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白居易在杭州當什麼官
擴展閱讀

白居易在杭州當什麼官

發布時間: 2023-04-17 00:22:45

A. 白居易的官場生涯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之一。他開創的新樂府派詩歌,一直被後世之人流傳。在很多人看來,白居易憑著幾首較好的詩歌就出了名,實在算不上有實力。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白居易的官場生涯,希望對你有幫助。

白居易的官場生涯:翰林學士
前期是兼濟 天下 時期,後期是獨善其身時期。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中進士,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 神經 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後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
白居易的官場生涯:江州司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書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於是被貶謫為州刺史。王涯說他母親是看花的時候掉到井裡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鋒鄭關於井手祥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治郡,於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

貶官江州給白居易以沉重的打擊,他說自己是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後由於好友崔群的幫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白居易的官場生涯: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後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鬥;穆宗 政治 荒怠,不聽勸諫。於是他極力請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職期間,他見杭州一帶的農田經常受到旱災威脅,官吏們卻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議,發動民工加高湖堤,修築堤壩水閘,增加了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今杭州)、鹽官(今海寧)之間數十萬畝農田的灌溉問題。白居易還規定,西湖的大小水閘、斗門在不灌溉農田時,要及時封閉;發現有漏水之處,要及時修補。白居易還組織群眾重新浚治了唐朝大歷年間杭州刺史李泌在錢塘門、涌銀薯頌金門一帶開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條件。

B. 白居易、蘇東坡在杭的任期分別是

白居易:在杭任期822-824年,於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到杭州任刺史,長慶四(824年)五月任滿離杭
蘇東坡:第一次:1071-1073年任杭州通判;第二次:元佑四年(1089年)到1091年任杭州太守

C. 白居易個人簡歷

白居易個人簡歷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生於新鄭(今鄭州新鄭)(僅見於清代縣志,存疑),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香山。

基本介紹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前手清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屬河南],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貞元十五年(七九八)進士,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因直言極諫,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後被召為主客郎中,知制誥。太和年間,任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死時年七十五歲。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中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家族成員

曾祖父:白溫

祖父:白湟

祖母:薛氏

父親:白季庚

長兄:白幼文

三弟:白行簡

兒子:白阿崔

生活軼事

樊素小蠻

在杭州刺史位上,每當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來家,先拂酒壇,次開詩篋,後捧絲竹。於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詩,一面操琴。旁邊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楊柳枝》,真是不亦樂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後才停止。白居易有時乘興到野外遊玩,車中放一琴一枕,車兩邊的竹竿懸兩只酒壺,抱琴引酌,興盡而返。 據《窮幽記》記載,白居易家裡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請賓客,有時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餘只空囊,裡面裝有美酒佳餚,隨船而行,要吃喝時,就拉起,吃喝完一隻再拉起一隻,直至吃喝完為止。 方勺《泊宅編》卷上說:白樂天多樂詩,二千八百首中,飲酒者八百首。這個數字可不算小。 他喝酒時用酒來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來解除九天辛勞的。他說:「不要輕視一天的酒醉,這是為消除九天的疲勞。

素口蠻腰,蓄妓(這里的妓,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的妾或家庭歌舞妓)玩樂,始自東晉,唐代比較普遍。為了滌除人生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縱自娛。他蓄妓與嗜酒無度,直到暮年。從他的詩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幾個,最出名的是小蠻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詩·事感》中記載:「白尚書(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現代人形容美女說櫻桃嘴、小蠻腰或楊柳腰,就是從白居易那裡學過來的。

