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水鎮的建制沿革
分水鎮(縣)境內群山綿亘,溪河縱橫;山青水秀,風景秀麗;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分水鎮位於浙江省西北部,分水江貫縣境,地處中游,分水鎮(縣)經濟總量長年位居桐廬地區各區首位。是桐廬地區經濟實力第一強鎮(縣),同時也是桐廬縣的副中心城鎮,是桐廬分水西北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分水鎮(縣)始建於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水歷史悠久,原來是一個縣(州府)。北宋名臣范仲淹就是出自分水鎮的狀元。制筆業是分水鎮(縣)21世紀的重要產業,世紀初被譽為「中國制筆之鄉」。2015年6月被評為「中國最美宜居休閑小鎮」,被杭州市評為「浙江省重點培育小鎮」。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桐廬西北七鄉置分水縣,同時於桐廬縣城置嚴州(州、縣同城),三年後廢嚴州及分水縣。如意元年(692年)復置分水,更縣名為武盛(縣)。神龍元年(705年)復名分水縣。寶應元年(762年)析分水西部地置昭德縣,大歷六年(771年)廢昭德還屬分水。天佑三年(906年)劃分水東北五鄉入臨安。桐廬建縣後,屬吳郡,歷兩晉不變,至南朝陳禎明元年(587年),改屬錢唐郡。仁壽二年(602年)改屬睦州。大業三年(607年)改睦州為遂安郡。唐光化三年(900年)桐廬屬杭州。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桐廬復屬兩浙西路睦州。
元代,桐廬、分水屬建德路。明、清時兩縣屬嚴州府。辛亥革命後,桐、分兩縣屬金華道。
民國25年(1936年)屬浙江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區,民國29年桐廬、分水屬第一專區,民國32年劃桐廬入第十一專區,民國35年分水入第十一專區;民國37年4月,兩縣都屬第四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桐、分兩縣屬建德專區(初稱第四專區)。1950年3月改屬臨安專區。1953年2月改屬金華專區。1955年2月復歸建德專區。1958年11月廢新登、分水兩縣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復置桐廬縣,並將原新登縣轄地及分水的賢德鄉劃歸桐廬。
分水鎮面積約300平方千米,有1300多年的老縣城歷史,人口約10萬人,其中常住人口7萬多人,流動人口約合3萬人,轄2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它是浙西重要交通樞紐,是桐廬西部各鄉鎮通往縣城、省城的必經之地。1997年被縣委、縣政府確定為桐廬縣副中心城鎮,1998年被確定為浙江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10年底與杭州市瓜瀝鎮一起成為浙江27個小城市培育試點鎮之一。
分水鎮建於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依山傍水,風景秀麗。05、16省道穿境而過,北距杭州市90公里,東距瑤琳仙境13公里、桐廬縣城35公里,西距淳安千島湖70公里,是浙江省中心城鎮、浙江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01年被評為「中國制筆之鄉」,2010年被評為杭州市示範小鎮,2015年榮獲「中國最美宜居休閑小鎮」。
2. 桐廬分水郵編是多少
郵編查詢
311519 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分水鎮
311519 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分水鎮盛村
311519 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分水鎮玉華路
311519 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分水鎮里湖村
311519 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分水鎮後岩村
3. 分水鎮的介紹
分水鎮——桐廬縣副中心,也是該縣的第一大鎮。位於杭州市西部,橫貫分水江。
4. 分水鎮的行政區劃
明清時期
