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白居易什麼時候在杭州做官
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唐皇朝發出了一道極為普通的人事任命:自居易任杭州刺史。
這種州官的任命,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可謂司空見慣;對杭州來說,也不是什麼稀罕事,僅唐朝一個朝代,這種任命就有150次之多。
然而唐朝對杭州地方長官的這次任命,卻對杭州歷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給了杭州一次歷史性的機遇。
白居易,公元772年出生於河南新鄭,字樂天,祖籍太原。5歲開始學詩,9歲就能辨音韻。16歲時,就寫出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樣的名句。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中進士,以後便在朝中做官,擔任過秘書省校書郎、左拾遺(諫官)。
在唐代詩人中,白居易的詩作頗多,是存詩最多的一位,一共留下了近3000首詩。他認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因此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較多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的各個方面,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困苦和願望。
白居易耿介正直,敢於向皇帝提意見和建議。因觸犯權貴,白居易被貶到「地僻無音樂」的江州做司馬。在江州任上,白居易在一個秋夜送客至江邊,聞琵琶聲而遇長安倡女,寫成了著名的《琵琶行》。後來,白居易有調任到地處長江三峽的忠州當刺史。忠州任期屆滿後,他回到京城做了中書舍人。雖然經過了江州、忠州任上的磨練,白居易仍本性未改,到京城後,又積極上書議政,但終不被唐穆宗採納。「累上疏論事,天子不能用。」有才而不能用、無處用,是有識之士的大不幸,自然也令白居易十分苦惱。加上朝廷中朋黨傾軋,白居易深感仕途險惡,主動請求外放,這次卻很快得到了穆宗的同意,把他放到杭州做刺史。
對於杭州,白居易並不陌生。十一二歲時,其父白季庚任徐州別駕,白居易也從河南來到了徐州。當時徐州一帶遭遇兵亂,戰火不息。為避戰亂,白居易來到了江南,在漂泊中曾到過杭州,對杭州留有很深的印象。白居易在來杭州上任的路上,回憶著他印象中的杭州:「餘杭乃名郡,郡郭臨江汜,已想海門山,潮聲來人耳……」
作為從京城外放的官員,白居易的心情是復雜的。年屆半百,又一次外放他鄉,白居易感慨萬千:「退身江海應無有,憂國朝廷自有賢。且向錢塘湖上去,冷吟閑醉二三年。」但同時,杭州又是一個對他有吸引力的地方,「杭州五千里,往若投淵魚」。他對杭州充滿著嚮往。想到杭州,想到了錢塘湖,他的心情也變得輕鬆起來。
就這樣,這位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詩人,開始了長達三個月的跋涉,向杭州走來。
等待白居易的,是一個美麗的江南名郡杭州,還有那使多少詩人畫家吟誦、描畫不盡的西湖。
於是,一個有抱負的知識分子與一方美麗山水的結合,演繹出一段令人動容的千古佳話;一份出眾的才華與美麗景色的碰撞,醞釀出了萬古流傳的精美華章。
雖然是外放他鄉,但畢竟是天高皇帝遠,而且作為從三品的刺史,一個地方的最高長官,還是很有實權的,也能夠有所作為。中國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以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特有情懷和意境,使他們一旦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便會不遺餘力地去實現自己的濟世之志。為了杭州的老百姓,白居易可謂盡心竭力。他深人民間,體察民情,時刻繫念蒼生,「鰥悍心所念,簡牘手自操」,為杭州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古時,與一個地方的發展和老百姓生活關系最密切的莫過於水利,地處江南的杭州更是如此。白居易在深入調查、了解杭州的氣候條件之後,心中有了底:「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於是,把興修水利作為他任內的一件大事。
