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為什麼杭州府沒有特殊居民
擴展閱讀
深圳做高鐵到廣州多久 2025-07-30 06:28:38
杭州移動寬頻怎麼樣啊 2025-07-30 06:27:16
深圳卧室燈具哪裡有賣 2025-07-30 06:15:58

為什麼杭州府沒有特殊居民

發布時間: 2022-10-20 08:05:59

『壹』 江南百景圖杭州探險怎麼解鎖

1、首先玩家需要點擊驛站,然後進行探險。
2、解鎖左邊的碼頭這塊區域,然後還需要完成任務,才能解鎖杭州府。
3、然後點擊屏幕左下角的【應天府印】,然後選擇大地圖,就可以看到杭州府了。
《江南百景圖》是由椰島游戲自主研發的古風模擬經營類手游,玩家將夢回明朝江南地區,成為城市的設計師,描繪藍圖、興造建築、規劃布局,經營賺錢。同時安排居民起居工作,寫意世間百態,或帶領大家奇遇探險。重繪明朝江南盛景,打造專屬於玩家的江南百景圖。
角色設定
城市居民
江南地區的居民分為普通居民和特殊居民,普通居民來源於民宅建造,特殊居民來源於抽卡系統。根據品質的不同,從低到高分為士、卿、侯、天四個檔次。
特殊居民滿級為50級,分為建造、農牧、製造、理財、冒險五個屬性,其中,天、侯、卿、士級特殊居民獲得時的初始等級分別為16級、11級、6級、2級。升級的方法是通過生產建造等日常活動可以獲得經驗(居民對各類活動存在不同喜好度,決定獲得經驗的倍率),或是對其使用書籍快速升級。
物品道具
裝備
在游戲江南百景圖中,珍寶系統是提升游戲中特殊居民屬性的重要道具,和特殊居民一樣珍寶也分為天/侯/卿三個級別。珍寶的等級上限是50級,需要通過強化不斷升級。在珍寶到達10/20/30/40級時需要突破才能繼續升級,突破需要消耗一個相同珍寶以及大量銅幣(2萬)才能突破。
強化材料主要來自於西域商人和土行孫等,而土行孫更是天機珍寶的主要來源。強化材料有金/銀/銅礦錠,強化經驗分別加1000,100,10。也可以用珍寶強化,天/候/卿級珍寶分別加強化經驗1000,100,10。
默認建築
地圖上有州府、倉庫、雕像、客棧、驛站、稅課司、書局、碼頭八類建築,其中州府可以查看公告、尋找盜賊;倉庫可以存儲物資;雕像可以給生產建築提供加成;客棧可以領取三白酒、物資兌換香料、製作菜餚;驛站可以探險完成副本任務;稅課司可以自動收取物資、銅錢;書可以讓特殊居民在裡面工作換取書籍;碼頭可以運送物資和特殊居民。
副本
驛站可以讓玩家進行探險任務,如應天府便是應天府→秦淮河畔→應天城郊→麗娘府宅的線性RPG的模式,玩家在製作者原創的劇情故事中和一個個歷史人物相遇。隨著劇情的發展,玩家需要完成一個個小任務,包括收集、修復、製造、購買等,還能得到物資、畫軸等獎勵。當完成一個地區的系列任務之後,就能驅散迷霧,解鎖下一個區域的地圖,更深入地探索。副本地圖中有幾率遇到發財樹和泉水,能獲得大量銅錢和體力。

『貳』 杭州府驛站在哪

玩家們開啟杭州府後會發現杭州府相對沒有前面兩個府邸那麼好開荒,相對的物資也會更少一些,需要用到的竹子相對較多,玩家們前期需要通過前面的幾個府邸運送物資的情況下,這樣才能更快的建設杭州府。
玩家們在解鎖了杭州府後,然後通過開荒可以解鎖不同的區域,這時候玩家們就可以解鎖到杭州府驛站。
目前杭州府驛站暫時還無法使用,杭州府的探險暫時也還沒有開啟,玩家們可以先開荒其他的區域,等到後期有一定的時間後,再來開荒杭州府驛站就可以了。
杭州府驛站玩家們要開啟,也需要用到特殊人物和一些物資,以及銅幣,玩家們可以在後期在進行開啟,驛站的位置在左下方的位置,玩家們可以最後開啟,目前蘇州府探險劇情已經結束了,相信很快就可以開啟杭州府了,玩家們湊齊足夠物資就可以開啟杭州府驛站,等著杭州府探險開啟了。
《江南百景圖》是由椰島游戲自主研發的古風模擬經營類手游,於2020年7月2日正式上線。
玩家將夢回明朝江南地區,成為城市的設計師,描繪藍圖、興造建築、規劃布局,經營賺錢。同時安排居民起居工作,寫意世間百態,或帶領大家奇遇探險。重繪明朝江南盛景,打造專屬於玩家的江南百景圖。一明朝江南遭劫,百廢待興。玩家需要扮演文徵明,重繪明朝江南盛景,打造專屬於你的江南百景圖。在山水畫卷中享受明朝水鄉日常。
你將成為城市的設計師,描繪藍圖、興造建築、規劃布局,經營賺錢。同時安排居民起居工作,寫意世間百態,或者帶領大家奇遇探險……
這里,就是你的世外桃源、綠野仙蹤。

