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有哪些著名的碑
擴展閱讀
外地人回廈門要准備什麼 2024-05-04 13:28:52
深圳w酒店在哪裡 2024-05-04 13:11:49

杭州有哪些著名的碑

發布時間: 2023-02-21 03:27:38

① 杭州革命烈士紀念碑 在哪

在雲居山,公交站點是吳山廣場,特殊標志是城隍閣。

② 杭州西湖邊的石碑有哪幾個

此碑一度讓我困惑.有誰知道此碑上"蟲二"兩字是何意? 後來在網上看到「蟲二」的來歷,覺得有趣,就摘錄下來: 游覽杭州西湖三島之一的湖心亭, 你可以看到亭的右側有一塊高一米 , 寬五十厘米的「 蟲二」 石碑。提起這塊石碑的來歷, 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傳說。 據傳有一年, 清代乾隆皇帝帶領了紀曉嵐等一班御書房人員泛舟夜遊西湖,到湖心亭賞月。那天 , 正趕上皓月當空, 涼風送爽。乾隆皇帝一高興 , 便文思大發, 他吩咐侍從准備筆硯 , 隨即在湖心亭上寫下了「 蟲二」 兩個大字。並關照立碑於島上。接著, 他問隨從道 :「你們知道這兩個字的意思嗎?」 那些御書房人員 , 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 誰也回答不上來。當問到紀曉嵐時, 紀曉嵐也只說了句 :「 皇上, 你讓我好好想一想。」 就沒有了下文。乾隆皇帝見此很不開心。沒想到, 因皇帝的駕到來不及迴避的一名遊客 , 竟意外地隨口吟了句:「好一個風月無邊 !」 被乾隆皇帝聽到後召來問話。那遊客不慌不忙地答道:「 風和月去掉邊,不就是蟲二兩字嗎 ? 湖心亭上風月都不著邊, 這是皇上即景生情 , 所以知道是風月無邊的意思。」 據說乾隆皇帝很欣賞那個人的聰明才智 , 破格將他選進了御書房。 如今的「蟲二」石碑, 是杭州市園林文物部門 1982 年重新鑿立的。碑中的「 蟲二」 兩字, 專門從清代乾隆皇帝所書的「麴院風荷」 與「 平湖秋月」 兩碑字體中挖拓。 看了這個掌故,我相信你也會會心一笑.杭州自古風流才子歌舞昇平,吳越千年浪漫之城,有很多風花雪月在這里演繹~~~~~ 其實西湖還有很多的故事不被今人所知曉,大多湮沒在歷史的塵埃和一湖碧波盪漾之中.昔人有詩曰:「百遍清游未似還,孤亭好在雲水間;停闌四面空明星,一面城頭三面山」。西湖的湖心亭恐怕不僅僅是因為「蟲二」而獨具特色,我想,孤亭孤山孤墳,難以慰山河寂寥,更難以撫平偏安一隅的王朝遺夢,那也只能粉色其中,死而無憾了。 然後乘船來到三潭印月島。 話說我對西湖的印象,其實緣於孩童時代看過的一本連環畫,一個凄美的民間傳說。現在還依稀記得那故事梗概:傳說很久很久以前,西湖邊有一個小漁村人民打魚耕作,安居樂業 。一戶老實漁民家有女十八初長成,生得眉目清秀、清純柔美,是十里八鄉有名的美人兒。和一英俊強健的後生相戀相愛,並私許終生。 那知道西湖裡有一條千年黑魚精 知道後,欲霸佔此女。後來在觀世音菩薩的幫助下,該後生搬來靈隱寺供桌前的一隻香爐趁黑魚精竄出湖面尋找食物時,對准黑魚精頭上壓去。香爐在空中射出萬道金光,越變越大,只聽得一聲巨響,香爐口朝下把黑魚精鎮壓在西湖底下,永遠出不來了。只有三隻香爐腳露出在湖面上。據說,三潭印月的三座石塔,就是香爐的三隻腳。又因為香爐里的一爐香灰倒翻在西湖裡,從此,西湖泥都成了香灰泥。

③ 杭州革命烈士紀念碑簡介

杭州市革命烈士陵園於1961年建立,坐落於杭州著名的風景點「玉皇山」的南麓,南山陵園內,佔地近10畝。陵園背靠玉皇山,左前方是賀家山,右前方是錢王山,兩山之間一口水塘,延伸出去一片平原,極目南望,錢塘江像一條玉帶,蜿蜒東去,風景秀麗。烈士陵園是先烈英魂的安息地,安葬烈士430名。每當清明,中共杭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駐杭部隊、武警部隊、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以及社會群眾,都要到這里舉行公祭活動,深情緬懷為人民解放事業,為社會主義建設而英勇獻身的先烈。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常在這里舉行各種紀念活動,由此得到崇高的精神洗禮,意氣風發地奔向美好的明天。杭州市烈士陵園敞開大門,面向社會各界,熱誠歡迎青少年和廣大群眾前來瞻仰烈士墓。

