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南京小吃有哪些
擴展閱讀
北京驗車多久一次 2025-07-11 18:32:39
廣州車辦理違章在哪裡 2025-07-11 18:26:46
頸椎深圳哪裡看 2025-07-11 17:49:49

杭州南京小吃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3-15 15:31:07

❶ 杭州、南京、北京各有什麼特產(要旅遊 買紀念品)

杭州:絲綢,龍井茶,西湖藕粉
南基配京:雨花搏姿指石,雨花茶,鹽水鴨
北京:茯苓餅,北京果脯,烤鴨
這些東西火車站都冊大有

❷ 中國美食有哪些,你最喜歡哪個城市的

在上兩期中給大家介紹的火鍋城市——成都,不出意外的上榜了,而且成都美食在中國人心中的排名地位一直都很高,甚至有幾年被評為中國美食城市NO1。想到成都就能想到辣火鍋,火鍋是這里美食的主旋律但卻不只是唯一,除了火鍋之外,中國四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也是傳遍大家南北。

【2:西安】

佛山雖就在廣州附近,但卻是珠三角地區出了名的「美食之都」。「佛山無影腳」使佛山這座城市家喻戶曉,這里不只是「武術之鄉」,其美食的豐富程度和口味絲毫不輸任何一個城市,無論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還是磨答水裡游的都能做成地道的美食,尤其是對魚的獨特見解,各式各樣魚的做法可以讓你品罩簡嘗幾十種口味。雙皮奶、小鳳餅、蹦沙、大福餅等也都是這里的特色

❸ 上海、南京、蘇州、杭州哪裡有清真的小吃、主食

南京有夫子廟蔣有記、七家灣鍋貼、太平南路上綠柳居的素菜、包子、小吃;王府大街上安樂園素菜、小吃;

❹ 去南京必吃哪幾種鴨子美食,鮮香酥嫩,色香味俱全呢

南京的烤鴨是非常有名的,在南京一定要吃南京片皮鴨,這種鴨子的表皮非神舉常脆爽,肉質滑嫩,口感游純碧入褲前味非常好吃。

❺ 江南小吃最出名的有哪些

01.桂花糯米藕

桂花糯米藕

桂花糯米藕是我國江南地區的一道特色名吃,也叫蜜汁糯米藕,它主要是在蓮藕中灌入生糯米,再搭配上桂花醬,經過蒸制或煮制而成,做出來的蓮藕變成晶瑩剔透的粉紅色,聞著芳香馥郁,吃著香甜軟糯。

02.艾草青團

艾草青團

艾草青團是江南地區的人們過清明節必吃的一種小吃,它一般是用鼠麴草、艾蒿、泥胡菜等野菜做的,做出來的青團呈現碧綠色,看著光滑透亮,好誘惑人,吃著甘甜細膩,軟糯清香。

03.太湖船點

太湖船點

太湖船點是太湖上一道特色非遺小吃,這種小吃的外形做得栩栩如生,小巧玲瓏,有魚蟲鳥獸、花卉瓜果等形狀,口感有葷、素、咸、甜等,看著十分的精緻,令人垂涎欲滴。

04.粢飯團

糯米包油條灶扮

江南的粢飯團也可以叫作糯米包油條,是當地的一道特色小吃,用熱乎乎的糯米飯包裹著香酥綿軟的油條,里邊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添加火腿、榨菜等佐料,吃著口感極富有層次感,超香。

05.干炸響鈴

干炸響鈴

干炸響鈴是浙江杭州的一道風味小吃,它主要是用豆腐皮卷細肉末,經過油炸而成,炸好的響鈴色澤黃亮,豆腐皮薄如蟬翼,看著就有食慾,吃著脆如響鈴,酥香鬆脆。

06.茶糕

茶糕

若是要追溯茶糕的歷史,茶糕流傳到現在至少已有400多年了,做好隱首灶的茶糕看著方方正正的,摸起來有彈性,吃起來的口感主要是松、香、鮮,里邊有肉餡,餡料吃著咸中微帶有甜,當地人喜歡把它作為早點去吃。

07.糕團小點

糕團小點

糕團小點是南京的一道傳統小吃,這種小吃看著色彩繽紛,玲瓏小巧,入口香甜松軟,清香美味,可以說是顏值和真材實料並存,吃著還不膩口,是很多女孩子們的心頭愛。

08.奧灶面

奧灶面

奧灶芹蔽面是崑山市人最愛吃的一道麵食小吃,也是很多遊客到當地玩必嘗的美食,其中白湯鹵鴨面和紅油爆魚面最為有名,奧灶面之所以那麼受歡迎,主要在於湯汁,能喝出那種天然的鮮味,醇厚濃香,面條細軟爽滑,勁道。

