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香港北部緊靠什麼省,什麼市
香港北部緊靠深圳經濟特近 327.5 平方公里的面積
香港新界北部發展為『邊境發展區』緊靠中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的深圳和香港為大綱的「深圳市綜合規劃」。
為了實現工作,到2020年為止,優先建設直接連接香港啟德機場和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的高速電氣化鐵道。若高速電氣化鐵道開通的話,僅用17分鍾就能在相隔40km的兩個城市的一端到達另一端,事實上具有單向機場的功能。
「深港雙城都是雙向互動,而絕非深圳一方的學習或服務,香港同樣有需要向深圳學習,為深圳服務。」整體而言,港深之間合作機遇遠遠大於競爭,港深融合是必然的結果,對雙方均有利,對兩地的居民、工商界等都有利,因此我們不應該害怕融合。
對於深港合作未來的方向,除了正緊鑼密鼓建設的前海之外,緊鄰深圳的香港邊境禁區,面積達28平方公里,相當於澳門大小。邊境禁區應該視作深港經濟融合的一個中心區,在土地規劃、基礎設施建設上都需要從中心區出發,進行全面規劃。
㈡ 香港北部與什麼經濟特區相鄰
分析:香港和澳門位於南海之濱,分別位於珠江口東、西兩側,與廣東省相鄰.
解答:解:香港特別行政區位於珠江口的東側,北鄰深圳市;澳門特別行政區位於珠江口的西側,北鄰珠海市.深圳,珠海
㈢ 深圳離香港最近的區是什麼區
深圳離香港最近的區是寶安區。
寶安區是深圳市轄區,位於廣東省深圳市西北部,南海之濱。東與龍崗區接壤,東瀕大鵬灣,與香港新界、元朗隔海相望;西瀕珠江口,北鄰東莞市。境內東至中南部多為350米以下丘陵地帶,西南至北部為3—80米的沖積平原和台階地,海岸線長30.62公里。境內最高海拔羊台山主峰487米。
參考鏈接:http://ke..com/view/151993.htm。
㈣ 香港「北部都會區」規劃推出始末 再造一個新中環
北部都會區有望成為香港城市空間發展史上的一次戰略性改變。通過七個跨境口岸和未來興建港深西部鐵路等,使港深兩地能跨越「兩灣一河」,形成「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幫助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新界與深圳原本同屬新安縣,經歷百年分隔後,兩地有望逐漸走向協調發展。圖為新界南生圍生態保育區眺望深圳市中心區。《財經》記者 焦建/攝
文 | 《財經》特派香港記者 焦建
編輯 | 蘇琦
10月6日,中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其本屆任期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在全文達3.4萬字的此份報告中大篇幅提及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被認為是其中最大的亮點。
作為中國香港特區公布的規模最大的一份規劃藍圖,「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的核心是構建一個佔地300平方公里的都會區,提供90.5萬至92.6萬伙單位,共容納約250萬人口。該規劃之被命名為「都會區」,則因其涉及全面的城市空間,並不只是一個新市鎮。
從宏觀及微觀的背景來看,此一跨度達20年的發展規劃既旨在推動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亦為香港各界所普遍關心的土地住屋、創新科技、深港融合發展等問題給出了框架性的解決方案。如能借機將香港新界地區的邊陲地帶建設成為新的「宜居宜業宜游的都會區」,則既可以成為與南部(維港)都會區配套發展的新平台,亦可與其僅一河之隔的深圳特區形成「雙城三圈」的戰略性布局。
所謂「三圈」,指香港北部由西向東與深圳相鄰的「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相關地區涵蓋了深港口岸經濟帶和深圳發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區,以及香港擁有較大發展潛力的新界北部地區。
在積極推動者眼中,「北部都會區」有望成為香港城市空間發展史上的一次戰略性改變。香港將最終形成包括中環金融中心在內的維港都會區,與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為重點的北部都會區的區域經濟新格局。前者重點對標國際市場,北部創科中心既要面向世界,更要與深圳對標,與大灣區共融。此外,「雙城三圈」空間概念有利於深港間共同促進經濟、基建、創科、民生和生態環境的緊密合作,通過強強聯手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亦有一系列相關研究人士對《財經》記者指出了此一規劃將面臨的挑戰:「北部都會區」所涉及的規劃面積約300平方公里,約佔香港特區總面積三成,土地性質復雜,很多土地仍需進行規劃。另一方面,香港土地開發審批程序繁復,還要面臨保育等問題。是否能科學統籌開發流程,加快土地開發速度,將是下屆特區政府銜接落實相關內容的核心考驗之一。
在被記者問及如此大規模的開發計劃將耗費多少時間、涉及多少預算支出等相關問題時,林鄭月娥稱:「北部都會區」因近深圳及前海,前海125平方公里等如1.5個香港島,定位為現代服務業商業樞紐,近水樓台先得月,成為發展契機。盡管完成北部都會區或需20年時間,但任何一屆政府都應依照該軌跡進行。「我們談的是一個願景。」
