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知青飛地在哪裡
擴展閱讀
廈門哪裡買扁食餡 2025-05-21 05:28:47

上海知青飛地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3-05-02 10:15:18

『壹』 上海的大學生到西雙版納知青是怎麼一回事是不是發生在60~70年代的

上海知青到西雙版納是當時政策的號召,發生在60-70年代。

1955年毛澤東提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成為後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口號。從這一年開始共青團開始組織農場,鼓勵和組織年輕人參加墾虛中罩荒運動。

上世紀60、70年代,大部分青年在政策的號召下,被賦予了一個培汪特殊的身份——知青。他們背上差鬧行囊,遠赴邊疆,西雙版納,成為當時許多上海知青、湖南知青的分配地點。當時千萬知青奔赴雲南,在生產隊里的生活,他們建設了勐臘。在西雙版納的上海知青們懷著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將自己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版納,甚至有大量的知青為建設西雙版納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貳』 陳毅的這個決定,開啟了「大豐」與「上海」70多年的唇齒相依


在作家蔣峰的中篇小說《翻案》中有這么一個情節:主人公從上海前往鹽城大豐辦事。事情辦完後,欲搭長途大巴返回上海。在長途車站,他詢問調度亭內的一位老人去上海的車幾點走。但老人卻說「這里就是上海」,並以自己的上海身份證來加以證明。大豐距離上海數百公里,怎麼會是上海呢?實際上,這位老人並沒有說錯。大豐雖然地處蘇北,但其境內的上海、川東、海豐三個農場卻隸屬於上海管轄,也就是所謂的「飛地」。三個農場合計307平方公里,占據了大豐約十分之一的面積,也是上海最大的一塊「飛地」,被人們俗稱為「北上海」。這塊「飛地」已經「飛」了70多年,見證了蘇滬兩地一段不平凡的情緣。



新中國成立之初,上海的地域面積僅600多平方公里,人口卻達500多萬,發展空間極其有限。當時,上海的各個監獄和看守所的關押場地非常擁擠,民政部門還收容了數千名無業流浪人員。1950年2月6日,已敗退台灣的國民黨當局對上海進行轟炸,造成全市工廠大停產,並新增災民約5萬人。為了確保市面穩定,上海市政府決定將無業流浪人員、在押犯人等進行緊急疏散。但上海實在缺乏可永久安置他們的場所,必須尋找一塊面積廣闊的疏散地。




時任上海市長的陳毅便想到了鹽城,這是他曾帶領新四軍戰斗過的地方。他知道鹽城一些地區一面是海,另一面是面積廣闊、人煙稀少的灘塗和鹽鹼地。需要疏散的群體在那裡可以得到安置,並發展生產,解決上海的「米袋子」和「菜籃子」問題。而大豐成為了最終的選擇。1915年,民族實業家張謇便在大豐創立鹽墾公司。經過多年開墾,小部分土地已可種植棉花,有一定的生產基礎。同時,還有約20萬畝的荒地可供開墾。




於是,在經陳毅報請中央同意後,相關地區便劃歸上海管轄。上海也在很短的時間內組織了一支200多人的幹部隊伍,前往黃海之濱的這塊土地。1950年3月12日,大豐墾區籌備人員先來到興化,建立了臨時領導機構。在同一個月,上海共將7597名無業流浪人員及在押犯人送往蘇北。由於墾區剛開始籌建,房屋等基本設施尚未完全落實,這批人便暫時被安置在興化。5月,上述人員進駐大豐墾區。6月,上海市墾區勞動生產管理局(簡稱「墾管局」)成立,三大農場中的上海農場也在同年率先成立。這標志著「北上海」的正式誕生。


在誕生之初的近20年中,「北上海」並不為上海人和大豐當地人所熟知,這主要由於其主要人員為無業流浪者和在押犯人。在 社會 管理中,此類人員往往是需要重點控制的對象。因此,「北上海」最初是作為收容改造場所而存在,實施嚴格的封閉管理,與外部 社會 絕少發生聯系。到1956年初,上海農場的在押犯人已達約1.1萬人。1957年12月,還成立了勞動教養隊,接受勞教任務。


上述情況一直維持到1968年。這一年,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大規模展開 。此後的3年中,所有的城市畢業生都要到農村去。於是,許多上海的知識青年將目光投向了大豐的上海農場。農場是國家單位,有正式的工資收入,上海農場又是距離上海最近的外地國有農場。而且,由於歸屬上海管轄,這里的許多人還可保留上海戶口。因此,上海農場便成了許多知青理想的上山下鄉去處。





