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西湖明朝經歷了哪些戰火
擴展閱讀
北京繪畫教育加盟哪個好 2025-07-05 05:35:02
廈門文化大廈在哪裡 2025-07-05 05:23:52

杭州西湖明朝經歷了哪些戰火

發布時間: 2023-04-15 03:14:39

1. 杭州十大古城門在歷史上是什麼樣子的,都經歷了什麼

對於中國歷史上的古都,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先有四大古都“北京、西安、南京、洛陽”,1983年“杭州、開封”正式列入六大古都,1988年“安陽”成為七大古都之一,2004年認定“鄭州”為八大古都之一,2010年又認定“大同”為九大古都之一,最後將成都列入古都,組合成十大古都。

但對於古都的個數一直爭論不斷,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有太多的城市曾經擔任過都城的角色。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無論是四大古都還是十大古都,保存有完整古城牆的只有西安、南京、開封三個城市。

這些古都中,杭州的存在感比較弱,這跟杭州較少參與這些古都之爭有關。提起杭州,大家都能想到南宋,想到岳飛,其實杭州對於南宋來說只是一個行在,名義上不是首都,實質上已經是首都了。而對於杭州的老城牆,現在很多年輕人的記憶大概就是那些掩映在樹木花叢中的古城門遺址的石碑。

杭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於生活居住是個好地方,於修建城池進行防禦卻非常地不方便。杭州山多水多,無法像北方城市一樣可以修一個非常方正的城牆。杭州的古城牆呈長方形,南北長,東西窄,杭州的城門建設分為三個時期,隋唐築城、南宋巔峰、明清穩固。

杭州的歷史非常悠久,築城的歷史可追溯到隋朝時期,當年隋朝大臣楊素連續平定江南的叛亂後,於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並桐廬入錢唐縣,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當時杭州只有四座城門:西北面的錢唐門,南面的鳳凰門,北面的鹽橋門,東面的炭橋新門。

杭州的城門數量在南宋時期達到頂峰。一方面是定都杭州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宋高宗趙構是一路難逃到杭州,還曾經在海上漂泊,因此有強烈的不安全感,趙構剛來到杭州,顧不上什麼風水,加上又比較窮,就把皇宮定在鳳凰山上,一來這是當時杭州的制高點,方便他控制全城,二來這里靠近錢塘江,對於已經是驚弓之鳥的趙構來說,如果金人一旦攻打杭州,他可以隨時從錢塘江逃往海上。於是趙構臨時使用早些朝代的皇宮遺址修築,整個皇宮內城只有三個城門:和寧門、東華門和西華門。

但杭州作為南宋實質上的首都,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商貿發達,很快人口倍增,於是南宋朝廷只好把城區往外擴張。經過不斷的修建和擴張,杭州外城的城牆形成旱城門13座、水城門5座的規模。旱城門的東城樓有便門、候潮門、保安門、新開門、崇新門、東青門、艮山門;南面的城樓有嘉會門;北面的城樓有餘杭門;西面有錢湖門、清波門、豐豫門、錢塘門。此外的水門五座,分別為保安、南水、北水、天宗、餘杭。

水門可以說杭州城牆的獨特所在,南宋之所以要修建水門,主要原因還是杭州的水系發達,既要滿足關防的需要,也要為城內生活用水、水利灌溉和舟船交通提供便利。杭州古時的河道就是通過水門穿越出城的。

宋人吳自牧所著的《夢粱錄》對臨安城有的城門有詳細的記載:

旱門僅十有三,水門者五。城南門者一曰嘉會,城樓絢彩,為諸門冠,蓋此門為御道,遇南郊,五輅從此幸郊台路。城東南門者七:曰北水門,曰南水門,蓋禁中水從此流出,注鐵沙河及橫河橋下,其門有鐵窗柵鎖閉,不曾輒開;曰便門,曰候潮門,曰保安水門,河通跨浦橋,與江相隔耳;曰保安門,俗呼小堰門是也;曰新開門。城東門者三:曰崇新門,俗呼薦橋門;曰東青門,俗呼“菜市”;曰艮山門。城北門者三:曰天宗水門,曰餘杭水門,曰餘杭門,舊名“北關”是也。蓋北門浙西、蘇、湖、常、秀,直到江、淮諸道,水陸俱通。城西門者曰:曰錢塘門,曰豐豫門,即涌金;曰清波,即俗呼“衺門”也;曰錢湖門。其諸門內便門東青、艮山,皆瓮城。水門皆平屋。其餘旱門,皆造樓閣。諸城壁各高三丈余,橫闊丈余。禁約嚴切,人不敢登,犯者准條治罪。城內元三門俱廢之,獨朝天門止存兩城壁,杭人猶以門稱之。

