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天青書院是做什麼的
擴展閱讀
深圳哪裡可以考營養師 2025-07-12 13:38:16
廈門銀行客服怎麼沒人工 2025-07-12 13:36:17

杭州天青書院是做什麼的

發布時間: 2022-10-22 02:12:28

1. 杭州四大書院

敷文書院(萬松書院改名)、紫陽書院、崇文書院、詁經精舍

2. 明清兩代杭州四大書院是什麼

中國四大書院

包括: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 湖南長沙嶽麓書院 河南登封嵩陽書院 河南商丘應天書院
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位於廬山五老峰南麓後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台,一水(貫道溪)中流,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
全院山地面積為3000畝,建築面積為3800平方米。山環水合,幽靜清邃 ,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書院「始於唐、盛於宋,沿於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
初為唐代貞元元年(785年)洛陽人李渤與其兄隱居讀書之處。李渤養一白鹿,出入跟隨,人稱之白鹿先生。後李渤為江州刺史,於隱居舊址建台,引流植花,號為白鹿洞,其實並沒有洞,只因四周青山懷抱,貌如洞狀而已,白鹿洞四山環合,俯視似洞,因此而名。
唐末兵亂,高雅之士來此讀書。南唐開元年間、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講學,稱為「廬山園學」。宋初擴建書院,與睢陽、石鼓、嶽麓並稱四大書院。南宋時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軍,到白鹿洞書院察看遺址,請孝宗批准,籌款建屋,徵集圖書,聘請名師、廣集生徒,親任洞主,親自講學,並制定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五條教規,即有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白鹿洞書院教條》不但體現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經典為基礎的教育思想,而且成為南宋以後中國封建社會七百年書院辦學的樣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之一。至此,白鹿洞書院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譽為「海內書院第一」,「一時文風士習之盛濟濟焉,彬彬焉」它與嶽麓書院一樣,成為宋代傳習理學的重要基地。元代末年,白鹿洞書院被毀於戰火。明代最早的一次維修為正統元年(1436),以後還有成化、弘治、嘉靖、萬曆年間的維修。進入清代,白鹿洞書院仍有多次維修,辦學不斷。19世紀末,我國政治、經濟發生急劇的變化,出現了教育改革的熱潮。光緒24年(1898年)清帝下令變法,改書院為學堂。白鹿洞書院於光緒二十九年停辦,洞田歸南康府(今星子)中學堂管理。宣統二年(1910),白鹿洞書院改為江西高等林業學堂。自宋至清的700年間,白鹿洞書院一直是我國宋、明理學的中心學府,陸象山、王陽明等都曾在此講學,書院殿閣巍峨,亭榭錯落,師生雲集,儼如學城。
國民黨時期,蔣介石准備要南昌中正大學接管白鹿洞書院,但未實現。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對白鹿洞書院進行保護和維修。1959年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二級自然保護區,同年設置作為學術研究機構的白鹿洞書院建置;1990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書院管理委員會。現在,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遊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1928年,胡適來到白鹿洞書院,並對其贊不絕口。胡適盛贊白鹿洞有兩個原因,一是「白鹿洞書院是最早的書院,是我國書院的『四大祀宗』之一」;二是朱熹親定的《白鹿洞規》「簡要明白,遂成為後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 在他的《廬山游記》中,他有一段著名的論斷:「廬山有三處史跡代表三大趨勢:
(一)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
(二)白鹿洞,代表中國近代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
(三)牯嶺,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
白鹿洞書院的自然風光極為毓秀,四山環台,古木蒼穹,溪水古橋,別有洞天,現已成為文化旅遊的佳鏡。院內松柏交翠,花草爭芳,環境幽靜秀麗。館內藏品反映了廬山歷史文化的輝煌,有當地出土和及從外地搜集的古代青銅器和歷代陶瓷,有唐宋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米芾、黃庭堅等在廬山的手書碑拓,有明清著名書畫家唐寅、鄭板橋、朱耷的字畫卷軸,最珍貴的則是《五百羅漢羅圖》,血書《華嚴經》和水晶佛珠,皆屬國家一級文物珍品。
白鹿洞書院,在儒家理學思想的指導下,憑借廬山這塊風水寶地,並依靠歷代文人學者和熱心教育者們的精心耕耘,獲得了一種精深文博的厚實,區別於廟堂式的州、府、縣學,令人嚮往、探索和追求,這正是它一千餘年來生命力的所在,精魂所在,魅力所在的緣由。 白鹿油書院現存在建築群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式而築,由書院門樓、紫陽書院、白鹿書院、延賓館等建築群落組成。建築體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