09.玉蘭餅

玉蘭餅

玉蘭餅屬於江南地區的一道傳統小吃,主要是用糯米和肉餡製作而成,里邊還加入了芝麻、玫瑰、豆沙等餡料,做出來的小餅呈現金黃色,圓滾滾的,也不塌陷,吃著外酥脆內軟糯,餡料鮮香誘人。

10.桂花糖芋頭

桂花糖芋頭

桂花糖芋頭是南京的一道著名小吃,也屬於金陵小吃,它主要是用新鮮的芋頭苗加上特製的桂花糖漿熬制而成,做出來的芋頭羹紅彤彤的,顏色誘人,散發著濃郁的桂花香,喝上一勺,滑潤爽口,芋頭香甜酥軟。

❻ 去上海、南京、杭州、蘇州旅遊都有什麼特產,哪能買到

這些地方的特產還真不少,舉一漏萬啊!上海:城隍廟五香豆,南翔悶皮小籠饅頭,梨糕糖純行,中華香煙。城隍螞褲差廟周邊都能買到。南京:鹽水鴨,雨花石。夫子廟能買到。杭州:西湖綢傘,龍井茶,張小泉剪刀,王星記扇子。解放路百貨大樓能買到。蘇州:蘇州絲綢,蘇式糖果糕點。觀前街能買到。還要記住: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希望能有幫助!

❼ 上海,南京,無錫,蘇州,杭州。這幾個地方有什麼特色小吃或景點

上海的南翔小籠包,南京的金陵鴨血粉絲湯,鹹水鴨,無錫排骨,小籠,水麵筋,蘇州生煎饅頭,棗泥麻餅,錄制豆腐乾,杭州西湖藕粉。
景點:上海東方明珠塔,豫園,海洋水族館,南京夫子廟,中山陵,總統府,無錫黿頭渚,梅園,蘇州園林,蘇州樂園,杭州西湖,虎跑,靈隱

❽ 上海 南京 蘇州 杭州的特色小吃

南京:就去夫子廟好了 那地方集中
但是不要過橋去烏衣巷那半邊吃
那半邊什麼狀元樓晚晴樓什麼的都是大飯店貴!
我知道夫子廟里有一家是在門口用錢買票然後進去用票換東西吃的
不過我不記得名字了...
小吃嘛 也不是只有鴨血粉絲湯板鴨這些鴨子
還有什麼糖芋苗啦赤豆元宵啦大煮干絲啦雞汁回鹵干啦什麼的
一般都三五塊一碗
蘇州:黃天源的糕團;綠陽的餛鈍、小籠饅頭、湯團;五芳齋、陸長興、朱鴻興的面點;采芝齋的蘇式糖果、麻餅、蜜餞。
上海: 上海是各種名特小吃薈萃的地方,它的口味,既不同於粵港地區的純甜味,也有別於四川、重慶的麻辣味,而是以清淡、鮮美、可口著稱。

上海的小吃,有蒸、煮、炸、烙,品種很多,最為消費者喜愛的,莫過於是:湯包、百葉、油麵精。這是人們最青睞的「三主件」。

湯包:上海湯包的特點,做工精細,小巧玲瓏,皮薄,餡稿和多、蝦肉、蟹肉,不論是哪一種餡,都鹹淡適度,口感極好。每一小籠內一般放湯包十個,用松針鋪底,不粘皮、又清香,端上桌後,觀其形、聞其味,食慾大增,咬開皮,包內有少許油水,故稱「湯包」。

百葉:是一種用豆精皮(上海稱為「千張」)做成一個結子的小吃,有若干層,故叫「百葉」,沸水煮熟後盛入有骨頭湯的碗里,並加入精鹽、味精蔥花等作料,吃起來清淡爽口。

油麵精:是用精麵粉發酵後做成一個個小圓團,用油鍋炸泡成金黃色後起鍋,再放入有滾燙骨頭湯和加了若干作料的碗內,食用時,有一種油而不膩的可口之感。

頭腦

原料:干糍粑片200克,雞蛋10個,雞脯肉、火腿各75克,豬肉150克,蛋皮1張,甜酒汁100毫升,冰糖150克,熟豬油600克(耗150克)。

(1)鍋上火,唯指入油,燒至5成熱,糍粑粘上1個蛋糊炸香發泡,取出入碗,鍋上火,入油,熱時磕入雞蛋(9個),煎成荷包蛋,移在糍粑上。將雞肉、火腿、豬肉煮熟、切絲。蛋皮切絲。把以上四絲按梅花狀依次拼擺在荷包蛋上。