南宋滅亡以後,杭州再也沒有成為首都,而元朝明文規定禁止修建城牆,再加上杭州是南宋的首都,對於前朝的首都,元朝總會有意無意的對杭州城牆多加“照顧”。杭州的21座城牆在元朝統治的一百多年間毀壞了很多,到了元代末年,起義軍的一支張士誠佔領了杭州,出於軍事考慮,張士誠更換、廢除了一些城門,杭州的城門變成了13座:清波門、涌金門、錢塘門、餘杭門、和寧門、清平門、天崇門、北新門、艮山門、慶春門、清泰門、永昌門、候潮門。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定都南京,對於臨近南京而又風景秀麗的杭州,明朝進行了修繕,杭州城門名稱和數量發生了變化:原13座城門中清波門、涌金門、錢塘門、候潮門、艮山門、慶春門、清泰門這七個城門的名稱沿用到了今天;和寧門、清平門、天崇門合並修建了鳳山門;餘杭門改稱武林門,因關外有“北關夜市”,也被稱為北關門;永昌門因以永昌為李自成的年號之故,又因登城樓可遠望江潮來處,清康熙五年改名為“望江門”,在附近有草橋,也被稱為草橋門。

從此這十座城門一直延續到清朝民國,成為我們現在熟知的杭州十大城門,沿著杭州的內環線依次分布,這十座城門除了修復過的鳳山水門和慶春門外後造的仿古城牆用以介紹杭州古城牆,其他的城門現在都已經只剩石碑,成為這些地方的地標。

慶春門的糞擔兒多到什麼程度呢?清朝時清朝的大將都不願意守衛這個城門,當時杭州的十大城門九個有清朝八旗把守,漢人不能染指,但唯獨只有慶春門有漢人把守,就是因為旗兵認為這里總擔糞出城,是污穢之門。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古城牆陳列館就位於杭城十大古城門之一的古慶春門遺址上,是杭州在城市改造“五縱六路”建設過程的一個產物,於2006年年底開工興建,2008年正式對外免費開放。陳列館全長不過66米,寬12米, 高6.6米,共分為兩層,內有南宋城牆考古遺址、古城門故事木雕壁畫、文物展示台等展示和陳列,蘊藏著超過1400年的老杭州歷史。

2. 歷朝歷代對西湖的政治

唐李泌任杭州刺史時,為了解決飲用淡水的問緩豎喊題,他創造性地採用引水入城的方法。即在人口稠密的錢纖運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六井,採用"開陰竇"(即埋設瓦管、竹筒)的方法,將西湖水引入城內。六井現大都湮沒,僅相國井遺址在解放路井亭橋西。其餘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國井之西),方井(俗稱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龜井(原在龍翔橋西),小方井(俗稱六眼井,原在錢塘門內,即今小車橋一帶)。
唐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間,白氏興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築堤壩水閘,增加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杭州)至鹽官(海寧)間農田的灌溉問題。其實白居易主持修築的堤壩,在錢塘門外的石涵橋附近,稱為白公堤,並非近代的白堤。白氏在錢塘門外修堤,建石涵閘,把湖水貯蓄起來,還書寫《錢塘湖閘記》刻於石碑,寫明堤壩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護堤壩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遺址早已無存,但後人卻借白堤(當時稱「白沙堤」)以緬懷白公。
北宋後期,著名詩人蘇軾對西湖治理做出了極大貢獻。從五代至北宋後期,西湖長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據了湖面的一半。元擾野祐五年(1090年),蘇軾上《乞開杭州西湖狀》於宋哲宗,斷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同年四月,動員20萬民工疏浚西湖,並用挖出來的葑草和淤泥,堆築起自南至北橫貫湖面2.8公里的長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橋,自此西湖水面分東西兩部,而南北兩山始以溝通。後人為紀念他,將這條長堤稱為「蘇堤」。
明代宣德、正統年間(1426年~1449年),杭州開始恢復繁榮,地方官也才開始關注西湖。弘治十六年(一說:正德三年,即1508年),知州楊孟瑛沖破來自豪富們的巨大阻力,在巡按御史車粱支持下,奏請疏浚西湖,由工部撥款。據明《西湖游覽志》卷一載:「是年二月興工,……為佣一百五十二日,為夫六百七十萬,為直銀二萬三千六百零七兩,拆毀田盪三千四百八十一畝……,自是西湖始復唐宋之舊。」疏浚工程使蘇堤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一帶盡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寬蘇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築長堤,後人稱楊公堤。
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撫李衛用銀四萬二千七百四十二兩,開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築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嘉慶五年(1800年),浙江巡撫顏檢奏浚西湖興修水利,後由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築土墩(即阮公墩)。

