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32年的淞滬抗戰持續了多久
一二八淞滬抗戰(1932年1月28日~3月3日)。
「一二八」淞滬抗戰打了三十三天,日軍增兵達五個師團,八萬多人,十九路軍和義勇隊,加上後來加入的第五軍抗敵者,最多時不過四萬人;日軍裝備飛機、軍艦、大炮、坦克等應有盡有,防衛能力占優,十九路軍武器只有長槍、機關槍和手榴彈,官兵鬥志和野戰經驗占優。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缺塵腔役。但最終結果這場戰爭沒有贏家,而對於中國人來說,「一二八」抗戰的意義重大,影響非常深遠。
(1)上海抗戰如何堅持三個月擴展閱讀:
淞滬會戰,中國雖然戰敗了,但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爭取了時間。同時它讓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政府的立場: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將其領土一塊一塊地征服伏衫侵吞,兄談也證明了中國絕不會向日本投降。
在淞滬會戰驚心動魄的三個月當中,全中國上下凝聚出了一個共識,就是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國「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亦絕不終止抗戰。」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整個民族決心以全面的犧牲來面對歷史危機的挑戰
❷ 淞滬會戰持續了三個月 是有什麼目的嗎
七七事變之後,蔣介石在上海採取了主動反擊的策略,發動了淞滬會戰,在這場戰役中,中國和日本兩方投入了非穗純運常大的兵力,共計約有一百萬人,死傷人數也非常多,成為整個戰爭時段最慘烈的戰役。這場戰役前後持續了三個月的時間,這個時間也並不是什麼巧合,那麼,持續三個月是有什麼樣的目的呢?
之所以選在淞滬另闢戰場,是因為在華北中國軍隊毫無勝算
淞滬會戰是中日開戰以來的第一次大型會戰,且由中國方面主動發起。當時國民政府與蔣介石為何選定上海與日軍開戰,又不斷擴大戰爭規模呢?
七七事變後,日本不斷從朝鮮、本土向華北增兵,當中國駐屯軍改編為華北方面軍時,總兵力已有8個師團,這還不包括原駐屯軍混成旅團和加入察哈爾作戰的兩個關東軍獨立混成旅團。華北地區以平原為主,交通便利,利於日軍機械化部隊協同行動,日本計劃在華北「以挫敗敵之戰斗意志,獲取結束戰局的時機為目的。」①也就是說,日軍意圖在此同中國軍隊決戰,迫使國民政府屈服。
面對強敵,中國在華北幾乎無力應對。首先,華北軍隊掌握在宋哲元、閻錫山、韓復榘等軍閥手中,國民政府無法統一籌措防務。1937年初,國民政府才被允許派員進入華北考察陣地;直至七七事變前夕,冀察、晉綏、山東一帶的國防工事才草草完工。其次,軍令不統一使國民政府無法指揮各軍協調作戰。七七事變後,中央軍北上,竟被宋哲元要求從冀南「稍為後退」,無從捕捉戰機。②因此蔣介石必須在華北之外,開辟一個能由自己全權指揮的第二戰場,分散日軍攻勢。
淞滬會戰結束後,蔣介石曾在開封軍事會議上說明戰略意圖,「我們此次為什麼要在上海作戰呢?就是要打破敵人的戰略,使他們不能按照預定計劃,集中兵力侵略我們華北。」③選擇上海開辟第二戰場,也有著諸多原因。上海作為全國經濟和金融中心,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通商港口,掃盪這里的日軍,對於保衛江浙、南京,都有重要意義。蔣介石親自審定的《第三戰區作戰指導計劃》即說,「該戰區以掃盪上海敵軍根據地,並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陸取包圍行動之敵,以達成鞏固首都及經濟策源地,為作戰指導之基本原則。」④蔣介石對上海的重視,促其決意防守淞滬。
