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講武堂有哪些諸暨人
擴展閱讀
深圳市潮旺牛肉店怎麼樣 2025-05-24 05:48:04
天津女排得分王叫什麼名 2025-05-24 05:46:49

杭州講武堂有哪些諸暨人

發布時間: 2023-05-22 10:55:50

⑴ 諸暨越劇的演員有哪些

親是說,諸暨的越劇名人?還是諸暨越劇團的演員呢?

一、諸暨越劇團主要演員

  • 樓明迪:當家花旦,宗袁派,國家一級演員。

  • 何惠麗:陸派小生。

  • 張華麗:老生演員

  • 徐瓊:優秀青年演員,袁派花旦

  • 黃紅燕:優秀青年演員,王派花旦

  • 蔡鐵萍:優秀青年演員,徐派小生

二、諸暨出來的越劇名人

  • 吳小樓:「越劇十姐妹」之一(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竺水招、張桂鳳、徐天紅、吳小樓),也是越劇「四大老生之一」。代表性名段有《情探·狀元公不要太書呆》選段。

  • 金艷芳:是越劇界的「硬里子」演員,譽稱為越劇的「芙蓉草」。正旦、老旦、彩旦均能出色當行。代表性名段有《珍珠塔·誇富》選段。

  • 楊小青:國家一級導演。是越劇界乃至戲曲界都相當有名氣的導演。所導演的戲讓許許多多戲曲演員榮獲梅花獎、文華獎等國家級大獎。

  • 錢惠麗:最優秀的徐派傳人之一。原諸暨市越劇團演員,後調至上海越劇院紅樓團。現為上海越劇院副院長,上海市戲劇家協會第六檔明屆主席團成員。2000年,榮獲第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 鄭國鳳:最優秀的徐派傳人之一。原無錫市越劇團演員,後調至上海行塌告越劇院紅樓團。現為杭州越劇院當家小生。

  • 趙海英:著名呂派花旦。原寧波小百花越劇團演衫橋員。2002年,榮獲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 何炯華:著名王派花旦。原福建省廈門市越劇團當家花旦,現為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演員。

  • 周偉君:著名徐派小生。原諸暨市越劇團演員。現任職於浙江藝術職業學院

  • 周柳萍:著名呂派花旦。原諸暨市越劇團演員。現為浙江紹興文理學院音樂學院副院長、紹興藝術學校副校長、紹興市青年藝術團團長。

  • 金夢超:寧波小百花越劇團演員。曾在第一屆「越女爭鋒」電視挑戰賽上榮獲銀獎

  • 汪舟格:浙江越劇團,優秀男小生,宗尹派。

⑵ 國民黨將軍蔣鼎文的故鄉是諸暨什麼鄉

蔣鼎文(1895年1月15日-1974年1月2日),字銘三,浙江諸暨浬浦鄉(今浬浦鎮)盤山村人行御。國民黨高級將領,早年畢業於浙江陸軍講武堂。曾參加討伐陳炯明、北伐戰爭、蔣桂戰爭、蔣馮閻戰爭,第三、第五次 "圍剿" ,並參與過鎮壓"福建事變"。抗日戰爭期間,歷任第檔冊岩4集團軍總司令、西安行營主任和第十、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姿畢

⑶ 徐大可是諸暨哪裡人

徐大可昌散是諸暨市區的人。

徐大可,男,漢族,1971年11月生,浙江諸暨人。

諸暨好玩的地方有西施故里、諸暨五泄、湯江岩、諸暨米果果小鎮、裕昌號民間藝術館等。

1、西施故里:

位於市中心,景區內除了西施殿,還有中國歷代名媛館、范蠡祠、民俗館、鄭氏宗祠、購物一條街等依浣紗江逶迤排開。西施殿美侖美奐的西施殿坐落亂遲在薴籮山麓,浣紗江畔。殿內聳立絕代佳人西施塑像,周圍有池、鄭旦紀念亭、先賢閣等景點。

2、諸暨五泄:

在諸暨市西30公里群山之中。所謂「泄」,就是瀑布之意。瀑從五泄山巔的崇崖峻壁間飛流而下,折為五級,總稱「五泄溪」。五泄景區主要由五泄湖、桃源、東源和西源峽嘩迅李谷等四個景區組成。溪兩岸異峰怪石,爭奇競秀,有「72峰,36洞,25崖」,得崖壑飛瀑之勝。

⑷ 楓橋三賢的故事有哪些

元末至清初三百年間,諸暨這塊古越大地,孕育了王冕、楊維楨、陳洪綬三位名士,諸暨人尊稱他們為「三賢」,他們是諸暨的驕傲。「三賢」都是諸暨楓橋人,三人的藝術成就,對後世的文學藝術產生過深遠影響。

