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街道的大連路-保定路-長陽路-霍山路屬於什麼地塊
該地址屬於101街坊,規劃為交通設施用地、商業辦公用地、居住用地。
提籃橋街道所屬的大連路、保定路、長陽路、霍山路這里,也是屬於北外灘的,歷史建築就是提籃橋監獄、猶太難民紀念館、下海廟。
提籃橋區片位於虹口區的東南部。東起大連答告槐芹路,折向楊樹浦路到秦皇島路清明明,西至吳淞路,南臨黃浦江,北沿周家嘴路、高陽路、唐山路、舟山路、昆明路。面積2.36平方公里。2001年底有居民33727戶,近9.4萬人,有29個居民委員會。街道辦事處設在新建路100號。
㈡ 提籃橋是什麼地方
提嫌老籃橋位於虹口區…陵者檔
是一塊地方…
其尺亂實沒什麼特色,就是那裡有個監獄…
上海市提籃橋監獄
坐落於華德路117號(今長陽路147號)
如下圖…
㈢ 上海提籃橋還關人么
上海提籃橋曾是上海重要的古建築之一,是百年建築,曾經是電影《大上海》中的典型場景。但由於歷史悠久,年久失修,已經多次修改過。目前,提籃橋已戚洞經開始恢復國有,成為了一家民營企業的投資項目,但在此期間,橋梁被封鎖,不允許遊人進入參觀,以保證施工工作的安全和順利進行。兆基目前,並沒有確切的時間表或計劃,以便再高猜枯次為公眾開放,並允許遊客參觀提籃橋的歷史和文化遺產。
㈣ 上海提籃橋歷史
1.上海提籃橋的由來
要說提籃橋,就不能不說下海廟,因為下海廟不僅記錄了提籃橋的歷史,甚至記錄了上海地名起源的最早歷史,這段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知道的人不多,有些以為自己是老上海的也許也不知道。
上海有名的廟宇很多,如靜安寺、玉佛寺、龍華寺、城隍廟、紅廟、方塔寺、欽賜娘殿等等,但知道下海廟的人卻不多;上海的橋很多,外白渡橋、乍浦路橋、泥城橋、橫浜橋、打浦橋、楓林橋、放生橋,但知道提籃橋的人不多;同樣,知道上海的人多, 而知道上海名字來歷的不多。阿拉自稱為「上海土著」是有依據的,因為阿拉祖上上溯三代都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爺爺是上海寶山人,外公王姓一族又是世代居住在提籃橋一帶的農民,所以,不僅從小聽長輩們說五花八門的提籃橋的故事,而且耳濡目染這里的一些陳年往事便爛熟於胸了。
先說提籃橋,提籃橋以前的確是有橋的,只是現在看不見了。提籃橋一帶,在很早的時候離長江口與吳淞江匯合的入海處是不遠的。
19世紀中期前屬上海縣高昌鄉,此地河浜縱橫,阡陌交錯,黃浦江邊上為船民停船、漁民曬網處,俗稱徐家灘,提籃橋附近已形成集鎮。據我爺爺和外公外婆說,他們是見到過提籃橋的,具御沖體地點是在東海電影院與大名電影院之間的海門路上。
我翻閱了大量資料查證,提籃橋的橋址應該是在今東長治路東面、海門路西首,據電車二場工作過的人說,他們在建北大樓時,挖出過幾根橋樁。橋樁所在的位置恰在今東長治路、海門路口偏西南處,即電車二場北大樓的東部。
從橋樁的賀拆高排列看,那座提籃橋應是西北與東南走向,也就是連接電車二場北大樓和海門路東側今提籃橋派出所。建於清朝嘉慶年間的提籃橋系下海浦上的一座木橋,橋寬約2米,長約10米。
早期提籃橋周圍大多為農田和水渠,附近因為有古剎下海廟,所以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據傳當年木橋附近,即今東長治路電車二場處,有爿竹器店,專營提籃、淘籮而聞名,故人們稱該地區為提籃橋。又說此橋建於隋朝的,因附近有一座在上海挺有名的下海廟,香火很盛,香客川流不息。
香客多為婦女,大多手挎提籃,放些香燭供物,往來橋上。時間一久,「提籃橋」之名就叫出來了。
自道光28年(1848年)提籃橋地區被辟為美租界後,填浜築路,圈地造房,逐步形成鬧市區。1883年,下海浦開始被填,逐漸成為現在的海門路,提籃橋被拆。
1901年,英國人在這里買地造監獄,原來的昆明路是條小河浜,俗稱「東薛家浜」,也被填埋修路,成為現在的昆明路,提籃橋一帶就逐漸成了上海的一個有些名氣的商業中心。再說下海廟,話說1955年,毛老人家到上海視察,游覽在黃浦江上,老人家突然向陪同人員提一個問題:「你們知道上海還有個下海嗎?」在場所有的上海人,面面相覷,無言以對,誰也回答不出來。
