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萬孚生物待遇怎麼樣
薪資待遇好,福利好,公司規模大。
② 國產新冠抗原拭子檢測盒生產商/廠家/有推薦或者好的介紹嗎
艾康生物技術(杭州)有限公司(簡稱「杭州艾康」)被認為是中國內地第一家拿到美國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FDA)家庭新冠抗原檢測試劑緊急使用授權(EUA)的公司。
官網資料顯示,該公司成立於1995年,致力於生物診斷行業的原材料開發、診斷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和一體化服務。除了在美國,其Flowflex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還在歐盟、澳大利亞等國家獲得授權。
九安醫療的抗原家用自測OTC試劑盒(膠體金免疫層析法)是第二款獲得美國FDA緊急使用授權的國產快速檢測產品。九安醫療1月6日晚間曾公告稱,該產品在實驗中100%的檢測出了最大CT值為21.59(n=5)的奧密克戎活性病毒樣本。
第三家在美國獲得新冠快速檢測試劑產品EUA的國產廠家是東方生物,在美國其合作夥伴是西門子醫療。2021年12月30日,東方生物曾通過公告介紹,西門子醫療的 CLINITEST新型冠狀病毒抗原自測試劑於北京時間2021年12月30日取得FDA 緊急使用授權,公司是西門子醫療該抗原自測產品的指定授權供應商。
美國新冠病毒感染新增人數較多,檢測需求大,對於這一市場,除了上述三家國產企業,博拓生物、萬孚生物等1月12日也曾公開表示,公司正在推進快速檢測試劑產品在美國的批准。
安信證券認為,考慮到美國目前是全球新冠檢測增量最為龐大的市場、雅培等本土品牌出現斷貨,獲批FDA(EUA)的中國廠商較少,美國作為主權國家各地防疫政策、法規、市場環境相對統一等因素,已經在美國獲批或者即將獲批的中國廠商有望在這一輪疫情中收獲可觀的業績彈性。
③ 檢測公司的發展前景怎麼樣呢
本文核心數據:業務布局、在研項目、投融資、業務收入等
1、萬孚生物VS三諾生物:即時檢測(POCT)業務布局歷程
POCT是Point of Care Testing的簡稱,即床旁檢測或即時檢測,具有快速簡便、現場分析等特點,能減少樣品轉送流程,縮短報告時間。
當前,我國即時檢測(POCT)主要生產企業有:中源協和(600645.SH)、基蛋生物(603387.SH)、萬泰生物(603392.SH)、安圖生物(603658.SH)、熱景生物(688068.SH)、安旭生物(688075.SH)、諾唯贊(688105.SH)、仁度生物(688193.SH)、睿昂基因(688217.SH)、聖湘生物(688289.SH)、東方生物(688298.SH)、之江生物(688317.SH)、賽科希德(688338.SH)、碩世生物(688399.SH)、奧泰生物(688606.SH)、浩歐博(688656.SH)、博拓生物(688767.SH)、*ST科華(002022.SZ)、達安基因(002030.SZ)、明德生物(002932.SZ)、安必平(688393.SH)、利德曼(300289.SZ)、九強生物(300406.SZ)、美康生物(300439.SZ)、邁克生物(300463.SZ)、萬孚生物(300482.SZ)、凱普生物(300639.SZ)、透景生命(300642.SZ)、艾德生物(300685.SZ)、三諾生物(300298.SZ)等。
目前,我國即時檢測(POCT)市場龍頭企業分別為萬孚生物和三諾生物,兩家企業即時檢測(POCT)業務布局歷程如下:
2、業務布局現狀對比
——競爭梯隊:雙方難分伯仲
從業務關聯度角度來看,目前熱景生物、安旭生物、東方生物、奧泰生物、浩歐博、博拓生物、達安基因、安必平、九強生物、萬孚生物、三諾生物的即時檢測(POCT)業務關聯度在90%以上。第二梯隊為安圖生物、明德生物、利德曼、透景生命等。
——業務布局:萬孚生物實現了產品的全平台、全品類覆蓋