「北部都會區」新意
從2021年初起,如何開發新界北地區,逐漸成為香港相關業界人士的熱議話題。部分議員更是接連向特區政府提交相關報告,闡明「新界北新中心」計劃,並指出香港應實現「北創科、南金融」。圖為香港特區政府施政報告公布當日新界地區的公交車廣告。《財經》記者 焦建/攝
近百年來,香港一直實施的是「南重北輕」的城市發展空間格局。重心就是以南部維多利亞港兩岸的香港島和新界南為主。集中在維多利亞港的海邊沿岸,大概位於上環、中環、灣仔,到銅鑼灣一帶,逐漸伸延到鰂魚涌和太古區域。
與之相比,毗鄰深圳的新界北部地區一直是香港的邊陲地帶,大部分為生態和鄉村區,僅有一些屬於邊遠型的市鎮、口岸,如屯門、元朗、落馬洲、上水、粉嶺、文錦渡等等。以該區內的天水圍為例,其雖被視為發展相對成熟的新市鎮,但基本上是一座「睡城」,因缺乏相關產業,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分離,每天需耗費大量時間通勤。
在與其僅一河之隔的深圳,則在改革開放的幾十年當中,形成了羅湖、福田、南山等核心城市發展區域。「當深圳大踏步發展的時候,香港北部地區卻紋絲不動,基本上保持了回歸前的邊界地帶、鄉村地帶的基本風貌,形成了深港兩邊極大的空間視覺和經濟差異。」一位相關研究人士在數年前曾如此形容兩地間的差異。
在香港特區政府層面,2007年時曾提出過發展新界東北的計劃。在當年公布的《香港2030》文件中,亦已提及「北部經濟帶」概念。在2014年時,特區政府曾就相關規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最終被部分議員以不讓新界東北成為「深圳後花園」等一系列理由否決。此外,直到幾年前,香港還把垃圾填埋場放在與深圳隔海相望的屯門一帶建設。
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相關規劃的目的之一,是解決香港發展面臨的嚴重缺地問題。在與深圳連片發展並不被重視的情況下,為增加土地供應,香港的替代性方案是明日大嶼填海計劃。在產業發展方面,為與中環形成呼應、構建2.0版本的CBD,九龍東亦被納入規劃。
有關新界北區發展的潛力,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在2010年時曾發表過《香港邊界禁區發展策略研究》。當時該機構研究的著眼點,主要是相關邊境禁區總面積達到2800公頃,其中2400公頃的面積可以釋放出來以供發展。
該研究指出:一方面,「香港已經順利回歸,邊境管制根本不需要2800公頃那麼多的土地。」;此外,深圳的發展已經成形,不再是單方面藉助香港的經濟動力,內地經濟已經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其中一個最主要的構成部分,所以在香港島之外的新界北部發展成為一個副中心,又或者第二中心,以充分利用內地的經濟元素,是合情合理的發展。
隨著一系列相關局勢的變化,從2021年初起,如何開發新界北地區,逐漸成為香港相關業界人士的熱議話題。部分議員更是接連向特區政府提交相關報告,闡明「新界北新中心」計劃,並指出香港應實現「北創科、南金融」,把新界北地區與擴大至包括「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填海的維港都會區互補。
今年4月,前述研究機構的一位研究人士亦撰文指出:新界北區將會是「含金量甚重」的一片土地。因為深圳已經發展出一大批成功的大型科創企業,這些企業對國際人才有極大需求,對比深圳以及其他內地城市,香港在稅制、生活配套、教育資源等因素有更佳的吸引力。而在當下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國家極力爭取高科技專才迴流,香港在這方面可以扮演更積極角色,所以整個新界北的發展,也應該以此思路為主線。
「經過完善選舉制度,香港重回一國兩制正軌,給予香港更大條件及機會融入國家大局,故對香港未來的規劃不應再受到行政界線限制發展,而北部策略是首次突破思維,跨越香港及深圳的行政界線。」
10月6日,林鄭月娥在解釋相關新規劃的背景時則指出:這是「一國兩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區編制,在空間觀念及策略思維上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限的策略和綱領,充分考慮了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對香港的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香港的期盼,以及「前海方案」為香港帶來的大量機遇。「北部都會區」將是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連系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通過7個跨境口岸和未來興建港深西部鐵路等,使港深兩地能跨越「兩灣一河」,形成「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幫助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林鄭月娥亦坦言稱:目前北部都會區只是概念,政府花了三四個月做大量工作,又邀請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擔任顧問,盡管完成北部都會區或需20年時間,但任何一屆政府都應依照該軌跡進行。她更建議下屆政府可設副司長職位,負責領導新區發展,與深圳市政府密切聯系。
