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博克應用有什麼范圍.
什麼是博客?
blog的全名應該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網路日誌」,後來縮寫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寫Blog的人。從理解上講,博客是「一種表達個人思想、網路鏈接、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並且不斷更新的出版方式」。簡單的說博客是一類人,這類人習慣於在網上寫日記。
Blog是繼Email、BBS、ICQ之後出現的第四種網路交流方式,是網路時代的個人「讀者文摘」,是以超級鏈接為武器的網路日記,是代表著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著新的學習方式。具體說來,博客(Blogger)這個概念解釋為使用特定的軟體,在網路上出版、發表和張貼個人文章的人。
一個Blog其實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帖子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從對其他網站的超級鏈接和評論,有關公司、個人構想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都有。許多Blogs是個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發表,其它Blogs則是一群人基於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
隨著Blogging快速擴張,它的目的與最初的瀏覽網頁心得已相去甚遠。目前網路上數以千計的 Bloggers發表和張貼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異。不過,由於溝通方式比電子郵件、討論群組更簡單和容易,Blog已成為家庭、公司、部門和團隊之間越來越盛行的溝通工具,因為它也逐漸被應用在企業內部網路(Intranet)中。
博客的歷史
最早,是由Jorn Barger在1997年12月提出博客這個名稱。但是在1998年,互聯網上的博客網站卻屈指可數。那時,Infosift的編輯Jesse J.Garrett想列舉一個博客類似站點的名單,便在互聯網上開始了艱難的搜索。
終於在1998年的12月,他的搜集好了部分網站的名單。他把這份名單發給了Cameron Barrett,Cameron覺得這份名單非常有用,就將它在Camworld網站上公布於眾。其它的博客站點維護者發現此舉後,也紛紛把自己的網址和網站名稱、主要特色都發了過來,這個名單也就日漸豐富。到了1999年初,Jesse的「完全博客站點」名單所列的站點已達23個。
由於Cameron與Jesse共同維護的博客站點列表既有趣又易於閱讀,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這種情況下,Peter Merholz宣稱:「這個新鮮事物必將引起大多數人的注意。作為未來的一個常用詞語,web-blog將不可避免地被簡稱為blog,而那些編寫網路日誌的人,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blogger——博客」。這代表著博客被正式命名。
隨著博客數量的增多,每個博客網站上編寫的網路日誌的內容也混雜起來,以至把每一個新出的站點主要內容和特色都不可能搞清楚。Cameron後來就只在網站上登載熟悉的博客站點了。時隔不久,Brigitte Eaton也搜集出了一個名叫「Eaton網路門戶」的博客站點名單,並且提出應該以日期為基礎組織內容。這也建立了blog分類排列的一大標准。
1999年7月,一個專門製作博客站點的「Pitas」免費工具軟體發布了,這對於博客站點的快速搭建起著很關鍵的作用。隨後,上百個同類工具也如雨後春筍般製作出來。這種工具對於加速建立博客站點的數量,是意義重大的。同年的8月份,Pyra發布了Blogger網站,Groksoup也投入運營,使用這些企業所提供的簡單的基於互聯網的工具,博客站點的數量終於出現了一種爆炸性增長。1999年末,軟體研發商Dave Winer向大家推薦Edit This Page網站,Jeff A. Campbell發布了Velocinews網站。所有的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他們的目的也很明確:讓更多的人成為博客,來網上發表意見和見解。
博客帶來了什麼
現在,全世界每天傳播的媒體內容,有一半是由6大媒體巨頭所控制。其利益驅動、意識形態以及傳統的審查制度,使得這些經過嚴重加工處理的內容已經越來越不適應人們的需求。媒體的工業化,內容出口的工廠化,都在嚴重影響其發展。