萬孚生物實現了產品的全平台、全品類覆蓋,定性產品和定量產品齊頭並進,從平台上涵蓋了免疫膠體金平台、免疫熒光平台、電化學平台、乾式生化平台、化學發光平台、分子診斷平台、病理診斷平台,從領域上覆蓋了心腦血管疾病、炎症、腫瘤、傳染病、毒檢(葯物濫用)、優生優育等。
而三諾生物通過多年的努力發展已經構建起以血糖為基礎,以慢病相關指標檢測為抓手的多指標檢測產品體系。在產品上,公司實現了從單一血糖指標向血糖、血脂、糖化血紅蛋白、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等圍繞糖尿病及相關慢病的多指標檢測系統的轉變,公司研發的iPOCT系統目前已經能夠檢測70多項指標。
——研發實力:不分上下
萬孚生物在2021年取得授權專利/軟體著作權共90件,其中發明專利6件,實用新型60件,外觀專利15件,軟體著作權9件。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授權有效專利330件,其中發明專利61件,實用新型專利184件,外觀設計85件。
而三諾生物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共持有110項有效國內Ⅱ類醫療器械注冊證,較去年同期增加35項醫療器械注冊證,其中新增注冊產品36項,處於注冊階段的產品共計18項。同時,公司全資子公司PTS共持有10項有效國內醫療器械進口注冊證,1項有效醫療器械進口備案憑證,檢測范圍得到極大豐富。
——平台對比:萬孚生物平台更多
萬孚生物現有免疫膠體金技術平台、免疫熒光技術平台、電化學技術平台、乾式生化技術平台、化學發光技術平台、分子診斷技術平台、病理診斷技術平台,以及儀器技術平台和生物原材料平台。
三諾生物現有電化學技術平台、液相生化技術平台、凝血技術平台、免疫熒光技術平台、膠體金技術平台、化學發光技術平台,以及配套的儀器技術平台和基於互聯網大數據的智慧醫療平台。
——投融資對比:萬孚生物融資次數更多
根據烯牛數據的資料顯示,截止到2022年5月18日,萬孚生物已經進行了5次融資;而三諾生物進行了4次融資。
3、業務運營現狀對比
從業務運營情況來看,2021年萬孚生物的即時檢測(POCT)業務收入為30.61億元;而三諾生物的即時檢測(POCT)業務收入為21.55億元。
4、前瞻觀點:萬孚生物更勝一籌
在即時檢測(POCT)行業中,競爭梯隊、業務布局、研發實力、平台對比、投融資對比、業務收入等均是體現公司即時檢測(POCT)經營規模的重要體現;因此,基於前文分析結果,前瞻認為,萬孚生物和三諾生物在競爭梯隊、研發實力等方面不相伯仲,但萬孚生物更勝一籌。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POCT行業市場需求前景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④ 醫學檢驗技術有發展前途嗎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貝瑞基因(000710)、方達控股(01521)、迪安診斷(300244)、達安基因(002030)、金域醫學(603882)、康聖環球(09960)、蘭衛醫學(301060)
本文核心數據:行業競爭格局、行業需求規模、行業產業鏈
行業概況
1、定義
獨立醫學實驗室指在衛生行政部門許可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獨立於醫療機構之外、從事醫學檢驗或病理診斷服務,能獨立承擔相應醫療責任的醫療機構,利用其集約化經營、專業化分工等優勢為各類醫療機構提供專業高效的醫學檢驗及病理診斷服務。目前,我國獨立醫學實驗室的檢驗主要分為醫學檢驗和病理診斷。
2、產業鏈剖析:產業鏈上游企業較多
獨立醫學實驗室處於診斷產業的中游,上游為檢驗儀器和試劑生產商,下游為各類醫療機構(醫院、婦幼保健院、衛生院等)和檢驗者。他們接受各醫療服務機構的委託,集中檢驗這些機構採集的樣本,並將檢驗結果送回以應用於臨床。
