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蘇州與杭州的地位
蘇州在全世界的地位
史前——悠悠吳地、中華源流 夏——禹定震澤、姑蘇伊始 商、周——泰伯奔吳、文風初肇 春秋·吳——強吳時代、爭霸舞台 戰國·越——繼為敵都、包孕吳越 秦、西楚——郡領東南、項王首義 西漢——江東都會、獨領東南 新莽——復古改名、以彰泰德 東漢——吳會分治、獨步江東 三國·吳——東吳故都、孫氏基地 西晉——永嘉南遷、北亂偏安 南朝——王畿重鎮、東南雄藩 五代十國·吳越——浙西重鎮、建號中吳 隋——始得今名、運河都會 唐——江南首郡、東吳雄州 北宋——吳學肇興、建府平江 南宋——通都大邑、天下糧倉 元——得號水都、誠王奮起 明——富甲天下、五人舉義 清中前期——江蘇首府、絕冠中華 晚清——天國之劫、極盛而衰 民國——天堂不再、幾近凋敝蘇州城歷史上各個時代地位綜述 史前 --- 蘇州古為吳地,處於太湖平原和整個長江三角洲的中心,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舊石器時代的「三山文化」,草鞋山遺址,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早期良渚文化,典型良渚文化,此外,蘇州地區范圍內還發現了多個類似的史前古遺址,從而證明拿遲以蘇州為中心的長江下游太湖流域與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一樣,都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夏 --- 蘇州有文字記載,至今已逾四千年。
大禹曾在蘇州地區治理太湖水患,並劃分天下為九州島,蘇州屬古揚州(不是今天的揚州,今天的揚州那時候屬古九州島中的徐州)。 商、周 --- 殷商後期,先周首領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泰伯和次子仲雍因三弟季歷生子姬昌,有聖瑞,乃欲讓國。
會太王有疾,泰伯、仲雍以入山采葯為名,乃奔吳,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讓季歷。後姬昌立,是為西伯,即周文王。
吳人敬佩泰伯的義舉,歸之,舉為王,號句吳國,設都吳城(即梅里,又作蕃離)。春秋 --- 蘇州建城池,稱闔閭大城,是吳國的政治中心。
戰國 --- 越國統一江東,遷都吳(蘇州),改稱會稽,為越國首都,這時越國有兩個會稽,蘇州為越國新都。 秦朝 --- 為東南第一大城,江東經濟中心。
西漢 --- 漢武帝時,蘇州為江南政治、經濟中心,司馬遷稱之為消祥李「江東一都會」(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 東漢 --- 中原戰亂,大批士大夫家族南遷,吳縣的人口激增,到漢和帝時已成為僅次於首都洛陽的全國第二大城市。
三國 --- 東吳舊都,直到212年蘇州都是江東孫氏政權的首都。後東吳遷都,鎮江,南京等城市,為東吳管轄下的大城。
西晉 --- 地處偏遠地區遠離戰亂,保持了一貫的經濟強勢,永嘉之亂,批士紳舉族南遷,越發繁華。 南北朝 --- 蘇州為王畿重鎮、東南雄藩 ,南朝置吳州。
隋朝 --- 廢吳郡,改吳州為蘇州,被稱為三吳都會之一,吳(蘇州,吳興(湖州),會稽(紹興), 又成為運河沿岸四大都會(楚州、揚州、蘇州、杭州)之一。 唐朝 --- 778年,蘇州人口數量居江南之冠,被定位江南雄州,是江南唯一的雄州。
五代十國 --- 蘇州隸屬吳越國,經濟持續發展,杭州也因為是吳越國首都而嶄露頭角,成為東南第一州。 北宋 --- 蘇州已經是重要的工商業都會,特別以絲綢著稱,長期文風鼎盛,歷代文人雅士輩出。
南宋 --- 蘇州商業發展雖然略遜於都城杭州,但農業發展則遠勝於其,被稱之為天下糧倉,陸游稱「蘇常(州)熟,天下足」(陸游《奔牛水閘記》),宋人進而美譽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蘇州則「風物雄麗為東南冠」 。 元朝 --- 蘇州被威尼斯人馬可波羅稱為東方威尼斯,蘇州的「東方威尼斯」之名由此而來。
元末明初,蘇州為張士誠張吳政權首都。 明朝 --- 應天巡撫駐扎在蘇州,蘇州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文化方面更是達到巔峰,出了無數的才子狀元,為全國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城。
清朝中前期 ---- 蘇州經濟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成為「衣被天下」的全國經濟文化中心,是當時全國最繁華的城市,在都城北京之後名列全國第二,是當時東半球最繁榮的工商業城市。 晚清 --- 受天國之劫,蘇州極盛而衰,1860年,李秀成再破江南大宴禪營,進攻江蘇省會蘇州。
蘇州經歷一次浩劫,清蘇州知府下令放火,將繁華的城西閶門商業區徹底焚毀,大批市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難,成為後來上海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國 --- 天堂不再,幾近凋敝,汪精衛統治時期,將江蘇省會從鎮江遷到蘇州。
這是蘇州歷史上最沒落的時代。
古代的杭州與蘇州哪個更繁華
自古就是蘇州更繁華啊,紅樓夢開篇便是蘇州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三樓沒見過遼寧省博物院的《姑蘇繁華圖》?
