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租界什麼時候歸上海道台管
擴展閱讀
北京尿不盡怎麼治療 2024-04-26 03:12:03
廈門閩南古鎮怎麼收費 2024-04-26 01:13:21

租界什麼時候歸上海道台管

發布時間: 2022-08-19 00:49:10

A. 民國上海法租界和英美租界是怎麼收回的

上海是外國人在中國最早設立租界的城市,租界存在時間最長,面積和影響也最大,我們經常在一些影視劇和文藝作品中看到對上海租界的描述。題目描述中說:「上海在民國時期有很多租界,其中以英租界和法租界最為繁盛。」其實這是不準確的。嚴格地說,民國時期上海地區正式存在的租界只有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並沒有很多租界,也沒有單獨設立的英租界。首先要回顧一下上海租界的歷史淵源。1843年11月,根據《南京條約》的規定,上海開埠,成為通商口岸。第二年,一些英國商人便在今外灘一帶租界土地,設立洋行。1845年,英國領事與上海道台簽訂 《上海土地章程》,劃定一個專門的區域供英國人建房居住,這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塊租界,范圍大約800多畝,當時成為英租界。1848年,美國開始在虹口地區購地,形成了租界的事實。第二年,法國也建立了租界。這時的英美法租界是一體的,1854年7月,上海租界成立了行政委員會,後又更名為市政委員會,中文譯作工部局,這是租界的最高管理機構。1862年,法國退出聯合租界,單獨在法租界成立公董局,職能與工部局類似。法租界退出後,剩下的只有英美兩國,於是稱為英美租界,1899年,英美租界擴展范圍後改稱上海公共租界。這樣,上海就形成了遙相呼應的兩大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自設立租界那天起,英國人就有一個強烈願望,要排除中國政府的管轄,將租界建成一個自主管轄的地區。後來隨著美國人和法國人的加入,上海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已經成為一個機構完備相對獨立的自治區域,成立了管理機構工部局和公董局,下設巡捕房,維持租界治安,中國政府在租界的管轄權形同虛設。清廷倒台後,租界的這種特殊地位延續到民國。從上海租界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公共租界實際上是英美兩國聯合租界,而法租界是法國人設立的租界。還有一個問題須要釐清。在一般人印象中,上海還有一個日本租界,其實並無這一名稱和規劃。清朝末年,大批日本人到上海謀生,聚居在虹口一帶。後來虹口劃入公共租界,因日本在這一帶的僑民佔了大多數,所以也參與了工部局的管理。五卅慘案後,日本政府以保護僑民為名,派海軍陸戰隊入駐虹口,後來這一帶被日本人占據,人們習慣地稱其為日本租界,實際上這是公共租界的一部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人佔領了整個公共租界,不久英美法向中國交還租界,抗戰勝利後中國政府正式收回租界。

B. 中國第一個租界在哪裡

中國的第一個租界的出現和《南京條約》的簽訂有關。1842年中英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南京條約》一共有13款,內容很多,其中有一條就是清廷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作為通商口岸,並且准許英國商人和家屬在這些城市自由居住。

根據《南京條約》的規定,英國駐上海的第一任領事巴富爾來到了上海,成立了英國領事館,並且脅迫當時的上海道台宮慕火通過了《上海租地章程》,把洋涇浜以北,李家莊以南約55萬平方米的地方劃給了英國人作為居留地,這也是各國列強在中國內地佔有的第一個租界。

拓展資料:

《南京條約》(Treaty of Nanking)又稱《江寧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涉及割地、賠款、五口通商和稅款協商。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清朝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清政府被迫於南京(時稱江寧)下關江面的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亦皋華麗號)上與英國簽署《中英南京條約》。《南京條約》是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英國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國接受其侵略要求,這就使中國主權國家的獨立地位遭到了破壞。英國強佔香港島,中國的領土完整遭到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五口通商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進行殖民掠奪和不等價交換的中心。

巨額賠償加重了清政府的財政負擔,同時轉嫁到勞動人民的身上,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艱苦。《南京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趁火打劫,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此,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C. 上海以前是哪些國家的租界