白居易後來老了,體弱多病,決定賣馬和放妓,他不希望他們跟著自己吃苦。但是他心愛的馬居然反顧而鳴,不忍離去。樊素和小蠻等對白居易還是蠻有感情的,都不忍離去。樊素感傷慧前落淚地說:「主乘此駱五年,銜橛之下,不驚不逸。素事主十年,中擳之間,無違無失。今素貌雖陋,未至衰摧。駱力猶壯,又無虺憒。即駱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以送主一杯。一旦雙去,有去無回。故素將去,其辭也苦;駱將去,其鳴也哀。此人之情也,馬之情也,豈主君獨無情哉?」白居易也長嘆道:「駱駱爾勿嘶,素素爾勿啼;駱返廟,素返閨。吾疾雖作,年雖頹,幸未及項籍之將死,何必一日之內棄騅兮而別虞姬!素兮素兮!為我歌楊柳枝。我姑酌彼金缶,我與爾歸醉鄉去來。」

當然最後於白居易70歲樊素和小蠻還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寫道:「兩枝楊柳小樓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歸歸去後,世間應不要春風。五年三月今朝盡,客散筵空掩獨扉;病與樂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時歸。」

他在67歲時,寫了一篇《醉吟先生傳》。這個醉吟先生,當然就是他自己。他薯基在《傳》中說,有個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貫、官職,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處有個池塘、竹竿、喬木、台榭、舟橋等。他愛好喝酒、吟詩、彈琴,與酒徒、詩友、琴侶一起游樂。事實也是如此,洛陽城內外的寺廟、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遊過。

家釀名酒

白居易自家釀的酒,質高出眾,他為自家的酒作詩道:「開壇瀉罇中,玉液黃金脂;持玩已可悅,歡嘗有餘滋;一酌發好客,再酌開愁眉;連延四五酌,酣暢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歷史不但有記載,而且直到今天,還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賞鄉鄰」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傳。

心矚洛陽

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從江西浮梁縣到洛陽省母。貞元二十年(804年)二月,白居易任校書郎時,曾春遊於洛陽。長慶四年(824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滿,不想去長安,打算回洛陽隱居。便將自己剩餘的俸薪,又加上兩匹馬作價的錢,在洛陽履道里(今洛陽市東南趙村東獅子橋一帶),買下原散騎侍郎楊憑的舊宅。實現了他「但道吾廬心便足」的夙願。不久白居易又奉召出任蘇州刺史。寶歷二年(826年)他與劉禹錫結伴歸洛陽。太和元年(827年),他奉使到洛陽,與皇甫鏞、蘇弘、劉禹錫,姚合交遊。太和三年(829年),白居易57歲,罷刑部侍郎,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四月到洛陽,長期住在洛陽龍門東山香山寺,至直18年後終老。正象他自己所說:「往時多暫住,今日是長歸」。白居易是我國唐代的著名詩人,詩詞流傳至今三千多首,數量居唐代名詩人之首。

會昌二年(842年),白居易71歲時,他與香山寺僧如滿,結香火社,白衣鳩杖,自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做官30多年,以清貧自守,體察民情,從未忘記老百姓的疾苦。他73歲時捐資並提議民眾共同治理被稱為「八節灘」的伊河險段,使得「夜舟過此無傾復,朝徑從今免苦辛」,自居易對這件事十分欣慰,他臨終前一年,寫的《歡喜二偈》中,就有這么二句:「心中別有歡喜事,開得龍門八節灘」。

太和六年(832年)七月,白居易把自己為元稹撰墓誌的錢,捐獻給僧人修正香山寺,使香山寺面貌一新。

開成元年(836年),白居易自編《白氏文集》65卷,共詩文3255篇。藏於洛陽聖善寺缽塔院,為後人研究唐代的社會情況和詩歌創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史料。他留下的3000多首詩中,謳歌洛陽的就有800多首。如《洛城東花下作》中的「記得歸詩章,花多屬洛陽」。《柳枝詞八首》中的「何以東都正二月,黃金枝映洛陽橋」。在白居易的筆下,人們了解了洛陽的美容,對洛陽更加熱愛。正如唐代詩人徐凝在詩中寫的「今到白氏詩句出,無人不詠洛陽秋」。

會昌四年(844年)春,白居易已73歲了,他還到趙村(今洛陽市東南部)觀賞杏花,寫了《游趙村杏花》詩。

會昌五年(845年),自居易和在洛陽的6位年過70的朋友,組成7老會。後來95歲的僧人如滿和136歲的李元爽,也參加了7老會,號稱「九志圖」。他們飲酒賦詩,在詩壇上傳為佳話。

