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我所有所發 杭州蔣星峰騙子的事情的澄清!
0 0
Ⅱ 杭州西湖有哪寫名人,與他們的事跡
空亭一座,還有什麼能讓人想起蘇小小浪漫凄婉的悲劇故事;
草坪一方,有誰能知道這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當年的埋骨之處;
無名墳堆,辛亥革命烈士遺骸竟然依舊躺在城西的雞籠山上;
……
40年前,一大批為西湖增色的名人墓葬,從西湖周邊消失了,連同他們的故事,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
西湖北山街的整治正在進行中,也許今年「十一」,我們又會發出一聲感嘆:西湖又變樣了!希望這並不僅是對西湖自然風景本身的贊嘆,更是對蘊涵在湖光山色間那濃濃的人文積淀發自內心的景仰。因而,在如今改造工程尚未結束的時候,很多杭州的熱心市民覺得似乎該說些什麼,不為其他,只為那些承載著歷史、如今散落各處的名人墓葬……
四十年的一段塵封記憶
前不久,一位年過七旬的市民蔣大伯找到記者,講述了40年前,西湖邊的名人墓葬曾進行清理;40年後,他希望能在此次北山街改造時,及時考慮恢復或回遷一些名人墓葬,增添西湖的文化內涵。如果再不進行搶救,那些名人事跡以及有關他們的一些故事,很可能就此失傳。
吳子剛,上世紀六十年代擔任過杭州市園管局局領導的離休幹部;陳潔行,浙江省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錢塘舊夢》作者;丁雲川,一位熱心杭州考古事業的老人,他們和蔣老一起,向我們講述了那些歷史片段。
西湖勝地,有多少豪傑志士文人騷客將身後事寄於此處。40年前的西湖邊,曾經遍布墓葬和紀念碑。比如在原二三四五公園的地方,曾有陳英士銅像、北伐誓師宣言紀念碑、八十八師淞滬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在西泠橋頭有蘇小小墓,再西有辛亥革命烈士秋瑾墓、陶成章墓、楊哲商墓、沈由智墓;麴院風荷處有岳飛墓;丁家山處有劉莊主人劉學詢及其親族墳墓十穴;在花港觀魚處,牡丹園原來為無主墳地;在孤山東麓有辛亥革命浙軍攻克金陵烈士墓——七星墳、國民黨上將王電輪墓及墳庄、陳模墓、林祠、林啟墓、辛亥革命烈士徐錫麟墓,後山有林和靖墓、菊香墓、徐寄塵墓、夏超墓、馮小青墓、蘇曼殊殊墓等。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為了整治西湖,就開始逐漸搬遷和拆除一些墓葬和紀念碑。特別是1964年,隨著文革的臨近,曾在西湖邊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搬遷行動,一些著名的名人墓葬與亂墳一起在幾夜間被全部挖起遷走。甚至連岳飛、秋瑾、徐錫麟、辛亥革命浙軍攻克金陵烈士墓——七星墳等全部被挖掘搬遷。紀念亭拆除、碑被打碎,遺骨有些被搬遷到雞籠山的亂墳中、有些乾脆被銷毀。
一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結束,在杭州的一批文人和有識之士的呼籲下,岳廟被恢復,秋瑾墓被回遷至西泠橋的另一端,並且還塑了像。徐錫麟、浙軍攻克金陵烈士墓——七星墳、陶成章墓、楊哲商墓、沈由智墓等一批辛亥革命名人墓葬被遷到鳳凰嶺南天竺原來演福寺舊址,重修墓葬,並樹墓碑以供後人憑吊。
在這幾年進行的西湖環湖整治中,章太炎墓、於謙祠等又一批名人墓葬及紀念祠堂被回遷或恢復。
但是仍有一大批名人墓葬至今沒有被恢復……
名人墓辭西湖邊
武松:亦真亦假皆無影
歷史:武松是南宋時期跟隨宋江造反的三十六人之一,歷史上確有其人。施耐庵著的中國古典長篇小說《水滸傳》中「景陽崗打虎」、「醉打蔣門神」等故事,已是家喻戶曉。在第119回「魯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錦還鄉」中因為魯智深坐化六合寺,武松也在此出家,至八十高齡善終。
