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天目山景區怎麼樣
擴展閱讀
天津什麼是道閘出廠價 2025-07-23 06:49:54
北京哪裡有養豬場 2025-07-23 06:45:08
天津哪裡收家養小鳥 2025-07-23 06:28:10

杭州天目山景區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10-09 12:14:05

❶ 杭州西天目山好玩嗎杭州西天目山景點介紹

西天目山介紹

如果說黃山“奇松怪石傳四海”、廬山“匡廬奇秀甲天下”:

那麼,西天目山則是“大樹 華蓋聞九州”,因而享有“天然植物園”和“大樹王國”之稱。

西天目山有:

4溪、5潭、6洞、7澗、8台、9池、12岩、27石、28峰,自古以來就是宗教名山和旅遊勝地。

1986年

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6年

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是一處不可多得的“物種基因寶庫”。

西天目山植被覆蓋率:

達95%以上,森林景觀獨樹一幟,以“古、大、高、稀、多、美”稱絕於世。西天目山是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位於杭州臨安31公里處,是大自然賜予天然尤物。

人稱“天然植物園”的西天目山中匯集了:

2000多種植物。林中景色以古、大、高、稀著稱,擁有中生代孑遺物、有“活化石”之稱的野生銀杏樹,世界罕見的、直徑達2米多的大柳杉400株,高達56米的“衡天樹”金錢松,“地球獨生子”天目鐵木等名貴樹種。

它又是“鳥獸樂園”:

擁有數百種鳥獸、其中有雲豹、黑麂等30餘種瀕危動物。天目山還是昆蟲世界,有昆蟲26目、213科、其中以天目命名的45種。天目山模式昆蟲標本和以天目命名的昆蟲之多實為罕見。

天目千重秀,靈山十里深:

天目山自然景色優美,西天目山四季俱佳,夏日涼爽無比,素有“大樹王國”和“清涼世界”之美譽,堪稱長江“金三角”上的一顆綠寶石,為古今攬勝之地。天目山又是佛教名山,主要勝景有禪源古寺、太子庵、開山老殿。

山高林密,氣候涼爽,盛夏平均氣溫:

為二十五度,是杭州附近又一避暑勝地,更是道教聖地,有道家的第三十四洞天之譽。

氣候環境:

天目山的地理環境和森林效應:

形成了特殊的小氣候,年平均溫度仙人頂8.8攝氏度,山鹿14.8攝氏度。茫茫林海,清靜幽雅,夏天特別涼,冬季無嚴寒。

豐富的植物資源及優越的自然環境:

給各種動物的生長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為人類的休閑、度假、旅遊等創造了一個極好的環境。

而且這里的森林中彌漫著多種對神經衰弱:

心血管系統等疾病有明顯緩解作用的氣態物質。2005年,浙江林學院旅遊學院的科研人員通過測量發現,天目山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最高達到130000個/cm3,刷新了全國紀錄。因此,天目山是人們健康、旅遊、休閑的理想場所.

景點信息:

門票價格:

100元

以上僅供參考

❷ 杭州天目山有去過的嗎簡單幫我介紹下,然後最啊哦告訴我遊玩的真實感受如何

美好的旅途從「一路樂」智能導游開始,願我們的服務陪伴你度過美好的一天。 位於杭州臨安城北的天目山,有東天目山和西天目山,因兩峰之頂各有一泓清泉,如兩隻眼睛仰望天空,所以叫「天目」。天目山地質古老,植被完整,是我國著名的自然保護區,也是浙江省惟一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自然保護區。擁有多項世界紀錄、中國紀錄,是世界唯一天目鐵木生長地。這里峭壁突兀,怪石林立,峽谷眾多,自然景觀優美,堪稱「江南奇山」。特殊的地形和悠久的佛教文化促使該區域動植物的遺存和植被的完整保護,成為全世界的一大奇跡,是我國中亞熱帶林區高等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之一,森林景觀以「古、大、高、稀、多、美」稱絕。天目山素以「大樹華蓋」名滿天下,更有文人墨客感嘆「天目千重秀,林海十里深」。在秀麗風景裝扮下的天目山,更有長盛不衰的文化靈魂,一座集儒、釋、道於一體的文化名山。現在的西天目山景區分為三大部分:禪源寺景區、登山體驗景觀帶、大樹王景區。東天目山景區分為四個區塊:東瀑大峽谷、林海大瀑布、昭明大禪院和天目大仙峰。東天目山也是佛教聖地,是韋馱菩薩的應跡道場,這里有洗眼池、分經台等遺跡,以及為紀念昭明太子而建成的昭明禪寺。總的來說,天目山登山遊玩,按照指示牌走即可!走走看看停停,會有別樣的風景和驚喜等著你哦!

