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水星閣在哪裡
擴展閱讀
福州哪裡有賣銅線的 2025-07-24 00:10:44
鄭洲到上海多少公里 2025-07-23 23:59:31

杭州水星閣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10-10 03:43:08

⑴ 汽車南站或海潮路口出發 去杭州下城區水星閣25號

公交線路:K536路 → 290/K290路,全程約6.0公里
1、從汽車南站乘坐K536路,經過4站, 到達豐樂橋南站(也可乘坐71/K71路)
2、乘坐290/K290路,經過1站, 到達梅登高橋站(也可乘坐159/K159路)
3、步行約490米,到達杭州長途汽車票務中...

杭州長途汽車票務中心
地址:杭州市水星閣25號網路地圖

⑵ 從丁橋到水星閣小區怎麼坐車

梅登高橋站:K3、3、274、K8、8、K814
市體育館:K326、K8、8、K11、11、K355、355、k28、28
水星閣小區在杭州日報斜對面
PS:這是我考駕照的學員須知上面寫的,你可以參考下。你可以坐99路到濮家新村換28路的。

⑶ 水星閣花園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水星閣花園

樓盤位置: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長慶街道水星閣小區東區水星閣東區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26%,共0棟樓,停車位地上停車位200個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搜狐焦點網,為您提供房產信息,房產樓盤詳情、買房流程、業主論壇、家居裝修等全面內容信息

⑷ 樹人大學到杭州水星閣公交怎麼乘

公交線路:36/K36路 → 3/K3路,全程約7.5公里
1、從樹人大學步行約300米,到達善賢村站
2、乘坐36/K36路,經過5站, 到達德勝新村站
3、乘坐3/K3路,經過4站, 到達梅登高橋站
4、步行約440米,到達水星閣網路地圖

⑸ 杭州水星閣理論培訓的25-101這個地方在哪裡

5月20日之後新增理論培訓地點:水星閣25——101 地址在體育場路。公交路線:K3、3、274K8、8、K11、11、K355、355、K28、28路(梅登高橋站)開課時間:晚上6:30——8:30上課(面授教學),下午1.30-4.30多媒體教學