『叄』 解放後為什麼要把紹興的餘姚和蕭山割給寧波和杭州

餘姚2000年來一直屬於紹興,解放後劃給寧波。蕭山也從紹興劃到杭州。現在的慈溪市區也是餘姚以前的鎮,因為剛劃到寧波時因餘姚太大人口眾多,寧波管不了,就把餘姚東北大片平原劃給慈溪,慈溪把南部山區劃給餘姚。總的來說餘姚吃虧很大。從那時起慈溪就強過餘姚了。現在的餘姚、慈溪市區和慈溪西部、上虞、講的話基本上是一樣的。可是和寧波話卻大有區別。這就是長時間的傳承和生活習慣。解放前紹興是浙江第二城,不過割了餘姚和蕭山,實力大大下降。不過還是穩坐浙江第三。在1995年又被溫州超上。現在是浙江第四。不過溫州現在產業結構有問題。增速緩慢。估計就這兩年要被紹興超過了。紹興又回到浙江第三。

『肆』 半山娘娘廟如何獲得

玩家花費:3個特殊居民,1000銅錢,5個春筍,一小時就能獲得半山娘娘廟。
半山娘娘廟是江南百景圖杭州府的特別建築,注意玩家需要等級達到32級才能夠解半山娘娘廟。
江南百景圖》是由椰島游戲自主研發的古風模擬經營類手游,於2020年7月2日正式上線。玩家將夢回明朝江南地區,成為城市的設計師,描繪藍圖、興造建築、規劃布局,經營賺錢。同時安排居民起居工作,寫意世間百態,或帶領大家奇遇探險。重繪明朝江南盛景,打造專屬於玩家的江南百景圖。特殊居民滿級為50級,分為建造、農牧、製造、理財、冒險五個屬性,其中,天、侯、卿、士級特殊居民獲得時的初始等級分別為16級、11級、6級、2級。升級的方法是通過生產建造等日常活動可以獲得經驗(居民對各類活動存在不同喜好度,決定獲得經驗的倍率),或是對其使用書籍快速升級。每個特殊居民都有自己的天賦能力。天賦能力可通過收集相應的居民碎片來進階升級。天賦目前分0/1/2/3/4階,天/候/卿/士級別的特殊居民初始天賦等級分別為2/1/0/0階。
更多關於半山娘娘廟怎麼獲得,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8291401654959374.html查看更多內容

『伍』 為什麼杭州的方言,比起周圍的城市有點格格不入

因為杭州市區的口音,在南宋時期,因為遷徙來了很多來自北方的老百姓,因此對這里的吳語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像杭州的餘杭區,蕭山區以及其他的郊縣,都是屬於吳語苕溪片和臨紹片,唯獨杭州市區,因為受到北方方言影響,所以很多詞彙都接近官話,比如說伢兒,你們,我們,這些都是官話用的詞彙,和大多數吳語方言不太一樣,當然主體依然是屬於吳語。

不過這樣的現象,也僅僅是在杭州市區出現,吳語當中,也就是杭州市區屬於杭州小片,是獨立的一個片區,而周圍的蕭山則是和紹興話屬於一片,餘杭區口音屬於苕溪小片,和湖州,嘉興西部以及蘇州西南部屬於一片,並且未受到官話的影響。

『陸』 南宋時期的杭州是怎樣的情況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7-18

『柒』 杭州特色民居

1.課文簡說。

中國民居具有古老而獨特的魅力,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篇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介紹了特色鮮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中國南方山區的建築奇葩,它那獨特的風格吸引了眾多中外學者、遊客甚至美國的軍事專家。

文章首先概括介紹客家民居特點、所在的位置和環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樣式是「圓形圍屋或土樓」,「點綴」說明地處偏僻的山區,「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較來說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後,課文詳細介紹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點:營壘式的住宅及這樣建造的原因和作用。作者用舉例子、列數據、打比方等方法,具體生動地說明了營壘式住宅的建材、外觀和整體布局等特點。緊接著寫圓形圍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徵意義。最後寫圓形圍屋內部構造特點及體現出的民俗文化特徵。

傣家竹樓

竹樓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經濟、冬暖夏涼、防潮防水防震的優點。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紹傣族竹樓的建築環境:一幢幢竹樓掩映在鳳尾竹和油棕林的濃綠中。第二段寫傣族人家「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傳統習俗及緣由:傣族地處亞熱帶,竹樓具有防酷熱和濕氣的功能。第三段講傣族村寨及竹樓的外觀特點。第四段說竹樓內部結構簡單、寬敞、別致等特點。第五段寫傣家建造竹樓時的傳統習俗及文化內涵。一家蓋房,全村幫忙的習俗,體現了傣家人團結和睦、樂於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語言簡練准確、平實質朴又生動形象,這是課文兩篇短文在表達上的共同特點。作者運用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通俗、生動、准確地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加以說明,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均較強。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及民風民俗,激起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二是體會課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表達特點,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這句話運用了打比方和比較的方法,概括地說明了客家圓形圍屋在世界建築史上的地位。與「世界民居」比較,是一朵特殊的、罕見的花。「點綴」一詞用得很妙,說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煙稀少的邊遠山區,為下文介紹營壘式的住宅埋下伏筆。

②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作者用列數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圓形圍屋外觀和整體布局特點。難怪外國友人遠遠望見圓形圍屋,禁不住發出驚嘆——「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八卦布局圖③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牆,整齊劃一。

八卦是我國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徵意義的符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圓形圍屋,按八卦布局排列,體現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圓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寧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④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

竹樓是傣族傳統的建築形式。這是因為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雨水多,空氣濕度大,竹樓有利於防酷熱和濕氣。所以,傣家竹樓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一直保持至今。傍:靠近,臨近。「多起竹樓,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為傍水而居,所以以住竹樓為主。