另有一說,此武松不是《水滸傳》中的武松,而是清代的一個義士,為杭州百姓除害,深得市民愛戴,死後,杭州市民感念其德,集資將他葬在西泠橋畔。
遭遇:在現香格里拉飯店對面的草坪處的一棵青松下,原為武松墓,據蔣大爺回憶,以前這里有一個四角石亭,內有墳包和一塊墓碑。1964年挖掘時,的確發現了一根特別粗大的長腿骨。後遺棄。
現狀:目前在其原址為一片草坪,沒有任何標志,一棵高大的青松枝葉茂盛,為下面的草坪遮擋著風雨。
蘇曼殊:詩僧流落雞籠山
歷史:蘇曼殊15歲去日本留學,在日本的幾年裡,結識了陳獨秀、黃興等人。回國後,加入了光復會,從事反清活動,與革命黨人多有交往。17歲後,蘇曼殊削發為僧,之後寫了不少詩作和小說,在文學史上也有了一席之地。
遭遇:他在上海去世之後,孫中山給予葬資,徐自華得知他們正在尋找葬地,捐出了西湖孤山北麓的一塊地安葬蘇曼殊。蘇曼殊就這樣在身後選擇了西湖的孤山。但是後來蘇曼殊墓的墓壁坍塌,1964年,墓被遷至雞籠山。
現狀:至今,蘇曼殊的遺骨仍舊湮沒在雞籠山荒草叢中。
長眠在雞籠山的名人還有辛亥革命的一對英烈夫婦裘紹和尹維峻、林啟、惠興、林寒碧和徐自華,他們的身後之地也同樣處於湮沒的境地。
蘇小小:此地空留慕才亭
歷史:蘇小小是南齊錢塘人,名歌妓(即歌女),聰明美麗,才華出眾。她平時就喜歡乘坐自己設計的油壁香車游覽西湖。有一次在白堤偶遇騎著青驄馬的宰相的公子阮郁,兩人一見鍾情。為表達愛慕之情,蘇小小口吟《同心歌》一首:「妾乘油壁車,郎跨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蘇小小也就此不再出面歌唱,在杭州掀起軒然大波。消息傳到了宰相耳里,連夜把兒子帶走,從此音訊皆無。蘇小小幾次尋找都沒有結果,抑鬱成病。有一次她在寺廟燒香,碰到窮書生鮑仁,贈銀百兩,資助他進京趕考。鮑仁應試及第,任滑州刺史,專程來向蘇小小道謝,蘇小小已經謝世。鮑仁根據她的遺願「生於西泠,死於西泠,埋骨西泠,不負好山水」,將其葬於西泠橋畔,後人又在墓上建造「慕才亭」。蘇小小的墓建成後,唐代詩人李賀、白居易等都曾到墓地拜謁,並作詩紀念這位才女。
遭遇:蘇小小墓據傳至南宋時已經出現在西湖邊,此後屢有毀修。清乾隆時,墓外觀為石砌八稜角、上覆青瓦丹柱墓亭,據傳所有柱子的四面都刻滿了歷代吟唱蘇小小的詩詞對聯。民國初年改為外包水泥的圓丘形墓。1964年被清除,發現其為一空墳。
現狀:1988年,只在墓亭原址上修造了六角攢尖頂亭,名「慕才亭」。亭邊的說明簡單地介紹了「蘇小小的故事」。
修繕,專家點子ABC
提議一:有選擇回遷
也許西湖美譽過盛,自古以來,有多少人心願埋骨於此,大大小小的人物已經無法盡數。要把這些墓葬全部恢復顯然是不現實也沒必要。只能結合此次西湖的綜合整治,有選擇地重修或者回遷部分墓葬。比如在百姓中影響較大,對杭州提升人文內涵有較大意義的,須盡可能恢復;而對一些相對影響較小,或者屬於群體人物,但又對杭州的古城保護有一定作用的,可以嘗試在西湖以外的別處進行整體的清理,比如類似鳳凰嶺的辛亥革命紀念墓地等建造一個西湖古代文人墓群,讓人有選擇地慨嘆憑吊。
提議二:原汁原味還原歷史
說聲恢復也許不難,問題是怎麼恢復?杭州的丁雲川老先生是個熱心市民,一直以來他以自己民間的方式感悟西湖,在他看來,要恢復這些名人墓葬,就要盡可能的保持原樣,原汁原味地還原歷史,讓今人在與古人共享同一天地的場景中緬懷逝者。
提議三:改良墓碑
但是針對原樣恢復的提法,陳潔行教授卻並不苟同:「如果現在還在西湖邊重新修起一個個饅頭墳包的話,無疑是煞風景的。」他提議不妨借鑒西方的墓碑,以台階式造型,既免去墳包的荒涼感,層層遞進又便於人們品讀碑文。
記者特意去西湖邊逛了一圈,有些碑文確乎過於簡單了些,像蘇小小墓,只有簡單幾句話。假設重修的話,可以把那凄美動人的故事寫進碑文,也許人們看了這個故事,會永遠記住西湖,記住『慕才亭』。」
