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石頭書的資料
石頭書是中國古代原始的書籍,即把文字刻在石頭上。
它起源於東漢,而最大的石頭書出於唐朝。中國現存的最早石刻文字,是唐初於陳倉(今陝西寶雞)發現的春秋時期10個石鼓上的刻文。唐朝時印刷術還不很發達,為避免人們在學習經書時傳抄錯誤,唐文宗下令將《詩經》《論語》等十二部儒家經書,刻成石經,立於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學內,供學員們抄錄、誦讀。
清朝康熙年間,有人用九塊石板補刻了《孟子》一書,同開成石經放在一起,所以又稱十三經刻石。
(1)杭州南宋石徑什麼時候開擴展閱讀:
中國的石刻文字始於何時,有待考證。雖然夏商周三代都有刻石傳世,但均為後世偽造。可信的只有商代《小臣系簋》斷耳銘文、《婦好墓石磬刻文》。春秋戰國時代的石刻文字主要有二:一為著名的石鼓文;二為河北平山發現的河光刻石,僅兩行19字。
以前的石刻著錄書,一邊拿按時間為順序分類,看不出字之間的關系。
根據石刻的內容與體裁,大致可以分為六類:碑誌,刻經,造像,詩文,題識,雜刻。
⑵ 杭州在古代的時候杭州是哪個朝代的都城
一,杭州是南宋和吳越國的首都。
二,南宋時期叫做臨安,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國,在杭州建都為錢塘。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但在當時還是重要的地方,因為此地有得天獨厚的水源條件,養育了一方人.這時杭州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看來杭州這一地方也是有悠久歷史的。
⑶ 南宋石經的什麼具體的歷史價值
杭州南宋石經又稱「宋高宗御書石經」或「南宋太學石經」。現存杭州碑林(原杭州孔廟),共85石。 在封建王朝 刊刻石經是炫耀文治的一種手段,客觀上它有規范漢字字體、字形的功能。同時立石太學將石刻墨本刊發到各州學,起標准教科書作用。
參考文獻: 《南宋石經考述》 陳光熙 陳進 浙江學刊(雙月刊) 1998年1期 來源CNKI
⑷ 著名城市杭州有什麼的美稱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⑸ 南宋歷史簡介
簡介:
南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宋高宗趙構在臨安重建宋朝,史稱南宋,與金朝東沿淮水,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西夏、金朝和大理為並存政權。南宋偏安於淮水以南,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經濟發達、古代科技發展、對外開放程度較高,但軍事實力較為軟弱、政治上較為無能的一個王朝。
1127年,康王趙構南渡,定都臨安,建南宋。1279年,陸秀夫背著趙昺投海,南宋亡。南宋存152年,歷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恭帝、端宗、帝昺九帝。
(5)杭州南宋石徑什麼時候開擴展閱讀
北宋覆亡後,趙構定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重新建立宋朝,沿用「宋」國號,由於疆域相對於北宋而言位置靠南,史稱南宋。
1138年,遷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宋史高宗卷六:"庚辰,帝不御殿。以方居諒陰,難行吉禮,命秦檜攝冢宰,受書以進。是月,虛恨蠻犯嘉州忠鎮砦。是歲,始定都於杭。」)
南宋時期是加強中央集權、「干強枝弱」的時期。南宋繼承了北宋「強干弱枝」政策,在中央地方權力、官僚機構、司法、軍權等方面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系列措施,為維護國家內部統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國內環境。
從用人制度上看,南宋是所謂「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南宋時期,取士更是不受出身門第的限制,只要不是重刑罪犯,即使是工商、雜類、僧道、農民,甚至是殺豬宰牛的屠戶,都可以應試授官,南宋的科舉登第者多數為平民。
南宋初年,以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門下侍郎。中書侍郎並改為參知政事為副相,廢尚書左、右丞官。
從宰相官稱來看,三省已並為一省。孝宗時,索性將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改為左、右丞相,參知政事未變(左、右丞相,唐玄宗時為尚書省長官,宋為中書的長官)。
⑹ 杭州西湖晚上開到幾點
杭州西湖是24小時都可以參觀的。
⑺ 石徑寺2022年9月25日開門嗎
開門。石經寺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山泉鎮古驛社區,始建於東漢末年,石經寺為川西著名五大叢林之一,在該寺的官網顯示到,該地以及與2022年9月25開放,每日開放時間為早晨八點到晚上六點,深受人們的喜愛。
⑻ 杭州在古代的時候杭州是哪個朝代的都城
杭州在古代的時候杭州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
杭州地處中國華東地區、錢塘江下游、東南沿海、浙江北部、京杭大運河南端,是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 、國際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
歷史沿革
杭州烏龜洞遺址古人類化石的發現證實五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杭州這片土地上生活,[12]蕭山跨湖橋遺址的發掘證實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現代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餘杭良渚文化被譽為「文明的曙光」。杭州夏商周屬「揚州之域」。
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今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里,並舍其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
一說,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禹杭」,其後,口語相傳,訛「禹」為「余」,乃名「餘杭」。春秋時,吳國、越國兩國爭霸,杭州先屬越國,後屬吳國,越滅吳後,復屬越。戰國時,楚國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