1968年,第一批上海知青來到上海農場。到1969年,上海農場已接收了約7000名上海知青。但這時的上海農場還是刑滿人員的就業場所,不適宜長期安置知青。到1973年時,已有約8.4萬名知青來到大豐。於是,便在這一年組建了專門安置知青的海豐農場。而知青的到來打破了農場與外界的隔絕狀態,令大豐與上海產生了緊密的聯系。大豐當地人也與上海知青之間有了許多交往,彼此之間也都會講大豐話、鹽城話和上海話。這塊上海的「飛地」不再是那麼神秘莫測,而是向世人揭開了它的「廬山真面目」。大豐當地人直接從這里感受到「大上海」的都市脈動。這里逐漸成了真正的「北上海」。




與此同時,這塊「飛地」的職能也開始轉變。上海農場逐漸不再收押犯人,並在1981年完全轉為勞動教養機關。1983年1月1日,上海農場川東分場單獨組建為川東農場。1995年,上海農場與川東農場劃歸上海市勞教局管轄,對內稱上海第一、第二勞教所。2009年,分別成立具有法人資格的上海農場與川東農場,劃歸上海光明食品集團管理。2014年,上海、川東、海豐農場合並成立新的上海農場,隸屬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與此同時,這塊上海最大的「飛地」也在生產、生活、風俗、思想等方面與大豐當地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上海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不知不覺地進入大豐人的世界,而大豐這個地方也在許多上海人的腦海中留下了印象。大豐與上海彼此間日益密不可分,也為江蘇與上海的互相合作提供了動力。


1977年9月20日海豐農場四分場(下明分場)小分隊演出,樂隊留影。(圖源:上海農場知青網)


如今,大豐與上海的這段緣分還在延續,並成為蘇滬之間合作的紐帶。這種合作首先體現在上海人的餐桌上。如上文所述, 當年開拓大豐墾區的主要任務之一是解決上海的「米袋子」和「菜籃子」問題 ,並一直成為這里的基本職責。據統計,上海市場上約15%的鮮奶、12%的優質大米、8%的生豬和3%的淡水產品來自於大豐。這里還誕生了諸如海豐大米、愛森豬肉、三添小磨麻油等許多令上海人耳熟能詳的品牌。不少上海人因此來到大豐 旅遊 觀光。僅在2018年,大豐便接待了約226萬人次的上海遊客。而隨著這塊「飛地」在大豐的長期發展,許多當年前來紮根的上海人已與當地人通婚,安家落戶,使大約70%的大豐人在上海有了親戚或朋友,這使大豐與上海兩地的民眾更增添了一份親近感。



這份親近感使兩地的友情日漸深厚,並被賦予了新的使命。隨著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在2008年的通車,上海與大豐的高速公路也隨之接通,以往至少要花費1天1夜的路程被縮短為數小時。交通便利之後,有更多當年的知青從上海重返大豐「探親」,追尋青春記憶。2008年11月,以光明集團為主要投資方的上海知青紀念館在大豐開館,進一步推動了知青「探親」潮的升溫。在這些知青中,不乏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他們在重溫昔日崢嶸歲月的同時也為大豐帶來了投資,成為推動大豐對接上海,深化蘇滬合作的積極因素。




在 情感 因素之外,也有現實的推動力。根據2019年的數據,上海和江蘇的人均GDP已分別達15和12萬余元,而大豐的人均GDP尚不足10萬元。大豐面臨著持續加快發展,追上全省平均水平,積極融入長三角的迫切需求。而一系列的政策利好也隨之出台。一方面,江蘇實施「沿海開發戰略」,大豐也被定位為鹽城的臨海新城區。另一方面,上海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目標,需要對傳統產業實施一定程度的轉移。這使得大豐與上海的關系不再僅僅局限於「農場」「知青」等關鍵詞, 「產業轉移」「聯合發展」 成為新的時代主題。承載著兩地情誼的「飛地」也正謀求實現華麗轉身,成為大豐經濟 社會 發展的重要支點。




