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的圖騰是什麼
擴展閱讀
深圳女正裝哪裡買 2025-07-11 00:01:06
廣州公務員什麼時間考試 2025-07-11 00:00:10

杭州的圖騰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0-25 19:04:29

❶ 圖騰是什麼東西

圖騰(Totem)
圖騰 a totem是原始人群體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的標志和象徵。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社會生產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對自然的無知則是圖騰產生的基礎。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往往可獲得舉一反三之功。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系,因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志。目前圖騰又成了現代人的裝飾,例如汽車貼紙品牌愛圖騰 http://www.itutn.com/ 基本所有產品都以圖騰形象為主,代表了一種全新的現代圖騰文化。
"圖騰一詞來源於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記"。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於某種特定的物種,大多數情況下,被認為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系,於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生了關系,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生過親緣關系,於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玄鳥便成為商族的圖騰。因此,圖騰崇拜與其說是對動、植物的崇拜,還不如說是對祖先的崇拜,這樣更准確些。圖騰與氏族的親緣關系常常通過氏族起源神話 和稱呼體現出來。如鄂倫春族稱公熊為"雅亞",意為祖父,稱母熊為"太帖",意為祖母。鄂溫克族人稱公熊為"和克"(祖父),母熊為"惡我"(祖母)。苗族、瑤族、畲族的盤瓠傳說。匈奴狼的傳說(《魏書·高車傳》匈奴單於生二女,姿容甚美,國人皆以為神,單於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將以與天。'乃築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請天自迎之'。經三年,復一年,乃有一老狼,晝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處此,欲以與天,而今狼來,或神物天使之然'。下為狼妻,而產子。後遂繁衍成國,故其人好引聲長歌,又似狼嗥。)侗族傳說其始祖母與一條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為侗族祖先。
"totem"的第二個意思是"標志"。就是說他還要起到某種標志作用。圖騰標志在原始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會組織標志和象徵。它具有團結群體、密切血緣關系、維系社會組織和互相區別的職能。同時通過圖騰標志,得到圖騰的認同,受到圖騰的保護。圖騰標志最典型的就是圖騰柱,在印第安人的村落中,多立有圖騰柱,在中國東南沿海考古中,也發現有鳥圖騰柱。浙江紹興出土一戰國時古越人銅質房屋模型,屋頂立一圖騰柱,柱頂塑一大尾鳩。故宮索倫桿頂立一神鳥,古代朝鮮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鳥桿,這都是圖騰柱的演變而來。圖騰的標志作用幾乎體現在各個方面,如:
[編輯本段]英文相關
Totem: a symbol of one group, mainly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one group from the other.
From a totem, one can draw inferences about an ethnic group's myths, historical records and customs. In primitive times, it was believed that certain natural objects or animate beings have a blood connection with their ethnic heritage. Therefore, a certain animal or plant could be used as the image or sign of the ethnic group.
圖騰崇拜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1、旗幟、族徽
中國的龍旗,據考證,夏族的旗幟就是龍旗,一至沿用到清代。古突厥人、古回鶻人都是以狼為圖騰的,史書上多次記載他們打著有狼圖案的旗幟。"西夏狼主"50年代,哈薩克族部落有的還打著狼旗。東歐許多國家都以鷹為標志,這是繼承了羅馬帝國的傳統。羅馬的古徽是母狼,後改為獨首鷹,東羅馬帝國成立後,又改為雙首鷹。德國、美國、義大利為獨首鷹,俄國(原始圖騰為熊)、南斯拉夫為雙首鷹。表示為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波斯的國徽為貓,比利時、西班牙、瑞士以獅為徽志。這些動物標志不是人們憑空想像出來的,它原於原始的圖騰信仰。
2、服飾
瑤族的五色服、狗尾衫用五色絲線或五色布裝飾,以象徵五彩毛狗,前襟至腰,後襟至膝下以象徵狗尾。畲族的狗頭帽。(據傳說,盤瓠為人身狗首形象。畲族傳說,其祖先為犬,名盤瓠其毛五彩。高辛帝時,犬戎犯邊,國家危機。高辛帝出榜招賢,謂有能斬番王首來獻者,妻以三公主。龍犬揭榜,前往敵國,乘番王不備,咬下番王首級,銜奔會國,獻於高辛帝。高辛帝因其是狗,不欲將公主嫁他,正在為難之際龍犬乎作人語:"你將我放入金鍾之內,七天七夜,就可以變成人形。"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餓死,打開金鍾一看身已變成人形,尚留一頭未變。於是盤瓠穿上大衣,公主戴上狗頭冠,他們就結婚了。)
3、紋身
台灣土著多以蛇為圖騰,有關於百步蛇為祖先化身的傳說和不 准捕食蛇的禁忌。其紋身以百步蛇身上的三角形紋為主,演變成各種曲線紋。廣東蛋戶自稱龍種,綉面紋身,以像蛟龍之子,入水可免遭蛟龍之害。土蕃奉獼猴,其人將臉部紋為紅褐色,以模仿猴的膚色,好讓猴祖認識自己。
4、圖騰舞蹈
即模仿、裝扮成圖騰動物的活動形象而舞。塔吉克族人舞蹈作鷹飛行狀。朝鮮族的鶴舞。龍舞、獅舞。
圖騰崇拜與禁忌
圖騰崇拜首先要敬重圖騰,禁殺、禁捕,甚至禁止觸摸、注視,不準提圖騰的名字。圖騰死了要說睡著了,且要按照葬人的方式安葬。江蘇宜興人古為蛇圖騰,因此對家蛇絕對不能打殺,認為在床上、米囤上發現家蛇為吉祥,在檐梁發現為凶,應立即迴避。有時還要點燃香燭用食品來供奉。瑤族"男頭女肩"皆貴,不能負重。尼泊爾崇拜牛,以之為國獸,禁殺、禁捕,禁止穿用牛皮製品。因國獸泛濫,不得不定時將其"禮送"出國。其次要定時祭祀圖騰。清·劉錫誠《嶺表紀蠻》:"每值正朔家人負狗環爐灶三匝,然後舉家男女向狗膜拜,是日就食,必扣槽蹲地而食,以為盡禮"。
圖騰犧牲與圖騰聖餐