按照相關規劃:佔香港陸地總面積近三成的「北部都會區」西起白泥、流浮山,東至打鼓嶺、皇後山,涵蓋將范圍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新市鎮,以及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廈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等新發展項目。
在產業布局方案方面:廈村、流浮山一帶因剛剛起步,其可塑性較大,被認為可發展優質產業,而其鄰近的就是剛擴區的前海,可結合共同發展,例如發展現代服務;而港深緊密互動圈是最密集地區,大部分陸路口岸均集中此區,需要找到合作范疇,包括高等教育、科技創新或現代醫療等;至於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則適合旅遊。
在目前各新市鎮和新發展項目均相對零散的前提下,「北部都會區」概念將會起到統合性的作用,並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整個項目完成後,總住宅單位數目將達90.5萬至92.6萬個,容納約250萬人居住;而職位數目亦將由現時11.6萬個,大幅增加至約65萬個,包括15萬個為創科產業的相關職位。
為實現工作與生活處於相近區域,《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還提出建議稱:將制定明確政策及行政指引,盡量把「無地域限制、帶動就業機會」的政府設施及寫字樓遷往北部都會區。此外,林鄭月娥亦表示:有信心慣常處於核心商業區的專業服務會選擇去北部都會區發展,由於前海佔地125平方公里,是港島的1.5倍,而定位是現代服務業商業樞紐,由香港前往只需兩個車站,將為會計及律師等專業服務業帶來很大契機與吸引力。
整體而言,「北部都會區」對香港發展格局產生的影響可能會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其總面積達300平方公里,未來可建16萬至18萬個單位,改變過去「小打小鬧」覓地建屋方式;其次,此區域內宜居宜業宜游,為科技發展及其他產業提供土地空間,將成為未來二十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這與傳統新市鎮相比,層次有了更大的提升;其三,由政府主導規劃建設,打破「小政府、大市場」窠臼。
在相關人士眼中更為重要的,則是該區內有七個跨境口岸,今後還將進一步完善連接深圳的交通網路。香港將規劃多條鐵路新線,包括定位為現代服務業中心的洪水橋/廈村連接深圳前海、鐵路北環線向北經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接入深圳的新皇崗口岸、北環鐵路線古洞站向東伸延至羅湖、文錦渡、香園圍、打鼓嶺、皇後山與粉嶺、興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動運輸系統等。
資金來源僅是考驗之一
隨著香港社會逐漸恢復穩定,如何抓住相關發展機遇,聚焦經濟發展,是香港社會各界高度關心的話題之一。前述「北部都會區」規劃如能真正落地,則被認為是香港重要的發展新機遇之一。在執行過程中能否克服此前一系列規劃遇到的類似難題,亦成為該規劃所面臨的重要考驗。
難題之一在於相關規劃難以一蹴而就。按照香港推動大型規劃發展的慣例,僅前期工作就將包括公眾咨詢、土地勘探、收地賠償等方面。涵蓋顧問研究、各部門設計、收地賠償、城規會審批、環境評估、立法會審議和撥款,以至大大小小的施工合約招標等。
而在這一過程中,往往還將出現公眾提出反對、環保團體不滿環評報告,以及立法會議員的質詢等情況,每一個步驟都易出現爭議,造成拖延。
以港鐵「沙中線」為例:其於20世紀中期提出,直至1998年才正式公布計劃,時至今日仍未整條開通。以此類推,「北部都會區」涉及的土地更廣、涉及的相關方更多、工程更浩大,難題亦可能會加倍。
有相關人士因此建議:如開發地帶涉及濕地及相關緩沖區,當局需研究是否可放寬及精簡程序、評估生態影響、提高發展地積比等。除此以外,政府也要檢視各部門的執行力,同時加強與地區居民、土地業權人、環保團體等持份者溝通,以減少爭議。
負責協助政府推動相關政策的香港特區政府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凌嘉勤則表示:以20年時間打造北部都會區並非過分樂觀,相信只要改革行政機制及工作流程,並設立高層次政府專責機構負責統籌和指導各相關局署,是應該可以做到的。
此外,其還表示:上述負責機構牽頭各局署與深圳市相關單位洽商及合作,協調項目規劃及實施,同時協助政府與廣東省及大灣區城市相關部門,就建構大灣區濕地系統網路展開積極合作。
「整個雙城三圈政策,涉及非常龐大的發展內容,既有土地使用、交通規劃,以及產業支持等一系列政策,當中不可避免會涉及大量的利益重新分配問題,也可能會遇到不小的阻力。能否有足夠的魄力沖破利益藩籬,准確貫徹發展宗旨,以推動香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都是巨大的考驗。」香港一家媒體在社論中指出。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則公開表示:10月6日的施政報告在土地和房屋供應上,敢膽提出大刀闊斧措施,相信與這些政策獲中央支持有關,地產商等不能像以往般諸多阻撓,願意某程度讓利和配合。