會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與世長辭。臨終前,他遺囑「不歸下王圭,葬於香山如滿之側」,想永遠與洛陽山水為伴。家人依照他的遺囑,將他埋在龍門東山琵琶峰上。人們為了更好地紀念這位偉大詩人,在琵琶峰上對其墓加以擴建,建成了「白園」。整個白園庄嚴肅穆,質朴典雅,布局結合地形,峰迴路轉,曲徑通幽,依山築房建亭,高低錯落。

西湖白堤

在白居易到西湖以前,西湖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整治。遇到乾旱天氣,西湖水很淺,不夠灌溉農田;每到下大雨,又會湖水泛濫,不能積蓄。這種情況使西湖不能盡到最大的效用,造成農用和民用的水源都發生問題。

白居易是懷著「下恤民庶」的抱負來到杭州做刺史的,到任以後,就把徹底治理西湖這一工程提到議事日程上。他任杭州刺史的主要政績之一,就是在西湖東北岸一帶築成捍湖大提,有效地蓄水泄洪,保證農田有水灌溉,人民有水喝。

這個築堤蓄湖的工程在白居易離任前的兩個月得以竣工。824年三月,白居易親自寫了《錢塘湖石記》一文,刻成石碑,立在湖岸上。這篇碑記就成為關於西湖水利的重要歷史文獻。白居易修建的捍湖大提,人們就稱它為「白公堤」,表達了對白居易的愛戴與懷念。

當然白居易在築堤捍湖的過程中也遇到一些麻煩。例如,當時有些人對築堤設閘、決放湖水來灌溉農田的舉措十分擔心,而且提出了反對意見,白居易對此一一作出了解釋與批駁。並且,白居易也對湖堤築成後西湖的蓄水量與放湖水灌農田的實際功能作了細密的測算。

當然,最後捍湖大堤的建造是十分成功的。到明代,白公堤仍然存在,它不僅是一座水利設施,而且還是當時杭州一條熱鬧繁榮的交通要道。只可惜白公堤的原址今天已經不復存在了。人們游覽西湖,就以白堤為白公堤的替身,來寄託對白居易的愛戴與懷念之情。當然,其實我們今天說的白堤並不是白居易建造的白公堤。

白居易於長慶二年十月赴任杭州刺史,前後三年,實際時間僅20個月。在這不算長的時間里,白公卻為杭州做了多件大事,對杭州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杭州這個山明水秀的城市,三面環山,山泉淙淙不竭,又有周邊三十里的西湖,蓄著一湖淡水,按說水源還是相當充裕的。但是在唐代,居民的飲水卻大成問題。

原來,杭州瀕臨錢塘江,由於受錢塘江咸潮的長期侵蝕,地下水又咸又苦,根本不能喝。唐代的杭州范圍比今天要小得多。城中居民大多住在井邊,取井水飲用,而井水卻是咸苦的,到西湖取水還有一段距離,到四周山中溪澗取水,路途更遠。居民為解決日常引用水問題,往往跑來跑去,浪費時間又浪費力氣。

第一位浚六井,解決飲水問題的官員是李泌。李泌所始建的六井,不是從地表向下深挖而取地下水的井,而是引西湖水通過管道到一定位置而蓄水的井,類似於蓄水池,其水源就是西湖。只要西湖水不幹涸,城內井中就淡水不竭,居民們就可免除遠途取水疲於奔波之苦。

白居易到杭州做刺史,距李泌建造六井已經四十年。這時,地下引水管道已常常淤塞,水流不暢,影響了城內六井的供水。白居易發現了這個問題,決心繼續李泌這一利民業績,徹底治理西湖,疏通六井。他在823年秋天到824年春天,親自主持並完成了西湖水的規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人物評價

舊唐書

臣觀元之制策,白之奏議,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非徒謠頌之片言,盤盂之小說。就文觀行,居易為優。放心於自得之場,置器於必安之地。優游卒歲,不亦賢乎!贊曰:文章新體,建安、永明。沈、謝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長有莖英。不習孫吳,焉知用兵?