三樓可以去查史料,絕大部分歷史時段,蘇州都是治所或巡撫駐地(首府),杭州只是其下屬州或縣,如唐代時:
蘇州:為江南道治所,後又為江南東道治所,公元778年,蘇州人口數量居江南之冠,被定位二等雄州。安史之亂時為浙西節度使
杭州:唐朝改「錢唐」為「錢塘」,屬江南道後屬江南東道,後又歸浙江西道節度,定位五等上州 (唐制州分七等,「雄州」為二等,「上州」為五等)
現在的蘇州和杭州:
反映經濟總體情況的指標:2010年GDP,蘇州 9010.2億,杭州 5945.82億;2010年全市稅收總額,蘇州1050億,杭州720億,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蘇州在全世界的地位
史前——悠悠吳地、中華源流 夏——禹定震澤、姑蘇伊始 商、周——泰伯奔吳、文風初肇 春秋·吳——強吳時代、爭霸舞台 戰國·越——繼為敵都、包孕吳越 秦、西楚——郡領東南、項王首義 西漢——江東都會、獨領東南 新莽——復古改名、以彰泰德 東漢——吳會分治、獨步江東 三國·吳——東吳故都、孫氏基地 西晉——永嘉南遷、北亂偏安 南朝——王畿重鎮、東南雄藩 五代十國·吳越——浙西重鎮、建號中吳 隋——始得今名、運河都會 唐——江南首郡、東吳雄州 北宋——吳學肇興、建府平江 南宋——通都大邑、天下糧倉 元——得號水都、誠王奮起 明——富甲天下、五人舉義 清中前期——江蘇首府、絕冠中華 晚清——天國之劫、極盛而衰 民國——天堂不再、幾近凋敝蘇州城歷史上各個時代地位綜述 史前 --- 蘇州古為吳地,處於太湖平原和整個長江三角洲的中心,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舊石器時代的「三山文化」,草鞋山遺址,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早期良渚文化,典型良渚文化,此外,蘇州地區范圍內還發現了多個類似的史前古遺址,從而證明以蘇州為中心的長江下游太湖流域與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一樣,都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夏 --- 蘇州有文字記載,至今已逾四千年。
大禹曾在蘇州地區治理太湖水患,並劃分天下為九州島,蘇州屬古揚州(不是今天的揚州,今天的揚州那時候屬古九州島中的徐州)。 商、周 --- 殷商後期,先周首領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泰伯和次子仲雍因三弟季歷生子姬昌,有聖瑞,乃欲讓國。
會太王有疾,泰伯、仲雍以入山采葯為名,乃奔吳,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讓季歷。後姬昌立,是為西伯,即周文王。
吳人敬佩泰伯的義舉,歸之,舉為王,號句吳國,設都吳城(即梅里,又作蕃離)。春秋 --- 蘇州建城池,稱闔閭大城,是吳國的政治中心。
戰國 --- 越國統一江東,遷都吳(蘇州),改稱會稽,為越國首都,這時越國有兩個會稽,蘇州為越國新都。 秦朝 --- 為東南第一大城,江東經濟中心。
西漢 --- 漢武帝時,蘇州為江南政治、經濟中心,司馬遷稱之為「江東一都會」(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 東漢 --- 中原戰亂,大批士大夫家族南遷,吳縣的人口激增,到漢和帝時已成為僅次於首都洛陽的全國第二大城市。
三國 --- 東吳舊都,直到212年蘇州都是江東孫氏政權的首都。後東吳遷都,鎮江,南京等城市,為東吳管轄下的大城。
西晉 --- 地處偏遠地區遠離戰亂,保持了一貫的經濟強勢,永嘉之亂,批士紳舉族南遷,越發繁華。 南北朝 --- 蘇州為王畿重鎮、東南雄藩 ,南朝置吳州。
隋朝 --- 廢吳郡,改吳州為蘇州,被稱為三吳都會之一,吳(蘇州,吳興(湖州),會稽(紹興), 又成為運河沿岸四大都會(楚州、揚州、蘇州、杭州)之一。 唐朝 --- 778年,蘇州人口數量居江南之冠,被定位江南雄州,是江南唯一的雄州。
五代十國 --- 蘇州隸屬吳越國,經濟持續發展,杭州也因為是吳越國首都而嶄露頭角,成為東南第一州。 北宋 --- 蘇州已經是重要的工商業都會,特別以絲綢著稱,長期文風鼎盛,歷代文人雅士輩出。
