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杭州在中國的什麼位置
杭州在中國的浙江北部、京杭大運河南端。
杭州,簡稱「杭」,古稱臨安、錢塘,浙江省轄地級市、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浙江省經濟、文化、科教中心,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
相關信息: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杭州得益於京杭大運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發達的絲綢和糧食產業,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集散中心。新世紀以來,隨著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業的帶動,互聯網經濟成為杭州新的經濟增長點。
2. 杭州的地理位置怎麼樣有什麼歷史
地理: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沿和錢塘江流域,地形復雜多樣。杭州市西部屬浙西丘陵區,主幹山脈有天目山等。東部屬浙北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密布,物產豐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徵。
歷史:杭州烏龜洞遺址古人類化石的發現證實五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杭州這片土地上生活,蕭山跨湖橋遺址的發掘證實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現代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餘杭良渚文化被譽為「文明的曙光」。杭州夏商周屬「揚州之域」。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
自然:國家一級陸生野生動物有10種,二絕做級64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3種,二級18種。礦產資源有大中型的非金屬和金屬礦床。臨安、昌化出產的雞血石,為收藏石和印石中的珍品。
環境:杭州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人間天堂」並消衡之美譽。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作物、林木、畜禽種類繁多,種植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種260多個,杭州蠶桑、西湖龍井茶聞名全國。全市森林面積1635.2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4.77%。
人文:杭州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散雜居。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全市有漢族、畲族、回族、滿族、蒙古族、壯族、苗族、朝鮮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高山族、傣族、瑤族、彝族、佤族、水族、維吾爾族、白族、達斡爾族、藏族、黎族、塔塔爾族、僳僳族、納西族、錫伯族、俄羅斯族等27個民族。
(2)杭州什麼位置擴展閱讀:
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 、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國際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
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橋轎,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成為杭州文化代表。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杭州得益於京杭運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發達的絲綢和糧食產業,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集散中心。
後來依託滬杭鐵路等鐵路線路的通車以及上海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的帶動,輕工業發展迅速。新世紀以來,隨著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業的帶動,互聯網經濟成為杭州新的經濟增長點。
3. 杭州在中國的什麼位置
杭州在中國的浙江北部、京杭大運河南端。杭州,簡稱「杭」,古稱臨安、錢塘,是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浙江省經濟、文化、科教中心,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
歷史沿革:杭州烏龜洞遺址古人類化石的發現證實五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杭州這片土地上生活,蕭山跨湖橋遺址的發掘證實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現代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餘杭良渚文化被譽為「文明的曙光」。杭州夏商周屬「揚州之域」。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今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里,並舍其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一說,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禹杭」,其後,口語相傳,訛「禹」為「余」,乃名「餘杭」。春秋時,吳國、越國兩國爭霸,杭州先屬越國,後屬吳國,越滅吳後,復屬越。戰國時,楚國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
4. 杭州在浙江哪個地方
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省會,浙江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東南重要交通樞鈕,中國最大的經濟圈——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第二大中心城市。杭州經濟發達,有「錢塘自古繁華」之稱,經濟總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二位,經濟綜合實力躋身全國大中城市前十位。 全市面積16596平方千米,其中市轄區3068平方千米。總人口660.4萬人,其中市轄區409.5萬人。轄8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共有57個街道、110個鎮、39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678個社區、65個居民區、3666個行政村;其中市轄區共有44個街道、49個鎮、3個鄉,597個社區、4個居民區、807個行政村。
5. 杭州屬於什麼地理位置
1、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北部,浙江省北部,東臨杭州灣,與紹興市相接,西南與衢州市相接,北與湖州市、嘉興市毗鄰,西南與安徽省黃山市交界,西北與安徽省宣城市交接;