比如,以美聯社為例,有近4000人專業記者,每天「製造並出廠」2000萬字的內容,每天發布在8500多種報紙、雜志和廣播中,把讀者當作「信息動物」一樣。這種大教堂式的模式主導了整個媒體世界。這時,以個人為中心的博客潮流卻開始有力沖擊傳統媒體,尤其是對新聞界多年形成的傳統觀念和道德規范。
博客是一種滿足「五零」條件(零編輯、零技術、零體制、零成本、零形式)而實現的「零進入壁壘」的網上個人出版方式,從媒體價值鏈最重要的三個環節:作者、內容和讀者三大層次,實現了「源代碼的開放」。並同時在道德規范、運作機制和經濟規律等層次,將逐步完成體制層面的真正開放,使未來媒體世界完成從大教堂模式到集市模式的根本轉變。
博客的出現集中體現了互聯網時代媒體界所體現的商業化壟斷與非商業化自由,大眾化傳播與個性化(分眾化,小眾化)表達,單向傳播與雙向傳播3個基本矛盾、方向和互動。這幾個矛盾因為博客引發的開放源代碼運動,至少在技術層面上得到了根本的解決。
博客的崛起
這幾年,對於所有新聞媒體來說,都品嘗到了技術變革的滋味。如今,再沒有任何人會否認互聯網對媒體帶來的革命,但是,好像也沒有多少人感知到互聯網的神奇:顛覆性的力量似乎並沒有來到人間。
所有的核心在於時間。對於性急的人來說,時間如同緩慢的河流,對於從容的人來說,時間又是急流。互聯網的力量的確還沒有充分施展,因為互聯網的商業化起始,到今天僅僅才10年;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媒體方式,從嘗試到今天,也剛剛跨過10年。
對於一種全新的媒體形式來說,10年實在過於短暫。但是,10年也足以讓人們感受到勢不可擋的力量,以及依然靜靜潛伏著的沖擊力。而今,隨著博客的嶄露頭角,網路媒體異常的力量開始展現了,聲勢逐漸發大。雖然,博客依然在大多數人的視野之外,但是,他們改變歷史的征程已經啟動。
1998年,個人博客網站「德拉吉報道」率先捅出柯林頓萊溫斯基緋聞案;
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為重要的新聞之源,而步入主流;
2002年12月,多數黨領袖洛特的不慎之言被博客網站盯住,而丟掉了烏紗帽;
2003年,圍繞新聞報道的傳統媒體和互聯網上的伊拉克戰爭也同時開打,美國傳統媒體公信力遭遇空前質疑,博客大獲全勝;
2003年6月,《紐約時報》執行主編和總編輯也被「博客」揭開的真相而下台,引爆了新聞媒體史上最大的丑聞之一;
2004年4月,轟動一時的Gmail測試者大部分從bloggers中產生;
……
這一系列發源於博客世界的顛覆性力量,不但塑造著博客自身全新的形象,而且,也在深刻地改變著媒體的傳統和未來走向。
博客今後的發展預測
博客秉承了個人網站的自由精神,但是綜合了激發創造的新模式,使其更具開放和建設性。要在網路世界體現個人的存在,張揚個人的社會價值,拓展個人的知識視野,建立屬於自己的交流溝通的群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博客將會變得越來越普及,越來越為更多的人接受。2002年8月「博客中國」網站的開通,標志著「博客」(Blog)現象在中國互聯網界的顯露;11月18日,新聞傳播學術網站「紫金網」在改版之際,推出「博客擂台」新欄目。從信息傳播的角度看,博客網站、頻道的出現對於博客個體而言,意味著將信息採集與發布的通道最大程度的簡單化與快捷化。也許你現在還不相信,但是想一想,為什麼在互聯網的最低潮時期,在個人網站大蕭條時刻,在商業網站最凄慘之際,沒有一分投資,沒有大公司炒作,博客卻開始如火如荼?「當然,一切還都需要時間。博客剛剛開始發展,尤其是中國,目前僅僅是博客概念普及和萌芽階段。不能完全依據現在的狀況判斷未來,而要看1~2年後,3~5年後的發展步伐。當然,第一步,你自己應該首先去實踐一下。」
博客作為一種新表達的方式,它的傳播不僅情緒,包括大量的智慧、意見和思想。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博客的出現和繁榮,真正凸現網路的知識價值,標志著互聯網發展開始步入更高的階段
❷ 急需一篇對哈佛理念電視講座的簡評
哈佛大學辦學理念
哈佛人常說:「先有哈佛,後有美國。」的確,哈佛大學成立於1636年,其歷史比美國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歷史還要長一個半世紀。在其360多年的歷史中,哈佛大學共培養出6位美國總統,在國會議員、政府部長以及大公司財團的總裁中,大約有十分之一是哈佛的校友。在學術界,哈佛大學是美國產生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最多的大學。在美國新聞界和學術界的調查與評估中,哈佛大學多次被評為全國最佳大學。哈佛大學不僅執美國大學之牛耳,而且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大學之一,其影響力已超越美國國界,成為對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大學影響最大的大學之一。在我國把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時,哈佛大學也是我們研究、學習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研究哈佛大學的辦學理念,具有積極的意義。