湖南長沙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位於湖南長沙南嶽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嶽麓山腳,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書院。嶽麓書院始建於北宋初期。北宋開寶六年(973),朱洞以尚書出任潭州太守,鑒於長沙嶽麓山抱黃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靜環境,接受了劉鰲的建議,在原有僧人興辦的學校基礎上創建了嶽麓書院。初創的書院分有「講堂五間,齋舍五十二間」,其中「講堂」是老師講學道的場所,「齋堂」則是學生平時讀書學習兼有住宿的場所。嶽麓書院的這種中開講堂、東西序列齋舍的格局一直流傳至今。初設講堂5間,齋室52間。
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則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繼續擴建書院的規模,增設了藏書樓、「禮殿」(又稱「孔子堂」),並「塑先師十哲之像,畫七十二賢」;一方面積極取得了朝廷對嶽麓興學的支持,以促進書院的更大發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賜書嶽麓書院,其中有《釋文》、《義疏》、《史記》、《玉篇》、《唐韻》等經書。當時書院學生正式定額六十餘人,奠定了書院的基本格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經學家周式擔任山長主持嶽麓書院後,書院得到迅速的發展,學生定額愈百人,周式本人還得到宋真宗的召見和鼓勵。,賜「嶽麓書院」題額,於是「書院稱聞天下,鼓簡登堂者不絕」, 到南宋的乾道年間,嶽麓書院達到鼎盛時期。著名理學家張木式主持嶽麓書院,他以反對科舉利祿之學、培養傳道濟民的人才為辦學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面,提出「循序漸進」、「博約相須」、「學思並進」、「知行互發」、「慎思審擇」等原則;在學術研究方面,強調「傳道」、「求仁」、「率性立命」。從而培養出一批如吳獵、趙方、游九言、陳琦等經世之才的優秀學生,湖湘學派多數學者也在嶽麓書院學習過。一時間,大批游學的士子前來書院研習理學問難論辯,有的還「以不得卒業於湖湘為恨」,當時的嶽麓書院成為全國聞名的傳習理學的基地。南宋淳熙七年(1180),張木式去世後,朱熹、真德秀等人對嶽麓書院的辦學和傳播理學,也表現出極大的熱忱。朱熹還將《白鹿洞書院教條》人微言輕正式的學規,頒於嶽麓書院。,朱熹曾兩次來此講學,當時學生達千人,從而使嶽麓書院有「瀟湘洙泗」之譽,幾與孔子在家鄉講學的地方並稱。
從元、明至清初,由於戰亂,嶽麓書院曾兩度遭到焚毀,後來雖然得以重建和恢復,已不復舊觀。清初。書院被禁。後康熙為了表彰理學,放寬書院政策。康熙二十六的(1687)御書「學達性天」匾額,並以十三經、二十一史、經書講義等遣送至嶽麓山,乾隆九年(1744)又御書「道南正脈」匾額送至嶽麓山,嶽麓書院又得以復興。復興後的麓書院,除了對齋舍屢加擴建外,其書院性質也由民辦而逐漸演化為官辦。隨著乾嘉考據學的興起,嶽麓書院往往由從事詁經考史的著名漢學家主持,學習的內容也由理學轉向經史考證,特別是在王文清主院期間,更以「群經教授諸子」。此後羅典任山長,「唯以治經論文,啟誘後進」。道光年間巡撫吳榮光在嶽麓書院增設「湘水校經堂」,專以研習漢學為主。嶽麓書院的最後一任山長是王先謙,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經學家。
清代的嶽麓書院,集聚了一代常識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師,培養出諸如王夫之、陶樹、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國藩、郭嵩濤、李元度、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等著名的湖湘學者。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議的呼聲中,延續了近千年的嶽麓書院正式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范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至今,歷經千年,弦歌不絕,故世稱「千年學府」。 嶽麓書院自創立伊始,即以其辦學和傳播學術文化而聞名於世。
書院大門橫匾「嶽麓書院」四個大字,兩邊對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講堂正中懸清乾隆御書「道南正脈」匾,左右壁有石刻「忠、孝、廉、節」四個高1.6米、寬1.2米大字。左右兩廊有清歐陽正煥所書「整齊嚴肅」石刻。講堂屏風正向刊張村撰《嶽麓書院記》。麓書院佔地面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連接,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

