書》的文瀾閣,清光緒時創立研究金石篆刻的西泠印社等,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西湖歷來是人文薈萃之地。唐宋傑出詩人白居易、蘇軾先後在杭任職時「募民開湖」,興修水利,並留下許多吟詠西湖的名篇;南宋畫家馬遠、陳清波曾作「西湖十景」的畫卷,清康熙帝、乾隆帝為十景題字立碑。近代民主革命先驅秋瑾和現代文豪魯迅的雕像均屹立在西子湖畔。

西湖的自然景色四時不同。西湖十景,樓、台、亭、榭同湖光山色相互輝映。春天,「蘇堤春曉」、「柳浪聞鶯」、「花港觀魚」,春花吐艷,彼伏此起;夏日,「麴院風荷」,荷花映日,湖面新綠一片;秋季,三秋桂子,香飄雲外;冬來,「斷橋殘雪」,銀裝玉琢,放鶴亭畔,寒梅斗雪。清晨,「葛嶺朝瞰」;薄暮,「雷峰夕照」;黃昏,「南屏晚鍾」;夜晚,「三潭印月」和「平湖秋月」。「西湖十景」展現了西湖朝暮晴雨春花秋月的自然景色。白居易詩:「湖山春來如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蘇軾詩:「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些詩篇,就是對西湖風光的真實寫照。

㈡ 西湖有什麼別稱么

西湖還有5個別稱,具體如下:

1、西子湖

出自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意思是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遂有此名。此名最通用。

2、錢塘湖

杭州古稱錢塘,西湖又是杭州的標志,所以叫西湖為錢塘湖。因為西湖最早的時候只是錢塘江圍墾而攏了一個內湖。

說白了就是現在杭州城東這一塊以前都是由錢塘江沖刷而來的坦途,最早杭州只是現今西部的重巒疊嶂的山而已。

3、金牛湖

相傳在漢朝時期,西湖底下潛伏著一隻善良而有靈性大金牛,每逢天旱湖水乾涸之時,金牛就浮出來,吐水將湖注得滿滿,造福百姓。

當地的官吏們聽說後,為了討皇上的歡心,就強行命令老百姓用水車把湖水抽干。水被抽干後就露出了金牛,這些貪得無厭的官吏們一看紅了眼。

爭先恐後下湖去捉金牛,金牛昂首大叫,張嘴吐水,頃刻之間,官吏們全被餵了王八。從那以後西湖水就不再乾涸,金牛也未曾出現,因此,人們就管這湖叫作"金牛湖"。

4、銷金鍋

南宋定都杭州以後,杭州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湖之名也迅速遠播。但是南宋統治者偏安於半壁江山,沉迷於西湖風光,不思收復失地。

當時民間百姓又把西湖叫作「銷金鍋兒」(喻大量花費金錢的場所),以示不滿。

5、西陵湖

在孤山的西端有一個渡口喚作「西陵」(也稱西林或西村),是孤山連接北山和棲霞山的唯一通道,交通地位十分重要,故一時也把西湖稱為「西陵湖」。

時有錢唐名歌妓蘇小小住在西陵。《古樂府》中就有蘇小小所吟詩句:「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

㈢ 西湖又稱為什麼

西湖被稱為薴蘿西子、西子湖,西子指越國美女西施

㈣ 杭州西湖的別稱叫什麼

杭州西湖的別稱叫明湖。

明湖,全名明聖湖, 杭州西湖的別名,出自於宋代曾鞏的詩《西湖二月二十日》:漾舟明湖上,清鏡照衰顏。意思是:船隻盪漾在明湖上,清澈的湖面好似鏡子般照著我衰老的容顏。

西湖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

(4)杭州西湖既什麼又什麼擴展閱讀

西湖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6.2℃,夏季平均氣溫28.6℃,冬季平均氣溫3.8℃,無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平均相對濕度也比較高,在70%-85%之間。隨著冬夏季風逆向轉換等天氣狀況均會發生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形成春多雨、夏濕熱、秋氣爽、冬乾冷的氣候特徵。