❸ 天目山哪個景點最好玩

天目山地質古老,植被完整,是我國著名的自然保護區,也是浙江省唯一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自然保護區。包括天目山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唯一天目鐵木生長地在內,天目山擁有多項世界紀錄、世界之最。

天目山古名浮玉。《元和郡縣志》記載:天目山「有兩峰,峰頂各一池,左右相稱,名曰天目」。是中國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保存較好地區。天然植被垂直分布明顯:海拔11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1100~1400米為落葉、常綠闊葉和針葉混交林;1400米以上為稀疏灌木。

「大樹王國」西天目山
西天目山南坡於1956年劃為全國自然保護區,1986年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樹種繁多,其中喬木800多種。林木以古老、高大、稀有而聞名中國。有樹齡1500年以上、五代同堂的公孫樹──銀杏;有清代即已發現而稱為大樹王的柳杉,胸徑2.33米,材積42.98立方米;有樹高達54米、胸徑1米多的金錢松。中國特有的野生銀杏樹最早發現於此。此外,有黃杉、天目梭、天目朴、浙西鐵木等41種稀有名貴樹種。

「大樹王」柳杉
動物區系復雜,僅鳥類即達148種,蛇類有37種。其中紅嘴相思鳥最著名。

相思鳥
山區盛產茶葉、筍干、山核桃、葯材、竹木等。

筍干
豐富的植物資源及優越的自然環境,給各種動物的生長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為人類的休閑、度假、旅遊等創造了一個極好的環境。而且這里的森林中彌漫著多種對神經衰弱、心血管系統等疾病有明顯緩解作用的氣態物質。

名僧輩出,屢受皇封
晉代佛教入山,曾有寺院庵堂50餘座,最盛時僧侶多達千餘人。歷代以來天目山與印度及東南亞各國佛事往來頻繁,還是日本臨濟宗永源寺中興的發祥地。
建於1279年的獅子正宗禪寺和建於1665年的禪源寺,均為江南名剎,歷史上與杭州靈隱寺齊名,是佛教中韋陀菩薩的道場。

唐代 慧忠禪師向肅宗奏「理人治國之要,暢唐堯虞舜之風」,元寂後,封號「大證禪師」;鑒宗禪師元寂50年後,吳越武肅王錢鏐請於朝,追謚為「無上大師」;洪言西土禪師,僖宗御賜以紫衣,昭宗賜號「法濟大師」。
宋代 無門慧開禪師,理宗賜號「佛眼禪師」;曇印禪師,理宗御書「松岩方丈」四字以賜。
元代 高峰禪師樹剎開堂,為西天目山一代師祖,其徒斷崖、中峰宏其道,大其家,成宗、順帝、仁宗皆賜號褒崇。
明洪武四年(1371) 松隱禪師於獅子正宗禪寺舊址上重建殿宇,郁為叢林。
清代 玉琳禪師,順治皇帝賜號「大覺禪師」,賜以名香法衣,後又進號「普濟能仁國師」,住持禪源寺,大振高峰、中峰法席,重輝禪社;晦石禪師住持西天目山27年,經理修復寺院,煥然改觀;際界禪師主席禪源寺,恪守宗風,未敢失墜,閱數寒暑,增輯《西天目祖山志》;悟鎮禪師於同治間(1862~1874)誅茅覓礎,復興禪院,續燃香火。
近代以來,西天目山亦有不少名僧。

禪源寺
最佳旅遊時間:6-9月份。
天目山位於浙江臨安,屬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年均溫16℃左右,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冬季的臨安氣溫常在0℃以下,此時萬木蕭條。而一到春、夏、秋季則生機盎然,尤其夏季,萬物茂盛,欣欣向榮,山、水、林原始風光,盡情宣洩。

❹ 西天目山景區要爬山嗎

西天目山景區要爬山,不過不用太擔心爬山,山上的路比較平緩,強度不大。

西天目山是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位於杭州臨安31公里處,是大自然賜予天然尤物。西天目山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森林景觀獨樹一幟,以「古、大、高、稀、多、美」稱絕於世。人稱「天然植物園」的西天目山中匯集了2000多種植物。

獅口雄關

在開山老殿西,有岩石雄踞,岩首軒然昂起,形似獅首,耳目俱全,故名獅子岩。中有一凹處,酷如獅子口,因此得名。有「雄關」、「死關」之稱,元代高峰禪師入山時,坐禪於此,以示其坐斷萬緣之志。

高峰臨終書偈:「來(即生)不入死關,去(死)不出死關,鐵蛇鑽入海,撞倒須彌山。」坐化於此。明代劉基有《登獅子岩》詩遺世。30年代方幼壯有「獅子岩」詩:「西來獅子獨稱尊,千丈危岩頂上蹲;似盼文殊來駕爾,狻岩常自禮清。」