大學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著名哈佛大學史研究專家莫瑞森(Samual Eliot Morison)曾指出,殖民地時期,哈佛學院成立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為了增進學問以利子孫後代;二是擔心從英國遷移來的牧師謝世後會給教會留下一批不學無術的牧師。因此,建校初期的哈佛學院在人才培養上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培養牧師,後來培養目標才逐漸世俗化,政府官員、文法學校教師以及各行業專門人才能也成為哈佛學院的培養目標。1642-1689年間,哈佛學院共畢業學生388人,其中有180人擔任了牧師,43人擔任了政府官員,27人做了醫生,13人做了教師,11人做了種植園主和士紳,10人做了商人,5人做了士兵海員,其他人職業不詳、不定或夭亡。實際上,初期的哈佛並沒有像中世紀大學那樣設科或學院,而是所有的學生學習同樣的課程,其培養模式具有濃厚的古典自由教育彩色。它培養的是上層社會的「紳士」和通才。到了18世紀,哈佛才出現了專業教育的萌芽。1782年,哈佛醫學院成立,1817年哈佛又建立了法學院,1819年神學院正式招生開學。這時,從歐洲大學結構的標准看,哈佛才成了名符其實的大學。
艾略特出任校長後,對哈佛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了修訂。他認為傳統的哈佛以培養「品格和虔誠」為中心,培養出來的是現實生活的旁觀者和批評家而不是實幹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他明確指出:「我們要培養實幹家和能做出成就的人,他們成功的事業生涯可以大大增進公共福祉。我們不要培養世界的旁觀者、生活的觀眾或對他人的勞動十分挑剔的批評家。」正是為了實現哈佛人才培養目標上的轉變,艾略特通過選課制把科學教育引入哈佛大學。 與艾略特把改革的重點放在研究生教育和科研上不同,勞威爾更加重視本科生教育,認為本科生教育是基礎。在大學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這個問題上,勞威爾也不同意艾略特的觀點,主張重建自由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他認為:「自由教育的精髓在於使學生具有正確的態度,熟知思考的方法,具有應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記住一些事實,不管這些事實多麼有價值。……在當今復雜的世界中,自由教育的最佳目標是,培養知之甚廣而在某一方面又知之甚深的人。」他進一步指出:「學院應該培養智力上全面發展的人,有廣泛同情心和判斷能力的人,而非瘸腿的專家。」
科南特在大學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這個問題上,與勞威爾有著相似的看法。他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專業化的時代,學生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他對某個專門職業的選擇,無論是化學家、醫生、工程師,還是某個手工或技術性行業的專家,……專業化是推動我們變換社會結構的方式」,「我們無法拒絕專業化」,但又不能一味地強調專業化,因為一個完全由專家統治的社會並不是一個有條不紊的社會。因此,大學應該把「個人培養成既是某一特殊職業藝術的專家,又是自由人,公民的普通藝術的專家。在科南特看來,大學應該培養負責任的人和公民,培養情感和智力全面發展的人,培養集自由的人與專家於一身的人。 勞威爾和科南特要求哈佛大學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科南特的繼任者普西(Nathan M.Pusey)則提出哈佛大學要培養有教養的人(ecated man and women of character)。他說;「哈佛最希望為國家和世界培養的是有教養的人。哈佛的希望是一如既往地培養一代又一代有思想的人,使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信仰和行動繼續更新和加強世界生活的優良品質;培養有知識和信念的人,他們樂於向他人學習,誠實地評價自己的文化,認識到文化的優點和缺點,並且能夠獨立地、公正地看待這些優缺點;他們不是抱怨,不理智地批評,或者傲慢、冷漠地改變方向,而是堅定不移地從自己做起,投入到工作中,去改良文化,將文化的精華而不是糟粕展現給別人。」