3. 西湖七月半

題目《西湖七月半》
作者:張岱
原文
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類看之。其一,
樓船蕭鼓,峨冠盛筵,燈火優傒,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其一,亦
船亦樓,名娃閨秀,攜及童變,笑啼雜之,環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
者,看之。其一,亦船亦聲歌,名妓閑僧,淺斟低唱,弱管輕絲,竹肉相發,亦在月下,
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車,不衫不幘,酒醉飯飽,呼群三五,
躋入人叢,昭慶、斷橋,嘄呼嘈雜,裝假醉,唱無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
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輕幌,凈幾暖爐,茶鐺旋煮,素瓷靜遞,好
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或逃囂里湖,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
月者,看之。杭人游湖,巳出酉歸,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隊爭出,多犒門軍酒錢,
轎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模拆舟子急放斷橋,趕入勝會。以故二鼓以前,人聲鼓吹,
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
肩摩肩,檔碼稿面看面而已。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皂隸喝道去,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門,
燈籠火把如列星,——簇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吾輩始
艤舟近岸,斷橋石磴始涼,席其上,呼客縱飲。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頮
面。向之淺斟低唱者出,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韻友來,名妓至,
杯箸安,竹肉發。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縱舟,酣睡於十里荷花之中,
香氣拍人,清夢甚愜。

賞析
一、主要內容

今詩人卞之琳有詩曰:「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張岱遊山玩水,觀賞自然風光和人文美景,還不忘觀察遊山玩水之人。《西湖七月半》主要描寫的,不是自然風光的美麗,反而側重刻畫賞景之人。文章專注於遊人,把他們的情態刻畫得生動逼真。這里表現的已經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

在作者看來,七月半看月之人有五類:一是「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的達官貴人;一是「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的名娃閨秀;三是「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的名妓閑僧;四是「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的市井之徒;五是「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的文人雅士。這五類人都成了作者眼中的風景。

一般人游西湖,都是選擇在白天,「巳出酉歸,避月如仇」。只有那些附庸風雅之人,才在夕陽西斜的時候出城。這些人也多是達官貴人,他們成群結隊,急於參加盛會。因此二鼓以前人聲和鼓樂聲恰似水波涌騰、大地震盪,又如夢魘和囈語;在喧鬧中,人像聾啞了一樣,既聽不到別人的說話聲,又無法讓別人聽到自己說話;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麼也看不見,只看到船篙與船篙相撞,船與船相碰,肩膀與肩膀相摩擦,臉和臉相對而已。這種熱鬧是暫時的,待他們盡興以後,便散得灰飛煙滅。

前四類人都是不會賞月的故作風雅的人,真正賞月的,在人群散去的時候,才停舟靠岸,「呼客縱飲」。此時月亮彷彿剛剛磨過的銅鏡,光潔明亮,山巒重新整理了容妝,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來慢慢喝酒、曼聲歌唱的人出來了,隱藏樹蔭下的人也出來了,我們這批人去和他們打招呼,拉來同席而坐。風雅的朋友來了,出名的歌妓也來了,杯筷安置,歌樂齊發……直到月色灰白清涼,東方即將破曉,客人剛剛散去。我們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間,暢快地安睡,花香飄繞於身邊,清夢非常舒適。

月色、青山、湖水、荷花,一切寧靜而美好,在這樣的環境中品茶賞月,才是真名士追求的情趣啊!庸俗和高雅,喧嘩與清寂,前後作了鮮明的對照。

二、思想感情

張岱中年經歷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隨之敗落,所以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國之痛與滄桑之感。

中國傳統是在八月中秋賞月,七月半賞月,無論是風雅還是熱鬧程度都不及八月半。我們知道,七月半在民間也被稱為鬼節,是祭祀先人的日子。晚明時,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這天晚上都要舉行盂蘭盆佛會,為信徒們誦經拜懺,以超度其祖先亡靈。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行孝湖夜遊的也是很多的。《西湖七月半》是追憶過往之作,作者是文雅之士,不寫八月賞月,卻寫七月,其實也是其心情的寫照。