⑤籬內種植著各種花木果樹,可謂「樹滿寨,花滿園」。

傣族竹樓原本就「藏在濃綠的竹林中」,傣家人還喜歡在竹樓周圍,家家戶戶的竹籬內栽種鳳尾竹、檳榔、芒果、香蕉,使村寨更充滿詩情畫意,真正可以說是「樹滿寨,花滿園」。

(2)對詞語的理解。

閩:福建省的別稱。

粵:廣東省的別稱。

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奇葩:奇:罕見的、特殊的、非常的;葩:花。

營壘:軍營和四周的圍牆。

夯築:夯:砸實地基用的工具。本課指客家人在崇山峻嶺中夯實地基,築厚牆,建造了營壘式的土樓。

騷擾:擾亂;使不安寧。

侵蝕:逐漸侵害使變壞。

崇尚:尊重,推崇。

貯倉:貯:儲存,積存;倉:庫房,倉庫。

八卦: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徵意義的符號。用「——」代表陽,用「--」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

酷熱:形容非常熱。

和睦相處:睦,和好。彼此友好地相處。

安然無恙:安然:平安;恙:病。原指人平安沒有病。現泛指事物未遭損害。

二、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騷擾、偏僻、魅力、清風徐來、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秩序井然、遮天蓋地、宏偉壯觀、別致美觀、蜂擁而至、安然無恙、崇山峻嶺」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的鮮明特色,體會中華傳統民居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課文准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三、教學建議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前可以布置學生搜集有關中國民居的文字、圖片資料,使學生對相關的知識有所了解。老師可以根據課後資料袋的提示,准備一些圖片或音像資料。如,陝北的窯洞,北京的四合院,西藏的碉房,重慶的吊腳樓。

2.根據教材編排特點及課程標准高段閱讀目標,「閱讀說明性文章,了解文章基本的說明方法」,本文教學可按以下思路進行:

(1)初讀課文,讀對讀通,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根據提示自主閱讀,可採用找中心句、重點句和列提綱的方法,理清說明順序。

(2)再讀課文,畫畫批批,體會民居特點。給學生充足的自讀自悟時間,認真與文本對話,梳理民居特色,體會文化內涵。也可根據選學內容,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比如,分客家圍屋組、傣家竹樓組,先分組讀、議,再相互交流、補充。

(3)研讀課文,領悟說明方法。再次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抓住民居特點,邊讀邊想:課文是怎樣把這些民居特點介紹清楚的?讓學生把運用的說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表達的效果。

3.讀寫結合,學用結合。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要通過適時、適度的點撥、引領、歸納、提煉,加深學生對民居特點的理解和對表達方法的領悟。在此基礎上,可讓學生再補充介紹一些課前搜集的有關民居的資料。老師也可以出示不同種類的民居圖片、音像資料,或出一些隨文練筆作業讓學生選做。比如,為中國民居博物館寫一段關於重慶吊腳樓(或其他本地特色建築)的解說詞;以某一種民居的口吻做一個自我介紹。學生練習時,老師要提示學生注意運用學到的表達方法。

4.在學習客家民居最後一段和傣家竹樓最後一段時,要注意引領學生以民俗特點為依託,體會由此反映出的民族心理特徵,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5.學習這篇課文,可以把兩篇短文對照起來讀一讀:兩篇短文在表達方法上有什麼相同或不同之處?這樣既可以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又有利於對表達方法的更多領悟。

四、教學案例

教學片段

一、整體感知課文,分組側重研討一種民居

師:我國幅員遼闊,有56個民族,許多地方的民居都特色鮮明。課文為我們介紹了哪些民居?具有什麼特色?請同學們把課文默讀一遍,想想自己從中了解到了什麼?

生:我知道課文主要介紹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師:(板書:客家民居傣家竹樓)是的,課文主要給我們介紹了客家和傣族兩個民族的民居。

生:我覺得「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特點都非常鮮明,確實像題目寫的一樣——各具特色。

師:這是我們讀了課文的初步感受。接下來我們分成小組來學習。每個小組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選擇一種民居深入地讀一讀,讀完後再討論討論:這種民居有什麼特點?然後做好匯報的准備。

(學生分組讀書、討論,准備分工匯報。)

二、交流「客家民居」的特點

師:同學們都准備好了嗎?哪一組先來給大家匯報?

生1:我們小組重點閱讀的是《客家民居》這個部分。我先來給大家談談我們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首先,我們找出了最能反映客家民居特點的語句;然後,我們深入閱讀了這些語句,從中總結出了客家民居的特點;最後,我們還研究了客家民居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下面,我來說說我們勾畫的語句。

(1)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2)營壘式住宅。

(3)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

(4)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5)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6)樓內房間大小一模一樣,他們不分貧富、貴賤,每戶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層至高層各一間房。

我匯報完了,請我們小組的其他同學接著匯報。

生2:我們小組通過對上面這些語句的深入研究,發現了客家民居有這些特點:第一點,他們的房屋是「營壘式」的。我們剛才查了詞典,「營壘」就是軍營和它四周的圍牆。第二點,他們房屋的排列方式很特別,我們平常見到的房子,是一排排並列在一起的,而客家人的房子,如橘瓣狀排列,就是像橘子一樣一瓣瓣地排列成一圈,這個形狀書上的插圖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三點,他們土樓圍成的圓形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我們剛才看了關於「八卦」的注釋,但是我們還是不太明白「八卦布局」是什麼樣子的?老師能給我們講講嗎?