西湖周圍群山,高度都不超過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內峙外聳,根據岩性差別和山勢高低,可分為內、外兩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馬山、天竺山、五雲山等,山體主要由石英砂岩構成,岩性較堅硬,不易風化侵蝕;峰巒挺秀,溪澗縱橫,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帶。內圈有飛來峰、南高峰、玉皇山、鳳凰山、吳山、葛嶺、寶石山等,山勢較低,山體主要由石灰岩構成,易受水流溶蝕,多洞穴,煙霞、水樂、石屋、紫來、紫雲等溶洞。

㈤ 飲湖上初晴後雨中既描寫了西湖晴天時什麼的景象又描寫西湖雨天時什麼的景象

《飲湖上初晴後雨》既描寫了西湖晴天美景又描寫了下雨的景象。

出自:《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作品。

原文: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

在晴日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光彩熠熠,美極了;在陰雨的天氣里,山巒在細雨中迷濛一片,也顯得非常奇妙。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濃抹都顯得十分自然。

(5)杭州西湖既什麼又什麼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詩的前兩句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雨時的不同景色。「水光瀲灧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山色空濛雨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

從第一首詩可知,這一天詩人陪著客人在西湖游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艷,後來轉陰,入暮後下起雨來。而在善於領略自然並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贊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余,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

詩的後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

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像西子應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於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妝、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於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㈥ 杭州西湖的資料是什麼

杭州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它以其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眾多的名勝古跡而聞名中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也被譽為人間天堂。西湖的水面面積約4.37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島嶼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長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最深處在 5米左右,最淺處不到1米。湖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蘇堤和白堤將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個部分。1982年西湖被確定為國家風景名勝區,1985年被選為「全國十大風景名勝」。
西湖古稱錢塘湖,又名西子湖,古代詩人蘇軾就對它評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湖形態為近於等軸的多邊形,湖面被孤山及蘇堤、白堤兩條人工堤分割為5個子湖區,子湖區間由橋孔連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摻混,造成各湖區水質差異,大部分徑流補給先進入西側3個子湖區,再進入外西湖;湖水總面積5.593平方公里;,總容積1.10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97 米;西湖底質是一種有機質含量特別高的湖沼相沉積,屬於粉砂質粘土或粉砂質亞粘土,最上層皆為藻骸腐泥層(黑色有機質粘土),中層泥炭層或沼澤土,最下層為基底粉砂層;入湖河流部是短小的溪澗,主要補水河流為金沙澗、龍泓澗和長橋溪泄流。

自然景點

西湖的美不僅在湖,也在於山。環繞西湖,西南有龍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煙霞嶺,大慈山、臨石山、南屏山、鳳凰山、吳山等,總稱南山。北面有靈隱山、北高峰、仙姑山、棲霞嶺、寶石山等,總稱北山。它們像眾星捧月一樣,捧出西湖這顆明珠。山的高度都不超過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南北高峰遙相對峙,高插雲霄。
其它景點還有保俶挺秀、長橋舊月、古塔多情、湖濱綠廊、花圃爛漫、金沙風情、九里雲松、梅塢茶景、西山薈萃、太子野趣、植物王國、中山遺址、靈隱佛國、岳王墓廟、西溪濕地。
西湖不但獨擅山水秀麗之美,林壑幽深之勝,而且還有豐富的文物古跡、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西湖古跡遍布,擁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5 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還有39處文物保護點和各類專題博物館點綴其中,為之增色,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游覽勝地。
杭州西湖風景區以西湖為中心,分為湖濱區、湖心區、北山區、南山區和錢塘區,總面積達49平方公里。西湖的美在於晴中見瀲灧,雨中顯空濛。無論雨雪晴陰,在落霞、煙霧下都能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 態。湖區以蘇堤和白堤的優美風光見稱。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是一首詩,一幅天然圖畫,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不論是多年居住在這里的人還是匆匆而過的旅人,無不為這天下無雙的美景所傾倒。