獅子岩旁,元代建有二重檐懸空寺,現留有「高峰塔院」。1985年,於獅子口東側建「獅子亭」。

❺ 杭州天目山大峽谷好玩嗎

天目山大峽谷內滿是火山巨石,是火山噴發後冰川運動形成的,所以也叫「火山大峽谷」。這里在自然景觀上開發了不少諸如高空滑索、水上鞦韆等遊玩項目,非常具有挑戰性。
雖然峽谷里的溪流曲曲折折,巨石也凌亂無章,好在游覽步道只有一條,走起來比較輕松。更貼心的是,景區在步道上蓋了頂棚,這樣夏天也不至於暴曬在烈日下,雨天游覽也不用擔心淋雨。
看點一:有靈氣的石頭
進入峽谷,首先迎接你的是溪水中一塊長得像八戒一樣的石頭,上面被人工畫上了五官,感覺萌萌的。後面還有甲魚石、海豚石等象形石,如果你留心觀察,在溪水中還能發現不少其它有趣的石頭。
看點二:豐富的娛樂活動
在金庸題寫的「石谷有靈氣」的大石頭前留個影,沿著溪水繼續往前走到戲水潭,景區內的戲水游樂項目大多集中在這里。水潭上不僅能玩皮劃艇、走水上鞦韆,夏天還能在潭中游泳。挑戰者從鞦韆上走過,有時下面游泳的人還會沖你潑水搗亂,非常歡樂。若天氣較涼,也可以在這附近體驗驚險刺激的滑草、高空滑索,感受在山水間飛馳的暢快。
玩過這些項目繼續往前走,過廊橋,對面的情怡亭可以用餐,還

❻ 形容西天目的景色

天目山 徐渭天目高高八百尋,夜一榻抱千岑。 長蘿片月何妨掛?削石寒潭幾度深。芋子故燒殘葉火,蓮花卑視大江心。 明朝欲借橫空錫,飛渡西山再一臨。登西天目 釋方岩 一里溪山一個亭,芒鞋踏斷幾層青。 泉源更在雲深處,不到高頭莫計程。天目山 祁彪佳 天日三千丈,東南第一峰。 瀑來飛萬馬,石削起雙龍。 白日江花亂,青氛海氣重。 行歌秋更好,散發弄芙蓉。

天目山古稱「浮玉」、「天眼」,據文獻記載,「天目」之名始於漢,顯於梁,宋以後名聲大盛。東峰大仙頂海拔1480米,西峰仙人頂海拔1506米。據《元和郡縣志》載:天目有兩峰,峰頂各一池,左右相望,冬夏不涸,宛如兩只仰望蒼天的巨眼,故稱「天目」。

文化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曾在這里分經編《文選》,西漢道教大宗張道陵出生修道於此,東漢《洞淵集》稱天目山為「三十四洞天」。

西天目山佛教興起始自東晉昇平年間(357~361),開山始祖為竺法曠。嗣後,慕名入山修禪問法的高僧不乏其人。唐大中初,洪言西土禪師繼位,「始惟百僧,後盈千數。」元至元十六年(1279),高峰禪師入西天目山獅子岩,倚松結廬,後與其徒斷崖了義、中峰明本相繼建成規模宏偉的獅子正宗禪寺、大覺正等禪寺。此後,西天目山名聲漸起,與國內外交往頻繁,日本、印度、朝鮮等國不斷有高僧前來參禪留學。清代的玉琳國師,身受順治、康熙兩朝之殊遇,於康熙四年(1665)創建禪源寺,大振高峰、中峰法席,西天目山赫然改觀,香火極盛,寺內藏書甚多。民國初期,西天目山佛事衰落。30年代中期又有復興,有和尚幾百人。1941年4月15日,禪源寺被日本侵略軍飛機炸毀殆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西天目山香火漸衰。60年代初,住山和尚21人。1965年,16名和尚遷至杭州市臨安區玲瓏山。

西天目山僧侶,在唐宋時代多流寓,大多壘石為室,結茅為廬,澗飲木食,苦志修行。最早略具規模的寺院,為建於唐光啟二年(886)的保福院,次為建於唐文德元年(888)的明空院。歷宋、元、明、清諸朝,相繼建成獅子正宗禪寺、大覺正等禪寺、禪源寺及45座庵堂。1000多年來,由於兵事頻頻,風雨侵蝕,寺院幾度興廢。今倖存的尚有禪源寺山門、天王殿、韋馱殿、獅子正宗禪寺(今稱開山老殿)及太子庵等部分建築。