獨立醫學實驗室的上游為醫療器械和醫療試劑,醫療器械的代表性企業為貝瑞基因(000710)、邁瑞醫療(300760)、利德曼(300289)、萬孚生物(300482)和科華生物(002022);醫療試劑的代表性企業為安圖生物(603658)、中生北控(08247)以及迪安診斷(300244);中游為獨立醫學實驗室,目前行業中的龍頭企業有迪安診斷(300244)、達安基因(002030)、金域醫學(603882)、艾迪康;下游醫院有ST恆康(002219)、濟民醫療(603222)、國際醫學(000516)和永和智控(00275)。
行業發展歷程:行業處在擴張升級階段
2000年以前,獨立醫學實驗室醫療控費條件下初步形成,1985年以控費為主的,改革醫療經費支什方式,迫使醫院開始控製成本;2001-2013年,龍頭企業凸顯,連鎖ICL開始迅速擴張。龍頭ICL企業迅速建立並擴張,行業處於快速擴張期間;2014年至今,行業處於擴張升級期,此時行業內企業進行「戰略下沉+業務延伸+技術升級」,從縱向和橫向同時擴大業務范圍。
行業政策背景:政策加持,行業缺口逐漸補齊
自2006年以來,發改委、衛健委等多部門都陸續印發了支持、規范獨立醫學實驗室行業的發展政策,內容涉及國家獨立醫學實驗室的建立的指導以及扶持,並且指出補齊各級疾病防控機構基礎設施的建設。
行業發展現狀
1、行業需求
在分級診療及醫保控費等政策的驅動下,越來越多醫療機構選擇與獨立醫學實驗室合作,從而降低檢驗成本,維持利潤水平,因而獨立醫學實驗室的單店規模不斷擴大。此外,獨立醫學實驗室技術的發展使其完成更多更復雜的臨床檢驗項目,同樣促進獨立醫學實驗室單店規模的擴大。故近年來我國獨立醫學實驗室行業的市場規模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
根據《衛生健康統計年鑒》中門診檢測需求和住院檢查需求可以測算出2020年我國醫學檢驗服務需求規模約為3985億元,按照2020年我國獨立醫學檢驗業務量在整個醫學檢驗市場滲透率為8%來估算,2020年我國獨立醫學檢驗需求容量約為319億元。
2、企業供給
國內獨立醫學實驗室數量從2010年開始爆發,根據中國食品葯品網披露的數據顯示,國內ICL數量從2012年的129家發展到2020年底已超1600家。
3、行業發展模式分析
獨立醫學實驗室的發展模式可分為綜合型獨立醫學實驗室和專業型獨立醫學實驗室兩類,其業務特點、收入來源有所不同。綜合型獨立醫學實驗室的代表企業有迪安診斷、金域醫學和艾迪康;專業型獨立醫學實驗室有杭州致遠和方達控股。
行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廣州以及東南沿海為行業聚集地
目前國內獨立醫學實驗室主要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整體競爭格局出現「全國仍然分散、區域初步集中」的格局。2020年,我國獨立醫學實驗室多分布於廣州、江蘇、北京、浙江、上海、山東這六個省份,獨立醫學實驗室數量佔比較大。目前各地的獨立醫學實驗室代表性企業多為龍頭企業的不同區域分公司,該類企業實力較強,經營區域遍布全國主要城市。
2、企業競爭:第一梯隊競爭優勢較為明顯
按照檢測項目數量以及檢測范圍來綜合劃分,我國獨立醫學實驗室第一梯隊為以金域醫學、迪安診斷、艾迪康為代表的提供檢測項目數量在2600項以上的國內龍頭獨立實驗室;第二梯隊為以貝瑞基因、方達控股為代表的專精於特定領域檢驗服務的獨立醫學實驗室;第三梯隊為行業內其他中小型獨立醫學實驗室。
國內獨立醫學實驗室主要集中在迪安診斷、金域、達安、艾迪康四家企業,這四家連鎖實驗室占據市場絕大部分份額。其中迪安診斷和達安基因成立較早,在「產品+服務」上進行雙布局。金域醫學作為獨立醫學實驗室的龍頭企業,合作醫療機構數量多達2.2萬家,2020年診斷服務收入高達78.70億元。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行業發展趨勢:「十四五」時期著力提高檢測和創新能力
「十四五」時期,在新冠疫情需求的推動下,各省市均規劃了我國獨立醫學實驗室行業發展,主要著力於提高實驗室的檢測能力和創新能力。
2、行業需求趨勢:獨立醫學實驗室滲透率有望大幅度提升