而蘇滬之間更深層次的合作也早已隨之展開。2014年,江蘇省與上海市決定共同發展滬蘇產業聯動集聚區,在鞏固「飛地」農業基礎地位的同時,進一步深化大豐與上海的產業合作。集聚區位於上海農場境內,於2015年11月正式設立,主要發展包括海洋工程裝備、港口運輸、工程機械裝備、電子元器件製造、智能機器人、有機食品、休閑食品、功能飲料、新能源 汽車 等產業。集聚區是在上海所屬區域上新建的園區,屬於已有「飛地」模式的升級,並實行 「省市完全授權、園區封閉運作」 的管理模式。經過數年的發展,集聚區已形成了 「上海溢出、大豐承接;上海需要、大豐配套;上海成果、大豐轉化」 的局面,並帶動了大豐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僅在2018年,大豐本土的新能源及裝備製造、新能源 汽車 及零部件、新一代電子信息及智能終端等新興產業便實現開票銷售174.2億元、同比增長14.4%。




而在集聚區的帶動下,大豐及鹽城進一步對接與融入上海。截止2017年,已有450餘家上海企業在鹽城投資,總金額約1700億元。大豐連續數年參加上海國際 旅遊 節花車巡遊,上海臨港、上海紡控、上海電氣、上海建工、綠地集團等一批龍頭企業匯聚鹽城,推動雙方產業合作持續深化。鹽城與上海共建園區達12家,占上海對外共建園區的約三分之一。


隨著投資基礎環境的持續改善,尤其是2020年12月鹽通高鐵的開通,大豐正式接入全國高鐵網,前往上海的時間也縮短至2小時左右。昔日偏僻的「北上海」正成為崛起中的產業新高地,為今後的經濟發展和蘇滬合作注入不竭的動力。




-END-


作者:顧亞欣 ,1985年生,江蘇揚州人, 歷史 學博士,揚州大學 社會 發展學院教師。主要從事中國檔案史、中共黨史、中國近代史、學生思潮及特性等方向研究,於各類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四十餘篇。


審核、發布: 張星煜

『叄』 崇明九大知青農場

崇明島北部這片廣闊的土地,原先大半是八個市屬國營農場用地,目前已改製成為新海和東平鎮兩個年輕的重鎮,作為支撐上海副食品供應的後方基地。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上海部分區、市屬單位參加圍墾崇明島北沿灘塗,用來興辦畜牧場或機械化農場,躍進、新海、紅星、長征、東風、長江、前進、前哨及前衛九個名稱大多打上含有政治色彩的時代烙印。

位於崇明島西北端,東連新海農場,南接綠華鄉,西靠長江,北與江蘇海門隔江相望,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躍進農場原是新安沙。

1960年9月上海黃浦區、吳淞區和高教局三個單位組織萬余名店員工人及師生圍墾,建築江堤13公里和吳淞水閘,圍地19134畝。

1961年1月,先後成立了吳淞、黃浦、高教三個畜牧場,1963年10月三場合並,建立了上海市新安沙農場。

1964年11月農場又圍墾新安沙西北延伸部分——躍進沙9600畝,1966年10月更名為上海市躍進農場。

位於崇明島的西北部,東鄰紅星農場,南與三星鎮相連,西接躍進農場,北與新村鄉一河之隔,全場總面積約37平方公里,原為開沙的一部分,於1948年漲成。

1951年-1953年附近農民自發套圩5次,1958年崇明縣委統戰部組織組織工商業者,在開沙圍地興辦新海畜牧場。1959年上海市人民委員會批准圍墾開沙,同年10月崇明縣成立圍墾籌備委員會,下設開沙圍墾指揮部,12月工程上馬,來自崇明各公社1萬余社員參加圍墾,歷時半年建立國營崇明縣新海農場。