上海有兩個租界: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並而來)和上海法租界。

  • 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英語: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是近代中國唯一的一個居留地,同時也是近代中國兩個公共租界之一(另一個是鼓浪嶼公共租界)、以及上海的兩個租界之一。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國租界史上是開辟最早、存在時間最長、面積最大、管理機構最龐大、發展最為充分的一個租界。

1843年11月,根據《南京條約》的規定,上海成為向外商開放的通商口岸。12月,上海道台與英國領事劃定了外灘英國租界的南北界限。1844年,已經有英資怡和洋行、寶順洋行租借了一批土地。1845年,中英會訂《上海土地章程》。在章程中,上海縣城北部的一塊約830畝被劃給英方作為英商居留地。後在1846年,西界確定。租界地東依黃浦江,南臨洋涇浜,北至李家廠,西達界路,總面積增加到了1080畝。

1848年11月27日,英租界的西界推進到今西藏路;同年,美國聖公會主教文惠廉已在蘇州河北岸租地造屋,並於上海道台吳健彰交涉後,虹口地區也被劃作了美商居留地,美租界從而形成。

1853年9月7日,小刀會佔領上海縣城,從此中國政府失去對租界的控制。1853年,太平天國軍隊佔領南京。1854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美租界聯合組建獨立的市政機構「上海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裝,正式形成第一個後來真正意義上的租界——國中之國。

1862年,法租界退出聯合,自設公董局。1863年9月,英國和美國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並,統一由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管理。1848年11月27日,在青浦教案發生後,英方乘機向上海道台施壓,將北界推至蘇州河南岸,西界向西擴張至了周涇浜。面積由此增加一倍多達到了2820畝。但是在美租界設立後,一直沒有劃定邊界。直至英美租借合並後的1893年,美租界的面積被確認為了7856畝。1899年,公共租界當局以租界內華人及工廠增多為由要求增加租界面積。在多番交涉後,公共租界面積擴展到33503畝(22.59平方公里),北面的邊界到達上海、寶山2縣的交界處,西面一直擴展到靜安寺。整個租界劃分為中、北、東、西4個區。

租界當局使用的另一個擴張方法為越界築路。在法租界成功通過該方法擴張後,公共租界工部局也開始越界築路。越界築路所劃圈的區域租界方面擁有徵稅以及控制權。1914年後,公共租界當局通過越界築路將該類區域的面積增加到了4.7萬畝。

192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的穩固根基開始遭到威脅。1925年5月30日,南京路老閘捕房的巡捕槍殺中國示威者的事件,引起了中國全國性的愛國運動。在五卅運動之後,大規模越界築路基本停止。上海公共租界繼續向外擴張的態勢趨於穩定下來。在蔣介石主政的南京十年的黃金時代,上海公共租界繼續繁榮。

1937年8月13日-11月10日的淞滬會戰中,日軍將公共租界北區和東區作為進攻中國軍隊的基地,並以海軍陸戰隊代替租界巡捕,公共租界在事實上被分割成兩部分,蘇州河以北地區成為日軍控制的勢力范圍。北區和東區的日佔區遭到中國多個軍團的猛烈進攻,70%地區在戰爭中受到嚴重破壞。公共租界的主體部分中區、西區及西部越界築路區域分別由英國、美國和義大利軍隊防守,繼續在戰爭中保持中立達四年之久。位於區內的中國機構照常運行。這些地區又擠進了40萬中國難民。

上海公共租界經歷了兩次撤銷過程。第一次是1940年,由於歐洲戰事爆發,駐滬英軍撤退。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駐公共租界的中區、西區,英美控制上海公共租界的時代宣告結束。隨後任職於工部局的英美人士陸續遭到解聘。不過工部局仍然繼續工作,直到1943年租界正式撤銷。1943年,日本人支持的汪精衛政權經過對日交涉,收回所有租界,8月,歷時近百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宣告結束。

  • 上海法租界

上海法租界(法語:la 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是歷史上法國在中國上海的租界。法租界大致位於上海市原盧灣區和徐匯區兩區境內,東部狹長地帶(今金陵東路及中山東二路一帶)伸入原黃浦區。它是近代中國4個在華法租界中開辟最早、面積最大、也最繁榮的一個。