1962年以後,革命烈士墓逐步集中到烈士陵園。1987年開始,陵園管理處對烈士陵園進行了全面的改造。修建了烈士事跡長廊;鋪設了大量的草坪和樹木花草;更換了烈士墓的石料;建立了庄嚴簡朴、高12公尺的烈士紀念碑,紀念碑的正面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雲同志為犧牲在杭州陸軍監獄中的革命烈士的題字「死難烈士永垂不朽」,背面是杭州市人民政府記的碑文,碑座鑲嵌的是銅制的革命烈士群像;建造了可容納300人的平台;改造了烈士陵園的大門,原國防部部長張愛萍同志寫了園名「杭州市革命烈士陵園」。

④ 杭州下城區有哪些名勝古跡

梅王閣

位於永豐巷中段,北與孩兒巷毗連,南出慶春路,址永豐巷25號。
梅王閣系字畫收藏家高野候先生住宅,因收藏元代至正年間著名畫家王冕的一幅「墨梅」(此畫當時被稱為梅王)而得名。墨梅一直掛於此閣,故稱梅王閣。文革期間「梅王」畫不知去向。

梅王閣建於1930年,磚木結構,原有平房18間,佔地2.28畝,1979年建杭州美術公司時大部分被拆,僅存一間及地下室,為高野候後裔翁世女是居住,後為永豐巷居委會辦公室。梅王閣擬定為杭州市文物保護點。

明宅(茅宅)

位於新華路北段,址新華路267號。
茅宅座西轉東,其建築布局與原建築已略有改動。現存二進,第一進為前廳,為三開間九架梁木結構建築,金柱粗實,門檻高闊,與二進石庫門中心相對。前廳面寬12米,進深12.5米。第二進為座樓,五開間梁木結構樓房建築。該房樓上前面的檐柱支在樓下檐柱與內柱的梁枋上,所以樓下檐口較長,前後檐柱上有長方形牛腿承托,花式圖案簡潔、明快。樓廳後面為空地(原系後園),右側有井,青條石砌成;水質清澈,源足。

該房主茅國祥(約70歲)之祖父於百年前買進。茅家廚房內發現60公分見方的地坪磚一塊,上面刻有「明萬曆貳十伍年造」等字樣,根據房屋結構,構件、梁架、柱子及丁頭拱、蝴蝶木等與上述地磚,經專家鑒定認為該宅為明代建築。後經市園文局進行修繕,並把拱墅區霞彎巷15號明代建築陳宅並入,定名為「明宅」,於1997年4月以杭州市文物監管市場名對外開放。現屬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水星閣

位於環城北路中段,杭州電子管廠內,南臨新橫河,北出環城北路,址環城北路(杭州電子管廠內)。建於南宋,數次倒塌,多次修建,清末重建。
《杭州坊巷志節要》:宋張功甫舍宅為寺,紹熙元年,賜額廣壽慧雲寺。寺內有水星閣,以禳杭城火災,地以閣名。慧雲寺碑,1963年公布為杭州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杭州市房管局調查:水星閣建有觀音殿、廂房、禪堂等,佔地27畝7分。水星閣共三層,四面裝有玻璃。1962年杭州電子管廠建造廠房時被拆,僅存石碑兩塊,一塊嵌在廠內花圃牆上,系同治七年重建水星閣時的記錄,楷書記水星閣名稱的由來及興廢歷史。高81公分,寬101公分,《重建水星閣記》碑已於1997年6月17日移至杭州碑辦保存。另一塊在水星閣11號居民住宅家,是同治七年重建時的功碑。

鹽橋

位於慶春路中段,跨中河。唐景福二年(895),錢繆築羅城有十座城門,鹽橋門在鹽橋西。鹽船多聚泊於此,故名。橋上原有惠濟廟,祀蔣氏三兄弟,故鹽橋又名惠濟橋。咸淳初,京尹請於朝,賜廟額曰「廣福」,故又名廣福橋。此橋雙梁,一承廟基,一為行道,俗名聯橋。民國八年建鹽橋大街,改拱橋成平橋。1986年整治中河時重建,北橋石刻謂「古惠濟橋」,橋巔由胡慶余堂制葯廠出資建「慶余亭」,南橋於1992年拓寬慶春路時夷平,成為路的一部分。其實鹽橋基礎由三橋組成,中間一橋被檔,橋名待查。鹽橋擬定為杭州市文物保護點。