提議四: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陳潔行教授甚至提出浪漫之都的西湖應該更顯浪漫色彩,不一定要讓人想起這是個墓。就像現在的秋瑾墓,就沒有墓的形狀,而設計成一尊秋瑾雕塑。再比如蘇小小,經過幾世的變遷,我們已無從知曉她的神韻,此時盡可求其神而不必拘於形。陳老有一個很浪漫的設想,「慕才亭」里樹的並不一定要是蘇小小的雕像,一輛「油壁香車」一騎「青驄馬」也許更傳神。試想一駕精心設計的花車,緩緩行進在西湖邊,微風吹過,吹開窗簾的一角,裡面的人物若隱若現,仔細看時卻又看不真切,讓人浮想聯翩。
西湖因人物而美麗
西湖的美麗,西湖的魅力,從來就不單純是這山水,而是這些生活在西湖故事裡的人物。一座斷橋,是因為有了白娘子;一座凈寺,是因為有了濟公。可以說,沒有人物,也就沒有了西湖的色彩。
西湖文化
毫無疑問,這些散落各處的名人墓葬與西湖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單是西泠橋畔慕才亭上那副楹聯:「千載芳名留古跡,六朝韻事著西泠。湖山此地曾埋玉,風月其人可鑄金」就牽引出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據了解,慕才亭的四根柱子上原本都刻有這樣的楹聯,記載著歷代文人的憑吊詩文,而今大多都已散失,也許借著蘇小小墓的再次修繕,可以重拾這些有關西湖的珍貴史料。
西湖故事
西湖邊每一個墓葬,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就拿武松墓來說,《水滸傳》中的武松,其結局人們都很清楚,書中寫到:八十善終。可民間流傳的說法,這位打虎英雄晚年的日子可並不那麼好過。由於仇家較多,武松在晚年被人砍了另一手;可由於其雙腿功夫依然了得,鴛鴦腿、兔子雙蹬腿踢將起來依然虎虎生風,於是又被其仇家砍斷雙腿,成為一廢人。後懇求同門師兄弟魯智深「送吾歸天」才得以結束餘生。
西湖故事可以信手拈來,涌金門前浪里白條張順與風浪比高,北山街上紅梅山莊里李慧娘與當朝權貴嚴嵩智斗;被郭沫若評價為與《紅樓夢》媲美的《再生緣》,亦是在西湖邊誕生;更別說那耳熟能詳的許仙與白娘子……這些優美的民間故事,都將隨著名人墓葬的恢復繼續流傳。
西湖歷史
西湖的山水清麗明朗,可凝結其中的歷史史實卻充滿著厚重感。岳武穆被十二道金牌召回臨安,吟唱著《滿江紅》,寂然走上黃泉路,世間傳說,其被害死後,屍骨不得安葬,一獄卒偷其衣物掩埋於今潮王路一帶,成為眾所周知的「衣冢墓」。而據陳潔行教授介紹,如今的岳墳確是英雄埋骨處,文革時並未挖到底,一直到文革結束,挖出宋時石人石馬等等,才判斷出下面的確有英雄骸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正式被確定為國家級文保單位。
三台山路邊的於謙祠、西泠橋南側的秋瑾墓以及辛亥革命時那些捨生取義的群豪,個個都有一段盪氣回腸的故事,恢復這些名人墓葬,不僅可以為這些名留青史的歷史人物故事找到史實依據,也為西湖增添了歷史厚重感。
西湖旅遊
就像前面提到的關於武松墓主的爭議,也許現在無法定論,可作為一種傳說,這時候故事本身的真實性已經退居第二,在人們心中更在意的是故事的內容。就像陳潔行教授說的:不必用學術的眼光究其真偽,一個人物一個故事就是一種旅遊資源。
記得關於梁祝的傳說也有很多版本,山東有一個梁祝故居,餘姚也有一個梁祝故居,杭州的萬松嶺則是兩人同窗苦讀的所在。不管通過何種途徑流傳,當這個說法逐漸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知的時候,關於這些事實的真假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已經成為一種資源,能引得遊人紛至沓來。
Ⅲ 超劃算欄目的蔣大伯的廣告實際嗎
現在,很多東西都利用互聯網的方式傳播信息,當然廣告都是屬於虛擬的。
Ⅳ 楊彪的大伯是誰
楊彪的大伯為楊森,楊森不僅僅是一名軍閥最重要的是和蔣介石早年相識,早年多次幫助蔣介石。1945年前早就和蔣介石是兒女親家,他就把三女兒嫁給了蔣介石的侄兒竺培豐,和蔣介石成為兒女親家。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貴州省主席。