張岱生活在明晚清初。他的家世頗為顯貴的。高祖張天復嘉靖廿六年進士,官至太僕卿;曾祖張元汴,隆慶五年狀元,官至左諭德侍經筵;祖張汝霖,萬曆二十三年進士,視學黔中時,得士最多;父張耀芳,為魯藩長史司右長史,魯王好神仙,他卻精導引術,君臣之間,甚是契合。張岱一生,以甲申年(1644)為界限,迥然劃分為兩個階段。在前則為紈褲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譎謔,書囊詩魔。」聲色之好,耳目之娛,無所不用其極。生活的鮮活樂趣,生命的切膚歡娛,他以身自任,糜不知返。在後則為亡國之民,破家之子,「山廚常斷炊,一日兩接淅」,凄風苦雨,飄零人間四十年。

他一生坎坷放盪,不羈之中卻自有真性情,高格調,綜觀其書其文,少有誇飾語,更少偽詞,少惺惺惡態。他交友主張「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作文更不會如附庸風雅之徒,沽名釣譽之輩,故做驚人語。明末,他和王思任祁彪佳,並稱晚明"三才子",不但才氣相類,而且私從甚密,人格相伯仲。張岱還與祁家兄弟多人,堪稱莫逆。明王朝滅亡之後,王思任誓不朝清,絕食而死;祁彪佳於清軍破山陰後,留下"含笑入九泉,浩氣留天地"的《遺詩》,投水身亡。昔日的摯友已成陰間之鬼,只有他一人苟活於世,七月半,其實也含緬懷故人之情。

張岱鍾情於山水而無意於政治,七月半游湖,而且選擇在人盡散去的二鼓以後,就表現了張岱不入世俗,對熙熙攘攘的社會和變化無常的士人的冷淡甚至厭惡,他追求的是一種冷寂的孤高。他對世人的冷眼旁觀,體現了他對世俗民情的關注,這雖然沒有政治性的目的,更多是禪性的感悟,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三、藝術特色

《西湖七月半》以一種詼諧的手法,寫出了游湖的五種人,他們各有特色,各不相同。作者開篇就點明了人是本文的主要描寫對象:「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接著就以三言兩語的筆畫勾勒出五種形態各異的人,寫得細致入微,生動傳神,惟妙惟肖。「不衫不幘,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形象地將市井閑徒的特徵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層層的白描文字中,夾雜著作者醉心於昔日繁華生活的懷舊情緒。

這些遊玩之作,富有作者的生活化、個人化情調,顯得清新自然。《西湖七月半》屬於追憶之作,描摹西湖遊人的情態,烘托出繁華熱鬧的生活氣息。五種人,基本上涵蓋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不同類別,從達官貴人到市井無賴,游湖的繁華,其實也是社會的繁華。湖上是「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擁擠不堪;耳畔則「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喧鬧難耐。俗人看月只是「好名」,其實全然不解其中雅趣的旨意。接著,作者由動入靜,描寫了文人雅士,趁俗人散去後,才邀約三五好友名妓,在月下同坐。此刻輕歌曼舞,美酒千杯,佐以如鏡明月、清秀山水、幽香荷花。環境的優雅,映襯出作者等諸人情懷的高雅。一俗一雅,兩相對比,褒貶不言自明,將作者的情趣表現得淋漓盡致。

張岱的語言雅俗結合,頗見功底。這篇小品,寓諧於庄,富有調侃意味。諸如「明為看月而實不看月者」、「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等語,饒舌一般,富有韻味。「轎夫擎燎,列俟岸上」、「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盛會」等語句,含帶調侃嘲諷口氣。前者以轎夫之克盡職守,認真其事,反諷其侍奉的主人實乃「好名」而已;後者則可以從「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皂隸喝道去」的描述中,見出「速舟子急放斷橋」,不過是趕湊熱鬧,對於「看月」並不真正在意。三言兩語中,便點畫出了這些人的庸俗。

希望能幫助你!
我知道這些內容已經超過了1000字,你可以自己刪減一些。不過讀書筆記這些寫會比較全面.