(2)冰糖、酒汁、清水(400毫升)入鍋煮沸溶化,順碗邊淋入碗中即成。

油煎八寶飯

原料:

主料:糯米300克。

配料:去核大棗、通芯蓮籽、熟苡仁米、冬瓜蜜餞、發菠蘿干、紅綠絲各50克,豆沙100克。桔餅、桂圓、水

調料:白糖150克,熟豬油80克。

製法:

(1)將上述配料中的前8種加工為半成品。糯米淘洗干凈,蒸熟成飯,趁熱拌入白糖80克、豬油40克。

(2)將八寶料按自己設計的圖案拼擺在豌底,放上一層糯米飯;加上豆沙,再放上餘下的糯米飯,抹光滑,入籠蒸透。

(3)炒鍋上火燒熱,用油滑鍋,再次放油入鍋(40克),取出八寶飯,按成包心餅狀,入鍋煎至兩面黃,取出裝盤,有圖案的一面朝上,撒上白糖70克上桌。

鴨油蒸臭豆腐

臭豆腐,我國各地均有。雲南所產色澤淡黃,表面有一層酵菌體茸毛,味臭,鮮香適口。鴨油,味腥,鮮香濃郁。兩者結合,去異存香,別具風味,是雲南民問酷愛的小吃。臭豆腐,又稱毛豆腐,可能起源於元代。相傳,朱元漳幼時幫地主放牛,後被炒了魷魚,住進破廟,當了乞丐。長工們每天從老財家弄些飯菜還有鮮豆腐讓其充飢。有一次朱與小乞丐們外出趕廟會,一去就是三天,長工們不知道,依舊將食物藏入稻草里。第四天朱等回來了,忙從稻草里取吃的,只有豆腐依然成塊,但長了一層毛,將就破罐煎吃,味美極了。後來朱當了開國皇帝,山珍海味吃鍵山盯膩了,便想起當年吃毛豆腐。即命御廚用稻草覆蓋鮮豆腐,待長毛後宴請群臣,無不叫好!從此,毛豆腐逐漸流傳到了民問,成了價廉物美的名食。原料:主料:臭豆腐300克,精鹽2克,熟辣子面、紅油各3克,鴨油100克。製法臭豆腐切成塊放入碗底,撒上辣子面、鹽,澆上鴨油,上籠,蒸熟,取出淋上紅油,拌勻即食。

麻麻豆豆

逢臘月初一,晉中正是天寒地凍的時候。解放前窮人缺衣少食,日子難熬,更愁身染疾病而無錢治療。因此,每當這天晚上,榆次人愛將玉米、黃豆、高粱、麥子、麻子等五穀雜糧炒熟。全家圍坐而食,叫吃「麻麻豆豆」,企盼著能驅趕邪氣,攆走瘟種,故有「臘月初一不見炒,一個起來一個倒(病倒)」的民諺流傳。又因這天已進入臘月,臨近年關,所以又叫吃「報訊兒的麻麻豆豆」。
麻麻豆豆的製作方法如下:
[原料]五穀雜糧各少許。
[工藝]將細砂放入鐵鍋內烤熱,再將雜糧依次放入鍋內,攪拌至熟後篩去砂土,晾涼即可嚼食。
[特色]香甜可口,回味無窮。

砂炒凍豆

凍豆,早在明清已被作為一種節日傳統小食品,在左權縣民間廣泛食用。每當臘月初一這天,早晨起床,不要說話,先吃幾顆凍豆,傳說是咬災躲難的。即百姓的一句口頭禪「臘月初一不吃炒,這個起來那個倒」。
凍豆的製作方法如下:
[原料]黃豆1000克,中砂2500克,溫水(30攝氏度)2500克。
[工藝]將黃豆篩選、挑揀後倒入盆內,用溫水浸泡1-2小時,然後,置於零下20攝氏度的室外,凍24小時。凍好後生火架鍋,先將砂烘紅,再倒入凍豆,來回不停地攪動,至豆皮能自動脫落、變黃,就可出鍋,出鍋後篩去砂土,豆子即可食用。
[特色]香、脆、酥、味美可口。

