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人是怎麼看待寧波人
擴展閱讀
杭州到宜興汽車多久 2025-05-17 22:31:23
深圳小汽車搖號如何增加 2025-05-17 22:22:57

上海人是怎麼看待寧波人

發布時間: 2023-05-22 18:46:32

⑴ 有上海人么恩,上海人是怎麼看寧波人的啊

如今很多港台明星來上海演出,總會「攀親」似地說:「阿拉是上海人。」其實如果追根溯源,他們幾乎都是寧波人。就連從上海發家的董浩雲、包玉剛這樣的香港富豪,歸根到底也是祖籍寧波———對於很多寧波人來說,上海就像是一個平台:從寧波出發,經由上海的洗練,他們終於走向全世界,形成了遍及世界各地的「寧波幫」。說起來很大程度上,寧波人和上海人,「阿拉」其實是一家。 即將在五一期間舉行的「寧波人在上海」展覽會,第一次將寧波人在上海的這段歷史以展覽的形式展示在上海市民面前。 「寧波人在上海」———一場籌備兩年的展覽 「這也是上海第一次展示移民文化的大型展覽。」海上寧波人研究中心主任陸平一充滿期待地對《星期日新聞晨報》記者說。 2007年5月1日到5月9日,「寧波人在上海」展覽會即將在上海工人文化宮舉行。為了這次展覽,陸平一和其它上海市寧波同鄉聯誼會的同事們已經籌備了將近兩年。在舉行這次展覽之前,陸平一已經主編了一套《寧波人在上海》系列叢書。「為了編寫這套系列叢書,我們訪問了很多當事人,又查閱了很多的歷史資料,發現上海甚至中國歷史上很多個第一,都是寧波人在上海開創的———比如第一家現代銀行、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第一家保險公司、第一家西服店,還有第一家五金店、綢布店、鍾錶店、國葯店,第一家火柴廠、燈泡廠、化學製品廠、印刷廠……」陸平一感慨地說,「不做調查真是沒有想到,寧波人真是不簡單,而寧波人和上海之間的聯系也比我們原先所想像的還要密切許多!」「而這一次,我們不僅將通過大量的歷史圖片和文字資料來介紹寧波人在上海的這段獨特歷史,還請上海歷史博物館的同志為我們提供了1000餘件實物以及歷史文獻。」上海市寧波經濟建設促進協會的袁恩昭副秘書長對記者補充說。 「我們還請了很多退休的寧波籍老同志,專門成立了文物搜集小組,在民間搜集相關的實物。」4月27日舉行的展覽會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寧波同鄉聯誼會常務副會長陳正興向與會的記者透露,「雖然搜集的觀察很艱難,但是在聽說了我們這次展覽之後,很多寧波籍的名人後輩都非常熱情地向我們貢獻藏品,有些實物非常珍貴,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 這次「寧波人在上海」展覽將分為「救國救民奮勇當先」、「艱苦創業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積極奉獻」、「傳承歷史繼往開來」、「百年甬商、再創輝煌」五大板塊,總展示面積將達到1700平方米。 「相信這次展覽會將集中展現寧波人和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在建設上海過程中做出的貢獻。」陳正興在新聞發布會上總結說。 「阿拉」原是寧波話———與寧波有關的上海生活 「你知道如今在上海有多少寧波籍人士嗎?三百萬!」袁恩昭告訴記者一個驚人的數據。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的青年教師余蔚也是這三百萬寧波籍人口中的一員。「記得那時我們讀大學的時候,來自其它地方的同學都很熱衷參與同鄉會什麼的,可是我們寧波人就無所謂———因為到處都是寧波人啊!」余蔚說。 「不過相比起解放前,寧波人在上海的比例其實已經有所下降了。」對寧波人在上海的這段歷史頗有研究的陸平一告訴記者:在甬商最興盛的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的寧波人已經達到一百多萬,佔到了當時上海人口的五分之一。 雖然寧波人在上海的比重很大,但是和其它地方的移民不太一樣,他們和上海的融合更加緊密。「可以說,他們事實上已經成為了新上海人的一部分,而上海人今天的很多語言和生活習慣,其實也和寧波人大有關系。」袁恩昭舉了兩個很典型的例子。 「比如說上海人自稱的『阿拉』,其實就是寧波話,上海人喜歡在稱謂前加『阿』字,如『阿舅』、『阿婆』等,也是受寧波稱謂的影響;又比如上海人早上喜歡吃泡飯,這個說到底也是寧波人的習慣。」 說到吃,已經移居上海十幾年的余蔚也深有體會。他剛來到上海的時候,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上海的寧波菜館雖然不多,但是上海人對寧波菜卻是情有獨鍾。「像醉蝦、黃泥螺、鰻魚、苔條餅這樣的地道寧波菜,上海人似乎也很愛吃,其實還有一樣當年在上海掀起過大波瀾的菜餚———毛蚶……」
寧波人和上海人之間曾經還有另一層有趣的聯系:過去上海女孩對外地人的界限劃得清清爽爽,尤其是蘇北人,堅決不嫁;可要是逢到寧波郎,上海爹媽就「眼開眼閉」了。至於寧波的女孩,也有很多人願意嫁到上海來,「一來寧波人在上海大多總有拐彎抹角的親戚,二來兩地從生活習慣上也很接近,所以不會有什麼不習慣。」余蔚說。 以誠信創業上海灘———甬商傳統 這次的「寧波人在上海」展覽將介紹上海歷史上450餘位在滬各行各業的寧波籍著名人士,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早年在上海創業的寧波商人。 「寧波人遷居上海的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其中第三階段(1911年-1937年)是寧波商人在上海的鼎盛時期———20世紀30年代有人統計上海的工商業名人,在1836人的名單中寧波籍人士有453人!」陸平一向記者介紹,「在上海的晉、徽、閩、粵、甬五大商幫中,最終還是寧波人笑到了最後,成為第一大商幫。」 和其它商幫不太一樣,老一輩的甬商,很多人最初都是到上海來當學徒的,他們能夠吃苦,又善於學習,所以很快就在大上海闖出了局面。培羅蒙西服店、亨生西服店、邵萬生南貨店、三陽南貨店、亨達利鍾錶店、中華皮鞋店、老正興菜館、蔡同德國葯號……你看南京路的那些老字型大小,幾乎都是寧波人在上海創下的。」陸平一說。 「甬商的一大特點就是誠實守信。」袁恩昭給記者列舉了一位人物。「上海五金行業的開創者葉澄衷14歲到上海當學徒,後來又在黃浦江上撐舢板。一次一位英國洋行經理雇他過江,將一隻公文包遺忘,內有數千元美金。葉澄衷不僅不起貪欲,而且還在原處等候失主。失主被他感動,後來就幫他一起做五金生意,經過多年努力,終於成為享譽滬上的『五金大王』。」 改革開放之後,新一代的甬商回到上海灘,其中包括華翔、宏潤、保集、雅戈爾、龍元等大型企業。「他們繼承了老一輩甬商的誠信精神,又創出了不少新的業績。」上海市寧波同鄉聯誼會會長庄曉天曾這樣概述新甬商的特點。 「不過和老甬商不一樣,他們大多是帶著資本來到上海的,他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更強,只是對於老甬商的優良文化傳統不太熟悉。」陳平一最後總結說,「我們舉辦這一次展覽,一個原因也是希望新甬商能夠了解這段歷史,並為推動新時代的上海建設起到更大的作用。」

