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外灘是什麼
是一個地名。
外灘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的黃浦江畔,即外黃浦灘,為中國歷史文化街區。
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外灘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成為上海十里洋場的真實寫照,也是舊上海租界區以及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始的起點。
外灘全長1.5公里,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面即黃浦江,西面是舊上海金融、外貿機構的集中地。上海辟為商埠以後,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開始在此雲集,外灘成為全國乃至遠東的金融中心。
天津也有外灘,稱為天津塘沽外灘。海河外灘公園是天津市於2003年綜合開發海河的龍頭工程,外灘高水平設計,高質量建設,是塘沽城市建設的一大手筆。於2003年2月開工,當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是集休閑、娛樂、購物、上鏡、美食於一體的景觀區,是天津濱海地區最大的休閑廣場。
(1)上海外灘已存在多少年擴展閱讀:
天津塘沽外灘,既有氣勢魂雄的建築架構,又有小巧別致的多組建築小品,這一切無不體現了設計者們的精心構思和高超技藝。漫步在海河外灘,可謂景中有景,景外有景、移步換景,在這里不得不提一下外灘的迷人夜景。
入夜,景觀效果燈,固定地面燈,移動掃射燈,建築裝飾燈,街面廣告燈,船上流動燈……萬盞燈火齊明,天上繁星,地上燈火,水面倒影,波光漣漣,燈、光、水、電高科技組合構成絢爛多姿的繁華燈光世界,其豐富的色彩和燈光變換令人目不暇接,如入仙境一般。
外灘坐落在海河「U」字形轉彎處,水面寬闊,波光漣漪,景與水交融,每個景區均有水系縈繞,瀑布、流泉、湖水、沙灘。遊人曾說過「河流是城市的眼睛」。塘沽因有海河而秀美,海河因有外灘而靈動;橋與河輝映,海河大橋和即將興建的提升式大橋近在外灘兩側,高架海河之上。
借景效果明顯,其適中距離與外灘十分和諧;動與靜結合,固定的建築群體雖為靜物,其造型所反映出的內涵卻生動靈活,蓬勃張揚,水上噴泉,大橋的起上落下,周圍的高樓林立,岸上的車水馬龍,河中船舶往來穿梭,無不展現現代城市生活的節奏和韻律,似一幅城市現代市景圖陳列於海河岸邊。
B. 上海外灘的簡介
外灘,位於上海市中心區的黃浦江畔,觀光的遊客必到之地。1840年以後,上海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對外開放,1845年英國殖民主義者搶占外灘,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搶占外灘建立了法租界。自此至20世紀40年代初,外灘一直被英科界和法科界占據,並分別被叫作「英科界外灘」和「法蘭西外灘」。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分別為它們的最高市政組織和領導機構。租界嚴然是一個主權區,西方列強以他們的方式經營、管理。建設租界,外灘就成了租界最早建設和最繁華之地。早期的外灘是一個對外貿易的中心,這里洋行林立,貿易繁榮。19世紀後期開始,許多外資和華資銀行在外灘建立,這里成了上海的「金融街」,又有「東方華爾街」之稱。
於是,外灘成了一塊「風水寶地」。在外灘擁有一塊土地,不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名譽的象徵。商行、金融企業在外灘佔有一席之地後,即大興土木,營建公司大樓。外灘的建築大多經過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國建築師在這里大顯身手,便面積不算大的外灘集中了二十餘幢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築,故外灘又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百餘年來,外灘一直作為上海的象徵出現在世人面前。
外灘又名中山東一路,全長約15公里。東面西臨黃浦江,西面為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風格各異的大樓,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的建築群。