楊森頗具傳奇色彩,歷經辛亥革命、護國戰爭、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歷史時期,既有早年討袁護國 ,炮擊英艦、保護朱德、陳毅、胡志明的正義之舉,又有勾結吳佩孚破壞革命、製造「平江慘案」和積極追隨蔣介石打內戰的斑斑劣跡。
(4)杭州電視台蔣大伯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家庭生活
楊森在國民黨軍閥中,以妻妾成群,兒女眾多而出名,他公開的妻妾有12位,子女共有43人,其荒唐畸形的婚姻分外引人注目,在人世間曾蒙上千古之謎。楊森的第一夫人是其發妻張氏,這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成婚之初,倆人感情甚篤,張氏孝順體貼公公婆婆,善待小叔小姑,又能勤儉持家,在楊家內外口碑甚好。後來,楊森考入成都陸軍速成學堂後,張氏暴病身亡。楊森青年喪妻,很是傷痛,發跡後便讓妻弟張元培來到二十軍,充當了一位軍需官,算是緬懷亡妻的一種補償。
Ⅳ 蔣昌建主持的黑客節目叫什麼
《智造將來》。
由支付寶獨家冠名,在浙江衛視播出、優酷視頻獨播的大型社會公益性科技節目《智造將來》,便為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網路安全「公開課」。
在《智造將來》即將播出的第五期節目中,杭州市刑偵支隊副支隊長陸忠民警官率領六名網路安全工程師,直接現場演示「不法分子」如何對用戶的手機展開攻擊:誘騙用戶點擊鏈接、下載文件、掃二維碼。
節目特色
在舞台環境配置上,節目組在攝影棚中建起兩座塔——「未來塔」和「幽靈塔」最大程度營造未來空間感;在主持陣容上,除了有著名主持人蔣昌建坐鎮外,還創新加入了AI機器人主持蔣萊萊,人機互動主持的新穎模式也表達了節目對科技的敬意。
在內容環節上,節目配置的科技入庫時刻也非常亮眼,在《智造將來》的舞台上,科技庫的概念更像是為科技人們開啟的一扇智造大門,是對科技研發足跡的點滴積累。
Ⅵ 浙江衛視小強熱線的電話號碼是多少
浙江衛視小強熱線的電話號碼是0571-8890909090。
《小強熱線》是浙江電視台教育科技頻道民生新聞節目,榮獲「中國電視十年十佳民生新聞欄目」,由主持人小強,小胡和李楊主持。
由小強主持的《小強熱線》從2003年開播以來,為民解決各種困難140000多件,為2000多位貧困生解決學費問題,幫助近百位身患重病的群眾募集醫療費共計400多萬元。
(6)杭州電視台蔣大伯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小強,大名王志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強熱線》是浙江省內最受歡迎的民生新聞節目,也是「中國電視十年十佳民生新聞欄目」之一。
《小強熱線》一直穩居浙江省級頻道省、市網平均收視率節目排行榜第一名,欄目品牌影響力、廣告創收均居省級電視媒體同類欄目首位。
2011年5月18日,浙江電視台教育科技頻道著名主持人小強從省委副書記夏寶龍手中接過了「慈善之星」的榮譽證書,同時他還正式成為首位「浙江慈善大使」。
憑借《小強熱線》,小強獲得了無數榮譽:浙江省「愛心大使」、第六屆中國廣播電視主持人「金話筒」提名獎、全國教育電視最佳主持人、浙江省廣播電視主持人作品評選一等獎、浙江省「五個一批」宣傳人才、浙江省青年記者職業聯賽綜合大獎、最具人氣獎雙料冠軍等。
Ⅶ 艾青到底叫什麼名字呢