本區域行政區劃,明以前無考。明清設里甲制度,甲以下設團、甲、牌三級,民國《萬縣志》記述「甲大者兩分之,曰前後某甲,甲之長謂之團總。視甲之大小設團若干,置團首。團以下十家為牌,牌有首,十牌為甲,甲有長」。這一時期大二甲轄分水、黃泥、大興、三元、王家、瑞池6個場,設團若干。
民國時期
1927年,國民政府改行政管理體制,甲改鄉鎮,甲以下實行保甲制度,即改團為保,大二甲改為黃泥鄉,設保50個。
1929年推行城鄉自治後成立的第二區轄龍鳳鄉等10個鄉鎮。
1929年由黃泥鄉析出部分保設立培文鄉、三元鄉。
1931年撤銷培文鄉、三元鄉、黃泥鄉,並入大二鎮。
1935年改設第三區,鄉鎮改為聯保,轄12個聯保。
1938年改聯保為鄉鎮,培文鄉與三元鄉合並,轄10個鄉鎮,
1941年調整鄉鎮建制,轄14個鄉鎮,此後直到民國38年沒有大的變化。
解放以後
1949年12月建立高升區,轄培文鄉、三元鄉、孫家鄉、分水鄉、三正鄉、高梁鄉、石馬鄉、五梁鄉、順溪鄉、高升鄉10鄉。
1950年3月置分水區,轄培文鄉、孫家鄉、分水鄉、三元鄉4鄉。1951年1月改分水區為五區,劃出三元鄉至14區,劃入三正鄉,轄三正、分水、培文、孫家4個鄉,71個保(其中三正鄉19個保,分水鄉15個保,培文鄉19個保,孫家鄉18個保)。
1951年後,廢除保甲制,建立村政權,71個保全部改為行政村。
1952年9月劃出孫家鄉(見《萬縣組織史》),轄三正、分水、培文三鄉。
1953年行政區劃大調整,1月,從分水析出龍門村建立分水鎮,轄2個段1個村;從培文鄉析出青雲山、鏵頭嘴、袁家山、大興場、楠木寺、金獅嶺等6個村成立興安鄉。2月,響水鄉高興村(原響水鄉13保)3個隊劃歸分水,後設五馬村;響水鄉付家村(此前為八勝宮村)並入石杠村劃歸分水鄉管轄;甘寧鄉三角村劃歸分水鄉,分水鄉石杠、石梯2村劃入新成立的易家鄉歸第14區管轄。6月,從三正鄉析出四方、蘭花、紅椿、楊柳、新屋、新民等6個村建立棗園鄉;從分水鄉析出石燕、黃泥、禮福、白果、紅豆、鳳凰、清坪等7個村建立黃泥鄉;從培文鄉析出龔家山、八角、向廟等5個村成立向廟鄉;從三正鄉析出上石孔、下石孔、石龍、白果、麻柳,分水鄉析出五馬、智德等村組建新石鄉。
1953年7月後,分水區管轄三正、分水、培文、新石、棗園、黃泥、向廟、興安、分水鎮等9個鄉鎮。
1955年12月恢復五區為分水區、撤銷8個小鄉,恢復為三正、分水、培文3鄉(其中新石鄉的智德、五馬劃歸分水鄉,其餘村劃入三正鄉;黃泥鄉所轄村分別並入分水、三元、易家鄉);保留分水鎮,改轄3個段,1個村;劃入高升鄉、石馬鄉、三元鄉(此前,1953年7月劃出易家、瑞池、筆峰、三更、小彎、雙河、新村等7個村組建了瑞池鄉)、易家鄉、孫家鄉。被撤銷的高石鄉(1953年11月成立,辦公地點望月嶺)的回龍村(後與中壩村合並)劃入分水鄉;被撤銷的大梁鄉(1953年1月成立,辦公地點新屋院子)的永角、王興2村劃入三正鄉;甘寧鄉辣子坪村與高升鄉小城村1隊合並為辣子村劃歸三正鄉管轄;被撤銷的高洞鄉(1953年1月成立)的茶坪、牟家2村劃入三正鄉;三元鄉的紅豆村劃歸分水鄉。被撤銷的新石鄉的五馬村與高興村合並成立新的五馬村。全區轄鄉鎮9個,行政村72個,農業生產合作社364個。
1956年6月,撤銷易家鄉,其石杠、中壩兩村劃歸分水鄉管轄。1958年搞人民公社,11月改鄉為公社,適當合並或改村為管理區隊。全區轄公社7個,鎮1個,共設區隊152個。
1961年4月劃出石馬公社。改公社管理的區隊為生產大隊,並新增設組建了雙豐、紅寨、五馬、砂坪、青龍、楠木寺等生產大隊。4月,從高升公社中析出荊竹、楊見、蒲團、帽合等4個生產大隊,並將楊見分出毛壩,蒲團分出白羊、荊竹分出雙河共7個生產大隊,復置毛壩公社;從三正公社中分出四方、蘭花、新民、新屋、茶坪、牟家、永角、王興等8個生產大隊並將茶坪分出砂坪,永角分出青龍共10個生產大隊復置棗園公社。7月,從分水公社析出禮福、三角等生產大隊復置黃泥公社。12月,從培文公社析出大興場、金獅嶺、袁家山3個生產大隊並將大興場分出楠木、青雲山共5個生產大隊成立大興公社。全區轄10個公社1個鎮,106個生產大隊,804個生產隊。
1966年11月,全區5個公社在「破四舊」時期更名,高升改為光輝、棗園改為紅花、培文改為文武、三元改為燈塔、孫家改為太陽,同時43個生產大隊也更名。
1975年11月全部恢復原名。1979年培文公社紅古大隊劃出花果園大隊,全區增劃53個生產隊,1980年再次增劃190個生產隊。
1981年地名普查毛壩公社更名為茅坪公社,另有38個大隊更名,分水鎮3個居民小組組建成1個社區,全區轄10個公社1個鎮,107個大隊,1個社區,1047個生產隊。
1984年4月,全區公社改為鄉。7月,分水鄉並入分水鎮,直到1992年未有變動,全區轄9鄉1鎮,107個村,1個社區。
1992年10月,分水區建制撤銷,轄區合並組建了三正鎮、培文鎮、分水鎮、這一時期轄區有3個鎮,72個村,6個社區,775個村民小組。