西天目山歷代名僧輩出,屢受皇封。唐代,慧忠禪師向肅宗奏「理人治國之要,暢唐堯虞舜之風」,示寂後,封號「大證禪師」;鑒宗禪師示寂50年後,吳越武肅王錢鏐請於朝,追謚為「無上大師」;洪言西土禪師,僖宗御賜以紫衣,昭宗賜號「法濟大師」。宋代,無門慧開禪師,理宗賜號「佛眼禪師」;曇印禪師,理宗御書「松岩方丈」四字以賜。元代,高峰禪師樹剎開堂,為西天目山一代師祖,其徒斷崖、中峰宏其道,大其家,成宗、順帝、仁宗皆賜號褒崇。明洪武四年(1371),松隱禪師於獅子正宗禪寺舊址上重建殿宇,郁為叢林。清代,玉琳禪師,順治皇帝賜號「大覺禪師」,賜以名香法衣,後又進號「普濟能仁國師」,住持禪源寺,大振高峰、中峰法席,重輝禪社;晦石禪師住持西天目山27年,經理修復寺院,煥然改觀;際界禪師主席禪源寺,恪守宗風,未敢失墜,閱數寒暑,增輯《西天目祖山志》;悟鎮禪師於同治間(1862~1874)誅茅覓礎,復興禪院,續燃香火。近代以來,西天目山亦有不少名僧。

天目山幽邃奇妍的景色,優越獨特的自然環境,賦予天目山璀璨的歷史文化。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唐代李白、白居易、宋代蘇軾、元代的張羽,都留下了優美的詩章和傳世之作。明代有100多位文人登天目山窮幽探奇,吟詠志游,留下詩文160多篇。而且在天目山拍攝的電影電視劇風光片記錄片已經有60餘部。如果說金華橫店是一座人為建造的影視城,那麼天目山就是一座天然的綠色生態影視基地。

❼ 東天目山和西天目山哪個好玩

西天目山要好玩些。

天目山滿眼的綠色世界,是避暑度假的好去處,西天目大樹王景區附近的鮑家村農家樂很多很多,大多數農家樂每人包吃包住110元/天,有纜車上下山,走在山間,全身舒暢,紅杉、水杉四五人環抱,還可以到五千年的銀杏樹前許願。

天目山有許多特有物種,其中首推天目鐵木,全球僅天目山遺存6株,被稱為"地球獨生子"。以"天目"命名的植物37種,如天目金粟蘭、天目朴、天目蠍子草、天目薊、天目鳳毛角、天目貝母、天目鳳仙花等。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38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52種。

