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知道有關錢塘江大橋的資料
錢塘江大橋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錢塘江上,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橫貫錢塘南北,是連接滬杭甬、浙贛鐵路的交通要道。大橋於1934年8月8日開始動工興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歷時三年零一個月時間。錢塘江大橋的建成不但極大地方便了錢塘江南北的交通,而且與六和塔一起構成了西湖風景名勝區南線宏偉壯麗的景觀。大橋全長1453米,分引橋和正橋兩個部分。正橋十六孔,橋墩十五座。下層鐵路橋長1322.1米,單線行車;上層公路橋長1453米、寬6.1米,兩側人行道各一點五米,雄偉壯觀。大橋如虹飛架南北,錚錚鐵骨肩負重任。錢塘江大橋的設計、建造主持者是當代橋梁專家茅以升博士。為了完成建橋重任,茅以升毅然辭去北洋大學教席,隻身來到杭州。首次採用氣壓沉箱法掘泥打樁獲得成功,打破了外國人認為「錢塘江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橋」的預言。為中國人民長了志氣。由他主持制訂的建橋方案不但切實可行,而且比美國橋梁專家華德爾提出的方案減少投資約二百萬元,終於被當局採納。雄偉壯麗的大橋,抒發出中華兒女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豪情壯志,而銘刻其中的「殫精竭智千日功,通車之日卻炸橋」的扼腕痛心卻使國人永志難忘。 1934年11月11日,錢塘江大橋開工興建。39歲的茅以升受命擔任錢塘江大橋的總設計師、總工程師。當時,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的鐵蹄已經踐踏了我國東北地區,並對華北乃至整個中國虎視眈眈,妄圖亡我中華。茅以升盡管不是政治家,但他熱愛祖國,對時局的憂患使他保持了清醒的頭腦。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茅以升有一種連他自己也不願意正視的預感,作出了驚醒世人的重大決定——他在大橋南2號橋墩上留下一個長方形的大洞。對於這個原設計中沒有的重大改變,茅以升沒有向任何人解釋原因。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終於爆發,整個9月、10月,淞滬抗戰異常激烈。戰爭的硝煙已經彌漫到杭州上空,錢塘江大橋的施工也進入了最緊張的階段。9月26日,錢塘江大橋的下層單線鐵路橋率先通車。茅以升期盼著上海能夠阻擋住日軍進攻的腳步,然而,持續了3個月的淞滬會戰終以上海陷落結束,杭州也危在旦夕。筋疲力盡的茅以升已經明顯地感到他已無力把握這座大橋的命運。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政府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毀錢塘江大橋。茅以升在南2號橋墩留下的長方型大洞,其實就是預防這一時刻的來臨。當晚,茅以升以一個橋梁工程學家嚴謹、精準的態度,將錢塘江大橋所有的致命點一一標示出來。整個通宵,100多根引線,從各個引爆點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懷著親手掐死親生嬰兒一樣的痛楚,茅以升一直陪伴著歷經艱險建造起來的大橋,址到親眼看到最後一根引線接好。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難忘、最難受、最難捱的一天,在事後來對家人的回憶訴說中,那種痛苦,那種無奈,真使他欲哭無淚。11月17日,是茅以升多麼渴望卻又沒敢指望的大橋全面通車的第一天,當第一輛汽車從大橋上駛過,兩岸數十萬群眾使勁鼓掌,掌聲經久不息。茅以升後來回憶說:「所有這天過橋的十多萬人,以及此後每天過橋的人,人人都要在炸葯上面走過,火車也同樣在炸葯上風馳電掣而過。