4. 杭州西湖的詳細介紹(背景:明朝)

若要知道杭州西湖的詳細介紹(明代升明背景)莫若看明代嘉靖間田汝成所撰《西湖游指猜覽志》、《西湖游覽志余》。下載鏈接http://ishare.iask.sina.com.cn/search.php?key=%CE%F7%BA%FE%D3%CE%C0%C0%D6%BE&from=index&format=

《明一統志》「西湖」條如下:
西湖。在府城西,周回三十里,其源出於武林泉,山川秀發,景物華麗。自唐以來為東南遊賞勝處,舊稱西湖。有十景,曰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峯落照、南屏晚鍾、麴院風荷、花巷觀魚、栁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峯揷雲,至今湖中四時邦人士女嬉遊歌鼔之聲不絕。
唐白居易詩,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峯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宋林逋詩,
混元神巧本無形,匠出西湖作畫屏。
春水凈於僧眼碧,晚山濃似佛頭青。
欒櫨粉堵搖魚影,蘭杜煙叢閣鷺翎。
往往鳴榔與吵逗告橫笛,斜風細雨不堪聽。
蘇軾詩,
水光瀲灔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竒。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引自《明一統志》卷38《浙江布政司》

5. 浙江西湖的歷史沿革

西湖圖出自《咸淳臨安志》清同治六年補刊
西湖最早稱武林水。《漢書·地理志》:「錢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1]後又有錢水、錢唐湖、明聖湖、[2]金牛湖、石涵湖、上湖、瀲灧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龍川、銷金鍋、美人湖、賢者湖、明月湖諸般名稱,但是只有兩個名稱為歷代普遍公認,並見諸於文獻記載:一是因杭州古名錢塘,湖稱錢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現的「西湖」名稱,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北宋以後,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而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 2000多年前,西湖還是錢塘江的一部分,由於泥沙淤積,在西湖南北兩山——吳山和寶石山山麓逐漸形成沙嘴,此後兩沙嘴逐漸靠攏,最終毗連在一起成為沙洲,在沙洲西側形成了一個內湖,即為西湖,此時大約為秦漢時期。張岱《西湖夢尋》記載:「大石佛寺,考舊史,秦始皇東游入海,纜舟於此石上。」此處所言大石佛寺,即位於西湖北側的寶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纜舟石」之景。
自從隋朝大業六年(610年)開鑿江南運河,與北運河相接,溝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進了杭州的經濟發展和旅遊活動。
唐朝,西湖面積約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積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腳下,東北面延伸到武林門一帶。香客可泛舟至山腳下再步行上山拜佛。因為當時未中頌衡修水利,西湖時而遭大雨而泛濫,時而因久旱而乾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調任杭州刺史。為了解決飲用淡水的問題,他創造性地採用引水入城的方法。即在人口稠密的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六井,採用開陰竇(即埋設瓦管、竹筒)的方法,將西湖水引入城內。六井現大都湮沒,僅相國井遺址在解放路井亭橋西。其餘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國井之西),方井(俗稱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龜井(原在龍翔橋西),小方井(俗稱六眼井,原在錢塘門內,即今小車橋一帶)。
長慶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間,白氏興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築堤壩水閘,增加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杭州)至鹽官(海寧)間農田的灌溉問題。其實白居易主持修築的堤壩,在錢塘門外的石涵橋附近,稱為白公堤,並非近代的白堤。白氏在錢塘門外修堤,建石涵閘,把湖水貯蓄起來,還書寫《錢塘湖閘記》刻於石碑,寫明堤壩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護堤壩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遺址早已無存,但後人卻借白堤(當時稱「白沙堤」)以緬懷白公。白氏不僅留下了惠及後世的水利工程,還創作了大量有關西湖的詩詞。最為著名的作品有《錢塘湖春行》、《春題湖上》和《憶江南》。 歷史上對西湖影響最大的,是杭州發展史上極其顯赫的吳越國和南宋時期。西湖的全面開發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兩朝。
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907—960年)以杭州為都城,促進與沿海各地的交通,與日本、朝鮮等國通商貿易。同時,由於吳越國歷代國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圍興建大量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創建昭慶寺、凈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靈隱寺、天竺等寺院和錢塘江觀潮是當時的游覽勝地。由於西湖的地質原因,淤泥堆積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維護工作,因此吳越國王錢鏐於寶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確保了西湖水體的存在。
北宋後期,著名詩人蘇軾對西湖治理做出了極大貢獻。從五代至北宋後期,西湖長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據了湖面的一半。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上《乞開杭州西湖狀》於宋哲宗,斷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同年四月,動員20萬民工疏浚西湖,並用挖出來的葑草和淤泥,堆築起自南至北橫賣做櫻亂貫湖面2.8公里的長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橋,自此西湖水面分東西兩部,而南北兩山始以溝通。後人為紀念他,將這條長堤稱為「蘇堤」。相傳杭州名菜「東坡肉」,就是蘇東坡犒賞疏浚民工的美食。與白居易一樣,大詩人蘇軾也在杭州留下了眾多詩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飲湖上初晴後雨》、《望湖樓醉書》。