新唐書

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雖中被斥,晚益不衰。當宗閔時,權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自高。而稹中道徼險得宰相,名望漼然。嗚呼!居易其賢哉!

唐才子傳

公詩以六義為主,不賞艱難。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嫗讀之,問解則錄。後人評白詩「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者也。雞林國行賈售於其國相,率篇百金,偽者即能辨之。與元稹極善膠漆,音韻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與劉賓客齊名,曰「劉白」雲。公好神仙,自製飛雲履,焚香振足,如撥煙霧,冉冉生雲。初來九江,居廬阜峰下,作草堂,燒丹。今尚存。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實,為《六帖》,及述作詩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針集》三卷,並行於世。

D. 白居易曾在哪些地方擔任過官職

白居易貞元二十六年(800)29歲時中進士,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後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疏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於是被貶謫為州刺史。王涯說他母親是看花時掉到井裡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於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治郡,於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 貶官江州給白居易以沉重打擊,他說自己是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後由於好友崔群的幫助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後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鬥;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於是他極力請求外放,穆宗長慶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滿後任蘇州刺史。晚年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七十歲致仕。比起前期來,他消極多了,但他畢竟是一個曾經有所作為的、積極為民請命的詩人,此時的一些詩,仍然流露了他憂國憂民之心。他仍然勤於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如他曾經疏浚李泌所鑿的六井,解決人民的飲水問題;他在西湖上築了一道長堤,蓄水灌田,並寫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錢塘湖石記》,刻在石上,告訴人們如何蓄水泄水,認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時」, 就不會受旱災之苦了。這就是有名的「白堤」。

E. 白居易什麼時候在杭州做官

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唐皇朝發出了一道極為普通的人事任命:自居易任杭州刺史。

這種州官的任命,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可謂司空見慣;對杭州來說,也不是什麼稀罕事,僅唐朝一個朝代,這種任命就有150次之多。

然而唐朝對杭州地方長官的這次任命,卻對杭州歷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給了杭州一次歷史性的機遇。

白居易,公元772年出生於河南新鄭,字樂天,祖籍太原。5歲開始學詩,9歲就能辨音韻。16歲時,就寫出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樣的名句。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中進士,以後便在朝中做官,擔任過秘書省校書郎、左拾遺(諫官)。

在唐代詩人中,白居易的詩作頗多,是存詩最多的一位,一共留下了近3000首詩。他認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因此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較多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的各個方面,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困苦和願望。

白居易耿介正直,敢於向皇帝提意見和建議。因觸犯權貴,白居易被貶到「地僻無音樂」的江州做司馬。在江州任上,白居易在一個秋夜送客至江邊,聞琵琶聲而遇長安倡女,寫成了著名的《琵琶行》。後來,白居易有調任到地處長江三峽的忠州當刺史。忠州任期屆滿後,他回到京城做了中書舍人。雖然經過了江州、忠州任上的磨練,白居易仍本性未改,到京城後,又積極上書議政,但終不被唐穆宗採納。「累上疏論事,天子不能用。」有才而不能用、無處用,是有識之士的大不幸,自然也令白居易十分苦惱。加上朝廷中朋黨傾軋,白居易深感仕途險惡,主動請求外放,這次卻很快得到了穆宗的同意,把他放到杭州做刺史。

對於杭州,白居易並不陌生。十一二歲時,其父白季庚任徐州別駕,白居易也從河南來到了徐州。當時徐州一帶遭遇兵亂,戰火不息。為避戰亂,白居易來到了江南,在漂泊中曾到過杭州,對杭州留有很深的印象。白居易在來杭州上任的路上,回憶著他印象中的杭州:「餘杭乃名郡,郡郭臨江汜,已想海門山,潮聲來人耳……」