中文名
楓橋三賢
相關人物
王冕、楊維楨、陳洪綬
出生地
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
所屬朝代
元代、明代
涉及領域
書畫、文學
簡介
即「諸暨三賢」,是指王冕、楊維楨、陳洪綬這三位在中國書法史、中國繪畫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史中享段御信有崇高地位的藝術大家。由於這三位都是浙江諸暨楓橋人,所以又叫「楓橋三賢」。
楓橋三賢造像
王冕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放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諸暨人。出身農家,自幼放牛,晚至寺院長明燈下讀書,學識深邃,能詩,青團墨梅。隱居九山,以賣畫為生。
王冕以畫梅著稱,尤工墨梅。他畫的梅簡練灑脫,別具一格。其《墨梅圖卷》畫橫向折枝墨梅,筆意簡逸,枝幹挺秀,穿插得勢,構圖清新悅目。用墨濃淡相宜,花朵的盛開、漸開、含苞都顯得清潤灑脫,生氣盎然。其筆力挺勁,勾花創獨特的頓挫方法,雖不設色,卻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動地刻劃出來。不僅表現了梅花的天然神韻,而且寄寓了畫家那種高標孤潔的思想感情。加上作者那首膾炙人口的七言題畫詩,詩情畫意交相輝映,使這握輪幅畫成為不朽的傳世名作。
王冕詩多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描寫田園隱逸生活之作,如《傷亭戶》、《江南婦》、《對景吟》、《吳姬曲》、《墨梅》、《劍歌行次韻》等。有《竹齋詩集》3卷,續集2卷。他一生愛好梅花,種梅、詠梅,又攻畫梅,亦善畫竹。求者踵至。畫梅學楊無咎,花密枝繁,行草健勁,生意盎然,尤善於用胭脂作沒骨體,別具風格。對明代畫梅高手如劉世儒、陳憲章、王牧之、盛行之等影響甚大。存世畫跡有《三君子圖》、《墨梅圖》。能治印,創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絕妙。《明史》有傳。
楊維楨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諸暨人。泰定四拆嫌年(公元1327年)進士。授天台縣尹,杭州四務提舉,建德路總管推官,元末農民起義爆發,楊維楨避寓富春江一帶,張士誠屢召不赴,後隱居江湖,在松江築園圃蓬台。門上寫著榜文:「客至不下樓,恕老懶;見客不答禮,恕老病;客問事不對,恕老默;發言無所避,恕老迂;飲酒不輟車,恕老狂。」於是江南一帶,才俊之士造門拜訪者絡繹不絕,每日客滿。他又周遊山水,頭戴華陽巾,身披羽衣,

⑸ 抗戰時期著名的國民黨軍官有哪些

以下是犧牲的將軍:1.張自忠 陸軍二級上將,5戰區右翼兵團指揮兼33集團軍司令。行伍出身。
山東臨清唐園村人 ,1891年生,字藎忱。
1940.5.16 棗宜會戰中犧牲於湖北南瓜店。

2.李家鈺 陸軍二級上將,36集團軍司令。南京軍官預備學校,四川陸軍軍官學堂3期
四川蒲江人,1890年生,字其相。
1944.5.21 豫湘桂會戰中犧牲於陝西陝縣秦家坡。

3.郝夢齡 陸軍中將追晉二級上將,9軍軍長。保定6期
山東無棣人 ,1898年生。
1937.10.16 忻口戰役中犧牲於山西忻口南懷化。

4.陳安寶 陸軍中將追晉二級上將,29軍軍長。湖北陸軍預備學堂,保定3期
浙江黃岩橫街鄉馬院村人,1891年生,字善夫。
1939.5.6南昌會戰犧牲於江西南昌去龍里張豐路。

5.唐惟源 陸軍中將追晉二級上將,3軍軍長。雲南講武堂
雲南江川人,1884年生,字佛川。
1941.5.12中條山會戰自戕於山西縣山山頂。

6.吳克仁 陸軍中將,67軍軍長。保定軍校.
1894年生,字靜山
1937.11.8淞滬會戰犧牲於上海松江。

7.馮安邦 陸軍中將,42軍軍長。行伍出身。
山東無棣人,字化民,1884年生.
1938.11.3犧牲於湖北襄陽(按二級上將陣亡撫恤)。

8.武士敏 陸軍中將,98軍軍長。行伍出身。中央軍校高教班,韶關講武堂.
河北柴安懷溝堡人,1892年生,字勉之。
1941.9.29犧牲於山西沁水馬頭山。

9.王甲本 陸軍中將,79軍軍長。雲南講武堂14(15?)期。
雲南富源人,1901年生,字立基。
1944.9.9豫桂湘會戰中犧牲於湖南山口鋪。

10.王銘章 陸軍中將追晉二飢拍級上將,41軍副軍長兼122師師長。四川陸軍軍官學校3期
四川新都縣泰興場人,1893年生,字之鍾。
1938.3.17魯南會戰中犧牲於山東滕縣西門。

11.鄭作民 陸軍中將,2軍副軍長兼9師師長。黃埔1期。
湖南新陽人,1902年生。
1940.2.3昆侖關會戰中犧牲於廣西昆侖關。

12.佟麟閣 陸軍中將追晉二級上將,29軍副軍長。行伍出身。陸軍巡閱使高級教導團.
河北高陽邊家塢村人,1892年生,原名凌閣,字捷三。
1937.7.28南苑之戰中犧牲於北平南苑大紅門

13.饒國華 陸軍中將追晉二級上將,21軍145師師長。行伍出身。合川軍官傳習所
四川資陽東鄉張家壩人,1894年生,字弼臣。
1937.11.30廣德之戰中自戕於安徽廣德十字鋪。

14.趙登禹 陸軍中將追晉二級上將,29軍132師師長。行伍出身。
山東荷澤趙樓村人,1898年生,字舜誠。
1937.7.28南苑之戰中犧牲於北平南苑。

15.方叔洪 陸軍中將,51軍114師師長。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山東歷城人,1906年生。
1938.6犧牲於山東馮家場

16.鍾毅 陸軍中將,84軍173師師長。韶關講武堂,陸大特2期。
廣西扶南縣長沙村人,1901年生,字天任。
1940.5.9棗宜會戰中自戕於河南蒼台。

17.戴安瀾 陸軍中將,5軍200師師長。黃埔3期。
安徽無為縣仁皋鄉風和村人,1904年生,幼名衍功,學名炳陽,號海鷗。
1942.5.26緬甸之戰中犧牲於緬甸朗科密林。

18.劉家騏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9軍54師師長。陸軍第二預備學校,保定軍校。
湖北武昌人,1894年生,字錚磊,又字錫侯。
1937.10.16忻口之戰中犧牲於山西忻口南懷化。盯掘

19.李必蕃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12軍23師師長。保定1期。
湖南嘉禾人,字子琪。
1938.5.14徐州會戰中犧牲於山東菏澤城南王莊。

20.王竣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80軍新27師師長。黃埔3期。
陝西蒲城縣東鄉繞堡人,凱肢核1898(1902?)年生,原名王俊,字傑三。
1941.5.9(7?)中條山會戰中犧牲於山西中條山台岩。