開橋的第一天,橋里就先有了炸葯,這在古今中外的橋梁史上,要算是空前的了!」 1937年12月23日下午1點,茅以升終於接到命令:炸橋。下午5點,日軍的先頭部隊已隱約可見,人群被強行攔阻,所有的引線都點燃了。隨著一聲巨響,錢塘江大橋的兩座橋墩被毀壞,五孔鋼梁折斷落入江中。總長1453米、歷經925個日日夜夜、耗資160萬美元的錢塘江大橋,最終在通車的第89天癱瘓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日軍士兵友永河夫在硝煙彌漫中,拍下了炸毀後的錢塘江大橋。幾十年後,友永河夫來到北京,帶著對戰爭的懺悔,將他拍攝的這張照片親手交到了茅以升的手中。大橋炸毀的這一天晚上,透過蒼茫暮色,茅以升先生凝視著由他一手炸毀的大橋殘影,看著江北岸愈來愈亮的火光,茅以升滿腔悲憤地在書桌前寫下8個字:「抗戰必勝,此橋必復」。他的願望直到全國解放之後的1953年才得以實現。如今,杭州段的錢塘江上聳立著六座大橋,錢江二橋、錢江三橋、錢江四橋……,唯獨錢塘江大橋橋名不改,巍然屹立在月輪山前。大橋北堍,豎起了茅以升的全身銅像,人們永遠懷念這位中國傑出的橋梁專家、深沉的愛國主義者,人們也不會忘記錢塘江大橋的這一段慘痛的傳奇歷史。 2006年05月25日,錢塘江大橋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139752.htm
⑵ 錢塘江大橋介紹
錢江一橋,原名錢塘江大橋,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六和塔附近。1934年8月8日開始興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茅以升為總設計師。橋長1453米,分引橋和正橋。正橋16孔,15座橋墩。上層為公路橋,寬6.1米,兩側有人行道,各1.5米。它也是中國自行建造的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雙層桁架梁橋。
大橋總工程師羅英曾出過一個上聯:「錢塘江橋,五行缺火」欲征下聯,始終無人應對。抗日戰爭時期,為阻擋日本侵略軍,錢塘江大橋於1937年12月23日被炸斷,茅以升曾揮淚寫下了「斗地風雲今變色,炸橋揮淚斷通途,五行缺火真來火,不復原橋不丈夫」的詩句。
錢塘江大橋後又多次被炸斷。其中在1949年5月3日,被往南撤退的國軍工兵部隊炸毀了鐵路橋的部分鐵軌,但由於地下黨的保護,其他部分沒有損壞。直到1953年9月,大橋方得到全面修復。錢塘江大橋從建成至今一直未進行過技術上的大修,2000年曾進行過一次規模最大的維修,也僅是更換了公路橋的橋面板。該橋設計壽命50年,已經超期服役20多年。
為了保護錢江一橋,自1990年代已經禁止貨車通行。當穿越錢塘江的新浙贛線隧道建成之後,錢江大橋將不再通火車。這里也是觀賞著名的錢塘潮和六和塔的好地點。
(2)杭州之江大橋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茅以升與錢塘江大橋:
1934年,浙贛鐵路正在興建,要與滬杭鐵路銜接,需在錢塘江上架設一座大橋。時任浙江省建設廳廳長的曾養甫雖是官員,卻是學者出身,畢業於天津北洋大學和美國匹茲堡大學,學的是礦冶。他請來了在橋梁界頗有名氣的北洋大學教授茅以升。
當時在中國的大江大河上,雖然也有一些現代化大橋,但都是外國人造的。為了實現中國人自己設計並建造第一座現代化大橋的夢想,茅以升毅然辭去教席,隻身來到杭州,擔起錢塘江大橋工程處處長和工程委員會主任的重任。在此之前,中國政府鐵道部顧問、美國橋梁專家華德爾曾搞過一個設計,是一個公路、鐵路、人行道同層並行的聯合橋。
形象佝僂、橋面寬、橋墩大、穩定性差,投資需要758萬銀元;而茅以升經過一年多的勘察、設計、籌備,設計出了一個雙層聯合橋,外形美觀,橋基穩固,投資只需510萬銀元。這樣的方案,當然被政府採納。
錢塘江乃著名的險惡之江,水文地質條件極為復雜。其水勢不僅受上游山洪暴發之影響,還受下游海潮漲落的約束。江底的流沙厚達41米,變遷莫測,素有「錢塘江無底」之說。
因此,民間有「錢塘江上架橋——辦不到」的諺語,工程技術界也認為在錢塘江上架橋,困難重重。有的外國工程師妄言:能在錢塘江上造大橋的中國工程師還沒出世呢。這時,血氣方剛、矢志不渝的茅以升站了出來。