作為從京城外放的官員,白居易的心情是復雜的。年屆半百,又一次外放他鄉,白居易感慨萬千:「退身江海應無有,憂國朝廷自有賢。且向錢塘湖上去,冷吟閑醉二三年。」但同時,杭州又是一個對他有吸引力的地方,「杭州五千里,往若投淵魚」。他對杭州充滿著嚮往。想到杭州,想到了錢塘湖,他的心情也變得輕鬆起來。

就這樣,這位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詩人,開始了長達三個月的跋涉,向杭州走來。

等待白居易的,是一個美麗的江南名郡杭州,還有那使多少詩人畫家吟誦、描畫不盡的西湖。

於是,一個有抱負的知識分子與一方美麗山水的結合,演繹出一段令人動容的千古佳話;一份出眾的才華與美麗景色的碰撞,醞釀出了萬古流傳的精美華章。

雖然是外放他鄉,但畢竟是天高皇帝遠,而且作為從三品的刺史,一個地方的最高長官,還是很有實權的,也能夠有所作為。中國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以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特有情懷和意境,使他們一旦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便會不遺餘力地去實現自己的濟世之志。為了杭州的老百姓,白居易可謂盡心竭力。他深人民間,體察民情,時刻繫念蒼生,「鰥悍心所念,簡牘手自操」,為杭州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古時,與一個地方的發展和老百姓生活關系最密切的莫過於水利,地處江南的杭州更是如此。白居易在深入調查、了解杭州的氣候條件之後,心中有了底:「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於是,把興修水利作為他任內的一件大事。

那時,由於旱災,農田乾涸,可錢塘縣的縣官卻不肯把西湖水放出去灌溉農田,說放了水會影響湖中的魚和菱。深知百姓疾苦,又以濟世為己任的白居易,聽到這話就火了,他責問縣官,魚和百姓的生命相比哪個重要?菱和稻米哪個重要?同時,白居易也暗自下了要在西湖裡築堤的決心。

築錢塘湖堤,是自居易的一項重要政績。白居易來杭州時,西湖上原已築有堤,但因年久失修,加上堤身較低,起不到天旱時蓄水灌溉,汛期時蓄水防洪的作用。因此他親自主持修建了一條攔湖大堤。這條大堤建成後,不僅解決了農田灌溉問題,還促進了杭州交通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據考證,如今西湖上的「白堤」並非當時自居易作的那條堤,但人們為了紀念自居易,還是願意把現在西湖上的那條堤稱為「白堤」。這種歷史形成的誤解,體現著人民的情感,已經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湖防完成後,為了說明築堤的作用、灌溉方法,告誡後任刺史在使用這條堤時應注意的事項,白居易寫了一篇《錢塘湖石紀》,並刻石立於湖邊。如今,白居易的這篇《錢塘湖石記》刻於杭州西湖北角聖塘閘照壁。

白居易還十分注重西湖的環境保護,保護西湖水面不受侵佔。他作出規定:誰破壞了西湖的環境,就要受到懲罰,如果是窮人就罰他在西湖邊上種樹,是富人就罰他到西湖上去除葑草。由於白居易的努力,西湖及周圍「湖葑盡拓,樹木成蔭」,更加秀麗。

地處錢塘江邊的杭州,由於常受海潮的侵襲,古時土地的鹼性很重,地下水不能飲用,淡水資源不足,居民飲水成為一個大問題。唐德宗時,杭州刺史李泌在杭州城內開鑿六井,引西湖水入井,使居民有了淡水可以飲用。但到白居易任時,西湖與六井的通道已嚴重淤塞,於是白居易又帶領杭州人民疏浚了輸水通道和六井,使西湖清水又能長流杭城。對此,史書都有記載。《新唐書·白居易傳》載「復浚李泌六井,民賴其汲。」《西湖游覽志》錄:「白居易纘(繼續)鄴侯之績而浚治之,民以為利。」