南宋 --- 蘇州商業發展雖然略遜於都城杭州,但農業發展則遠勝於其,被稱之為天下糧倉,陸游稱「蘇常(州)熟,天下足」(陸游《奔牛水閘記》),宋人進而美譽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蘇州則「風物雄麗為東南冠」 。 元朝 --- 蘇州被威尼斯人馬可波羅稱為東方威尼斯,蘇州的「東方威尼斯」之名由此而來。
元末明初,蘇州為張士誠張吳政權首都。 明朝 --- 應天巡撫駐扎在蘇州,蘇州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文化方面更是達到巔峰,出了無數的才子狀元,為全國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城。
清朝中前期 ---- 蘇州經濟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成為「衣被天下」的全國經濟文化中心,是當時全國最繁華的城市,在都城北京之後名列全國第二,是當時東半球最繁榮的工商業城市。 晚清 --- 受天國之劫,蘇州極盛而衰,1860年,李秀成再破江南大營,進攻江蘇省會蘇州。
蘇州經歷一次浩劫,清蘇州知府下令放火,將繁華的城西閶門商業區徹底焚毀,大批市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難,成為後來上海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國 --- 天堂不再,幾近凋敝,汪精衛統治時期,將江蘇省會從鎮江遷到蘇州。
這是蘇州歷史上最沒落的時代。
蘇州與杭州的異同
1、地理位置不同:蘇州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中部,東臨上海,南接嘉興,西抱太湖,北依長江。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 、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 、國際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 。
2、簡稱不用:蘇州,古稱吳,簡稱為蘇,又稱姑蘇、平江等,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杭州,簡稱「杭」,是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浙江省省會和全省經濟、文化、科教中心,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
3、氣候、水文不同:蘇州屬於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溫15.7℃,1月均溫2.5℃。7月均溫28℃。
蘇州古城境內河港交錯,湖盪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於西隅的太湖和漕湖;東有澱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陽澄湖、金雞湖、獨墅湖;長江及京杭運河貫穿市區之北。
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東進淀泖後,經黃浦江入江;運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盛澤;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黃浦江東泄入江,由此形成蘇州市的三大水系。
由於蘇州城內河道縱橫,又稱為水都、水城、水鄉,十三世紀的《馬可·波羅游記》將蘇州贊譽為東方威尼斯。蘇州古城被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稱贊為「鬼斧神工」。