那時,由於旱災,農田乾涸,可錢塘縣的縣官卻不肯把西湖水放出去灌溉農田,說放了水會影響湖中的魚和菱。深知百姓疾苦,又以濟世為己任的白居易,聽到這話就火了,他責問縣官,魚和百姓的生命相比哪個重要?菱和稻米哪個重要?同時,白居易也暗自下了要在西湖裡築堤的決心。
築錢塘湖堤,是自居易的一項重要政績。白居易來杭州時,西湖上原已築有堤,但因年久失修,加上堤身較低,起不到天旱時蓄水灌溉,汛期時蓄水防洪的作用。因此他親自主持修建了一條攔湖大堤。這條大堤建成後,不僅解決了農田灌溉問題,還促進了杭州交通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據考證,如今西湖上的「白堤」並非當時自居易作的那條堤,但人們為了紀念自居易,還是願意把現在西湖上的那條堤稱為「白堤」。這種歷史形成的誤解,體現著人民的情感,已經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湖防完成後,為了說明築堤的作用、灌溉方法,告誡後任刺史在使用這條堤時應注意的事項,白居易寫了一篇《錢塘湖石紀》,並刻石立於湖邊。如今,白居易的這篇《錢塘湖石記》刻於杭州西湖北角聖塘閘照壁。
白居易還十分注重西湖的環境保護,保護西湖水面不受侵佔。他作出規定:誰破壞了西湖的環境,就要受到懲罰,如果是窮人就罰他在西湖邊上種樹,是富人就罰他到西湖上去除葑草。由於白居易的努力,西湖及周圍「湖葑盡拓,樹木成蔭」,更加秀麗。
地處錢塘江邊的杭州,由於常受海潮的侵襲,古時土地的鹼性很重,地下水不能飲用,淡水資源不足,居民飲水成為一個大問題。唐德宗時,杭州刺史李泌在杭州城內開鑿六井,引西湖水入井,使居民有了淡水可以飲用。但到白居易任時,西湖與六井的通道已嚴重淤塞,於是白居易又帶領杭州人民疏浚了輸水通道和六井,使西湖清水又能長流杭城。對此,史書都有記載。《新唐書·白居易傳》載「復浚李泌六井,民賴其汲。」《西湖游覽志》錄:「白居易纘(繼續)鄴侯之績而浚治之,民以為利。」
乾隆《杭州府志》還記載,白居易把西湖水引入運河,使大運河與杭州城市相溝通,從而推進了杭州城市的發展。
這些為民辦的實事,杭州人一直銘記至今。現在看來,杭州老百姓能記住白居易的原因,首先是他為杭州人民辦的實事,然後才是他的詩詞。
當然,自居易的詩文比起他的政績來說,也毫不遜色。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國家級的詩人,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也居有重要的地位。現代有人認為讓白居易來杭州當刺史是大材小用。這樣一位大詩人,他的詩詞對杭州文化的貢獻,對宣傳杭州的作用,是很難用經濟的尺度來衡量的。按照現在的說法,其廣告效應不可估量。
千百年來,西湖的美麗使多少文人學士夢縈魂牽,感慨萬千,文思泉湧。像白居易這樣的大師,對美的感懷自然就更多、更強烈。西湖山水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詩篇。西湖山水也因為有了他的詩篇而魅力四射,享譽中華。
《錢塘湖春行》是白居易西湖詩詞中比較有名的一首: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春天的西湖,激發著白居易的美感和詩情,時隔一年,白居易又寫下了《春題湖上》: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詩中最後兩句,是詩人想到三年的任期很快就要滿了,對杭州充滿著留戀。「勾留」兩字,寫出了西湖的吸引力和魅力。