小稀瓜瓜

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舊稱祭灶節。民間傳說這天灶君爺在人間忙碌了一年,要去天宮向玉帝稟報百姓的生活情況。那些平日作惡多端,生活奢侈的剝削者甚感害怕,便用糖粞製成的小瓜果供奉灶君,意在封住灶君爺的嘴,讓他回宮後不要講出實情而使他們遭難。而貧寒人家則不然,他們想的是年關逼近,欠債累累無法償還,因此稱其為「催命的小稀瓜瓜」。
現在,人民群眾富裕起來,爭購年食小稀瓜瓜也不再為敬神了,而是變成了做給孩子們的美食,並給他們帶來了節日的快樂。
小稀瓜瓜的製作方法如下:
[原料]糖粞若干,加溫溶化。
[工藝]用一空心小竹管蘸溶化後的糖稀少許,用嘴輕輕吹氣,待糖稀成空心球狀,取下放置冷屋,隨時可食。
[特色]甘甜香脆。

雪花糕

「雪花糕」是清朝末年,是榆次龍廟街的一名稱「金兒」的人所經營過的,江米面製作的一種風味甜食。因其用特製的小木甑蒸制而成,故又稱「甑子糕」。
據老年人回憶,當時,只要聽到「金兒」那「玫瑰,桂花兩樣餡的雪花糕,喂!」的叫賣聲,人們就立即會圍滿他的小吃擔。那白花花,熱騰騰的「雪花糕」上,撒著紅或白糖,炒芝麻,澆著桂花、玫瑰汁,又熱又甜,又香又軟,吃上一碗,渾身覺暖。
雪花糕的製作方法如下:
[原料]江米面、紅或白糖、玫瑰、桂花、核桃仁、青紅絲、芝麻。
[工藝]預先准備風箱火、大肚洶銅蒸鍋,木製小甑(直徑約10厘米、高約8厘米)數個。將江米面用冷水拌勻成糊狀,盛入木甑內,撒上些糖、桃仁、青紅絲、用碗扣住,放入蒸鍋蒸制,。熟後,將糕扣入碗內,撒上糖、青紅絲、炒芝麻、澆上玫瑰汁或桂花汁,即可食用。
[特色]色澤鮮艷,香味濃郁,入口綿軟、甜、香。

榆次灌腸

榆次灌腸,歷史悠久。在民國初年,榆次市場上經營灌腸者較多,但以大乘寺街范臭小家是祖傳的灌腸經營者。清朝時,范臭小從小隨父范慶林學做灌腸,民國25年後,其子范二毛又繼承其業,後又傳其孫范玉亭,成為四代經營灌腸世家。
灌腸是用蕎面為主料製成的一種麵食品,其形狀與燒餅相似,只是中間稍厚,四周略薄。在當地,灌腸一年四季均可食用,相比之下,春、夏、秋三季冷食為上,隆冬季節熱炒最佳。
在榆次,以豬血灌腸最為出名。其原料以蕎面和豬血為主,選用蕎面必須白而精細,選用豬血必須是「中間血」,鮮而不腐。豬血灌腸吃起來鮮香可口,淺褐色,軟中有韌而富有彈性。
灌腸冷食時輔以佐料,以鹽、蒜、醋、辣醬為主,再滴幾滴香油,食之涼爽、利口、香辣適中。熱食應切塊,以豬油烹炒,佐以蒜、醋,食之清香可口。
灌腸的製作方法如下:
[原料]精細蕎面、精鹽。
[工藝]用水和面時由硬到軟、由稠到稀,用手漸漸掌出其精,然後將稀面湯攤入碟中,上籠猛火蒸熟。
[特色]清香可口。