師:(拿出一張八卦布局圖)同學們請看,這就是一張八卦布局圖,它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

生2:謝謝老師,我接著匯報。最後,我們發現客家民居的第四個特點,他們在分配房屋上非常平等,不分貧富與貴賤,每家人都能平等地分到底層至高層各一間房。這就是我們在合作學習中,總結出來的客家民居的特點。

生3:我接著說。我們小組在閱讀時,還發現了客家民居之所以有這些特點,是和他們生活的環境以及本民族文化分不開的。例如:

第二自然段中講到,「客家人是古代從中原繁盛的地區遷到南方的。他們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邊遠的山區,為了防備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便建造了營壘式住宅。」這就是居住的環境對客家人建築風格的影響。

還有第三自然段寫到「客家先民崇尚圓形,認為圓是吉祥、幸福和安寧的象徵」,第四自然段寫到勤勞善良的客家先民在房屋的分配上,體現了他們團結、和睦、公正、公平的性格特點。我們覺得,正是生活的環境和特殊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客家先民如此獨特的建築風格。

師:你們小組合作學習得非常認真和深入,對客家民居的特點了解得非常清楚,分工匯報也非常清晰。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值得大家學習。聽了你們小組的介紹,我們感受到,走進客家民居,就真是走進了客家的歷史與生活,走進了客家的傳統文化!

三、了解傣家竹樓的特點

師:那麼傣家竹樓有什麼特點呢?哪一個小組來匯報?

生4:我們小組經過讀書和討論,發現了傣家竹樓的三個特點。我先匯報第一個特點。請大家看第1自然段,傣家竹樓有「藏在竹林」的特點。

生5:我匯報第二個特點。第2自然段告訴我們,傣家竹樓還有「傍水而居」的特點。主要是因為他們住在亞熱帶,竹樓有利於防酷熱和濕氣。

生6:我匯報第三個特點。第3自然段告訴我們,傣家竹樓還有「樹滿寨,花滿園」的特點。我們小組匯報完了。

師:你們小組在匯報時把三個特點介紹得很清楚,謝謝你們。但是你們匯報的主要是傣家竹樓在環境方面的特點。竹樓本身有什麼特點呢?誰來補充?

生1:我來說說竹樓的整體結構吧。請大家看第3自然段後半部分,「每幢竹樓呈正方形,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關牲口、堆柴禾。竹樓由20至24根柱子支撐。」這里主要用了列數字的方法,讓我們感受到傣家竹樓結構簡單。還有「屋內橫梁穿柱,有的橫樑上雕刻著花紋。離地七八尺處鋪樓板或竹篾,將樓房隔為兩層。以前屋頂是用茅草編織的草排或木片覆蓋,近年來大都改用瓦頂」,從中可以感受到傣家竹樓也有別致美觀的特點。

師:你著重介紹了傣家竹樓「結構簡單,別致美觀」的特點。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

生:我來補充。竹樓本身的特點在第4自然段也寫到了,「室內通風也很好,坐在室內,只覺清風徐來,花果飄香。」可見它還有「寬敞和通風很好」的特點。

生:我還要補充。課文最後一段給我們介紹了傣家建造竹樓的風俗:一家蓋房,全村幫忙。這體現了傣族人民的團結友好,也算是傣族蓋房的一大特點。

師:說得很有道理。這也是傣族文化的象徵,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

四、比較兩篇短文表達方法的異同

師:通過兩個小組的合作學習、自學匯報,我們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有了整體的了解。那麼這兩篇短文在表達方法上有什麼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請同學們把兩篇短文對照起來看看,仔細想想。

(生默讀,思考,批註。)

生:我覺得兩篇短文把民居的特點介紹得鮮明生動,我似乎親眼看到了客家民居,親自走進了傣家竹樓,就像課文題目一樣,真是「各具特色的民居」呀!

師:我們透過作者的描寫,充分感受到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各具特色」!

生:我發現兩篇短文都講了民居的形成原因,但原因是不同的。客家人是為了防備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所以形成了營壘式住宅;傣家人是為了防酷暑和濕氣,所以建造了風格別致的傣家竹樓。

師:是的,每一種特色的民居都有它形成的原因,我們在搜集資料的時候,除了注意民居的特點,也要留心它們的形成原因。

生:兩篇文章的開頭也截然不同。客家民居一開始就說它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使我們想一口氣讀完,看看這是一朵怎樣的「奇葩」。而傣家竹樓的開頭「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進了綠色的世界」,讓我們彷彿跟隨作者來到了傣家竹樓旁邊,一起去慢慢感受它的特點。

師:是啊,文章的開頭方式不同,給讀者的感受就不同。

生:兩篇短文都運用了很多說明方法,比如,列數字,打比方。

生:我覺得兩篇短文也都通過民居,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師:同學們理解得很深入。在習作中,我們也要善於學習和運用作者的表達方法,寫出事物的鮮明特點。

五、相關鏈接

1.關於客家人

客家人是指原籍為黃河流域地區的漢人,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約4 500萬人。其中國內4 000萬人,國外有500萬人左右。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國際知名作家韓素音均是客家人。國內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共有17個省、185個市縣。廣東的客家人有2 000多萬,佔全省總人數近30%。