1961年起陸續接受上海市社會青年和知識青年,1963年7月農場改隸上海市農墾局,更名為上海市新海農場。

1966年至1967年期間,曾更名為向陽農場,1968年7月恢復為上海市新海農場。

位於崇明島西北部合隆沙西端,東毗長征農場,西鄰新海農場,南與廟鎮交界,北與新村鄉接壤,總面積約19平方公里。

紅星農場原系蘆葦灘塗,名曰「大同沙」,1960年9月由上海市普陀區組織幹部職工圍墾,1961年4月建立上海市普陀區畜牧場。

1963年10月因地處盤船洪西而更名為洪西農場,同年11月和翌年4月,長寧區畜牧場和新海農場三個單位所屬的一部分土地劃歸洪西農場。

1966年10月改名為上海市紅星農場。

位於崇明島北沿公路中北部,東與東風農場接壤,南與廟鎮港西鄉相鄰,西與紅星農場相連,北與江蘇省啟東市五七農場和海門縣海門農場相連,總面積約23平方公里。

長征農場前身為合隆沙,1960年9月,由上海長寧、徐匯、咐辯盧灣三個區圍墾,1961年4月分別在此建立畜牧場。

1963年11月三家畜牧場合並為合隆沙農場。

1966年10月改名為上海市長征農場。

位於長征農場東側,建設鎮北側,地處20世紀40年代末出漲的東平沙。

1959年12月由崇明縣圍墾建立東平農場。

1960年10月上海楊浦、閘北二區圍墾東平沙北面的百萬沙,各建畜牧場。

1963年11月兩畜牧場合並,因位於三沙洪而稱三沙洪農場。

1965年5月東平農場西部和三沙洪農場合並,建立上海市東平農場。1966年10月再次更名為上海市東風農場。

位於東風農場與前進農場之間兆芹,新河鎮北,原為東平沙和百衡猜缺萬沙的一部分。

1959年冬至1964年上海靜安、南市二區和市工業機關在此四次圍墾,分別建立各自的農場和畜牧場。

1963年底三個畜牧場合並,命名為百萬沙農場。

1965年5月並入東平農場的一大隊、二大隊和三大隊的部分生產隊。1966年秋再次改名為東方紅農場。

1972年1月又更名為上海市長江農場。

位於長江農場與富民農場之間,豎新鎮北,地處大新沙。

1961年—1962年上海輕工業局和基建委分別在此圍墾建畜牧場。

1963年10月兩畜牧場合並,命名為上海市大新沙農場。

1966年10月再次更名為上海市前進農場。

位於崇明島東端的東旺沙。

1964年11月崇明縣東部九個人民公社築堤圍墾。

1965年以後上海市組織社會青年和知識青年先後七次在此築堤圍墾。

1966年1月,因地處東海前哨而命名為上海市前哨農場。

位於崇明長興島中部,由十六個連隊組成,其中大部分連隊已改種橘樹為主。

另有幾個連隊的土地為上海江南造船廠所收購。

崇明島一千多年的歷史中不斷有四方移民來此生活定居,但從來沒有過像北沿灘塗圍墾造田這樣大規模、有計劃的外來人口遷入。來到崇明島的上海知青帶去了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對古老的崇明農耕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譬如,崇明人以前外出不多,原有的交通狀況不能滿足大批知青的出行需求,為此擴建了南門和堡鎮碼頭,建造了當時國內最先進的申崇航運雙體客輪,修築了長達百里的北沿公路,拓展了公交線路至每個農場部;上海知青傳播了先進的農業技術,八大農場的機械化程度遠高於其他鄉村社隊,許多本地農民閑時就到農場打工,學習機械化耕作和科學種田技術,邀請農場機械化耕作隊到鄉村支援,飛機噴灑農葯的應用著實讓當地人開了眼界;上海知青豐富的文化生活如讀書活動、放映電影、辦體育比賽、攝影繪畫展等,促進了城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城市青年的穿著打扮、消費方式、戀愛模式、衛生習慣以及都市語言等深刻地影響了崇明人,農村青年情侶也學著在路上挽起胳膊走路,雙雙進出電影院,口頭上掛著幾句城市流行語,如「扎台型」、「開大興」等;同時城市文化和崇明文化的沖突也很明顯,城市青年喜歡消費和娛樂,微薄的工資發到手即刻吃完用光,城裡的家長怕孩子在農村吃不飽而提供各種支援,崇明人歷來講求省吃儉用,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對大手大腳的花錢難免看不慣,稱其為「阿烏兒」;80年代初,多數農場的繁華程度已超過崇明普通鄉鎮,特別是長江農場的一條街,寬闊有序,商鋪林立,並建有當地罕見的影劇院、溜冰場、錄像廳和娛樂中心等,被譽為「小上海」。