2、杭州,簡稱杭,浙江省省會。杭州是浙江省的政治、文化、老野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中國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之一;
3、杭州自秦朝侍告喊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因風景秀麗,素友薯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其中主要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成為杭州文化代表。
6. 杭州地理位置在哪裡
杭州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18°21′-120°30′,北緯29°11′-30°33′。杭州位於浙江省西北部,東臨杭州灣,南與紹興、金華相接,北與湖州、嘉興兩市毗鄰,西與安徽省交界。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沿和錢塘江流域,地形復雜多樣。杭州市西部屬浙西丘陵區,主幹山脈有天目山等。東部屬浙北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徵。省內最大河流錢塘江由西南向東北,流經全市大部分地區。東苕溪通過臨安、餘杭等地匯入太湖。
杭州市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0°12′,北緯30°16′。
杭州處於亞熱帶季風區,四季分明,夏季氣候炎熱,濕潤,有小火爐之稱,相反,冬季寒冷,乾燥。春秋兩季氣候宜人,是觀光旅遊的黃金季節。
杭州的城市原點(零公里標志)設在上城區紫薇園坐標原點。紫薇園坐標原點從1913年開始就作為杭州市的中心。城市內的建築、道路、水系及名勝古跡,都可根據該原點標出方位和與原點的距離。
7. 杭州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
分類: 地區 >> 浙江 >> 杭州市
問題描述:
快急
解析:
杭州是浙江省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科教和文化中心,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確定的行政級別為副省級的城市。
歷史沿革
杭州歷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古稱錢唐。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餘年。民國元年(1912年)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從此揭開了杭州發展新的歷史篇章。
自然地理
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杭州灣西端,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長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國東南部交通樞紐。杭州市區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0°16'、東經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區;東北部和東南部屬浙北平原,河網密布,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佔總面積的65.6%,平巧賣原佔26.4%,江、河、湖、盪、水庫佔8%。
杭州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2℃,夏季平均氣溫28.6℃,冬季平均氣溫3.8℃。無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76%。
杭州有著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環境。市內有錢塘江、東苕溪、京杭大運河、蕭紹運河和上塘河等江河。錢塘江水系包括新安江、富春江。新安江水庫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最大的水庫,庫區面積570多平方公里,蓄水量達178億立方米,庫區內有大小島嶼孝敬逗1078個,故又稱"千島湖"。杭州市中心的西湖,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水面面積5.66平方公里。西湖與錢塘江溝通後,每天引入錢塘江水約30萬立方米。市西南部的主要山脈為稿雹天目山、白際山、千里崗山,東南部為龍門山。臨安市西部與安徽省交界的清涼峰為最高,海拔1787米。
自然資源
杭州土壤以紅壤和水稻土為主。紅壤分布在丘陵區,宜種茶樹、果樹,其中以西湖龍井一帶出產的茶葉品質最為優異。水稻土集中分布在東北平原區。
杭州市處於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帶,平均森林覆蓋率為62.8%,生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動物有13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動物有55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樹種有3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樹種有18種。臨安市的天目山和清涼峰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礦產資源有螢石、白雲石、石灰石、膨潤土等大型非金屬礦和鐵、鉬、銅等中型金屬礦床。臨安市昌化出產一種罕見的雞血石,質地細膩,色彩鮮艷,為收藏石和章石之珍品。
行政區劃和人口
2001年2月2日經國務院批准,杭州市擴大市區行政區域,撤銷蕭山、餘杭兩個縣級市,設置蕭山、餘杭區。杭州市現轄8個區、3個縣級市、2個縣。全市面積16596平方公里, 人口629.14萬。其中市區面積3068平方公里,人口379.49萬。全市有49個街道、122個鎮、58個鄉、708個居委會和4605個村民委員會。
8. 杭州市的地理位置及文化
地理位置:
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北部,是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城市,浙江省第一大城市,也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兩個副中心城市之一.杭州有多項旅遊景點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創造了一批世界之最.杭州歷史源遠流長,自秦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還是五代吳越西府和南宋行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表達了古往今來的人們對於這座美麗城市的由衷贊美.元朝時曾被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贊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
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北部,坐標為東經118°21′-120°30′,北緯29°11′-30°33′,東臨杭州灣,南與紹興、金華相接,西南與衢州相接,北與湖州、嘉興兩市毗鄰,西南與安徽省黃山市交界,西北與安徽省宣城交接.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沿和錢塘江流域,地形復雜多樣.杭州市西部屬浙西丘陵區,主幹山脈有天目山等.東部屬浙北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徵.
