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般說話晚的孩子'最晚是什麼時候開口會突然說連幾
每個人由於成長環境的不同,遺傳因素及父母教育的不同,而影響著一個人的發育,也影響著孩子開口的遲早。孩子一歲多還沒有開口,對於父母應注意區別:孩子是否有說話的能力,或者只是說話的能力還沒有擾旁神顯露,或者是否有其他原因導致孩子不說話。兒童不會說話有這么幾種情況: 1、聽力問題,聽不清別人講話,或根本聽不見聲音,都會影響說話。 2、缺乏語言環境。家裡人人都很忙,沒有時間教他說話,而且家裡人很少互相交談,以致他生活在一個語言貧乏的環境中,也就不會說話了。 3、屬於:語遲這一類,就是開口晚。 4、智力落後,這是比較常見的情況。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交流方式。當人們考查一個嬰兒的智力情況時,語言能力是其中五大領域之一。所以,語言和智力有關系。但是是否說話晚的孩子智力就差呢?這個問題就不能簡單地下結論了。有些老人可能說這樣大智若愚或包公再世,傳說包公5歲才開口說話。對於包公幾歲會說話無可考證,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說話遲的孩子原因很多:有些是和家族的遺傳有關,上輩人說話遲,他們的孩子有的也學話遲。他們雖然一時還不會說話,可是心裡明白,智力發育也並不差。有些孩子性格羞怯沉靜,常常由於害羞或害怕及其他特殊的心理羞於啟齒,懶於開口,這樣學說話自然也比較遲了。有的孩子由於父母工作較忙,照料孩子的成人缺乏教養孩子的知識,只是一味地對孩子生活上照料,很少和他們說話交流,造成說話遲。聽力障礙。如果孩子存在較嚴重的聽力障礙,那麼孩子就難以同一般孩子一樣發展語言能力,因為他們聽不清周圍的語言世界中的一切聲音。對這種孩子,如果父母忽視了孩子可能存在的聽力缺陷,那麼由於與外界不能互相溝通,語言發展遲,智力也受到嚴重影響;但如果及早地發現了孩子聽力存在的問題,給孩子戴上合適的助聽器,那麼孩子的語言能力就能同其他孩子一樣得到發展。還有較少數的孩子曾經受到腦傷,患有腦病的他們不僅說話遲,智力水平也很差,有的孩子耳朵患有疾病,尤其是對高音聽不清楚,醫學上叫高音性耳聾,他們開始說話較遲,而且說起話來,好象唱歌吟詩似的,以上情況父母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治療。孩子一出生就應當有計劃的對他進行語言教育。多讓孩子聽錄音帶,與孩子經常說話是非常重要的。嬰兒2個月會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並開始記憶周圍存在的所有物和發生的一切事情。因為他們會在不知不覺是記住母親平時言談舉止,所以,在這個時期母親是否同嬰兒說話,將直接影響到嬰兒言語發生早晚,甚至其智力的發育。我們知道,嬰兒比成人獲得語言能力強。那是因為他們不是靠理性去學習一種語言,而是憑一種感覺。當他們在聽成人講話時,盡管語言本身是不懂的,但他們有一種感覺,憑著對方的神態及動作等方面信息,使他們能領會其中的含意。這種奇妙的感覺,是建立在互相學習的基礎上的。當母親向嬰兒說話,嬰兒以微笑回報;當嬰兒啟謹咿咿呀呀學語,母親回報他以微笑與語言鼓勵,這種交流會引發其用語言交流的興趣,進而激發他早日開口說話。此外,對0-3歲左右的孩子講話沒必要使用兒語,如果周圍的大人們總是認為嬰兒只能聽兒語,而用兒語對孩子講話的話,那麼,孩子就很難掌握規范的語言,進一步說,嬰兒之所以能夠掌握緩虧規范的語言,並不完全是在父母同自己講話的過程中掌握的,而是經常聽父母與周圍人們交談的結果,如果孩子接受能力很強,那麼,幾個月後,即使不用兒語對孩子講話,孩子也應該能理解一般的話。因此,我們要在孩子嬰兒期就用規范的語言對他們講話。如果等孩子上幼兒園以後再去糾正他們說兒語的毛病,則會加重幼兒的負擔,不利於幼兒身心的發育。