乾隆《杭州府志》還記載,白居易把西湖水引入運河,使大運河與杭州城市相溝通,從而推進了杭州城市的發展。

這些為民辦的實事,杭州人一直銘記至今。現在看來,杭州老百姓能記住白居易的原因,首先是他為杭州人民辦的實事,然後才是他的詩詞。

當然,自居易的詩文比起他的政績來說,也毫不遜色。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國家級的詩人,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也居有重要的地位。現代有人認為讓白居易來杭州當刺史是大材小用。這樣一位大詩人,他的詩詞對杭州文化的貢獻,對宣傳杭州的作用,是很難用經濟的尺度來衡量的。按照現在的說法,其廣告效應不可估量。

千百年來,西湖的美麗使多少文人學士夢縈魂牽,感慨萬千,文思泉湧。像白居易這樣的大師,對美的感懷自然就更多、更強烈。西湖山水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詩篇。西湖山水也因為有了他的詩篇而魅力四射,享譽中華。

《錢塘湖春行》是白居易西湖詩詞中比較有名的一首: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春天的西湖,激發著白居易的美感和詩情,時隔一年,白居易又寫下了《春題湖上》: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詩中最後兩句,是詩人想到三年的任期很快就要滿了,對杭州充滿著留戀。「勾留」兩字,寫出了西湖的吸引力和魅力。

白居易的許多詩詞,描寫和反映了當時杭州的各方面情況,是我們現在了解唐朝杭州情況的很好的資料。《餘杭形勝》中,展現出當時杭州的狀況:

餘杭形勝四方無,州傍青山縣枕湖。

繞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樹一千株。

在《杭州春望》中,白居易則更加形象地描繪出了杭州當時的情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詩中的高樓、長堤、絲織和釀酒業、繁華市井、名勝古跡,展現了一幅活生生的唐朝時期杭州人的生活畫卷。

白居易喜歡杭州的春天,擅長寫西湖春色,在他的筆下,春天的西湖是那樣的美麗,充滿生機。而西湖的夏天、秋天和冬天,在他的筆下也是氣象萬千,各具特色。在《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中,寫盡了杭州秋色:

淡煙疏雨間斜陽,江色鮮明海氣涼。

蜃散雲收破樓閣,虹殘水照斷橋梁。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圖寫取,題詩寄與水曹郎。

作為文化人,白居易自然比較關心杭州的文化建設,提倡文化教育,用他的話來說,是「唯化州民解詠詩」。由於他能寫詩,又提倡詩教,使杭州的老百姓也理解並熱愛詩歌。他還把當時京城十分流行的《霓裳羽衣舞》帶到了杭州。白居易似乎對這個舞蹈情有獨鍾:「千歌百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親自教杭州的樂妓們排練。

酷愛山水的白居易,篤信佛教。他常游寺院,訪僧人,與杭州的佛教界結下了因緣,孤山寺、韜光寺、鳳林寺等寺廟都曾留下了他的足跡,傳誦著他與名僧汲水烹茗的佳話。白居易在任期間,曾12次去過靈隱天竺,與在靈隱西峰巢枸塢結庵傳道的四川高僧韜光是好朋友,兩人經常吟詩唱和,情趣相投,結為詩友。

自居易還與鳳林寺的圓修有很深的交往,經常去拜訪圓修。一次,白居易向圓修請教佛法禪意,修圓說了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說:「這個道理小孩也會講。」圓修說:「三歲孩兒雖說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自居易聽後深感欽佩,他很同意佛教重在實踐的禪意。

山水景物幽美、山門禪寺宏偉的靈隱,是杭州地方官的必到之地。唐代時到杭州任刺史的官員,比較通行在靈隱建亭寓志。從刺史相里造在靈隱山谷間建虛白亭開始,一共建了5座亭子。白居易到杭州任刺史後,也想在靈隱留下點紀念物。但他的五位前任已經各建了一座紀念亭,為靈隱增添了許多景觀,「五亭相望,如指之列,佳境殫矣,雖有敏心巧目,復何加焉?」自居易不想再建亭子了,他要發揮其大文豪的特長,一來可以詠靈隱景物之美,抒發胸臆,二來可以用作紀念。於是他給世人留下了一篇流傳了千百年的膾炙人口的《冷泉亭記》。