平遙碗脫則

碗脫則,是晉中平遙縣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也是佐酒佳品,具有濃郁地方特色。
碗脫則為清光緒初年,平遙縣城南堡的名廚董宣師付所創,距今已有已有100多年的歷史。1900年(即光緒26年),慈禧太後一行避禍西安,路經平遙時,食用了董宣的碗脫則,贊不絕口,並賜予重賞。傳說,從此碗脫則被封為御膳,於是碗脫則名聲大震,以後漸漸流傳到民間,成了飯鋪攤點中常見的一種風味小吃食品。
碗脫則主要由白麵粉製作。它集涼粉與灌腸的優點於一身,既有涼粉的清爽利口,又有灌腸的濃烈香味,精而不膩,滑利爽心。夏可涼拌,冬則熱烹,老少皆宜,四季風行,是人們機喜愛的一種風味小吃食品。
碗脫則的傳統製作工藝代代相傳,並不斷有所改進。目前,以董宣師付第四代傳人董興旺所制為最精。
碗脫則的製作方法如下:
[原料]麵粉、菜籽油。
[工藝]以1:66之比,將麵粉用溫水調成糊狀,再加入0.6%的鹽水與大料水及每斤麵粉5%的菜籽油,調勻後分盛於五寸小碟內,上籠蒸15分鍾,出籠晾涼。
冷食:將碗脫則切成條狀放入盤中,以醋、蒜制、芝麻、辣椒末、香油等拌勻。
熱炒:待豬肉八成熟,把條狀碗脫則入鍋,加山葯絲,豆芽和其它佐料。
[特色]色呈乳黃,折卷不斷,光滑如玉。

老豆腐

榆次的老豆腐也是一種傳統的風味小吃,究竟從何時開始在榆次出現,一般人說不清楚。但是,現在八、九十歲的老人記得小時侯榆次街上就有賣豆腐的。這種食品,老幼皆宜,營養價值很高。
老豆腐的製作方法如下:
[原料]黃豆1500克,葡萄糖粉50克,食油適量。
[工藝]用冷水泡上黃豆,夏季6小時,冬季10小時左右,用水淘洗幾次,每斤豆子加15斤水磨成豆漿。用鍋熬沸豆漿,點些食油把豆沫去掉,再加開水沖稀。把葡萄糖粉放入另一個容器內,快速將熬好的豆漿倒入容器內。攪拌均勻後用蓋子蓋壓,15分鍾即成。
[特色]雪白柔軟,清香可口。

杭州: 杭州風味小吃,花式品種繁多,四季時鮮不同,有三大特色。一是大都取料於杭州的土特產,並往往與西湖名勝相關聯。夏日游湖,多善品嘗西糊藕粉。秋遊南山滿覺隴賞桂,多到桂花廳吃一碗西湖桂花粟子羹,二是歲時節令,各有時鮮美味。如春節供應各式春卷、鮮肉湯團、什錦八寶飯,清明有艾青團子,端午上市細沙或鮮肉棕,中秋製作杭式、蘇式、廣式月餅,重陽吃粟糕,等等。春三月,多魚蝦鮮筍,蝦爆鱔面、片兒川面、蝦肉小籠應時嘗新,夏日炎炎,供應薄荷糕,水晶糕、扶苓糕、肉骨頭粥,三秋湖蟹肥,蟹肉小籠,蟹黃大包應市,臘月則為糯米麻糍、豬油玫瑰年糕;三是歷史悠久,並多伴有傳說。如吳山酥油餅、油炸檜。相傳岳飛被秦檜夫婦謀害後,杭州百姓人人痛恨秦檜。當年望仙橋邊有家專賣油炸麵食的小店,業主眼見奸臣秦檜天天坐轎,從店前而過,忿恨不巳。一天,他將麵食捏成人形,放入油鍋,邊炸邊喊:「油炸秦檜,油炸秦檜!」別人問他賣什麼?他隨口說:「油炸檜。」從此得名。

❾ 美食介紹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美食之境地。美食有以下幾個特點,望大家見教: 第一,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爛卜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肆胡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南京美食:鹽水鴨/鴨頭 到南京是不能不吃鹽水鴨的。南京嗜鴨之深,乃至有人說南京人前輩子都跟鴨子有仇。不管這個傳言有沒有根據,但是南京被稱為「鴨都」卻是實打實的名頭。鹽水鴨是南京有名的特產,久負盛名,據說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南京鹽水鴨皮白肉嫩、肥而不膩、鮮香美味,具有香、酥、嫩的特點。每年中秋前後的鹽水鴨色味最佳,是因為鴨在桂花盛開季節製作,故美名日:桂花鴨。《白門食譜》記載:「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逢年過節或平日家中來客,上街去斬一碗鹽水鴨,似乎已成了南京世俗的禮節。也正是吃鴨吃得太多,南京人還變廢為寶的將鴨頭做成一道美味小吃。鴨頭無論是紅燒還是醬泡,或是鹽水,都是吊人口水的人間美味。買上三五鴨頭,再來一瓶啤酒,細細品嘗慢慢啃,那個舒服啊……