1847年法國駐上海第一任領事敏體尼被任命後的兩年,即1849年,法國商人雷米在英租界外租到了2.385畝土地。而後,法租界在於上海道台麟桂的同意後開辟。租借范圍南至護城河,北至洋涇浜,西至關帝廟諸家橋,東至廣東潮州會館沿河至洋涇浜東角,面積共約986畝。

1861年,法國又以為了開辟滬法之間航線需租地造屋為由,租得了小東門外37畝土地。1899年6月,法租界再次擴張。新租界的區域北至北長浜(今延安東路西段),西至顧家宅、關帝廟(今重慶南路),南至打鐵浜、晏公廟、丁公橋(今西門路、自忠路),東至城河浜(今人民路西段)。法租界總面積從而增加到2135畝。

法租界在19世紀60年代開始越界築路,最初是從上海縣城西門築至徐家匯的軍路。1913年,當時的法國公使康德向中國政府索求界外馬路警權,欲圖再一次擴充租界面積。袁世凱政權為拉攏西方,答應了法租界的擴張要求並與法國簽訂了關於法租界界外馬路協定十一條。協定給予法租界當局在越界築路區域行使警政和征稅權,但條件是法租界當局要驅逐租借內的革命黨人士。法租界當局控制區面積從而達到了15150畝,是法租界初辟時的15倍。同時,租界當局也同意由中國人中推選2名紳董,參加法租界董事會。20世紀20年代,法租界已發展成上海條件設施最高級的住宅區。

1943年2月23日,法國維希政府宣布,同意放棄在華租界。6月5日,汪精衛政權先收回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和廣州法租界。7月30日,汪精衛政權收回最為重要的上海法租界,改稱第八區;上海法租界宣告結束,歷時近百年。(8月1日,汪精衛政權收回上海公共租界)。10月10日,更改原租界地區240條路名。

雖然維希法蘭西政權和汪精衛政權都屬於不被廣泛承認的傀儡政權,但戰後的中、法政府在1946年2月簽署的中法協約中承認了租界歸還中國的既成事實。按照此協約的規定,中華民國政府同意撤出戰爭結束時由中國佔領的法屬印度支那(越南)北部並將其歸還法國,而法國政府則相應的同意放棄包括廣州灣在內的所有在華租界地。

D. 當年上海那麼多列強的租界怎麼收回的

1943年,美英等國分別與重慶政府簽訂條約,宣布將上海租界交還中國。實際上,直至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上海租界才真正由中國政府收回。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國租界史上是開辟最早,存在時間最長,面積最大,經濟最繁榮、法律最完善、管理機構最龐大,發展最為充分的一個租界。

今北黃浦、靜安以及虹口、楊浦兩區南部沿江地帶是上海公共租界(英美租界)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分別對應公共租界中區、西區、北區與東區。上海公共租界是近代中國出現的第一個租界,由原英租界與美租界於1863年9月合並而成。



(4)租界什麼時候歸上海道台管擴展閱讀:

1843年11月,根據《南京條約》的規定,上海成為向外商開放的通商口岸。12月上海道台與英國領事劃定了外灘英國租界的南北界限。1844年已經有英資怡和洋行、寶順洋行租借了一批土地。1845年,中英會訂《上海土地章程》。

1846年,英租界的西界也被確定(今河南路)。1848年11月27日,英租界的西界推進到今西藏路。同年上海地方官允許美國聖公會傳教士的要求,在虹口開辟美國租界。1853年9月7日小刀會佔領上海縣城,從此中國政府失去對租界的控制。