白居易還揮筆題寫了「冷泉」二字。兩百年後,蘇東坡來到杭州,在「冷泉」二字後,加上了一個「亭」字,為靈隱和冷泉亭留下了一段佳話。隨著歲月的流逝,唐朝5位刺史所建的5座亭子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只有「冷泉亭」屢經翻建,還留在溪流邊。這不知是否與白居易的那篇《冷泉亭記》有關?那自居易和蘇東坡並題的「冷泉亭」匾額,也早已不知去向。現在,人們只有從自居易的《冷泉亭記》中,遙想當時「冷泉亭」的風光。

三年時間,轉眼即過。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滿,就要離開杭州。在離任前的幾天,白居易又走了杭州的許多地方,徘徊在西子湖邊。他對杭州十分留戀,依依惜別:

處處回頭盡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

白居易對杭州人民更是有著強烈的感情:「若令在郡得五考,與君展覆杭州人。」要是讓我在杭州的任期再長一點,我會把仁愛帶給更多的杭州人!

當了三年杭州刺史,在說到自己的政績時,白居易很謙虛:

三年為刺史,無政在人口。

唯向郡城中,題詩十餘首。

那麼,白居易要留點什麼給杭州呢?

惟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

其謇,自居易還把自己的大部分官俸留在了杭州的官庫中,以使他的繼任者可在急需時調用。而更加珍貴的是,白居易把他那200首詩、那種可貴的人文精神留在了杭州,留給了西湖。

白居易太愛杭州了,他想帶點東西回去作個記念。帶什麼呢?把自己的官俸都留在官庫中的白居易,自然不會帶走金銀財寶。最後,他在天竺山中撿了兩塊小石子。「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就是帶走了兩塊石頭,仍使這位刺史感到了不安。自居易的行為形象具體地告訴人們,怎樣叫廉潔,什麼是清官。

白居易離開杭州的那一天,杭州的老百姓扶老攜幼,提著酒壺前來送行。白居易在杭州人民的夾道相送中離開了。後來杭州人在孤山南麓建立了白公祠,以紀念白居易。這正是應了一句老話:老百姓的眼裡有桿秤。

自居易奉召回京城任太子左庶人,後來還當過蘇州的刺史。

人雖已離去,但心卻仍牽掛著杭州。由於懷念西湖,幾成疾病,他在給同僚的詩中說:

一片溫來一片柔,時時常掛在心頭,

痛思捨去終難舍,若欲丟開不忍丟。

戀戀依依惟自系,甜甜美美實他鉤,

諸君能問吾心病,卻是相思不是愁。

那麼他的相思是什麼呢?他說「乃是南北兩峰,西湖一水也!」

離開杭州十年以後,回首自己的人生經歷,自居易在洛陽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歷官二十政,

宦遊三十秋。

江山與風月,

最憶是杭州。

在另一首詩中,自居易又表達了同樣的心情:

自別錢塘山水後,不多飲酒懶吟詩。

欲將此意憑回棹,報與西湖風月知。

那一年,他聽說著名詩人姚合要到杭州當刺史,十分高興,寫了兩首詩為姚合送行。「且喜詩人重管領,遙飛一盞賀江山。」他為杭州又有了一位詩人當刺史而感到高興。他已經完全把杭州當作了自己的家鄉,囑咐姚合:「與君細話杭州事,為我留心莫等閑。」

公元838年,66歲的白居易在洛陽遙望杭州,寫下了讓杭州人民深深為之動容的不朽詩篇: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遊?