如何尋找建設資金來源,亦是各界高度關心的話題之一。對此,林鄭月娥強調,這是一個願景及發展策略,「香港最能製造的財富是土地,我們不可能在開拓土地工作蝕本,如果我們現時看今日赤字,便什麼都不做,不單是短視,我會形容為不負責任。」
在談及北部都會區可能面對的「現金流」問題,包括收地、賠償、基建等費用時,林鄭月娥則稱:可通過發債解決部分問題。因為北部都會區的很多基建項目屬於環保項目,很適合發綠色債券。「北部都會區」是綠色低碳社區,有很多環保項目,一有地出售就可以賺錢。「一個負責任政府應該擁抱這盤生意。」
一位相關市場人士則提出建議稱:應考慮公私營混合模式,其除了可以分擔政府財政壓力,亦能加快有效運用私人土地,促進重點基建及可承擔房屋的發展進度。而北部都會區位處香港的策略性邊境位置,估計將為香港經濟創造約每年7000億至7500億港元的總生產總值。
從深港合作的角度來看,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亦需考慮一系列的協調性的安排和布局。「如果不考慮如何與深圳銜接,在產業方面形成有機融合,那麼單純提出作為創新中心就很容易難以落地。」深圳的一位研究人士對《財經》記者指出,「按照香港以往的發展經驗看,新規劃落實到最後往往都成了地產項目。希望北部都會區不要繼續走這一老路,不然只是拼拼湊湊,把區域內個別新市鎮的發展相加起來,只為了解決香港人的房屋問題、就業問題,格局就窄了。」
㈤ 與深圳一河之隔,可容250萬人居住,香港為何要建北部都會區
香港住房難題有望迎來新轉機。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完成後,將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並提供65萬個職位。
10月6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特區立法會發表2021年《施政報告》時透露,將建設香港北部佔地約300平方公里宜居宜業宜游的都會區。
《施政報告》指出,這個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的都會區,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及更縱深的腹地,將盡享港深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紅利,幫助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北部都會區將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營造「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並存」的獨特都會景觀,而支撐著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維港都會區亦會擴大至包括「明日大嶼願景」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這兩個地處香港南北的都會區將可提供大量土地,完善香港的空間布局,並駕齊驅、互相輝映,推動香港未來發展。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就此表示,《施政報告》提出香港規劃兩個都會區,一個是現在成熟維港都會區,已成為香港金融中心;另一個是新建設北部都會區,定位為國際科創中心和行政中心。這意味著香港與深圳將全方位融合,大力發展科創產業,解決市民住房、就業問題,加快經濟社會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維多利亞港。新華社圖。
深圳大學經濟學教授鍾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香港北部都會區規劃與建設標志著香港特區政府已踏上重塑香港之道,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將為香港產業、城市進一步發展增加巨量土地空間;將增強香港經濟發展活力和後勁;有利於香港發揮毗鄰深圳的優勢,加快發展。
直面香港住房難題
超高房價一直是香港市民的痛點。林鄭月娥引用《香港2030 》報告的最新估算稱,香港在2019至2048年期間的土地短缺約為3000公頃。「要較徹底地解決香港市民『住』的問題,我們需要的不是因時制宜的短期『招數』,而是持之以恆供應土地的決心,以及不會因經濟短期波動或物業價格升跌而動搖政策的勇氣。」林鄭月娥表示。
北部都會區的建設也將直接增加香港的房屋土地供應。據悉,香港北部都會區包括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佔地面積約300平方公里。
《施政報告》指出,目前北部都會區內的多個發展中項目預計可提供約35萬個住宅單位,該區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估計可提供住宅單位約16.5萬至18.6萬個。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數目將達90.5萬至92.6萬個,將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並提供65萬個職位,包括15萬個創科產業相關職位。