文化:
一、詩詞文學
杭州是歷史文化之城,六大古都中的一個,土地肥沃,物產豐盈,在歷史上遠離戰爭,所以成了文人騷客的集中地點.「憶江南,最憶是杭州」等等經典的句子,都是間接告訴我們那時候的杭州文化的樣子.這些文人騷客為杭州文化做出了貢獻,也宣傳了杭州的美景.白居易,蘇軾都曾在杭州為官,為官期間為杭州西湖增添了兩道美景白堤、蘇堤.景和詩交融,景中有詩,詩中有景.
二、民間文學——《梁山伯與祝英台》
位列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中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可是聞名中外的民間故事,梁祝已經被改編成了各種文藝形式,梁祝已經遍布在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而杭州就是梁祝傳說的發源地,萬松書院就是他們同窗讀書的地方.《白蛇傳》和梁祝同為我國民間四大傳說,在南宋時候開始流傳,並且後來傳到了日本、朝鮮等等.白蛇傳對歷史、民俗和藝術學有了很大的貢獻,白素貞等形象成為了我國藝術作品中重要的典型形象.白蛇傳的故事與西湖、雷峰塔等密不可分,讓杭州有了更豐厚的文化.
三、居住環境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生活在杭州就是到了人間天堂.杭州氣候適宜,典型的江南水鄉的氣候,被這種生活熏陶下的杭州人,性格溫婉,清秀的外表,還有那溫柔的「吳儂軟語」也是杭州人的特點.杭州物產豐富,青山碧水之間,讓杭州成為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杭州的美景美食也是不可錯過的.
四、絲綢文化
杭州有「絲綢之府」美稱,絲綢的發展和人類發展的歷史同齡.杭州人先民早在良渚文化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種桑、養蠶等技藝,經過發展,後來成為了宮廷貢品,被叫做「天下之冠」.之後杭州開始向世界各地出口絲綢,「絲綢之路」開始聞名世界.
絲綢華美,富足而又和諧,這和杭州人的氣質不謀而合.杭州絲綢適合做裝飾來用,富麗堂皇,卻又很是實用,被稱為「東方藝術之花」.
杭州旅遊資源豐富,有西湖和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兩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天目山和清涼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千島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青山湖五個國家級森林公園,還有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等.杭州山水美不勝收、風光旖旎迷人,的確稱得上是「人間天堂,東南明珠」.
9. 杭州在中國的那個方向
杭州地處東半區,中國華東地區、錢塘江下游、東南沿海、浙江北部、京杭大運河南端,是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國際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
杭州的地理坐標為坐標為東經118°21′-120°30′,北緯29°11′-30°33′。市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0°12′,北緯30°16′。城市原點(零千米標志)設在上城區紫薇園坐標原點。紫薇園坐標原點從1913年開始就作為杭州市的中心。城市內的建築、道路、水系及名勝古跡,都可根據該原點標出方位和與原點的距離。
(9)杭州什麼位置擴展閱讀:
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沿和錢塘江流域,地形復雜多樣。杭州市西部屬浙西丘陵區,主幹山脈有天目山等。東部屬浙北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密布,物產豐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徵。
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
10. 杭州在中國的哪個方向
杭州在中國的浙江北部、京杭大運河南端。
杭州地處中國華東地區、錢塘江下游、東南沿海、浙江北部、京杭大運河南端,是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國際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
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
(10)杭州什麼位置擴展閱讀:
為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杭州正全面實施「三化融合」行動,即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和城市數字化。
對杭州許多企業來說,從「一片雲」上能清晰看到數字經濟作為轉型發展核心引擎的澎湃動力。目前國內最大的輪胎生產企業中策橡膠通過企業上雲。
對整個工藝過程進行數字化改造,極大地提升了全球競爭能力。經過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娃哈哈生產線工人數由18人縮減為3-4人,生產效率提高1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20%以上。中策橡膠和娃哈哈的場景之變,彰顯的是傳統產業對數字經濟「為我所用」的融合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