北京烤鴨 北京烤鴨:有「天下第一美食」之稱,為譽滿中外的佳餚。北京烤鴨有燜爐烤鴨和掛爐烤鴨。燜爐烤鴨是憑爐牆熱力烘烤鴨子。爐內溫度先高後低,烤出的鴨子外皮酥脆,內層豐滿,肥而不膩。掛爐烤鴨是用棗、桃、梨等果木燒烤鴨子。所烤鴨子也是外焦里嫩,而且有一種特殊的香味。

天津小吃: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精選上乘江來,水店加工面漿用上為赤夏,白糖經傳統工藝制餡,指定油類炸制,成品外皮金黃、酥脆不艮,餡心香香但不膩、適口性強,且無任何添加劑,可謂綠色營養食。
耳朵眼炸糕起源於晚清光緒年間(1900年),第一代掌櫃劉萬春(1874年一1962年)由推獨鴕車走街串巷叫賣,到在估衣街西口的北門外大街上擺攤設點現做現賣,積攢些資本後,劉萬春與他的外甥張魁元合夥,在北門外大街租了一間八尺見方的腳行下處(搬運工辦事和休息的地方飢雹穗)掛上劉記的招牌,干起了炸糕店。由於劉萬春做的炸糕選料精、作工細、味道好、口感妙,物美價廉。在眾多的炸糕中出類拔萃,獨樹一幟,買賣日見興隆,贏得了炸糕劉的美稱,又因為炸糕店靠近估衣街和針市街上的染料庄、當鋪、銀號、布鋪、鞋帽店。富戶、百姓人家過生日、辦喜壽事。借糕字諧音,取步步高之吉利,提前預約購買炸糕,使得生意蒸蒸日上,劉記炸糕店顯露了名聲。因炸糕店緊靠著一條只有1米多寬的狹長胡同--耳朵眼胡同,人們便風趣地以耳朵眼來稱呼劉記炸糕鋪。雖日偽時期曾改名為增盛成,但耳朵眼炸糕鋪則越叫越響。炸糕也被稱為耳朵眼炸糕了。
耳朵眼炸糕自一九八三年以來多次被市政府、市商委、市烹協、市飲食公司評為優質食品全鼎獎,一九九四年第五屆亞太博覽會榮獲金牌,一九九七年十二月被中國烹協認定為中華名小吃。耳朵眼炸糕與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被市商委和烹協命名為天津三絕食品。
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鮮美而譽滿全國,名揚中外。狗不理包子倍受歡迎,關鍵在於用料精細,製作講究,在選料、配方、攪拌以至揉面、擀麵都有一定的絕招兒,做工上更是有明確的規格標准,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於15個褶。剛出屜的包子,大小整齊,色白面柔,看上去如薄霧之中的含苞秋菊,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一直深得大眾百姓和各國友人的青睞。

上海美食:南翔小籠饅頭 南翔小籠饅頭又叫南翔小籠包,是上海郊區南翔鎮的傳統名小吃,已有100多年歷史。該品素以皮薄、餡多、鹵重、味鮮而聞名,是深受國內外顧客歡迎的風味小吃之一。南翔小籠饅頭的餡心是用夾心腿肉作成肉醬,不加蔥蒜,僅撒少許薑末和肉皮凍、鹽、醬油、糖和水調制而成。饅頭的皮是用不發酵的精麵粉作成的,50克麵粉可包8個,100克一籠屜。蒸熟後的小籠饅頭,小巧玲瓏,形似寶塔,呈半透明壯,晶瑩透黃,一咬一包湯,滿口生津,滋味鮮美。如果吃時佐以姜絲、香醋、配上一碗蛋絲湯,其味更佳。南翔小籠饅頭的餡心還可以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初夏加蝦仁,秋季加蟹肉、蟹黃、蟹油。豫園商場內的南翔饅頭,是豫園商場有名的風味小吃之一。

大雞排源於台灣,只選用100%自然成長的雞肉,雞肉的口感和口味達到最佳平衡,採用秘制配方,經過腌制,香美多汁,再撒上台灣特別口味的椒鹽粉,肉質鮮嫩多汁,產品金黃香酥、外酥里嫩、滿口留香。人間美味讓人百吃不厭,受到食客瘋狂搶購。 最高雞密大雞排:源自台灣,採用秘制配方,純天然成長的新鮮肌肉,經過科學配比,金黃香酥,口感細膩,大口咬下去,幾排肉質松軟,汁水四溢,滿口留香。