1934年11月11日,錢塘江大橋開工興建。建橋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是打樁,需要穿越40多米厚的泥沙在9個橋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樁。初期辛苦一天,只打成一根樁。茅以升從澆花壺水把土沖出小洞中受到啟發,採用「射水法」,提高到一天可以打30根樁,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
建橋遇到的第二個困難是水流湍急,難以施工。茅以升發明了「沉箱法」,將長18米、寬11米、高6米、重達600噸的鋼筋混凝土沉箱,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壓氣擠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業。
開始時,放置一隻沉箱,一會兒被江水沖向下游,一會兒被潮水頂到上游,上下亂竄。後來根據一位工人的建議,把每個3噸重的6個鐵錨改為每個10噸重,沉箱問題才得以解決。第三個困難是架設鋼梁。茅以升採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運法」,潮漲時用船將鋼梁運至兩墩之間,潮落時鋼梁便落在兩墩之上,省工省時,進度大大加快。
茅以升充分發揮8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和900名工人的智慧,攻克了80多個難題。在總工程師羅英協助下,基礎、橋墩、鋼梁三項工程一起施工,上下並進,一氣呵成,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經過近三年的艱苦奮戰,終於勝利竣工。
⑶ 有誰知道杭州之江大橋的位置在什麼地方
之江大橋規劃位置位於錢江一橋和錢江五橋之間,是高速路網在杭州市區西南部跨江連接市區快速路網的一條重要通道。
起點順接杭新景高速公路杭州南收費站,是杭新景高速車輛通往市中心的捷徑.在大橋西端設置之浦互通分別與國道G320、之浦路相接,跨過錢塘江後與規劃中的彩虹大道相接,終點位於濱文路與浦沿路交叉口,路線全長約5.6公里,其中江中范圍橋梁長度約為1.8公里。
之江大橋及其兩端接線工程採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技術標准,計算行車速度80公里每小時,兩岸江堤之間增設行人過江功能。
⑷ 請問杭州錢塘江有九座大橋,請問是哪九座名稱。
錢塘江大橋(錢江一橋)
彭埠大橋(錢江二橋)
西興大橋(錢江三橋)
復興大橋(錢江四橋)
袁浦大橋(錢江五橋)
下沙大橋(錢江六橋)
之江大橋(錢江七橋)
九堡大橋(錢江八橋)
江東大橋(錢江九橋)
望採納 ,希望對你有幫助,點擊左邊採納答案即可
⑸ 杭州之江大橋的介紹
杭州之江大橋也叫錢江七橋,是杭新景高速公路延伸線,全長為1724m,項目總投資達29.5億元。之江大橋包括一座過江橋梁,2處互通,分別與320國道、之浦路相接,跨過錢塘江後與彩虹大道相接。江中主橋為雙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採用拱形門式索塔。兩個主塔高約97米,主橋長478米,分三個橋孔。其中主孔跨徑為246米,兩邊的橋孔均為116米。
⑹ 杭州的人口大約有多少
杭州概況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省會,浙江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東南重要交通樞鈕,中國最大的經濟圈——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第二大中心城市。杭州經濟發達,有「錢塘自古繁華」之稱,經濟總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二位,經濟綜合實力躋身全國大中城市前十位。 全市面積16596平方千米,其中市轄區3068平方千米。總人口660.4萬人,其中市轄區409.5萬人。轄8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共有57個街道、110個鎮、39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678個社區、65個居民區、3666個行政村;其中市轄區共有44個街道、49個鎮、3個鄉,597個社區、4個居民區、807個行政村。 轄上城、下城、拱墅、江干、西湖、濱江、蕭山、餘杭8個區,臨安、富陽、建德3個縣級市,桐廬、淳安2個縣。以香樟為市樹,桂花為市
