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如何加強創新
擴展閱讀
福州哪裡有墓 2024-12-04 17:00:56
國v車如何遷入天津 2024-12-04 16:44:59

上海如何加強創新

發布時間: 2022-12-30 16:13:36

1. 《上海市企業自主創新專項資金管理辦法》

上海市企業自主創新專項資金管理辦法

為進一步貫徹全國科技大會和上海科技大會精神,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推進落實《國務院關於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實施〈上海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為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保證專項資金使用和管理的規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特製定本辦法。
一、資金來源
上海市企業自主創新專項資金是市政府設立的,專項用於支持本市企業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補助性資金。其目的是鼓勵本市企業積極推進自主創新工作,切實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動力,發揮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投入,迅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創新型企業。
區、縣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和企業自主創新活動的需要,可設立相應的專項資金。
二、支持方式、范圍、補貼標准
1、使用方式
企業自主創新專項資金支持方式主要採用無償資助的方式。
2、使用范圍:
(1)為鼓勵企業開展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與創新活動,對列入《上海市引進技術的吸收與創新年度計劃》的項目,可由企業自主創新專項資金給予項目研發資助,資助標准一般不高於該項目研發總投入的20%,金額最高不超過300萬元。
(2)為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對經認定的「上海市企業技術中心」企業,每家給予創建補貼60萬元;其中,對經認定的具有行業研發、幅射功能的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給予不大於100萬元的補貼。
(3)為鼓勵企業不斷提升自主創新的基礎條件和能力,重點支持承擔國家和本市重點項目的企業引進國際一流的研發儀器設備,對企業購買國外先進研發儀器設備所發生的費用,可由企業自主創新專項資金給予資助,資助標准一般不高於所購儀器設備價格的20%,金額最高不超過300萬元。
(4)鼓勵和引導本市骨幹企業開展重大技術裝備的自主創新,對列入重大技術裝備研製專項的項目並已取得首台機業績突破或有突出貢獻的項目,可由企業自主創新專項資金給予研發資助,資助標准不高於該項目研發總投入的20%,金額最高不超過500萬元。
(5)鼓勵項目業主使用國產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引導項目業主對國產首台(套)設備投保。對本市用戶單位購買使用列入上海市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業績重大突破計劃的重大技術裝備,經市重大技術裝備協調辦核准,可由企業自主創新專項資金對用戶單位給予適當風險資助,資助標准原則上不超過所購設備價格的10%或保費額的50%,金額最高不超過800萬元。
(6)為鼓勵企業用引進技術提升產品水平和附加值,對列入「中國鼓勵引進目錄」的技術並開展消化吸收自主研發的項目,經認定後可由企業自主創新專項資金給予項目研發資助,資助標准一般不高於該項目研發總投入的20%,金額最高不超過100萬元。
申請專項資金支持的項目可在上述支持范圍中選擇一種申請,但不得同時選擇兩種或兩種以上范圍內容申請支持。已通過其它渠道獲取財政資金支持的項目,企業自主創新專項資金不再給予支持。
三、資金申報和審批程序
1、由市經委會同有關部門通過指定的信息網路和報刊等新聞媒體,發布重點領域指南及相關項目申報信息,同時公布各專項的申請范圍、申請條件、申請程序、資助方式及受理部門等。
2、按照市經委等部門公布的各相關專項的申請范圍、申請條件、申請程序及途徑,企業可申請將本企業的項目列入專項計劃。
3、市經委會同有關部門,負責組織專家按照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則,對項目申報材料進行評審或委託咨詢機構進行評估。
4、市經委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專家評審推薦意見或評估機構的咨詢意見,結合重點領域指南以及申請企業的技術開發機構、人員、資金投入和生產條件等綜合情況,在規定期限內確定並下達相關專項計劃或公告專項目錄。
四、申請條件及須提交的材料
1、申請企業條件:(1)在本市登記注冊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2)企業研發投入占年度銷售收入的比例高於本市同行業平均水平,且具有承擔相關項目的基礎條件和能力;(3)企業的經濟效益良好;(4)企業財務管理制度健全,會計和納稅信用良好。
2、申報企業自主創新專項資金項目的企業必須提交項目申請書,主要包括:項目名稱、承擔單位、項目內容(主要經濟技術指標、研發內容和技術創新點等)、項目起止年限、項目進度安排、知識產權的評估和分析、項目總投資、申請專項資金數額、其他資金來源及其企業相關資質證明等;
3、使用自主創新專項資金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必須進入市經委固定資產項目庫,並附有關批准文件,即經有許可權的相關政府部門批准、核准或備案文件。
五、資金使用監督和項目評估管理
1、企業自主創新專項資金補助的項目,實行項目合同管理。項目合同應包括:項目名稱和承擔企業、項目履行期限、項目內容和主要經濟指標、驗收標准、專項資金補貼方式和數額、違約責任、雙方約定的其他條款等。
2、市財政局根據市經委審核上報的企業自主創新專項資金項目實施情況和撥款申請,按照財政資金支付管理的有關規定,將專項資金直接撥付到項目單位。
3、市經委會同有關部門負責項目實施的監督、檢查和評估驗收。
4、市財政局和市審計局對企業自主創新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和項目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稽查和審計。
5、獲得企業自主創新專項資金補助的項目在實施中出現項目合同規定的特殊情況時,經市經委等部門批准,可以變更或者解除合同。項目單位在合同解除前已取得且尚未使用的專項資金,應當在合同解除後即予返還市財政部門。
獲得自主創新專項資金資助的企業,兩次被撤消項目的,該企業三年之內不得再申請企業自主創新專項資金資助項目。
6、企業自主創新專項資金應嚴格執行財政資金管理的有關規定,單獨核算,專款專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經費開支范圍標准應與合同書相一致,嚴禁超范圍超標准開支,項目結束應進行專項審計。
對弄虛作假、截留、挪用等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除按國家規定對項目單位和有關部門負責人給予行政處分和經濟處罰外,還將進行以下處理:限期收回已撥付的專項資金;予以公示並取消項目法人和項目負責人繼續申報項目的資格等。