2.客家民居的五種優越性

一是充分的經濟性。建築材料主要是黃土和杉木,十分經濟。二是良好的堅固性。牆基大多用石塊壘築,牆身內埋有竹片木條等水平拉結性筋骨,牆頂則為挑出型屋檐,能確保房屋免受水襲。三是奇妙的物理性。熱天可以防止酷暑進入,冷天可以隔絕冽風侵襲,在樓內形成一個夏涼冬暖的小氣候。另外厚土牆還具有含蓄作用,它保持著適宜人體的濕度,環境太干時,能夠自然釋放水分;而環境太濕時,又能夠吸收水分。這種調節作用十分有益於人體健康。四是突出的防禦性。牆體堅固異常且底層不開窗,硬木厚門上還包貼鐵皮,門後用橫杠抵固,門上置防火水櫃,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這是他們抗禦兵匪、野獸和土著襲擊所必需的。五是獨特的藝術性。這主要體現在整體造型上,從布局看,圓形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3.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

這種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東廂房和西廂房在四面圍合,形成一個口字形,裡面是一個中心庭院,所以這種院落式民居被稱為四合院。

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裡面其樂融融。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4.陝北窯洞

窯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陽,背靠山,面朝開闊地帶,少有樹木遮擋。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後窯,有的一進三開,從外面看4孔要各開門戶,走到裡面可以發現它們有隧道式小門互通,頂部呈半圓形,這樣窯洞就會空間增大。窯壁用石灰塗抹,顯得白晃晃的,乾爽亮堂。窯洞內一側有鍋和灶台,一頭連著炕,由於灶火的煙道通過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炕周圍的三面牆上一般貼著一些繪有圖案的紙或拼貼的畫,陝北人將其稱為炕圍子。炕圍子是一種實用性的裝飾,它們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與粗糙的牆壁直接接觸摩擦,還可以保持清潔。陝北窯洞的窗戶比較講究,窗戶分天窗、斜窗、炕窗、門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紙裝飾。窗外貼有窗花,從外看顏色鮮艷,內觀則明快舒坦,從而產生一種獨特的光、色、調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陽光可以自由地透進來。

5.西藏民居

西藏民居與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態一樣,也具有其獨特的個性。藏族民居豐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區的帳房、雅魯藏布江流域林區的木結構建築各有特色,就連窯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尋見。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內壁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

『捌』 中國六大古都,為什麼說杭州名不副實呢

中國的古都裡面像北京,西安這樣的股東,他在歷史上,成為都城的時間是非常長的,而且是當年非常強盛的王朝的都城,所以它的歷史文化底蘊,包括建築的藝術的還有其他的是非常深厚的,像西安,北京,南京的皇城,都還有所保留。除此之外在當地也留下了很多文化的,歷史的讀的各種非物質的遺產。而杭州這樣的一個城市,雖然經歷了監督,但畢竟是一個衰弱的王朝,一個小國的都城,他所能留下的東西肯定是如唐代的長安,明代的南京,還有北京這樣的,都曾留下的東西多的。

『玖』 什麼人能住杭州政苑小區

大部分是省府機關單位人員。
杭州政苑小區是省府房改房,業主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大部分居民是省府機關單位人員,居民素質較高。
杭州政苑小區是由浙江省省直機關後勤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於2005年建成的,位於杭州市西湖區。