河南登封嵩陽書院
近四旁,惟中央,統泰華衡恆,四塞關河拱神岳歷九朝,為都會,包伊洛澗,三台風雨作高山。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後,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明末書院毀於兵燹,清代康熙時重建。嵩陽書院經歷代多次增建修補,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整。書院的建制,古樸雅緻,大方不俗。
嵩陽書院學制,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始於唐朝,興盛於北宋,一直到了清朝末年,興學堂以後書院制才被廢除。教學特點: 嵩陽書院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經過近千年的衡讀發展,積累了豐厚的教學經驗,其特點主要是:1、書院既是教育教學的機關,又是學術研究的機關,實行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2、書院盛行講會制度,允許不同學派,不同觀點進行講會,開展爭辯。3、書院的教學,實行「門戶開放」,有教無類,不受地域限制。4、書院以學生個人讀書鑽研為主,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並採用問難論式。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5、書院內的師生關系融洽,感情深厚。書院的名師,不僅以淵博的知訓教育學生,而且以自己高尚品德氣節感染學生。
嵩陽書院,是中州教育史上的一顆明珠,我國古代的高等學府。 宋初,國內太平,文風四起,儒生經五代久亂之後,都喜歡在山林中找個安靜的地方聚眾講學。登封是堯、舜、禹、周公等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據記載,先後在嵩陽書院講學的有范仲淹、司馬光、程顥、程、楊時、朱熹、李綱、范純仁等二十四人,司馬光的巨著《資治通鑒》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和崇福宮完成的。號稱「二程」的程,程顥在嵩陽書院講學10餘年,對學生一團和氣,平易近人,講學鮮感,通俗易懂,宣道勸儀,循循善誘。學生虛來實歸,皆都獲益,有「如沐春風」之感。康熙辛卯年,全省在開封選拔舉人,錄取 名額一縣不足一人,僅登封就中了五個。名儒景冬,就這於嵩陽書院,中進士後,曾九任御史。嵩陽書院正是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師資條件,聲名 大振,四方生徒摩肩接踵,成為北宋影響最大的書院之一。
院內的漢封將軍柏人稱「稀世珍寶」。 嵩陽書院內原有古柏三株,西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游嵩岳時,見柏樹高大茂盛,遂封為「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 大將軍柏樹高12米,圍粗5.4米,樹身斜卧,樹冠濃密寬厚,猶如一柄大傘遮掩晴空。二將軍柏樹高18.2米,圍粗12.54米,雖然樹皮斑駁,老態龍鍾,卻生機旺盛,虯枝挺拔。樹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門庭過道,樹洞中可容五、六人。兩根彎曲如翼的龐然大枝,左右伸張,形若雄鷹展翅,金雞欲飛。每當山風吹起,枝葉搖動,如響環佩,猶聞絲竹之音。三將軍柏毀於明末。 關於將軍柏樹齡一直是個神秘的話題。該樹從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趙朴初老先生留有「嵩陽有周柏,閱世三千歲」的贊美詩句。經林學專家鑒定,將軍柏為原始柏,樹齡有4500年,是我國現存最古最大的柏樹。 細心的遊人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二將軍柏比大將軍柏大得多,為什麼被封為「第二」呢?這里有個「先入為主」的傳說,動人的傳說,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的墨客潑墨揮毫,賦詩贊頌,更留給人們以啟示。 巍巍將軍柏,給嵩陽書院增添了歷史的滄桑感和濃郁的感染力。
門外的大唐碑素有「嵩山碑王」之稱。全稱為《大唐嵩陽觀紀聖德盛應以頌碑》,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寬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內容主要敘述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唐玄宗李隆基煉丹九轉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的八分隸書。字態端正,剛柔適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隸書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噸,僅碑帽就有10多噸重,古時,人們是怎樣將這么重的碑帽主上去的呢?千百年來,凡到嵩陽書院的遊人都要提及這個問題。在民間,「智立唐碑」這個充滿智慧的傳說故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們,成為品賞大唐碑的重要內容之一。
嵩陽書院在我國歷史上以理學著稱於世,以文化瞻富,景觀奇特名揚古今。山巒環拱、溪水長流、松柏參天、環境幽雅、景最清、石幢莠紀故宮銘而文明。書院主要文物有西漢的「將軍柏」和唐朝的「大唐碑」。
嵩陽書院在歷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場所,但時間最長,最有名氣的是作為儒教以聖地之後,嵩陽書院初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為嵩陽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僧待多達數百人。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更名為嵩陽觀,為道教活動場所。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名為嵩陽書院,以後一直是歷代名人講授經典的教育場所。明末書院毀於兵火,歷經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1750多畝,生徒達數百人,藏書達2000多冊。清代末年,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經歷千餘年的書院教育走完了這的歷程。但是,書院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載入史冊。
嵩陽書院在古代並不是單純的指一個院落而言,而是由一個主體院落和周圍多個單體建築群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較廣闊。大至而言,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除我們看到的嵩陽書院建築外,屬於書院的建築物,比較有名的還有位於嵩陽書院東北逍遙谷疊石溪中的天光雲影亭、觀瀾亭、川上亭和位於太室山虎頭峰西麓的嵩陽書院別墅-君子亭;書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嶺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築。