艾青(原名蔣正涵,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號海澄,生於浙江金華,中國現代文學家、詩人。 1928年,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1933年,第一次用筆名發表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1979年,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心副會長等職。1985年,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勛章。1996年5月5日因病逝世,享年86歲。
Ⅷ 杭州電視台蔣大伯推薦的東西
您是想問杭州電視台蔣大伯推薦的東西是什麼嗎?一台格力中央空調。蔣大伯住在杭州德信·柏林印象,去年裝修時,買了一台格力中央空調,向別人推薦這台空調,結果去年夏天搬進來之後沒用多久,空調就出故障了。今年又出了問題,一直沒修好。
Ⅸ 「很多老人生病住院了才懂:人到老年,老伴指望不上」你怎麼看
現在許多有一定經濟能力的夫妻年老時都會選擇和兒女分開生活。他們一直認為,老倆口都健在時,平時互相陪伴關心,生病了再互相服侍照顧對方,不用麻煩兒女,自己過自己的小日子,多好!可是,事實情況真的是這樣的嗎?
64歲的蔣伯伯和62歲的潘阿姨在我們眼裡一直是恩愛夫妻,平時不管去散步、買菜、購物,都是一道來一道往的,幾乎形影不離,而且兩個人一直有談有講,有說有笑,感情很好的樣子。
蔣伯伯是名退休教師,工資收入還可以;潘阿姨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一輩子沒上過班。蔣伯伯56歲那年內退後,由於他們早就不再種農田,兩個孫子也已到上學年齡,不再需要他們幫忙,於是他們就搬到了集鎮上居住,過起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Ⅹ 姓蔣的名子的來歷
1、姓氏源流
蔣(Jiǎng )姓源漢比較純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之後,以國名命氏。據《左傳》、《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載,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後來蔣國被楚國所滅,伯齡的後代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稱蔣姓。《元和姓纂》中記載:「周公第三子伯齡封蔣,子孫氏焉,國在汝南期思縣。」期思縣因期思公復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濱縣城東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鄰死河,系春秋時楚滅蔣後所置,屬於汝南郡,魏、晉時改屬弋陽郡。因此,蔣姓祖根在今河南省淮濱。
2、出自其他少數民族中有蔣姓。如滿、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瑤、傣、土家、壯、羌及苦聰人有此姓。
2、得姓始祖
蔣伯齡。據《元和姓纂》中記載,將氏出自姬姓,乃周公旦第三子伯齡之後,以國名為氏。周武王姬發滅掉荒淫無道的商紂王之後,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繼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攝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紂王之子武庚和東方夷族的叛亂,確定宗法制,創立了典章制度,並不斷分封同姓諸侯,其中將自己第三子伯齡封於蔣地(今河南省固始東北蔣集,一說今河南省光山縣西),世稱蔣伯。公元前617年,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便以國名為姓,稱為蔣氏,並尊蔣伯齡為蔣姓的得姓始祖。
3、遷徙分布
