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話涼涼怎麼說
擴展閱讀
杭州特色民宿一般多少錢 2025-05-22 19:02:28

上海話涼涼怎麼說

發布時間: 2023-04-15 20:34:25

❶ 顧湘 住得很遠的人

對於這幾年的顧湘,大眾有兩種想像:她遠離城市,躲避社交,隱居世外桃源;她獨居鄉下,忍受寂寞,生活簡朴。

但這都不對。

在《人物周刊》楊楠的專訪中寫道:人物報道中,有一種有效的寫作思路:抓住一個人心中強烈的願望,寫出願望所驅使的選擇和行動,寫出行動所遭遇的困境,寫出其實現或者無法實現某個目的。

面對作家顧湘,這個思路失效了。顧湘沒有什麼強烈的願望,她遇到艱難的阻礙,就主動繞開。

人生本沒有非做不可的事,所以她是自由的;人生也罕有不可失去的,所以她是輕盈的。

如果自我物化是現代社會每個個體需要承受的普遍命運,那麼顧湘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保留自我的圖景,目前來看,反抗得還算成功:繞過艱難無望的,迎擊值得迎擊的,一切皆出本心。

趙橋村

我住在這里,只遠了一點兒(距離城市中心20公里),跟自然的關系就變得比以前要密切很多,天氣清晰而鮮明。

——《趙橋村》

2014年6月初,顧湘住到了趙橋村。毋庸諱言,上海城裡房子小、成本高,不如住回鄉下的三層老屋。大城市躺一天的成本,鄉下能躺三天,這就是賺到。

她成了朋友口中「住得很遠的人」。這里靠近長江入海口高毀,面對崇明島,倒也不是真的很遠。通了12號線後,40分鍾從南京西路(上海城中心)到申江路,再從申江路打車四公里,就能到趙橋村。上海多以城市名命名道路,但越靠近申江路,地鐵報出的路名越有氣勢:愛國路、復興島、巨峰路。

我們去趙橋村找顧湘玩。她指著家門口的白玉蘭說,去年台風颳倒了右邊那棵,枯枝敗葉後來被村民收走燒火。活下來的那棵白玉蘭太過茂盛,遮住了三樓的視線,她舉起一米多長的樹枝剪刀,咔斷樹枝。你來試試,很好玩的,她同我們說。

她認識村子裡的每一隻貓,這只是那兩只的媽媽,那隻生來跛腳,還有一隻孤零零的,是房屋拆遷後被主人落下的。她是村子裡唯一會說上海話的青年人,老人們都喜歡她。在村子裡繞一圈,她推辭了玉米,收下了柿子。

顧湘日日在村子裡逛來逛去。對門沈阿姨家的菜園很美,四季不同,最近綁著南瓜藤。她遛去看人勞作,認識了莊稼。她說田間風貌變換更迭,黃瓜種好種扁豆,扁豆種好種豌豆源念,戚裂備毛豆種好種蠶豆,收蠶豆時種毛豆,稻種好種麥,麥種好種稻。常識念起來宛如歌謠吟誦。

穿過莊稼地,走過樹林,她帶我們去找白鷺,還有夜鷺和綠鷺,大一些好像是丘鷸。是蠻好玩的哦,顧湘好像在同我們說,又好像不是。

在村子裡住了四年多,顧湘在去年寫完了三萬多字的隨筆《趙橋村》,發表於某家媒體上。而後多家出版機構的編輯上門談出版,只有「理想國」書系不要求她加字數,她就把版權簽給了對方。

所有能寫的都寫了,這個村子的四季、村裡的人、村裡發生的事,已經寫完了,多一個字都是虛假。

今年夏天,搭著顧湘的畫,《趙橋村》出版,距離她上一本《好小貓》相距八年。

顧湘生於1980年,13歲開始在《中外少年》和《萌芽》發表作品,19歲出版第一本書,19歲又出了第二本書。

在她眾多的讀者中,有一位後來也出了書,並且比她更加有名:郭敬明。若你讀郭敬明的處女作《愛與痛的邊緣》,你或許會以為二人很熟,雖然他們素未謀面。郭敬明直言顧湘是他「比較喜歡的女孩子」,又說,「在人聲喧嘩的場所,我找個角落安靜地看書。這個習慣是被顧湘教出來的。」或者,「這是我喜歡的情節,也是顧湘喜歡的。」他從顧湘那兒習得了一些句子,比如「很多我們以為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事情,就在我們念念不忘的日子裡,被我們遺忘了 」,直接用在了自己書里,成了流傳網路的郭敬明金句。