❷ 怎麼判斷孩子說話晚是不是病
有的寶寶1歲多點就會說很多詞語,大多數寶寶2歲左右就會說很多話了。但是也有的寶寶說話晚,遲遲不肯開口學說話,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般來說,大腦發育不良可以影響寶寶語言發育,但寶寶說話晚的原因很多,如平時大人與寶寶很少說話,使寶寶很少得到練習說話的機會,因而影響寶寶語言的發育;一些家長對寶寶過於溺愛和...遷就,總是根據寶寶的手勢、眼神來滿足其要求,忽視了對寶寶語言的訓練,致使逐漸養成用手勢代替說話的習慣,從而延緩了寶寶語言的發展;另外,寶寶長期營養不良、體弱多病,或聽力不好,也都可能造成語言發展延緩。 如果到了2歲還不會說話,又排除上述因素時,就應該帶寶寶到醫院檢查,找找原因。
❸ 孩子不會說話或說話晚,是貴人語遲寶寶語言發展時間表建議收藏
文|大果小果媽媽
9個月大的男寶寶,還不會喊爸爸媽媽,「天天教還是不喊」,朋友為此很是著急,眼看著比他小的孩子叫得蠻利索,羨慕得不得了,恨不得寶寶也能馬上開口說兄檔話。
很能理解她著急的心情,畢竟孩子的事再小都能牽動父母的心。尤其當身邊有不少可以用來做對比的人時,就跟拿了放大鏡一樣,芝麻都能成綠豆。
如果你身邊也恰好有此困惑的家長朋友,你有沒有發現這么一種現象:
當你勸他說「不要著急,急不來,到時間了寶寶自然就會喊了」,這安慰的話真不好使,他該著急還是著急;但當你說「寶寶這是貴人語遲」時,家長會反過來跟你確認一遍「真的嗎?」得到你的肯定後,他顯然松一口氣。
某APP上,很多新手父母會在上面發問「孩子兩歲多了只會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怎麼辦?」底下就有一堆評論說「貴人語遲」。說實話,我好想在底下給提問家長一個忠告:貴人語遲不科學,小心耽誤了娃。
為什麼說「貴人語遲」,沒有科學依據?
《論語·學而》中有言:貴人語遲,敏搜塵旁於行而不訥於言。
意思是,尊貴的人往往在最後才開口發言,這樣的人對在行動上很敏捷,在語言上卻顯得很「笨拙」,常常要思量再三才開口。也不知道怎麼的,這個詞就按字面意思,成了孩子說話晚的心理安慰劑。
孩子說話早晚跟環境是分不開的,雖因人而異有早有晚,但卻有一個大體規律,如果超出語言發展規律之外,那就是語言遲緩,必須引起重視,進行干預了。
下次,如果再有家長著急孩子說話晚時,千萬別急著安撫人家「貴人語遲」,先問問多大了,表達怎麼樣,再來判斷,以免耽誤了孩子。
嬰幼兒大動作發育有著基本規律:一舉頭、二舉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周會走。這是一個參考標准,比如說,有的寶寶3個月才會抬頭,而有的寶寶發育早三四個月的時候都會翻身了。
語言發展也是如此,每個孩子情況都不同,參考標准並非絕對意義上的正確,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個別特例的原因,但這並不妨礙大家作為參考,以免錯過最佳敏感期。
太原天使兒童醫院兒科主任,是一位資深兒童語言評估專家,有20餘年兒科臨世橡床工作經驗。關於正常兒童語言發育標准, 她給出了明確的判斷依據,如下:
這張《兒童語言發展時間表》,從語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2個維度出發,對照看更直觀。
記住這些時間節點,如果孩子的語言比這個標准要落後,家長就要引起重視。
朋友家9個月大寶寶還不會喊爸爸媽媽,不算落後,可能再等個把月,甚至不用那麼久,孩子就會了,在12個月前會叫「爸爸媽媽」都是正常的。