自然資源

西湖多數水域處於富營養狀態,小南湖和三潭內湖已接近富營養下限,主要污染物是生活污染,N、P超過正常值4~6倍;年平均水溫17.6℃,最高10月28.6℃,最低3月4.0℃,無湖冰;80年代初魚類有51種,分屬10目16科43屬,魚類來源有:(1)固有野雜魚;(2)錢塘江帶入魚類,(3)人工引進馴化的養殖魚種,養殖魚類成為優勢西湖最主要的放養魚種是鰱和鱅,兩者占總放養量的75%~80%;其次是鯽、河內鯽,其他養殖魚類還有團頭魴、細鱗鯝、圓吻鯝、以及鰻鱺等,為保護大型水生植物,停止放養草魚和青魚,西湖還有少量蝌蚪。

歷史沿革

西湖的名稱最早始於唐朝,在唐朝之前西湖有武林水,名聖湖,金牛湖,龍川,錢源,錢塘湖,上湖,西子湖等稱謂。形態為近於等軸的多邊形,湖面被孤山及蘇堤、白堤兩條人工堤分割為5個子湖區,子湖區間由橋孔連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摻混,造成各湖區水質差異,大部分徑流補給先進入西側3個子湖區,再進入外西湖;湖水總面積5.593km2,總容積1.10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97米;西湖底質是一種有機質含量特別高的湖沼相沉積,屬於粉砂質粘土或粉砂質亞粘土,最上層皆為藻骸腐泥層(黑色有機質粘土),中層泥炭層或沼澤土,最下層為基底粉砂層;入湖河流部是短小的溪澗,主要補水河流為金沙澗、龍泓澗和長橋溪。
地質成因

古時由於文化知識的局限,千百年來很少有人去認真探尋西湖形成的秘密。直到近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界有識之士才開始用科學的觀點和方法來探討西湖的形成。最早用地質學觀點解釋西湖成因者是日本地質學家石井八萬次郎。1909年,他在東京《地質學雜志》中撰文稱,西湖與日本的中禪寺湖相似,南山為古生代岩層的山坡,溪水北流,為西湖北山的火山岩堵塞而成。
1920年,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考察西湖,首先提出西湖原是一礁湖,是錢塘江口一小灣,後來由於錢塘江夾帶的砂土堵塞其灣口而成的假說。
西湖究竟怎樣形成?經過地質工作者的多年勘測研究,「瀉湖」說流傳最廣。這一假說認為,至少距今兩千多年前,西湖還是一個淺海灣,除個別山嶺外全部淹沒在海水之中。隨著海水的沖刷,海灣四周的岩石逐漸變成泥沙沉積,使海灣變淺,錢塘江也帶來泥沙,在入海口沉積。泥沙越積越多,最終將海水截斷,內側的海水就形成了一個湖。這種現象在地質學上稱為「瀉湖」。起初,瀉湖還隨著潮水出沒。後來,經過勞動人民多次築海塘阻攔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才正式形成。
今天的人們很難想像,秀美的西湖曾是驚濤拍岸的海灣,千百年前的「滄海變桑田」畢竟在千百年前,假說也尚未完全證實。近年來,有地質學家提出:確切地說,西湖不是一個典型的瀉湖。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關於西湖形成的詳細機制、形成的確鑿年代等,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著名景點

西湖十景:形成於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布,有的就位於湖上: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鍾、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勝,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勝景精華,所以無論杭州本地人還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樂道,先游為快。
西湖新十景:是一九八五年經過杭州市民及各地群眾積極參與評選,並由專家評選委員會反復斟酌後確定的,它們是:雲棲竹徑、滿隴桂雨、虎跑夢泉、龍井問茶、九溪煙樹、吳山天風、阮墩環碧、黃龍吐翠、玉皇飛雲、寶石流霞。
西湖新新十景:2007年10月20日西博會開幕式晚會上,宣布了「三評西湖十景」的結果。靈隱禪蹤、六和聽濤、岳墓棲霞、湖濱晴雨、錢祠表忠、萬松書緣、楊堤景行、三台雲水、梅塢春早、北街夢尋這些景點成為新一代西湖十景 .