在國防准備與地理環境上,淞滬地區也有利於中國。上海所在的江浙地區,乃是國民政府統治的核心區域,部署在這里的大都為服從軍令的中央軍猜梁。同時,在上海、南京間,陸上構築有吳福、錫澄等數道防線,水上有以長江中下游為主的江防。第三,這里的地理環境,如陳誠分析的那樣:「就全國地形言,如當時在黃河流域與敵作戰,殊不若在長江流域,利用湖沼山地,較為有利也。」因為「河流縱橫、湖沼密布、地形復雜的江南,對日本機械化部隊的運動不便」。⑤
之所以持續三個月之久,是因為當局希望引起國際的關注與調停
蔣介石預定在上海開辟第二戰場,但並不幻想憑軍事實力戰勝日本。從當時兩國的軍事實力看,中國兵力約為200萬,日本約為448萬(199萬可立即動褲銀員);中國海軍總噸位6.8萬噸,日本190萬噸;中國空軍有飛機314架,日本則有4180架。⑥
在軍事工業上,中國僅能製造一些輕武器,重武器、飛機、軍艦都必須進口;而日本有能力生產所需的幾乎全部武器。在指揮層面,日本早在1873年就實行徵兵制,軍令統一;中國遲至1936年,才改募兵制為徵兵制,各地軍閥擁兵自重,不服從中央調度。由此可見,中國軍隊無論是在人數,還是裝備、指揮上,都與日軍有著極大差距。因此,蔣介石對解決上海戰事,更期待的是國際調停。
對於這個想法,蔣介石並不掩飾。龍雲回憶,一次宴會上,汪精衛問蔣介石:「這次中日戰爭發生在北方,怎麼上海也打起來了?如此豈不成了兩個戰場,我們的兵力夠使用嗎?」蔣回答:「在北方打仗,國際上是不大注意的;上海是一個國際市場,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國際注意。」⑦因此蔣介石判斷,「國軍如能在上海多保衛一二個月,將可引起國際方面的干涉和支援,因而應不惜犧牲,盡力固守上海。」蔣介石希望西方各國為保障各自在上海的商業利益,出面勸阻日軍。
最初中國軍隊因佔有兵力優勢,一度取得不錯的戰果。但當蔣介石得知英、美、法三國有意將上海劃為中立區,讓中日軍隊一起撤出上海的消息時,立即命令前方停止進攻。蔣介石頗為樂觀地估計,「敵或有退卻可能」「英國提議調解,可運用之,使倭得轉圜離滬,以恢復我經濟策源地乎?」然而,很快蔣介石的期望就破滅了——日本政府拒絕了英國調停,讓他「憂心倍增」。⑧
為了等待調停,蔣介石先後三次下令停戰,都無結果。他並未就此放棄,通過英國記者,對外表示,「國際間對於現時中日兩國不宣而戰之戰爭,有干涉之必要。」蔣介石指出,干涉上海戰事對各國皆有好處,「此種國際干涉,非完全為中國,實為謀國際整個之安全。」在國際干涉遲遲未能出現的情況下,蔣介石通過不斷擴大戰事,以求獲得列強關注。
到戰爭後期,隨著日軍持續向上海增兵,中國陷於不利境地。張發奎、白崇禧等將領建議撤退,利用已構築的吳福等防線逐步消耗日軍。10月25日,大場失守,中國軍隊原有陣地失去屏障,只有向西後撤一途。
但11月1日晚,蔣介石突然召開軍事會議,對白崇禧、顧祝同等先說了「八一三以來作戰概要和國際上的反應,並對前線官兵英勇戰斗作了表揚鼓勵」。隨後發布命令,「根據外交部意見,九國公約會議將於十一月三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這次會議對我國命運關系甚大,要求各部隊盡最大努力,在上海至少再堅持兩個星期,以便在國際上獲得同情與支持。」⑨由是戰爭持續至11月8日,眼見調停無望,蔣介石才下令西撤。
陳誠後來總結淞滬會戰,認為最大的教訓乃是「戰略殉於政略」,「這次戰爭戰略受政略影響極大,乃是國家的不幸,並不是國家的錯誤。因為我國本身准備不足,要希望人家援助的關系」。
因淞滬會戰規模不斷擴大,中國軍隊在上海損失慘重,官兵傷亡30餘萬。但通過淞滬會戰,中國達到了打亂日軍作戰計劃,牽制華北日軍的戰略目標。日本被迫從華北抽調2個半師團到上海,使中國在山西獲得了充裕的備戰時間。陳誠認為,這使「在山西之敵軍,始終不能西越黃河一步,此實為我戰略上之最大之成功。」⑩
注釋:
①徐勇:《日本侵華既定戰略進攻方向考察》,《抗日戰爭研究》1996年第3期;②黃道炫:《淞滬戰役的戰略問題》,《抗日戰爭研究》1995年第2期;③蔣介石:《抗戰檢討與必勝要訣》,《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五;④⑤⑩張冬梅、許述:《淞滬會戰擴大原因探析》,《理論界》2013年第9期;⑥黃自進《蔣介石與日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第270—272頁;⑦龍雲:《抗戰前後我的幾點回憶》,《雲南文史資料選輯》第47輯,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頁;⑧楊奎松:《七七事變後蔣介石的和戰抉擇》,《紀念七七事變爆發7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15頁;⑨史說:《八一三淞滬抗戰記》,《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98頁。
❸ 一·二八淞滬抗戰最後上海淪陷了嗎
一·二八淞滬抗戰(1932年1月28日~3月3日)系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為掩護炮製偽滿洲國傀儡政府的陰謀,由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館助理武官田中隆吉,蓄謀在上海製造事端。
田中隆吉與女間諜川島芳子策劃,於1932年1月18日,唆使日僧天崎啟升等五人向馬玉山路中國三友實業社總廠的工人義勇軍投石挑釁,與工人發生互毆。
特別提示:淞滬抗戰不同於淞滬會戰。淞滬會戰是1937年日本妄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發動的戰爭,持續三個月,上海失守。
「一·二八」淞滬抗戰打了三十三天,日軍增兵達五個師團,八萬多人,十九路軍和義勇隊,加上後來加入的第五軍抗敵者,最多時不過四萬人;日軍裝備飛機、軍艦、大炮、坦克等應有盡有,防衛能力占優,十九路軍武器只有長槍、機關槍和手榴彈,官兵鬥志和野戰經驗占優。但最終結果這場戰爭沒有贏家,而對於中國人來說,「一·二八」抗戰的意義重大,影響非常深遠。
一、「一·二八」淞滬抗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嚚張氣焰,大大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二、「一·二八」抗戰使中日全面戰爭延遲了五年,為中國抗戰贏得了時間。
❹ 淞滬會戰的時間和地點以及他的意義……
時間: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
地點:上海。
意義:歷時三個月的淞滬會戰,以中國軍隊全線西撤、上海淪陷而結束。盡管軍事失利,但淞滬會戰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文教人員向後方轉移爭取了寶貴時間,更讓國際社會看到中國軍民抗擊侵略奮戰到底的堅定決心。
這是一場規模巨大的抗日戰役,日軍投入10個師28萬人的兵力,動用軍艦30餘艘、飛機500餘架、坦克300餘輛,中國則先後投入70餘個師的兵力,動用艦艇40艘、飛機250架。戰役中,中國軍民同仇敵愾、鬥志昂揚,以劣勢裝備與敵浴血奮戰,斃傷日軍4萬多人,徹底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
(4)上海抗戰如何堅持三個月擴展閱讀:
淞滬會戰也是抗日戰爭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其中,羅店爭奪戰更是以「血肉磨坊」聞名於世。是年8月23日起至9月底,中日雙方聚集大量兵力在上海羅店鎮短兵相接,展開激烈的拉鋸戰。裝備簡陋、缺少重武器的中國軍隊在日軍堅船利炮和飛機轟炸下,整連整營地戰死沙場,許多營、團、甚至師不到幾天就減員大半,但官兵們士氣始終高昂不衰。曠日持久的爭奪戰,使整個城鎮變成一片廢墟,戰場上屍積如山、血流成河,「一寸山河一寸血」。