21.寸性奇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3軍12師師長。雲南講武堂。
雲南騰沖人,1895年生,字念潔。
1941.5.13中條山會戰自戕於山西縣山以北毛家溝。

22.石作衡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19軍70師師長。北方軍校
山西渾源縣泉頭村人,1905年生,別號子玉。
1941.9 犧牲於山西絳縣溝東凹。

23.朱世勤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山東11行政區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暫30師師長。
山東單縣人,1904年生,字儉堂。
1942.5.4犧牲於山東單縣王寨。

24.彭士量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73軍暫5師師長。黃埔4期,陸大11期。
湖南瀏陽人,1905年生,號秋湖。
1943.11.15常德會戰中犧牲於湖南石門新關以南岩門口。

25.許國璋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44軍150師師長。行伍出身。
四川成都人,1897年生,字憲廷。
1943.11.22常德會戰中自戕於湖南桃源縣陬市沅江南岸。

26.孫明瑾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10軍預10師師長。黃埔6期,陸大14期。
江蘇宿遷人,1905年生,號玉軒。
1943.12.1常德會戰中犧牲於湖南常德太平橋。

27.闞維雍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31軍131師師長。廣西陸軍講武堂。
廣西柳州人,1900年生,號伯涵。
1944.10.9豫湘桂會戰中犧牲於廣西桂林。

28.朱耀華 陸軍少將,8軍18師師長。
1937.10.26淞滬會戰中自戕於大場。

29.王鳳山 陸軍少將,34軍暫45師師長。山西太原軍官學校1期。
山西五台人,1904年生,字鳴歧。
1939.5.18(1942.6.28?)犧牲於山西萬泉縣張翁村。

30.呂公良 陸軍少將,暫15軍新29師師長。
1944.5.1豫湘桂會戰中犧牲於河南許昌。

31.洪行 陸軍少將,6軍新39師師長。
1944.6.10滇西反攻中出車禍犧牲於雲南龍陵。

32.劉桂五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騎6師師長。行伍出身。
遼寧凌南縣八家子村人,1903年生。
1938.3.27犧牲於綏遠黃油乾子。

33.盧廣偉 陸軍少將,騎8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東北講武堂5期。
遼寧鳳城縣人,1903年生,字濟吾。
1944犧牲於安徽潁上。

34.夏國璋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48軍174師副師長。清河陸軍軍官預備學校,保定9期。
廣西容縣沙田村人,1894年生,字超然。
1937.11.21淞滬會戰中犧牲於江蘇吳興。

35.賴傳湘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10軍190師副師長。黃埔4期,高教班4期.
江西南康人,1903年生。字鎮之.
1941.9.24第2次長沙會戰中犧牲於湖南梁家?。

36.齊學啟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6軍新38師副師長。美國西點軍校。
湖南寧鄉縣楊林鄉鏈羅村人,1900年生,字敦鏞,別號夢賚。
1945.3.7(5.9?)被日軍殺害於緬甸。

37.羅策群 陸軍少將,66軍159師副師長
1937.12南京保衛戰中犧牲於南京紫金山

38.周元 陸軍少將,48軍171(173?)師副師長。中央軍校南寧分校高教班畢業。
雲南人(廣西明江人?)。字凱之
1938.5.23(9?)徐州會戰中犧牲於安徽蒙城。

39.林英燦 陸軍少將,152師副師長。保定6期。
湖北武岡人,1898年生,字子文。
1939.1犧牲於廣東清遠龍山市。

40.梁希賢 陸軍少將,80軍新27師副師長。黃埔5期。
陝西同官縣人,1898年生,字哲生。
1941.6中條山會戰中投黃河。

41.郭子斌 陸軍少將,暫30師副師長。
1942.5.4犧牲於單縣王寨。

42.胡義賓 陸軍少將,5軍96師副師長。黃埔3期。
江西興國縣人,1906年生,字履冰。
1942緬甸之戰中犧牲於緬甸埋通。

43.王劍岳 陸軍少將,57軍8師副師長。黃埔5期。
湖南澧縣人,原名王師。
1944.6.10豫湘桂會戰中犧牲於河南虢靈畢家寨。

44.餘子偉 陸軍少將,62軍151師副師長。
1944.8.3豫湘桂會戰中犧牲於湖南衡陽雨母山。

45.胡厚基 陸軍少將,7軍170師副師長。
1944.11.13豫湘桂會戰中犧牲於廣西桂林兩路口猴兒隘。

46.李翰卿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74軍57師步兵指揮官,福建隨營軍校。
河南范縣人,1895年生,字墨林。
1941.9.25第2次長沙會戰中犧牲於湖南瀏陽春華山。

47.陳紹堂 陸軍少將,36集團軍104師步兵指揮官。
1944.5.21豫湘桂會戰中犧牲於陝西陝縣秦家坡。

48.姜玉貞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19軍196旅旅長。
山西陸軍第一混成旅幹部學校,中央軍校高教班。
山東荷澤人,1894年生,字連璧。
1937.10.10忻口戰役中犧牲於山西原平縣西南。

49.鄭廷珍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獨立5旅旅長。行伍出身。
河南柘城縣北鄭樓村人,1893年生。
1937.10.16忻口戰役中犧牲於山西忻口南懷化。

50.秦霖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48軍171師511旅旅長。
廣西講武堂畢業、黃埔軍校6分校高教班畢業。
廣西桂林丁字村人,1899年生,字松濤,原名同觀。
1937.10.25淞滬會戰中犧牲於上海灣宅。

51.龐漢禎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7軍170師510旅旅長。
廣西陸軍講武堂(南寧講武堂2期??),中央軍校南寧分校高級班。
廣西靖西縣果樂鄉人,1899年生,字胤宗。
1937.10.23淞滬會戰中犧牲於上海陳家行。

52.高致嵩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72軍88師264旅旅長。黃埔3期。
廣西嶺(岑?)溪縣謝鄉謝村人,1899年生,別號子晉。
1937.12.12南京保衛戰中犧牲於南京中華門。