那都是顧湘小時候寫的東西了,她現在不好意思回看。只不過到今天依然會有人說,顧湘是郭敬明念念不忘的女作家。

2015年再版小說《西天》時,顧湘說天哪,回看當年,這書多麼幼稚做作,用詞用得一個鋪張,又驚又臊,不忍看。

差不多在2007年出版《為不高興的歡樂》之後,顧湘的文字看上去有了一些明顯的變化:壓實了。行文從新奇瑰麗變得簡單朴實,情緒也越加克制。她文字的信息密度依然很高,但從形容詞變成了名詞動詞,讀起來清晰明了。比如寫釣魚,顧湘要去了解各種細節。「釣魚的花頭也蠻多的,白天、下午、晚上釣魚都是不一樣的,季節、地點,還有真餌和假餌,區別很大。」比如她在《趙橋村》寫道:

還有一回我看到路邊一大高高的蓬灰色濃煙時已經到了跟前,暗暗叫苦,車騎不出去就只好吸氣了,結果發現只是燒豆箕和草葉的氣味,比起老在聞的人造垃圾味,簡直覺得香。我說「鄉下人愛燒東西」是簡化了的和有誤差的,「鄉下人」平時燒樹葉、曬乾的麥秸、豆萁、玉米芯、玉米稈(當燃料)和木柴,煙都不算壞。

最近的兩本書《好小貓》和《趙橋村》,寫的基本都是真實的事。顧湘說可能是年紀大了,不比年紀小的時候熱情大情緒濃,那些濃妝艷抹的句子能自己蹦出來,活躍得很。現在句子都比較冷靜,不太蹦,要顧湘勸一勸它們才能出來。

怎麼勸?

「就是坐下來和他們談一談,然後對趙橋村的觀察,就慢慢出來了。」

我們沒找到白鷺,決定去找水喝。趙橋村只有一家小雜貨店,最近生意不太好,拆遷帶走了老闆的老主顧們。小店老闆送過顧湘稀罕物件。他見顧湘收過快遞來的書和雜志,便問她有沒有書可以借來看。

我借了他不少書,大都是我不怎麼喜歡的、沒打算保存的。他看書的速度挺快,幾天能看完一本,我去買菜時還給我,我再拿一本給他……這樣半年多以後,春節時的一天,我給了他一個粽子,沒想到他從抽屜里拿出一個筆記本給我,裡面是他寫的小說,給我帶回了家。「他經營著一家小賣鋪,待人熱情,為人善良,做人做事都公道,他深知只有勤奮才能致富,生活對於他來講:重要的不是凱旋而是戰斗。

我們來到了鄉下

我喜歡我住到這里以後認識的它——勤勞而沒有太多的進取心,沒有一點虛假的浪漫,也不凄苦艱辛。——《我們來到了鄉下》

對於這幾年的顧湘,大眾有兩種想像:她遠離城市,躲避社交,隱居世外桃源;她獨居鄉下,忍受寂寞,生活簡朴。

這些都不對。來自城市的凝視,給大眾目光下的「顧湘」貼上了標簽。誰說她是中國的E·B·懷特,她就要補一句,E·B·懷特也沒有擺出隱居的姿態,他是入世的。

她反復強調,在趙橋村生活和在城裡沒有什麼區別。她沒有隱居,她有許多朋友,和村子裡老人關系也不錯。她不種菜,也沒有追求自耕自給的志趣,「務農頗需辛勞,毋庸多做幻想。」

她才沒有簡朴得寡淡。她買許多淘寶,不少便宜好貨:30塊的睡衣,很柔軟,超滿意;20元一大包的切絲海苔條,不用吃四片就扔一個包裝袋,夠環保;一百來塊的外套,兩個顏色都喜歡,都買。

在趙橋村,顧湘的作息跟隨大自然。夏日享受綿長的白天,冬日隨著日落而息,睡上十多個小時。她還學會了和小動物共處:老房子太老了,幽靈蛛或是其他她不知道的小生物,曾在這里築起了巢穴。像詩寫的:伊威在室,蠨蛸在戶。