毛老人家說:「應該有。」毛老人家的話,如同在黃浦江中投下一塊大石頭,於是上海市開始尋找這個不為人知的下海。
找來找去,還真的找到了。人們在虹口區發現一座叫下海廟的小廟,位於昆明路73號。
下海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以後便是屢廢屢建。從前,這一帶多是漁村。
漁民出海打魚,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建了這座小廟,奉祀護海女神媽祖。下海廟俗稱夏海廟、義王廟,始建時僅有房屋9間。
嘉慶年間荒塌重修。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又購地8畝多,逐步擴建。
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又增建後殿等10餘間。抗日戰爭初期,下海廟被日軍炮火焚毀。
1941年起,重新修建。上海華界淪陷後,媚日的和尚把原來的尼姑廟變成了和尚廟。
抗戰勝利以後,才恢復成為尼姑廟。為了尋找下海,人們才注意到下海廟的存在,這時候的下海廟,小得不能再小,而且有些破敗。
但是,廟小故事多。上海人通過這座小廟破解了上海、下海的由來。
黃浦江的「浦」,在吳方言區原意是人工小河。宋代為解決吳淞江(即蘇州河的上海段)的泄水能力,在吳淞江兩岸,大約每隔五里開通一條進入吳淞江的水道,這種支流水道稱為浦。
吳淞江兩岸共有18個浦。當時,吳淞江現在虹口區海門路段,南岸有一個浦,稱作上海浦。
與上海浦隔岸相望的北岸也有個浦,叫下海浦。江南河流命名有個習慣,接近源頭的支流稱為里禪尺或上,靠近下游的稱為外或下。
上海浦和下海浦,因為位置得名,上海之名是起源於上海浦的,可見上海本是河流名,後來在這一帶設置了專門管理酒稅的機關——酒務。因地近上海浦,就稱為上海務。
上海務濱江臨海,人流眾多,交易繁忙,稅收大增,上海務的名氣也像酒一樣逐漸有了度數。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對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榮起來,竟然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都會之一。
從一條小河,變成收稅的辦公場所,再變成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這就是上海地名的起源與經歷。而與上海的比肩兄弟下海,走的卻是另一條道路。
明初,因吳淞江河道已經嚴重淤塞,另外開挖了一條新河,這條河大致是現在的蘇州河下游。於是,下海浦被拋棄了。
清末,黃浦江西岸被辟為租界,興建船塢、碼頭、堆棧、工廠,下海浦漸漸淤塞。1922年,下海浦被完全填埋了,原來的下海浦變成街路。
下海沒有了,只有一個殘破小廟——下海廟,。
2.上海提籃橋的由來
清朝嘉慶年間,本地居民在下海廟附近的下海浦上興建一橋,名為提籃橋,該地因此得名。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該處被劃入上海美租界,由於區內有香火鼎盛的下海廟和通往浦東的輪渡,逐漸成為蘇州河以北的主要集市之一。1903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提籃橋地區的華德路(長陽路)、舟山路、昆明路、保定路之間的地塊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工部局監獄,俗稱為「提籃橋監獄」。
納粹在德國掌權期間,大批猶太人前來上海避難,提籃橋即是主要聚居點之一。日本在佔領上海期間,將提籃橋劃為猶太人隔離區,使得該區域最多曾容納3萬名猶太人。目前,提籃橋區域內的長陽路62號尚有猶太教的華德路摩西會堂一座。