一般來說對圖騰要敬重,禁止傷害,但有時卻有極其相反的情況。有的部落獵取圖騰獸吃,甚至以圖騰為犧牲。之所以獵吃圖騰獸,是因為圖騰太完美了,吃了它,它的智慧、它的力量、它的勇氣就會轉移到自己身上來。但吃圖騰獸與吃別的東西不同,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請求祖先不要怪罪自己。如鄂溫克人獵得熊,只能說它睡著了,吃肉前要一起發出烏鴉般的叫聲,說明是烏鴉吃了肉,不能怪罪鄂溫克人。且不能吃心腦肺食道等部位,因為這些都是靈魂的居所,吃後,對遺骸要進行風葬,用樹條捆好,然後放在木架上,與葬人基本相同。以圖騰作為犧牲來祭祖,是以圖騰獸為溝通人與祖先神靈的一種媒介。原始人相信,自己的靈魂與圖騰的靈魂是平等的,只是軀殼不同,死,只是靈魂脫離軀換了一個家,而在陰間 的家裡,自己族類與圖騰族類的靈魂居住在同一個地方。殺圖騰,是以圖騰的靈魂為信使,捎信給祖先靈魂,讓其在冥冥中保佑自己。讓圖騰靈魂轉達自己的願望。如印第安烏龜族人殺龜祭祖。壯族的"螞拐節"即青蛙節,壯族以青蛙為圖騰。分三個階段:找螞拐、孝螞拐、葬螞拐。正月初一,全體出動找螞拐,先捉到者,放七聲地炮,敬告天地,被尊為螞拐郎,成為節日首領,迎回螞拐,密封於寶棺之中,再端入花樓,在震天動地的銅鼓聲和鞭炮聲中送往螞拐亭。從初一到月底,是給螞拐守孝,晚上還要為螞拐守靈。守靈滿25夜後,葬蛙,殺雞宰鴨,蒸五色飯,早飯後送到墳場安葬,還要打開上一年的寶棺,視螞拐顏色以卜吉凶。
所謂圖騰,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它們不僅不會傷害自己,而且還能保護自己,並且能獲得它們的超人的力量,勇氣和技能。人們以尊敬的態度對待它們,一般情況下不得傷害。氏族,家族等社會組織以圖騰命名,並以圖騰作為標志。
所謂圖騰文化,就是由圖騰關念衍生的種種文化現象,也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圖騰當做親屬,祖先或保護神之後,為了表示自己對圖騰的崇敬而創造的各種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現象英語統稱之為totemism。
圖騰文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現象之一,圖騰文化的核心是圖騰觀念,圖騰關念激發了原始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逐步滋生了圖騰名稱、圖騰標志、圖騰禁忌、圖騰外婚、圖騰儀式、圖騰生育信仰、圖騰化身信仰、圖騰聖物、圖騰聖地、圖騰神話、圖騰藝術等,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絢麗多彩的圖騰文化。
圖騰標志或稱圖騰徽號,即以圖騰形象作為群體的標志和象徵。它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社會組織標志和象徵,具有識別和區分的作用。圖騰標志與中國文字的起源有關。
中國彩陶藝術中的圖騰文化
彩陶的具像圖案中,我們特別注意到"人面魚紋",人面魚紋是以異物同構的方式,將人面圖案和魚圖案合為一體的.其含義很可能是以人面為圖騰的部族和以魚為圖騰的部族合並.
龍是從蛇演變過來的,傳說中龍的形象是: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這可能意味著以蛇為圖騰的遠古華夏氏族部落,不斷戰勝並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不斷合並其他圖騰逐漸演變為龍.
圖騰
網路游戲魔獸世界中薩滿祭司職業的一種施法必需品,分為大地圖騰,火焰圖騰,水之圖騰和風之圖騰。通過各種圖騰,薩滿可以釋放不同的減益或增益法術如「地縛圖騰」(需要大地圖騰才能夠施放)能夠減慢一定區域內敵方目標的移動速度、「法力之泉圖騰」(需要水之圖騰才能夠施放)能夠加速一定區域內己方隊員的法力回復速度等。
漫話圖騰
王凱符
「圖騰」是個外來詞,是英語totem的音譯,原為南美洲印第安人語,在中國古籍中是不可能找到這個詞的。原始社會中,人們以某種自然物的圖形作為本民族的保護神和氏族標志,這自然物的圖形,就成了這個民族的圖騰。
中國古籍中雖然沒有圖騰這個詞,但圖騰及圖騰崇拜在古籍中卻在大量記載,內容十分豐富。中國的文化古籍和許多古老的民間傳說,為研究圖騰文化提供了最完整、最豐富的資料,因此可以說,研究圖騰及圖騰文化,最肥沃的土壤在中國。《禮記·禮運》說:「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麟、鳳、龜、龍,實際都曾經是中國古代的圖騰,是中國先人們的崇拜之物。郭沫若在《關於晚周帛畫的考察》中說:「鳳是玄鳥,是殷民族的圖騰」;「龍是夏民族的圖騰」。中華民族的崇拜物,別的不說,單就麟、鳳、龜、龍這「四靈」而言,在中國古籍和民間傳說中就不知有多少,它們都是中國文化史,特別是中國古代圖騰和圖騰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
圖騰作為民族的崇拜物和民族標志,常常對這個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心理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以龍為例,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涉及龍的內容,幾乎隨處可見。《周易》作為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之一,在很多方面都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思想意識。《周易》中的乾卦,是開篇第一卦,其卦文均以龍為象徵:「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或躍在淵,無咎」;「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亢龍,有悔」;「見群龍無首,吉」。龍是中國先人們的崇拜物,是圖騰,這可以從《周易》的這些話中得到印證。就因為如此,龍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徵,皇帝是龍的化身,因此把皇帝稱為真龍天子,秦始皇被稱做「祖龍」,中國各族人民成了「龍的傳人」。由於龍的這種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編出了許多有關龍的故事,形成了許多與龍有關的民俗。在漢語詞彙中,與龍有關的詞也多到不可勝數,在近年出版的《漢語大詞典》中,單是以龍字為詞頭的詞語就有數十個之多。
圖騰崇拜與圖騰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因此,開展圖騰與圖騰文化的研究就成了一項極有意義的工作。通過圖騰研究,可以了解一個民族的民族歷史和民族的風俗、民族的共同心理,對認識一個民族的民族特點,具有重要意義。圖騰作為狹義的理解,專指遠古時代的民族崇拜物或民族標志。但圖騰作為一種思想意識或文化形象,不僅古代有,現今社會也依然存在。現在世界各民族與國家幾乎都有自己的民族圖騰,他們是歷史的繼承,同時也有發展。如果把圖騰的內涵加以延伸,現今世界許多國家的國旗、國徽上的圖案,世界上的很多活動,如運動會、博覽會等等,均使用吉祥物,其實這都與古代的圖騰意識有著密切關系。如果此說可以成立,那麼研究圖騰崇拜和圖騰文化,就更具有了現實的意義。北京奧運吉祥物福娃不是圖騰,但也和我國人民的圖騰意識有著密切關系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岩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岩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圖騰(Totem),原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詞彙,意思是「他的親族」。圖騰崇拜的核心是認為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緣關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親人,從而將其尊奉為本氏族的標志、象徵和保護神。