上海市經濟委員會
上海市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
上海市財政局
2007年5月29日

2. 上海躍升為全球最大貿易口岸城市,當地有哪些措施值得借鑒

首先是可以建立更加公開透明的市場准入管理模式。實行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和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制度。在完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的基礎上,對各類市場主體實行一致管理的,進一步優化簡化服務環節和流程,統一營業執照和資質申請審核標准和時限,促進公平競爭。進一步提高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的透明度和市場准入的可預見性。

要知道是上海承擔著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重要功能。需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運行,確保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核心功能的穩定運行。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市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對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真的很重要。這意味著上海這個連接世界的國際金融中心的金融“血液”並沒有停止。立法、執法、司法全方位產權保護制度體系逐步形成。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

3. 推進上海智能汽車產業創新發展研究是什麼

1、中國高度重視智能汽車產業發展,已將發展智能汽車提升為國家戰略。戰略提出,到2025年,中國標准智能汽車汽車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准、產品監管和網路安全體系基本形成。汽車工業是上海市重點發展分支作為支柱產業之一的上海汽車製造業2020年實現產值6735.07億元,占上海市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的18.6%。具備汽車智能隨著工業化步伐加快,國內主要城市已將智能汽車作為本地區未來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智能汽車發展產業競爭進一步加劇。因此,加快智能汽車產業創新發展,將有助於上海汽車產業構建新的競爭優勢和佔領戰略。

4、中國智能汽車發展戰略有望實現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和智能汽車的深度融合。智能汽車屬於智能交通司系統是實現智能交通的重要載體,是智能交通技術的重要應用領域,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前,各地都在積極探索智能汽車與智慧城市的協同發展。上海也成功入選住建部公布的首批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和智慧網路聯合汽車協同發展6個試點城市。推動上海智能汽車產業創新發展,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安全,節約人力資源成本、減少污染和碳排放,方便弱勢群體出行,最終實現人、車、城的完美融合,充分發揮汽車革命造福社會的作用。

4. 如何創新來滬人員管理

一、分類指導,客觀分析上海勞動力市場需求
二、總量控制,完善人員服務管理目標和原則 本文來自派智庫
(一)加強和完善人口管理的工作思路
1.高度重視人口管理存在的問題。人口總量增長過快,結構不盡合理,而管理體制和手段不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是上海人口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盡快加強和完善人口管理,既是應對上海嚴峻人口形勢的迫切需要,更是推進上海國際化進程的客觀要求。
2.明確加強和完善人口管理的工作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城市發展和人口發展客觀規律,合理控制人口總規模,逐步調整人口結構,實現人口規模、結構和素質與產業、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發展機制;理順人口管理體制,整合人口管理資源,創新人口管理手段,提高人口管理能力,將人口管理切實覆蓋到每一個社區、每一個單位。 Piffle365.com版權所有
3.堅持加強和完善人口管理的工作原則。一是人口發展與人口調控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和完善與城市人口發展戰略相適應的人口管理模式和調控手段,遏制人口規模過快膨脹。二是人口管理與人口服務相結合的原則,寓管理於服務之中,以服務體現管理,創造便民利民和安居樂業的環境,保持城市人才競爭力。三是人口管理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相結合的原則,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城市空間結構和人口結構的聯動調整,建立人口合理有序流動的調控機制。四是人口管理與城市綜合管理和建設和諧社區的有機結合,形成人口管理的強大合力,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派智庫-Piffle365.com
4.發揮產業政策對人口的調控作用。認真做好產業結構調整規劃和實施方案,做好產業規劃與人口規劃、城市規劃的銜接。根據人口調控目標制定相適應的房地產業、個體工商業、傳統製造業等產業調控策略。實施鼓勵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優先發展的政策,使勞動力技能、素質結構充分滿足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