E. 上海公共租界的歷史沿襲

1843年11月,根據《南京條約》的規定,上海成為向外商開放的通商口岸。12月,上海道台與英國領事劃定了外灘英國租界的南北界限。1844年,已經有英資怡和洋行、寶順洋行租借了一批土地。1845年,中英會訂《上海土地章程》。1846年,英租界的西界也被確定(今河南路)。
1848年11月27日,英租界的西界推進到今西藏路。同年,上海地方官允許美國聖公會傳教士的要求,在虹口開辟美國租界。
1853年9月7日,小刀會佔領上海縣城,從此中國政府失去對租界的控制。1854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租界聯合組建獨立的市政機構「上海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裝,正式形成第一個後來真正意義上的租界——國中之國。 1940年,由於歐洲戰事爆發,駐滬英軍撤退。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駐公共租界的中區、西區。
1943年1月,美、英兩國審時度勢,廢除了歷史上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與戰時陪都重慶的國民政府改訂了新的條約,放棄了治外法權和在華的一切租界,至此從法理上存在了百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宣告結束。
1943年8月,日本佔領下的汪偽政權曾象徵性地從日本方面「接收」上海租界。 開辟租界之初,實行華洋分居政策,包括為洋行服務的買辦(主要來自寧波和廣東)都不允許住在租界。租界內只有當地農民大約500人。
1853年9月7日,小刀會攻佔上海縣城,當地2萬華人逃進租界。1860年,太平天國進攻蘇州,又有50-70萬難民湧入上海租界。外商乘機建造大片石庫門房子出租牟利。從此形成華洋雜居的格局。
戰事結束,難民返鄉,租界人口有所回落。但隨著租界工商業迅速繁榮,和租界的擴展,又有大批江蘇、浙江以及廣東等省居民,乃至海外華僑進入上海公共租界,或創業,或謀生。特別是歷次的戰亂,都造成租界人口的猛增。至1932年,上海公共租界內有華籍居民1,040,780人。
抗戰時期,上海公共租界的中、西兩區成為孤島,又涌進40萬難民。刺激租界內房地產業、商業、金融業和服務業的空前繁榮。但也造成人口密度過大,多數百姓居住問題無法解決,居住狀況趨於惡化。
1928年後,工部局為華董增加3到4個席位。 1843年上海的英商及傳教士共26人,他們是最早的一批來滬外僑。 英國僑民中,主要是從事大宗進出口貿易的商人,其中不乏在海外已有產業根基的望族。在上海的各國外商中,英國商人佔有主導地位。1865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國僑民達到1372人,占各國僑民總數的60%。
太平天國戰爭結束以後,上海的房地產業降溫,英僑人數也下降到1870年的894人。不久又逐漸恢復,1935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國僑民達到6221人。
在工部局董事會成員中,英籍董事一直佔有多數席位,居於主導地位。 在上海,美國僑民的經濟實力僅次於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他們的地位又有所上升。1935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美國僑民超過2000人,另有1600人住在法租界。
在美國僑民中,傳教士佔有一定數量,他們在租界內外設立教堂、醫院和學校,其中包括幾所大學: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和東吳大學法學院。
在工部局董事會中,美國的勢力僅次於英國。1920年代,費信惇(Stirling Fessenden)擔任工部局總董。
美國僑民在外僑中的生活水平最高。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人在上海的經濟實力僅次於英美兩國,尤其在制葯、印染行業佔有優勢。從1873年起,在工部局董事會中為德國人保留1個席位。至1915年,公共租界內有德僑約1155人。
戰後,公共租界德國僑民一度銳減到1920年的280人,法租界只有9人。後來又逐漸回升。 1871年中日建交以後,日本人陸續進入上海。早期來滬的日本人多數聚集在虹口吳淞路、武昌路一帶經營照相館等小本生意,或經營妓院謀生。1915年,公共租界內的日僑已達到7169人,人數居各國僑民之首。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紡織業大規模投資上海。1923年上海—長崎定期航線開設,公共租界內的日本僑民繼續增加,1935年突破2萬人,超過外國僑民的半數。他們仍然主要聚居在在虹口吳淞路一帶,以及北區越界築路的北四川路(北段)、狄思威路等處。
1915年以後,在工部局董事會中,為日籍董事留一到兩個席位。
公共租界的東區、北區在歷次戰亂中曾多次劃為日軍的防區。1932年和1937年兩次淞滬戰事中,日軍將該區域作為進攻中國軍隊的基地。並以海軍陸戰隊代替租界巡捕,公共租界在事實上被分割成兩部分,蘇州河以北地區成為日軍控制的勢力范圍。人稱「上海日租界」。 19世紀,有少量世居巴格達的猶太富商在印度立足後,又前來上海發展,他們一般都取得了英國國籍。其中包括沙遜家族和嘉道理家族。當然也有像哈同那樣來上海後才致富的暴發戶。這部分猶太人經營大宗貿易,在房地產業也舉足輕重,是上海的豪門望族。
俄國革命以後,開始有大批俄國猶太人取道哈爾濱移居上海。他們約有1000多人,控制了毛皮買賣,也有一些專業人士在醫務、建築、法律、音樂等行業工作。主要居住在虹口提籃橋華德路摩西會堂附近一帶。
1938年開始,從德國、奧地利、波蘭有2萬猶太人逃避納粹迫害,來到世界上唯一不需要護照就可進入的上海。他們也集中居住在提籃橋一帶。
1943年2月18日,日軍將14245名猶太人遷入虹口隔離區內。他們艱苦創業,在隔離區內開設了307家店鋪,人稱「小維也納」。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行政管理機關,類似於租界內的政府,擁有警察。但是司法機構還有獨立的「會審公廨」,即法院。
工部局主要控制在英國手中。美國也部分參與工部局的管理工作。1920年代,費信惇(Stirling Fessenden)擔任工部局總董。 從1873年起,在工部局董事會中為德國人保留1個席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這個席位被移交給日本。1928年後,工部局為華董增加3到4個席位。
上海公共租界的行政體制與上海法租界完全不同,後者是法蘭西殖民帝國的一部分,受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的支配,而上海公共租界是當地外國僑民的地方自治體,並不直接受任何外國領事,甚至是英國領事的支配和管理,是一個高度自治的自治體。 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成立於1854年8月,分區捕房共14個:
中區:
1.中央捕房(1854~1943):福州路(江西路西面)。
2.老閘捕房(1860~1943):南京路、六合路。1925年5月30日下午3時37分,守衛老閘捕房的外國巡捕向和平請願的遊行隊伍開槍,打死4人,打傷9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西區:
3.靜安寺捕房(1884~1943)愚園路。
4.新閘路捕房(1899~1943)。
5.戈登路捕房(1909~1943)戈登路、康腦脫路轉角處。
6.成都路捕房(1933~1943。
7.普陀路捕房(1929~1943):戈登路。
北區:
8.虹口捕房(1861~1943)閔行路。
9.匯司捕房(1898~1943):海寧路。
東區:
10.格蘭路捕房(1891~1943)格蘭路與平涼路轉角處。
11.匯山捕房(1903~1943年),茂海路。
12.嘉興路捕房(1907~1943),湯恩路,轄區內主要為日本僑民。
13.榆林路捕房(1925~1943)位於華盛路與齊物浦路間的榆林路。
北區越界築路:
14.狄思威路捕房(1912~1943):轄區為以下各條馬路:北四川路延長線,江灣路(從北四川路至體育會路,包括靶子場、虹口公園和游泳池),狄思威路,竇樂安路(包括松慶里、豐樂里和紀家花園),白保羅路和赫林里,施高塔路(從江灣路到祥德路),及附近地區。