躺著看書,很開心的;醒來看見太陽升起的紅光,很開心的;被鳥叫醒,很開心的;家裡來了一窩燕子,貓更開心。一分鍾里,顧湘說了四次開心。

有人反復同你說很開心的,你也會感到開心的。她的語氣輕巧又溫柔,因為這開心理所當然。

人為什麼不能選擇一種輕松如意的生活?像伊壁鳩魯說的那樣,智者總是選擇容易的生活,而心靈的快樂比肉體的快樂更簡單。

幾年前與領導的一次爭吵後,顧湘決定辭職;城裡的房子小、生活貴,她就搬來趙橋村。

明知前路艱難,何不繞開?顧湘不同意有媒體說她這是「逃避」,她說自己是主動選擇了其他的路,也是條好路。辭職後她給凡客設計過T恤,也做翻譯。「他們給很多錢的,」顧湘說。「很多錢」指的是10萬一年,夠花,還能存下一些。「我只要勻速前進,就不需要克服摩擦力做功。」她說。

人生沒有什麼非做不可的事情。書不是一定要寫的,顧湘腦海里有許多故事,自己想想就很開心,寫出來是給別人看;婚也不是說不結,結也可以,不結也可以,和男友現在就很好。

幾位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他們曾是文學青年——同我說,他們年輕時候都很喜歡顧湘,不僅僅在於她的文字天賦,更因為她的世界觀和其他人都不一樣。

上世紀末在論壇上連載《西天》,19歲的顧湘把《西遊記》重新建構成了一個關於記憶的故事。取經途中,師徒四人有時不知為何行走,甚至會忘記自己是誰,龐雜的記憶不斷考驗他們。她說悟空本有容身之所,偏偏待不住,要出來,一出來就成了孤兒。她寫四人見到了佛,取到了經,可又覺得哪裡不對不好。就這樣?然後呢?回到一路走來的那個世界么?

無論《西天》還是《趙橋村》,顧湘說有一點是不變的:「我始終是一個很想反映我自己內心的人。」

顧湘同人講了幾次:我不是梭羅那樣,梭羅的書有一種「人應該怎樣生活」,別人怎樣生活都可以,我這樣生活就可以了。

她有一種樸素的常識:房價不該如此之高,企業不該徵用一個人的全部身心,人不需要那麼多的錢財。活路應該很多,人不應該被逼死。

所以繞路就是一種反抗。

顧不厭有一種企圖吸納宇宙萬物的興趣和使之全部化為烏有的天性,抽空了以她為中心的世界。——《顧不厭》

為了多賣幾本書,顧湘在2011年注冊了微博,吆喝買賣。微博名叫「顧不厭」,出自她的一則同名短篇。故事裡,顧不厭是「我」的姑姑。顧湘沒有姑姑,顧不厭就是她自己。顧不厭有一種對宇宙萬物的興趣,對什麼都不厭。

走在趙橋村的主路時,顧湘突然驚叫了一聲,說你看,居然有這么大的蜈蚣。那隻被軋過的昆蟲已經混沌不清,顧湘說看這身節的印子,一定是蜈蚣。她的大腦在那刻有一場風暴,卷出這蜈蚣的生前。

十七八年前,顧湘在俄國留學,旅經亞速海。海面上漂浮著蜜蜂的屍體,她在隨筆里想像這蜜蜂溺水死去之前,曾怎樣低空飛行在一場晴空萬里下面的暴風雨中。她寫道,「無線電訊號中斷,儀表盤被驚濤駭浪擊碎……它從容地觀察和思索了自己的境況,隨後便以每小時40公里的速度進入海水,像撞上一堵高牆一樣。」

她認識很多植物和動物,好翻動植物圖鑒,最近新買的兩本書是泰國植物圖鑒和鳥類圖鑒,最近看完的書是《水的密碼》,一本新出版的水博物書,能帶人從花園里的池塘一直走到太平洋。

她寫過一個短篇,就叫《鯨筆記兩則》,寫了一份鯨的自殺報告,配上了一張自製的說明圖,附上煞有介事的腳注。她剛到趙橋村的季節,茶翅蝽活躍,在燈管上啪啪亂撞。夏的後半場,是黑皮蠹的成蟲,繞著燈沒完沒了地旋轉。顧湘寫道:

蟲到底為什麼要往光亮處飛?這個習性在大自然里是怎麼來的?有什麼用?我有點疑惑,隨即找到一個說法:……昆蟲與光線保持固定夾角飛行就可以飛成直線,調整角度就改變方向。但燈光都是點狀光源,光線變成了放射線,飛蟲飛行路線與光線夾角保持為銳角時,就會由螺旋形路線最後撞進光源。這可以解釋它們總是旋繞著撞上而不是直線撞向燈火的。如果那個夾角是鈍角,它們就會遠離光明,由於它們在黑暗裡,所以我們沒看見。

顧湘感興趣的事情太多了,除了自然,還有人類的奇思妙想。

她最近買了一件16支絲光棉上衣,平淡無奇,但她想知道16支絲光棉有多厚。她買過抹上去涼涼的身體乳,沒什麼用,就是想知道廣告里說的很清涼,到底有多清涼。她還買過羅納爾多宣傳過的瘦臉工具,想知道這東西使用起來能有多奇怪:一根長棒,咬住中間,上下擺動腦袋,使兩側槳翼擺動起來。買來咬了三分鍾,太疼,扔在一邊,目前不知去向。

顧湘也是畫家,在《顧不厭》的插畫中,有圖鑒般的薺菜、牛筋草、馬唐、鐵線草。她在其中寫:「無聊並不緣自於沒完沒了、永無止盡,而是你知道有件事等在那裡卻遲遲不來,而它敗壞了你的時間。」

因為人終要死亡。人會死這件事,會導致活著都有點沒意思。彷彿你握著一手好牌,面對著無盡的大千世界,可這牌都不讓你打完,這世界都不讓你看遍。

更糟糕的是,死亡可能很快就會到來。去年顧湘第一次經歷相熟的好友猝然離世。去世前,好友因為胃癌變成一個很瘦的人,難以相認。「當時已經覺得他好像喪失了很大一部分生命,哪怕不知道他後來會死,也覺得他身上很大一部分是沒有了。」朋友去了廣東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再聽到消息時,人已經沒了。

2017年末,顧湘失去了一公分肺葉,肺部毛玻璃結節。她在上海市肺科醫院的專家牆上,隨機選了一個主刀醫生:靠前的老專家一定很忙,不如找個靠後的青年醫生,年富力強。

「剛發現給我開刀的醫生是那個在《CHEST》(編者註:《CHEST》為美國權威胸外科雜志)上發表那首寫霧霾和毛玻璃影的詩的人啊。」顧湘發微博說。

做完手術後,她不太想「死」這件事了。准確說,是人很快就要死亡這件事。顧湘三五歲時,跟爸爸睡午覺,看著爸爸的背影,心想天啊,爸爸以後要死了,我也要死了。她被那種恐懼震懾了,持續多年。

顧湘變積極了許多。只要活著就很開心了,所以每一天都是開心的。

辭職令人開心。做報紙編輯時,顧湘說自己的工作就是每周把一疊廣告偽裝成報紙。她甚至曾經杜撰過一場展覽,在文化版上寫了整版報道,無人識破。當編輯還不錯,就是媒體的時效性要求讓她討厭。這意味著顧湘的日程要跟著新聞熱點,每一個突發新聞都可能打碎她的生活安排。

所有沒有按照自己意願度過的時間都是浪費。如果人可以永垂不朽,那顧湘不在乎上班耽誤些時間,但生命有限。

所有按照自己意願度過的時間都不是浪費。看書一天,寫作一天,躺床上一天,打游戲一天游戲,那都是美妙的一天。

六歲時,顧湘寫了一張「格言」:人要勤勞、大方、忠誠、想得開。這是小顧湘自己的想法,要妥帖收藏。

好小貓

摸貓是對養好了一隻貓的重賞,都是好貓,也各不相同,有的厚,有的薄,有的格外油滑,有的松軟。每隻只有真的摸到才會由衷地贊嘆:啊,原來是這樣啊。

——《好小貓·手感》

顧湘在清邁買了房子。清邁房價低,60萬買了個帶花園的兩層小樓。我問她,「別人都選發達國家去定居,你去泰國是不是走了下坡。」

「沒,」她答得斬釘截鐵,「我不太看重那種虛假的東西。」

「那真實的是什麼?」

「真實的東西就是兩層小樓,你在上海只能住個一室戶,在清邁就能過得好許多,這不就是很真實的東西嗎?」

顧湘研究過了,三千塊就能在清邁過得很不錯。「一個月三千我總能賺到的吧,」她說。

我問她,「你到底是從哪兒搞來這些門路。」她說「一直留心著呢,大學畢業後就在想,有什麼輕巧地混日子的方法呢?」

顧家曾經是趙橋村的首富。然而顧湘的爺爺沒有給村子修一座橋,一位姓趙的修了橋,所以趙橋村叫了趙橋村。顧湘的父親是個富二代大少爺,有錢有閑,以文化藝術修養身心;聰明通透,高考成績上海市第二。