53.趙錫章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19軍70師215旅旅長。清河陸軍預備學校,保定9期。
河北河間三十里堡人,1901年生,字榮三。
1938.2.21犧牲於山西隰縣川口鎮楊村堡。

54.黃梅興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88師264旅旅長。黃埔1期。
廣東平遠(梅縣?)人,1903(4?)年生。
1937.8.13淞滬會戰中犧牲於上海虹口錢塘。

55.蔡炳炎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18軍67師110旅旅長。黃埔1(4?)期,陸大特別班。
安徽合肥人,1900年生,字摯(潔?)宜。
1937.8.26淞滬會戰中犧牲於上海陸家莊。

56梁鏡齋 陸軍少將,34軍69師203旅旅長。清河陸軍預備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5(13?)期。
河北蠡縣人,1897年生,字鑒堂。
1937.9.28(29?)大同會戰中犧牲於山西雁門關茹越口。

57.宮惠民 陸軍少將,4軍90師207旅旅長。黃埔4期,陸大。
廣東曲江縣馬壩圩人,1906年生,字劍豪。
1937.10.28淞滬會戰中犧牲於上海嘉定清水顯。

58.劉啟文 陸軍少將,67軍108師?旅旅長。
1937.11.8淞滬會戰中犧牲於上海石湖盪。

59.吳繼光 陸軍少將,74軍58師174旅旅長。黃埔2期。
江蘇盱眙人,1903年生。
1937.11.9淞滬會戰中犧牲於上海白鶴港。

60.易安華 陸軍少將,71軍87師259旅旅長。黃埔3期,南京中央軍官學校。
江西宜春西鄉澤溪人,1899年生,字福如,號濟沈。
1937.12.10南京保衛戰犧牲於南京中華門。

61.朱赤 陸軍少將,72軍88師262旅旅長。黃埔3期。
江西修水縣人,1904年生,號新民。
1937.12.12南京保衛戰犧牲於南京雨花台。

62.徐積璋 陸軍少將,19軍70師205旅旅長。西北軍官學校(北方陸軍軍校?),陸大。
山西襄陵(汾?)縣人,1905年生。字耀堂
1938.2(12.4?)犧牲於山西聞喜縣將門台。

63.扈先梅 陸軍少將,51軍114師341旅旅長。東北講武堂。
河南安陽人,1896年生,字仲卿。
1938.4台兒庄會戰中犧牲於山東台兒庄。

64.馬威龍 陸軍少將,27軍46師?旅旅長。
1938.5豫東會戰中犧牲於河南蘭封。

65.陳德馨 陸軍少將,55軍?旅旅長。
1938.8武漢會戰中犧牲於湖北東界嶺。

66.馬秉忠 陸軍少將,騎兵?旅旅長。
青海人。
1939.8.9犧牲於河南淮陽。

67.楊傑 陸軍少將,1軍1師1旅副旅長。黃埔4期。
河北容城人,1895年生,字子英。
1937.10.11淞滬會戰中犧牲於上海西塘橋。

68.尉遲鳳崗 陸軍少將,3軍7師21旅副旅長兼41團團長。步兵專門學校。
山西朔縣人,1903年生,字敏鳴。
1937.11平漢路作戰中犧牲於河北保定董村。

69.李蘭池 陸軍少將,57軍112師?旅副旅長。東北講武堂7期。
遼寧錦西縣人,1898年生,字錦卿。
1937.12.12南京保衛戰中犧牲於南京太平門。

70.呂旃蒙 陸軍少將,31軍參謀長。黃埔5期,陸大13期。
湖南人。
1944.11.13豫湘桂會戰中犧牲於廣西桂林兩路口猴兒隘。

71.陳濟垣 陸軍中將,桂林城防參謀長。南京中央軍校南寧分校高級班。
廣西岑溪人,1890(3?)年生。號崑山
1944.11.13豫湘桂會戰中犧牲於廣西桂林兩路口猴兒隘。(自戕?)

72.司徒非 陸軍少將,66軍160師參謀長。保定軍校。
廣東平遠縣人。
1937.12.12南京保衛戰中犧牲於江蘇句容。

73.姚中英 陸軍少將,83軍156師參謀長。黃埔2期,陸大8期。
廣西平遠縣人,1896年生,字若珠。
1937.12南京保衛戰中犧牲於南京太平門。

74.鄒慕陶 陸軍少將,41軍122師參謀長。
1938.3.17魯南會戰中犧牲於山東滕縣西門。

75.趙渭濱 陸軍少將,41軍124師參謀長。
1938.3.17魯南會戰中犧牲於山東滕縣西門。

76.黃啟東 陸軍少將,12軍23師參謀長。保定軍校1期
湖南平江人,1891年生,字霞鶴。
1938.5.14徐州會戰中自戕於山東荷澤。

77.陳文杞 陸軍少將,80軍新27師參謀長。黃埔5期。
福建莆田縣人,1904年生。
1941.5.7中條山會戰中犧牲於山西岩砦。

78.張少舫 陸軍少將,51軍113師參謀長。
1943.2.21犧牲於山東張家溜西南城頂山。

79.江春炎 陸軍少將,51軍114師參謀長。
1943.7.4犧牲於山東鄒縣。

80.王禹九 陸軍少將,79軍參謀處長。浙江幹部學校,中央軍校高教班。
浙江黃岩縣人。
1939.3.27南昌會戰中犧牲於江西虯嶺。

81.張慶澎 陸軍少將,蘇魯戰區高參。
1942.8犧牲在山東唐王山。

82.陳范 陸軍少將,遠征軍司令部。
1944.1.31犧牲。

83.張劍虹 陸軍少將,5軍軍部。
1944.1.31犧牲。

84.周鼎銘 陸軍少將,36集團軍副官處長。
1944.5.21 豫湘桂會戰中犧牲於陝西陝縣秦家坡

85.柴意新 陸軍少將,74軍57師169團團長。
1943.12.4常德會戰中犧牲於湖南常德府坪街春申墓。

86.王潤波 陸軍上校追晉少將,25師75旅149團團長。黃埔3期。
四川開縣人,1905年生,字啟大。
1933.3.9長城抗戰中犧牲於河北古北口。

87.張樹楨 陸軍上校追晉少將,72師208旅416團團長。行伍出身。
河北人,1898年生。
1937.8.22平綏路之戰中犧牲於河北懷來鎮邊城850高地。

88.劉眉生 陸軍上校追晉少將,14軍85師253旅510團團長。黃埔5期,步兵專門學校校官研究班。
貴州遵義人,1904年生,字天嘏。
1937.10.8忻口戰役中犧牲於山西洪山。

