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古建築壁畫有哪些
擴展閱讀
廈門店面稅收怎麼計算 2025-07-14 21:39:19
北京呂村屬於哪個街道 2025-07-14 21:06:08

杭州古建築壁畫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3-08 10:49:09

① 杭州十大古城門介紹

關於杭州的十大古城門,有這樣一曲民謠:

武林門外魚擔兒,艮山門外絲籃兒,鳳山門外跑馬兒,清泰門外鹽擔兒,望江門外菜擔兒,候潮門外酒壇兒,清波門外柴擔兒,涌金門外劃船兒,錢塘門外香籃兒,慶春門外糞擔兒。

滄海桑田,昔日起重要作用的城門多數已湮沒,取而代之的是古城門遺址的石碑。

十大古城門

鳳山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鳳山門為古代杭城的南大門。南宋王朝於紹興二十八年在鳳凰山一帶築皇城,又築外城,城門十三座,此地大內北門和寧門。南宋末,元兵進占杭城,未幾,宋宮毀於火,門毀。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由此處築城門名鳳山門(因位於鳳凰山而得名),又名正陽門。鳳山門為南宋御街南端,旁有六部橋,為南宋三省六部諸官署所在地。門外萬松嶺一帶,地居樞要,風景優美,成為騎馬踏青之處,有“正陽門外跑馬兒”之民謠。民國初期,拆毀城門。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

鳳山門有水陸兩門,鳳山水城門建於1359年,歷經600年風雨,是杭州唯一真實存在的古城牆和古城門。錢江之水,“自龍山河湧入鳳山水門”,通過城內阡陌縱橫的水道,出武林門水門,和京杭大運河連在一起。鳳山水門既是龍山河的北端端點,也是扼守江南運河通往錢塘江的咽喉。2014年鳳山水門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

錢塘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錢塘門,杭州十個古城門之一。隋朝築城時印有錢塘門之稱,1400多年未改名,未易地。南宋以後錢塘門為杭州西城門之一。清順治七年,在杭州建旗營,錢塘門位於旗營西北角。自宋以來,錢塘門外多佛寺、樓台。出昭慶寺、看經樓徑通靈隱、天竺。往靈竺進香者,多由此門出入,故有“錢塘門外香籃兒”之謠。民國二年,杭州開始有計劃拆城,繼拆旗營之後,拆除錢塘、涌金、清波三門的'城牆,改建湖濱路、南山路。從此西湖與市區連接。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

錢塘門遺址於2008年進行了考古發掘。2011年杭州西湖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錢塘門遺址成為了世界遺產名錄中杭州西湖的24個核心景點組成部分。

慶春門(杭州古城牆陳列館 )

慶春門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為杭州古代東城門之一。原名東青門,因門外有菜市,又稱菜市門。南宋末,元兵進占杭州,門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往東拓展三里,新門近太平橋,改稱太平門。明時始名慶春。門內慶春街,歷來為繁華街道之一。門外彌望皆圃,菜農運菜進城,擔糞出城,均由此門,故有民謠“太平門外糞擔兒”。 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

慶春門於2006年年底開工重建,2007年2月初全部建成,整體建築以杭州清代古城牆為原型,城牆全長66米、寬5.4米、高6.65米,兩端為殘牆,城牆中間建有城門,城牆頂上還建有一個按南宋城樓仿建的歇山頂式全木結構城樓。整座城牆的中空部分為杭州古城牆陳列館,內有南宋城牆考古遺址、古城門故事木雕壁畫、文物展示台等展示和陳列。

武林門

武林門西接環城西路桃花河,與西湖相望;北面是萬向公園也稱武林小廣場,杭州十大古城門“武林門”的古跡依稀可循,古新河綠化帶風姿綽約,武林門為杭城最古老的北大門,始建於隋代,有1300多年歷史。五代吳越時築羅城,建北關門,在今夾城巷;宋高宗時移城門於此,稱餘杭門;明代改稱武林門。武林門外自隋代以來一直是溝通我國南北大運河的大集市。古時“北關夜市”為錢塘八景之一。從武林門至湖墅一帶,歷來是杭嘉湖淡水魚聚散地,所以有“百官門外魚擔兒”之說,賣魚橋也由此而得。民國初,因築路拆除武林門。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