河南商丘應天書院
應天府書院,又名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因為商丘在唐供稱為睢陽,北宋景德三年(1006)升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格為南京,為當時四京之一。商丘瀕臨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輻輳,隋唐以來,已發展成為一方都會。宋代的應天府書院就設立在商丘的繁華鬧市中。
應天書院位於商丘舊城州之東。其前身是後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後經其學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發展,學子們「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北宋政權開科取士,應天書院人才輩出,百餘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
宋真宗時,因追念太祖自立為帝,應天順時,將宋太祖趙匡胤發跡之處宋州(今商丘)於1006年改為應天府,1014年又升為南京,處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將該書院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於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相當於現在的社會科學院。
後該書院在曹誠等人尤其是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擴展。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學家晏殊出任應天知府,聘請著名學者王洙為書院「說書」,王洙博學多才,應天府書院在他主持下「其名聲著天下」。仁宗景佑二年(1035),應天府書院改為府學,晏殊又聘請因服喪而退居睢陽的范仲淹執教,任教期間,范仲淹撰寫《南京書院提名記》。當時的應天府書院,是中州的一大學府,據《宋史》記載:「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晏殊)始。」從大中祥符以後的二十餘年間,應天府書院的學生「相繼登科,而魁甲英雄,儀羽台閣,蓋翩翩焉,未見其止」。
明正德六年遷城,應天書院也遷往今地——城內中山東二街路北。現存有大成殿、明倫堂、月芽池等建築。原大成殿內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倫堂為學堂。這兩座建築均為歇山式建築。大成殿為祭孔之地,明倫堂為應試地。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 浙江大學的前身求是書院什麼時候成立

浙江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高等學府,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風景旅遊勝地杭州。浙江大學的前身求是書院創立於1897年,為中國人自己最早創的新式高等學校之一。1928年,定名國立浙江大學。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浙江大學部分系科轉入兄弟高校和中國科學院,留在杭州的主體部分被分為多所單科性院校,後分別發展為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實現合並,組建了新浙江大學,邁上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新征程。浙江大學是一所特色鮮明、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的綜合型、研究型大學,其學科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十二個門類。學校設有7個學部,36個學院(系)。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1個。據ESI公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9月,共有18個學科進入世界學術機構前1%,居全國高校第二;7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00位,4個學科進入世界前50位,居全國高校第一。

4. 高心靈書院是傳銷嗎

高心靈書院不是傳銷。因為高心靈書院有在線登記並注冊公司的。高心靈書院全稱杭州高心靈書院有限責任公司。法定代表人:龐瑞濤。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330127MA2CE02U62。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威坪鎮原方宅小學。杭州高心靈書院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18年8月29日。經營范圍包含:文化藝術活動策劃及組織、企業文化策劃及交流、影視製作、會議會展、慶典禮儀;銷售:書畫、工藝禮品、辦公用品;中國傳統文化的交流、研究、推廣及培訓。

5. 杭州全日制私塾有哪些

一、浙江省杭州市全日制私塾主要是位於西湖區龍塢鎮長埭村大山腳27號的孔子書院,具體地理位置如圖所示:

6. 杭州納思書院現狀2022

倒閉了。
整個教育機構現在已經沒有老師來上課了,整個學院處於停工狀態,學生課程沒有著落,老師工資也有發放,老師們正在集體申請勞動仲裁,家長也正在集體維權中,學校基本是倒閉狀態了。