有些孩子六七個月就會發出類似「爸爸媽媽」的聲音,但到八九個月卻不聲不響了,這種情況也有,很正常,多半還是跟語言環境有關系,可以再等等看,同時「多對話」。
如果到了1歲半都還不會喊爸爸媽媽,那就真是發育遲緩了,想必不會用「貴人語遲」來安慰自己了吧。如果你還是不慌不忙,那勸你該醒醒了,看醫生要趁早。
當孩子蹦躂出第一句「爸爸媽媽」時,父母聽到別提多高興了,奶聲奶氣的聲音太悅耳。我們都很貪心,比起孩子說話晚,我們更希望孩子早開口。
要想寶寶開口早,語言積累不能少,不少新手爸媽忽視了這個問題,覺得孩子太小,聽不懂,所以很少為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
具體做法:
3.家人統一語言。 遠嫁的姑娘很多,家裡人跟寶寶交流時,既有普通話,又有雙方老家的方言,這樣容易讓寶寶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如何「開口」。
4.重復、復述。 重復是寶寶積累語言最快的時候,當孩子咿咿呀呀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進行「復述」,根據寶寶的咿呀聲來說出你聽到的「詞」,如「媽媽,寶寶在叫媽媽呀」。
5.看口型。 讓寶寶看到你說話時的口型,說話要慢,語氣要誇張吸引寶寶注意,還可以用肢體動作進行輔助,幫助寶寶更好地理解。
6.讀繪本、講故事。 一出生就可以開始,大點的孩子更是應該進行了,既可以豐富孩子的詞彙,還可以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日後養成愛閱讀的好習慣。
7.輪流對話。 美國麻省理工的認知專家發現:要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除了多聽之外,更重要的是和孩子輪流對話,讓他有大量的發言機會。
8.鼓勵、肯定。 當他說對時,你要鼓勵要贊美,小寶們很吃這套的。
厚積薄發,寶寶只有語言積累到達一定的量,才能成為一個「脫」口而出的小可愛。希望新手爸媽看過後,心裡有底氣,能更自如地應對寶寶當前的「說話」狀態。
章子怡曬1歲兒子照片,被喊該戒尿褲了!寶寶尿不濕幾歲戒掉最好
一年級女兒學習差,寶媽天天被老師拎,血淚教訓:幼小銜接要及時
4歲熊孩子把2歲孩子推下滑梯:一句「他還是個孩子」,害了多少人
❹ 家長注意:孩子說話晚,和語言發展的幾個階段有關系
關於說話晚家長必須了解的3個點
在引導孩子如何說話之前,咱們得先了解孩子不說話、說話晚等語言問題的相關基礎知識,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
1、了解兒童語言發育特點,學會科學判斷
很多家長在判斷孩子是不是說話晚的時候,都兆宴是跟著感覺走,經常出現錯判誤判的情況,孩子的語言發育都是有規可尋,家長可以根據我們整理的量表,來判斷孩子是否存在語言發育問題:
語言發育預警表現
10個月:對別人叫自己的名字沒有反應,不懂怎麼讓你知道他是高興還是煩躁
12個月:不會做揮手、搖頭之類的肢體語言;還不能發出一兩個聲母族笑銀(比如p、b等);當他需要幫助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與你交流
18個月:連6 10個詞都不會說;不太明白生活常見詞語意思
24個月:不能說出50個單詞,不會把兩個詞連在一起;不會模仿別人的動作或學別人說話
36個月:不會說短語;聽不懂簡短的指令;經常不能把話說完整(比如不會說「回家」,只會說「回」)
48個月:說話還經常結巴,表達不清晰,對於方位、時間等抽象詞語很難理解運用好的,現在通過這個量表,也可以對孩子的語言發育做個初步判斷。如果你的孩子存在說話晚、說不清、不說話的情況,一定要注意接下來的信息!