F. 上海法租界范圍是多少

上海舊法租界,是上海的兩個租界之一(另一個是上海公共租界),主要位於上海市的盧灣區(已並入黃浦)和徐匯區兩區內,東部狹長地帶則伸入今黃浦區。

法租界始設於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4月。1848年,法首任駐滬領事敏體尼(L.C.N.M·Montigny)到任。次年4月,迫使上海道台麟桂劃出南至城河(又名護城河)、北到洋涇浜、西到關帝廟、褚家橋、東抵潮州會館沿河至洋涇浜東南角約986畝上海縣城近廓土地,准法國人租借居留。

法租界第一次擴張

1861年10月,法租界當局擅自將東部界址前伸650多米,擴充面積130畝。

法租界第二次擴張

l898年7月,法租界再次擅自擴展、次年6月,新界址北至北長浜(今延安東路西段),西至顧家宅、關帝廟(今重慶南路),南至打鐵浜、晏公廟、丁公橋(今自忠路)、東至城河浜(今人民路西段)。總面積2135畝。

法租界第三次擴張-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一次租界擴張

1914年(民國3年),法租界當局又強行獲得越界築路之警權,租界實際范圍擴至北自長浜路(今延安中路),南自斜橋,東自麋鹿路(今方浜西路)、肇周路、斜橋,西至徐家匯(今華山路一線)。與原租界合計,面積15150畝。