(二)健全人口管理法規體系

1.構建人口管理的法律保障平台。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制定和完善適合上海市情要求的人口管理有關規定,將人口管理納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
2.完善戶籍人口機械增長的有關規定。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科學確定入戶門檻,設立全市統一的入戶條件和程序,開辟技術技能遷戶、投資納稅遷戶等入戶渠道。穩步、適當擴大戶籍人口規模,提高城市發展的穩定性。 內容來自Piffle365.com
3.完善來滬人口就業管理有關規定。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來滬人口就業的調節和導向作用;創新來滬人口就業管理機制,推行勞動保障卡制度,完善來滬人口錄用備案、就業登記和勞動合同管理;強化用工單位對來滬人口就業管理的責任和義務,規范勞動用工行為。

4.完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有關規定。堅持流動人口計劃生育以現居住地管理為主的原則。實行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同宣傳、同管理、同服務、同考核」,強化綜合治理,堵塞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中的漏洞,有效控制流動人口政策外生育。 內容來自Piffle365.com
5.完善暫住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管理有關規定。按照管理以流入地政府為主,接受入學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的原則,明確管理范圍、職責和程序,逐步有序地解決暫住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
(三)創新人口管理體制

1.建立和完善人口綜合管理架構和網路。健全市、區、鎮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四級人口管理機構,形成人口管理的四級網路。按照「統一領導、統一決策、統一政策、統一協調」的模式,成立市人口工作領導小組,各人口管理職能部門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沒立市人口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市人口辦)。市人口辦負責擬定人口管理政策,指導和協調人口管理各職能部門開展工作。區、鎮街道辦事處均應設立人口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於區、鎮街道辦事處維護社會穩定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與區、鎮街道辦事處出租屋綜合管理機構合署辦公,執行市人口管理決策,組織、協調和檢查人口管理的有關工作。社區具體承擔人口管理具體事項。市人口辦負責制定各級人口管理機構工作協調的有關規定。

2.明確對暫住和流動人口的管理重點。針對職業、住所、來(戶)時間和流動性的不同,將在滬暫住人口分為不同類別,明確管理重點。對有固定居所和正當職業的暫住人員,其居住社區、工作單位以提供服務為主,共同承擔管理職責,並納入社區和出租屋管理;對無穩定居所和職業的短期流動人口,要強化人口登記申報制度,重點實施治安管理和居住管理。
3.推進人口管理由「以條為主」向「以塊為主」轉變。理順人口管理關系,推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體制。明確區政府、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為暫住人口管理的責任主體,合理劃分市職能部門、區政府及鎮、街道辦事處在人口管理中的職責和許可權,涉及人口管理的各職能部門的管理重心、管理許可權、管理隊伍和管理經費要向區、鎮、街道辦事處下移,實現區和鎮、街道辦事處人口管理的責、權、利的統一。

4.完善「以房管人」、「以證管人」、「以業管人」措施。全面推行出租屋租賃合同登記、治安、安監及計生等綜合管理責任制度,強化出租屋暫住人口登記和管理制度,切實改變出租屋業主、僱用單位只收租、只用人、不管理的狀況。將居住於工廠宿舍、建築工棚、自購屋等各類住所的來深人員全部納入登記和管理范圍;加大居住證管理力度,做到來滬人員一人一證,依證住房、就業等;加大「以業管人」力度,規范用人單位的用工行為;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最大限度改善來滬人口結構,提高人口素質;加強從業人員管控。

5.實現以社區為平台的人口屬地化管理。充分發揮社區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依託居委會和社區工作站成立社區管理服務中心,實行人口登記、統計、計生、勞動保障等業務「一站式」受理,提供「一條龍」服務。依託出租屋管理隊伍,進一步整合公安、綜治、計生、統計等部門的暫住人口管理輔助資源,建立社區綜合協管員隊伍,承擔暫住人口具體管理職能,由區、鎮、街道辦事處人口辦統一領導,業務上接受市、區人口管理職能部門的指導和監督。 內容來自Piffle365.com
6.形成人口管理的協同合作機制。市人口辦要加強對全市人口綜合管理的工作指導,建立人口管理職能部門與工商、城管、規劃、國土房產、建設等職能部門的合作溝通機制。由市人口辦牽頭,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各職能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掌握人口管理動態,及時研究和擬定人口管理的對策與措施。

三、源頭治理,健全人員服務管理工作體系
1.強化登記制度。由於居住證管理實行自願原則,在現有政策既無吸引力又無強制力的情況下,部分來滬人員主動辦證意識淡薄,僅靠協管員單方面的督促,工作有一定難度,對一些高危人群在信息採集中也缺乏有力抓手,絕大多數的房東及用工單位對外來人口登記持消極態度,影響了來滬人員的辦證率。從前期針對各單位人口管理信息採集情況的檢查結果看,登記還存在一定差錯率。
2.打擊非法經營。來滬人員有一定的服務需求,衣食住行乃至就學、就醫逐漸形成了自我服務的「生態鏈」,無證設攤、黑車、黑中介、黑診所等非法經營應運而生。在食品安全管理、非法行醫取締等方面工作量大,僅寶山區大場鎮內的非法幼兒園就高達16家,地處大場鎮區域M7號線沿線八個站點不正當經營的摩托車、三輪車最多時高達1050輛,盡管多次執法,但目前仍有250餘輛在各站點出沒。鎮(街道)受到執法資格合法性的制約,處置難度大,強制力不夠。在監督過程中,偶有抗法行為,打擊不力影響了社會治安,僅2011年全區刑事案件中,來滬人員作案占總量的85%,犯罪的惡性程度和危害程度呈上升趨勢。
3.取締群租居住。隨著寶山區城市化進程加速發展,一定時期內大規模的人口導入狀況很難改變。基於來滬人員易於聚居的特點和較低的生活水準,群租現象在一些地方較為突出,相近地域、行業來滬人員的聚集,對一定區域內基層社會綜合管理和公共服務與公共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壓力。