2、說話晚可能是這幾種疾升察病的危險信號
在兒童發育期,常見的引起孩子不說話、說話晚的原因有3個:語言發育遲緩、智力發育遲緩、自閉症。這些疾病主要原因為大腦功能發育不完善,其中就包含主管語言發育的大腦言語功能區。所以在發現孩子存在說話晚的情況,一定要引起重視。
3、時間是一劑良葯,越早干預,效果越好
有研究表明,在兒童發育早期,進行科學完善的干預措施,77.27%的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改善。這些證據表明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的只要能夠及時干預,大部分都能得到較好的改善,如果不及時干預,可能會錯過最佳的干預時間,影響孩子的語言和神經功能,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智力、語言、社交等能力,危及孩子的正常生活。
促進兒童言語功能區發育
人類的大腦被分成多個功能區,各司其職。它們分別負責人體的運動、想像、記憶、視覺、觸感、語言等功能。像是言語功能區的腦皮質可以相互協作作為一個系統網路來進行語言的理解與表達。
總體來說,語言發育遲緩的兒童,只是在語言功能單方面落後於同齡兒童,如果孩子說話晚或者不說話,父母可以細心觀察一下孩子的各種表現,綜合醫生的判斷,切勿自作主張,草率決定,以免誤了孩子的 健康 與未來。
❺ 小孩最晚幾歲說話說話晚的小孩子都整常嗎
轉摘: 初為人母,當聽到孩子叫出第一聲「爸爸」「媽媽」時,心裡一定是難以言表的喜悅和激動。但是,如果別的寶寶都開始講話了,自家的寶寶卻「金」口難開,媽媽的心裡又會是怎樣的焦急和無奈呢?對於這些遲遲不開「金」口的孩子,到底是正常還是異常,要不要去看醫生呢? 孩子到了兩歲還不會說話,是正常還是異常,要不要看醫生?說話晚的孩子比說話早的孩子「笨」嗎?在臨床工作中常有父母問這樣的問題。 幾歲說話才算「晚」 小孩的語言發育有一定的規律,一般來說,孩子發出的第一個聲音就是哭叫,生後一個多月,由於口形的不同,可以分別發出不同的母音(ɑ、o等)和輔音(b、t等)。在6~7個月時,小孩會無意識地叫爸爸、媽媽;一歲時開始出現第一批可以被理解的語言,如燈燈、糖糖等簡單的詞;到了兩歲就可以說出約300~400個詞和一些簡單的短語,如吃飯、上班等。當然,每個孩子的語言發育有其個體差異,有的早有的晚,但如果孩子到了兩歲還不會說話,或沒有任何交流性的語言,就一定要帶他到醫院看了。 說話晚,可能是疾病的信號 孩子語言發育延遲可能由各種異常疾病導致,常見的疾病包括: 聽力障礙 包括全聾以及部分聽力喪失,原因既有先天性的也有後天性的。 1~2歲是嬰幼兒語言發育的重要階段,如果這個階段聽力受損,患兒接受不到任何語言刺激,必將導致語言發育障礙,甚至聾啞。一般來說,先天性的聽力喪失較容易被父母留意到,不過仍有不少家長是直到孩子兩三歲甚至五六歲以後,發現孩子不會說話或說話吐字不清,才想到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的,但那時往往已過了最佳治療期,即便是佩戴了助聽器,學習語言的效果也不理想。 因此仍有必要提醒各位父母,要留意孩子的聽力狀況。如果是一個出生不久的嬰兒,可以在他看不見的地方搖搖鈴鐺,看他有沒有反應,他的頭是不是隨著鈴聲轉過去。如果一點反應都沒有,就應考慮去看專科醫生。也有一些孩子出生時聽力是正常的,但後來由於疾病或耳毒性葯物(如慶大黴素)的影響,導致聽力受損,因此對大一些的嬰兒也要留意。如果發現孩子聽到巨大聲響時沒有反應或不會害怕、哭鬧,在看不見的地方叫他的名字,也沒有引起他的注意,或者吩咐他做一些簡單動作(如點頭、搖頭、跺腳、招手等),他沒有反應,也要提高警惕。 智力低下 是指在發育期智力明顯低於同齡兒平均水平,同時伴有一些行為障礙的一組疾病。 