江南,杭州,西湖,在白居易的心中,永遠是一段美好的回憶,是他人生旅途中經常回味的重要驛站。令人遺憾的是,自居易卻再也沒有能回到他魂牽夢縈的杭州和西湖。

文章出處:節選自孫躍·《杭州的名人》(責任編輯:張凌鴻)
文章作者:

F. 白居易是哪個朝代的人 他做到了幾品官

白居易是出生在一個唐朝的戰亂的年代,剛出生不久,戰火便四處燃起,在他三歲的時候為了躲避徐州戰亂,父親將他送到了宿州,白居易的童年時代就在異鄉度過,他小的時候就非常毀態橡的聰明,學習也非常的刻苦,讀書導致了口腔都潰瘍了,頭發也早早的白了。

雖然戰亂不斷閉鏈,但是白居易一心求取功名,24歲就進士及第走上仕途,而且,得到了當今皇上的賞識,白居易一心想通過自己的才華為朝廷做事,寫下了一些反應社會事實的詩歌,可是這些詩歌皇上並不喜歡,白居易還當面指出了皇帝的過錯,這讓皇帝非常的不悅。也漸漸對白居易失去了賞識。

後來被貶官做了江州司馬,這是白居易一生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之前的白居易一心報國,希望為天下人做點事,然而,他發現了仕途艱難,自己的作為太有限了,因而。從被貶官之後,白居易開始「獨善其身」,不斷的加強自身的修養,而著名的《琵琶行》就是在他走馬上任的時候寫下的,成為流傳千古的詩章。

白居易一生做過很多官,曾經到杭州任官,至今杭州還有一個白堤,很多人認為那是白居易建的,其實不然,在纖旁白居易到杭州之前,這個堤就存在了,叫做白沙堤,可能是後人更喜歡白居易,將這個白沙堤改為白堤,也是對白居易的一種敬重和懷念。

白居易和唐朝其他的詩人相比,官至三品,也是上大夫的級別了,雖然他在官場上的建樹不多,不過能做到這個官職,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更難的的是白居易不僅可以官職做到三品,他的詩也是名揚天下,尤其是他的長詩,在當時的唐朝無出其右,這是他留給後人的寶貴的財富。

G. "白居易是在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為杭州剌史的"中的"刺史"是什麼意思

刺史在唐代,是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如今的市長。白居易擔任杭州刺史,是否是個好的官職,要看看待的角度,我認為是好官職,可以做些實事(水利建設,如修白公堤、疏浚六井、),遠離朝廷政爭。杭州山水風景絕佳,激發了他的創造靈感,在杭州留下了大量詩篇。

H. 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一個意思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是作者對當地風景的什麼

這首詞是白模春居易離開杭州,回到洛陽以後懷念杭州時寫了三首《憶江南》中的第一首。「憶江南「,詞牌名。詞的掘碼局內容也是回憶江南。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所回憶判讓的是詩人曾經觀光游覽當地風景時所留下的印象。

I. 白居易是否曾經擔任過杭州刺史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猛辯仿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既是「能不憶江南」,那麼杭州這個白居易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是什麼給他的感受最深呢?
古籍載:「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麼看起來灶鄭,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時候,很有興趣去拾它幾顆,也似枝纖多次去靈隱寺尋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賞三秋月夜的桂花。
白居易是詩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氣質,在八月桂花暗飄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連桂叢,時而舉頭望月,時而俯首細尋,看是否有桂子從月中飛墮於桂花影中。這是何等美麗動人的一副畫面。一個尋字,而情與景合,意與境會,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J. 哪些詩人坦任過杭州的地方官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
白居易,唐代著名詩人,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貞元進士,歷官秘書省校書郎、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江州司馬、杭州刺史晌燃告、刑部尚書。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
岳飛---南宋軍事家,民族英雄,被殺害於杭州風波亭,葬於岳王廟

- 蘇軾——北宋政治家,文豪,在杭州為官期間,組織修建蘇堤
- 白居易—段拆—唐代文學家,在杭州為官期間,組織修建白堤
- 岳飛——南宋軍宴明事家,民族英雄,被殺害於杭州風波亭,葬於岳王廟
- 林逋——北宋詩人,隱居孤山,與梅妻鶴子相伴 40餘歲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
- 周邦彥——北宋詞人 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沈括——宋代科學家,文學家
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