『拾』 杭州民俗

杭州風俗
春節的習俗
農歷正月初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浙江各地的風俗與全國一樣,新春佳節也特別隆重、熱鬧、慶祝活動以吉祥為核心,豐富多彩;主要有放爆仗、拜年、吃年糕等吉祥風俗。
1、初一必講吉利話:
《西湖瀏覽志》載,明代杭州等地春節每家每戶在廳堂上把柏樹的枝桿插在柿餅上,下面以大桔子托住,應「百事大吉」之句;因為柏、柿、桔即「百事吉」諧音。
2、小年夜的習俗:
蘇杭一帶把正月初三作為「小年夜「的習俗,這一天不能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這天每戶接灶神,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備香火,素菜供奉於井欄旁,並將除夕在井欄上新貼的紅紙封條揭去,名曰:「開井」。
新年初五,杭州的一般居民家家戶戶購買「寸金糠」供祖宗,討個「日進寸金」的吉利。
元宵節
唐宋時期,浙江各地的元宵觀燈習俗已十分盛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正月十一夜日》就是記錄了杭州元宵燈夜的盛況,把杭州的元宵節與京都燈會相比美:
「燈火家家市,簫笙處處樓。無妨思帝里,不合厭杭州。」
到了宋代,三天的元宵燈節又延為五天,以應「五穀豐」的吉兆。據《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述:「南至龍山,北至北新橋,四十里燈火不絕」。從官巷口到眾安橋懸賣各式花燈稱為「燈市」。當時家住杭城官巷口之南面保康巷的著名女詩人朱淑貞曾寫下《元夜》詞說:「花市如燈晝。」府衙門前扎大型彩燈時稱「山棚」。燈口千變萬化,琳琅滿目。其中以蘇州、福州產的燈為富麗堂皇,有用五色珍珠結成網的「珠子燈」,鏃鏤精巧的五色染成的「皮燈」,五色蠟紙糊與的旋轉如飛的「戲馬燈」,還有引人注目新安產的無骨燈。此燈製作特殊,《武林舊事》說:其法用絹囊貯粟為胎,因之燒綴,及成,去粟,則混然如玻璃球也。景物巧奪,前無其比。
元宵之夜,居民傾城而出,上街觀燈。約至二鼓時分,知府乘小橋上街游嘗,並東市西坊搭台,上,坐觀,台上。成為觀燈的高潮。
皇宮之內,為了表示與民同樂,在復古、膺福、清燕、明華等殿縣燈持彩,氣氛熱烈。同時又在麗正門搭起五大高的彩燈樓,稱為玻璃燈山,上千隻各式精製的彩燈,怪怪奇奇,無奇不有。「正中用正色玉柵燈排成「皇帝萬歲」四個大字。二鼓時分,樂聲四起,燭燈彩旗縱橫,皇帝乘著輦,一路觀賞游覽,直登上麗正門城樓,宴請文武百官,形成宮中觀光之高潮。著名的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兩次觀看杭州的元宵燈節,一次是血氣方剛的十九歲,一次是六十年後再入朝庭修實錄史書,他感嘆地賦詩一首:
「承計當進入帝城,笙歌燈火連夜明。寧知六十餘年後,老眼重來看太平。」
元宵夜燈市以南宋為最盛,明清沿襲。直至民國時期,杭州元宵節仍很興盛。元宵燈市一般在十二日開始,至十八日落燈。十二日將新做龍的龍燈抬至城隍山龍廟,拜供後,以墨汁點其睛,稱為「開光」,俗叫「龍燈上山」。
清代杭州,據《江鄉節物詩》載「十三日上燈節,家家戶戶以糯米粉搓成小粉團,煮以供祖先,稱為「上燈圓子」。十五夜,用糯米粉搓成大圓子,其中餡有切得細細的胡桃、花生、芝麻、棗子、雞油、豆沙之類,名曰:「燈圓」。
端午節的習俗
舊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古代「午」與「五」同音,故又稱端午為「端五」、「重午」、「重五」等名。
端午節起源的說法不一,浙江一帶在魏時期已開始成為紀念伍子胥、曹娥等名人志士的活動。明清時期,杭州西湖龍舟競渡尤盛。據《杭俗遺風》載:西湖龍舟四五隻,其船長約四五丈,頭尾均高,彩畫如龍形。中艙上下兩層,首有龍頭太子及鞦韆架,均為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鞦韆上下推移,旁到十八般武藝各式旗幟,門列各槍。中央高低五色彩傘,尾有蜈蚣旗。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坐水手劃船。若做勝會,大船停泊湖中,龍舟四周圍轉,魚貫而行。如拋物件,各龍舟水手爭搶。最難搶的是錢和鴨子二物。錢下水則沉,鴨子下水則游,各舟你爭我逐,大為可觀。「據康熙《杭州府志》載:龍舟在祀神享先之後,各至河於湖上以觀競渡,龍舟多至數十艘,崖上人如蟻,近日半山龍舟爭,俱於朔日奔赴,遊人雜沓,不減西湖中。
乞巧節的習俗
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俗你「七」,是傳說中天上的牛朗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在民間婦女有乞巧的習俗,故又名「乞巧節」或「少女節」。