白居易的許多詩詞,描寫和反映了當時杭州的各方面情況,是我們現在了解唐朝杭州情況的很好的資料。《餘杭形勝》中,展現出當時杭州的狀況:
餘杭形勝四方無,州傍青山縣枕湖。
繞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樹一千株。
在《杭州春望》中,白居易則更加形象地描繪出了杭州當時的情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詩中的高樓、長堤、絲織和釀酒業、繁華市井、名勝古跡,展現了一幅活生生的唐朝時期杭州人的生活畫卷。
白居易喜歡杭州的春天,擅長寫西湖春色,在他的筆下,春天的西湖是那樣的美麗,充滿生機。而西湖的夏天、秋天和冬天,在他的筆下也是氣象萬千,各具特色。在《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中,寫盡了杭州秋色:
淡煙疏雨間斜陽,江色鮮明海氣涼。
蜃散雲收破樓閣,虹殘水照斷橋梁。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圖寫取,題詩寄與水曹郎。
作為文化人,白居易自然比較關心杭州的文化建設,提倡文化教育,用他的話來說,是「唯化州民解詠詩」。由於他能寫詩,又提倡詩教,使杭州的老百姓也理解並熱愛詩歌。他還把當時京城十分流行的《霓裳羽衣舞》帶到了杭州。白居易似乎對這個舞蹈情有獨鍾:「千歌百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親自教杭州的樂妓們排練。
酷愛山水的白居易,篤信佛教。他常游寺院,訪僧人,與杭州的佛教界結下了因緣,孤山寺、韜光寺、鳳林寺等寺廟都曾留下了他的足跡,傳誦著他與名僧汲水烹茗的佳話。白居易在任期間,曾12次去過靈隱天竺,與在靈隱西峰巢枸塢結庵傳道的四川高僧韜光是好朋友,兩人經常吟詩唱和,情趣相投,結為詩友。
自居易還與鳳林寺的圓修有很深的交往,經常去拜訪圓修。一次,白居易向圓修請教佛法禪意,修圓說了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說:「這個道理小孩也會講。」圓修說:「三歲孩兒雖說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自居易聽後深感欽佩,他很同意佛教重在實踐的禪意。
山水景物幽美、山門禪寺宏偉的靈隱,是杭州地方官的必到之地。唐代時到杭州任刺史的官員,比較通行在靈隱建亭寓志。從刺史相里造在靈隱山谷間建虛白亭開始,一共建了5座亭子。白居易到杭州任刺史後,也想在靈隱留下點紀念物。但他的五位前任已經各建了一座紀念亭,為靈隱增添了許多景觀,「五亭相望,如指之列,佳境殫矣,雖有敏心巧目,復何加焉?」自居易不想再建亭子了,他要發揮其大文豪的特長,一來可以詠靈隱景物之美,抒發胸臆,二來可以用作紀念。於是他給世人留下了一篇流傳了千百年的膾炙人口的《冷泉亭記》。
白居易還揮筆題寫了「冷泉」二字。兩百年後,蘇東坡來到杭州,在「冷泉」二字後,加上了一個「亭」字,為靈隱和冷泉亭留下了一段佳話。隨著歲月的流逝,唐朝5位刺史所建的5座亭子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只有「冷泉亭」屢經翻建,還留在溪流邊。這不知是否與白居易的那篇《冷泉亭記》有關?那自居易和蘇東坡並題的「冷泉亭」匾額,也早已不知去向。現在,人們只有從自居易的《冷泉亭記》中,遙想當時「冷泉亭」的風光。
三年時間,轉眼即過。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滿,就要離開杭州。在離任前的幾天,白居易又走了杭州的許多地方,徘徊在西子湖邊。他對杭州十分留戀,依依惜別:
處處回頭盡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
白居易對杭州人民更是有著強烈的感情:「若令在郡得五考,與君展覆杭州人。」要是讓我在杭州的任期再長一點,我會把仁愛帶給更多的杭州人!
當了三年杭州刺史,在說到自己的政績時,白居易很謙虛:
三年為刺史,無政在人口。
唯向郡城中,題詩十餘首。
那麼,白居易要留點什麼給杭州呢?