目前,獨立醫學實驗室在我國滲透率較低,約為5%,2020年我國獨立醫學檢驗行業市場規模近319億元。但對標美國、歐洲、日本等成熟市場50%以上滲透率來看,我國第三方檢驗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隨著醫保外包的趨勢成為主流,獨立醫學實驗室的滲透率預計會不斷增加,若2025年我國獨立醫學實驗室業務滲透率達到美國(30%)水平,結合我國醫學檢測需求規模,我國獨立醫學實驗室市場規模即可達到1740億元;若滲透率達到歐洲(50%)水平,市場規模近2900億元;若滲透率達到日本(60%)水平,市場規模則高達3480億元。
(註:根據《衛生健康統計年鑒》中門診檢測需求和住院檢查需求初步統計出2020年我國醫學檢驗服務需求規模,再結合市場增長率測算出2025年醫學檢驗服務需求規模。)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獨立醫學實驗室行業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⑤ 核酸檢測行業越來越卷
5月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電視電話會議,正式要求提升監測預警靈敏性,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鍾核酸「采樣圈」,拓寬監測范圍和渠道。其中,截至5月5日,上海按照「固定采樣點+便民采樣點+流動采樣點」相結合方式,已在全市布局設置常態化核酸采樣點9021個,其中4500多個核酸采樣點已經布設完成開放;杭州也宣布將設立10000個免費核酸采樣點,全市日均配置采樣人員達到8000人以上。此外,其他城市,包括北京、深圳也在積極建立采樣點。
這對核酸檢測企業而言,是一大利好。
常態化核酸催生多家新企業
據天眼查資料顯示,北京朝安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朝安」),成立於2022年4月26日,注冊資本1000萬元;經營范圍包括許可項目:檢驗檢測服務、醫療服務、第三類醫療器械租賃、第三類醫療器械經營、中葯飲片代煎服務、葯品生產、葯品批發、葯品委託生產、葯品進出口、葯品零售等。
這家剛剛成立不足二十天的新冠檢測公司僅僅只有2名股東,3位高管,其中大股東徐野持股90%,同時兼職執行董事和經理;二股東李景財持股10%,兼任公司監事;剩下的一位便是財務負責人王斯微。資料顯示,這3個人均只任職1家企業,便是北京朝安。
從行業看,新冠核酸檢測產業分為上中下游,上游主要是擴增酶、引物、探針等;中游包括核酸檢測試劑盒、PCR擴增儀器、采樣工作站等;下游主要提供采樣和檢測的醫療以及ICL實驗室機構。新冠檢測的直接業務主體便是這些下游檢測實驗室,由於新冠高傳染性,這種實驗室一般也需要相關資質(P2級別),通常是牌照準入。據悉,像北京朝安這類企業還需要經過前置審批,該審批承諾辦結時間為20個工作日。
而根據微博某網友曬出的核酸檢測圖片,該企業最早在5月6日便已參與北京核酸檢測工作,這意味著北京朝安用了不到6個工作日就拿到了前置審批。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近2400家醫學檢驗機構中,有近40%的醫學檢驗機構成立於3年內。
另外,在這些檢測企業中,還包括之江生物、聖湘生物、金域醫學、明德生物、萬孚生物、達安基因、華大基因、東方生物、邁克生物等一大批檢測龍頭。其中,之江生物、聖湘生物、捷諾生物、伯傑醫療、達安基因和華大基因早在2020年武漢疫情爆發初期,就已先後獲得了新冠病毒檢測產品上市資質。並且,聖湘生物、之江生物分別於2020年8月28日、2021年1月18日先後掛牌科創板。
盈利幾何?
東吳證券研究所宏觀團隊公眾號「川閱全球宏觀」的最新研報估算,如果未來中國所有的一線和二線城市(2021年人口為5.05億)都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則每個月常態化核酸的費用上限為1212億元,約合1.45萬億元/年,而這些開支一般是財政資金和醫保基金共同負擔。新冠檢測業務的吸金能力從中便可管中窺豹,試問如此的香餑餑誰能放棄?