天目山的保護植物占浙江省保護植物的64%。國內外專家采自天目山的模式標本植物有56種,有「模式標本庫「之稱。

❽ 杭州天目山簡介

天目山位於杭州臨安城北,因東、西峰頂各有一池,宛若雙眸仰望蒼穹,由此得名。天目山地質古老,植被完整,是我國著名的自然保護區,也是我省惟一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自然保護區。 天目山[1]於1956年被國家林業部劃為森林禁伐區,作為自然保護區加以保護,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1996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MAB)網路,成為世界級保護區。是浙江省唯一一處加入MAB網路的森林與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被中宣部、科技部等單位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也是中國唯一一家同時被授予"兩個基地"稱號的自然保護區。 天目山擁有多項世界紀錄、中國紀錄,包括天目山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唯一天目鐵木生長地在內,天目山擁有多項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之最。 動植物奇觀大樹王
天目山,地質古老,山體形成於距今1.5億年前的燕山期,是「江南古陸」的一部分;地貌獨特,地形復雜,被稱為「華東地區古冰川遺址之典型」;峭壁突兀,怪石林立,峽谷眾多,自然景觀優美,堪稱「江南奇山」;特殊的地形和悠久的佛教文化促使該區域動植物的遺存和植被的完整保護,成為全世界的一大奇跡,是我國中亞熱帶林區高等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天目山自然保護區保存著長江中下游典型的森林植被類型,其森林景觀以「古、大、高、稀、多、美」稱絕。「古」:天目山保存有中生代孑遺植物野生銀杏,被譽為「活化石」。該物種全球僅在天目山有天然的野生狀態林。銀杏自然景觀有「五代同堂」、「子孫滿堂」等;「大」: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現有需三人以上合抱的大樹400餘株,享有「大樹王國」之美譽;「高」:天目山金錢松的高度居國內同類樹之冠,最高者已達60餘米,被稱為「沖天樹」;「稀」:天目山有許多特有樹種,以「天目」命名的動植物有85種。其中天目鐵木,全球僅天目山遺存5株,被稱為「地球獨生子」。此外,香果樹、領春木、連香樹、銀鵲樹等均為珍稀瀕危植物;「多」:自然保護區內國家珍稀瀕危植物有35種,有種子植物1718種,蕨類植物151種,苔蘚類植物291種。茂密的植被進而庇護了雲豹、黑麂、白頸長尾雉、中華虎鳳蝶等37種國家級珍稀保護動物,保護區內計有獸類74種,鳥類148種,爬行類44種,兩棲類20種,魚類55種,昆蟲已匯編名錄者達2000餘種。天目山是「物種基因寶庫」。因此,被中宣部、科技部等單位授予「全國天目山雲海奇觀
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普活動中心」。「美」:林林總總的各色植物,構成一幅蔚為壯觀的森林畫幅,千樹萬枝,重巒迭峰,四季如畫。 太湖水系和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中國古老山地之一,著名避暑和游覽勝地。位於浙、皖毗鄰地區。呈西南—東北走向,南北大致以杭徽公路和西苕溪為界。長200公里,寬約60公里,屬江南古陸的東南緣。山地呈中心—深谷景觀,海拔1500米以上山峰有10餘座,最高峰清涼峰1787米。岩性以花崗岩、流紋岩為主。山地兩側多低山丘陵寬谷景觀。天目山古名浮玉。 《元和郡縣志》記載:天目山「有兩峰,峰頂各一池,左右相稱,名曰天目」。是中國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保存較好地區。天然植被垂直分布明顯:海拔11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1100~1400米為落葉、常綠闊葉和針葉混交林;1400米以上為稀疏灌木。西天目山南坡於1956年劃為全國自然保護區,1986年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樹種繁多,其中喬木800多種。林木以古老、高大、稀有而聞名中國。有樹齡1500年以上、五代同堂的公孫樹──銀杏;有清代即已發現而稱為大樹王的柳杉, 胸徑2.33米, 材積42.98立方米;有樹高達54米、胸徑1米多的金錢松。中國特有的野生銀杏樹最早發現於此。此外,有黃杉、天目梭、天目朴、浙西鐵木等41種稀有名貴樹種。動物區系復雜,僅鳥類即達148種,蛇類有37種。其中紅嘴相思鳥最著名。山區盛產茶葉、筍干、山核桃、葯材、竹木等。 動植物種類繁多,珍稀物種薈萃,為國家教學科研重要基地。被國家授予"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天目山峰戀疊翠,古木蔥蘢,有奇岩怪石之險,有流泉飛瀑之勝,素負"大樹王國""清涼世界"盛名,為古今攬勝頤神勝地。天目千重秀,靈山十里深,她賦予人類享之不竭的璀璨文化與獨特的大自然風韻。

❾ 天目山旅遊景點介紹

有必要

1.不同的風景

黃龍的主要景點是梯田彩池。圖2和圖3與九寨溝的「海子」不同。黃龍地表以鈣華景觀為主,有一條3.5km長的「黃龍溝」,如圖1、圖5所示。

另外,個人覺得視覺效果最大的不同是黃龍的主要游覽路線在峽谷里,可以看到周圍的山。天氣好的時候會曬金山,這是九寨看不到的風景。參見圖7和圖8。

2.黃龍的缺點

行走路線太長,體力不好的一定要小心!!現在小腿疼,下樓梯都費勁。

一般游覽路線是索道上,徒步,因為主要景觀在下山的步行路線上。上了索道之後,還要沿著林中的木棧道走半個小時(半個小時都是一樣的風景),然後就可以走到彩池的岔口,在那裡可以看到彩池和上面的山路。

下山3.5km的黃龍溝,只能步行。同樣的風景走兩個小時是否值得,因人而異。而且下山的主要觀賞路線在峽谷里,沒有大樹的遮擋。很陽光,曬太陽。

3.總體感覺黃龍整體規劃比九寨溝差。以上休息點部分店鋪不營業。如果要去玩一會,還是要自己帶吃的。

不過看到這段林中棧道正在施工,修好後就開景區牆的車渡,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步行。