7. 梁山伯與祝英台念書的地方叫什麼書院

1、梁山伯與祝英台念書的地方叫尼山書院。
2、內容簡介
祝英台女扮男裝往杭城求學,路遇梁山伯結為兄弟,同窗三載,情誼深厚。祝父催女歸家,英台行前向師母吐露真情,托媒許婚山伯,又在送別時,假託為妹作媒,囑山伯早去迎娶。山伯趕往祝家,不料祝父已將英台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兩人在樓台相敘,見姻緣無望,不勝悲憤。山伯歸家病故,英台聞耗,誓以身殉,馬家迎娶之日,英台花轎繞道至山伯墳前祭奠,霎時風雷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縱身躍入,梁山伯與祝英台化作蝴蝶,雙雙飛舞。
3、尼山書院
尼山書院位於尼山孔廟以北,又名尼山誕育書院。元至元二年(1336年),中書左丞王懋德奏請在尼山創建書院,並保舉彭為山長,獲准。彭上任後不久,即修建尼山書院。《尼山創建書院碑》載,修建此書院時,「凡齊魯之境賢卿大夫,民之好事者,出錢而助成之。釋木於山,陶甓於野,庸僦致遠,牽牛車,服力役,連畛載途,飲餉相望。」元朝末年,尼山書院敗落,至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由五十九代衍聖公孔彥縉發起重修,弘治七年(1494年)六十一代衍聖公孔弘緒、四氏學學錄孔公璜又用修建孔廟的余資再次修建。

8. 明清兩代聞名遐爾的杭州四大書院是哪幾個

杭州的書院自唐代始,至清代到達極盛,前前後後總共出現了約31所,其中以敷文書院、崇文書院、紫陽書院、詁經精舍四大書院最為著名。
現名為萬松書院的敷文書院,是傳說中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相戀之處,而今它已經成了杭州最有人氣的書院之一.萬松書院始建於唐貞元年間(785-804),當時名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參政周木改辟為萬松書院。明代理學家王陽明曾在此講學。清康熙帝為書院題寫「浙水敷文」匾額,遂改稱為敷文書院。現遺址尚存有「萬世師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見「至聖先師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崇文書院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位於西湖跨虹橋西。明朝巡鹽御史葉永盛每逢春秋公務之閑暇,召集徽州籍子弟聚於跨虹橋西的湖面畫舫中,現場出題考課,然後命各舟盪漾分散,稱為「舫課」。葉永盛調離之後,徽商在跨虹橋西建院舍,稱「紫陽崇文書院」。清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南巡,題榜「崇文」,遂更名為「崇文書院」。崇文書院後來毀於太平軍戰火,同治年間又重建,光緒年間,還引來海寧人王國維在此讀書,王國維成名後,回來崇文書院講過學。

紫陽書院原名紫陽別墅,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間(1703年),由兩浙都轉鹽運使高熊征及鹽商汪鳴瑞等捐資建造,初名「紫陽別墅」,主要招收商人子弟。咸豐十一年(1861年),院舍毀於戰亂。同治四年,得以重建,更名為「紫陽書院」。乾隆年間,學生多至三百餘人。清代著名學者孫衣言曾在此主教,咸淳十一年書院舍毀於兵災,同治四年重建,並改名為紫陽書院。光緒十八年改為仁和縣高等小學堂,院址今為紫陽小學學校。紫陽書院在城南紫陽山腳,與幾個書院相比,最得山林野趣。幽徑亂石,雜樹繁花,提供探勝的樂趣。紫陽書院從1703年創建到1902年歸並,有199年的歷史。紫陽是朱熹的號,清代書院里,很多省份都有紫陽書院,最有名的是蘇州。蘇州紫陽書院和杭州敷文書院地位一樣,名列全國23所省級書院之中。乾隆皇帝曾經到各省級的書院巡視,杭州敷文和蘇州紫陽都去過六次,是去的次數最多的兩所書院。蘇州的紫陽書院由李鴻章選中俞樾作為山長,杭州的紫陽書院則是由俞樾的浙江同年摯友孫衣言掌印,這孫衣言的兒子就是晚清著名的經學大師孫詒讓。

詁經精舍嘉慶六年(1801年),由浙江巡撫阮元在原《經籍纂詁》編纂之地創建,阮元在《詁經精舍記》中認為:聖賢之道存於經,經非詁不明。遂將書院更名為「詁經精舍」。現已不存。

9. 杭州梔子書院師資怎樣

好。
1、招收教師方面:杭州梔子書院的師資都是招收的10年以上的教齡教師來進行教學。
2、教師能力方面:杭州梔子書院教師對於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擁有市教壇新秀、市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全國優秀競賽教練等稱呼的教師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