4.拆除違法建築。特別是城鄉結合地區,違法搭建現象仍較突出,雖然近年來一直在集中整治,但由於和居民的經濟利益直接相關,拆除壓力越來越大。隨著外來人口的持續增加,個別地區違法建築有所「回潮」。如寶山區共排出外來人口重點區域23個,重點房屋2677間(其中小發廊、足浴店、小旅館等有人居住的「六小」場所284問;違法建築、危棚簡屋、田間窩棚出租2027間;單位閑置廠房出租居住和倉庫改建宿捨出租89間;建築工地工棚243間;醫院、交通樞紐、大型停車場周邊用於出租房屋34間)。 Piffle365.com版權所有
5.整治特殊地區。駐軍多、部市屬企業多是寶山區特點,近年來,絕大多數部、市屬企業和部隊把閑置的房屋租借給外來人員居住,由於管理許可權的制約,造成了對那些入住在特殊部位的外來人員無法實施有效的社會管理。大場機場附近的凱紅市場,土地、房產都是部隊的,裡面居住了2000多名外來人員,存在嚴重的治安、消防隱患,盡管相關職能部門加大了排查、整治力度,但無法從根本上加以根治。

四、完善政策,建立科學的人口導入機制
(一)完善就業保障政策
1.加大在滬企業一線工人參保力度。2012年4月1日起,在滬施工企業來滬從業人員開始參加城保,同時停止參加綜合保險。具體涉及到政策調整前2012年3月底,全市在滬施工企業參保總數達58.17萬人,而截至2012年6月底,全市僅有數千名在滬施工企業的管理人員辦理了城保,絕大多數在滬施工企業的一線工人未參保,寶山區情況與全市情況基本一致。為此建議,人保部門加強對在滬施工企業一線人口參保的管理力度,按政策確保應保全保。

2.加大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力度。寶山區靈活就業來滬人員總量已達一定規模,針對這一群體的社會保障政策缺失為大量來滬人員湧入並滯留上海提供了可能。這類人員是指以非全日制、臨時性和彈性工作等靈活形式就業的人員,在寶山區主要體現為從事流動攤販、家庭小時工等工作的來滬人員。同時,寶山區這類人員總量已達到一定規模,這一人群暫未納入上海市社會保險體系。由於相關政策法規的缺失,導致此群體長期處於缺乏有效管理的狀態,為其滯留本區域或從事某些違法行為提供了可能。

3.鼓勵使用滬籍勞動力。上海於20世紀90年代末通過收繳管理費的方式對用工單位使用來滬從業人員的行為進行管理,並於2002年9月出台了綜合保險相關政策法規。使用來滬從業人員的社會保險繳費成本相對本地勞動力更為低廉。2011年7月,「綜保」轉「城保」後,使用來滬從業人員仍然較使用滬籍勞動力節省。為此,建議:一是創造條件、環境,政策鼓勵企業大量使用滬籍勞動力;二是加強對用工企業的用工情況加大管理力度。 Piffle365.com
(二)加大勞動力市場監管力度

1.無證照經營的存在伴生了來滬人員的集聚。無證照經營涉及面較廣,主要以餐飲、食品加工零售、美容美發、沐浴、足浴、棋牌、游藝廳、KTV、廢舊物品收購等低端服務業為主,約占無照總數的80%以上,而其中70%以上的從業者為來滬人員。有的地區還形成了無照經營集聚區。一方面,大量人員從外省市進入上海,由於技能、知識缺乏,無法找到就業崗位,只能靠從事無證照經營來謀生。另一方面,無證照經營憑借所謂的「靈活、方便、廉價」特徵,在物價不斷上揚的形勢下,已融入低收入群體尤其是來滬人員的市井生活之中,成為這一特定人群相對的穩定需求及賴以生存的基礎。為此,全市上下應形成合力,加大對無證經營者予以堅決打擊;同時,對房屋出租給無證經營者營業行為,企業使用無證違規勞動力行為予以全面清理。
2.偏低的產業層次吸引了大量來滬低端就業人員。寶山地區產業結構現狀是二產佔比為62.5%,行業多集中於通用設備製造、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等三大傳統行業。據統計,寶山地區就業勞動力主要集中於製造、批發零售、交運倉儲和商貿、電子服務業(話務員、營業員、傳呼員等)等對就業者素質要求不太高的行業(四業合計就業數占就業總人數的近80%)。顯而易見,區域就業結構的現狀,與目前區域內存在大量文化不高(初中以下佔84.6%)、缺少專業技能、僅靠簡單體力勞動維持生存的來滬人員之間,具有較明顯的相關性。為此,建議對全市現代服務業發展應制訂勞動者素質要求標准;對傳統產業在加大轉型力度的同時,對企業將非技術工人視同技術工人使用的現象予以清查,嚴格執行崗位用工標准,加大勞動力市場和企業用工行為監督力度。