80年代時,父親不工作,養花弄草,愛好攝影、看戲、聽音樂。熱愛自然這件事,是父親教給顧湘的。半夜家裡曇花開了,父親把顧湘叫起來看曇花,人家魚塘水抽幹了,父親帶她去挖點塘泥上來種種花,天好的話就一起去放風箏。

不過,父親很快變成了窮人——在分家產的環節,他敗得徹底,分文未得。

過了十幾年,父親已經漸漸適應了窮人的生活,但他還是保持著大少爺的生活習慣。「他好像一直蠻開心的,有很多的朋友,他喜歡跟人家玩。前段時間枇杷熟了,他給枇杷樹罩一個網,以免被鳥吃掉。」顧湘說。

輪到顧湘,她得多操心幾分,才能讓自己過上這樣怡然輕盈的生活。對於清邁的生活,顧湘期待得很。她家裡放著的一些傢具小物件,比如椅子腳套,那都是准備帶去清邁的。

但看起來,去清邁遙遙無期,因為顧湘要陪著自己的兩只貓。兩只貓年紀大了,擔心長途旅行會出事,顧湘不敢帶走。

生活里不可失去的,就是這兩只貓了。

顧湘畫了很多貓,有人要買,她不想賣。畫不比書,每張賣了就沒了。她畫的是自己的生活,捨不得賣。

她寫了一本《好小貓》,看似寫的是貓,其實寫的是人,或者說,理想中的人。她說小貓,我們被有毒的環境、嘈雜平庸與惡圍困了,但我們都是有靈魂的東西。

小貓有著自給自足的圓滿的精神世界;小貓都愛看風景;小貓身上的香味是無憂無慮的動物才會有的氣息;小貓生來自由、聰慧、好奇、敏感、野心勃勃;小貓從未被馴服,它秘密保存著所有天性和能力。

有一回小貓生病,顧湘要工作,就送它去住一個白天的院。下午醫生給她電話,說小貓太厲害了,拚命頑抗,弄彎了兩個針頭,她必須前往協助。顧湘抱著小貓在醫院吊瓶時,看著旁邊生病的狗,乖巧地趴在一旁,主人還沒走遠,就叭嗒叭嗒舔起醫生的臉。「我坐在一旁看著,心裡愛極了小貓。」顧湘寫道。

顧湘習慣性遠離群體,比如加入作協,她擔心自己或要面對違心的人際關系;她本能地躲避有強烈意志的事情,比如一定要寫出名著。特別用力去做一件事,很有可能損害自己生活的姿態。

在趙橋村,顧湘有時吃鄰居送的菜。她想,原來人只需要一小塊地,就能產出豐富的食物,自給自足。人離自然越近,就越可能減少對外界的依賴。

翻譯是顧湘目前最喜歡的賺錢方式——寫作不是工作,是本心所向——因為翻譯是獨立的,是依靠自己勞動完成的,是自由的。

剛養貓的那年,到天冷時顧湘忽然感到傷心,因為很窮。過去她也很窮,會有幾天發愁,不過不會傷心。但她覺得有些時候——比如小貓重傷時,她不該那麼窮。她本不想養貓,只是養貓有如生而為人:一個偶然,既成事實,只能接受,拋棄不能。

為不高興的歡樂

要提醒的一點是,布高興是一個科學家,他一生致力於某一類科學——地道的,無爭議的。鮮有人正視這個。

——《為不高興的歡樂》

在上海一所知名大學的校圖書館里,顧湘的作品附近緊挨著顧漫、顧西爵,《遇見最美的你》《微微一笑很傾城》等等;也是在這所大學的中文系閱覽室里,顧湘左右兩側是古華和管樺,前者寫就了《芙蓉鎮》,後者是《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的詞作者。