1127年,南宋定都臨安後,杭州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經濟繁榮,進入了發展的鼎盛時期。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寫道:「臨安風俗,四時奢侈,賞玩殆無虛日。西有湖光可愛,東有江潮堪觀,皆絕景也。」杭州的旅遊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國的使臣、商賈、僧侶,赴京趕考的學子,國內來杭貿易的商人。西湖的風景名勝開始廣為人知。當時,西湖泛舟游覽極為興盛,據古籍記載,「湖中大小船隻不下數百舫」,「皆精巧創造,雕欄畫拱,行如平地。」南宋詩人林升在詩《題臨安邸》對當時的盛況做了生動的描繪。另外,詩人楊萬里也曾作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盛贊西湖美景。 元朝,西湖依然是歌舞昇平的「銷金窟」。據《元史》卷23記,在至大二年(1309年),「江浙杭州驛,半歲之間,使人過者千二百餘,有桑兀、寶合丁等進獅、豹、鴉、鶻,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餘斤。」西域和西歐各國的商人、旅行家,來杭州游覽的增多。最為聞名的有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他在游記中稱贊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元朝後期,繼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錢塘十景」,游覽范圍比宋朝有所擴大。元世祖至元期間,曾一度疏浚西湖,作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漸葑積成桑田。但到了元朝後期,西湖疏於治理,富豪貴族沿湖圍田,使西湖日漸荒蕪,湖面大部分被淤為茭田荷盪。
直到明朝宣德、正統年間(1426年—1449年),杭州開始恢復繁榮,地方官也才開始關注西湖。弘治十六年(一說:正德三年,即1508年),知州楊孟瑛沖破來自豪富們的巨大阻力,在巡按御史車粱支持下,奏請疏浚西湖,由工部撥款。據明《西湖游覽志》卷一載:「是年二月興工,……為佣一百五十二日,為夫六百七十萬,為直銀二萬三千六百零七兩,拆毀田盪三千四百八十一畝……,自是西湖始復唐宋之舊。」疏浚工程使蘇堤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一帶盡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寬蘇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築長堤,後人稱楊公堤。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錢塘縣令聶心湯在湖中的小瀛州放生池外自南而西堆築環形長堤,形成的獨特景觀。三十九年,楊萬里繼築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規制盡善。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謂之三潭。
清朝,因康熙、乾隆兩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進西湖的整治和建設。康熙五次到杭州游覽,並為南宋時形成的「西湖十景」題字,地方官為題字建亭立碑,使「雙峰插雲」、「平湖秋月」等未定點的景目,有了固定的觀賞位置。雍正年間,還推出「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游覽范圍進一步拓展。乾隆六次到杭州游覽,又為「西湖十景」題詩勒石;又題書「龍井八景」,使偏僻山區的龍井風景為遊人注目。乾隆年間,杭州人翟灝、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覽》一書,記載西湖游覽景點增加到1016處,為杭州最早的導游書籍。乾隆年間興建的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的昆明湖東西兩堤也是模仿西湖蘇堤六橋而建的。
明清兩代,西湖又經歷了幾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中的湖心亭、小瀛洲兩個島嶼。
雍正年間,西湖面積尚有7.54平方公里,但葑灘20多公頃,經過大規模的疏浚後,面積廣及近代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烏龜潭、赤山埠一帶。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撫李衛用銀四萬二千七百四十二兩,開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築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嘉慶五年(1800年),浙江巡撫顏檢奏浚西湖興修水利,後由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築土墩(即阮公墩)。至此,現代西湖的輪廓已經形成。同治三年(1864年),創立西湖浚湖局,委錢塘丁丙主事。 自清朝末期至中華民國遷台前時期,滬杭、杭甬、浙贛等鐵路線以及杭州至上海、南京、寧波等地的公路相繼建成,便利的交通條件促進了杭州旅遊的發展。除傳統的香客外,上海、南京等地遊客以及歐美、日本等國的遊客也日漸增多。《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紀念特刊》記載,民國19—25年(1930—1936年)外地人到訪杭州累計為32,845人。
民國時期杭州旅遊資源日益豐富,西湖景點和文物古跡不斷增多。政府將孤山的清朝行宮中的御花園辟為公園,民國16年,改稱中山公園,公園左側辟為浙江忠烈祠,祀浙軍攻克金陵陣亡將士,還在西泠橋附近建徐錫麟、秋瑾等烈士墓。民國6年,修建了靈隱寺的大悲閣,數次翻修岳王廟、岳墳。民國12—20年間,修建黃龍洞。民國12—13年,修整傾廢的錢王祠,並構築園林。民國22年,修護已傾斜的保俶塔。