自普西以後,哈佛大學就致力於培養有教養的人。正如博克時期擔任哈佛大學文理院院長的羅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所言:「在每一個典禮上,哈佛大學校長都要歡迎新畢業生參加進有教養的人行列中去。」羅索夫斯基受命研究制定哈佛大學本科生教育的培養目標和課程,他認為哈佛大學的培養目標是有教養的人。他指出雖然並非所有的大學畢業生都是有教養的人,也不是所有有教養的人都必須是大學畢業生,但是學士學位應該表明一個學生較為滿意地完成了若干必修的大學本科課程,在學業上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他說:「我們並不期望他們成為藝術、科學或專業方面的飽學之士,如果一個學士學位就等於他們在知識上已到達了頂點,那麼我們就失敗了。歡迎畢業生們參加到有教養的人們的行列中來,只是意味著我們相信他們的智力水平已達到一定的合理標准。」羅索夫斯基為此制定了五條標准:1)必須能夠清晰而明白地書寫;2)應該對認識和理解的宇宙、社會和我們自身的方法具有一種判斷鑒別的能力;3)對其他文化不應該是一個狹隘無知的人;4)應能在某種程度上懂得並思考過倫理和道德問題,在進行道德選擇時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5)應在某些知識領域里擁有較高的成就。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陸登庭校長基本上繼承了博克時代的人才培養目標。哈佛學院和文理學院1999-2000年課程指南,在有關核心課程的介紹中指出:「核心課程的哲學基於這樣一種信念,即每一個哈佛的畢業生不但在某一個專業方面訓練有素,而且應該接受廣泛的教育。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學生需要一些指導,教師有責任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技能、養成思考的習慣,而這些都是有教養的人(ecated man and women)的標志。」可見,哈佛大學要求培養的還是有教養的人,致力於學生的全面發展,避免過分專業化和片面發展。
大學應如何培養理想的人才
哈佛大學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培養目標,同時根據培養目標的變化而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才培養體系。哈佛大學在歷年的大學評比中皆名列前茅,不僅是因為它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碩果累累,而且更重要的是因為它有著能夠培養出一流人才的人才培養體系。
(一) 建立通專結合的課程體系
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的核心,也是哈佛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改革的重心所在。1642年,鄧斯特(Henry Dunster)校長為哈佛確立了以古典人文學科為主的課程體系,特別強調邏輯、修辭學、希臘語、倫理學、形而上學等課程的學習。這一課程體系一直到18世紀中期沒有多大的改變。18世紀中期,哈佛設立神學、醫學、法學講座(後來發展成專業學院),開始實施專業教育。19世紀後期,為了培養實幹家,艾略特在哈佛全面推行選課制,將科學教育引入哈佛大學本科生課程體系。自由選課制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各種學生對課程的不同要求,從而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較充分的條件,同時也滿足了社會對實用性知識和技能的要求。但是,自由選課卻導致課程缺乏系統性和過分的專門化。勞威爾早就對艾略特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實施的選課制不滿,當他在1909年就任哈佛校長後,便提出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並對艾略特的選課制進行改造,推行「集中與分配製」(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學校規定:本科生為了達到畢業要求而必須修滿16門全年課程,其中6門必須是專業課(即集中),以保證學生在專業領域的知識深度;6門要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三個不同的知識領域各選2門,以保證學生具有比較寬的知識面;其餘的課程由學生自由選擇。科南特出任校長後,在1945年組建一個主要由人文學科專家組成的委員會,開始對哈佛大學的本科生課程體系進行改革。該委員會經過大量調查研究後發表了其工作報告《自由社會中的普通教育》,要求加強普通教育以培養民主社會中負責任的人和公民。這次改革要求每一位學生必修「經典名著」、「西方思想和組織機構」以及任何一門物理學或生物學方面的課程,同時要求學生必須在人文學科、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三個領域各選一門全年的課程。1979年,為了培養有教養的人,哈佛大學開始實施核心課程計劃,從而形成了由核心課程、專業課和選修課組成的課程體系。目前,學校規定,本科生四年必須修滿32門學期課程,其中核心課程8門(從11個領域中挑選8門,每個領域至少1門,和所修專業最近的3個領域免修),專業課大多要求12門學期課程,其餘為選修課。