⑺ 大橋鎮有多少人口
人 口
20185人
大橋鎮地處全國最具經濟活力的長三角城市群的中心位置,區位優勢明顯,鄰近有滬杭甬、乍嘉蘇、申嘉湖、杭浦和杭州灣跨海大橋北連接線等5條高速公路的中心節點,並緊鄰上海虹橋、浦東和南京祿口三大國際機場以及上海、嘉興(乍浦)、北侖三大港口和大小洋山港。南湖區大橋鎮是嘉興市城市的東大門,滬杭高速公路、07省道、杭州灣跨海大橋相互交織,水陸交通便捷。全鎮區域總面積85.23平方公里。
⑻ 簡單介紹錢塘江大橋的歷史背景
錢塘江大橋是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鐵路公路兩用雙層橋,1935年4月6日正式開工,1937年8月14日就遭遇了第一次敵機的空襲,但在一個月後,9月26日大橋鐵路通車,11月17日,公路通車。
同年12月23日為抵禦侵華日軍而炸橋,1944年10月日軍修通鐵路橋(公路橋一直未通),同年2月4日游擊隊又一次炸橋,1946年6月橋工處回杭州修復大橋,1947年3月大橋臨時通車,1949年5月3日國民黨敗退時應付炸橋且橋工處當天臨時修通,1950年4月大橋臨時修復,1953年9月大橋六號墩修復,從此大橋全面修復完工。
錢塘江大橋的設計、建造主持者是當代橋梁專家茅以升博士。為了完成建橋重任,茅以升毅然辭去北洋大學教席,隻身來到杭州。首次採用氣壓沉箱法掘泥打樁獲得成功,打破了外國人認為「錢塘江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橋」的預言。
為中國人民長了志氣,由他主持制訂的建橋方案不但切實可行,而且比美國橋梁專家華德爾提出的方案減少投資約二百萬元,終於被當局採納,雄偉壯麗的大橋,抒發出中華兒女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豪情壯志,而銘刻其中的「殫精竭智千日功,通車之日卻炸橋」的扼腕痛心卻使國人永志難忘。
(8)杭州之江大橋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茅以升與錢塘江大橋的故事
1937年11月11日,日軍的戰火逼近杭州。在16日下午,茅以升正在橋工處工作,突然有位客人來訪,說是南京方面的,有機密要事,必須面見茅以升。
來者為南京工兵學院的丁教官,他向茅以升出示了一份南京政府的絕密文件後,簡單地介紹了當前十分嚴峻的形勢,並十分嚴肅地說:「如果杭州不保,錢塘江大橋就等於是給日本人造的了!奉上級命令,因敵軍逼近杭州,要在明日炸毀錢塘江橋,以防敵人過江。」
丁教官還透露,炸橋所需炸葯及爆炸器材都已經直接由南京運來了,就在外邊的汽車上。說完,便拿出軍方命令,要橋工處協同辦理炸橋事宜,限明日完成。
茅以升聞言,大吃一驚,想不到戰事演變會如此之快!集兩年半心血好不容易建成的大橋,鐵路剛剛通車,就要自己親手去炸毀它,這真是一件痛心的事情,茅以升經歷著一生中最痛苦的時刻。
對自己傾注了無數心血和汗水的心愛之物作迫不得已的舉動,這種「忍痛割愛」的滋味,是誰都能想見的。但軍令如山倒,茅以升對丁教官說:「我們建造大橋時,已經考慮到毀橋問題,有意在靠南岸的第二個橋墩里,准備了一個放炸葯的長方形空洞。」
丁教官非常驚訝,連連稱贊:「你們想得真周到!真有遠見!」丁教官估計,炸一座橋墩和五孔鋼梁,需要將100多根引線接到放炸葯的地方,而完成這項工程至少需要12個小時,如果等到兵臨城下再來施工,就來不及了。
大家考慮再三,決定先把炸葯放進要炸的橋墩的那個長方形空洞內,以及五孔鋼梁應炸的桿件上,然後將100多根引線從每個放炸葯的地方,統統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等到要炸橋時,再把每根引線接通雷管,最後當聽到爆炸令下,就將爆炸器的雷管通電點火,這樣大橋的五孔一墩就能立刻同時被炸毀了。