艮山門

艮山門是杭城古代的東北門,五代吳越時築羅城,為十城門之一保德門,南宋紹興二十八年,移門址於菜市河西,改名艮山門(《易》:“艮”為“北”,艮山,為城北之小山。汴京有“艮岳”,南宋取名艮山,有故國之思)。門內有順應橋,俗稱壩子橋,故而也名壩子門。南宋末,元兵進占杭城,門毀。至正十九年將城外展三里,在保德國門故址得建艮山門。艮山門一帶,宋元以來個體絲織與機紡作坊遍布,機杼之聲,比戶相聞,為弛名中外的“杭紡”主要產地,故有“壩子門外絲籃兒”之謠。艮山門於民國初期因築路拆除。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

清泰門

清泰門是杭州古代的東門,吳越時名南土門,南宋初,在其南另闢一門曰崇新門,門近薦橋,亦名薦橋門。南宋,元兵進占杭城,門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東延三里築門,名清泰。門外一片水網交錯,其地多螺螄,故有螺螄門之稱。清泰門外沿江一帶直至江水入海處,是古代煮海鹽之處,沿江多鹽田,因有民謠:“螺螄門外鹽擔兒”。清光緒三十三年滬杭鐵路設車站於清泰門內,鐵路自城外破城而入,拆城門及城牆數十丈,是為杭城拆城之始。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

望江門

望江門為杭城古代東南部城門,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門其東有茅山河草橋門。南宋末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拓展東城三里,在此建門改名永昌,因凳城樓可遠望江潮,清康熙五年改名望江。門外江塗田野,鄉民以種菜為業,望江運菜多由此門進城,因而有“望江門外菜擔兒”之謠。民國初因築路拆除城牆城門。望江門又叫草橋門,“草橋門外菜擔兒”,說的是望江門外多菜地菜農。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

候潮門

候潮門始建於五代吳越,名竹車門。因築城時以竹籠石,車運之定城基,故名。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在竹車門舊基重候潮門。因城門瀕臨錢塘江,每日兩次可以候潮,故名。門外江上舊有鐵幢浦,傳說為吳越國王錢鏐潮處,後淹沒。昔日,紹興之酒皆由此門入城,故有“候潮門外酒壇兒”之民謠。民國以後,拆城築路,門被拆除。

清波門

清波門在五代吳越時為水門,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增築杭城,為門十三,清波門是西城門之一,門瀕湖之東南,取“清波”之意名門,歷代沿用。因流福暗溝引湖水入城,俗稱暗門。清波門一帶古跡多,歷史上曾是詩人墨客及書畫家寓居之地,又因門通南山,市民需用薪柴多從此門運入,故有“清波門外柴擔兒”之民謠。清咸豐十年太平軍挖地道破清波門城垣數丈,進杭州。民國二年,杭州開始拆城,繼拆“旗營”之後,清波、涌金、錢塘三門及城牆均被拆除,改建成南山路,湖浜路。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

涌金門

涌金門為古代杭州西城門之一。五代天福元年,吳越王錢元瑾引西湖水入城,在此開鑿涌金池,築此門,門瀕湖,東側有水門。傳說為西湖中金牛涌現之地,因而得名。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增築城垣,改稱豐豫門。明初,仍復舊名。涌金門歷來是從杭州城裡到西湖游覽的通道,為市區繁華地段,城門樓上有楹聯曰:“長堞接清波看水天一色;高樓鬧市煙火萬家。”西湖遊船多在此處聚散,故有“涌金門外劃船兒”之諺。清康熙四十年,康熙南來杭,從城內河道出涌金水門游西湖。民國二年杭州開始拆城,繼拆除“旗營”之後,涌金、清波、錢塘三門間城牆均拆除改建為南山路、湖濱路。從此西湖與市區連接。為使後人明了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