(二)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評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
博克曾指出:「迅速增長的信息和知識對各級教育都有影響。在大學,最明顯的需要是停止對傳授固定知識的強調,轉而強調培養學生不斷獲取知識和理解知識的能力。這個轉變意味著更加強調學術研究的基本方法,強調論述和演講以及掌握基本語言(可能包括外國語、計算機語言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掌握這些方法是獲得大量知識的途徑。」他批評一些教師仍然依靠講課和指定大量的課外閱讀作業,給學生留下獨立思考的時間太少,而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因此,「現在已到了認真考慮成倍地給學生增加機會,讓他們考慮疑難問題的解決辦法的時候了。……這種教學方法需要更加積極的課堂討論,需要培養教師用蘇格拉底教學法進行教學,並要多給學生布置啟發其思維發展的寫作作業,考試題目也要注意啟發思維。」博克的這些思想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哈佛大學在教學方法上的要求。目前,哈佛大學本科生教育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討論、輔導、實驗、角色扮演、案例研究、模擬法庭、獨立學習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哈佛大學不但要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啟發性,而且注意教學手段的現代化。錄像機、錄音機、投影儀、幻燈、計算機等現代教學媒體在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而且一些教師嘗試把計算機輔助教學與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方法結合起來。
(三)倡導學術自由,給學生創造寬松自由的發展環境
自艾略特把德國大學的學術自由精神引入哈佛大學以來,學術自由一直是歷屆哈佛校長堅持的辦學理念。強調不僅教師享有學術自由,而且學生也享有學術自由。艾略特曾指出:「(一位哈佛教授)在他的領域內是主人。他既可以採用一種純粹的講座方法,也可以要求學生翻譯、『背誦』或回答問題。他既可以嚴格課堂紀律,也可以放鬆課堂紀律。他既可以培養學生與社會廣泛聯系,也可以不講課堂以外的任何東西。因為他的學生中有不同的觀點和背景——宗教的、政治的和社會的——所以,他將自然而然地給予其他人自己享受的同樣的自由。他可以竭力陳述自己的觀點,但不能獨斷地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在艾略特看來,學生有選擇學習的自由,有拒絕參加禮拜的自由,有平等地競爭學期獎學金的自由,有選擇自己朋友的自由。正是基於學術自由的理念,艾略特在哈佛大學全面推行選課制和學分制。時至今日,哈佛大學仍遵循著艾略特的學術自由理念,著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這一點在選課制度方面體現得最為明顯。在哈佛,學生不但在選修課中有選擇權,即使在核心課程和專業課中也有很大的選擇權,可以在一定的領域范圍內選擇自己需要的課程。每個學期的第一個周為選課的「購物周」,經過一周的試讀後再決定選讀哪門課程。即使選定了一門課,如果發現該課程不如自己的意,還可以在新學期開學以後的第五周的星期一之前退出。選課上的靈活性,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
(四)實行寄宿制和導師制,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指導