㈦ 杭州西湖 西湖十景簡介

1,蘇堤春曉

蘇堤春曉位於西湖的西部水域, 西距湖西岸約500米, 范圍約9.66公頃。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 ,著名文人蘇軾用疏浚西湖時挖出的湖泥堆築了一條南北走向的長堤。堤上建有六橋,自南向北依次命名為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

2,麴院風荷

麴院風荷位於西湖北岸的蘇堤北端西側22米處,范圍約0.06公頃,以夏日觀荷為主題,在視覺上呈現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特色。

3,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於孤山東南角的濱湖地帶、白堤西端南側,是自湖北岸臨湖觀賞西湖水域全景的最佳地點之一。以秋天夜晚皓月當空之際觀賞湖光月色為主題。

4,斷橋殘雪

斷橋殘雪位於在西湖北部白堤東端的斷橋一帶, 范圍約2.61公頃。尤以冬天觀賞西湖雪景為勝。當西湖雪後初晴時,日出映照,斷橋向陽的半邊橋面上積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橋面一痕,彷彿長長的白鏈到此中斷了, 呈「雪殘橋斷」之景。

5,花港觀魚

在蘇堤映波橋西北197米處,介於小南湖與西里湖間,范圍約0.25公頃。以賞花、觀魚為景觀主題,體驗自然的勃勃生機。春日裡,落英繽紛,呈現出「花著魚身魚嘬花」的勝景。

6,柳浪聞鶯

柳浪聞鶯所處的位置原為南宋時(12-13世紀)的御花園,「聚景園」,因園中多柳樹,風擺成浪、鶯啼婉轉,故得題名「柳浪聞鶯」。

7,三潭印月

在西湖外湖西南部的小瀛洲島及島南局部水域,范圍約7.67公頃,是杭州西湖最具標志性的景觀。該景觀以水中三塔、小瀛洲島為核心觀賞要素。

8,雙峰插雲

雙峰插雲由西湖西部群山中的南、北兩座高峰,以及西湖西北角洪春橋畔的觀景點構成,以觀賞西湖周邊群山雲霧繚繞的景觀為主題。

西湖南北高峰在唐宋時各有塔一座,在春、秋晴朗之日遠望兩峰,可見遙相對峙的雙塔巍然聳立,氣勢非凡。每當雲霧彌漫,塔尖於雲中時隱時顯,恍若雲天佛國。

9,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位於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一帶,范圍約13.19公頃,以黃昏時的山峰古塔剪影景觀為觀賞特點。該景觀的最重要建築要素為雷峰塔,始建於吳越國時期(977年),民國(1924年)塔毀後以遺址形式保存,曾與保俶塔形成西湖南北兩岸的對景,佐證了佛教文化的興盛對西湖景觀的直接影響。

10,南屏晚鍾

位於西湖南岸的南屏山一帶,范圍約3.91公頃,以南屏山麓凈慈寺鍾聲響徹湖上的審美意境為特點。

㈧ 西湖的特點是什麼

西湖以自然山水、文物古跡、寺廟古塔、碑刻造像和新建公園綠地組合而成。

有湖不廣,平靜如鏡;山多不高,綿亘蜿蜒;湖山依傍,自然尺度協調,顯得嫵媚多姿。「三面雲山一面城」,是西湖的特點。

西湖園林建設既突出了西湖風景的獨特性,又注意了與地方特色相協調的整體性。因此,所有新建和擴建的園林都用大體量的喬灌木叢組成大小不同、疏落有致的空間,重視配置藝術,選擇色彩豐富的樹木花草作為園林的主景;亭、台、廊、榭等建築物以及掇山、園林理水,只作為景區的點綴。

其體型、姿態、色彩與嫵媚、恬淡、寧靜的西湖自然景觀和寬闊的湖面融成一體,使人工美與自然美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防止追奇獵古、曲折封閉的氣氛,也避免建造林立的大廈和體型龐大的建築物,取得了明朗、寬廣、自然,園內園外渾然一體的效果。

來杭州之前,您一定聽說過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這句名言吧!