世界各國不少學者,都對圖騰崇拜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現象做過考察和研究,普遍認為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曾經有過圖騰崇拜,其殘余在近現代一些民族中還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龍圖騰說的是聞氏一多。聞先生在他的一篇專門談論龍鳳的文章中這樣說道:「就最早的意義說,龍與鳳代表著我們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兩個單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為在『鯀死,……化為黃龍,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鳥(即鳳),降而生商』兩個神話中,人們依稀看出,龍是原始夏人的圖騰,鳳是原始殷人的圖騰(我說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為歷史上夏殷兩個朝代,已經離開圖騰文化時期很遠,而所謂圖騰者,乃是遠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種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龍鳳當作我們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可說是再恰當沒有了。」
那麼,龍圖騰是如何形成的呢?聞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說:龍這種圖騰,「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並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
龍圖騰說由20世紀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還成為占統治地位的觀點。到了20世紀80年代,一些學者開始質疑龍圖騰說,並出現一些否定性觀點。如:「無論如何,圖騰物總是自然界中實有的物體。因為說到底,圖騰制體現的也正是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因此,如果依據通行的理論和被學界接受的材料,龍作為一種圖騰同時又不存在於自然界中是難以令人接受的。」(閻雲翔)「迄今為止,考古學、歷史學均無可信資料證明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一個強大的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至於兼並與融合其他以馬、狗、魚、鳥、鹿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的說法更是完全出於臆想。」(劉志雄、楊靜榮)
學者們還指出,將中國古文物上出現的動物造型或紋飾視作圖騰的表現形式,也是非常錯誤的。因為考古學中的某一類型文化與社會學中某一氏族部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從時空范圍上講,前者比後者大得多。因此,某一類型文化中的某種紋飾與某一氏族的圖騰劃等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還有的學者從圖騰文化的基本特徵提出悖論,如:圖騰是氏族群體成員崇敬的對象,是不得損傷、殺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國的古代典籍和神話傳說中,不乏貶龍、辱龍、斗龍、斬龍以及食龍的載述。
總觀龍圖騰說的爭論,覺得起碼有這樣兩個問題值得思考:
一個問題是,圖騰說來自西方學者,中國遠古氏族部落是否也像澳洲土著、北美土著那樣,有過一個圖騰崇拜時期?分析古籍中的有關記載,回答似乎是肯定的。但是,按學界的普遍觀點,圖騰文化發生於舊石器時代中期,繁榮於舊石器時代晚期,進入新石器時代便趨於衰落,步入階級社會,就只剩下一些殘余在延續。按考古學提供的實物資料,龍的起源當是新石器時代開始以後的事,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圖騰崇拜已走向衰落了,龍卻起源了。將方興未艾的龍歸劃於一個趨於衰落的崇拜現象,有悖於事物發展的基本邏輯。
另一個問題是,圖騰概念有其原有的為學界所基本公認的內涵和外延,這樣的圖騰是嚴格意義上的圖騰,或可稱為「狹義圖騰」。增其內涵、擴其外延之後的圖騰,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圖騰了,或可稱之為「廣義圖騰」。嚴格意義上的圖騰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實物,而龍不符合這個條件,它們是自然界里沒有的神物,因此,要說龍為圖騰的話,就只能將龍劃歸到廣義圖騰的框框里。問題是,狹義圖騰和廣義圖騰時不時地會發生沖突。比如,按狹義圖騰的要求,圖騰物是不得被侮辱被殺害的,而身為廣義圖騰物的龍卻屢屢被懲罰被斬殺棗這個問題如何解釋?如果要在狹義圖騰和廣義圖騰之間選擇的話,我倒更傾向於狹義圖騰,因為我覺得圖騰就是圖騰,應該尊重原初的內涵和外延,如果太廣義了,也就沒有圖騰了。
龍。
還是廣義的龍更有現實意義。龍就是廣義的圖騰,有著圖騰的實物體現。龍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這也體現了華夏民族絕對優於其他民族-—不屈、頑強、團結,龍是蛇圖騰兼並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也就是龍是從蛇演變過來的,傳說中龍的形象是: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意味著以蛇為圖騰的遠古華夏氏族部落,不斷戰勝並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不斷合並其他圖騰逐漸演變為龍.。
中國歷代君王,皇袍上都以龍為帝王標志。說明龍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龍就是一種權利、力量、智慧的綜合體,龍的廣義解釋,最能體現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所以中國人始終愛龍、望龍、信龍。無論中國人走到哪裡,都以自己是龍的傳人感到驕傲和自豪!
對於用狹義圖騰去解釋龍這種圖騰文化,說明解釋的人對圖騰的真正意義和中國的歷史不是很了解!
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如果人們仔細去研究,會覺得中國人作為龍的傳人,是最值得驕傲的!
各地圖騰文化:
福建人以蛇圖騰紋身的習俗
上古三代時,福建境內至少居住著7支互不相屬的土著部族,古文獻稱之為「七閩」。春秋末,楚滅越國,部分越人遁入福建,史稱這個時期的福建土著為「閩越」,他們喜歡傍水而居,習於水斗,善於用舟,最重要的習俗是以蛇為圖騰、斷發紋身,盛行原始巫術。《說文解字》在解釋「閩」字時說:「閩,東南越,蛇種。」所謂「蛇種」,意謂閩越人以蛇為先祖,反映他們對蛇的圖騰崇拜。在相當長時期內,這種崇拜一直存在於閩越族的後裔中。如閩侯疍民,直至清末仍「自稱蛇種」,並不諱言。他們在宮廟中畫塑蛇的形象,定時祭祀。在船舶上放一條蛇,名叫「木龍」,祈求蛇保佑行船平安,若見蛇離船而去,則以為不祥之兆。清代,福州一帶疍民婦女,發髻上多插著昂首狀蛇形銀簪,其寓意亦為不忘始祖。
與原始宗教信仰相輔相成的巫術在閩越人中也相當盛行。閩越人流行斷發紋身的習俗,《漢書·嚴助傳》說:「(閩)越,方外之地,劗發紋身之民也。」這實際是原始巫術的「模仿術」,剪去頭發、在身上紋上蛇的圖案,用以嚇走水怪。如《說苑·奉使》所稱:越人「劗發紋身,燦爛成章,以象龍子者,將避水神。」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閩越族的後裔一直保留著斷發紋身的習俗。越巫在秦漢時名揚天下,漢武帝也深信不疑。他下令在皇宮中建越祝祠,設越巫,用越人的「雞卜」,祈求長壽。