惟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
其謇,自居易還把自己的大部分官俸留在了杭州的官庫中,以使他的繼任者可在急需時調用。而更加珍貴的是,白居易把他那200首詩、那種可貴的人文精神留在了杭州,留給了西湖。
白居易太愛杭州了,他想帶點東西回去作個記念。帶什麼呢?把自己的官俸都留在官庫中的白居易,自然不會帶走金銀財寶。最後,他在天竺山中撿了兩塊小石子。「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就是帶走了兩塊石頭,仍使這位刺史感到了不安。自居易的行為形象具體地告訴人們,怎樣叫廉潔,什麼是清官。
白居易離開杭州的那一天,杭州的老百姓扶老攜幼,提著酒壺前來送行。白居易在杭州人民的夾道相送中離開了。後來杭州人在孤山南麓建立了白公祠,以紀念白居易。這正是應了一句老話:老百姓的眼裡有桿秤。
自居易奉召回京城任太子左庶人,後來還當過蘇州的刺史。
人雖已離去,但心卻仍牽掛著杭州。由於懷念西湖,幾成疾病,他在給同僚的詩中說:
一片溫來一片柔,時時常掛在心頭,
痛思捨去終難舍,若欲丟開不忍丟。
戀戀依依惟自系,甜甜美美實他鉤,
諸君能問吾心病,卻是相思不是愁。
那麼他的相思是什麼呢?他說「乃是南北兩峰,西湖一水也!」
離開杭州十年以後,回首自己的人生經歷,自居易在洛陽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歷官二十政,
宦遊三十秋。
江山與風月,
最憶是杭州。
在另一首詩中,自居易又表達了同樣的心情:
自別錢塘山水後,不多飲酒懶吟詩。
欲將此意憑回棹,報與西湖風月知。
那一年,他聽說著名詩人姚合要到杭州當刺史,十分高興,寫了兩首詩為姚合送行。「且喜詩人重管領,遙飛一盞賀江山。」他為杭州又有了一位詩人當刺史而感到高興。他已經完全把杭州當作了自己的家鄉,囑咐姚合:「與君細話杭州事,為我留心莫等閑。」
公元838年,66歲的白居易在洛陽遙望杭州,寫下了讓杭州人民深深為之動容的不朽詩篇: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遊?
江南,杭州,西湖,在白居易的心中,永遠是一段美好的回憶,是他人生旅途中經常回味的重要驛站。令人遺憾的是,自居易卻再也沒有能回到他魂牽夢縈的杭州和西湖。
文章出處:節選自孫躍·《杭州的名人》(責任編輯:張凌鴻)
文章作者:
⑵ "白居易是在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為杭州剌史的"中的"刺史"是什麼意思
刺史在唐代,是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如今的市長。白居易擔任杭州刺史,是否是個好的官職,要看看待的角度,我認為是好官職,可以做些實事(水利建設,如修白公堤、疏浚六井、),遠離朝廷政爭。杭州山水風景絕佳,激發了他的創造靈感,在杭州留下了大量詩篇。
⑶ 白居易的人生可分為哪些時期,這些時期分別是哪些
白居易的一生可以分為六個階段。分別是:
1、出生亂世
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的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後不久,家鄉便發生了戰爭。藩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卒於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聰穎過人,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發全都白了。
2、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罷校書郎。同年四月試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及第,授盩庢縣(今西安周至縣)尉。807年,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808年任左拾遺,迎取楊虞卿從妹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戶部參軍,811年母親陳氏去世,離職丁憂,歸下邽。814年回長安,授太子左贊善大夫。
3、貶謫江州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其後白居易又被誹謗:母親看花而墜井去世,白居易卻著有「賞花」及「新井」詩,有害名教。遂以此為理由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他被貶謫的主因,很可能與他寫諷諭作品而得罪當權者有關。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他以「兼濟」為志,希望能做對國家人民有益的貢獻;至此之後他的行事漸漸轉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懷人民的心,表現出的行動卻已無過去的火花了。
然而白居易在江州雖不得志,大體上仍能恬然自處,曾在廬山香爐峰北建草堂,並與當地的僧人交遊。
4、任職蘇杭
820年冬,轉任主客郎中、知制誥。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緋色朝服,(緋色即硃色,為五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轉上柱國,又轉中書舍人。822年,白居易上書論當時河北的軍事,不被採用,於是請求到外地任職,7月被任命為杭州刺史,10月到任。
當白居易在杭州時,元稹亦從宰相轉任浙東觀察使,浙東、杭州相去並非太遠,因而二人之間有許多往還的贈答詩篇。當白居易任滿離開杭州時,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編成《白氏長慶集》五十卷。
在蘇州刺史任內,白居易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長七里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簡稱「山塘街」。
5、晚年生活
827年,白居易至長安任秘書監,配紫金魚袋,換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828年,轉任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829年春,因病改授與太子賓客分司,回洛陽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閑適」的生活反應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而844年,73歲的白居易出錢開挖龍門一帶阻礙舟行的石灘,事成後作詩《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並序》留念,詩中仍反映出他「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