智力低下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些是先天性因素造成,如遺傳代謝疾病、先天畸形、出生前孕母病毒感染等等;也有後天環境因素造成,如出生時窒息、腦缺氧缺血、腦外傷、腦部腫瘤等;教育因素也是引起智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如教育不良、環境剝奪、情感剝奪等。 嚴重智力低下的患兒因常常伴有其他方面的異常,比如面容體態異常(先天愚型患兒就有眼距過寬、雙眼斜吊、塌鼻樑、張嘴伸舌流口水等表現)、運動發育遲緩、喂養困難等,語言發育遲緩只是表現之一,因此能較早引起家長注意。但一些輕度智力低下的孩子可能症狀較隱蔽,僅僅表現為不活潑、少動、反應淡漠、喂養困難等而容易被忽略。對家長來說,如果發現孩子到了兩歲仍不能有目的地發音,或者只是無目的地亂叫,就要及時帶孩子去看醫生。 自閉症 這個名詞對許多父母來說也許還頗為陌生,但近幾年來,因自閉症前來就診的患兒越來越多。 自閉症也叫孤獨症,是一種神經系統發育障礙疾病。有人顧名思義,以為自閉症就是家庭環境太過封閉、沒有交流,導致孩子孤僻、內向,這種說法已經被證明科學性不足。目前認為,自閉症的原因可能跟基因和遺傳有關。 自閉症的孩子在早期行為方面往往就已存在明顯異常,比如喜歡一人獨自玩耍,缺乏與他人甚至父母之間的目光對視,不怕陌生人,對父母缺乏依戀,等等。但父母最早注意到的往往是孩子語言方面的問題,即不說話。父母非常清楚地知道孩子的聽力正常,但孩子就是不開口說話,對父母的指令「聽而不聞」。另外一些自閉症的患兒雖然可以講話,但往往是一些重復語言、鸚鵡學舌的語言、自言自語,或者根本就無人能懂的「外星人語言」,極少具有交流性質的主動語言。比如他可以大段大段地背唐詩,卻不會說「媽媽我要喝水」這類簡單的話語。有人形象地形容自閉症的患兒在語言發育方面的特點:要麼不說,要麼亂說。 自閉症患兒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專業人員制訂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和訓練方法,並且需要父母付出無限的愛心、恆心、耐心和決心。對父母來說,最基本的一點是,發現孩子的異常後,及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在他們的指導下,對孩子進行專業的診治。 也有可能是正常 民間有「貴人語遲」一說,認為說話晚的孩子會更聰明,這種說法是毫無根據的。臨床上的確有一類說話延遲的孩子不屬於病態,也不需要特殊干預,叫做「特發性語言發育延遲」。這種孩子在智力、聽力、行為等方面都是正常的,但就是說話很晚,可能到了兩歲半或三歲還什麼都不會說,或者只能說很簡單的字,但一旦他會說話,就好像忽然間什麼都會說了。這些孩子之前雖然不會說話,但外貌、行為看起來跟正常孩子沒有差別,智力、理解能力也是正常的,父母能明顯感覺到他可以聽懂大人的話,比如他會用點頭或搖頭等身體語言作出反應。對於這些孩子,家長不用太著急,平時注意多與孩子慢慢說話、講故事等,一般等到兩三歲,孩子自然就會說話了。 需要提醒的是,「特發性語言發育延遲」的診斷必須由專業醫生作出,而且這類孩子畢竟只是部分情況,如果家長抱有僥幸心理,把所有說話晚的孩子都當成正常而不去就診,則可能釀成大錯。 以上便是孩子語言發育遲緩的幾種常見原因。也許對家長來說,分辨自己的孩子屬於哪種情況實非易事,但有一點是必須明確的,即1~2歲是孩子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大部分語言障礙的孩子都是在這個時期被發現的。如果你的孩子到了兩歲仍不會開口說話,或者只會說一些簡單的詞,缺乏交流性的語言,就一定要馬上帶孩子去醫院進行專業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