❷ 圖騰是什麼,有什麼來歷

圖騰是群體的標志,旨在區分群體。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往往可獲得舉一反三之功。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系,因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志。 居住在雲貴川三省交界處四川大涼山地區的彝族人民,至今仍保留了豐富而又歷史淵遠的天文學知識,他們以十二獸紀日,今天是鼠日,明天即牛日,虎日趕虎街,豬日趕豬街。有些地方建十二獸神廟,每年舉行祭禮活動,在肅穆庄嚴的氣氛中跳十二獸神舞蹈。「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保俗語表明人們普遍對老鼠的憎惡。然而,遠古時代的不少氏族、部落卻認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並為自己是老鼠的後代而自豪,他們描繪、雕刻老鼠的形象,在儀式或節目期間隆祀厚祭,祈求鼠祖先的保護。白族虎氏族認為其始祖為雄性白虎,虎也不會傷害他們。當要出遠門時,一定要選在屬虎的那天,認為只有這樣,做事才會吉祥如意。有的人從遠方回來,也一定要算準日期,只有虎日才進門坎。白族雞氏族則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從金花雞的蛋里孵化出來的,認為公雞知吉凶,會保佑他們。在遷徙時,將東西裝在背籮里,上面放一隻公雞。到達新遷地區後,公雞在什麼地方叫,就在什麼地方安家。在他們看來,公雞叫的地方,就是最吉利的。中國的龍,具有圖騰的基本特徵,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神。在《說文解字》中解:「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傳說炎帝、黃帝、堯、舜和漢高祖劉邦的誕生及其形貌,都與龍有關,是龍種、龍子。古越人也以為自己是龍種,故斷發紋身,以像龍子。 直至今日,我們還常說「龍的傳人」或「龍的子孫」,這些都是圖騰祖先觀念的殘余。至於龍圖騰神觀念,更為普遍,大多數民族都曾把龍視為保護神。野豬神是北方狩獵民的崇拜對象,在滿族中列為大神,說它身比山高,鬢毛如林,山裡的溝谷都是它的獠牙所害,是部落守護神。把牛視為遠古創世神獸的有納西族。在納西族書中記述了這頭在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頂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搖地動,由納西族人始祖開天七兄弟和開地七姊妹將它殺死,用牛頭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頭,肋祭山嶽,血祭江河,肺祭太陽,肝祭月亮,腸祭道路,尾祭樹木,毛祭花草。於是,便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才有了萬物生長的清靜世界。從此,牛才作為神聖物用來做祭聖物,用來做祭祀天地山川的犧牲供品。納西族十分崇敬牛神。對馬的崇拜多流傳於北方游牧民與游獵民中。保安族中流傳有雪白神馬的神話。滿族有供奉馬神習俗,清代文獻中多有祭馬神儀和修建馬神廟的記述。達斡爾族人稱神馬為「溫古」,這種神馬不準女人騎,可隨處吃、走,不準人驅趕,甚至可以在田中隨意吃秧苗。神馬多為全白色,全尾全鬃,從不修剪,並常在鬃尾拴五綵綢作為標志。 圖騰崇拜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圖騰一詞來源於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記"。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於某種特定的物種,大多數情況下,被認為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系,於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生了關系,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生過親緣關系,於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玄鳥便成為商族的圖騰。因此,圖騰崇拜與其說是對動、植物的崇拜,還不如說是對祖先的崇拜,這樣更准確些。圖騰與氏族的親緣關系常常通過氏族起源神話和稱呼體現出來。如鄂倫春族稱公熊為"雅亞",意為祖父,稱母熊為"太帖",意為祖母。鄂溫克人稱公熊為"和克"(祖父),母熊為"惡我"(祖母)。苗、瑤、畲的盤瓠傳說。匈奴狼的傳說(《魏書·高車傳》匈奴單於生二女,姿容甚美,國人皆以為神,單於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將以與天。'乃築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請天自迎之'。經三年,復一年,乃有一老狼,晝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處此,欲以與天,而今狼來,或神物天使之然'。下為狼妻,而產子。後遂繁衍成國,故其人好引聲長歌,又似狼嗥。)侗族傳說其始祖母與一條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為侗族祖先。 "totem"的第二個意思是"標志"。就是說他還要起到某種標志作用。圖騰標志在原始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會組織標志和象徵。它具有團結群體、密切血緣關系、維系社會組織和互相區別的職能。同時通過圖騰標志,得到圖騰的認同,受到圖騰的保護。圖騰標志最典型的就是圖騰柱,在印第安人的村落中,多立有圖騰柱,在中國東南沿海考古中,也發現有鳥圖騰柱。浙江紹興出土一戰國時古越人銅質房屋模型,屋頂立一圖騰柱,柱頂塑一大尾鳩。故宮索倫桿頂立一神鳥,古代朝鮮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鳥桿,這都是圖騰柱的演變而來。圖騰的標志作用幾乎體現在各個方面,如: 1、旗幟、族徽 中國的龍旗,據考證,夏族的旗幟就是龍旗,一至沿用到清代。古突厥人、古回鶻人都是以狼為圖騰的,史書上多次記載他們打著有狼圖案的旗幟。"西夏狼主"50年代,哈薩克族部落有的還打著狼旗。東歐許多國家都以鷹為標志,這是繼承了羅馬帝國的傳統。羅馬的古徽是母狼,後改為獨首鷹,東羅馬帝國成立後,又改為雙首鷹。德國、美國、義大利為獨首鷹,俄國(原始圖騰為熊)、南斯拉夫為雙首鷹。表示為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波斯的國徽為貓,比利時、西班牙、瑞士以獅為徽志。這些動物標志不是人們憑空想像出來的,它原於原始的圖騰信仰。 2、服飾 瑤族的五色服、狗尾衫用五色絲線或五色布裝飾,以象徵五彩毛狗,前襟至腰,後襟至膝下以象徵狗尾。畲族的狗頭帽。(據傳說,盤瓠為人身狗首形象。畲族傳說,其祖先為犬,名盤瓠其毛五彩。高辛帝時,犬戎犯邊,國家危機。高辛帝出榜招賢,謂有能斬番王首來獻者,妻以三公主。龍犬揭榜,前往敵國,乘番王不備,咬下番王首級,銜奔會國,獻於高辛帝。高辛帝因其是狗,不欲將公主嫁他,正在為難之際龍犬乎作人語:"你將我放入金鍾之內,七天七夜,就可以變成人形。"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餓死,打開金鍾一看身已變成人形,尚留一頭未變。於是盤瓠穿上大衣,公主戴上狗頭冠,他們就結婚了。) 3、紋身 台灣土著多以蛇為圖騰,有關於百步蛇為祖先化身的傳說和不準捕食蛇的禁忌。其紋身以百步蛇身上的三角形紋為主,演變成各種曲線紋。廣東蛋戶自稱龍種,綉面紋身,以像蛟龍之子,入水可免遭蛟龍之害。土蕃奉彌猴為祖,其人將臉部紋為紅褐色,以模仿猴的膚色,好讓猴祖認識自己。 4、圖騰舞蹈 即模仿、裝扮成圖騰動物的活動形象而舞。塔吉克人舞蹈作鷹飛行狀。朝鮮族的鶴舞。龍舞、獅舞。 所謂圖騰,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它們不僅不會傷害自己,而且還能保護自己,並且能獲得它們的超人的力量,勇氣和技能。人們以尊敬的態度對待它們,一般情況下不得傷害。氏族,家族等社會組織以圖騰命名,並以圖騰作為標志。 所謂圖騰文化,就是由圖騰關念衍生的種種文化現象,也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圖騰當做親屬,祖先或保護神之後,為了表示自己對圖騰的崇敬而創造的各種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現象英語統稱之為totemism。 圖騰文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現象之一,圖騰文化的核心是圖騰觀念,圖騰關念激發了原始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逐步滋生了圖騰名稱、圖騰標志、圖騰禁忌、圖騰外婚、圖騰儀式、圖騰生育信仰、圖騰化身信仰、圖騰聖物、圖騰聖地、圖騰神話、圖騰藝術等,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絢麗多彩的圖騰文化。 圖騰標志或稱圖騰徽號,即以圖騰形象作為群體的標志和象徵。它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社會組織標志和象徵,具有識別和區分的作用。圖騰標志與中國文字的起源有關。 圖騰 將某種動物或植物等特定物體視作與本氏族有親屬或其他特殊關系的崇拜行為。原始社會中宗教的最初形式之一。圖騰為印第安語totem的音譯,源自北美阿耳貢金人奧季布瓦族方言ototeman,意為他的親族,即指一個氏族的標記或圖徽。處於氏族社會的原始人相信本氏族起源於某一動物、植物或其他特定物類,並認為這種物類是其氏族的象徵和保護者,因而對之加以特殊愛護並舉行各種崇拜活動。而且,原始人一般對這些物體持禁殺、禁食或禁止觸摸等謹慎和敬畏態度。原始氏族社會的這類現象即被稱為圖騰崇拜。原始人還常用繪畫或雕刻等來作為其氏族圖騰的形象及標志,將之置於房屋、帳棚、柱子、旗幟等器物之上,如立於村頭或家宅前的圖騰柱等;有的圖騰亦被作為文身的圖像或起著其他裝飾作用,如被繪於某種木片和石片上,或被安裝在帽子及盾牌上等。這些作為氏族標記和徽章的圖騰形象均被認為具有某種靈性或神秘力量,能夠保護本氏族的生存延續和發展壯大。