朗讀織女的神話故事經千年的流傳,日益完整而美麗動人,引人入勝。就是到現在浙江各地也流傳甚廣在紹興等農村,這一夜許多少女一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夜深人靜如能聽到牛朗織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這一夜據《荊楚歲時記》載:「婦女結綵樓
七孔針或以金銀五石為針、陳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有符應。」這些一千五百年前的乞巧活動,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紹興、杭州則盛水一碗在露天中過夜,次日,把碗水端在陽光下,如看到碗面上結了一層薄衣,投入一枚小針浮其上,看倒影,若像剪刀、尺等形狀則婦女能得巧。或出現書影,則認為讀書有出息,如遇見帽影認為會嫁給做官的人。
中元節的習俗
夏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傳上元節為人節,中元為鬼節,又稱七月為鬼節。
「中元節」又稱「蘭盆節」,這是道教和佛教在同一天舉行的不同節日。道教以上中下三元合天地水三宮。天宮賜福、地宮赦罪、水宮解厄。蘭盆(即盂蘭盆會)是佛教真誠為追薦祖生而舉行的儀式。「盂蘭盆」三字是梵文的譯音,意即「救倒懸」,這與佛教故事目連救母有關。在浙江,「中元節」祭祀儀式各地大同小異。
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備蓮蓬、藕、老菱等時鮮食品,以供祖先,說是七月地獄之門開放,祖宗進出自已,故每家須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喪事的人家,靈前持白燈,結白彩,供上好的點心,拜佛念經稱為「拜中元節」。七月十五日,以雞冠花供祖宗,這日祭祖,須有素餛飩一碗,以麵粉皮裹雪裡薺菜及豆腐乾為餡子。
杭州各縣還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習俗。先做好白紙封筒,內裝錫箔折疊的銀錠、元寶,封口後,上寫某代祖宗字樣,上首書「敬奉」二字,下首書祭禮者輩份名字,背後書封口的日期。祭祀在晚上舉行。或在中庭,或在中堂,供桌上擺好菜餚、酒壺、酒盞和盛好的飯,然後燃燭點香,由家長領著小孩拜祭祭畢,在門外地上燃燒封筒。燒過封筒後,再從每碗菜里挾出一點菜和酒,灑在地上,好告結束。
中秋節的習俗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或稱「仲秋節」。
中秋之夜的月亮最亮,最圓,故把它看成團圓的象徵,又稱為「團圓節」。浙江各地,中秋節看得很重,各地的風俗大同小異又因這季節正是江南秋高爽的大好時光,所以中秋之夜顯得既活潑又隆重,並十分美麗。
在杭州,這天晚上家家祭月,祀品為月餅、方柿、栗子等類時令食品。祀月是在天井中搭台、設案、點起香。有伴唱文書的,說唱古今書籍,編成七字句,一人彈弦而唱之。不過此各儀式,今已失傳。中秋賞月的勝地,在西湖「三潭月」。所謂三潭,實際上是三個建在湖中的三個石塔,中空,每座石塔的壁上有五個等園孔,如在中秋明月之夜,在中點上蠟燭,五個孔用紙封好,這樣在湖中就有15個似月亮的倒影,連天空中的月亮共有十六個月亮在水中。西湖的夜景此時美不勝收,妙不可言了。合家團坐,喝酒賞月,出門在外的都盡力設法回家團聚,俗稱「團圓節」。家家戶戶吃月餅,月餅是圓的象徵合家團圓。
重陽節的習俗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因為九是陽教,所以重和就是重陽。這是中國的傳統節目。
傳說東漢年間,汝南人桓景從費長房學道,一天費長房告訴他:「今年九月初九,你家有大災難,你馬上回家,做些綵衣袋,內裝,每人一袋,掛在肩上,登高,在山上飲菊花酒,就可以免禍。」桓景聽了,便照著辦。第二天回家一看,雞犬都死了。以後,「重九」登高可以免災得福在民間傳開並成風俗。
「重九」在浙江省正處於深秋之季,金風送爽,天高雲淡,登高望遠別有一番情趣。在杭州,這一天早上許多賣小吃及賣糕餅的店均有「重陽」出售,糕為方形、菱形,上面嵌一些栗子,插上紅綠紙剪成的小旗。家家都買此當早餐,以應節日。
這一天登高爬山,如登城隍山、玉皇山、寶石山、葛嶺初陽台等。認為登高之後運氣好,萬事如意,節節升高。此俗一直到現在盛行。
冬至的習俗
冬至,這是一年24個氣節中較重要的氣節,一般在12月的22日,也有21日、23日的。這一天太陽經過冬至點,我省都處在北半球,因此,白天最短,夜間最長。浙江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在杭州,吃年糕習俗從古到今還是未變,有吃湯年糕的,有韭芽肉絲炒年糕的。也有買紅色的嵌有豬油的「玫瑰油年糕」,及白色上粘有糖桂花的「桂花年糕」在鍋中蒸著吃。吃年糕在早餐較多,取萬事開始吉利之。