黃浦江是流經上海市區最大的河流,她發源於澱山湖(今屬上海市青浦區),由東南至鬧行附近沿正東,於原陸家浜口(今南浦大橋附近)北折,從吳淞口注入長江。黃浦江以進入市區段的江面最寬,約為800米。由於黃浦江通江接海,受到潮汐影響,平均每天兩次有明顯的漲潮和退潮現象,一天內的水位落差可達4米以上,如遇天文大潮,水位落差就更大了。
在一百五十年前,上海僅是江南沿海的一個中等縣城,航運事業很不發達,人們沒必要,也沒能力在沿江修築堤岸,所以除東門黃浦江岸外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灘地,退潮時,江水聚滯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灘地,漲潮時,江水又沒過河灘。黃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由於江寬水急,逆水而行的船隻就須拉纖行走。幾百年來,纖夫的足跡就在黃浦江灘踩出一條曲折多彎的小道,人們稱之「纖道」,這纖道就是外灘最早的路了。
在上海的地名習慣用詞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作「里」,河流的下游叫作「外」,如今天上海人習慣把虹口港上的漢陽路橋叫作「堅虹橋」,把長治路橋叫作「中虹橋」,把大名路橋叫作「外虹橋」,就是根據橋所在河流的位置來取名的。同樣,今蘇州河入黃浦江口的第一座橋叫作「外白渡橋」,依次向里的橋也俗稱「里白渡橋」(今乍浦路橋)、三白渡橋(今四川路橋)。如以縣城為依據時,距城近的地方稱為「里」,距城遠的地方稱為「外」,今南市區的「里成瓜街」和「外成瓜街」;「里倉橋」和「外企橋」等就是以此得名的。
進入上海縣城附近的黃浦江在陸家浜出口處形成一個急彎,於是上海人就以陸家浜為界,其上游稱為「里黃浦」,下游稱為『外黃浦」。里黃浦的河灘叫作「里黃浦灘」,又稱「里灘」,外黃浦的灘地就叫作「外黃浦灘」,又稱「黃浦灘」或「外灘」。
根據上述,「外灘』它該指從陸家深至蘇州河的黃浦灘地,這原來是不錯的。清康熙二十二年,清軍收復了台灣,鄭成功之孫鄭克埃投降,標志著沿海反清武裝全部肅清。康熙二十四年(168年),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頒布了《馳海禁令》,即放鬆和放寬了從明初開始實行的禁止近海航運和貿易的「海禁」政策,中國近海航運和貿易又開始活躍起來了。位於中國南北海岸線中點的上海,是長江的出海日,又背倚中國最富庶的杭嘉湖平原,很快成為中國沿海的重要港口,與上海縣城小東門、大東門、小南門相近的黃浦江灘相繼建起了碼頭、堆棧、商行,從而促進了上海的城市經濟和建設的發展。大概在康熙四十年後,從陸家浜到方浜(今方浜路)的黃浦江灘地逐漸消失在不斷興建的各種建築中,從此,『外灘」的實際區域就是今方浜路到蘇州河邊的黃浦江岸。Bund in Shanghai's Huangpu river district, she is the landscape of Shanghai, Shanghai is the tourist must-see place.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many foreign-funded banks in the Bund establishment here has become Shanghai's "Financial Street" that "the East Wall Street," said. Thus, the Bund has become a "treasure-house feng shui." Owned a piece of land in the Bund, is not only a symbol of wealth, but also a symbol of honour.
外灘,上海的長廊,百餘年來,一直作為上海的象徵出現在世人面前。它是上海人心目中的驕傲,它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上海的文化,以及將外來文明與本土文明有機揉合、創新、發展的卓越能力。
外灘面對開闊的母親河----黃浦江,背倚造型嚴謹、風格迥異的建築群。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來在經濟活動領域對上海乃至中國的影響,使其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外灘的江面、長堤、綠化帶及美輪美奐的建築群所構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徵的上海景觀。早晨,外灘是人們的健身的場所;白天,它是繁華熱鬧的游覽勝地;晚上,則是情侶的戀愛天地。每當華燈初上之時,外灘各棟建築物上燈光輝煌,一座座猶如水晶宮似的,令海內外遊客贊嘆不已。