(三)加大居住證制度的推行力度

1.法律支撐尚不夠到位。當前,人口管理中適用的法律條款,主要是《治安管理處罰法》和《上海市實有人口服務和管理若干規定》。其中,《治安管理處罰法》主要針對房東不按規定登記承租人身份證件或將房屋租賃給無身份證件的人,處罰對象為房東,處罰標准為500元以下及警告;《上海市實有人口服務和管理若干規定》主要針對用人單位以及中介機構,不按規定如實登記來滬人員信息或中介對象信息,處罰對象為法人機構,處罰標准為200~1000元罰款及警告。以上兩部法律法規,雖然對來滬人員在上海的居住和就業等環節上都規定了身份登記的義務,但在實際操作中,由於缺失對來滬人員本人在申報登記個人信息上的制約,導致人口信息登記採集工作都處於政府單方面的行為。而對於房東、用工單位和中介機構的法律義務:一方面,這些房東和法人的法制意識還遠沒有達到自覺履行法律義務的程度,普遍執行情況較差;另一方面,在當前公安機關大力倡導執法為民的背景下,因人口登記原因強行處罰房東或單位法人,其執法贏得的社會反響和震懾作用遠遠抵不上因強制執法造成的抵觸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實際操作性不強。為此,要在加大法律執行力度的同時,不斷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同時對物業部門、居委會應賦予一定的社會管理義務,形成對住房的網路管理體系。 Piffle365.com版權所有
2.居住證未能成為來滬人員在滬居住就業的強勢憑證。依照《上海市實有人口服務和管理若干規定》,來滬人員在滬居住3天以上,就應當到居住所在地的人口管理部門辦理《臨時居住證》,在滬有固定住所且所在單位為其繳納社會保險的,可以辦理《居住證》。同時,該文件也規定了各相關職能部門在為來滬人員提供公共服務以及實施行政管理中,應當查驗其居住證件。但現實情況是,來滬人員中約有30%的人員未辦理居住證。除因子女就學、辦理工商執照、學習駕駛等不得已的情況必須辦理居住證外,多數來滬人員對辦理居住證抱有可有可無的態度。究其原因:一是沒有居住證未對其在滬居住就業形成障礙,外在驅動力不足;二是辦理居住證可預見的福利或實惠不足,缺乏主動性;三是辦理居住證件的前提之一是合法住所,大量居住在非法搭建或非居住房屋中的來滬人員不願增加生活負擔而搬家,從而放棄辦理居住證件。歸納而言,在現行的政策法規中,各行政職能部門對來滬人員憑居住證享受服務和接受行政管理的強制性措施不到位,導致居住證無法成為來滬人員在滬居住就業的必備要件,這既喪失了居住證作為人口信息登記的基本載體的統計功能,也未能實現以居住證為來滬人員提供服務和保障的設計初衷。為此,居住證管理部門應嚴格按照居住證的要求,加大執法處罰、監管力度,企業等用工單位房屋管理部門等應嚴格執行居住證的標准,勞動監察部門應加大監察力度,真正把居住證政策執行好。Piffle365.com版權所有
(四)建立全市統一的來滬人員信息平台
人口宏觀調控管理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產業升級、用工規范、租房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各個環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也需要政府、企業、居民和外來流動人口4個行為主體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實效。但當前公安、人保、教育、民政、人口計生、衛生、工商、人口辦等部門是各自為政,各部門的政策、信息、資源整合力度不高,協同協調能力差,導致無法有效引導外來流動人口有序流入;整合資源的力度不夠,在信息、資源等方面共享不夠,未形成統籌管理的合力。因此,應在來滬人員信息管理上加大統一平台建設,各部門共享來滬人員信息資料,以利於統一管理。

5. 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相關工作,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市按照國家戰略部署,將上海建設成為創新主體活躍、創新人才集聚、創新能力突出、創新生態優良的綜合性、開放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自主創新戰略高地和全球創新網路重要樞紐,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重要支撐。第四條本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應當堅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以制度創新推進保障科技創新;堅持面向科學前沿,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堅持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堅持全球視野,以開放引領創新;堅持科技創新服務民生改善,服務超大城市治理。第五條本市建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議事協調機制,根據國家戰略部署和本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需要,統籌協調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大問題。

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工作的領導,設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進機構,統籌協調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推進工作。

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相應的綜合協調機制,做好本行政區域內相關工作的推進和落實。第六條市發展改革部門負責協調推進本市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大體制機制改革、綜合政策制定、重大投資以及區域聯動等工作。

市科學技術部門負責協調組織本市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與科學技術普及等工作,推進本市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市教育部門負責指導本市高等院校培養創新人才、提升創新能力,推動高等院校學科建設、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聯動。