❸ 中國古代有那些種圖騰分別代表什麼

1、狼圖騰

狼是突厥系民族圖騰,阿爾泰民族的另一支東胡也敬畏狼。漢史載,古代突厥系民族高車認為他們是一個美麗匈奴公主和一匹狼的後代。而烏孫的祖先則傳說是棄嬰和母狼阿史那的後代。烏孫、高車,一為匈奴養子,一為匈奴之後,加之傳為匈奴別部的突厥,皆有狼祖神話,

以此推之,匈奴亦當有狼祖神話,只是消失於久遠的歷史年代之中而已。突厥第一汗國的王族姓氏阿史那就是來自於突厥傳說中的母狼阿史那。阿史那這個詞在古突厥語中是指蒼色的狼眼。傳統意義狼圖騰代表的是天----'騰格里',草原人在死後會把屍體運到特定的地方,供狼吃掉。

他們認為只有這樣做,死後才能到騰格里享福,才能回到騰格里的懷抱,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蒙古大草原上的牧民就是用這種方式下葬的,這是他們對騰格里·對天的崇拜。這種傳統在內蒙和蒙古已很少見了。

2、鳥圖騰

在原始時代,鳥形圖像的出現比較普遍,不僅存在於黃河流域的史前人類中,而且在長江流域的原始遺存中也有普遍發現。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有雙鳥朝陽象牙雕刻、鳥形象牙雕刻、圓雕木鳥,甚至在進餐用的骨匕上也刻有雙頭連體的鳥紋圖像。

可見,鳥圖騰崇拜在原始人的圖騰崇拜中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古籍中也能找到一些氏族的鳥類名號,如少昊部落就有鳳鳥氏、玄鳥氏、青鳥氏、丹鳥氏等等。在中國南方的古代民族中,越人的圖騰標志主要是鳥。居住在山東、江蘇一帶的東方各種夷人,據古籍記載,他們最初也是以崇拜鳥為主。