⑵ 上海人說自己是寧波人是什麼意思

主要是上海的原居民現在來說幾乎很少了,一般現在的上海人都是江浙搬過去的,說自己是寧波人也無可厚非。

寧波話在上海話中留下的不多,但「阿拉」這樣的詞非常重要。另外,「我」這個詞盡管上海也用,但我們這一代人「我」的讀音是從寧波話來的。

上海人現在用「阿拉」這個詞代表「我」,但事實上這個詞來自寧波話,「我伲」才是上海本地話。我問過上海人,他們說,「伲」字講得更多,「我伲」比較正式,平時口語用得少。到大概1940年代左右,開始用「阿拉」。


(2)上海人是怎麼看待寧波人擴展閱讀

寧波話特點:

在吳語體系中,寧波話的「硬」是出了名的。有一句俗語叫「寧可與蘇州人吵相罵,勿可與寧波人講閑話」,意思是說寧波話「石骨鐵硬」,說話也像吵架。

對此,寧波大學教授、寧波方言學專家周志鋒在《周志鋒解說寧波話》一書中介紹,寧波話之所以「石骨鐵硬」是因為它完好地保留了古代「入聲字」的特點,許多「復韻母」也變成了「單韻母」。

⑶ 同樣是鄰居為什麼上海人對浙江人比江蘇人高看一眼

不要搞地域。。。不要拉仇恨。。。

以前好像是有這種說法的,因為浙江比較富裕,人口素質也好一點,江蘇特別是蘇北地區比較差一點

但是現在基本上已經沒有差距了,上海歡迎全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