提籃橋原為虹口區主要商業、文化中心之一,但隨著下海廟漸廢,輪渡停航,逐漸衰落。目前提籃橋的范圍大致在楊樹浦路、惠民路、黃浦江、東大名路和霍山路之間。區內近年來新建了上海國際客運碼頭,並借著北外灘概念的提出展開了大規模的房地產開發,經濟情況有一定的好轉。
提籃橋監獄位於華德路(今長陽路147號),1903年啟用。1949年5月由中國人民 *** 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1995年6月更名為上海市提籃橋監獄
祝你好運 非常感謝你的採納!這對我很重要~
3.上海提籃橋的由來
要說提籃橋,就不能不說下海廟,因為下海廟不僅記錄了提籃橋的歷史,甚至記錄了上海地名起源的最早歷史,這段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知道的人不多,有些以為自己是老上海的也許也不知道。
上海有名的廟宇很多,如靜安寺、玉佛寺、龍華寺、城隍廟、紅廟、方塔寺、欽賜娘殿等等,但知道下海廟的人卻不多;上海的橋很多,外白渡橋、乍浦路橋、泥城橋、橫浜橋、打浦橋、楓林橋、放生橋,但知道提籃橋的人不多;同樣,知道上海的人多, 而知道上海名字來歷的不多。阿拉自稱為「上海土著」是有依據的,因為阿拉祖上上溯三代都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爺爺是上海寶山人,外公王姓一族又是世代居住在提籃橋一帶的農民,所以,不僅從小聽長輩們說五花八門的提籃橋的故事,而且耳濡目染這里的一些陳年往事便爛熟於胸了。
先說提籃橋,提籃橋以前的確是有橋的,只是現在看不見了。提籃橋一帶,在很早的時候離長江口與吳淞江匯合的入海處是不遠的。
19世紀中期前屬上海縣高昌鄉,此地河浜縱橫,阡陌交錯,黃浦江邊上為船民停船、漁民曬網處,俗稱徐家灘,提籃橋附近已形成集鎮。據我爺爺和外公外婆說,他們是見到過提籃橋的,具體地點是在東海電影院與大名電影院之間的海門路上。
我翻閱了大量資料查證,提籃橋的橋址應該是在今東長治路東面、海門路西首,據電車二場工作過的人說,他們在建北大樓時,挖出過幾根橋樁。橋樁所在的位置恰在今東長治路、海門路口偏西南處,即電車二場北大樓的東部。
從橋樁的排列看,那座提籃橋應是西北與東南走向,也就是連接電車二場北大樓和海門路東側今提籃橋派出所。建於清朝嘉慶年間的提籃橋系下海浦上的一座木橋,橋寬約2米,長約10米。
早期提籃橋周圍大多為農田和水渠,附近因為有古剎下海廟,所以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據傳當年木橋附近,即今東長治路電車二場處,有爿竹器店,專營提籃、淘籮而聞名,故人們稱該地區為提籃橋。又說此橋建於隋朝的,因附近有一座在上海挺有名的下海廟,香火很盛,香客川流不息。
香客多為婦女,大多手挎提籃,放些香燭供物,往來橋上。時間一久,「提籃橋」之名就叫出來了。
自道光28年(1848年)提籃橋地區被辟為美租界後,填浜築路,圈地造房,逐步形成鬧市區。1883年,下海浦開始被填,逐漸成為現在的海門路,提籃橋被拆。
1901年,英國人在這里買地造監獄,原來的昆明路是條小河浜,俗稱「東薛家浜」,也被填埋修路,成為現在的昆明路,提籃橋一帶就逐漸成了上海的一個有些名氣的商業中心。再說下海廟,話說1955年,毛老人家到上海視察,游覽在黃浦江上,老人家突然向陪同人員提一個問題:「你們知道上海還有個下海嗎?」在場所有的上海人,面面相覷,無言以對,誰也回答不出來。
毛老人家說:「應該有。」毛老人家的話,如同在黃浦江中投下一塊大石頭,於是上海市開始尋找這個不為人知的下海。
找來找去,還真的找到了。人們在虹口區發現一座叫下海廟的小廟,位於昆明路73號。
下海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以後便是屢廢屢建。從前,這一帶多是漁村。
漁民出海打魚,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建了這座小廟,奉祀護海女神媽祖。下海廟俗稱夏海廟、義王廟,始建時僅有房屋9間。
嘉慶年間荒塌重修。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又購地8畝多,逐步擴建。