自勞威爾出任校長以來,哈佛大學一直實行寄宿制,每所宿舍都設立舍監,通常由一名教授擔任。舍監全家都住在宿舍內,負責監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每所宿舍都有自己的餐廳、圖書館和活動室、文娛設施和幾間教室,各宿舍組織自己的學習和社會生活,這樣,宿舍就成了學生生活的基本單元和學習的重要場所。哈佛大學實行寄宿制度,目的是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不同階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思想觀念的人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教育氛圍,同時也使哈佛大學追求真理的精神和舍我其誰的風范對學生產生熏陶作用。與寄宿制度相配套,哈佛大學實行導師制。在哈佛大學,導師不是一種職務或職稱,而是一種工作。擔任導師工作的不但有年輕教師、研究生,而且也有資深教授。導師的職責主要是在其專業領域以談話和輔導的方式進行非正式的教學,給學生以學業上的指導,這樣就減少了學生正式上課的時間,增加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時間。同時,導師還可以通過和學生的非正式接觸,在學習態度、價值觀念和生活目標等方面對學生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哈佛文化感染每一代學子。哈佛大學的導師制源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導師制,由勞威爾引入哈佛大學,但又不是對牛津、劍橋導師制的照搬照抄。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博克校長曾經指出:「現代大學不僅重視正式教育,還承擔了促進人類全面發展的更大責任。」因此,「課外活動計劃不僅已經成了對學生的有益的服務計劃,而且成了教育過程本身的組成部分。教育家曾指出過大學存在的危險:只強調知識和技能,而忽視向學生提供從事相互依賴的合作活動的機會。課外活動,即使是運動隊、學生報紙、戲劇組織或音樂團體,都是為了克服這個問題而發展起來的重要手段。這些課外活動,不僅被看成是娛樂的場所,而且被看作是本科生學習相互合作、學習為同伴謀福利的理想的組織形式。」博克的話反映了哈佛大學對課外活動的重視和課外活動在哈佛大學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哈佛大學的課外活動豐富多彩,有哈佛-拉德克利夫管弦樂隊、巴赫社管弦樂隊、哈佛大學樂隊、爵士樂隊、哈佛合唱俱樂部、學院樂隊等學生社團組織的文娛活動,有各體育團體組織的體育活動,有菲利普斯•布魯克斯舍友協會等學生社會服務機構組織的社會服務活動,也有一些國際關系、政治等方面的學術性活動。
評價與思考
人們常把哈佛大學與英國的牛津大學相提並論,它們都是本國產生最早的大學,又都是世界一流的著名學府,但哈佛大學並沒有像英國的牛津大學那樣在國家生活中的堅不可摧的地位,而是不時地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者的競爭。但它卻總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發展自己,維持自己的聲譽和地位。「哈佛就是哈佛」,既是人們對哈佛大學辦學成就的肯定,也透顯出競爭對手對哈佛大學的獨特地位的無奈。
哈佛大學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始終堅守自己追求真理的辦學宗旨,把哈佛看作一個傳授知識和發展知識的場所,看作培養社會領袖和精英的機構。圍繞這一辦學宗旨,哈佛大學總是能夠審時度勢,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先進經驗,為我所用,同時又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銳意創新,使哈佛大學的改革始終走在美國大學的前列。從1636年哈佛學院成立以來,人才培養一直在哈佛大學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哈佛大學一直致力於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最初的紳士,後來的全面發展的人和有教養的人)。哈佛並不強調專業化,相反它歷史上的課程改革都是普通教育的改革,強調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但這並沒有影響哈佛學生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在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措施上,哈佛大學以學生發展的需要為出發點,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適宜的發展環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最充分的發展,這可能也是哈佛雖然門檻很高、要求嚴格,而又為學生青睞的原因之一。