至於土地供應,《施政報告》指出,特區政府將繼續「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推進多個新界新發展區項目、東涌東及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等。過去兩年特區政府已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已收回90公頃新界土地,預計未來幾年收回的土地將達700公頃。
林鄭月娥表示,通過推動各項新發展區及填海項目,以及推展北部都會區,有信心會在中長期找到所欠缺的土地。特區政府還將通過進一步檢視「綠化地帶」、推進「土地共享先導計劃」、 延長活化工廈措施等方式加快土地供應。
鍾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收入差距大、房價高企等民生問題突出是香港的短板之一。在超高房價之下,大部分居民住房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北部都會區建設目標就是要使香港問題和短板加快得到有效解決,自身優勢更加鞏固。
「雙城三圈」深港深度融合
在此次《施政報告》中,深港兩地「雙城三圈」的空間概念得到確立。林鄭月娥表示,在國家40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港深兩地緊密互動。由西至東建設了七個陸路口岸和相連的交通基建,使兩地有條件跨越後海灣、大鵬灣和深圳河而相互連接,形成「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
「雙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東分別為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雙城三圈」覆蓋了深港口岸經濟帶和深圳發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區,以及香港境內城市建設資源正在高速匯集並仍擁有龐大發展潛力的北部都會區。
林鄭月娥強調,「雙城三圈」空間概念的確立,有利港深政府共同促進兩地在經濟、基建、創科、民生和生態環境的緊密合作,發揮強強聯手,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同時,深港兩地的交通網路再完善將愈發帶動「雙城三圈」之間的合作共贏。林鄭月娥表示,特區政府將探討將東鐵線延伸至深圳羅湖,並在深方設立「一地兩檢」口岸,在現有羅湖站及上水站之間增設一個非過境鐵路服務的新鐵路站,以釋放羅湖/文錦渡及上水北一帶的發展潛力。
在跨境陸路交通方面,林鄭月娥提到,粵港兩地政府正全力推進「大橋港車北上不設配額計劃」,待疫情受控和免檢疫「通關」逐步實施後,可讓符合資格的香港私家車經大橋往來香港與廣東省,而無須事先取得常規配額。粵港兩地政府同意計劃可稍後伸延至另一個陸路口岸。
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表示,香港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一個最直觀的現象就是,與北部一河(深圳河)之隔的深圳實現無縫對接。深港這兩個歷史上就是一家人的兄弟城市,如今通過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區開發,通過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通過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必將實現全方位、全領域的深度合作,真正推動深港一體化、同城化發展。
「對於深圳而言,深圳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香港科技教育資源是最方便的。」四川天府健康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孟立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建設將顯著改善兩地的發展環境,起到的作用不僅僅是1 1大於2,並將在制度整合、政策融合等發揮探路作用。後者的影響將是世界性的,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新的機會。
㈥ 南山區對面是香港嗎
南山區對面是香港。香港的行政區地圖,「北部都會區」包含的北區、元朗,跟深圳的福田、羅湖、鹽田接壤,跟深圳的南山區隔深圳灣相望。而深圳的中心城區,就香港「北部都會區」的對面。雖然深圳特區熱火朝天,深港合作也不斷推進,但香港對臨深片區很少有投入,這里一直維持著幾十年前的鄉村景觀。
南山區的發展前景
總部深圳是一個多中心的城市,東部的發展潛力不如西部,也只是因為西部發展的太好了,所以東部相較而言會慢一點,從各個區域得人平時走路得姿勢就能看出來,平時在南山,福田等區域看到的人,走路都要比龍崗快很多。而對於普通人來說,不管是選擇東部還是西部,其實主要是看合不合適自己最重要,只要是在深圳,發展潛力都會有不錯。
㈦ 新媒述評:香港「向北走」成為大勢所趨