市經濟信息化部門負責指導本市產業技術創新,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市商務、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規劃資源、衛生健康、農業農村、市場監管、金融監管、國有資產監管、司法行政、知識產權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加強協作配合,共同推進本市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相關工作。第七條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並納入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應當明確推進建設的戰略部署、階段目標以及具體的工作措施和責任主體。區人民政府提出本行政區域開展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相關工作的具體目標和要求,並納入本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統籌協調,整體布局重大戰略項目、重大基礎工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根據區域定位及其發展優勢,完善本市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城市空間布局。第八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逐年加大財政科技投入,重點支持基礎研究、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等科技創新活動,優化完善經費投入和使用機制。鼓勵社會力量投入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財政科技投入的統籌與聯動管理,優化整合財政科技投入專項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市人民政府應當建設統一的財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和信息公開平台,實施科技投入績效評價,接受公眾監督和審計監督。第九條本市加強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營造有利於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的良好環境,積極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路。

本市根據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要求,建立協調合作機制,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加強與國內其他地區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廣泛合作與協同發展。第十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向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報告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工作情況以及階段目標實現情況。

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進機構應當會同相關部門定期發布本市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情況報告,公布創新主體、創新人才、創新能力、創新生態等方面的情況。第二章創新主體建設第十一條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個人等各類創新主體積極參與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根據不同創新主體的功能定位提供相應政策支持,依法保護各類創新主體平等獲取科技創新資源、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6. 上海市浦東新區促進張江生物醫葯產業創新高地建設規定

第一條為發揮以張江為引領的生物醫葯科創策源和產業生態優勢,實施國家戰略要求,促進浦東新區生物醫葯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浦東新區形成世界級生物醫葯產業集群,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生活的需求,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結合浦東新區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在浦東新區行政區域內從事生物醫葯研發、生產、經營、使用以及相關促進保障活動。第三條本市堅持制度引領、改革創新、以人為本、開放合作、風險預防、科學規范的原則,推進浦東新區生物醫葯產業高質量發展。第四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浦東新區生物醫葯產業發展工作的領導,建立和完善促進生物醫葯產業發展議事協調機制,深化與國家有關部門的協作,統籌協調浦東新區生物醫葯產業發展中的重大事項。

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浦東新區生物醫葯產業發展促進工作機制,加強以張江為引領的生物醫葯產業發展工作,推動浦東新區生物醫葯產業創新發展。

浦東新區相關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園區管理機構應當在職責范圍內做好生物醫葯產業發展的促進保障工作。第五條市經濟信息化部門負責統籌本市生物醫葯產業發展,協調推進浦東新區生物醫葯產業創新高地建設。

市和浦東新區發展改革、科技、商務、衛生健康、葯品監管、醫療保障、財政、規劃資源、生態環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地方金融監管、綠化市容等部門以及海關等單位根據各自職責和本規定,負責浦東新區生物醫葯產業促進工作。第六條浦東新區人民政府設立浦東新區生物醫葯產業發展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會負責對浦東新區生物醫葯產業發展、項目規劃、重點布局等事項開展科學論證,提出意見建議。專家委員會的意見建議作為生物醫葯產業發展決策的重要參考。第七條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應當將促進人體細胞和基因產業發展納入生物醫葯產業發展協調促進機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條件的多元化投資主體開展人體細胞、基因技術研發和推進產業化進程。

市和浦東新區科技、衛生健康等部門應當強化對浦東新區生物醫葯企業開展人體細胞、基因技術開發和應用的監管,加強風險管控。第八條對於國家有關部門准許范圍內的浦東新區生物醫葯企業,探索對其開展跨境研發所需的貨物(含材料、耗材、試劑等)實施保稅監管。

按照監管部門信息共享、風險可控的要求,浦東新區相關重點生物醫葯企業可以根據國家規定開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符合環保要求的醫療器械保稅維修業務;浦東新區特定區域內的相關企業可以根據國家規定開展出口高端醫療設備的返境維修。維修後的醫療器械,應當根據其來源復運至境外。第九條浦東新區具備葯品商業化規模生產條件並且符合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生物醫葯企業,葯物臨床試驗階段申請葯品生產許可的,在承諾臨床樣品的生產條件與申請上市許可階段的生產條件一致的情況下,市葯品監管部門可以核發《葯品生產許可證》。第十條浦東新區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可以自行生產葯品,也可以依法委託葯品生產企業生產。經國家葯品監管部門核准後,浦東新區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可以委託本市范圍內一家以上符合條件的葯品生產企業生產。市葯品監管部門應當做好指導、服務,並配合國家葯品監管部門開展相關審查工作。

血液製品、麻醉葯品、精神葯品、醫療用毒性葯品、葯品類易制毒化學品不得委託生產,但國家葯品監管部門另有規定的除外。第十一條對國內尚無同品種產品上市的體外診斷試劑,浦東新區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根據臨床需要,可以自行研製,在執業醫師指導下在本單位內使用。具體辦法由市葯品監管部門會同市衛生健康部門制定。第十二條市人民政府在國家授權范圍內,可以批准浦東新區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進口少量臨床急需的葯品和醫療器械。進口的葯品和醫療器械應當在指定醫療機構用於特定醫療目的。