方案得到南京方面許可後,丁教官便帶人行動起來,橋工處派人協助,忙了一個通宵,17日凌晨,埋放炸葯的工作全部完畢。丁教官在大橋南岸設了前沿指揮所。與此同時,通知凡過橋的火車司機和司爐,過橋時不得捅爐,嚴防漏下火星。
安放炸葯的事,對外嚴格保密。然而,形勢瞬息萬變。正在這時,茅以升突然接到浙江省政府命令,因大量難民湧入杭州,渡船根本不夠用,錢塘江大橋公路部分必須於當天全面通車。浙江省政府此時也不知道大橋上剛剛裝置了炸葯,因為此事是高度保密的。
大橋公路的路面早在一個多月前就竣工了,只因為預防敵機空襲,所以才沒有開放通車。現在鑒於情況特殊,11月17日,公路橋便通車了。這一天,得到消息的人們,從杭州、寧波等地來到大橋兩端的江邊。當第一輛汽車從大橋上駛過時,兩岸數十萬群眾掌聲雷動,場面十分感人。也就是這天,茅以升和總工程師羅英,乘坐12號小汽車,才第一次在大橋公路上駛過。
興奮的人流隨後湧向公路橋,擠得水泄不通。有些人脫下鞋,在橋面的人行道上走來走去,嘴裡還念叨著:「幾輩子人都說兩腳跨過錢塘江是辦不到的,你們看,這不是做到了嗎!」「兩腳跨過錢塘江」這話被人們用來諷刺說大話的人,眼下每個從橋上走過的人,都實現了「兩腳跨過錢塘江」的願望。
但有幾人知道,數百公斤炸葯此時就安置在橋身上,這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建造的大橋在落成之日,竟然就已面臨著被炸毀的命運?
戰事越逼越緊,日軍進攻武康,窺視富陽,杭州已經是危在旦夕了。此時錢江大橋上南渡的行人更多,自不必說,在鐵路方面,上海和南京之間已不能通車,錢江大橋成了撤退的唯一通道,據當時的鐵路局估計,炸橋前的12月22日這一天,撤退過橋的機車有300多輛,客貨車2000多輛,逃難的難民有10萬之多。
有人估算,僅搶運出來的物資的價值,就超過建橋花費的500多萬銀元。錢塘江大橋為抗日戰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第二天即1937年12月23日,日軍開始氣勢洶洶地攻打杭州。當天下午1點多鍾,茅以升終於接到命令:炸橋。但過橋的難民仍如潮湧。3點整,炸橋的准備工作全部就緒。茅以升站在橋頭看著橋上黑壓壓的難民,心頭湧起對日寇無比的憤怒。直等到下午5點鍾時,敵騎揚起的塵煙已然隱隱可見,他這才斷然禁止行人,准備實施爆破。
一聲令下,只聽得轟隆一聲巨響,煙霧沖天,水花四濺,雄偉的1453米的卧江長龍被從六處截斷,為抗日戰爭悲壯地就義了。這座歷經925天夜以繼日緊張施工、耗資160萬美元的現代化大橋,僅僅存在了89天。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茅以升又受命組織修復大橋,1948年3月,全部修復工程結束,錢塘江大橋又重新飛跨在錢塘江的波濤之上。
⑼ 錢塘江大橋全長有多長
錢塘江大橋
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錢塘江上,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橫貫錢塘南北,是連接滬杭甬、浙贛鐵路的交通要道。大橋於1934年8月8日開始動工興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歷時三年零一個月時間。錢塘江大橋的建成不但極大地方便了錢塘江南北的交通,而且與六和塔一起構成了西湖風景名勝區南線宏偉壯麗的景觀。
大橋全長1453米,分引橋和正橋兩個部分。正橋十六孔,橋墩十五座。下層鐵路橋長1322.1米,單線行車;上層公路橋長1453米、寬6.1米,兩側人行道各一點五米,雄偉壯觀。大橋如虹飛架南北,錚錚鐵骨肩負重任。錢塘江大橋的設計、建造主持者是當代橋梁專家茅以升博士。為了完成建橋重任,茅以升毅然辭去北洋大學教席,隻身來到杭州。首次採用氣壓沉箱法掘泥打樁獲得成功,打破了外國人認為「錢塘江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橋」的預言。為中國人民長了志氣。由他主持制訂的建橋方案不但切實可行,而且比美國橋梁專家華德爾提出的方案減少投資約二百萬元,終於被當局採納。雄偉壯麗的大橋,抒發出中華兒女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豪情壯志,而銘刻其中的「殫精竭智千日功,通車之日卻炸橋」的扼腕痛心卻使國人永志難忘。