河南為蔣姓的最初發祥地,楚滅蔣後,蔣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遷。秦漢之際,有蔣姓西遷入陝西,東遷入山東,其中在山東博興、壽光的蔣姓繁衍的最為旺盛,故蔣姓世代有以「樂安」為堂號的習俗。蔣姓南遷較一般姓氏都早,始於漢代,東漢建武年間,逡道侯蔣橫遭讒害,其九子避難四方,光武帝醒悟後,九子皆隨地封侯,即:公華侯潁、會稽侯鄭、臨蘇侯浙、臨湖侯曜、浦亭侯巡、臨江(今重慶忠縣)侯川、九江(今屬江西省)侯稔、雲陽(今陝西省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蘇省宜興)侯澄。可見,自蔣橫以後,其子孫多數散居於我國南方的江蘇、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並且成為當地的開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蔣姓活動范圍大大增加。東漢末年,有一支從河南遷往山東東萊郡,三國時曹魏的蔣濟即其後裔。此期有蔣休(西漢名臣蔣翊之十世孫)自樂安遷義陽羨縣(今江蘇宜興),其子孫有遷浙江奉化之三嶺。據考證,天下無二蔣,蔣姓中國人本出自於一家。漢代以後的蔣姓,大都出自江蘇的宜興,其始祖為函亭侯蔣澄,後來中國的蔣姓人家,絕大部分都是從宜興繁衍出來的。唐初,陳元光入閩開漳,有蔣姓將佐隨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蔣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時,蔣翊的後人蔣顯,出任四明監鹽官,住在寧波城內的采蓮橋,其後代文人蔚起,成為甬上望族。宋以後,福建、廣東蔣姓已盛,元季,仕傑公(宋神宗金紫光祿大夫蔣浚明之裔)始遷奉化武嶺禽孝鄉(即今溪口鎮),此即蔣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閩粵蔣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居台灣,蔣姓族人大批隨往。如今,蔣姓已廣布天下,尤以四川、江蘇、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蔣姓約佔全國漢族蔣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蔣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七。
4、歷史名人 蔣伯齡:據《元和姓纂》等史書記載,西周初年,武王不久便雲逝,成王繼位,但因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名旦,因采邑在周,故稱周公)攝政。其弟兄們不服,聯合武庚和東方夷族反叛,周公出師東征,平定了叛亂。此後,周公確立宗法制,創立典章制度,並不斷分封諸侯,其中將自己的第三個兒子伯齡封於蔣地(今河南固始縣)建立諸侯國。春秋時(公元前617年)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便以國為氏,稱蔣氏。
蔣翊:漢杜陵(今陝西省西安)人,以廉直名,王莽執政,告病返鄉,終身不出。他庭院中有三條小路,只與羊仲、求仲二位隱士來往。後來人們把「三徑」作為隱士住所的代稱。
蔣琬:三國時蜀漢著名大將軍。初隨劉備入蜀,後為諸葛亮所重,任丞相長史。諸葛亮攻魏時,他主持兵源糧餉的供應。諸葛亮稱他為「社稷之器」,諸葛亮死後,他曾代諸葛亮執政,任大將軍、錄尚書事等職。
蔣顯:三國時蜀漢著名大將軍蔣琬之子,蔣斌之弟。蜀漢降魏時,傳達停戰消息給守在劍閣的姜維,翌年,在鍾會發動叛變後,死在亂軍中。