❺ 關於抗日時期的上海
1937年11月12日,國軍從上海撤守。
上海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沉痛宣告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淪陷。
次日,國民 *** 發表告全體上海同胞書。
因此上海淪陷的日子視為1937年11月12日。
整一個月後,首都南京失守。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國民 *** 宣布由湯恩伯率第三方面軍接收滬寧地區。
1945年9月12日,在上海舉行了受降儀式。
上海正式光復。
1932年「—·二八」事變時,日海軍將領鹽澤幸一、野村吉三郎一度擔任侵滬日軍指揮官,日海軍第三艦隊共28艘艦船雲集上海,其旗艦「出雲」號泊於虹口匯山碼頭。
2月,日海軍作戰失利,日本陸軍第二十四旅團、第九師團在植田謙吉率領下抵滬參戰,後又增派第十一拿核、十四師團抵滬,侵滬日軍由陸軍大將白川義則統一指揮。
5月5日,中日雙方簽署停戰協定,原則規定日軍必須完全退入公共租界及虹口越界築路地區。
同年,日軍司令部遷至北四川路20號。
1933年又遷至江灣路10號。
此後,日軍又在虹口、滬西的越界築路地區購買或租用土地房屋,以供駐軍。
1937年「七·七」事變後,大批日軍聚集上海。
長江流域的日本艦艇全部到滬,陸上部隊基本為日海軍吳鎮守府、橫須賀鎮守府及第三艦隊消坦掘的海軍陸戰隊。
「八一三」事變發生後,又有大批日本陸海軍入侵上海,8月22日,以日軍第三、十一師團為主幹的上海派遣軍在司令松井石根率領下到達上海。
9月,第九、十三、一○一師團的部分部隊也配屬該派遣軍。
11月,由第六、十八、一一四師團組成的第十軍在日海軍第四艦隊的配合下於杭州灣登陸。
抗戰爆發前,上海本是全國最大的米糧消費和集散地。
日軍佔領後實行米糧管制,1939年8月上海的米價從每擔十四元漲到四十二元。
上海人吃的米一半是靠常熟、太倉運來的,一半是外洋運來的暹羅米。
而常熟、太倉的米不能儲藏太久,唯有暹羅米,經過機器焙乾,可以久藏不變,於是大家就搶購暹羅米。
當時,上海一家電影公司曾拍攝了諷刺現實的「王先生」系列電影,第一部就叫《王先生吃飯難》。
市面上甚至出現了搶米風潮。
當時的一篇文章這樣記述:走投無路的飢民甚至不得不鋌而走險,成群結隊地搶劫米店和運米車。
而這造成了當時獨特的「掃米」景觀,搶米現場散落的米粒,成為許多人搜尋的目標,他們拿著掃帚在路邊仔細清掃,這些米粒就是他們晚上的飯食。
民國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 」。
*** 民主制的倡導者公開宣告實行「 *** 」,根本拒絕政黨之間的競爭,民主只是 *** 的民主,而不是人民的民主,「民權僅擁護並實行 *** 的主義的人才得享有」。
辛亥革命後,中國從沒有國會到有了國會,從沒有法信散制到有了法制,1912年2月到8月間,僅在臨時 *** 登記的政黨就有85個,政黨政治正在試驗之中,三權分立基本得到了維持,整個國家政治民主空氣濃厚,社會各個方面都處在一個非常好的發展狀況之下。
1913年民辦報紙就有500多份,在上海成立的工商聯,沒有任何一個黨敢給它建立黨組,說必須歸統戰部的領導.蔣介石繼承孫中山的遺志,領導北伐勝利,重建了南京國民 *** ,統一了中國。
(5)上海抗戰如何堅持三個月擴展閱讀:
上海是國共再度合作的基地第二次國共合作就是1930年代中期日本將大舉侵略中國的時候, *** 和 *** 開始談判,停止內戰。
畢竟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應該怎樣一致對外。