從民族志的材料中來看,中國大多數近現代少數民族,都還或多或少地殘留有鳥圖騰崇拜的文化痕跡。怒族、苗族、滿族、朝鮮等都有鳥圖騰,並有關於鳥是自己祖先的神話。此外,黎族、珞巴族、赫哲族也都有鳥圖騰。在彝族的圖騰崇拜中,在門上掛一隻鷹,認為這樣能起到避邪的作用。

3、蛇圖騰

上古三代時,福建境內至少居住著7支互不相屬的土著部族,古文獻稱之為「七閩」。春秋末,楚滅越國,部分越人遁入福建,史稱這個時期的福建土著為「閩越」,他們喜歡傍水而居,習於水斗,善於用舟,最重要的習俗是以蛇為圖騰、斷發紋身,盛行原始巫術。

《說文解字》在解釋「閩」字時說:「閩,東南越,蛇種。」所謂「蛇種」,意謂閩越人以蛇為先祖,反映他們對蛇的圖騰崇拜。在相當長時期內,這種崇拜一直存在於閩越族的後裔中。如閩侯疍民,直至清末仍「自稱蛇種」,並不諱言。

他們在宮廟中畫塑蛇的形象,定時祭祀。在船舶上放一條蛇,名叫「木龍」,祈求蛇保佑行船平安,若見蛇離船而去,則以為不祥之兆。清代,福州一帶疍民婦女,發髻上多插著昂首狀蛇形銀簪,其寓意亦為不忘始祖。

4、葫蘆圖騰

由葫蘆神話衍生的傳說亦多種多樣,最出名的就是盤古開天闢地。據傳盤古出世時,將身一伸,天即高,地便墜下,天地相連處,盤古則左手持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用鑿擊,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氣升降,清者上為天,濁者下為地,自是混濁初開。

盤古與葫蘆圖騰的關系:彝語專家劉堯漢在《論中國葫蘆文化》中指出,盤古就是葫蘆,盤古的盤,即是葫蘆;古-意為開端,所謂盤古,即「從葫蘆開端」。

5、龍圖騰

最早提出龍圖騰說的是聞氏一多。聞先生在他的一篇專門談論龍鳳的文章中這樣說道:「就最早的意義說,龍與鳳代表著我們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兩個單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為在『鯀死,……化為黃龍,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鳥(即鳳),降而生商』兩個神話中,

人們依稀看出,龍是原始夏人的圖騰,鳳是原始殷人的圖騰(我說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為歷史上夏殷兩個朝代,已經離開圖騰文化時期很遠,而所謂圖騰者,乃是遠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種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龍鳳當作我們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可說是再恰當沒有了。」

對龍的崇拜在中國歷史上是一種綿延了數千年的特殊現象。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龍具有非凡的能力,他有鱗有角,有牙有爪,能鑽土入水,能蟄伏冬眠;他有自然力,能興雲布雨,又能電閃雷鳴。龍就是廣義的圖騰,有著圖騰的實物體現。

龍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這也體現了華夏民族絕對優於其他民族—不屈、頑強、團結,龍是蛇圖騰兼並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也就是龍是從蛇演變過來的,傳說中龍的形象是: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意。

中國歷代君王,皇袍上都以龍為帝王標志。說明龍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龍就是一種權利、力量、智慧的綜合體,龍的廣義解釋,最能體現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所以中國人始終愛龍、望龍、信龍。無論中國人走到哪裡,都以自己是龍的傳人感到驕傲和自豪!

❹ 杭州的茶文化起源

證明杭州灣地區是茶樹起源中心及華夏茶文化起源聖地

摘 要 在距今八千年前的杭州跨湖橋遺址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樹種籽」,這意味著世界上終於有了一顆古老的茶樹種籽,這是零的突破,證明世界上有茶屬茶樹種至少在八千年以上,比已知最早的雲南2700年樹齡的野生大茶樹,大大提早了五千多年。這顆茶籽不僅是「茶樹起源中心在杭州灣地區」的確證,還是人類在八千年前就已與茶有了聯系的確證。而同時出土的跨湖橋遺址出土的原始茶與茶釜,使世界飲茶的歷史一下提前到八千年前!我們看到了八千年前的原始茶麵貌,我們還可以藉此破譯遠古茶的更多秘密。進而聯系種種茶文化遺存,證據確鑿地提出「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較完整發展環節證據的茶文化起源聖地」的新觀點。

關鍵詞 杭州灣出土;八千年前;世界上最早;茶樹種籽;原始茶與茶釜;茶樹及茶文化起源中心

一、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樹種籽」

(一)證明世界上有茶樹至少在八千年以上

這顆極其珍貴而難得的世界上最早的「茶樹種籽」,出土於2001年發掘的杭州蕭山跨湖橋遺址T0510探方的第7層中,由於一直未引起考古人員的重視,只當作一般出土種實對待,故消息沒有傳開。直到2005年4月13日,我在翻閱新購之《跨湖橋》(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①時,在《跨湖橋遺址出土的植物種實》彩版四五頁上突然看到一顆茶籽的圖片及「茶Camellia sinensis」字樣,真是非常震驚,幾疑看錯——我深深知道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世界上終於有了一顆古老的茶樹種籽,這是零的突破;而且它已有八千歲之久,證明世界上有茶屬茶樹種至少在八千年以上,比已知最早的雲南2700年樹齡的野生大茶樹,大大提早了五千多年。

為了進一步核實,筆者特地去浙江省考古所,在原考察者鄭雲飛博士的幫助下,近距離地觀察到這顆茶籽:其表皮呈黑褐色,略有炭化跡象,但並不粗糙,較為平滑;其形狀為1.42×1.58厘米的圓形,種臍端微圓突,種臍處營養器官部分已消蝕為空,故呈現一條裂口。從種籽較圓,種臍位於圓中並呈圓突來判斷,應為單室茶果(一個茶果中只有一顆種籽)的種籽;其外觀,與今杭州地區的龍井茶樹的單室茶果種籽形狀非常接近,而體積大小,則完全相符合,而與皮糙個大的油茶子或西南某些較原始的大茶樹茶籽差別較大。這真是很有意味的,值得更深入地追考研究。