民國時期,杭州的公園建設始於湖濱公園。1912年浙江軍政府拆除錢塘門至涌金門城牆和旗營城垣,沿湖築湖濱路,離湖20米處設欄,廣種花木,稱湖濱公園。長約一里的湖濱公園共分為一至五公園。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國共產黨在西湖舉行特別會議,決定有條件地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促進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史稱「西湖會議」。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在長生路之北至錢塘門頭,用浚湖之泥填為平地,約21畝余,辟為六公園。1928—1933年,浙江省政府分別在第三公園碼頭、第二公園碼頭和第五公園碼頭建立「陳英士像」、「北伐陣亡將士紀念塔」和「八十八師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時40分,有近千年歷史的雷峰塔因塔基長期遭盜挖而倒塌,驚動社會輿論。魯迅為此還特地兩度撰文評論此事,而「雷峰夕照」也因此有名無實。1929年6月6日—10月20日,浙江省政府舉辦首屆西湖博覽會,參觀人數總計達2千餘萬人次。博覽會會址設在斷橋、孤山、岳王廟、北山等沿湖地區,旨在提倡國貨、獎勵實業,除全國一千多個代表團外,還有美國、日本、英國、印尼等國組團參觀,為民國時期杭州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盛會。1937年3月下旬,蔣介石與周恩來在西湖邊的煙霞洞舉行秘密會談,商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基礎,史稱「西湖會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杭州為全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之一。杭州市政府實行封山育林,植樹綠化,對西湖進行全面疏浚。在西湖風景區,開辟植物園、花圃,興建花港觀魚、柳浪聞鶯公園,改建玉泉觀魚、涌金公園,整修靈隱寺、凈慈寺、岳廟、三潭印月、湖心亭、印月亭等風景點,在亭子里還可以看見好多的魚。修築環湖西路(西山路)、龍井路、九溪路。1959年杭州西湖共接待外國遊客1,400餘人,港澳同胞2,300餘人,國內遊客500餘萬人次。
杭州西湖的秀麗風光得到了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青睞。這其中尤以毛澤東經常下榻的劉庄(現為西湖國賓館)、汪庄(現為西子國賓館)和林彪建造的七零四工程(現為浙江賓館)最為知名。1953年12月末,毛澤東在杭州西湖邊的劉庄(一說汪庄),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2年2月末,美國總統尼克松與周恩來在劉庄的八角亭內草簽了《中美聯合公報》,這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文化大革命」後,來西湖旅遊人數迅速增加,1978年接待外賓、港澳同胞共計5.3萬人次,國內遊客約有600萬人次。1983年5月,國務院明確杭州為「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198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指出:「把杭州建設成為我國東南部的旅遊中心和國際上第一流的風景旅遊城市」。此後,杭州政府修復靈隱寺、天竺寺、凈慈寺、岳廟、大成殿和「西湖十景」碑亭等古跡,擴建虎跑等名勝,新建麴院風荷等公園,開辟「靈峰探梅」景點,在黃龍洞、阮公墩創辦仿古游樂活動,還辦起夜花園、音樂夜市等夜遊活動。
1949年時,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僅0.55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遊船很難暢行。1976年,國家撥專款200萬元,開始第二次疏浚西湖。結合駁墈還整修或新建湖濱公園、中山公園、岳墳、蘇堤兩側等供遊船停靠的大小埠頭10餘處。另外,1978年至1985年期間,西湖還進行了環湖污水截流工程和西湖引水工程,提高了西湖水體的質量。
1984年,杭州日報社等五家單位發起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由於兼具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人文底蘊,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並在1985年入選中國十大風景名勝。2000年,時隔71年後,西湖博覽會再度在西子湖畔舉行。新西湖博覽會(正式名稱為「中國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4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1.2億人民幣。此後,西湖博覽會被確定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會議展覽活動。 進入二十一世紀,數項整治西湖環境的大型工程被啟動。首先是「西湖南線整合工程」。2002年2月至10月,杭州對西湖南線的四大公園(柳浪聞鶯、老年公園、少年公園、長橋公園)進行整合。共拆除圍欄2.25公里,拆除建築6.57萬平方米,開挖水系2.60萬平方米,新種喬木8000株,草坪和地被植物4.5萬平方米。四大公園均實現二十四小時免費開放。杭州西湖是中國首家也是至今唯一一家不收門票的5A級景區。
同年10月25日,在78年前倒塌的雷峰塔舊址上,71.7米高的新雷峰塔建成竣工。從此,雷峰塔與保俶塔「南北相對峙,一湖映雙塔」的美景重現西湖,缺失了近80年的西湖十景自此成為完整的全景。
2002年底,杭州市政府啟動「西湖西進工程」(即楊公堤景區)、新湖濱景區和梅家塢茶文化村等三大綜合整治保護工程。在楊公堤景區建設中,主要恢復了茅家埠、烏龜潭等共計70公頃的水面面積,並與西里湖互相溝通,改善和復原了周邊的生態濕地。西湖水面已由原先的5.6平方公里擴大為6.5平方公里,基本上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新湖濱景區包括從斷橋起,沿白沙路、聖塘閘、環城西路、湖濱路至二公園的沿湖地帶,工程將湖濱機動車通道移入地下隧道,路面改造成為綜合性休閑購物步行街。梅家塢地處西湖風景區腹地,為西湖龍井茶的重要產地,通過本次整治,景區恢復了茶文化和農家旅遊的風格。2003年起,靠近湖濱路與平海路交叉口附近的西湖水面上建立了音樂噴泉系統,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去觀賞。
2004年國慶節起,杭州花圃、麴院風荷、花港觀魚公園免費向遊客和市民開放。加上2002年開放的南線四大公園,西湖沿線成了開放式大公園。2009年3月20日,太子灣公園免費對遊客開放。2014年1月中旬起,杭州市政府開始對包括西湖景區在內的高檔會所等服務場所展開關停整改等專項行動,以實現「還湖於民,還園於民,還景於民」的反腐和走群眾路線工作目標。 2011年6月24日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第3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列入目錄的景觀范圍共計3322.88公頃(包括「西湖十景」以及保俶塔、雷峰塔遺址、六和塔、凈慈寺、靈隱寺、飛來峰造像、岳飛墓/廟、文瀾閣、抱朴道院、錢塘門遺址、清行宮遺址、舞鶴賦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龍井等其他文化史跡均在這個景觀范圍之內),緩沖區7270.31公頃,列入的依據標准包括(ii)(即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iii)(即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vi)(即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是浙江省境內的首例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繼江山江郎山(中國丹霞的一部分)後,省內的第二處世界遺產。