⑹ 水星閣的歷史

水星閣北起環城北路中段,南起新壩,北至環城北路,長240米。宋有慧雲寺,明建水星閣,地以閣名之。 水星閣在白洋池上,形六角,如浮圖,凡三層,高七丈八尺(自地至脊高六丈六尺,頂高一丈二尺,周圍十四丈四尺),中供毗羅佛。有辟火圖碑,此前人用以厭武林之火患也。似明中葉以後所建,各志未載。閣東偏有康熙時碑,記他事,石旁及水星閣一語,絕不言其緣起。乾隆五十九年(1794)、六十年(1795)間,仁和徐古峰司馬(堯鑒)募金修葺,工竣,植梅百本於其下,並重構玉照堂,復張氏故跡。舊臘新春,梅開如雪,遊人之盛與孤山埒。昔(張)功甫玉照堂詩:「一棹徑穿花十里,滿城無此好風光。」 當年勝概,猶可彷彿其一二焉。
1984年據杭州市房管局調查:水星閣原建有觀音殿、廂房、禪堂等,佔地27畝7分。水星閣共三層,四面裝有玻璃。1962年杭州電子管廠建造廠房時被拆,僅存石碑兩塊,一塊嵌在廠內花圃牆上,高81公分,寬101公分,系同治七年(1868)重建水星閣時的記錄,名《重建水星閣記》,楷書。於1997年6月17日移至杭州碑林保存。另一塊碑在水星閣11號住宅內,乃同治七年重建時的功跡碑。
水星閣1958年成杭州市大煉鋼鐵基地之一,不倒翁式、馬鞍形式高爐林立,由居民區大伯、大媽充煉鋼鐵工,為趕英(國)超美(國)、超額完成1070萬噸鋼鐵而戰斗。日夜火光沖天,寺廟被毀。1962年其地建杭州電子管廠,水星閣全毀。 廣壽慧雲寺位於白洋池一隅。白洋池,相傳與城外泛洋湖相貫通,故《夢粱錄》、《都城紀勝》並稱為白洋河。白洋湖俚稱南湖,艷麗可比西湖,亦有六橋,曰雲涇、梅家、田家、白洋、方家、××,可見地域很大,涉及千步廊、三潑營一帶。《嘉靖仁和志》:「白洋池,在梅家橋東,周三里。宋淳祐七年(1247)夏旱,湖水涸,諸井俱竭,人爭汲此水以給食用,至有以舟載賣者。民免於渴,闔城賴之。」
此一帶自南宋後,聚居文人雅士眾多,流傳韻事不少,題詠更頻。南宋周密在《浩然齋雅談》中記:陸游在朝時,曾與館閣諸人會飲於張鎡南湖園。酒酣,主人派出小姬新桃,用自編的曲侑酒助興,並以手中團扇向陸游求詩。陸游書一絕雲:「寒食清明數日中,西園春事又匆匆。梅花自避新桃李,不為高樓一笛風。」蓋戲寓小姬名於句中,以為一笑。當路有恚之者,遽指以為有所譏,竟以此去。薛夢桂《瑣言》雲:「張功甫南湖園春宴,置酒聽鶯亭外。亭外垂柳數十株,柔荑初綠。酒半,出家妓十餘輩,悉衣鵝黃,宮錦半臂,歌唐人柳枝詞,作貼地舞。歌竟,又易十餘輩,悉衣淺碧,蜀錦裙,手執柳枝,唱名流詠柳樂府。送客,諸妓籠燈者以百計。」南湖張家私園歌舞侈糜,規模龐巨,為一時之景。
厲鶚曾居南湖,自號南湖花隱。其學博而文富,所著數百種。廣交詩友,往來文士,產生名人效應,於是南湖詩興,詠梅者更盛。 清女詩人吳蘋香曾居南湖張功甫玉照堂遺址。陳文述《頤道堂詩集》選女弟子吳蘋香《浪淘沙》詞雲:「蓮漏正迢迢,涼館燈挑。畫屏秋冷一枝簫。真個曲終人不見,月轉花梢。& #8195;& #8195;何處暮鍾敲,黯黯魂銷。斷腸詩句可憐宵。莫向枕邊尋舊夢,夢也無聊。」《南鄉子》雲:「吹到鯉魚風,涼殺秋花一朵紅。怪得黃昏寒又力,濛濛,人在疏簾細雨中。香篆裊房櫳,倦倚薰篝鬢影松。多事青燈挑不盡,重重,偏向釵頭綴玉蟲。」兩詞纏綿,誰說蘋香短缺淑貞婉約。
邱峻,字晴岩,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少居南湖,貢生。因南湖乃宋張俊賜第、其四世孫鎡之別業,楊萬里、陸游諸人皆有題詠,故采輯宋時志乘及說部文集,編成《南湖紀略稿》6卷。又著《墁畫集》、《珠江集》等。

⑺ 杭州水星閣24號屬什麼區

杭州市下城區環城北路173號

⑻ 是什麼造成了杭州南湖的消失昔日杭州南湖的位置在哪裡

在古時杭州的確有一個南湖,南宋的時候,南湖已經很有名了,當時被稱為賽西湖。在清乾隆年間,南湖尚在,不過當時湖面面積已經很小了。清代著名詞人厲鶚晚年回到故鄉杭州後,就隱居在南湖邊上,自號南湖花隱。後來隨著城市的發展,南湖的面積漸漸變小,最終被塵土掩埋。

可能老一輩的杭州人還記得,杭州有一個水星閣。這個水星閣就是建在當時的白洋池上的。

杭州的地方誌《北隅掌錄》里有記載:水星閣在白洋池上,形六角,如浮圖,凡三層,高七丈八尺(自地至脊高六丈六尺,頂高一丈二尺,周圍十四丈四尺),中供毗羅佛。有辟火圖碑,此前人用以厭武林之火患也。

水星閣的位置大致位於今天體育場路北,中河北路東。直到1950年,建杭州電子管廠時才被拆掉。

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的南湖湖面面積不斷減少,湖水也漸漸的乾涸,只到全部消失。

⑼ 拱墅區水星閣五號樓屬於哪街道哪社區

拱墅區水星閣五號樓隸屬於杭州市拱墅區長慶街道辦事處水星閣社區。

⑽ 杭州下城區有哪些名勝古跡

梅王閣

位於永豐巷中段,北與孩兒巷毗連,南出慶春路,址永豐巷25號。
梅王閣系字畫收藏家高野候先生住宅,因收藏元代至正年間著名畫家王冕的一幅「墨梅」(此畫當時被稱為梅王)而得名。墨梅一直掛於此閣,故稱梅王閣。文革期間「梅王」畫不知去向。