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又增建後殿等10餘間。抗日戰爭初期,下海廟被日軍炮火焚毀。
1941年起,重新修建。上海華界淪陷後,媚日的和尚把原來的尼姑廟變成了和尚廟。
抗戰勝利以後,才恢復成為尼姑廟。為了尋找下海,人們才注意到下海廟的存在,這時候的下海廟,小得不能再小,而且有些破敗。
但是,廟小故事多。上海人通過這座小廟破解了上海、下海的由來。
黃浦江的「浦」,在吳方言區原意是人工小河。宋代為解決吳淞江(即蘇州河的上海段)的泄水能力,在吳淞江兩岸,大約每隔五里開通一條進入吳淞江的水道,這種支流水道稱為浦。
吳淞江兩岸共有18個浦。當時,吳淞江現在虹口區海門路段,南岸有一個浦,稱作上海浦。
與上海浦隔岸相望的北岸也有個浦,叫下海浦。江南河流命名有個習慣,接近源頭的支流稱為里或上,靠近下游的稱為外或下。
上海浦和下海浦,因為位置得名,上海之名是起源於上海浦的,可見上海本是河流名,後來在這一帶設置了專門管理酒稅的機關——酒務。因地近上海浦,就稱為上海務。
上海務濱江臨海,人流眾多,交易繁忙,稅收大增,上海務的名氣也像酒一樣逐漸有了度數。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對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榮起來,竟然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都會之一。
從一條小河,變成收稅的辦公場所,再變成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這就是上海地名的起源與經歷。而與上海的比肩兄弟下海,走的卻是另一條道路。
明初,因吳淞江河道已經嚴重淤塞,另外開挖了一條新河,這條河大致是現在的蘇州河下游。於是,下海浦被拋棄了。
清末,黃浦江西岸被辟為租界,興建船塢、碼頭、堆棧、工廠,下海浦漸漸淤塞。1922年,下海浦被完全填埋了,原來的下海浦變成街路。
下海沒有了,只有一個殘破小廟——下海廟,記著它的。
4.提籃橋監獄的基本情況
提籃橋監獄位於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是一座著名監獄,因其規模宏大,歷史悠久,號稱「遠東第一監獄」。
提籃橋監獄南面的正門位於虹口區長陽路(原名華德路)147號,北面的圍牆緊鄰昆明路,西側是舟山路,東面靠近保定路。四周多數是中下層市民聚居的民國初年建造的密集的石庫門房屋。
提籃橋監獄在1943年交還租界以前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華德路監獄,長期由英國管理,俗稱「外國監獄」、「西牢」。1903年5月18日,第一幢監樓竣工啟用。以後陸續增建,至1935年形成佔地60畝、樓房10餘幢的規模,四周有5米高的圍牆。
提籃橋監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曾關押過許多著名人物。1945年-1948年間,這里是關押、審判和處決日本戰犯的場所,曾有上百名日本戰犯關押於此,至少有13名日本戰犯處決於獄內。參見提籃橋監獄關押過的名人列表。
提籃橋監獄將其中一幢樓房改建成上海監獄陳列館。其中還特別展示了一個保存完好的室內絞刑架設施,下方有活動地板,屍體可以直接落入一樓的停屍房。
提籃橋監獄作為一處精美的近代建築群,1994年被上海市 *** 列為「市級建築保護單位」,目前部分建築為上海市監獄管理局所在地。
1949年5月上海市解放,中國人民 *** 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了這座監獄並改稱「上海市人民法院監獄」。1951年8月更名為「上海市監獄」。1995年5月改為現名。