歷史民情風俗
杭州的民情風俗,是隨著杭州歷史經濟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發展,不斷地由廣大人民所創造、所豐富而逐步衍變而成的。它為杭州增添獨特的江南風情。
從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豐富文物說明,杭州最早人類活動的原始村落,已具有江南特徵的民情風俗。他們有的在山上構建半穴居式的房屋,有的已在地面上架設適應地勢低窪的干欄式屋舍。他們利用石頭打磨石犁、石錛,從事稻穀、芝麻等農耕生產;利用弓箭、石刀,從事狩獵活動;鑿刻獨木舟,編織漁網,進行捕魚作業,形成了原始農業生產上的一整套習俗。他們還能用石輪紡織麻布,用石針縫制衣服,雕琢精美的玉器和燒制陶器,來改善、裝飾自己的生活。
春秋戰國時,杭州地屬越國或吳國,後並於楚。秦漢時杭州地開始建縣,當時的錢唐縣是武林山麓一個小縣,臨江濱海,以水為鄰。《漢志》載:「吳粵之君皆尚勇,故其氏好用劍,輕死易發,文身斷發,以避蛟龍之害。數與楚接戰,互相兼並,故吳越風俗,略與楚同。」
隋朝置杭州,興建州城,開鑿江南大運河,對杭州城市發展起到奠基作用。《隋志》載:「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魚稻富饒,不憂飢餒,信鬼神,喜淫祀。」又載:「吳郡餘杭,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商賈並輳。其人君子尚禮,庸庶敦龐,故風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風氣所尚也。」
自唐以後,杭州進入全國著名城市的行列。杭州的城區從城南的江干擴大到城北的武林門。城市人口從原來的1.5萬戶猛增到10萬余家。經濟繁榮,還與日本、朝鮮等國建立通商貿易關系,杭州已成為「東南形勝,江吳都會。」隨著杭州城市的發展,社會風俗也漸趨都市化,生產、居住、飲食、服飾、婚喪、歲時、慶典、禮儀等民情風俗,都有了相應變化。詩人白居易曾在他的詩中,謳歌唐代杭州「魚鹽聚為市,煙火起成村」的社會風俗,「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的歲時風俗,「歲熟人心樂,朝游復夜遊」的西湖夜遊風俗。
杭州的民情風俗自北宋以後,變化較大。首先,杭州曾經歷我國歷史上兩次人口南遷的影響,形成南北風俗的大融合。西晉時,北方屢遭戰亂,晉室南遷,北方的士大夫甚至平民也隨之紛紛渡江,雲集富庶的三吳(吳興郡、吳郡、會稽郡)地區,南方大片土地都成為東晉貴族的田莊。因此,北方風俗也影響杭州。特別是北宋末年,北方女真貴族入侵中原,趙宋政權南遷,建都杭州,大批士庶渡江南下。南渡的北人將原有的家法禮俗一並帶到南方,使杭州原有的民情風俗起了很大變化。
杭州,作為南宋的都城後,經濟日益繁華,社會風俗更加多樣。當時,杭州已成為北方商賈集中的地方,尤其從汴京遷來的軍器製造、土木營造、紡織、印刷等工業和手工業作坊,紛紛在杭州重新建立基地,商賈也紛紛開店設肆。雲集的商品,豐富的民物,使杭州出現許多著名的街市,如米市、菜市、羊市、魚市、肉市、柴市以及花市、燈市、珠寶市、猴市等等,至今在杭州仍保留著許多相關的街巷地名。《武林舊事》等書記載當時杭州有四百四十行,一條橫貫南北的御街,或稱「天街」,從北首的斜橋向南,一直通到鳳山門,路面均鋪石板,兩旁商肆林立,「無一家不買賣者」。南宋《夢粱錄》載:「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不但白天營業,夜市也與日間無異。「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後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趁早市者,復起開張」。
當時杭州最多的是飲食行業,市民宴飲、品茗成風。據《都城紀勝》記載:「京城食店,多是舊京師人開設。」這些店鋪都還保持北方飲食習慣,以適應南渡北人的口味食俗,連南宋皇帝趙構也懷念鄉情,要去品嘗一下宋五嫂親手烹制的北方魚羹美味,因此,「宋嫂魚羹」這道名菜一直流傳下來。
「南人吃米,北人吃面」。杭州人本以米飯為主食,後因北方流寓人多,麵食驟然增加。北宋京師上層社會婦女的衣飾,南渡後也傳到杭州。連最時髦的「瘦金蓮」、「方瑩面丸」、「遍體香」等化妝品,也在杭州逐漸流行起來。《夢粱錄》「民俗」條曾記載這樣一件事:「自淳祜年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後生,不體舊規,裹奇巾異服,三五成群,斗美誇麗,殊令人厭見,非復舊時淳樸矣。」
南宋杭州的歲時風俗,在南渡初年,與北方風俗還有很大差異。但到南宋末年,經一百五址多年長期的揉雜以後,南北風俗已漸趨於融合。如將吳自牧《夢粱錄》中所記南宋末年杭州歲時風俗,與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所記北宋汴京歲時習尚作一比較,幾乎兩者之間,沒有很大差別。明人沈士龍為《東京夢華錄》作序中說:「余嘗過汴,見士庶家門屏及坊肆闔扇,一如武林,心竊怪之。比讀《東京夢華錄》所載:『南京士女小轎不垂簾幕,端陽賣葵蒲艾葉,七夕食油麵糖蜜煎果,重九插糕上以剪綵小旗,季冬二十四日祀社,及貧人妝鬼神逐祟』,悉與今武林同俗,乃悟皆南渡風尚所漸也。」
南宋杭州的婚娶、育子、滿月、百日、周歲的儀式禮節,也滲入了中原的習俗,娛樂風習也有不少是繼承北方遺留下來的習俗。北宋汴京有「瓦舍」,南渡後的杭州也出現了游樂場所「瓦舍」,而且為數眾多。影戲的初時只以素紙雕形,南渡後用羊皮加上彩色裝飾。說唱諸宮調的,汴京有孔三傳編傳奇靈怪,人曲說唱,後杭城有女藝人熊保保及後輩女童仿效學唱。隨著北人的南來,連奉祀的神廟,也遷建杭州。
北宋士大夫崇尚園林,也成為南宋官僚階層的一種習尚。當時,西湖四周都建起園苑。《夢粱錄》中說:「杭州苑囿,俯瞰西湖,高挹兩峰,亭館台榭,藏歌貯舞,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矣。」元朝李果《風俗通義》題辭中說:「上行下效謂之風,眾心安定謂之俗。」宋室南渡,君臣耽樂湖山,過著花天酒地的奢糜生活,上行下效,也形成市民階層「四時幽賞」、行樂西湖的風氣。
杭州都市風俗經過南北融合,已基本上在生產、生活、婚喪、歲時、娛樂等方面逐漸形成一套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風俗習尚。
元、明、清三代都繼承、發展了這些風俗。同時,元、清兩代因少數民族掌握中央政權,影響所及,杭州民情風俗還滲透、融合了蒙、滿族的部分風俗。清時還有因對清廷統治不滿,專敲穿黃馬褂的清貴族的竹杠,出現了「刨黃瓜(褂)兒」等杭州俗語。
杭州的民情風俗,在長期封建統治下,具有濃重的封建色彩。但自鴉片戰爭以後,杭州的近代風俗受到西俗的影響,經常出現舊俗中有新的因素。新俗中又有舊的形式等新舊交錯的復雜現象。辛亥革命後,杭州舊的封建倫理道德和婚姻禮教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社會、禮儀習俗,相應起了變化,但是,由於民間風俗的傳承性,有的習俗仍在延續。而且,在接受外來西方文明的同時,有些壞風陋習也傳人進來。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的民情風俗起了除舊布新、移風易俗的巨大變化。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歪風邪氣、陋俗惡習有的被清除,有的被取締,新的社會風氣正在逐步形成。
新的社會體制的建立,使舊的家庭體制起了相應的變化。原來杭州幾世同堂的大家庭牆門結構已基本解體。隨著《婚姻法》實施,男女婚姻自由,封建包辦、強迫和買賣婚姻制度已經廢除,晚婚和計劃生育,以及尊老愛幼,正成為新的社會風尚。喪葬方面,也作了改革。春節、端午、重陽、冬至等傳統的古老歲時節令,大部分都保持原來的習俗,並增添一些新內容,如春節前後的「擁軍愛民」、「擁政愛民」,向離退休老幹部、職工慰問拜年;清明時節青少年祭掃革命烈士墓,等等。此外,還新增「三八」婦女節、「三一二」植樹節、「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五一四」母親節、「六一」兒童節、「八一」建軍節、「九九」老人節、「九十」教師節、「十一」國慶節等新的節日。
但是,在出現大量新風的同時,還有許多舊俗,甚至陋俗,不時沉渣泛起。為把杭州建設成為美麗、清潔、文明、繁榮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杭州市正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繼承優良傳統,改革陳規陋俗,塑造杭州新形象,樹立一代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