徜徉在這里,我們領略著上海母親河----黃浦江的風采,遠眺著對岸浦東陸家嘴地區的新姿,感受著綠樹花壇間大都市園林的別樣風味,享受著大都市少有的清新空氣和明媚陽光。
外灘城市雕塑群
城市的美應有三個組成部分:建築、雕塑和綠化。而城市雕塑又被稱為"城市眼睛",是美化城市的重要部分。外灘城市雕塑群由"浦江之光"、"帆"、"風"三座不銹鋼雕塑,位於金陵東路外灘綠色長廊中,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浦江之光"造型新奇,用豎向的水波和水珠形象組合,如五線譜上跳躍音符,以輕松歡快的旋律,奏著歌唱上海母親河黃浦江的樂曲。"帆"表現黃浦江上帆牆林立,船隊正駛向全國;帆與帆的連接,多曲線的漂動,增加了立體動感。"風"以銳角和鈍角、弧線和折線,褶皺波動表現改革東風勁吹,氣象萬千。
陳毅廣場
十里南京路盡頭的陳毅廣場,新中國第一任上海市市長陳毅的塑像昂然矗立。陳毅塑像坐北朝南,用青銅澆注,高5.6米,底座用紅色磨光花崗石砌成,高3.5米,塑像再現了陳毅同志視察工作時的典型姿態,顯示他一路風塵,勤勤懇懇的公僕形象,又有和藹可親,虛懷若谷的儒將風度。每逢周末,在塑像前都將舉行隆重熱烈的廣場音樂會。陳毅廣場湧泉:位於南京東路外灘,陳毅塑像南面。它的造型是外周正方,內圈橢圓的現代化噴水池。水柱隨著聲音噴射,時高時低,池底安裝了彩色的光源,夜晚隨著燈光的變換,條條水柱輝映出紅,藍,綠的光束,為外灘增添了瑰麗的夜景。
外灘觀光隧道
外灘觀光隧道位於浦西南京東路外灘與浦東陸家嘴東方明珠之間,是我國第一條越江行人隧道,全長646.70米,2000年底竣工。
C. 外灘的歷史沿革
2015年,外灘公園已經建成147年。
1881年4月5日,虹口醫院的華人醫生惲凱英等八人路過外灘,當想進外灘公園時,卻被門衛擋住。氣憤之下,他們第二天給工部局的總董韜朋(Thorburn)寫了一封英文信:「先生:我們都是租界的居民,而且是納稅人,想請問你有什麼條文規定中國人不可以進入公共花園?」1881年4月20日,韜朋的回信來了。他稱:「公園不大,不可能讓所有的中國人都進來游賞。門警曾得到過指示,只讓文雅的衣冠整齊的中國人進入花園」。同年4月25日,韜朋又一次回信,說「工部局並不認為中國人有進入花園的權利。」他說,工部局根據當時的英國駐滬領事溫斯達致上海道台的一封信做出的這個決定。溫斯達在這封寫於1868年6月20日的信中說,「這塊地方(公共花園)是給在上海的外國社區的居民作為娛樂場所或公園之用」。信寫了一個多月後,外灘公園於當年8月8日正式開放。然而當時的上海道台,對此並沒有表示出一個「不」字。其實,當時的上海,禁止華人入內的外國人專用場所,何止外灘公園。英國總會、德國總會等娛樂場所,從來都禁止華人入內,著名的跑馬場,從1850年建的第一個,到1854年建第二個,1862年建第三個,從來沒接受過華人做會員獨有外灘公園激起了華人的抗議?上海社科院副院長熊月之分析,這與外灘公園一開始宣示的名字「公共花園」有關。既然是「公共」的,是工部局修建的,它應屬於整個租界的居民共有,因為所有的居民都納了稅。而那些總會和跑馬場,都是會員制,所有權和經費來源都與此不同。在《上海園林志》的資料中披露說,當年修建外灘公園,經費來源於租界內的「公共娛樂場(俗稱跑馬廳)基金會」。而華人的抗議,無論來自民間還是政府,主要是從兩方面抗議:第一,公園佔用的土地還是屬於中國的;第二,公園建成後,維護的費用,也是來自工部局收的稅款。華人們的第一次抗議,沒有產生什麼實效。四年後,到了1885年,工部局打算擴展外灘公園。這下,華人們的抗議又來了。這次帶頭發難的是唐茂枝等8人。11月25日,他們聯名給工部局寫信:「中國人與外國人在使用公共花園方面遭受到不同的對待是令人不滿的,希望工部局想些辦法來消除這種招人怨恨的矛盾」。他們指出「工部局拒絕華人入園,僅僅是從種族方面來區別,這不管以權宜之計或國際禮儀作為理由,都是站不住腳的。」唐茂枝乃是怡和洋行的買辦,其餘七人,或是曾經的海關總翻譯,或是房地產富商,或是教堂牧師,總之都屬於「上等華人」之列。最感氣畢雹純惱的,是外灘公園連日本人和朝鮮人都可以進,獨獨中國人不能進!唐茂枝們一邊抗議,一邊也給出建議:可以給華人發券,允許部分「高層中國居民」入園。這次抗議得到了媒體的聲援,《申報》連篇累牘發表文章,抨擊工部局,上海的華商團體也為此聯名上書。壓力之下,工部局只得同意花園自1886年5月4日起有條件向中國人開放,讓華人憑券入園。每券限用一星期,據統計,在1889年那一年,共發了183張。但問題並沒有全解決。華人入園要憑券,洋人就不用,本身仍是不平等。但即使這樣,洋人還是嫌來的中國人太多了。在1890年,管理公園的「上海公共娛樂委員會」向工部局報告說,近一年,「申請入園的人逐漸增多起來……遲來的外國觀眾幾乎無立足之地」,報告還說,他們發現中國人在游園券上弄虛作假,更改券面日期。這時,工部局正准備在蘇州河邊第三肆猜次填灘造地,擴展公園。由於上海道的反對,最後,經談判,將蘇州河邊一片河灘改建為華人可以隨便進的「華人公園」。1890年12月,華人公園正式開放,比起外灘公園,華人公園(今已成為一塊街邊綠地)設備簡陋不少,環境衛生也差很多,清末,廣州荔灣居民抵制美貨的新聞畫《女界光明》。1905年,美國政協脅迫清政府續訂華工赴美,驅逐華工的《中美會訂華工條約》,在上海、廣州相繼爆發了抵制美貨及拒約運動。1928年華人手咐才被允許入園