提籃橋監獄收押對象是被上海市各級人民法院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18周歲以上的罪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的規定,提籃橋監獄對罪犯進行思想教育改造,文化、技術教育和多種職業培訓,並進行刑釋以後的就業和回歸社會指導。監獄組織罪犯參加每天8小時的勞動生產;保障罪犯申訴、控告、檢舉、人身不受體罰虐待、醫療、通信、會見家屬、節假日休息等基本權利,保障未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享有選舉權;監獄根據罪犯的服刑表現,依法給予不同的處遇和提請人民法院依法減刑、假釋以及依法加刑。通過教育改造,大多數罪犯能逐步認罪服法,改正惡習,刑滿釋放回歸社會後成為遵紀守法、自食其力的公民。
5.應該是「提籃橋」還是「提藍橋」
提籃橋上海提籃橋的來歷說起上海的提籃橋,那是大大的有名。
上海人都知道,那是個關人的地方——監獄是也。上海人罵人中有一句話,送儂到提籃橋去,就是把你關進監獄去。
提籃橋成了監獄的的代名詞。歷史上確實有一座叫提籃橋的橋,就在那座監獄不遠處。
原來監獄的附近有一座廟叫下海廟,歷史比監獄還要悠久。說起下海廟是因為這座廟所在地稱為下海,而不是上海,當然現在全叫上海了。
下海廟前的一條路叫昆明路。以前昆明路是一條小河。
廟的門前有一座小橋,進廟一定要從該小橋上走過。那時到廟里進香的人很多是提著籃子,所以這座小橋也就叫做提籃橋了。
沒想到在廟的旁邊造了一座監獄,人們把這座監獄叫做提籃橋監獄。後來小河被填,當然小橋也沒有了,而提籃橋監獄從此也就簡稱為提籃橋了。
現在下海廟還在,並擴建了,香火越發旺盛。不過要告訴大家的是,如果您是居士,別指望進廟可以得到免費的待遇,照樣要化上五元香錢。
6.上海12個歷史文化中心城區是哪12個
這12個歷史文化風貌區分別為:
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涉及黃浦、虹口區,以外灘歷史建築群、建築輪廓線以及街道空間為風貌特色。
人民廣場歷史文化風貌區:涉及黃浦區,以近代商業文化娛樂建築、南京路-人民廣場城市空間和里弄建築為風貌特色。
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黃浦區,以傳統寺廟、居住、商業、街巷格局為風貌特色。
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涉及徐匯、盧灣、靜安、長寧區,以花園住宅、里弄、公寓為主要風貌特色。
虹橋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長寧區,以鄉村別墅為風貌特色。
山陰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虹口區,以革命史跡、花園、里弄住宅為風貌特色。
江灣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楊浦區,以原市政中心歷史建築群和環形放射狀的路網格局為風貌特色。
龍華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徐匯區,以烈士陵園和寺廟為風貌特色。
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虹口區,以特殊建築和里弄住宅、宗教場所為風貌特色。
南京西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靜安區,以各類住宅和公共建築為風貌特色。
愚園路歷史文化風貌區:涉及長寧、靜安區、以花園、里弄住宅和教育建築為特色。
新華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位於長寧區,以花園住宅為風貌特色。
7.上海的歷史有多少悠久
戰國時期,楚國春申君的封邑在現上海一帶,故上海別稱申。
4~5世紀時,松江(現代蘇州河)下游一帶稱扈瀆,此為上海簡稱滬的由來。唐時屬華亭縣。