梅王閣建於1930年,磚木結構,原有平房18間,佔地2.28畝,1979年建杭州美術公司時大部分被拆,僅存一間及地下室,為高野候後裔翁世女是居住,後為永豐巷居委會辦公室。梅王閣擬定為杭州市文物保護點。

明宅(茅宅)

位於新華路北段,址新華路267號。
茅宅座西轉東,其建築布局與原建築已略有改動。現存二進,第一進為前廳,為三開間九架梁木結構建築,金柱粗實,門檻高闊,與二進石庫門中心相對。前廳面寬12米,進深12.5米。第二進為座樓,五開間梁木結構樓房建築。該房樓上前面的檐柱支在樓下檐柱與內柱的梁枋上,所以樓下檐口較長,前後檐柱上有長方形牛腿承托,花式圖案簡潔、明快。樓廳後面為空地(原系後園),右側有井,青條石砌成;水質清澈,源足。

該房主茅國祥(約70歲)之祖父於百年前買進。茅家廚房內發現60公分見方的地坪磚一塊,上面刻有「明萬曆貳十伍年造」等字樣,根據房屋結構,構件、梁架、柱子及丁頭拱、蝴蝶木等與上述地磚,經專家鑒定認為該宅為明代建築。後經市園文局進行修繕,並把拱墅區霞彎巷15號明代建築陳宅並入,定名為「明宅」,於1997年4月以杭州市文物監管市場名對外開放。現屬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水星閣

位於環城北路中段,杭州電子管廠內,南臨新橫河,北出環城北路,址環城北路(杭州電子管廠內)。建於南宋,數次倒塌,多次修建,清末重建。
《杭州坊巷志節要》:宋張功甫舍宅為寺,紹熙元年,賜額廣壽慧雲寺。寺內有水星閣,以禳杭城火災,地以閣名。慧雲寺碑,1963年公布為杭州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杭州市房管局調查:水星閣建有觀音殿、廂房、禪堂等,佔地27畝7分。水星閣共三層,四面裝有玻璃。1962年杭州電子管廠建造廠房時被拆,僅存石碑兩塊,一塊嵌在廠內花圃牆上,系同治七年重建水星閣時的記錄,楷書記水星閣名稱的由來及興廢歷史。高81公分,寬101公分,《重建水星閣記》碑已於1997年6月17日移至杭州碑辦保存。另一塊在水星閣11號居民住宅家,是同治七年重建時的功碑。

鹽橋

位於慶春路中段,跨中河。唐景福二年(895),錢繆築羅城有十座城門,鹽橋門在鹽橋西。鹽船多聚泊於此,故名。橋上原有惠濟廟,祀蔣氏三兄弟,故鹽橋又名惠濟橋。咸淳初,京尹請於朝,賜廟額曰「廣福」,故又名廣福橋。此橋雙梁,一承廟基,一為行道,俗名聯橋。民國八年建鹽橋大街,改拱橋成平橋。1986年整治中河時重建,北橋石刻謂「古惠濟橋」,橋巔由胡慶余堂制葯廠出資建「慶余亭」,南橋於1992年拓寬慶春路時夷平,成為路的一部分。其實鹽橋基礎由三橋組成,中間一橋被檔,橋名待查。鹽橋擬定為杭州市文物保護點。

司徒雷登故居

位於耶蘇堂弄中段,東出中山北路,西鄰下城人民醫院,址耶蘇堂弄3號。建於清道光初。系磚木結構中西式二層樓房,平排三幢,樓上前面有走馬廊,佔地面積為4138.5平方米, 建築面積為731.95平方米。因年久失修,現已由杭州市「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出資重建。
司徒雷登在民國年間曾任美國駐華大使,故居系其父司徒爾來杭傳教時(1873)年所建,司徒雷登出生於此。司徒雷登1919年任燕京大學校長才離杭。1947年曾來杭州探望故居,當時杭州市長周象賢授予杭州市榮譽市民。住宅系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龍興寺唐經幢