那麼,競爭者如此多,這些檢測企業到底盈利幾何?以之江生物為例,受核酸檢測業務拉動,2020年該公司扣非凈利潤達到了9.27億元,同比增長1993.02%,總市值一度達到140億元。不過,其2021年業績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20.19億元,幾乎與2020年持平,但凈利潤卻大幅下滑,實現凈利潤7.59億元,同比下滑18.61%。報告指出,新冠病毒檢測試劑集采,是導致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2020年處於高光時刻的聖湘生物,其業績在2021年也進入疲態。數據顯示,公司2021年全年營業收入為45.15億元,同比下降5.22%,歸母凈利潤為22.43億元,同比下降14.29%。
以萬孚生物為例,其今年第一季度營收26.25億元,同比增長276.87%;凈利潤為9.04億元,同比增長481.32%;扣非凈利潤8.99億元,同比增長535.50%,僅一季度就賺足了去年全年的量。
再看東方生物,2021年,東方生物全年實現營收101.69億元,同比增長211.43%;歸母凈利潤49.2億元,同比增長193.33%。這樣的好業績在一季度依然持續著,東方生物一季度營業收入47.46億元,同比增長112.28%,歸母凈利潤20.67億元,同比增長74.20%。
業內人士分析稱,隨著醫改和分級診療持續推動,第三方醫學獨立中心會日趨強大起來。數據顯示,中國四大ICL(獨立醫學檢測實驗室)巨頭分別是:金域醫學、迪安、艾迪康、達安基因,它們的市場份額已經接近六成,寡頭競爭格局初顯。為了爭奪市場份額,這四大機構可能會爭取更多檢測量,價格戰火拚在所難免,而新成立的小型ICL很難分一杯羹。
檢測機構擴張如此迅速,彷彿讓人聯想到2020年疫情初期的口罩之戰,熔噴布市場的過分擴張和產能過剩情景。
業內認為,擴張如此迅速,第三方檢測機構的安全性和合規程度已經觸及了紅線。以四大ICL龍頭企業為例,在資本市場上一路擴張的同時,這些企業的問題也暴露了出來。比如,艾迪康因檢測報告出具時間緩慢等問題屢被用戶在多個社交平台上投訴。金域醫學作為四大ICL服務商之一,2022年初在河南市場出現檢測准確性等丑聞。
如果核酸是門生意,那麼,如何在擴張規模求利潤的同時保證檢測質量?這一問題必須引起重視。第三方獨立醫學檢測機構的確是填補醫院以外防疫工作缺口的重要力量,但是,核酸檢測只是檢測手段,並不能治癒新冠,與疫苗這些預防工具而言,核酸檢測行業的無序擴張必須要嚴加管控。
⑥ 廣州萬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實習生待遇怎麼樣。宿舍條件
感覺上挺正規的。但實際上很多東西虛於外表,很多事情很喜歡做表面工作,例如節日有購物卡送,也就50塊,還有購買五險一金,一金其實公司給不到一百塊,而且技術員的工資都普遍不高,除非高層領導,那就另當別論,餐補也只是針對車間的操作工才有,員工流動性大。
但作為實習生,就更別談待遇了。實習生主要是完成實習期任務,為走進職場作準備,拿到實習鑒定。
⑦ 萬孚生物怎麼樣
萬孚原來這么垃圾,人事姓黃的也是坑,手下招聘的人事也坑,專門干這些勾當。去面試的自己警覺點,坑你去面試就是套行情,湊人頭,完成績效考核。給不了那麼高的工資還叫你去面試。如果去廣州萬孚面試,先問上一任為什麼離職?你們工資能給多少
⑧ 廣州萬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怎樣啊,想應聘一下。
看它的公司介紹,感覺上挺正規的,但實際上很多東西虛於外表,很多事情很喜歡做表面工作,例如節日有購物卡送,也就50塊,還有購買五險一金,一金其實公司給不到一百塊,而且技術員的工資都普遍不高,除非高層領導,那就另當別論,餐補也只是針對車間的操作工才有,員工流動性大,因為員工要辭職時,老總說,就是不給他們加工資,他們想走就走,本科生多得是,為這樣一位老總打工,是在是感到悲哀!
⑨ 萬孚生物公司怎麼樣呢
是國內首家「零缺陷」通過美國食品與葯物管理局現場考核的體外診斷試劑企業,並相繼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發改委生物工程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基地」、商務部「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重點企業聯系核心層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