蔣干:字子翼,九江人,早年效力於曹操手下。後來曹操聽說周瑜年輕有為,便讓蔣干去勸降周瑜。據史書記載,蔣干「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所以有那麼大的名聲也是不足為奇的。周瑜迎接蔣干時,直接道破了他的目的:「子翼遠來,為曹氏作說客乎?」蔣干聽了,就不再多說什麼了。周瑜又留蔣干在營中住了三天,讓他觀看糧草兵卒,周瑜說的那段「大丈夫處事」也就是在這時說出來的。而蔣干聽了以後,也只是笑,不再提游說的事。蔣干回去後,就對曹操說道:「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蔣防:義興(今江蘇省宜興)人,唐代文學家、翰林學士。有傳奇小說《霍小玉傳》為其代表作。蔣捿陽羨(今節,來隱晦曲折地表達其愛國思想,清人劉熙載對其推崇備至,譽之為「長短句之長城」。
蔣植:清代戲曲作家、文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作有雜劇、傳奇16種。詩文負盛名,與袁枚、袁翼並稱「江右三大家」。
蔣伊:江蘇省常熟人,清代書畫家、詩人,性孝友,負才略,工詩文,善繪事,康熙十二年進士及第,有《莘田詩文集》傳世。
蔣仁:清代篆刻、書法家。名泰,字階平,後因於揚州平山堂的「蔣仁」古銅印而改名仁,字山堂,號吉羅居士、女床山民,浙江省杭州人。其篆刻以丁敬為宗而能自出新意、別具情趣,因性情耿介,不輕易為人奏刀,流傳作品不多。被譽為「西泠八家」之一。
蔣子文:三國時廣陵 (今揚州)人,漢末為秣陵尉,追逐強盜至鍾山腳下,戰死。東吳初年,有官員看見蔣子文在大道上乘坐白馬、手執白羽扇、侍從左 右跟隨身旁,和生前一模一樣,皇帝於是為蔣子文立廟堂,並將鍾山改名蔣山。白馬村、蔣王廟遺跡留作為地名,就保存至今。
蔣士行:明代畫家,浙江省長興縣人。善圖繪,新畫的真武像尤為獨絕,與《上庵圖像》、《瀑布龍口聖像》合稱三絕。
蔣士銓:字心餘,一字苕生,號清容,又號藏園,晚號定甫,或自署離垢居士。鉛山(今屬江西省)人。清代詩人、文學家、戲曲作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他與袁枚、袁翼並稱「江右三大家」。著有《忠雅堂集》等。
蔣廷錫:江蘇省常熟人,清康熙文華殿大學士,進士出身。工詩善畫,尤精花卉,多用逸筆寫生,點綴坡石,無不超絕。曾奉雍正皇帝命核定「古今圖書集成」共一萬卷。還撰有《青桐軒》、《秋風》、《片雲》等。
蔣翊武:湖南省澧縣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武昌起義後,曾代黃興任戰時總司令,固守武昌。袁世凱竊取政權後,他參加討袁戰爭,失敗後被殺,時年28歲。
蔣先雲:湖南省新田人,早期共產黨員,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後參加北伐,1927年5月,在河南省臨潁與奉系軍閥主力決戰中英勇犧牲。年僅25歲。
蔣百里:名方震,號澹寧,浙江省寧海人,軍事理論家,陸軍上將。一生精心研究軍事理論及世界軍事狀況,著述宏富。軍事著作有《國防論》等,有《蔣百里全集》傳世。
蔣介石:名中正。早年入保定軍校學習,後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依附滬軍都督陳其美。後在上海經營交易所失敗,投靠孫中山。1924年,孫中山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蔣介石表示擁護,得到孫中山信任派去原蘇聯學習。回國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1926年製造了中山艦事件和整頓黨務案,排斥共產黨人,乘機取得國民黨中央常委會主席、組織部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等職。1927年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南京建立國民黨政府,任軍委會委員長、中央政治局會議主席,掌握了軍政大權。1948年他召開國大會議,通過憲法,他被推選為總統。1949年冬,他率領國民擋部分高級官員和殘余部隊退至台灣。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逝,終年88歲。