龍興寺唐經幢:位於延安路北段燈芯巷口。
《西湖游覽志》:祥符寺,在祥符橋畔。梁大同二年(536)邑人鮑侃舍宅為寺,舊名發心;唐貞觀中,改眾善;神龍初,改中興;後改龍興。宋真宗時改大中祥符。其廣九里,子院有千佛閣、諸天閣、戒壇院,院內有鐵塔一、石塔四,錢王所鑿九十九眼井。德佑二年元兵至,城陷寺毀。至元二十八年重建,稱龍興祥符戒壇寺。至正末又毀,明洪武間重建。乾隆二十九年毀於鄰火,後又重建。咸豐十一年毀於兵火,十二年又重建。光緒時,龍興寺僅為小庵。

龍興寺內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俗稱唐經幢。建於唐開成二年(837)正月一日,建主鄭徹,同建造僧宗亮,同句當造幢吳中則,處士胡季良書,都料匠吳興沈鬱,弟咸刻字。幢高(光緒營造尺)五尺五寸,分八面,上刻陀羅尼經序和經文題記。胡季良系唐代著名書法家,書寫工整秀麗,挺拔有力。唐經幢曾被湮沒,明崇禎丙子年(1636)發掘歸寺。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由須彌座、磐石、幢身、檐子、短柱等組成。呈八角形。幢總高3.5米,其中幢身為1.7米,周長2米,頂部周圍有高30公分的石佛造像16尊,經幢底座青石雕花,高57公分,周長4米。幢身為太湖石,其中三面已有明顯的斷紋,幢身刻經序和經文題記,文字基本完好,字大小為3X4公分。唐經幢是杭州現存年代最久的經幢,系「武林城中罕存唐人遺跡」,為「杭州金石之冠」,曾錄於阮元《兩浙金石志》中。

據《龍興寺志》載:現經幢系崇禎九年從土中發掘。交蓋經幢的八角亭,乃同治十二年的建築,屋面青瓦出檐、象鼻雀替,亭內畫棟雕梁十分精細。

唐經幢於文革期間,有人用十六磅大錘企圖砸毀(破四舊),幸被當地群眾制止,但已留下傷疤殘痕。

唐經幢系為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拆遷周圍住戶,闢地建亭綠化,重點保護,成城區內一景。

下城區古井錄

井,即水井,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一為飲,一為用。古代因井設市,里人相聚汲水,有物買賣,因成市,稱井市,亦叫市井。
唐李泌鑿六井,開陰竇(暗渠)引西湖水入井,使「民足於水,井邑日富」。據民國19年底調查,杭州共有水井4842口,平均20戶擁有一口。民國20年(1931)8月15日,杭州自來水正式供水,但水費昂貴,非殷富之家不敢侈想。建國後,自來水逐漸普及,下城區1981年統計,有水井1612口。

1984年,下城區對轄區內古井進行普查,以光緒十八年(1892)輿圖局測繪的《浙江省城圖》有載的為准。今編撰此水文資料,或許有心者有用。

1、茅山泉井《珍珠泉井》,位於石匠弄23號門邊。《杭州府志》:茆山泉在貢院東南彌勒寺側。道光間,仁和高鳳墀創開,一名珍珠泉,井欄有石刻。《說杭州》:「茅山泉井,在城內高級中學之東南,彌勒寺側,清道光間,仁和高鳳墀所開,次其為宋時茅山河故道,故次為名,井欄有石刻,一名珍珠泉。

井水深3米,井孔由青條石?成,上部已用紅磚修砌過,內壁有青苔。井欄已非原物,井欄內經32公分,外經52公分,高27公分。井水臭且臟。

2、雙眼井,位於新華路雙眼井巷口。系露天公用井。水源充足,供周圍數百戶居民應用。據1995年新出版《杭州市志》卷一P329載,大東門雙眼井,屬孔隙水,開鑿在第四紀中,海積層。原杭州市區有名的井泉。水清澈,雖旱不涸。自建杭州縫紉機廠後,受污染,井水時清時渾。井由青條石?成,呈菱角式,井壁條石由於長年累月與水桶碰撞、摩擦已光滑無棱,據里人反映,二井井欄原相連,破損後換。井深5.8米,井欄一大一小,大的呈八角形,內經34公分,高35公分;小的呈六角形,內經35公分,高32公分。