杭州處於亞熱帶季風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氣溫17.8℃,平均相對濕度70.3%,年降水量1454毫米,年日照時數1765小時。夏季氣候炎熱,濕潤,是新四大火爐之一。相反,冬季寒冷,乾燥。春秋兩季氣候宜人,是觀光旅遊的黃金季節。
杭州有著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環境。全市丘陵山地佔總面積的65.6%,平原佔26.4%,江、河、湖、水庫佔8%,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和以大涌潮聞名的錢塘江穿過。
(1)古代蘇州和杭州哪個更重要擴展閱讀:
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蘇州有曬書習俗。這一天將圖畫書籍曬於庭中,防蟲蛀腐蝕,收效尤大。各寺院廟宇將所藏經書搬出來曬一曬,僧人趁機召集鄉村老婦開「翻經會」,由她們在烈日下翻經曝曬,宣稱「翻經十遍,再世可轉男身」。
又有民諺雲:「六月六,狗腐浴。」(蘇州方言將洗澡叫做腐浴)是日將狗、貓牽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是乞七節,又名女兒節。民間傳說這天晚上,喜鵲成群結隊飛向銀河,搭成鵲橋,讓牛郎和織女在銀河鵲橋上相會。民間習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織女,並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叫做「乞巧」。
七夕這天,家家戶戶用麵粉加糖拌和結實,切成2寸左右長條,扭成芒結形狀,經油煎後,鬆脆香甜,名日巧果,是乞巧節必備供品。
吳地還有用茶杯盛鴛鴦水(井、河兩水的混合物),置於庭院中承接露水攪和,待日出後任其照曬,待水面生膜,姑娘們各將小針投入,使針浮於水面,視水底針影,若成雲龍花草狀,為「得巧」,如椎似杵者為「拙兆」。尚有用線穿針孔以辨目力好壞等節俗。
㈡ 蘇杭同為江南著名城市,哪個在歷史上地位更高
「有一個天堂,有蘇掛」很長一段時間,蘇州和杭州的兩個人在江南地區典雅而富有,而且他們也在過去。眾所周知,江南一直處於雜種,特別是自北方和南朝以來,中國政治經濟中心的第一個南方運動,大量的精英學生遷至江蘇,浙江,地理條件的優勢已經發展迅速。直到兩首宋朝,長江中市地區已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聚會寶藏盆地。富裕江南支持南宋朝代的輝煌持續100多年。
今天,蘇州是「中國的第一級」,繼續寫一個傳說;作為浙江省省會,杭州的綜合實力沒有低估。截至2015年底,蘇州居民人口達到1061.16萬,GDP為1.44萬億;杭州居民人口為8844萬,GDP為1.01萬億。如今,江南著名城市仍然沒有上漲。所以在歷史上,蘇州和杭州更獲獎?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蘇州 - 杭州市被賦予了不同的定位。但很明顯,他們都迎來了各自的增長。如今,像古代發展的軌跡一樣,杭州的政治地位高於蘇州,蘇州的經濟實力高於杭州。提交人認為蘇州更加和諧。但作為一個文化城市,歷史為他們提供了深度積累和艱難的性格,讓他們在這款富國肥沃的土壤上創造新的輝煌。
㈢ 俗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為什麼排在杭州前面
所以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排在杭州前面是因為叫著順口,顯得押韻,另外就是歷史文化原因。
這兩個城市在現代社會不僅爭相鬥艷,也是旅遊產業極為發達。無論是蘇行還是行素,只要叫著順口聽著順耳即可,不用排名。
㈣ 古代蘇州有何重要之處,蘇州為何自古以來都是名城大郡
蘇州是江蘇省的經濟大市,而江蘇的蘇就是指的蘇州,由此可以看出蘇州的地位有多重要。我們都知道現在的蘇州社會和商業發展都很好,而這種勢頭在春秋戰國時就有顯示。蘇州坐落在太湖的邊上,河道交錯縱橫,土地肥沃。不僅養育一方風土人情,也盛產各種珍惜物資。有這么一句話說如果把全國比成一個大家庭,那麼蘇州就是這個家庭的金庫,所以蘇州自古以來很重要。
蘇州是朝廷財富重地