我們隨顧湘穿過趙橋村的一片樹林,她指了指那些奇形怪狀的廢棄物說,村子裡垃圾很多。村對岸建了汽車城,汽車變得和垃圾一樣多。然後垃圾也越堆越多,風一刮,整個高地上都是垃圾,壘滿垃圾的路口,永遠飄著垃圾焚燒後難聞的氣味。白鶺鴒都不來了。

「鄉下環境好哦。」「不太好,垃圾很多,都是廠了。」「鄉下空氣好哦。」「不好的,鄉下人很喜歡燒東西,還有很多城裡不能開的車,排放不合規定。」平時常常這樣回答對鄉村生活的誤解。在家裡,常常到了傍晚就有燒塑料味似的煙涌進窗戶,有時半夜空氣嗆人。

「……總是被人類的生活震驚,並感到一陣虛無。」顧湘寫道。

長大了,明白大人說的與時代相關是什麼意思。或許因為網路資訊爆炸,也或許就是人長大了,她越發關心社會新聞,就好像三十年目睹怪現象。她記得2005年有個老太太赤裸攔住沒收自己車的交警,那年還有一隻沈陽的老虎被餓死了。她曾經有個本子專門記錄新聞,沒幾天就發現這樣的事情太多了,層出不窮,記不完。

寫與時代相關的東西,寫未來看起來也是有用的東西,這都是值得寫的。如果能成為歷史的底稿,那真是一件大好事,時代過了總有人需要算總賬。

她對真實的故事興致盎然,無論古今。她想寫北宋時的大南國皇帝儂智高,寫戰爭和變動的邊境。

儂智高這個人很有勁的,有人說他是越南人,有的說他是中國人,有人說他是反賊,有人說他是起義,都簡單粗暴。這都是別人的角度,是宋代朝廷的角度,或者今天廣西文化宣傳的角度。那他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顧湘喜歡模糊復雜的人。比如儂智高,還有他身邊那些人,不入流的讀書人,從中原被貶謫來的官員,還有腐敗的地方官等等。

有企圖吸納宇宙萬物的興趣的顧不厭,揪著任何一個細節都要追根溯源,像是史學專門史的治學。說是想像的故事,可為了寫一個幫助儂智高的落榜生,顧湘要去查當時的考題,了解當時的考官是誰,喜歡什麼樣的作文,還要替考生編一篇作文。

工程量浩大,這部小說的寫作觸礁了。

讓我們說回死亡。人生短暫,下意識地就會創造一些你留在世間的殘影,並非指望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什麼,而是下意識的。就像在岩壁上畫捕獵的那些人,他可能就是覺得今天打了一個野牛超開心,很想把它記下來吧,顧湘這么說道。

是俄羅斯教會了顧湘,物質生活可以貧乏,精神世界必須豐饒。

本科畢業前,顧湘手上的稿費攢夠了讀書的錢——去俄羅斯留學性價比很高,顧湘至今還會這樣推薦——顧湘喜歡俄羅斯的一片蒼茫,保留著粗糲和原始。莫斯科國立大學的建築好看,就算天天在建築里轉悠都很劃算,顧湘這么想。

她乘火車穿越遼闊的歐亞大陸,山不見山,大海無垠。伏爾加河水一處比一處更藍,斯大林格勒戰役博物館是她遇到最好看的博物館之一,她喜歡在圖拉跟人問路:請問博物館怎麼走?這博物館說的是托爾斯泰的宅邸。

俄羅斯經濟狀況不好,小賣部里遇到的老太太說你能不能幫我買個麵包。學生們吃得簡單,就幾件衣服來回換。

那三年沒吃沒喝還很窮,但顧湘說那三年太快樂了,她體驗到人的質地,和生活的可能性。她同俄語老師熱烈地說納博科夫,又突然討論起聖彼得堡;她在河邊看到一位年長的婦女望著金色的夕陽流淚,婦女同她說,這就是神在世界上的顯示,令人感動;她在火車上聽到幾個陌生人因為討論哲學迸發出火花,不僅哲學還有社會現狀、人生意義,甚至是數學;她突然被人問,你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怎麼看,她還沒來得及回答,對方就說,只有神是值得討論的。

人是可以這樣生活的。在俄國,每個人生活都很簡單,都沒什麼錢,但他們不以為意,就成天琢磨這些,琢磨這些亂七八糟的,沒什麼用的。

顧湘寫了《在俄國》,在第一頁,她引用蓋伊·C·范德海格:

「在這個國度,書中人物可以相互問這樣的問題:為了幸福,我該如何生活?什麼叫美好?人為何受苦?人該做什麼?」

❷ 上海話天氣很冷,叫yin怎麼寫

這個字就是陰,四聲,涼的意思,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❸ 上海話涼干怎麼寫

上海話涼乾的意思也就是將衣服或者其他物品晾乾或者風乾的意思,涼干寫成書面化就是晾乾或者風干。

❹ 上海話太冷了怎麼說

上海話太冷了說郎來來。在上海話中,形容冷也有很多生動的說法。比方講冰冰瀴,一般指摸上去非常涼,而很冷在上海話中可以稱為石石冷或者邪氣冷。上海話里,講冷,有各種各樣的講法,冷勢勢、冷絲絲、冷灑灑、冷秋秋、冷森森、冷疏疏,冷刮刮,冷切切。

方言的重要性

方言所體現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話無法比擬的,例如東北方言,其簡潔、生動、形象,富於節奏感的特色,與東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當吻合,山西的方言最大的特點就是保留入聲,聲調有極其復雜的變化。

語言文化遺產有特別重要的保護價值。這首先在於語言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雙重屬性,它既是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其本身也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語言是特定族群文化的重要部分,體現著一個族群對世界的基本認知方式和成果,通常被當作構成一個民族的標志性元素之一。

同時,語言作為其他文化的載體,承載著一個族群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積累的大量文化信息。在中國,各少數民族語言的存活是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基礎,漢語的各種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也是普通話健康發展的資源和保障。

❺ 請問上海話"好清涼"是什麼意思呢

是不是你穿的滿...短的?
大媽可能看你露的滿多飢巧的,就覺得穗肢粗涼快了~~~~不過猜鎮應該沒有覺得不合適的意思

❻ 上海話從一到十怎麼讀的

1-iₔ(音標),2-梁,3-say,4-si,5-n(音標,後鼻音),6-lu(音標),7-切,8-b^(音標),9-救(念第一聲),10-sₔ(音標)

❼ 求十句經典上海話

No.10老克勒
「克勒」源自英語單詞:carat
(鑽石等的重量單位--克拉)、color、classic
後來引申為時髦的、衣著光鮮的,
現用於形容上海小資人士。
例:定製西裝就是上海老克勒們最耀眼的時髦標志!
No.9差頭
源自英文單詞charter(出租、包車),
是"計程車"的常用口語說法。
例:上班要遲到了?拉差頭去!
No.8洋涇浜
洋涇浜原是上海的一條河浜,即今天的延安東路。
所謂「洋涇浜英語」,
是指那些沒有受過正規英語教育的上海人說的英語,
意思可以理解為:不標准!
例:那個人英語說得好洋涇浜哦!
No.7軋山河
上海話讀「噶散戶」,來自英語單詞「gossip」,
閑聊、聊天的意思。
例:王奶奶又在院子里和老夥伴們噶散戶。
No.6香面孔
這是情侶間的小甜蜜,吻臉頰的意思啦!
例:這個電影太甜蜜,裡面有好多香面孔的鏡頭欸!
No.5老麵皮
但也是生活中很常用的一句口語。
原指長不大的孩子,現在用來形容一個人厚臉皮!
例:到別人家裡吃飯,不要客氣怕難為情——
麵皮老老,肚皮飽飽
No.4混腔勢
來源於英文單詞chance,機會
混槍勢就是混機會,也引申為渾水摸魚,等等。
例:這個人一直在混腔勢,其實什麼本事都沒有。
No.3窩色
來自英語單詞worse,
意為心情很不好、很郁悶的,
跟上海話另一個詞「吼嘶」一個意思。
另外,它跟大家很熟悉的"伐開心"也是同義詞!
例:小編辛辛苦苦碼的稿子居然沒保存?!
心裡老窩色額!
No.2門檻精
「門檻精」源自英語中的「monkey」,猴子。
猴子給人的感覺就是精、聰明
因此,門檻精就是形容一個人精明的意思啦!
例:這個小娃娃一點都伐肯吃虧,門檻真精啊!
No.1腦子壞脫了!
按字面理解的意思就是——智商已下線。
用於開玩笑、自嘲、或其他多種場合,
也是生活中非常常用的一句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