3、六克巷井,位於六克巷31號門口。系露天公用井,井水清沏,水源充足,從不枯竭。井壁由青條石砌成,呈菱角式,內長青苔,井深6米,井欄呈六角形,高35公分,內經35公分。附近水井皆污染渾濁,唯此井可用,汲水用者多達三四百戶居民。

4、顯真道院井。位於慶春路174號。《西湖游覽志》:「顯真道院在慶春門內。」建炎三年(1129),王慶舍地建造。清雍正間重修。大殿前有井兩口,稱日、月井,日井已於解放前填平,此乃月井。井內壁呈菱角式,由30×20×18公分方塊石砌成,由於年久,地表下沉,井圈上加了兩節,最古的井圈已埋沒在井口地下。現存井圈為青石園形,直徑40公分,高60公分。井深4米。附近水井因工廠污染渾濁,百餘戶居民,唯仗此井水洗?。

5、駱駝橋西河下11號門口古井,系露天公用井,水質清澈,水源充足,附近居民均仰此井洗蔌。井系青石菱角式砌成,井深3.7米,園形井圈,內徑50公分,圈上刻有乾隆年間里人重修字樣。

6、中山北路460號門口井,井圈呈方形,上刻「童瑞禎助,甲子年立」字樣。(甲子年乃清同治二年),系青石塊菱角式,井深6.5米,內徑38公分,對角50公分。水尚清,可洗蔌用。

7、寶極觀井,位於鳳起路東段寶極觀巷。此井原在寶極觀內。《西湖游覽志》載寶極觀為元延?五年(1318)道士張無為創建,歸屬全真教。建鳳起路時拆寶極觀,井成為露天公用,青條石菱角式砌?,內壁長青苔,井欄系青石制呈園形,上刻「???」字樣。井水清澈,水源充足,大旱不涸,周圍居民仰此洗蔌。井深4.5米,井圈外徑58公分,內徑38公分。

8、社壇巷井,位於社壇巷20號附近,系露天公用井。青條石菱角式疊砌,內壁有青苔,井圈外呈六角形。內徑31公分,外徑43公分,高48公分,進深3.4米。井水清澈。

9、觀巷井,位觀巷64號門前,系露天公用井。青石疊砌,形同八角,青石方形井圈,外徑80公分,內徑40公分,井深4.2米,水質清澈,水源充足。原附近三百多戶居民均用此井。

10、王衙前井,位於王衙前南端與二聖廟前交叉口,系露天公用井。此井1981年修理,井身上半部用紅磚砌成,下面用青石鋪成。青石井圈,內園外方,內徑35公分,高33公分,井深5米,附近居民以此井水洗?。井圈上刻「庚子正月」等字樣。庚子年為清光緒二十六年。

11、孩兒巷井,位於孩兒巷98號內。青條石菱角式鋪砌,青苔密布。井圈系太湖石製成,呈八角形,表面石紋清晰光滑,井圈外徑100公分,內徑45公分,圈高80公分,井深6.2米。此井水質清澈。自附近建化工廠,印刷廠後,井水受到污染,只能作洗?用,98號內22戶居民均用此井。

12、山子巷井,位於山子巷55號門前,系露天公用井。上部用青磚?砌,井的水位以下全是青條石砌,其上覆蓋一層青苔。井圈呈園形,外徑53公分,內徑32公分,高40公分,井深4.8米.此井水清澈,水源充足,居民說「雖大旱之年,井無乾涸之日」。附近住戶悉仗此井洗?。

13、豆腐巷井,位豆腐巷28號東首,系露天公用井。青石塊鋪成,長滿青苔,青石園形井圈,內徑50公分,圈厚20公分,高40公分,井深4.7米,井圈上刻有「道光五年」字樣。井水清澈,周圍百餘戶居民均用此井水食用及洗?。居民反映,民國二十四年大旱,此井未乾涸。

14、九龍井,位余官巷倉柱弄內。1982年曾修,井內上部改建為紅磚砌身,下部保持原貌。井邊原有石碑已被原住戶屠宅搬走。此井底部砌有龍頭似的水源石渠,水從渠內流出,據修井知情人說:此井底面積甚大,水源充足,清澈,井深7.7米。後因周圍建房影響,水質嚴重污染,已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