鼓勵符合條件的生物醫葯企業對臨床急需進口的少量葯品和醫療器械開展臨床真實世界數據應用研究,探索將臨床真實世界數據用於葯品和醫療器械注冊,推動葯品和醫療器械加快上市。第十三條本市按照國家有關授權,在相關區域內試點推動符合條件的浦東新區葯品和醫療器械交易平台開展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部分葯品和醫療器械業務。

市葯品監管部門應當結合浦東新區生物醫葯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在保證經營質量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優化葯品批發經營許可實施,滿足葯品現代物流需求。

7. 科技創新對上海發展第二產業的有利影響

當今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重點關注和爭奪的焦點。21世紀的頭二十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將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科技創新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導因素
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條件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迅速影響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中,科技創新不僅是科技產業的主要推動力量,也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導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原始性創新對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作用日益增強。科學與技術的結合更趨緊密,科學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的發展幾乎同步,原始性創新成果直接推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例如人類基因組、納米材料的成果,在中間成果的過程中迅速申請專利,有些就實現了產業化。
第二,隨著科學技術的交叉與融合,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更加依靠創新,前沿技術的重大突破呈現出群體突破的特徵,具體表現為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新的技術群及相應產業群的競相崛起,因此在單項技術基礎上的集成創新已經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例如,生物信息技術,就是IT和生物技術的交叉和融合產生的新技術。據專家估計,它的應用可以降低葯物開發成本30%,並使開發進程加快兩年,同時生物信息技術將會對食品、衛生、農林牧業以及信息產業產生巨大的影響。
第三,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不斷滲透,成為提升和引領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高新技術及產業發展有利於提升傳統產業的發展水平,加速了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一是主要體現在促進傳統產業的高附加值化,二是高新技術從傳統產業發展出新品種和新興產業,三是促進傳統產業裝備的現代化。據分析,近年來IT產業對美國經濟的貢獻率超過35%,1999年IT使全美製造業勞動生產力增長了6.4%。
第四,知識產權和技術標准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高新技術產業相對於傳統產業來說,經濟效益更多地取決於技術的創新和知識產權。技術標准逐漸成為專利技術追求的最高體現形式,並往往領先於產品的生產。例如,在互聯網應用前就先有了IP協議,在高清晰度彩色電視和第三代移動通訊尚未商業化之前,有關標准之戰就已經如火如荼。
以科技為動力,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各有關部門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依靠科技創新加速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科技工作為應對加入WTO帶來的挑戰,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個措施是提出並實施了人才、專利和標准三大戰略,提高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二是組織實施了12個重大專項;三是加強了產業化基地的建設,加速863計劃成果產業的集成;四是實施火炬計劃,加快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商品化和程序化。
科技創新為我國科技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發展動力,極大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迅速擴大,優化了我國產業結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總產值從1996年的6000億元左右增加到2003年的275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20%左右。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2003年達1103億美元,佔全國外貿出口的比重達到25.1%。
第二,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有所增強。主要表現在開始掌握了一批關鍵核心的技術,以龍芯為代表的晶元技術獲得重要突破,大唐電信提出的CDMA標准成為世界電信的三大標准之一,使我國擁有了科技產業標准。涌現出了一些知名技術企業,如聯想、方正等。據國家高新區的統計,2001年上億元的企業增加到1539家。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03年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8800億元,同比增長34%。
第三,產品更新速度加快,新產品開發成效顯著。2002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共開發新產品項目12000項,投入新產品開發經費167億元,增長了25.6%,高新技術產業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3416億,比上年增加88.8%,新產品收入佔全部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為23.4%,是製造業平均水平的一倍。
第四,高新區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大力量。2003年國家53個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700億元,工業增加值427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0%以上,高出全國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17個百分點;出口創匯570億美元,同比增長73%。目前國家高新區實現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已佔全國的50%以上,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
與此同時,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處於經濟全球化和發達國家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之下,面臨科技創新薄弱和競爭力不強等嚴峻的挑戰。
一是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企業主體地位亟待加強。2002年我國發明專利中國外授權佔到72.3%,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在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外國企業出口量佔到82%,占據了主導地位。企業研發能力薄弱,投入不足仍是我國高新技術發展的突出問題,我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研發投入平均佔33.6%,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同類企業的投入。
二是高新技術產品附加值低,關鍵技術缺乏。據調查,目前在一些高技術領域,我國企業掌握的關鍵技術還不到一半,由於高技術產業關鍵技術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少,因此附加值較低,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產值的比重一般佔30%以上,而2002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總產值的比重僅為25%。
三是高新技術產業面臨日益嚴重的知識產權壁壘。據有關資料顯示,在高科技領域,美國、日本擁有的專利佔世界專利總量的90%左右,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僅僅佔有10%。2002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企業因專利賠償的損失近200億元,2002年我國有71%的企業遭到技術壁壘的影響,39%的出口產品遭到技術壁壘的影響。
四是高新技術產業化鏈條不完善。研究、開發、產業化是創新鏈的關鍵環節,由於沒有有效的機制,技術發明人、投資人和政府部門不能形成聯動,致使出現高新技術產業投資不到位、政策不落實、專利實施少、生產規模小的現象。
加強自主創新,提高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21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科技發展的重大機遇期,也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期,要從根本上解決高新技術產業從質量向效益型轉變,從投資驅動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的問題,必須以科學的發展觀為主導,大力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
首先堅持以企業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強化企業在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中的主導作用。現代科技發展200年的歷史表明,重大技術的創新突破和產業化幾乎都是企業所為的。到目前為止,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鮮明特徵。在這一體系中,大部分科學家和工程師在企業研發,活動經費來自企業,。因此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必須以企業為創新的主題,以市場為導向,引導企業加大科研開發的投入;同時還要通過市場推動企業間的並購和重組,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不斷形成以產業配套的產業集權,加速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
第二,加強產、學、研結合,不斷完善高新技術產業鏈條。創新的終端是市場的回報,如不通過生產環節就無法實現創新目標,完整的創新鏈應包括研究、開發和產業化三大環節,加強產、學、研合作是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實現產業化的手段,也是建立健全產業化的模式。特別是在市場的創新活動中,要堅持以企業為核心組織產、學、研聯合創新。我們將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和充分利用政府資源促進產、學、研的合作,同時吸引金融機構參與,發揮各自的優勢,完善創新產業化鏈條,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技術突破和實現產業化。過去我們以科研單位為主體的模式應該轉變為以企業為主、為核心的組織產、學、研的聯合。
第三,深化實施以標准、專利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戰略。國際標准體系創新的能力不斷影響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利益格局和競爭能力,我們將加快制定國家技術標准政策,盡快實現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技術標准體系;同時增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能力,通過制定政策,鼓勵企業自主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提高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第四,繼續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集成資源,實現重點突破。國家將繼續從社會經濟與國家發展的需求中,以技術集成創新開發新產品、建立新產業為目標,從事原始型創新,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充分調動地方、部門、企業的積極性,合理運用資源。集中力量干大事,力爭我國在科技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並取得產業化,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競爭。
第五,促進高新區"二次創業",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的建設。53個國家高新區,十幾年來一直保持迅猛的發展勢頭,已經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重要發展的力量。面臨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形勢,科技部提出了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的口號,實際上就是建立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優化高新區的軟硬環境,使之自主服務。
第六,創造環境,擴大交流與合作,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政府一定要採取切實的措施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一是建立健全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投資政策、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鼓勵發展風險投資,形成技術與資本、互利互動的有效機制。二是堅持以人為本,完善高新技術產業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三是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高我國技術創新的起點、水平和效益。同時要改變產業發展過度依靠外來技術的局面,在重視科技與智力引進的基礎上加強消化與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高新技術的跨越發展。