其實,把杭州比喻成人間天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了西湖 千百年來,西湖風景有著經久不衰的魅力,她的豐姿倩影,令人一見鍾情 就連唐朝大詩人白 居易離開杭州時還念念不忘西湖,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詩人說他之所以捨不得離開杭州,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杭州有一個美麗迷人的西湖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啊

庫鴻熙隗楊
2019-06-04

西湖以自然山水、文物古跡、寺廟古塔、碑刻造像和新建公園綠地組合而成。有湖不廣,平靜如鏡;山多不高,綿亘蜿蜒;湖山依傍,自然尺度協調,顯得嫵媚多姿。「三面雲山一面城」,是西湖的特點。西湖園林建設既突出了西湖風景的獨特性,又注意了與地方特色相協調的整體性。因此,所有新建和擴建的園林都用大體量的喬灌木叢組成大小不同、疏落有致的空間,重視配置藝術,選擇色彩豐富的樹木花草作為園林的主景;亭、台、廊、榭等建築物以及掇山、園林理水,只作為景區的點綴。其體型、姿態、色彩與嫵媚、恬淡、寧靜的西湖自然景觀和寬闊的湖面融成一體,使人工美與自然美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防止追奇獵古、曲折封閉的氣氛,也避免建造林立的大廈和體型龐大的建築物,取得了明朗、寬廣、自然,園內園外渾然一體的效果。
現在的湖區水面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周長15公里,面積5.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5米。孤山是湖上一個大島;蘇堤、白堤把西湖分割為外湖、里湖、小南湖、岳湖和西里湖五個大小不等的水域;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鼎立於外湖。西湖南、北、西三面峰巒環抱,湖區面積49平方公里。南有吳山、夕照山;北有寶石山、葛嶺;西有三台山、丁家山;外圍有鳳凰山、玉皇山、南高峰、北高峰、天竺山、靈隱山、玉泉山、棲霞嶺等。群山中分布著虎跑、龍井、玉泉三個名泉和黃龍洞、煙霞洞、雲棲、九溪十八澗等曲徑洞壑名勝。
西湖有很多的古跡。東漢的《三老諱字忌日碑》,五代至宋元的飛來峰摩崖石刻,煙霞洞的造像,文廟的石經,東晉時的靈隱古剎,北宋的六和塔、保叔塔、雷峰塔,南宋的岳飛墓和岳王廟,清乾隆時珍藏《四庫全書》的文瀾閣,清光緒時創立研究金石篆刻的西泠印社等,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西湖歷來是人文薈萃之地。唐宋傑出詩人白居易、蘇軾先後在杭任職時「募民開湖」,興修水利,並留下許多吟詠西湖的名篇;南宋畫家馬遠、陳清波曾作「西湖十景」的畫卷,清康熙帝、乾隆帝為十景題字立碑。近代民主革命先驅秋瑾和現代文豪魯迅的雕像均屹立在西子湖畔。
西湖的自然景色四時不同。西湖十景,樓、台、亭、榭同湖光山色相互輝映。春天,「蘇堤春曉」、「柳浪聞鶯」、「花港觀魚」,春花吐艷,彼伏此起;夏日,「麴院風荷」,荷花映日,湖面新綠一片;秋季,三秋桂子,香飄雲外;冬來,「斷橋殘雪」,銀裝玉琢,放鶴亭畔,寒梅斗雪。清晨,「葛嶺朝瞰」;薄暮,「雷峰夕照」;黃昏,「南屏晚鍾」;夜晚,「三潭印月」和「平湖秋月」。「西湖十景」展現了西湖朝暮晴雨春花秋月的自然景色。白居易詩:「湖山春來如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蘇軾詩:「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些詩篇,就是對西湖風光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