(二)是「茶樹起源中心在杭州灣地區」的確證

一般來說,可食葉的茶樹屬於山茶科(Theaceae)茶屬(Camellia)茶樹種(Camellia sinensis)。現已發現山茶科共有28屬700多種,其中茶屬有200多種,如山茶花種(Camellia Joponica)、茶梅種(Camellia Sasangua)等都是。茶屬是山茶科中較原始的一個屬,而據地質考察,至少在3000萬年前的第三紀中新世,山茶科植物已在長江中下游以南、雲南東部等「南部南亞熱帶及熱帶植物省」出現(見中科院南京地質生物研究所宋之琛、李浩敏等《我國中新世植物區系》文,《古生物學報》1978年4期)②。前蘇聯植物學家瓦維洛夫等在長期深入考察後,認為茶樹起源中心在中國東部等地③;瑞典著名植物分類學家林奈最先為茶樹定學名:Thea sinensis,意即「中國茶樹」;然國內一般都認定茶樹起源於雲貴川鄂一帶。

在這以前,唯在杭州灣南岸地區曾發現地質年代為第三紀的茶屬葉化石一塊,貴州晴隆縣發現晚第三紀的一顆接近四球茶樹種的種籽化石,但都無法確定是茶樹種。因此,這顆茶樹種籽,不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古茶樹種證據,再加上茶屬葉化石、中國東部說、以及自古至今文獻等記載數浙江茶、茶事、茶俗一直早而多等綜合因素,這茶籽還是推翻以往各種茶樹原產地之說,成為「茶樹起源中心在杭州灣地區」的確證。

(三)是人類在八千年前已與茶有了聯系的確證

而且非常重要的是,這顆茶樹種籽出土於文化層中,是與橡子、陶器等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物一起發現的,是人類的採集物,而不是自然的遺落。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是人類在八千年前已與茶有了聯系的確證!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作進一步探索:很顯然,跨湖橋人已對茶籽感興趣,所以才會收藏它,而茶籽是沒法食用的(苦澀得不得了),八千年前也無榨油的可能(且此茶籽也非油茶子),何況茶籽者,本就是茶的種籽,這是它最本質的特性,故其最大的可能應該是作種子採集儲備的。推測當時跨湖橋人已開始喝茶葉之茶了,所以才會對茶籽感興趣,也即,茶樹已受到重視;而從其它種種信息及跡象分析,當時當地已有茶樹已可以肯定,那麼這顆茶籽應該正是跨湖橋人在八千年前已開始培植茶樹的證據(雖說只有一顆茶籽,但它是歷經八千年時光的倖存,從或然率角度來說,這一顆,已代表了當時至少有上千顆以上)。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茶之故鄉,但一直說不清國人是何時開始喝茶的,眾說紛紜,大膽的追溯至神農時代,也有贊同始於西周的,謹慎的甚至主張唐或三國魏晉。此類觀點,基本上是依據對文獻史料不加考辨的尋章摘句,而非研究。1980年代以來,筆者一直在對華夏茶文化之根作很深入的研究與追尋,通過對考古發現和民族文史等多方面資料的綜合探析,認識到飲茶必起源於原始時代,並與古越人有關,1990年提出了「飲茶文化創始於中國古越人,可追源到新石器早期」的新論,引起史學界與茶學界的極大重視——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觀點,一個顛覆性的論點,不是筆者別出心裁的創新,而是依據大量資料跨學科研究探尋所得出的扎實結論。

這一結論由於正確而漸漸被更多資料所證實,並還釋疑了不少古老的茶文化謎團,因而已為許多深入研究者所信服與認同,稱之為茶史研究上的一大突破,深刻地影響了茶學界,開辟出一片原始茶文化研究的新領域。與此同時,則是西周、三國、唐代等說的被擯棄。如此較前已有很大突破,但由於沒有過硬證據,結論還停留在分析推論階段,很難令人完全信服。不過只要觀點正確,證據自然會慢慢聚攏來,跨湖橋出土的茶樹種籽,作為茶史上可確認的最早茶樹種實物,確鑿地將有茶樹及飲茶之始大大推前到至少八千年以前,杭州也因此在世界茶史上有了源頭意義的明確而重要的地位。

二、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原始茶與茶釜

說到茶,須先說明:茶料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眾所周知的茶葉,一類則是「非茶葉」。

在跨湖橋T0411⑧層中出土了一件小陶釜,外底有煙火熏焦痕,器內盛有一捆植物莖枝,長度約5—8厘米,單根直徑一般在0.3—0.8厘米間,共約20餘根,紋理結節均很清晰,出土時頭尾整齊地曲縮在釜底。顯然,這是陶釜煮燒植物莖枝的遺跡,考古人員定其為中葯及罐。然而,這捆植物莖枝,顯然未經過炮製處理,也即,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中葯;且葯性也無法確斷。故只能稱之為「煮燒一種湯液的植物莖枝」。至於這樣的湯液是什麼?相信熟悉民間飲食文化的人都會脫口而出說「茶」的,民間習慣將凡用枝葉和葯草等煮成的益體飲料稱為「茶」,可見其合適的稱呼應當是「茶」。

多數人已不知古老的茶曾有用各種植物的根、莖、皮、葉、花、果等為原料煎煮出來的歷史了。其實這類古老的煎茶如今在民間土俗中還有較多保留,如「葛根茶」、「桑枝茶」、「白楊樹皮茶」、「槐樹葉茶」、「玫瑰花茶」、「山楂核桃茶」等等。其中桑枝茶及赤檉柳茶皆用「帶葉莖枝」為原料,而古風猶存的雲南傣族等,則有將春茶樹梢「連枝帶葉」摘下,懸於火上烤香後放入茶罐內煎煮為茶的風習。值得一提的是,這類茶煎煮後的廢棄物非常接近於該出土物的狀態——經烘烤後外皮干緊的莖枝不易腐爛,而煮熟的葉子則已消亡。遠古煮茶的原料是十分廣泛的,因此,無論該出土物為何種植物,均不妨礙其為「茶」的性質,並且,該種出土植物無論葯性如何,也都可歸入「茶」的范疇之中。