天津小吃:十八街麻花
桂發祥麻花, 又稱十八街麻花,是與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並稱的"天津三絕"食品之一。桂發祥什錦夾餡麻花酥脆香甜,風味獨特,且久存不綿,春秋季可存放三個月,夏季也可存放兩個月,令人叫絕。十八街麻花是經過反復探索進行創新,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造出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其特點是香、酥、脆、甜,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來天津旅遊的國內外賓客,臨走時都要帶上幾盒麻花,送親朋好友。 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范桂才和范桂林兄弟,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當時,兄弟二人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一個麻花店,名叫"桂發祥"和"桂發成",他們比著干,麻花越炸越好,俗稱"十八街麻花"。1949年後,兩店合一,由國家投資重建店堂,定名桂發祥麻花店。1983年成立了天津市桂發祥麻花公司,在市內開設了5個分店,並在長春、石家莊、太原、鄭州設立了分店。
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范桂林,直隸(今河北省)大城縣人,9歲逃荒來到天津。13歲開始入東樓十八街的一個麻花鋪當伙計,1936年在十八街自辦桂發祥麻花鋪。由於他勤奮好學,生意上敢於出新,炸出的麻花酥脆香甜,味美適口,深受歡迎。因桂發祥字型大小坐落在十八街,所以俗稱「十八街麻花」。
其製作考究、料精貨實。每個麻花中都夾有一棵由桃仁青梅、桂花等十幾種小料配製成的什錦餡酥條,再和麻條、白條擰成5個花。用花生油微火炸透。出鍋後放上冰糖和青紅絲。特點香甜、酥脆,放置數月不綿軟、不變質、不走味。1989年獲全國食品金鼎獎和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銀質獎。1991年榮獲全國馳名商標提名獎。

上海美食:南翔小籠饅頭
南翔小籠饅頭又叫南翔小籠包,是上海郊區南翔鎮的傳統名小吃,已有100多年歷史。該品素以皮薄、餡多、鹵重、味鮮而聞名,是深受國內外顧客歡迎的風味小吃之一。南翔小籠饅頭的餡心是用夾心腿肉作成肉醬,不加蔥蒜,僅撒少許薑末和肉皮凍、鹽、醬油、糖和水調制而成。饅頭的皮是用不發酵的精麵粉作成的,50克麵粉可包8個,100克一籠屜。蒸熟後的小籠饅頭,小巧玲瓏,形似寶塔,呈半透明壯,晶瑩透黃,一咬一包湯,滿口生津,滋味鮮美。如果吃時佐以姜絲、香醋、配上一碗蛋絲湯,其味更佳。南翔小籠饅頭的餡心還可以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初夏加蝦仁,秋季加蟹肉、蟹黃、蟹油。豫園商場內的南翔饅頭,是豫園商場有名的風味小吃之一。

杭州美食:西湖醋魚
西湖醋魚,民間俗稱西湖醋溜魚,是杭州傳統名菜之一。
西湖醋魚的歷史,得從八百多年前南宋杭州的「宋嫂魚羹」說起。據說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康王趙構南逃,建都臨安。當時有一婦人,人稱宋五嫂,不甘受入侵者統治,也同小叔從北地逃來臨安,在西湖邊以捕魚為生,勉強度日。一次,小叔淋了暴雨得病卧床不起,五嫂正在為小叔煮魚燒蛋以進補身體,不料官兵前來抓壯丁建造皇宮,宋嫂向官兵求情別抓卧床不起的小叔,不慎碰翻了灶上的酒醋瓶,等官兵走後,鍋中的魚蛋已煮成羹狀,但小叔吃著卻覺得異常鮮美,胃口大開,很快恢復健康。此後,鄰里仿作,成了家常美味魚羹。後來南宋孝宗皇帝游西湖時曾召見宋五嫂,經品嘗魚羹亦大為贊賞,御賞重金,並賜酒旗為幌,准此獨家烹魚羹、沽官酒。「宋嫂魚羹」經不斷改進提高,成為魚餚中之名菜。創業於清道光年間的樓外樓菜館繼承這道名菜,創新成鮮嫩酸甜、有蟹肉滋味的「西湖醋魚」,並以「京人宋嫂首創,西湖第一珍饈」加以宣傳,成為杭州名菜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