『肆』 安徽與上海並不接壤,為何安徽境內的一塊地卻住著一萬上海人

眾所周知,安徽和上海都屬於華東地區,安徽人也特別喜歡到上海來發展,在我們的印象中,安徽離上海也是特別的近,但是從地圖上看,安徽和上海並不交界,從安徽到上海,要麼經過江蘇省,要麼就要穿過浙江省,但是可能大家並不知道的是,在安徽的地圖上有這么一塊地方,在地理位置上,屬於安徽,但是卻是上海的飛地,那就是上海黃山茶林場,這塊地方的行政管轄權,屬於上海市。

『伍』 上海的飛地戶口算哪裡

上海的飛地戶口算上海戶口。
上海市的飛地:
上海洋山港,位於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崎嶇列島,由大、小洋山等數十個島嶼組成。
上海梅山冶金基地,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是上海的鋼鐵基地之一,成立於1968年。
上海大豐農場,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市。
上海市白茅嶺監獄,位於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
上海市軍天湖監獄,位於安徽省宣城市西南約20公里處,距離上海約318公里,318國道、申蘇浙皖高速從北側穿過。
上海市黃山茶林場,位於皖南山區黃山腳下。
飛地指屬某行檔慧政區管轄,但與本行政區主體不相毗連的土地。
例如河北省廊坊市所轄的一塊,位於北京市和天津市之間,與河北省不相連。
說大豐是上海的飛地,這樣說的原因是大豐境內有上海農場,是上海市勞改局的,歸上海管理。據說這是上海之外唯一的一塊有行政管轄關系的地區。所以有人說這是上海的飛地(應該是上海農場,而不是大豐)。
上海的哪塊「飛地」,坐落在浙江、江蘇、安徽?
上海,我國最大的城市之一,扼守長江出海口,站在中國經濟的最前沿。黃浦江穿城而過,造就了美麗的浦江風景。上海,是情調的中心,享有「東方巴黎」的美譽,這里是小資的天堂、藝人的樂園、戀人的港灣。上海同樣也是購物天堂、南京路、淮行尺答海路等購物街道擠滿了琳琅滿目的商品。
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上海的行政區劃,一般所說的上海,指其下轄的黃浦、長匯、浦東等共16個區。其實,上海在江蘇、浙江、安徽共有5塊「飛地」,在行政上完全隸屬於上海,卻鮮為人知!
上海的5塊飛地:
大豐農場。大豐農困團場位於江蘇鹽城市大豐區中部,佔地面積300平方千米,比寶山區(294平方千米)略大,是上海面積最大的一塊「飛地」。大豐農場由上海農場、海豐農場、川東農場組成。大豐農場地處「江南水鄉」,地形平坦、氣候濕潤、物產豐富,為上海提供了許多糧食、蔬菜。
洋山港。洋山港位於浙江舟山嵊泗縣洋山鎮,由大洋山和小洋山組成,四面環海,與上海市區有東海大橋相連。洋山港位於大洋山島和小洋山島之間,是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深水港。大、小洋山島是嵊泗風景區的組成部分,島上山巒起伏、風光別致。
白茅嶺監獄。白茅嶺監獄位於安徽】宣城郎溪、廣德交界處,佔地面積40.5平方千米,比長寧區(38平方千米)略大,隸屬於上海監獄管理局。白茅嶺監獄可追溯於1956年,當時是收容上海市內無業遊民、孤老人員等的基地,現為一個農場型監獄,兼備收押刑犯、勞動改造、農業生產。
軍天湖監獄。軍天湖監獄位於安徽宣城西南約20千米處,面積14平方千米,亦隸屬於上海監獄管理局。軍天湖監獄的前身為始建於1958年6月的閩北農場,當時在福建省,後於1962年6月遷到現址,名為上海軍天湖農場,1995年更名為上海軍天湖監獄。
上海梅山冶金基地。上海梅山冶金基地位上江蘇南京西南郊,是上海鋼鐵生產基地之一。
如果確定是上海的飛地,戶口會算在上海某區。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履行戶口登記。
現役軍人的戶口登記,由軍事機關按照管理現役軍人的有關規定辦理。
居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外國人和無國籍的人的戶口登記,除法令另有規定外,適用本條例。
第十條公民遷出本戶口管轄區,由本人或者戶主在遷出前向戶口登記機關申報遷出登記,領取遷移證件,注銷戶口。
公民由農村遷往城市,必須持有城市勞動部門的錄用證明,學校的錄取證明,或者城市戶口登記機關的准予遷入的證明,向常住地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辦理遷出手續。
公民遷往邊防地區,必須經過常住地縣、市、市轄區公安機關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