這個談判是從1935年開始,其中一個重要的地點就在上海,中國 *** 的代表是解放後陳毅市長的助手潘漢年,他跟張沖、陳立夫等 *** 代表談判,談了很長時間。
南京西路有一個滄州飯店,在這里,潘漢年把周恩來的親筆信交給了陳立夫,然後正式起草國共兩黨抗日救國協定草案,就是要合作。
西安事變爆發以後,宋美齡、宋子文趕到上海來找潘漢年,希望刀下留人,後來蔣介石被和平釋放了。
上海是中國抗戰的重要戰場,上海爆發了兩次抗戰。
簡單地先回顧一下「一·二八」,「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佔領了東北,而且這個仗幾乎沒怎麼打。
那時日本方面要在上海搞點事,他們就派來了一個女間諜川島芳子。
川島芳子是清朝的格格,父親肅親王不甘心清朝的滅亡,希望通過日本的支持復辟,便自己把女兒過繼給了日本浪人川島浪速。
這個川島芳子既是侵華戰爭的加害人同時也是一個受害者,因為她的養父經常 *** 她,有苦難言,她變成了一個軍國主義的工具,所以她後來乾脆 *** 女性服裝了。
川島芳子在上海製造了事故,事故的地點在今天的雙陽路,她命令日本浪人穿上中國工人的服裝後襲擊了5個敲著木魚經過的和尚,這5個和尚被打死了1個,2個受傷。
日本總領事館馬上就說上海市民打死了日本和尚,增兵上海。
1932年的1月28日,日軍向上海守軍十九路軍發動進攻。
十九路軍在蔡廷鍇率領下奮勇抵抗。
後來國民 *** 派了第五軍援助十九路軍,十九路軍拚死抵抗。
日本又派來陸軍,最後增加到5萬人。
中國兩支軍隊也是5萬人。
上海人民很支持,聽說十九路軍三個月沒有發餉,就捐款1000萬法幣。
中國軍隊打仗很勇敢,但是彈葯越來越少,國民 *** 再也沒有派援軍過來,所以到3月3日這個仗就不再打下去,最後英美調停,結果5月5日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中國軍隊撤出上海。
日本的陸軍回去了,但日本的海軍還在上海,而且日本的海軍在今天的四川北路121號建了一個堡壘,就是陸戰隊司令部,最近在放的《生死地——1937淞滬抗戰實錄》,我個人感覺是紀錄片當中拍得最好的。
第二次淞滬抗戰叫「八一三抗戰」。
1937年8月11日開始,中國的主力87、88師到了上海,然後步行到閘北。
8月13日,在今天的橫浜路天通庵車站邊上一支日本陸戰隊巡邏隊向閘北進發,中國的保安隊已經堆壘了沙包不準他們過來,日軍就開槍了。
當晚蔣介石命令第九集團軍司令張治中第二天主動進攻,因此8月14日開始我方就主動攻擊。
從楊樹浦一直到日本的沙場我們全面攻擊,一攻擊日本就收縮防線。
我們總體上打得不錯,但傷亡慘重。
8月23日戰役進入了第二個階段,登陸與反登陸,一直打到9月11日。
在上海作戰的時候,日本內閣馬上組成了上海派遣軍,23日凌晨趕到吳淞口開始登陸。
這個時候蔣介石派了第十八軍,軍長是陳誠,就在吳淞、寶山一直到川沙口、羅店。
但是長江邊沒有什麼阻擋的地形,日本的艦炮打過來傷亡很重,但是中國軍隊也沒有後退。
盡管我方往後撤,但淞滬戰線還是比較穩定,11月5日日本又派四個師團來到上海,其中第十軍三個師團在金山衛登陸,第十六師團在瀏河口登陸,11月12日上海失守。
當時日本叫囂三個月佔領中國,但結果三個月才剛剛佔領上海。
這次戰役至少消滅敵人4萬多人,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令世界輿論刮目相看,也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鬥志。
會戰為我方的工廠、大學、 *** 機構後撤贏得了時間。
蔣介石當時主動在上海抗戰逼著日本不斷增援,把華北、東北、日本國內的日軍調過來,最後上海變成了它主攻的方向。
我方是順長江逐漸往西後撤,日軍在後追擊。
從上海退到南京,南京守不住退到武漢,武漢還是守不住退到了宜昌,宜昌還是沒守住但是最終守住了三峽,所以我們保有了西南抗日的後方,持久抗戰堅持下來,這也是淞滬抗戰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