司徒雷登故居

位於耶蘇堂弄中段,東出中山北路,西鄰下城人民醫院,址耶蘇堂弄3號。建於清道光初。系磚木結構中西式二層樓房,平排三幢,樓上前面有走馬廊,佔地面積為4138.5平方米, 建築面積為731.95平方米。因年久失修,現已由杭州市「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出資重建。
司徒雷登在民國年間曾任美國駐華大使,故居系其父司徒爾來杭傳教時(1873)年所建,司徒雷登出生於此。司徒雷登1919年任燕京大學校長才離杭。1947年曾來杭州探望故居,當時杭州市長周象賢授予杭州市榮譽市民。住宅系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龍興寺唐經幢

龍興寺唐經幢:位於延安路北段燈芯巷口。
《西湖游覽志》:祥符寺,在祥符橋畔。梁大同二年(536)邑人鮑侃舍宅為寺,舊名發心;唐貞觀中,改眾善;神龍初,改中興;後改龍興。宋真宗時改大中祥符。其廣九里,子院有千佛閣、諸天閣、戒壇院,院內有鐵塔一、石塔四,錢王所鑿九十九眼井。德佑二年元兵至,城陷寺毀。至元二十八年重建,稱龍興祥符戒壇寺。至正末又毀,明洪武間重建。乾隆二十九年毀於鄰火,後又重建。咸豐十一年毀於兵火,十二年又重建。光緒時,龍興寺僅為小庵。

龍興寺內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俗稱唐經幢。建於唐開成二年(837)正月一日,建主鄭徹,同建造僧宗亮,同句當造幢吳中則,處士胡季良書,都料匠吳興沈鬱,弟咸刻字。幢高(光緒營造尺)五尺五寸,分八面,上刻陀羅尼經序和經文題記。胡季良系唐代著名書法家,書寫工整秀麗,挺拔有力。唐經幢曾被湮沒,明崇禎丙子年(1636)發掘歸寺。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由須彌座、磐石、幢身、檐子、短柱等組成。呈八角形。幢總高3.5米,其中幢身為1.7米,周長2米,頂部周圍有高30公分的石佛造像16尊,經幢底座青石雕花,高57公分,周長4米。幢身為太湖石,其中三面已有明顯的斷紋,幢身刻經序和經文題記,文字基本完好,字大小為3X4公分。唐經幢是杭州現存年代最久的經幢,系「武林城中罕存唐人遺跡」,為「杭州金石之冠」,曾錄於阮元《兩浙金石志》中。

據《龍興寺志》載:現經幢系崇禎九年從土中發掘。交蓋經幢的八角亭,乃同治十二年的建築,屋面青瓦出檐、象鼻雀替,亭內畫棟雕梁十分精細。

唐經幢於文革期間,有人用十六磅大錘企圖砸毀(破四舊),幸被當地群眾制止,但已留下傷疤殘痕。

唐經幢系為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拆遷周圍住戶,闢地建亭綠化,重點保護,成城區內一景。

下城區古井錄

井,即水井,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一為飲,一為用。古代因井設市,里人相聚汲水,有物買賣,因成市,稱井市,亦叫市井。
唐李泌鑿六井,開陰竇(暗渠)引西湖水入井,使「民足於水,井邑日富」。據民國19年底調查,杭州共有水井4842口,平均20戶擁有一口。民國20年(1931)8月15日,杭州自來水正式供水,但水費昂貴,非殷富之家不敢侈想。建國後,自來水逐漸普及,下城區1981年統計,有水井1612口。

1984年,下城區對轄區內古井進行普查,以光緒十八年(1892)輿圖局測繪的《浙江省城圖》有載的為准。今編撰此水文資料,或許有心者有用。

1、茅山泉井《珍珠泉井》,位於石匠弄23號門邊。《杭州府志》:茆山泉在貢院東南彌勒寺側。道光間,仁和高鳳墀創開,一名珍珠泉,井欄有石刻。《說杭州》:「茅山泉井,在城內高級中學之東南,彌勒寺側,清道光間,仁和高鳳墀所開,次其為宋時茅山河故道,故次為名,井欄有石刻,一名珍珠泉。

井水深3米,井孔由青條石?成,上部已用紅磚修砌過,內壁有青苔。井欄已非原物,井欄內經32公分,外經52公分,高27公分。井水臭且臟。

2、雙眼井,位於新華路雙眼井巷口。系露天公用井。水源充足,供周圍數百戶居民應用。據1995年新出版《杭州市志》卷一P329載,大東門雙眼井,屬孔隙水,開鑿在第四紀中,海積層。原杭州市區有名的井泉。水清澈,雖旱不涸。自建杭州縫紉機廠後,受污染,井水時清時渾。井由青條石?成,呈菱角式,井壁條石由於長年累月與水桶碰撞、摩擦已光滑無棱,據里人反映,二井井欄原相連,破損後換。井深5.8米,井欄一大一小,大的呈八角形,內經34公分,高35公分;小的呈六角形,內經35公分,高32公分。