參考消息網10月8日報道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0月6日發表題為《香港「向北走」》的文章,文章稱,香港人口、就業、基建都要向北走,政治也難免要向北看。全文摘編如下: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6日發表本屆任期內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要建設一個「北部都會區」。
這個「北部都會區」是什麼概念呢?位於新界北部,面積約300平方公里,包括目前的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區內擁有七個跨境陸路口岸,是促進香港、深圳融合發展和聯系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數量將逾90萬個,一共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將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區內的職位數量將增至約65萬個,包括15萬個科創產業相關職位;計劃建設五個鐵路項目,包括連接到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等。
總而言之,北部都會區將會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更關鍵的是,它代表了香港在與中國內地融合大勢已定之下,發展思維的轉換。
眾所周知,香港開埠,是從港島開始的,然後開發九龍,接著再開發新界,由南向北,由港九向周邊新界興建新市鎮,但一直到現在,香港人說到「市區」,始終還是指港島及九龍。
香港人向來視與內地連接的新界北為邊陲。在新的發展思維下,新界北已經不再是邊陲,而是大灣區的中心,是黃金地帶、風水寶地。如果說過去香港的發展是「向南集中」,未來的發展重點,則將是「向北對接」。香港分析人士受訪時,紛紛稱之為「向北走」。
「解決香港房屋問題,『向北走』已是無可避免。」香港立法會議員柯創盛接受中通社采訪時說,土地緊張的香港已少有大規模的市鎮發展,施政報告對新界北做出戰略性規劃,不僅找到可發展土地,更有助融入大灣區發展。
華興證券(香港)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龐溟則指出,以往香港的建設重點在九龍和港島,「向北走」是一個新的思維,而北部發展比起填海成本更低,也能避免填海引發的環保問題等爭議,發展周期更快更穩妥,同時也呼應了香港融入大灣區的宏觀施政框架。
資深媒體人陳景祥指出,林鄭發表施政報告前夕,最落力「深入基層、聽取民意」的,不是香港特區政府高官,而是香港中聯辦官員:主任駱惠寧及幾位副主任連續幾天「落區」,探訪劏房戶(劏房指一個普通住宅單位被分成不少於兩個較小的獨立單位,然後出售或出租——本網注),到北區見市民、商戶。
駱惠寧在十一國慶前夕走訪劏房戶時,公開表明加大力度來解決住房問題是「中央的關切」,足以顯示香港房屋問題已不僅僅是民生問題,而已經提升為政治議題。林鄭的施政報告,有很大一塊就是著墨於增加土地供應——這正是香港房屋問題的症結。
同樣,中聯辦副主任何靖9月30日探訪新界北期間的講話,也似在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點題:「香港融入大灣區是勢在必行,新界北邊境地區土地充裕,緊鄰深圳,有著非常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戰略價值。」「深圳的發展速度很快,香港也需要加快發展步伐,爭分奪秒,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大灣區建設核心引擎作用。」
新界北與深圳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只有一灣之隔,而「前海方案」乃是中國國策的重大發展規劃。
香港人口、就業、基建都要向北走,政治也難免要向北看。
㈧ 林鄭月娥施政報告:建設北部都會區,構建深圳香港「雙城三圈」
(觀察者網訊)據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10月6日消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布了任期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了目前為止佔地面積最大的規劃藍圖「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報告指出,將在香港北部建設一個佔地300平方公里、宜居宜業宜游的「北部都會區」,在滿足約250萬人口的居住需求的同時,還能與深圳形成「雙城三圈」的戰略性布局,為國家發揮「雙引擎」作用,產生「強強聯手」作用。
10月6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發表《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圖自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