4.高反的問題因人而異。景區隔一段就有氧氣站,還是比較放心的。注意減速。

❿ 天目山景區簡介

天目山位於杭州臨安城北,因東、西峰頂各有一池,宛若雙眸仰望蒼穹,由此得名。天目山地質古老,植被完整,是我國著名的自然保護區,也是浙江省惟一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自然保護區。 天目山[1]於1956年被國家林業部劃為森林禁伐區,作為自然保護區加以保護,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1996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MAB)網路,成為世界級保護區。是浙江省唯一一處加入MAB網路的森林與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被中宣部、科技部等單位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也是中國唯一一家同時被授予"兩個基地"稱號的自然保護區。 天目山擁有多項世界紀錄、中國紀錄,包括天目山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唯一天目鐵木生長地在內,天目山擁有多項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之最。 動植物奇觀 大樹王
天目山,地質古老,山體形成於距今1.5億年前的燕山期,是「江南古陸」的一部分;地貌獨特,地形復雜,被稱為「華東地區古冰川遺址之典型」;峭壁突兀,怪石林立,峽谷眾多,自然景觀優美,堪稱「江南奇山」;特殊的地形和悠久的佛教文化促使該區域動植物的遺存和植被的完整保護,成為全世界的一大奇跡,是我國中亞熱帶林區高等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天目山自然保護區保存著長江中下游典型的森林植被類型,其森林景觀以「古、大、高、稀、多、美」稱絕。「古」:天目山保存有中生代孑遺植物野生銀杏,被譽為「活化石」。該物種全球僅在天目山有天然的野生狀態林。銀杏自然景觀有「五代同堂」、「子孫滿堂」等;「大」: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現有需三人以上合抱的大樹400餘株,享有「大樹王國」之美譽;「高」:天目山金錢松的高度居國內同類樹之冠,最高者已達60餘米,被稱為「沖天樹」;「稀」:天目山有許多特有樹種,以「天目」命名的動植物有85種。其中天目鐵木,全球僅天目山遺存5株,被稱為「地球獨生子」。此外,香果樹、領春木、連香樹、銀鵲樹等均為珍稀瀕危植物;「多」:自然保護區內國家珍稀瀕危植物有35種,有種子植物1718種,蕨類植物151種,苔蘚類植物291種。茂密的植被進而庇護了雲豹、黑麂、白頸長尾雉、中華虎鳳蝶等37種國家級珍稀保護動物,保護區內計有獸類74種,鳥類148種,爬行類44種,兩棲類20種,魚類55種,昆蟲已匯編名錄者達2000餘種。天目山是「物種基因寶庫」。因此,被中宣部、科技部等單位授予「全國 天目山雲海奇觀
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普活動中心」。「美」:林林總總的各色植物,構成一幅蔚為壯觀的森林畫幅,千樹萬枝,重巒迭峰,四季如畫。 太湖水系和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中國古老山地之一,著名避暑和游覽勝地。位於浙、皖毗鄰地區。呈西南—東北走向,南北大致以杭徽公路和西苕溪為界。長200公里,寬約60公里,屬江南古陸的東南緣。山地呈中心—深谷景觀,海拔1500米以上山峰有10餘座,最高峰清涼峰1787米。岩性以花崗岩、流紋岩為主。山地兩側多低山丘陵寬谷景觀。天目山古名浮玉。 《元和郡縣志》記載:天目山「有兩峰,峰頂各一池,左右相稱,名曰天目」。是中國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保存較好地區。天然植被垂直分布明顯:海拔11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1100~1400米為落葉、常綠闊葉和針葉混交林;1400米以上為稀疏灌木。西天目山南坡於1956年劃為全國自然保護區,1986年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樹種繁多,其中喬木800多種。林木以古老、高大、稀有而聞名中國。有樹齡1500年以上、五代同堂的公孫樹──銀杏;有清代即已發現而稱為大樹王的柳杉, 胸徑2.33米, 材積42.98立方米;有樹高達54米、胸徑1米多的金錢松。中國特有的野生銀杏樹最早發現於此。此外,有黃杉、天目梭、天目朴、浙西鐵木等41種稀有名貴樹種。動物區系復雜,僅鳥類即達148種,蛇類有37種。其中紅嘴相思鳥最著名。山區盛產茶葉、筍干、山核桃、葯材、竹木等。 動植物種類繁多,珍稀物種薈萃,為國家教學科研重要基地。被國家授予"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天目山峰戀疊翠,古木蔥蘢,有奇岩怪石之險,有流泉飛瀑之勝,素負"大樹王國""清涼世界"盛名,為古今攬勝頤神勝地。天目千重秀,靈山十里深,她賦予人類享之不竭的璀璨文化與獨特的大自然風韻。
天目山歷史
天目山歷史悠久,擁有璀璨奪目的綠色文化、宗教文化,是儒、道、佛等文化熔於一體的名山。東漢道教大宗張道陵出生於天目山並在此修煉多年,現有遺跡「張公舍」;梁代昭明太子蕭統隱居於天目山太子庵分經讀書,留有「洗眼池」、「太子庵」等景點;唐代李白、宋代蘇軾、元代張羽、明代劉基等文人墨客都上天目山游覽並留下優美的詩章。現存「太白吟詩石」等人文景觀;清代乾隆皇帝也曾上山攬勝,並賜封「大樹王」;1939年,周恩來同志在禪源寺百子堂作團結抗日演講等,為天目山留下了豐富的人文景觀,賦予了天目山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她更具魅力。 天目山佛教自東晉傳入,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是我國佛教名山之一,有「天目靈山」之稱。鼎盛時期全山有寺院庵堂50餘座,僧侶千餘人。建於1279年的獅子正宗禪寺和建於1425年的禪源寺,均為江南名剎。天目山是韋陀天尊者道場。
氣候環境