6. 西湖的雷峰塔簡介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文獻及民間亦名黃妃塔、王妃塔、黃皮塔,原為五代吳越王錢俶所建供養舍利的佛塔(功德塔),位於今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西湖南岸凈慈寺前雷峰之上,與北岸寶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對峙、遙相呼應。原塔於1924年坍塌,僅存遺址,2002年在原址重建新塔。

夕陽西下時余暉映照雷峰塔形成著名的雷峰夕照景觀,為西湖十景之一。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中,法海和尚騙許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被法海鎮在雷峰塔下。後小青苦練法力,終於打敗了法海,雷峰塔倒塌,白素貞獲救。

舊雷峰塔已於1924年倒塌,後重建,新建的雷峰塔為中國首座彩色銅雕寶塔。雷峰夕照為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重要景區之一。

(6)杭州西湖明朝經歷了哪些戰火擴展閱讀:

2000年至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雷峰塔遺址進行了清理發掘。已探明的遺址主要有塔基、地宮、殘存的塔身及部分外圍建築(僧房、道路等)。塔基與塔身均為等邊八角形,塔基為外緣包磚砌石的生土台基,利用自然山崗平整改造而成,以最外側計算每邊長17米,對徑41米,高出地面1.2-2.5米。

塔身基座為石砌須彌座,因地勢西高東低,故東側採用雙層須彌座,西側採用單層須彌座,東側須彌座上雕刻有象徵佛教「九山八海」的須彌山、海濤,西側須彌座上雕刻有仰覆蓮。塔基外緣與塔身基座之間為副階,從塔基外緣出土的24塊石灰岩方形柱頂石判斷,原副階每面均為四柱三開間,明間與次間面闊均約5米,進深約5.8米。

塔身僅存最底層,殘高平均3-5米,為套筒式迴廊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外套筒、迴廊、內套筒和塔心室,與蘇州雲岩寺塔、杭州六和塔相仿,為吳越國後期典型的佛塔形制,其外套筒外壁邊長10米,對徑25米,為現存五代佛塔中體量最大的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