6、洛陽安逝
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享年75歲,贈尚書右僕射,謚號「文」,葬於洛陽香山。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⑷ 唐朝的哪位大詩人是杭州官
白居易。。。
杭州市長。。。。
西湖的白堤,就是這位老兄主持修建的。。。
⑸ 白居易、蘇東坡在杭的任期分別是
白居易:在杭任期822-824年,於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到杭州任刺史,長慶四(824年)五月任滿離杭
蘇東坡:第一次:1071-1073年任杭州通判;第二次:元佑四年(1089年)到1091年任杭州太守
⑹ 白居易的生平事跡
白居易生平
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晚年官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中唐人,華州下邽人,晚年自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白居易是杜甫的有意識的繼承者,也是杜甫之後的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繼承並發展了《詩經》和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沿著杜甫所開辟的道路進一步從文學理論上和創作上掀起了一個波瀾壯闊的現實主義詩歌的高潮為社會詩人,所作篇章重在社會寫實,不重文字宮律之奇美,而以反映民間疾苦、諷刺社會為本,通俗平易、淺顯易懂。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詩,其詩清新婉麗,平易近人,為中唐著名的詩人。元和長慶間,與元稹時相唱和,提倡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其詩與元稹齊名,時人號「元和體」或「長慶體」。後又與劉禹錫齊名,號「劉白」。人民對他也很有好感:「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劉禹錫《白太守行》)他晚年在洛陽也時常想到人民:「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飢凍聲。」(《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只是老百姓「飢凍」的根源.
白居易詩歌創作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他的諷諭詩,其中包括《新樂府》50首、《秦中吟》10首等代表作。這些詩篇廣泛反映了中唐時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問題,著重描寫了現實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如《觀刈麥》、《采地黃者》、《重賦》、《杜陵叟》等寫農夫的辛苦和賦稅剝削的沉重;《宿紫閣山北村》、《賣炭翁》等寫宦官的飛揚跋扈和宮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輕肥》、《歌舞》、《紅線毯》、《兩朱閣》等揭露豪門貴族的窮奢極侈;《新豐折臂翁》、《縛戎人》、《城鹽州》、《西涼伎》等反映邊防問題和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澗底松》、《贏駿》、《悲哉行》、《諭友》等為門第限制下人才受壓制而抱不平;《井底引銀瓶》、《議婚》、《母別子》、《上陽白發人》等為禮教束縛下婦女的悲慘命運發出控訴;《傷友》、《和雉媒》、《天可度》等抨擊世風衰敗和人情澆薄;《海漫漫》、《夢仙》等諷刺迷信神仙的虛妄愚昧。這些作品都稱得上心苦力勤,直氣凜然。在廣泛反映現實的基礎上,詩人對不合理的現象痛下針砭 ,如「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重賦》);「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紅線毯》);「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杜陵叟》),措辭激切,毫無顧忌,突破了儒家「溫柔敦厚」詩教的框框。這在古代批評時政的詩歌中是十分突出的.
⑺ 白居易在江南的哪個地方當過官兒當了什麼官兒幹了什麼
1.822年,白居易上書論當時河北的軍事,不被採用,於是請求到外地任職,7月被任命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內有修築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績。
2.825年,被任命為蘇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職。
⑻ 白居易的簡介
【生平簡介】
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陝西省渭南縣境)人。貞元十五年(七九八)進士,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因直言極諫,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後被召為主客郎中,知制誥。太和年間,任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會昌二年(八四二),以刑部尚書致仕,死時年七十五歲。
杜甫而後,白居易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裡,正是安史之亂後各種矛盾沖突急劇發展的時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時期。錯綜復雜的社會現實,在白居易詩中得到了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詩近三千首,數量之多在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治諷喻詩;一是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的長篇敘事詩。前者把當時社會病態的症結所在,幾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筆底。後者則有著曲折離奇、自具首尾的細致的情節描寫,和完整而鮮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語言和音調上又顯得特別得流暢勻稱,優美和諧。這是一種新型的詩,當時號稱「千字律詩」,流傳極廣,正如宣宗李忱所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