天目山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又由於獨特的山體影響,形成冬暖夏涼的小氣候,年平均氣溫14℃。林木茂密,流水淙淙,造就了豐富的「負離子」和其它對人體有益的氣態物質。在天目山空氣中「負離子」含量達每立方厘米十萬余個,居同類風景名勝區之冠,具有除塵、殺菌等功效,對呼吸道疾病有良好的療效。 天目山的地理環境和森林效應,形成了特殊的小氣候,年平均溫度仙人頂8.8℃,山麓14.8℃。茫茫林海,清靜幽雅,夏天特別涼,冬季無嚴寒。豐富的植物資源及優越的自然環境,給各種動物的生長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為人類的休閑、度假、旅遊等創造了一個極好的環境。而且這里的森林中彌漫著多種對神經衰弱、心血管系統等疾病有明顯緩解作用的氣態物質。2005年,浙江林學院旅遊學院的科研人員通過測量發現,天目山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最高達到130000個/立方厘米,刷新了全國紀錄。因此,天目山是人們健康、旅遊、休閑的理想場所。
自然保護
天目山自然保護區。地處臨安市西北部,面積4284公頃,經度范圍:119°24′11″-119°28 ′21″,經度范圍:30°18′30″-30°24′55″,海拔范圍300m-1556m,具有典型的中亞熱帶的森林生態系統和森林景觀。
天目山自然保護區(12張)天目山一九五六年被批為"森林禁伐區",一九八六年成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均為全國首批,一九九六年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在全國的自然保護區內有著較高的知名度。 天目山之所以受到社會各界的青睞,是因為她是生物種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集中點,不僅生物資源,保存較好,旅遊文化資源和區位優勢特別明顯。原1050公頃范圍內有高等植物2160餘種,其中以\"天目\"命名的37種,國家保護植物35種;有高等動物2274種,昆蟲2000餘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34種,以\"天目\"命名的動物48種,是名副其實的\"生物基因庫\",被七十餘所大中院校定為教研實習基地。區內的森林生態有高、大、古、稀、美特點。有全國最高的57米的金錢松,整個老殿景區的樹木均為30米以上的喬木;有古柳杉群,區內胸徑1米以上的古木600餘棵,僅柳杉就有400餘棵,胸徑2米以上的柳杉19棵,最大的材積達75.4立方米;野生野杏、連香樹、香果樹,迎春木均為珍稀的古老種類,被稱為\"活化石\"。豐富的森林生態形成了優美的森林景觀,春至野花遍地香氣襲人;夏到綠樹成蔭,清新涼爽;秋來翠竹紅楓,金黃的銀杏滿山皆是;冬天則是玉樹銀花的優美景象。現代肖草《雪·天目山》詩:「天山初寒添素妝,漫空飛絮盡蒼茫;層林銀槍數萬千,崗上呼嘯勝嗷狼」給予真實詮釋。獨特的地形、地貌,豐富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天目山獨特的復雜多變多類型的森林生態氣候。年平均氣溫仙人頂為8.8℃,山麓禪源寺為14.8℃,特別是受地勢小環境影響,禪源寺景區形成了冬暖夏涼小氣候,常年7月份的平均氣溫為26℃,是避暑的\"清涼世界\"。天目山距臨安41公里,距杭州90公里,處在黃山至杭州的黃金旅遊線上,為東南沿海的綠色明珠。天目山自古就為宗教名山,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就有記載,建於元代的開山老殿,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建於清代的禪源寺佔地40餘畝,曾有齋堂500餘間,僧侶1000餘人,是全國最大的韋陀道場。李白、白居易、蘇軾、李時珍、乾隆及近代的郁達夫、徐悲鴻、胡適名人都到過天目山,為天目山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近幾年來,隨著生態旅遊的開發,保護區的旅遊接待設施已初具規模,有接待床位1300餘個,旅遊車輛30餘輛,成為東南沿海大中城市生態旅遊的首選地。 浙江天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立於1988年,為副縣級事業單位,核定計財科、經營管理科、辦公室、保護科、科研所五個科室為副科級,定編人數48人。行政上由臨安市人民政 府領導,業務隸屬浙江省林業廳。天目山管理局的主要職責是:1?保護天目山保護區的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2?加強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提高全民生態保護意識,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3?加強生態旅遊開發,為保護區的建設積累資金,提高幹部職工的福利待遇。建局十餘年來,天目山人勤儉創業,甘於奉獻,以保護為宗旨,加強保護力度,曾獲林業部 、人事部森林防火先進單位。以科技為依託,不僅是生態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場所,也是學校教學實習重要基地。據統計,來天目山進行教學實習的大中專院校70餘所,每年有30餘所的中小學來天目山舉行各種科教活動。不僅生態資源保護較好,文化建設也上了一個台階,天目書院,天目山詩書畫院相繼成立;生態旅遊開發已初具規模。局設立了旅遊科,加強了旅遊的管理,整個保護區的建設,保護、科研、開發三位一體,事業逐步完善。正如詩人張學理的對聯\"天目山名山端靠前賢開拓,自然寶庫全憑來者經營\"所說,天目山管理局現任領導班子和職工以護名山,愛名山為榮,立足高起點,確定高標准,請上海同濟大學設計的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禪源寺景區詳細規劃已經完成。即將投建,恢復天目山佛教勝 地禪源寺工程正緊鑼密鼓進行。我們相信,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下,二十一世紀的天目山將更加的輝煌。
歷史文化