② 杭州雷峰塔的介紹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文獻及民間亦名黃妃塔、王妃塔、黃皮塔,原為五代吳越王錢俶所建供養舍利的佛塔(功德塔),位於今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西湖南岸凈慈寺前雷峰之上,與北岸寶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對峙、遙相呼應。

原塔於1924年坍塌,僅存遺址,2002年在原址重建新塔。夕陽西下時余暉映照雷峰塔形成著名的雷峰夕照景觀,為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也因在傳說《白蛇傳》中作為法海鎮壓白娘子之處而知名於世。

歷史——

雷峰塔由五代吳越王錢俶主持修建,約北宋開寶五年興建,太平興國二年完工,塔內奉藏釋迦牟尼佛「佛螺髻發」舍利,建造時稱西關磚塔,建成後名皇妃塔,以紀念孫妃並感恩宋廷的封妃、謚妃之舉,文獻及民間又稱黃妃塔、王妃塔、黃皮塔。

雷峰塔一名則得自於塔所在的雷峰,雷峰為南屏山余脈夕照山最高峰,據南宋《淳祐臨安志》為舊有郡人雷就築庵所居故名,另說此峰原名中峰或回峰,中峰以眾山環繞故名,回峰以山勢回抱故名,後因回、雷二字形、聲相近而誤作雷峰(回字小篆作「䨓」,與雷字形相近)。

雷峰塔最早為七層八面的磚木結構樓閣式塔,錢俶原擬建十三層,高千尺,後因材力不足改為建七層,北宋宣和年間遭戰亂受損,南宋時歷經二十年重修,改為五層。

明代嘉靖年間倭寇圍攻杭州,因懷疑塔中有伏兵而縱火焚塔,木構檐廊被燒,僅存磚構塔身,其磚也因火燒皆呈赭色。後民間盛傳雷峰塔塔磚具有「辟邪」、「宜男」、「利蠶」的特異功能,因而市民頻頻前往盜挖,民國十三年(1924)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磚砌塔身坍塌,僅存遺址。

舊塔坍塌後,杭州地方官紳曾籌款擬予重建,其後建築學家梁思成、楊廷寶亦曾提出重建雷峰塔。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建雷峰塔、恢復「雷峰夕照」景觀的決定,至2002年10月25日新塔竣工。原址重建的雷峰塔新塔覆蓋了整個古塔遺址,成為遺址文物保護罩與塔合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建築。

(2)杭州古建築壁畫有哪些擴展閱讀

主要景觀——

雷峰塔新塔建在遺址之上,保留了舊塔被燒毀之前的樓閣式結構,完全採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時的風格、設計和大小建造。由上至下分別為:塔剎、天宮、五層、四層、三層、二層、暗層、底層、台基二層、台基底層。

新塔台基以下兩層,平面呈八角形。台基周邊,裝飾有漢白玉雕制的石欄桿,台基以上,塔身聳立,外觀五層,其中第一層內部實際分上下兩層,只是外觀上檐屋面較高,呈現為一層。雷峰新塔各層屋面都覆蓋銅瓦,每個轉角處設銅斗拱,飛檐翼有下懸掛銅制的風鐸。

新塔塔身的二層以上,每層都有外挑平座,平座設欄桿,繞塔而成檐廊,可供遊人登塔賞景。新塔通高71米,其中台基高9.8米,塔身高45.8米,塔剎高16.1米。新塔台基佔地面積達3133平方米,塔身建築面積295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089平方米。

塔身的設計沿襲了雷峰塔被燒毀前的平面八角形樓閣式制型,外觀是一座八面、五層樓閣式塔,保留了宋塔的慣有風格。各層蓋銅瓦,轉角處設銅斗拱,飛檐翹角下掛銅風鈴,風姿優美,古色古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