89.毛岱鈞 陸軍上校追晉少將,70軍預備9師35團團長。中央軍校長沙分校,中央軍校高級班5期。
湖南湘潭人,1902年生,號重威。
1938.8武漢會戰中犧牲於江西廬山。

90.楊家騮 陸軍上校追晉少將,18軍60師360團團長。黃埔5期。
貴州荔波縣人,1905年生,字季良。
1938.10武漢會戰中中毒氣犧牲於江西麒麟峰。

91.劉世焱 陸軍上校追晉少將,暫8師?團長(新3軍新12師?團長),黃埔2期。
1941.9.27第2次長沙會戰中犧牲於湖南長沙。

92.謝晉元 陸軍中校追晉少將,88師262旅524團團附。黃埔4期。
廣東蕉嶺縣同福鄉尖坑屯人,1905年生,字中民。
1941.4.24上海膠州路孤軍營被漢奸所害。

93.李國良 陸軍中將,軍訓部輜重兵監兼後方勤務運輸處處長、天水行營軍訓處處長。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
1896年生,湖南長沙人,字兆彬。
1939.3.7犧牲於陝西西安。

94.周復 陸軍中將,蘇魯戰區政治部主任兼戰地特別黨部執行委員會書記長、
幹部訓練團教育委員、山東政府委員。 黃埔3期。
江西臨川人,1901年生,字旭人。
1943.2.21犧牲於山東張家溜西南城頂山。

95.肖山令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憲兵副司令兼南京警備司令、防空司令。保定3期。
湖南益陽縣方山村人,1892年生,字鐵儂。
1937.12.12南京保衛戰中犧牲於南京儀鳳門外江邊。

96.蔣志英 陸軍少將,台州守備指揮部指揮。中央軍校潮州分校1期。
浙江諸暨縣人,字伯清。
1941.4.19犧牲於浙江台州。

97.劉震東 陸軍中將,第5戰區第2路游擊司令。行伍出身。
山東沂水縣人,1893年生,字義(羲?)洲。
1938.2.23魯南會戰中犧牲於山東莒縣。

98.唐聚五 陸軍中將,東北游擊總司令。東北講武堂6期
吉林雙城縣人,1891(8?)年生,原名福隆,字甲洲。
1939.5.18犧牲於河北遷安平台山。

99.馬玉仁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蘇魯戰區第1路游擊司令。
江蘇鹽城人,1875年生,字伯良。
1940.1.3犧牲於江蘇阜寧縣郊。

100.范廷蘭 陸軍少將,第1戰區游擊4總隊總隊長。行伍出身。
河南溫縣人。
1938.3犧牲於河南修武五里源。

101.付忠貴 陸軍少將,魯北游擊司令。
1938.9.23犧牲於山東。

102.雷忠 陸軍少將,皖北軍事聯絡委員兼游擊副總指揮。黃埔6期。
湖南嘉禾縣人,1901年生,字霆均。
1938.10犧牲於安徽霍丘。

103.韓炳宸 陸軍少將,山東第13行政區保安副司令。
1939.1.9犧牲於山東萊陽。

104.高道先 陸軍少將,山東鐵道破壞總隊長。
1943.5犧牲於山東。

105.范築先 陸軍?將,山東第6行政區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長。
北洋陸軍第4鎮隨營學校,北洋陸軍講武堂。
山東館陶縣(今屬河北)南彥寺村人,1881年生,字竹仙,原名金標。
1938.11.15犧牲於山東聊城。

106.梅一平 海軍少將,海軍守備隊司令。
1938.9犧牲於湖北田家鎮要塞。

107.高志航 空軍上校追晉少將,驅逐司令兼4大隊大隊長。東北陸軍軍官學校,
法國莫拉諾高等航空學校,伊斯特陸軍航空戰斗學校。
遼寧人,1907年生,字子恆,原名高銘久。
1937.11犧牲於河南周家口機場。
補充:
108.稅梯青 少將 41軍124師副師長
1938.3.17 魯南會戰犧牲於山東滕縣

109.鄧佐虞 少將 32軍139師師參謀長
1938.5 徐州會戰犧牲於安徽蕭縣.

110.張鏡亮 少將 新3軍?師2(?)旅旅長
1938.11 武漢會戰放棄岳陽後自戕.

111.陳鍾書 少將 60軍183師542旅旅長。
(1891?1938)雲南安寧人,字樹藩。雲南講武堂畢業。
1938年4月24日於台兒庄邢家樓陣亡。追贈中將軍銜。

112.章亮基 中將 9戰區軍法執行總監,1941年被飛機炸死

113.李石安 少將 3軍12師政治部主任
1941.5 中條山會戰中被日軍俘虜,殺害。

114.曾憲邦 上校追晉少將 14軍83師249旅498團團長 黃埔4期
1937.7.13 宛平遼冀山
1903-1937 湖南桃江人

115.張文衷 少將 13軍4師12旅旅長 黃埔3期
1937. 南口
1900-1937 安徽巢縣人

⑹ 中國抗日英雄有哪些人

中國抗日英雄有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王朴、張嘎、海娃、雨來、張自忠、謝榮策、周銀海、馬秀英等。

(6)杭州講武堂有哪些諸暨人擴展閱讀:

一、董存瑞簡介:

王二小,中國少年抗日英雄,生於1929年1月22日,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人。