宋始設上海鎮,南宋咸淳年間,上海已是貿易港口。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從華亭縣劃出東北五鄉建立上海縣 ,縣治設於上海鎮上。
1553年,為了抗倭,上海築起城牆,成了方圓4.5千米的城區,城市發展步伐加快,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手工業中心。清代辟為商埠,成為貿易大港。
自1843年上海開埠,上海租界成了各國殖民主義勢力在中國滲透擴張的政治據點及其經濟侵略與經濟掠奪的大本營。1845年11月29日,上海道台宮慕久公布《地皮章程》,規定英國居留地的范圍與租地辦法;1849年4月6日法國取得上海居留地;1857年7月11日成立工部局,並在租地人大會上擅自修改《地皮章程》,英法美還開始僱傭武裝巡捕。
1863年9月21日英、美租界合並;1899年英、美公共租界擴充地界,並改名為國際公共租界。1927年北伐軍佔領上海,7月南京國民 *** 宣布成立上海特別市市 *** ;1930年,上海特別市 *** 改組為上海市 *** ;1933年,把數百年治於上海舊縣城裡的上海縣,遷治於北橋鎮;1942年英美 *** 決定放棄租界(當時租界仍被日軍佔領),翌年1月簽字。
1949年5月,上海市人民 *** 成立,為直轄市,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榆林、楊浦20市區,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楊思、洋涇、高橋、真如10郊區,共轄30區。1952年分洋涇區為東昌、洋涇2區;江灣、新市2區合並為江灣區;1956年,廢老閘區入黃浦區,北四川路區入虹口區,北站區入閘北區,常熟區入徐匯區,靜安區的東部入新成區,西部入長寧區,嵩山區北部入邑廟區,南部入盧灣區,郊區中高橋、洋涇、楊思3區合並為東郊區,吳淞、江灣、大場3區合並為北郊區,真如、新涇、龍華3區合並為西郊區,廢水上區。
1958年1月,以江蘇松江專區的上海、寶山、嘉定3縣改屬上海市,11月,蘇州專區的松江、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6縣與南通專區的崇明縣歸入上海市;1961年浙江舟山縣(現舟山市)嵊泗人民公社劃入上海市,1962年復歸浙江省。1988年撤消寶山縣與吳淞區,設立寶山區。
1992年撤消上海縣和閔行區,設立新的閔行區;撤消川沙縣設浦東新區;撤消嘉定縣設嘉定區。
㈤ 提籃橋監獄的簡介
提籃橋監獄位於上海市虹仔嘩口區提籃橋,是一座著名監獄,因其規模宏大,歷史悠久,號稱「遠東第一監獄」。
提籃橋監獄南面的正門位於虹口區長陽路(原名華德路)147號,北面的圍牆緊鄰昆明路,西側是舟山路,東面靠近保定路。
四周多數是中下層市民聚居的民國初年建造的密集的石庫門房屋。
提籃橋監獄在1943年交還租界以前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華德路監獄,長期由英國管理,俗稱「搜旁外國監獄」、「西牢」。
1903年5月18日,第一幢監樓竣工啟用。
後陸續增建,至1935年形成佔地60畝、樓房10餘幢的規模,四周有5米高的圍牆。
提籃橋監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曾關押過許多著名人物。
1945年-1948年間,這里是關押、審判和處決日本戰犯的場所,曾有上百名世戚橡日本戰犯關押於此,至少有13名日本戰犯處決於獄內。
參見提籃橋監獄關押過的名人列表。
提籃橋監獄將其中一幢樓房改建成上海監獄陳列館。
其中還特別展示了一個保存完好的室內絞刑架設施,下方有活動地板,屍體可以直接落入一樓的停屍房。
提籃橋監獄作為一處精美的近代建築群,1994年被上海市政府列為「市級建築保護單位」。
㈥ 上海市虹口區保定路230號 屬於什麼街道
上海市虹口區保定路230號就是屬於虹口區提籃橋街道。
上海市虹口區保定路230號就是屬於虹口區提籃橋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