G. 民國上海那麼多租界怎麼收回的

你好,抗戰勝利後由國民政府直接收回,大家都是盟國了好商量。根據《上海租界志》,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於1945年正式收回上海租界主權。這標志著西方列強在中華大地上肆虐橫行整整一百年的治外法權最終被卷進歷史的墳墓,洗雪了中國人民被治外法權奴役的百年國恥。

H. 上海租界的歷史

1842年,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失敗,被迫同英國政府簽訂《南京條約》,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准許英國商人帶家眷在五通商口岸居住、貿易,准許英國政府在五口岸派駐領事、管事官「專理商賈事宜」。次年10月,中英兩國政府簽訂的《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又具體規定由大清地方官與英國領事會同商定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區域。根據這些規定,1843年11月8日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來滬。11月17日正式宣布上海開埠。巴富爾經過同上海道台宮慕久多次談判。1845年11月29日,宮慕久以告示方式公布了這些協議,即《上海土地章程》,達成辟設英租界協議。

I. 上海什麼時候成為英法德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國租界史上是開辟最早,存在時間最長,面積最大,管理機構最龐大,發展最為充分的一個租界。
設立
1843年11月,根據《南京條約》的規定,上海成為向外商開放的通商口岸。12月,上海道台與英國領事劃定了外灘英國租界的南北界限。1844年,已經有英資怡和洋行、寶順洋行租借了一批土地。1845年,中英會訂《上海土地章程》。1846年,英租界的西界也被確定(今河南路)。

1848年11月27日,英租界的西界推進到今西藏路。同年,上海地方官允許美國聖公會傳教士的要求,在虹口開辟美國租界。

1853年9月7日,小刀會佔領上海縣城,從此中國政府失去對租界的控制。1854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美租界聯合組建獨立的市政機構「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裝,正式形成第一個後來真正意義上的租界——國中之國。
合並
1862年,法租界退出聯合,自設公董局。1863年9月,英國和美國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並,統一由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管理。
擴張
1899年5月,上海公共租界大規模擴展,面積擴展到33503畝(22平方千米),東面擴展至周家嘴(今平涼路軍工路轉角處);北面的邊界到達上海、寶山2縣的交界處;西面一直擴展到靜安寺。整個租界劃分為中、北、東、西4個區。
三十年代
在五卅運動之後,大規模越界築路基本停止。上海公共租界繼續向外擴張的態勢趨於穩定。在蔣介石主政南京十年的黃金時代,上海公共租界繼續繁榮。

孤島時期

1937年8月13日-11月10日的淞滬會戰中,日軍將公共租界北區和東區作為進攻中國軍隊的基地,並以海軍陸戰
隊代替租界巡捕,公共租界在事實上被分割成兩部分,蘇州河以北地區成為日軍控制的勢力范圍。人稱「上海日租界」。北區和東區的日佔區遭到中國多個軍團的猛
烈進攻,70%地區在戰爭中受到嚴重破壞。公共租界的主體部分中區、西區及西部越界築路區域分別由英國、美國和義大利軍隊防守,繼續在戰爭中保持中立達四
年之久。位於區內的中國機構照常運行。這些地區又擠進了40萬中國難民。
交還
1940年,由於歐洲戰事爆發,駐滬英軍撤退。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駐公共租界的中區、西區。

1943年1月,美、英兩國審時度勢,廢除了歷史上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與戰時陪都重慶的國民政府改訂了新的條約,放棄了治外法權和在華的一切租界,至此從法理上存在了百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宣告結束。(1943年8月,日本佔領下的汪偽政權曾象徵性地從日本方面「接收」上海租界)
收回以後
該租界收回以後,仍是上海最繁盛的中心區。統一行政後的上海市政府就設在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1955年遷往外灘原匯豐銀行大樓。現在則位於由當年的上海跑馬廳改建而成的人民廣場。實際上始終沒有離開原公共租界的范圍。

希望可以幫到你。

滿意請採納,謝謝~

J. 上海租界從什麼時候開始

上海租界具體來說就是一群外國人跑到中國上海,請求中國政府租一塊地給他們用於住宿、娛樂等活動。所以說從晚清鴉片戰爭開放通商口岸之後租界就在上海出現了,並越來越完善。
如果想了解的更為詳細,可以看一下李永東教授的《租界與30年代文學》這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