1998年11月,分水鎮析出三角、石梯、金鳳、紅寨、杉林、石杠、禮福、白果、紅豆、清坪等10個村和黃泥社區設立黃泥鄉。培文鎮析出鄧家、梨子、高樓、張家山、大沖、老觀、石硤、花屋、油寨等9個村和三元社區設立三元鄉;析出楠木寺、大興、金獅嶺、青雲山、袁家山等5個村設立大興鄉。1998年12月,經原萬州區天城管委會批准,撤銷分水鎮下壩村、雙豐村,建立敬家河、雙豐、下壩3個社區。這一時期轄區有3鄉3鎮,70個村,9個社區,732個村民(居民)小組。
2004年9月,三正鎮、分水鎮、培文鎮、黃泥鄉、三元鄉、大興鄉合並組建成分水鎮。10月,調整村居規模,合並村、居民小組。
2005年12月,分水鎮轄分水嶺社區、三正埠社區、張家嘴社區三個社區和石碾村、大地村、五馬村、川心村、竹山村、雙紅村、辣子村、四方村、棗園村、茶坪村、王興村、黃泥村、三角村、紅豆村、培文村、郎家村、龔家灣村、八角村、紅古村、大沖村、三元村、花屋村、大興村等23個村,198個村民小組,27個居民小組。 分水鎮地處渝東平行嶺谷區與山地過渡地帶,地貌以丘陵為主,四周山巒重疊,深丘峽谷縱橫,地質復雜,地形多樣,海拔在200~850米之間。
地貌
境內地質復雜,地貌多樣,以低山、丘陵為主,次為低中山。全境最高點為北部悅君山馬鬃嶺,海拔1373米;最低點為西南部的王場河溝,海拔240米,境內相對高差1133米。全境低山、丘陵面積約佔三分之二,低中山和山間平地面積約佔五分之一,極少的平壩和台地零星散布。
地質
境內地質構造線屬於新華夏系第三巨型隆起帶武陵山褶皺帶西緣與大巴山弧形褶皺帶控制的四川菱形構造盆地的北東三角區一隅。多為小褶皺,呈雁形排列,紐狀起伏。其褶皺以鐵峰山背斜和萬縣向斜為主。鐵峰山背斜在白廟入境,境內全長10公里,地層為三疊紀須家河組和中、下侏羅紀。萬縣向斜核心地層為上侏羅紀,由東北向西南在紅古村陳明岩進入忠縣境。
山脈
境內北部為鐵峰山脈,約呈東西走向,在境內東起於荊竹溝,西止於白廟梁,長約10公里,寬約3.5公里。在境內稱為悅君山(地名辦確認)。
5. 漢川分水鎮的概況
湖北省漢川市分水鎮 ,全鎮轄2個居委會和文昌閣、雙豐、余台(彭湖)、友好、土地廟、東岳廟、羅豐、播義、協力、勤勞、桃園、聯合、鮮魚、淤州、雞公州、夾河、周家橋、華嚴寺、歪亭閣、四屋、新街、同心、七屋、前進、新農、三星垸、原勝垸和復生垸等23個行政村。國土面積66.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5萬畝,人口6.6萬人。
鎮內地勢平坦,河湖交錯,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經過世代分水人民的不輟建設,今日分水已成為聞名遐邇的農業大鎮、商貿重鎮和經濟強鎮,是漢水河畔的一顆璀璨的明珠。2000年10月,被國家農業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農民體協授予「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2001年被評為孝感市「信用鄉鎮」。
6. 分水到杭州東站車經過分水哪個地方
富陽、轉塘。分水鎮,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轄鎮,地處桐廬縣西北部、四縣(區)交匯腹地,東、東南鄰瑤琳鎮,南、西南與百江鎮接壤,西接合村鄉,北連杭州市臨安區潛川鎮和富陽區萬市鎮、洞橋鎮。分水到杭州東站車經過分水新登、富陽、轉塘、汽車南站、浙一、浙二、邵逸夫醫院,終點為;杭州火車東站。分水開往東站;5點30、6點30、7點30、12點00、13點、14點。
7. 桐廬分水鎮哪裡有快充站
沒有快充站。桐廬分水鎮隸屬於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查詢周邊沒有快充站,最近快充站位於蕭山區湖園三路湖頭陳工業園區,分水鎮,地處桐廬縣西北部、四縣交匯腹地, 東、東南鄰瑤琳鎮,南、西南與百江鎮接壤。
8. 分水是屬於哪個市
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分水鎮
重慶市萬州區分水鎮
湖北省孝感市漢川市分水鎮
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分水鎮
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分水鎮
9. 桐廬分水鎮定親彩禮怎樣給
5萬。桐廬分水鎮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北連杭州市臨安區潛川鎮和富陽區萬市鎮、洞橋鎮。當地的定親彩禮在5萬元左右,分水鎮是桐廬縣的副中心、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試點鎮,有中國制筆之鄉、浙江省詩詞之鄉等美譽。
10. 浙江省桐廬縣分水鎮郵編號是多少
浙江省桐廬縣分水鎮儒橋村郵政編碼是311519 。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