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盪」。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1942年10月25日(農歷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

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護轉移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氣急敗壞之下,將王二小和談用刺刀刺死了。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忍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

正在這時,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犧牲46年後終被追認為烈士。

⑺ 陳宦幕僚之特點及其影響

陳宦幕僚之特點及其影響

陳宦幕僚的成份復雜,新舊雜糅、進步勢力與落後勢力並存,余圓具有異質性;陳宦的幕僚具有濃郁的地緣與業緣色彩。體現了其地城主義與任人唯索的用人特點。幕僚團隊的異質性導致陳宦內部四分五裂,內耗和不穩定,無法形成堅強的戰鬥力;濃郁的地緣與業緣色彩及其用人的地城主義、任人唯索而不是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導致四川失勢者對他恨之入骨,從而使陳宦在四川的權力基礎很不牢固,最終不得不敗退四川。

[關鍵詞]陳宦;幕僚;特點

春秋戰國以來,幕僚問題一直是中國的一種典型而有特殊意義的政治現象,尤其是天下大亂、軍閥割據之時。太平天國之後的近代中國出現了大大小小的軍閥或者軍政集團,也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幕僚群體,目前學術界著重研究近代四大幕僚群體——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四人的幕僚以及其他著名人物的幕僚,如劉建強的《曾國藩幕府》,梁勤的《曾國藩幕府》,朱安東的《曾國藩幕府研究》,歐陽躍峰的《人才薈萃——李鴻章幕府》,牛秋實的《李鴻章幕府》,黎仁凱的《張之洞幕府》,張學繼的《袁世凱幕府》,閻團結的《試論馮玉祥幕僚的特點》。這些著述為研究陳宦的幕府提供了較為清晰的借鑒思路,也成為本文的寫作起點和基礎。本文針對陳宦主政四川期間的幕僚群體的兩個特點及其影響進行一些探討,以推進對陳宦和近代幕僚群體的研究。而值得指出的是,陳宦1915年2月20日被袁世凱內定為四川軍政負責人後,他就開始組織自己的幕僚團隊——建立會辦行營的五大處:參謀處、軍務處、秘書處、軍需處、副官處,其聚集的有名字記載的幕僚就有50人之多,到1916年7月他被各方政治勢力趕出四川之後,其近百人的幕僚團隊解體了,所以本文選取1915年2月——1916年7月這段時間來研究陳宦幕僚團隊的特點及其影響。

首先,陳宦幕僚的成份復雜,新舊雜糅、進步勢力與落後勢力並存,具有異質性。

從職業與出身看,陳宦的幕僚中既有從各種新式學堂畢業的人員,甚至留學歸國人員,又有取得一定科舉功名的人員。從各種新式學堂畢業的人員有:張聯菜(1880—1966),字馥卿,山東淄博人,先後就讀於北洋武備學堂(1903—1905)、北洋保定陸軍大學第一期炮兵科(1906—1908)。胡鄂公(1884—1951),字新三,湖判毀岩北江陵人,先後就讀於郝穴預備中學堂(1906—1908)、北京江漢學堂(湖北旅京中學堂)(1908—1909)、保定高等農林學堂林業科(1909—1911)。鄧漢祥(1888—1979),字鳴階,貴州盤縣人,先後就讀於掘御昆明高等師范學堂(1905—1906)、貴州陸軍武備學堂(1906—1909)、湖北陸軍中學(1909—1911)。季自求(1887—1944),字天復,江蘇南通人,曾經先後就讀於南通中學堂(1902—1903)、江南將備學堂(1903—1906)。李炳之(1882—1968),字彪臣,河北正定人,先後就讀於北洋保定武備學堂(1903—1905)、北洋保定陸軍大學第一期(1906—1908)。雷飆(1873——?),字時若,湖南邵陽人,曾經就讀於湖北武備學堂(1903—1905。8)。劉郁芬(1880—1943),字蘭江,河北清苑人,先後就讀於直隸省陸軍小學、保定陸軍速成學校步兵科。孔繁錦(1881—1951),安徽合肥人,畢業於清末陸軍講武堂。其他如王彭年、張慶雲、劉延傑、趙錫齡等人均接受過新式學堂教育。留學歸國人員有:劉一清(?一?)。字杏村,湖北武昌人,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四期步兵科(1906。7—1908。5)。熊祥生(1880—1942),字吉安,湖北孝感人,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四期炮兵科(1906。7—1908。5)。王炳坤(1876—1926),字壽干,安徽肥東人,曾經在日本留學了五年(1904—1909)。劉虎臣,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1906—1908)。取得一定科舉功名的人有:駱成驤(1865—1926),字公輔,四川資中人,1893年中舉、1895年中第一名進士(狀元),陳宦的老師——他曾經擔任過陳宦母校京師大學堂第一提調。他還是陳宦在四川期間的幕後高級政治參謀,曾經在日本考察過兩年 *** (1906—1908)。何積祜,湖南道縣人,清末舉人。出身於書香門第,其曾祖父何凌漢為探花,其祖父何紹基為進士(1836)、翰林編修,書畫家,學者,其叔祖父何紹業、何紹祺、何紹京均為書畫篆刻家。鄧文瑗,藍天蔚岳父,舉人,河北著名書法家,尤其擅長於鍾鼎文。樓薔庵,浙江諸暨人,書法家。修承浩(1875——1953),字翰青,湖南沅陵人,1902年舉人,曾經擔任過廣西宜山縣、富川縣知事,廣東陽江廳同知,雲南都督府副秘書長。張之江(1882—1966。5),字子姜,河北鹽山縣人,1899年考取了秀才。