上海外灘位於上海市中心區的黃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風景線,是到上海觀光的遊客必到之地。外灘又名中山東一路,全長約1.5公里。位於浦西,東臨黃浦江。
黃浦江是流經上海市區最大的河流,黃浦江源頭坐落在浙江安吉龍王山自然保護區內。由於黃浦江通江接海,受到潮汐影響,平均每天兩次有明顯的漲潮和退潮現象,一天內的水位落差可達4米以上,如遇天文大潮,水位落差就更大了。
上海外灘面對開闊的母親河----黃浦江,背倚造型嚴謹、風格迥異的建築群。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來在經濟活動領域對上海乃至中國的影響,使其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上海外灘的江面、長堤、綠化帶及美輪美奐的建築群所構成的街景,是最具有上海特徵的上海景觀。1995年被評選為「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觀」之一 。早晨,上海外灘是人們的健身的場所;白天,它是繁華熱鬧的游覽勝地;晚上,則是情侶的戀愛天地。每當華燈初上之時,外灘各棟建築物上燈光輝煌,一座座猶如水晶宮似的,令海內外遊客贊嘆不已。在一百五十年前,上海僅是江南沿海的一個中等縣城,航運事業很不發達,人們沒必要、也沒能力在沿江修築堤岸,所以除東門黃浦江岸外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灘地。退潮時,江水聚滯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灘地。漲潮時,江水又沒過河灘。黃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由於江寬水急,逆水而行的船就須拉纖行走。幾百年來,纖夫的足跡就在黃浦江灘踩出一條曲折多彎的小道,人們稱之「纖道」,這纖道就是外灘最早的路了。 在上海的地名習慣用詞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作「里」,河流的下游叫作「外」,如今天上海人習慣把虹口港上的漢陽路橋叫作「里虹橋」,把長治路橋叫作「中虹橋」,把大名路橋叫作「外虹橋」,就是根據橋所在河流的位置來取名的。
同樣,今蘇州河入黃浦江口的第一座橋叫作「外白渡橋」,依次向里的橋也俗稱「里白渡橋」(今乍浦路橋)、三白渡橋(今四川路橋)。如以縣城為依據時,距城近的地方稱為「里」,距城遠的地方稱為「外」,今南市區的「里咸瓜街」和「外咸瓜街」,「里倉橋」和「外倉橋」等就是以此得名的。
進入上海縣城附近的黃浦江在陸家嘴出口處形成一個急彎,於是上海人就以陸家嘴為界,其上游稱為「里黃浦」,下游稱為『外黃浦」。里黃浦的河灘叫作「里黃浦灘」,簡稱「里灘」,外黃浦的灘地就叫作「外黃浦灘」,簡稱「外灘」。
外灘位於上海的黃浦江畔。 它代表著上海的風景並且是一個上海的必須參觀旅遊目的地。 在19世紀後期,外灘的許多外資銀行在被譽為上海的「財政街」或「東方華爾街」的外灘建立了。 因此,外灘成為了鼓勵財政投資的場所。 由於外灘所富有的歷史價值,在外灘擁有一小塊土地不僅僅是財富的標志,更是榮譽的標志。
白渡橋至金陵東路的一段黃浦灘,因位於上海縣城廂之外的浦灘,被習稱為「外灘」。它是上海都市的最初輪廓線,曾被稱作黃浦路、揚子路、黃浦灘路,1945年改名為中山東一路。外灘原是一片荒蕪的淺灘,沿灘有一條狹窄的泥路,供船夫拉纖時行走。灘的西邊為農田,阡陌溝渠之間散布著星星點點的茅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英帝國主義在上海開辟租界前,首先劃定外灘一帶江面為其船隻的「下錨地段」。1845年11月29日,通過《上海土地章程》把外灘以西的830畝土地劃為英租界。此後,殖民當局便在李家莊(又名李家場,今圓明園路西南、北京東路近外灘的一段)建造英國領事館(今外灘33號中國旅行社上海分社所在地)。不久,英國領事館的南邊沿黃浦江一線,陸續出現沙遜洋行、仁記洋行、寶成洋行、旗昌洋行、天長洋行等洋行.臨黃浦江的纖道,1848年被改造成18米寬的馬路,並在馬路東側建造碼頭,堆棧、本行和船廠。1854-1941年間,出現十餘家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成為上海的金融中心,有「東方華爾街」之稱。外灘的房屋開始時都是兩層樓和三層樓。