跨湖橋遺址出土的茶與茶釜,使世界飲茶的歷史一下提前到八千年前!我們看到了八千年前的原始茶麵貌,我們還可以藉此破譯遠古茶的更多秘密。

三、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較完整發展環節證據的茶文化起源聖地

跨湖橋出土的茶樹種籽、及原始茶與茶釜,以無可否認的真實存在,證明了八千年前杭州已有茶樹,人們已經喝茶。而我的系列研究早已指出(這里只能簡要述之):「茶」是誕生於森林中的,故「茶」(古越語讀若zo),最初是指「對森林的利用」,「雜」字還殘留其遺意。因此,起初不僅許多食物等稱作「茶」,就連房屋等也稱為「茶」,如「舍」(古音so)等,即「茶」之遺呼;同樣,「船」在古時又稱「槎」(古音co,古不分z、c、s音),也是「茶」之遺呼。發展到後來,才集中稱呼某些益身食物及原料乃至樹等為「茶」。從「茶」可指稱茶樹、茶葉、茶湯等來看,其名稱的含混不分,正是起於原始蒙昧時代的胎記。「茶」稱呼的概念發展歷程大致如下:

森林中的一切被利用物——可生食動植物(基諾族涼拌生食茶、湖南三生茶即其遺韻)——以動植物原料煮燒的多湯食物(苗族打油茶、隴南罐罐茶、江南蓮棗茶是其遺韻)——以植物等原料煎煮的飲料(如川貝萊菔茶、桑菊茶等)——以茶葉煮泡的飲料。

簡而明之,「茶」大致經歷了「森林——食物——飲料」這樣三個發展階段。其中,「食物」及「飲料」前階段,為「非茶葉之茶」;到「飲料」後階段,才出現「茶葉之茶」。

從跨湖橋出土的茶與茶釜來推算,「非茶葉之茶飲料」大致出現在已發明煮燒器的數萬年前,成熟於已有陶器的1萬年前後;從八千年前就已有茶樹來看,「茶葉之茶」的出現可推至萬年前後;從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出土打茶筒、豐富的茶崇拜遺跡等,分布於杭嘉湖地區距今約六千年的崧澤文化中出土了最早的擂茶缽來看,吾中華飲茶是誕生、豐富及成熟於杭州灣一帶的(也即古吳越地區)。

茶文化起源非常古老,有著曲折漫長的歷史面貌,杭州至今存留著源頭意義上的較完整發展環節遺跡。如從「名隨其主」來追溯,「茶」之音為古越語,則杭為越人;從茶誕生於森林來說,杭州自古流傳著「龍井女茶祖與十八棵茶祖樹傳說」,是茶祖崇拜的信仰解釋部分,類似佛教的經本,實即茶圖騰原始宗教《聖經》遺存;而龍井山上還有古老的「胡公廟」受歷代茶農祭祀,顯然正是茶神廟;

而最近在杭州龍塢茶鄉一座晚清茶商所建的「古雕花樓」的梁枋上,新發現一對「龍井茶供」雕刻:其下為頗有唐代風韻的「荷葉蓮蓬碗」,其上是「二葉一芽的龍井茶青」,組合成以龍井茶青供茶祖的意蘊圖案。而其旁還有一對供果實、一對供花朵的雕刻圖案,共組合成「六合茶清供」雕刻圖案。這與性愛嗜茶,有著濃郁茶圖騰遺俗的土家族茶農,在造屋時要在梁木中央鑿個眼,再用紅布包上茶葉、米、銀子、硃砂,並滴上酒,塞填於梁眼內,以祈茶圖騰鎮邪佑福的古俗,具有相同含義,是一脈相承的遺風;

舊時杭州茶鄉,每年第一鍋新茶炒好時,必須先恭敬地沖泡第一杯新茶,虔誠地敬奉在「灶神」面前,並在清茶旁放上一支翠柏,含祝願:新茶炒如翠柏一般青綠,其中含有更遠古深奧的茶圖騰含義。這些都充分證明了杭州確曾有原始的茶圖騰崇拜存在過——茶圖騰是人類森林時代的原始宗教;再從茶為食物追溯,則杭古有七家茶、立夏茶、阿婆茶、擂茶、豆子茶、綉茶等原始性狀的食物茶,今「餘杭咸茶」為其遺韻;若從茶為飲料追溯,則跨湖橋出土茶與茶釜為非茶葉飲料茶的最早證據,崧澤文化的擂茶缽及南宋杭人熱衷吃的擂茶是其延續;「茶葉之茶」正是從這類茶中分化進化出來。

從茶圖騰、原始茶、到世界上最早的茶樹種籽、原始茶與茶釜、擂茶缽與擂茶④等,杭州已卓然成為世界上唯一有較完整發展環節證據的茶文化起源聖地!因此,跨湖橋出土的茶樹種籽及原始茶與茶釜,是奠定杭州為「華夏茶都」的重要聖物,是確認杭州為茶樹起源中心及飲茶發源地的重要證據,它們解釋了杭州自古以來茶文化濃郁之根深流長緣由,讓杭州茶文化因此而居有世界茶文化之祖的地位,杭州人對此尤其不可等閑視之!

❺ 杭州2022年第十九屆亞運會會徽名為什麼

杭州2022年第十九屆亞運會會徽名為潮湧。

「潮湧」的主體圖形由扇面、錢塘江、錢江潮頭、賽道、互聯網符號及象徵亞奧理事會的太陽圖形六個元素組成,下方為主辦城市名稱與舉辦年份印鑒,兩者共同構成完整的杭州亞運會會徽。

扇面造型反映江南人文意蘊,賽道代表體育競技,互聯網符號契合杭州城市特色,太陽圖形則是亞奧理事會的象徵符號。

會徽鎖定「錢江潮水」的原因

1、浙江精神

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

2、千古奇觀

杭州的錢塘潮湧這一自然現象歷經數千年,觀潮已變成獨特的人文景觀。能夠將這獨特的自然及人文景觀轉化成圖騰,這是團隊的原始沖動。

3、體育精神

本會徽設計視覺上舒緩、柔和,但在平靜之中大潮湧動,而這種平地波翻起,滄浪鼎沸時的境界也正是體育競技所追求、所提倡的,潮湧回應競技,用弄潮兒比喻運動健兒,這是一個公眾視角。

4、良辰吉日

八月十八潮,正當杭州亞運會開幕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