10月6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第五份施政報告,也是本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勾勒香港未來發展。報告以「齊心同行 開創未來」為題。在今年《施政報告》的經濟篇章,開宗明義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題,表明香港發展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林鄭月娥表示,香港只要用好中央支持特區的政策,發揮獨特優勢,將可為經濟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
建設「北部都會區」,構建「雙城三圈」戰略性布局
林鄭月娥表示,香港擁有高度國際化的營商優勢,在國際貿易中占重要地位。去年,香港的商品貿易總值全球排名上升至第六。受惠於內地有效控制疫情而保持供應鏈穩定,香港商品貿易總額由去年第四季開始反彈。今年首八個月合計,香港商品貿易總額更高達65099億港元,是有史以來新高。
林鄭月娥指出,將建設香港北部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都會區」,並開拓更多可供居住和產業發展的土地。「北部都會區」包括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佔地面積約300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其相鄰鄉郊地區,並有六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及更縱深的腹地。
「北部都會區」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整個項目完成後,總住宅單位數目將達90.5萬至92.6萬個,容納約250萬人居住;而職位數目亦將由現在的11.6萬個,大幅增加至約65萬個,包括15萬個為科創產業的相關職位。
「都會區」能夠推進陸港兩地融合,與深圳形成「雙城三圈」的戰略性布局。在國家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港深兩地緊密互動,由西至東建設了七個陸路口岸和相連的交通基建,使兩地有條件跨越後海灣、大鵬灣和深圳河而相互連接,形成「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
「雙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東分別為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罕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雙城三圈」覆蓋了深港口岸經濟帶和深圳發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區,以及香港境內城市建設資源正在高速匯集並仍擁有龐大發展潛力的北部都會區。「雙城三圈」空間概念的確立,有利港深政府共同促進兩地在經濟、基建、科創、民生和生態環境的緊密合作,發揮強強聯手,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近年來,香港與內地的經貿、科技等合作不斷加強。報告指出,除了粵港澳大灣區外,香港特區政府與泛珠三角區域、北京、上海、福建和四川分別建立了合作機制,推動兩地多領域的合作。在中央支持下,香港已著手與湖北省成立鄂港高層合作新機制。
滿足房屋需求,改善民生
《報告》中也多次提及民生問題。
香港的貧富懸殊是大眾關心的議題。為此,香港加快興建公營房屋,在未來十年,香港政府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可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比去年公布的數字略高,足以滿足該十年期預計的30.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
除此之外,過去幾年,香港大幅改善現金福利。第一,推出高額長者生活津貼,讓約57萬名長者,每月領取3815港元的高額津貼。第二,優化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大幅增加金額和放寬申請資格,讓收入不超過22400港元而育有兩名兒童的四人住戶每月領取最多4200港元津貼。第三,落實一系列改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措施,包括大幅增加租金津貼及放寬多項特別津貼資格等。林鄭月娥表示,用於社會福利的經常開支由2017至2018年度的653億港元,大幅上升至2021至2022年度的1057億港元,四年間增幅達62%。
因此,根據去年底公布的2019年貧窮人口數字,香港成功把貧窮人口大幅由政策介入前的149萬減至64萬,為不少基層市民提供實質援助,讓他們脫離貧困。
今後,香港政府將繼續用現金福利協助有需要長者脫貧,並以職津為較低收入的在職住戶,特別是育有兒童的住戶,提供財政支援;加快興建公屋,增建過渡性房屋。
林鄭月娥在結語中指出,今天,香港在國家安全和選舉制度雙重保障下,已回到「一國兩制」的正確軌道,她比任何時候都對香港更有信心、更肯定香港可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只要特區堅持以「一國」為本、「一國」為根,以「愛國者治港」,「兩制」肯定會枝繁葉茂,香港仍然是祖國的掌上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