從政治立場看,陳宦的幕僚分為涇渭分明的兩大派:“帝制派”(舊派、北派)和“反帝制派”(新派、南派),兩派圍繞支持袁世凱還是支持護國軍這個政治立場問題進行了劇烈的斗爭。“帝制派”(舊派、北派)以張聯菜為首,包括馮仲書、李炳之、熊祥生、劉虎臣、張慶雲等人,大部分是北方的北洋派。“反帝制派”(新派、南派)以劉一清為首包括胡鄂公、鄧漢祥、雷飆、王彭年、馮玉祥等人,大部分有過反清革命歷史。曾任陳宦成武將軍公署軍務處參謀的張之江回憶說:“陳的左右分新舊兩派,舊系以參謀長張聯菜為首,是傾向擁袁世凱的;新系以總參議劉一清為首,是同情護國軍的。”曾任陳宦成武將軍公署軍需處參謀的王彭年在1960年7月回憶道:“及籌安會起……凡籌安會傀儡場合,皆不令我參加。我等積極密謀,如何反袁,一時帝制派,反帝制派形成兩大壁壘,暗鬥頗劇。”1916年4月20日晚,“反帝制派”“ *** 於鄧漢祥宅,討論進止”。“反帝制派”採取各種措施推動陳宦宣布四川獨立反袁,如屢次向陳宦分析時局、以輕重利害向他進言,最終促成陳宦決策宣布四川獨立並和袁世凱斷絕關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四川獨立反袁統一戰線;擔任反袁聯絡官,東進南下秘密聯合其他反袁政治勢力,為四川獨立創設了良好的外部條件。以張聯菜為首的“帝制派”除了游說陳宦擁護袁世凱之外,還狂熱地與護國軍激戰於瀘州、綦江,如熊祥生和李炳之就與蔡鍔部激戰於瀘州,導致護國軍收復的瀘州得而復失,損失慘重。劉虎臣與戴勘激戰於綦江,曹錕說他“率領全團分赴合川、墊江防剿土匪,匝月以來,勤勞卓著”。熊祥生還在1916年3月27日致電袁世凱反對袁世凱退皇帝位:“忽奉撤消帝制之電,全體官兵同深憤懣……早殲巨憨,仰慰聖懷。我軍休養數日,銳氣全復,驟聞帝制撤消之命,官兵心無憑依,頗滋疑慮。乞諸公竭力聳動,勿輕聽人言,遽變大計。務懇收回成命,以給人民之望,而系天下之重……副司令熊祥生叩。”李炳之在1916年5月10日得到陳宦在5月3日致電北京勸袁世凱退位的電文之後,馬上發表《擁護中央決不聽鼓(蠱)惑電》表示效忠袁世凱:“陸軍部段總長,參謀部王總長鈞鑒,借用唐次長定密。頃閱陳將軍通電,懇求主座(即袁世凱一引者)退位,殊深駭異。吾輩始終以擁護中央為心,斷不聽信鼓惑謠言,現職旅第一團駐扎在重慶,其第二團之兩營雖駐成都,軍心可靠,請勿為念。惟此後本旅一切行動……仍懇鈞座指示方針,俾資循率。毋任叩禱。李炳之叩。”盡管如此,“帝制派”還是沒有阻擋住四川獨立反袁的步伐。

陳宦幕僚成份復雜,新舊雜糅、進步與落後並存,具有異質性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第一,民國初期的社會是一個處於新舊交替的轉型期社會,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仍然是儒家思想佔主導地位,但是政治層面與器物層面上出現了西方近代化因素。比如軍隊開始利用西洋、東洋的操典、器械。第二,這和陳宦的政治立場和態度有關,久經官場的陳宦為了減少政治風險、左右逢源、進退有據,特意在幕僚中既安排擁袁的“帝制派”,又安插同情蔡鍔的“反帝制派”。正如劉一清所說:“其他調用人員,亦夾雜有不少民黨分子,如修承浩、雷飆等系蔡鍔所薦。陳處處含有兩套手法,能說他無所容心,是偶然巧合嗎?”第三,這和陳宦的經歷、背景、嗜好、情趣、價值取向有關。陳宦接受過幾十年的儒家經典教育,並且考取過秀才、廩生、撥貢,但他又曾經就讀於新式學堂,如湖北武備學堂、京師大學堂,而且追隨錫良推行新政達8年之久,1911年初曾經到德國考察軍事。可見,他本身就是一個新舊雜糅的人物。

其次,陳宦的幕僚具有濃郁的地緣與業緣色彩,體現了其地域主義與任人唯親的用人特點。曾國藩、李鴻章的幕僚團隊具有濃郁的血緣、地緣、業緣色彩,陳宦的幕僚也具有濃郁的地緣、業緣色彩。

血緣關系在中國宗法社會中是一種最悠久、最親密和影響最深遠的人際關系,政治人物往往把血緣中的忠誠、團結帶人政治領域,用人首選和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員。但是血緣關系有限,況且因為地緣和血緣具有密切的聯系——正如費孝通指出:“在穩定社會中,地緣不過是血緣的投影,兩者是不可分離的。‘生於斯,死於斯’,把人與地緣的因素固定了。生,也就是血,決定了他的地。”所以政治精英選拔人才之時,也會考慮地緣關系。同省的人相對於他省的人更具有緊密的地緣關系,長期生活於同一環境的人,其大致相近的語言、風俗習慣,使彼此有一種熟悉感、親切感,他們的情感容易溝通,有較強的鄉土認同感。在中國的地緣關系中,省界觀念最為強烈。戴季陶指出:“某省者,某省人之某省也。此省界存在於國民心腦中,實一牢不可破之怪物也。中國之國民,其愛省之心實較愛國為切……然知中國人省界之深也。試以政治之分野觀察之,某省而忽出一顯吏,則其相援引者,必以半以上為同省之人。太平天國戰後,曾國藩執政。湘人掌權,於是國內湘人同時為督撫者十五人,其它之幕僚屬員無論矣。此一事也,湘人至今以為美談而自負焉,省界現象也。合肥李氏執政中樞,而皖人附驥登龍者復盛焉。即日之政界,其若干省有執權者居樞要,則若干省之人皆得簧緣以進,而其它省無執政者之若干省,則群嫉而忌之焉。此亦有省界之現象也。”