D. 外灘的歷史
外灘(英文:The Bund;上海話拼音:nga thae),位於上海市中心黃浦區的黃浦江畔,即外黃浦灘,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成為上海十里洋場的真實寫照,也是舊上海租界區以及整個上海近代城沒猛市開始的起點。
外灘全長1.5公里,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面即黃浦江,西面是舊上海金融、外貿機構的集中地。
1943年起,外灘的正式路名為中山東一路。
上海辟為商埠以後,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開始在此雲集。
外灘迅速成為全國乃至遠東的金融中心,1943年8月,外灘隨交還上海公共租界於汪精衛政權,外灘也隨著上海結束長達百年的租界時期。
自上海開埠後,外灘就開始成為上海乃至中國的金融及貿易中心,也是舊上海資本主義的寫照,一直以來被視為上海的標志性建築和城市歷史的象徵。
與外灘隔江相對的浦東陸家嘴,有上海標志性建築東方明珠、金茂大廈、上海中心、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則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外灘矗立著52幢風枯拿橋格迥異的古典復興大樓,素有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之稱,是中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上海重要的地標之一。
1996年11月,國務將其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敏褲文物保護單位,
E. 外灘歷史多少年
外灘位於上海市中心黃浦區的黃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風景線,周圍還有位於黃浦江對岸浦東的東方明珠、金貿大廈等地標景觀,是去上海觀光遊客的必到之地。外灘自1943年起又名為中山東一路,全長約1.5公里。它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臨黃浦江,西面是由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燃仿納合壁式等52幢風格迥異的古典皮沒復興大樓所組成的舊上海時期的金融中心、外貿機構的集中帶,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群」。近年來上海外灘天幕的後方又被大帶新建的許多摩天大樓改變了不少。
F. 上海外灘建於什麼時間
上海外灘是上海租界區也是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發的起點。1843年前,這里還是黃浦江邊的一片泥灘。1844年起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英國人使用這塊地區作為碼頭,不久這里開設了怡和洋行等一批英資公司和美資的旗昌洋行。1848年在這里鋪築了馬路和加固了江岸。這條馬路的名稱(Bund)至今為止是西方國家對上海外灘的稱呼。
1868年今天的黃浦公園建立(當時叫外灘公園),這是上海最老的一個公園,到1928年外灘公園只對西方人開放。19世紀末開始,上海外灘漸漸成為租界區管理機構、銀行、旅館等建造它們的體面建築的地區。逐漸地租界初期在這里建立的比較矮小的建築被拆毀,新的豪華大廈起立。1928年7月1日外灘公園正式對中國人開放。到1930年代今天上海外灘的天幕基本上成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亮段唯多數這些建築都被國家或城市機構使用。到20世紀80年代為止上海外灘的外貌基本沒有多少變化。80年代末開始在上海建立了許多新的摩天大樓,有些這些大樓直接建造在舊建築物的後面(比如外灘大廈),與這些新敬培建築相比外灘的老建築顯得非常矮小,這深深地改變了外灘的相貌。過去直接在外灘江畔的碼頭全部被搬遷,江畔的防汛牆也獲得了修復和加固。此外在建造延安東路高架公路進入中山東一路的介面處時將過去客運碼頭的鍾樓整個地向南移動了約50米。在外灘的最北段蘇州河注入黃浦江處還建造了一個人民英雄紀念塔。一些大樓後來又被出租給外資燃仔或國有的企業公司。近年內關於上海外灘建築群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建議引起了一些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