8. 2019年0113上海申論(A):創新驅動與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內容。結合給定材料,以“創新驅動與追求卓越”為主題,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選角度,自擬題目;(2)觀點明確,聯系實際,分析具體,條理清楚,語言流暢;(3)總字數800—1000字。

參考文章:

創新驅動與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上海突出的城市品格。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上海市勇立潮頭,依靠科技創新走出了一條驅動城市現代化發展的新路子,邁上了卓越之路。可以說,創新驅動是追求卓越的必要條件,而為了實現更高層次的卓越,就需要強化創新。

創新驅動是追求卓越的必要條件。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科技創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第一驅動力,沒有創新的驅動,中華民族就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縱觀世界強國,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卓越成是離開了創新的。英國在18、19世紀領先於世界,是因為掌握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主動權,美國在21世紀領先於世界,是因為掌握了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動權。英國、美國在當時都成為了世界上最卓越的國家,為何?是因為技術創新。今天的美國依然是世界老大,為何?因為美國依然是世界上技術創新最發達的國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復興、卓越的成就需要創新驅動,而創新驅動有賴於每個城市、每個國人為之奮斗。

上海作為中國的東方明珠,經濟發展飛速,城市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來講,已經實現了卓越。這種卓越成就離不開技術創新。就拿張江示範區來講,張江牢牢把握科技發展大趨勢,貫徹執行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發展戰略,加強技術投入,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比如擁有自主知識產權15.6萬件,上市公司593家,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近5萬億元。這說明了——創新帶來卓越。但創新之路沒有終點,追求卓越也一直在路上。因為我們依然存在著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問題,中美貿易戰中我們被卡脖子的慘痛教訓警醒著每一個國人:在技術創新方面,必須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要在創新上追求卓越。此話該怎講呢?這句話意思是說我們要在創新領域掌握高精尖技術,比如量子技術、晶元技術、5G技術、人工智慧、生命科學等,要站在世界最前沿,領跑於世界。創新的領域和種類有很多,重要的是要把握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在關鍵領域實現卓越創新,就定住了發展的錨。在追求卓越創新方面,上海有得天獨厚的人才、資金、技術、政策等條件,應“鐵肩擔道義,鑽研高科技”,勇挑重擔,助推中國技術創新從“跟跑”向“並跑”和“領跑”轉變。

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卓越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我們追求卓越,前提是要追求技術創新,並敢於在創新方面追求卓越,爭創世界一流。如此,民族復興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