蔣經國:又名建豐,俄語名字叫尼古拉,浙江奉化人,蔣介石長子,早年留學蘇聯,1949年去台,1975年任國民黨中央主席,1978年任「總統」。1988年1月在台北病逝。蔣經國病逝以後,我國領導人對蔣經國的不幸逝世深表哀悼,並在1月14日發表了談話,肯定了蔣經國先生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灣獨立」,主張國家統一,表示要向歷史作出交待,並為兩岸關系的緩和作出一定的努力這一系列行動。中共中央以及有關人士和蔣經國在大陸的親屬都向台北發去了唁電。
蔣光鼐:廣東省東莞人,國民黨高級愛國將領,「一·二八」事變後,率十九路軍英勇抗日,一九三三年發動反蔣政變,旋即失敗,建國後,任職於中共。
蔣築英:浙江省杭州人,光學科學家,全國勞動模範,畢業於北大物理系,他業務上精益求精,工作上勤勤懇懇,為「四化」建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被奉為新時期知識分子的楷模,死時年僅43歲。
蔣氏:明代女醫生。歙縣(今屬安徽)人。其夫程邦賢精兒科,蔣氏深得其夫醫學之精粹,且能施外科手術。有一初生七日小兒,糞門(肛門)無孔,腹脹危殆。詢知出生時尚能飲乳,故診為臟腑無隔,唯穀道未分。遂於肛門准確位置以手術刀穿刺,胎屎隨出。又用綿紗條蘸蜂蜜時時通暢潤滑以防復閉,乃得痊癒。次子程相、媳方氏均精醫術。
5、郡望堂號
1、郡望
東萊郡:東萊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治所在掖縣(今山東省萊州市),東漢時移治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東)。後改為國,唐朝時曾改為萊州。
樂安郡:東漢永元十年(公元96年)改千乘郡置國,治所在臨濟(今山東省青縣高苑鎮西北)。相當於現在山東省博興高青、桓台、廣饒、壽光縣等地區。三國魏時改為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山東省博興西南)。
2、堂號
樂安堂:蔣姓出自姬姓,是周王朝的後代。周公旦的第三個兒子伯齡,被封在蔣地(今河南省固始東北蔣集,一說今河南省光山縣西),建立了蔣國。春秋時蔣遭楚滅,伯齡的子孫即以國名為姓,稱蔣氏。後來子孫中有人遷在樂安(今山東省鄒平),並在那裡發展為望族。
鍾山堂:後漢時有秣陵尉蔣子文在山中剿匪時犧牲了。他生前說過「我的骨頭輕,死後一定成神」。到了三國時代,吳國孫權在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建了國都。一天,孫權到鍾山堂游覽,果然看到了死去好久的秣陵尉蔣子文,騎著白馬,拿著鵝毛扇子,孫權於是就在鍾山上給他蓋了廟,專門派人奉祀他。蔣氏因以「鍾山」為號。
九侯堂:西漢時蔣詡忠於漢室,王莽篡漢後要他做臣子,他堅決不幹,就被王莽殺害了。光武帝中興漢室後,蔣詡已死,光武帝就把他的九個兒子都封為侯。蔣氏因以「九侯」為號。
此外,蔣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居易堂」、「亦政堂」、「慎樞堂」、「樂安堂」等。
6、宗族特徵
1、天下無二蔣,蔣姓來源比較純正。
2、蔣姓源於北,而盛於南,是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
3、歷史上蔣姓人材濟濟,若星漢燦爛。
4、字行輩份斷則有續。如據《灰湯蔣氏支譜》載,湖南寧邑蔣姓一支字行為:「際忠成源河海兆,永朝世立國泰民,安湘啟祖傳嗣廣,英賢恆守應昌榮。」續修派語字行為:「原泉資必達,深造得常盈,孝友承先業,詩書建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