1934年11月11日,錢塘江大橋開工興建。39歲的茅以升受命擔任錢塘江大橋的總設計師、總工程師。當時,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的鐵蹄已經踐踏了我國東北地區,並對華北乃至整個中國虎視眈眈,妄圖亡我中華。茅以升盡管不是政治家,但他熱愛祖國,對時局的憂患使他保持了清醒的頭腦。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茅以升有一種連他自己也不願意正視的預感,作出了驚醒世人的重大決定——他在大橋南2號橋墩上留下一個長方形的大洞。對於這個原設計中沒有的重大改變,茅以升沒有向任何人解釋原因。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終於爆發,整個9月、10月,淞滬抗戰異常激烈。戰爭的硝煙已經彌漫到杭州上空,錢塘江大橋的施工也進入了最緊張的階段。9月26日,錢塘江大橋的下層單線鐵路橋率先通車。茅以升期盼著上海能夠阻擋住日軍進攻的腳步,然而,持續了3個月的淞滬會戰終以上海陷落結束,杭州也危在旦夕。筋疲力盡的茅以升已經明顯地感到他已無力把握這座大橋的命運。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政府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毀錢塘江大橋。茅以升在南2號橋墩留下的長方型大洞,其實就是預防這一時刻的來臨。當晚,茅以升以一個橋梁工程學家嚴謹、精準的態度,將錢塘江大橋所有的致命點一一標示出來。整個通宵,100多根引線,從各個引爆點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懷著親手掐死親生嬰兒一樣的痛楚,茅以升一直陪伴著歷經艱險建造起來的大橋,址到親眼看到最後一根引線接好。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難忘、最難受、最難捱的一天,在事後來對家人的回憶訴說中,那種痛苦,那種無奈,真使他欲哭無淚。11月17日,是茅以升多麼渴望卻又沒敢指望的大橋全面通車的第一天,當第一輛汽車從大橋上駛過,兩岸數十萬群眾使勁鼓掌,掌聲經久不息。茅以升後來回憶說:「所有這天過橋的十多萬人,以及此後每天過橋的人,人人都要在炸葯上面走過,火車也同樣在炸葯上風馳電掣而過。開橋的第一天,橋里就先有了炸葯,這在古今中外的橋梁史上,要算是空前的了!」
1937年12月23日下午1點,茅以升終於接到命令:炸橋。下午5點,日軍的先頭部隊已隱約可見,人群被強行攔阻,所有的引線都點燃了。隨著一聲巨響,錢塘江大橋的兩座橋墩被毀壞,五孔鋼梁折斷落入江中。總長1453米、歷經925個日日夜夜、耗資160萬美元的錢塘江大橋,最終在通車的第89天癱瘓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日軍士兵友永河夫在硝煙彌漫中,拍下了炸毀後的錢塘江大橋。幾十年後,友永河夫來到北京,帶著對戰爭的懺悔,將他拍攝的這張照片親手交到了茅以升的手中。大橋炸毀的這一天晚上,透過蒼茫暮色,茅以升先生凝視著由他一手炸毀的大橋殘影,看著江北岸愈來愈亮的火光,茅以升滿腔悲憤地在書桌前寫下8個字:「抗戰必勝,此橋必復」。他的願望直到全國解放之後的1953年才得以實現。如今,杭州段的錢塘江上聳立著六座大橋,錢江二橋、錢江三橋、錢江四橋……,唯獨錢塘江大橋橋名不改,巍然屹立在月輪山前。大橋北堍,豎起了茅以升的全身銅像,人們永遠懷念這位中國傑出的橋梁專家、深沉的愛國主義者,人們也不會忘記錢塘江大橋的這一段慘痛的傳奇歷史。
2006年05月25日,錢塘江大橋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