天目山歷史悠久,是集儒、道、佛諸教於一體的三教名山和歷史文化名山。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曾在這里分經編《文選》,西漢道教大宗張道陵出生修道於此,東漢《洞淵集》稱天目山為「三十四洞天」。晉代佛教入山,曾有寺院庵堂50餘座,最盛時僧侶多達千餘人。歷代以來天目山與印度及東南亞各國佛事往來頻繁,為日本臨濟宗永源寺中興的發祥地。建於1279年的獅子正宗禪寺和建於1665年的禪源寺,均為江南名剎,歷史上與杭州靈隱寺齊名,是佛教中韋陀菩薩的道場。 天目山幽邃奇妍的景色,優越獨特的自然環境,賦予天目山璀璨的歷史文化。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唐代李白、白居易、宋代蘇軾、元代的張羽,都留下了優美的詩章和傳世之作。明代有100多位文人登天目山窮幽探奇,吟詠志游,留下詩文160多篇。而且在天目山拍攝的電影電視劇風光片紀錄片已經有60餘部。 西天目山佛教興起始自東晉昇平年間(357~361),開山始祖為竺法曠。嗣後,慕名入山修禪問法的高僧不乏其人。唐大中初,洪言西土禪師繼位,「始惟百僧,後盈千數。」元至元十六年(1279),高峰禪師入西天目山獅子岩,倚松結廬,後與其徒斷崖了義、中峰明本相繼建成規模宏偉的獅子正宗禪寺、大覺正等禪寺。此後,西天目山名聲漸起,與國內外交往頻繁,日本、印度、朝鮮等國不斷有高僧前來參禪留學。清代的玉琳國師,身受順治、康熙兩朝之殊遇,於康熙四年(1665)創建禪源寺,大振高峰、中峰法席,西天目山赫然改觀,香火極盛,寺內藏書甚多。民國初期,西天目山佛事衰落。30年代中期又有復興,有和尚幾百人。1941年4月15日,禪源寺被日本侵略軍飛機炸毀殆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西天目山香火漸衰。60年代初,住山和尚21人。1965年,16名和尚遷至臨安縣玲瓏山。 西天目山僧侶,在唐宋時代多流寓,大多壘石為室,結茅為廬,澗飲木食,苦志修行。最早略具規模的寺院,為建於唐光啟二年(886)的保福院,次為建於唐文德元年(888)的明空院。歷宋、元、明、清諸朝,相繼建成獅子正宗禪寺、大覺正等禪寺、禪源寺及45座庵堂。1000多年來,由於兵事頻頻,風雨侵蝕,寺院幾度興廢。今倖存的尚有禪源寺山門、天王殿、韋馱殿、獅子正宗禪寺(今稱開山老殿)及太子庵等部分建築。 西天目山歷代名僧輩出,屢受皇封。唐代,慧忠禪師向肅宗奏「理人治國之要,暢唐堯虞舜之風」,示寂後,封號「大證禪師」;鑒宗禪師示寂50年後,吳越武肅王錢鏐請於朝,追謚為「無上大師」;洪言西土禪師,僖宗御賜以紫衣,昭宗賜號「法濟大師」。宋代,無門慧開禪師,理宗賜號「佛眼禪師」;曇印禪師,理宗御書「松岩方丈」四字以賜。元代,高峰禪師樹剎開堂,為西天目山一代師祖,其徒斷崖、中峰宏其道,大其家,成宗、順帝、仁宗皆賜號褒崇。明洪武四年(1371),松隱禪師於獅子正宗禪寺舊址上重建殿宇,郁為叢林。清代,玉琳禪師,順治皇帝賜號「大覺禪師」,賜以名香法衣,後又進號「普濟能仁國師」,住持禪源寺,大振高峰、中峰法席,重輝禪社;晦石禪師住持西天目山27年,經理修復寺院,煥然改觀;際界禪師主席禪源寺,恪守宗風,未敢失墜,閱數寒暑,增輯《西天目祖山志》;悟鎮禪師於同治間(1862~1874)誅茅覓礎,復興禪院,續燃香火。近代以來,西天目山亦有不少名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