3、六克巷井,位於六克巷31號門口。系露天公用井,井水清沏,水源充足,從不枯竭。井壁由青條石砌成,呈菱角式,內長青苔,井深6米,井欄呈六角形,高35公分,內經35公分。附近水井皆污染渾濁,唯此井可用,汲水用者多達三四百戶居民。

4、顯真道院井。位於慶春路174號。《西湖游覽志》:「顯真道院在慶春門內。」建炎三年(1129),王慶舍地建造。清雍正間重修。大殿前有井兩口,稱日、月井,日井已於解放前填平,此乃月井。井內壁呈菱角式,由30×20×18公分方塊石砌成,由於年久,地表下沉,井圈上加了兩節,最古的井圈已埋沒在井口地下。現存井圈為青石園形,直徑40公分,高60公分。井深4米。附近水井因工廠污染渾濁,百餘戶居民,唯仗此井水洗?。

5、駱駝橋西河下11號門口古井,系露天公用井,水質清澈,水源充足,附近居民均仰此井洗蔌。井系青石菱角式砌成,井深3.7米,園形井圈,內徑50公分,圈上刻有乾隆年間里人重修字樣。

6、中山北路460號門口井,井圈呈方形,上刻「童瑞禎助,甲子年立」字樣。(甲子年乃清同治二年),系青石塊菱角式,井深6.5米,內徑38公分,對角50公分。水尚清,可洗蔌用。

7、寶極觀井,位於鳳起路東段寶極觀巷。此井原在寶極觀內。《西湖游覽志》載寶極觀為元延?五年(1318)道士張無為創建,歸屬全真教。建鳳起路時拆寶極觀,井成為露天公用,青條石菱角式砌?,內壁長青苔,井欄系青石制呈園形,上刻「???」字樣。井水清澈,水源充足,大旱不涸,周圍居民仰此洗蔌。井深4.5米,井圈外徑58公分,內徑38公分。

8、社壇巷井,位於社壇巷20號附近,系露天公用井。青條石菱角式疊砌,內壁有青苔,井圈外呈六角形。內徑31公分,外徑43公分,高48公分,進深3.4米。井水清澈。

9、觀巷井,位觀巷64號門前,系露天公用井。青石疊砌,形同八角,青石方形井圈,外徑80公分,內徑40公分,井深4.2米,水質清澈,水源充足。原附近三百多戶居民均用此井。

10、王衙前井,位於王衙前南端與二聖廟前交叉口,系露天公用井。此井1981年修理,井身上半部用紅磚砌成,下面用青石鋪成。青石井圈,內園外方,內徑35公分,高33公分,井深5米,附近居民以此井水洗?。井圈上刻「庚子正月」等字樣。庚子年為清光緒二十六年。

11、孩兒巷井,位於孩兒巷98號內。青條石菱角式鋪砌,青苔密布。井圈系太湖石製成,呈八角形,表面石紋清晰光滑,井圈外徑100公分,內徑45公分,圈高80公分,井深6.2米。此井水質清澈。自附近建化工廠,印刷廠後,井水受到污染,只能作洗?用,98號內22戶居民均用此井。

12、山子巷井,位於山子巷55號門前,系露天公用井。上部用青磚?砌,井的水位以下全是青條石砌,其上覆蓋一層青苔。井圈呈園形,外徑53公分,內徑32公分,高40公分,井深4.8米.此井水清澈,水源充足,居民說「雖大旱之年,井無乾涸之日」。附近住戶悉仗此井洗?。

13、豆腐巷井,位豆腐巷28號東首,系露天公用井。青石塊鋪成,長滿青苔,青石園形井圈,內徑50公分,圈厚20公分,高40公分,井深4.7米,井圈上刻有「道光五年」字樣。井水清澈,周圍百餘戶居民均用此井水食用及洗?。居民反映,民國二十四年大旱,此井未乾涸。

14、九龍井,位余官巷倉柱弄內。1982年曾修,井內上部改建為紅磚砌身,下部保持原貌。井邊原有石碑已被原住戶屠宅搬走。此井底部砌有龍頭似的水源石渠,水從渠內流出,據修井知情人說:此井底面積甚大,水源充足,清澈,井深7.7米。後因周圍建房影響,水質嚴重污染,已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