陳宦的幕僚團隊也有這種省界現象,其幕僚中兩湖同鄉很多,如劉一清、胡鄂公、熊祥生、王彭年、王薌臣、馬貺生、修承浩、雷飆、何積祜、王奎樓等人。

陳宦幕僚群體的業緣色彩也很濃。所謂業緣,“就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所形成的師生、上下級、同學、同事、結義兄弟、有共同興趣愛好者等一種較為廣泛的關系。這種業緣關系,雖然有親疏之分,但情感融洽,志趣相投的,也可以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關系,甚至可以與血緣、地緣關系相提並論”。陳宦幕府中很多人與他具有業緣關系:劉一清是他的老部下,陳宦為新軍第二十鎮的統制時,他是其正參謀,陳宦為黎元洪幕僚時,劉一清是其同事,陳宦為參謀本部次長時,劉一清為參謀本部的第一局局長。張聯桑、李炳之、季自求、伍祥禎、馮玉祥、劉郁芬、張之江、鄧漢祥、王彭年、孔繁錦均為其老部下。胡鄂公是其在黎元洪幕府中的同事。何積祜、樓薔庵、鄧文瑗是其詩文唱和之友。

陳宦幕僚的這兩個特點給他的政治命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幕僚團隊的異質性導致陳宦內部四分五裂,內耗、不穩定,無法形成堅強的戰鬥力。濃郁的地緣與業緣色彩,體現了其用人的地域主義與任人唯親而非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導致四川失勢者對他懷有很深的怨恨,從而使陳宦在四川的權力基礎很不牢固,最終不得不敗離四川、淡出政壇。

總之,陳宦入川之後,其用人的地域主義、任人唯親色彩是很濃的。他曾經說:“用人一層,亟須分別汰補,實行振刷。”陳宦因此“把原來的廳道局官員撤換了一大半,在各方面安插自己帶入四川的文武閑職人員”。季自求勸說陳宦不要獨立時就說:“川人浮動成性,就安陸入川過程,川人失勢者方修怨於四方上下,今與中央脫離關系,斯川人動作有辭,紙虎戳穿,益難統治。”這些因素都是陳宦在護國運動結束之後,不得不敗離四川,從此淡出政壇的重要原因。與陳宦的失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時代的張作霖在護國運動結束後仍然牢牢地掌握奉天的政權,且用3年時間統一了東三省(1916—1919),用7年時間殺人中原(1919—1926),掌握了中央政權,這其中就和兩人的幕僚特點有很大的關系。

⑻ 你好: 我也是宣姓諸暨人,生活在杭州,一直在找宣氏祠堂,哪位熱心人知道請留言。謝謝!

我爺爺就是從諸暨一個基本都姓宣的小村裡讀書出來後居杭州 我小時候還隨同他回去過 翻了七御姿野座山也有了根本就沒冊吵有路也虧他才認得 村裡都沒有年輕人了都是老人 給我印象很深 他說他們家的祠堂里有家鎮喊譜 現在很有意思的現象是我搜姓宣的人基本全部都分布在浙江或上海 難道只有這一支家族存下來了? 我爺爺跟我講那個宣氏居住的地方可能是用諸暨方言講的 我聽不大懂 發音是「舊一平」

⑼ 浙江省諸暨籍外地縣級以上的領導

近代:民國時期,諸暨出了130多名國民黨將軍,佔中國的百分之一點五,占浙江的16%。黃埔一期,600人,浙江佔25人----其中諸暨人就有11人。
現代:
張仕波:中將 原廣州軍區副司令員、駐香港部隊司令員,現任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校長。
呂新華: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璜山呂村人
陳智敏:公安部副部長、黨委委員兼國家網信辦副主任
蔣巨峰:四川省省長,現任十二屆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浬浦盤山村人
呂祖善: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原浙江省省長---次塢大橋人
何東昌: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原教育部部長
胡祖才: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國務院醫改辦副主任
黃奇帆:重慶市市長
陳金彪: 浙江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孫永波:黑龍江省副省長、公安廳廳長 ---璜山高大村人
周國富:浙江省政協第九、十屆委員會主席 原省委副書記
黃旭明: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俞國行:浙江省人大主任 原公安廳長
陳敏爾:貴州省委常委,貴州省委副書記
楊基常: 廣西省委副書記
葛慧君: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
陳龍: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
潘家瑋: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省委辦公廳主任
俞仲達: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省政府辦公廳主任
錢巨炎:浙江省財政廳廳長
樓國華:浙江省林業廳廳長
楊建新:浙江省文化廳廳長
郭劍彪:浙江省交通廳廳長
徐煥明:浙核螞江省商務廳副廳長
趙國明:浙江省統計局副局長
邱飛章:浙江省科技廳副廳長
周源祥:浙江公安廳110指揮中心主任兼航空警務隊政委
金洪根:商務部駐緬甸大使館商務參贊
張仲燦:中共杭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市委黨校副校長
樓志浪:浙江省防範辦主任 原金華公安局長
壽永年:寧波市委常委、鄞州區委書記
陳石春:溫州市委常委、公安局長
殷樂人:溫州紀委副書記、監察局局長
陳興超:中共江西省鷹潭市委書記
魏偉: 中共紹興市委秘書長、紹興市委常委
袁寶成:廣東省東莞市市長
何國梁:紹興市人大副主任
張偉波: 紹興市政協副主席
徐明光: 紹興市副市長
丁曉燕: 紹興市副市長
樓建明:新昌縣委副書記 縣長
徐文光:杭州富陽市委書記 –已提名為杭州市副市長
戚哮虎局鋒:杭州桐廬縣委書記 --已提名為杭州市副市長
王敏奇:湖州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
何偉仕:紹興公安局副局長
陳旭東:上海海關副關長
壽永年:寧波鄞州區委書記
許捷:溫州外事辦主任
朱雲鵬:台灣行政院政務委員
徐自強:中將 北京軍區副政委
葛煥彪:中將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工委政委
壽曉松:少將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桐氏晌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