因為蘇州地區經濟發達,也是國家徵收財稅的大頭,所以蘇州這塊寶地成為歷朝歷代帝王想要佔有的地方。而且一旦發生戰爭,擁有蘇州可以讓作戰沒有後顧之憂,解決後勤的問題。
㈤ 古代的杭州與蘇州哪個繁華
杭州更繁華,至今悄拍旁也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並不是指蘇州一定排在杭州前面,只是這樣說起來順口而已。「天堂」與「蘇杭」讀音都是先一聲後二聲的,要是改成上有天堂,下有杭蘇,你不覺得別扭嗎。
自古多少名人、文人為杭州留下了數不清的文章、詩詞,說明了杭州歷代的人文地位(蘇州歷史文化雖然也很豐富,但流傳至今的最著名的詩篇絕對寫杭州的最多)。還有隋朝即開鑿的京杭大運河的終點也是杭州,要是蘇州更發達,終點就定在蘇州好了,何必還要繼續開鑿到杭州。而且杭州如果不是最好,南宋都城也不會定在杭州,這也說明杭州並不只是在成為南宋都啟橡城後才繁榮起來的,而是之前就很繁榮了。再往前說,吳越時期,若不是因為吳王看中了越國的豐饒(吳為現今的蘇州無錫一帶,越為浙江北部杭州一帶),也不會有吳越之戰,更不會有越王勾踐的傳說和西施的傳說了。
還有的說因為蘇州在杭州北邊所以賀局蘇州更發達,這簡直就不是理由。
㈥ 蘇州和杭州,誰的歷史更加輝煌燦爛~
春秋戰國時代,蘇州建城,吳國都城,建城伊始就是大城池,後越國統一江東,把首都遷到吳(蘇州),更名會稽,當時的蘇州是東南第一大城,而杭州還沒有建城
秦代,蘇州東南第一大城,錢唐(杭州)才建城
漢代 ,司馬遷稱蘇州為江東第一都會(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而杭州是一個小城,隸屬吳郡(蘇州)
三國時代,吳郡(蘇州)為東吳管轄下的大城,東吳遷都建業之前的舊都,錢唐(杭州)還是隸屬吳郡
隋代,蘇州和湖州,紹興稱之為三吳都會,吳(蘇州),吳興(湖州),會稽(紹興),而杭州城市規模還是不如蘇州大
唐代,公元778年,蘇州人口數量居江南之冠,被定位江南雄州,是江南唯一的雄州,而杭州是上州 (唐制州分七等,「雄州」為二等,「上州」為五等)
五代十國,杭州是吳越國的都城,是一個很大的城池,蘇州隸屬吳越國,杭州也因為是吳越國首都而嶄露頭角
北宋,全國經濟重心南移,陸游稱「蘇常(州)熟,天下足」(陸游《奔牛水閘記》),宋弊野人進而美譽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蘇州則「風物雄麗為東南冠」。杭州自從不做吳越國都城後,規模不如以前,不過和蘇州齊名
南宋,杭州成為首都(臨安)躍居全國第一州,名貫東南桐帆,蘇州依舊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但是杭州無論城市規模還是經濟都在蘇州之上
元代,杭州因為做了很久全國首都,城市規模和經濟還是全國第一,而蘇州雖然同樣經濟發達,還是略差於杭州
明代,蘇州的經濟和文化雙向繁榮,經濟方面成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文化方面更是達到巔峰,出了無數的才子狀元,為全國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城,再次超過杭州
清代,蘇州經濟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成為「衣被天下」的全國經濟文化中心 ,是當時全國最繁華的城市,只因為不是首都而排在北京之後名列全國第二,是當時東半球最繁榮的工商業城市,無租輪喊論從城市規模還是經濟都遠在杭州之上
縱觀蘇州杭州歷史上的地位,以及城市文化底蘊(什麼叫城市文化底蘊?從建城開始到現在為止,城池位置大致不變,有不中斷的連續的文化傳承的城市歷史,才稱之為城市文化。所以說的是城市文化,而不是起源文化和地區文化),可以比較 :春秋 - 清代 兩個城市的歷史,但是,因為蘇州春秋建城的時候杭州還沒有建城,所以從杭州秦代建城起開始比
蘇州比杭州強大的時代有 秦代 西漢 東漢 三國 西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北宋 明代 清代
杭州比蘇州強大的時代有 五代十國,南宋和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