哈佛大學強調教學與科研都是哈佛的重要職能,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是存在著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這主要反映在該校的人才選聘政策上。在科南特任校長時期,哈佛大學在教師的聘用和升遷上制定了「非升即走」的政策,而遴選教師的最重要標准就是學術價值,即看教師是否具有學術創造力和是否具有很高的學術造詣。學術的標准其實就是科研的標准,教師的教學素質則不受重視。科南特的政策雖然遭到一些教師的反對,但還是得到了執行,時至今日,這種重科研輕教學的人事政策仍然在哈佛實施。在博克時期任文理學院院長並對哈佛大學的改革起了重要作用的享利•羅索夫斯指出:「科研和教學是相互補充的;大學等級的教學如果沒有科研提供新的思想和啟示,其教學水平是難以提高的;而教授的理想知識結構亦包括含著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指導。」因此,「把選聘教師的根據主要放在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方面,較之主要根據他們難於界定的教學能力進行選聘,更不會導致錯誤。兩種能力都應加以考慮,但最好把科研能力作為有長遠意義的指標。把重點放在較為客觀和可衡量的方面,科研的標准一定會產生公認目標意義上的更高的平均質量,即能使人保持生氣勃勃和具有創造性和探索性思想。」
在我們把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作為奮斗目標的今天,我們可以從哈佛大學的辦學理念中得到一些啟示。大學是探索和傳播高深學問的場所,應該把尋求真理作為大學的宗旨。我們應該堅持大學的多職能性,但應把教學與科研放在重要的地位。自大學產生之日起,教學(人才培養)便是大學最本質的職能,今天研究型大學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應該引起人們的注意,研究型大學應教學和科研並重。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大學應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只專不通的所謂專門人才。哈佛大學強調培養有教養的人、全面發展的人,與世界上普遍倡導的全人發展、全人教育、完人教育是一致的,值得我們借鑒。在如何培養人才方面,哈佛大學注意為學生設計一個通專結合的課程體系,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並為學生的發展營造自由、寬松而又豐富多彩的環境,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❸ 什麼上崇高崇高有哪些審美特性
崇高,就是在精神、智力或道德上卓越傑出的高尚的犧牲精神。
崇高又稱壯美。
它主要指對象以其粗獷、博大的感性姿態,勁健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雄偉的氣勢,給人以心靈的震撼,進而受到強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們產生敬仰和贊嘆的情懷,從而提升和擴大人的精神境界。
就審美對象而言,崇高具有強大的威力,表現在人格與道德行為中、自然界事物的狀貌樣態中、藝術作品的形態與格調中;就審美經驗而言,它使主體受到震撼,帶有庄嚴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種程度的恐懼或痛苦。同其他審美范疇相比較,崇高與悲劇性相近,都伴有巨大的情感跌宕。實踐主體能動性方面的崇高,表現為人格與首先行為中的強大威力。實踐對象化領域中的崇高,表現為自然界事物狀貌樣態中的強大威力。I.康德曾把它們區分為數學的(數量的、體積的、空間的、靜態的)與力學的(力量的、能量的、動力的、動態的)兩類,實際上兩者常交融並存。藝術作品可以把這兩方面的表現融為一體,以人格心靈的崇高為內容,以物體景象的崇高為形式,使震撼人心的威力更為凝煉集中。
在歐洲,最早提到崇高的是公元1世紀古羅馬時代朗吉諾斯的《論崇高》,作者認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有五個方面:庄嚴偉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辭格的藻飾、高雅的措辭和尊嚴的結構,並以海洋、尼羅河、多瑙河、萊茵河為例進行說明。在西方美學史上第一個把崇高與美嚴格區別開來的,是英國的E.博克,英國的另一些美學家不承認恐懼和痛苦在崇高體驗中的作用,認為崇高感是偉大引起的。在中國的傳統美學中,崇高或壯美常用「大」來表述。它側重在主體方面、社會價值方面,而不是對象方面、自然狀貌方面。孟子把他所強調的人格美稱為「浩然之氣」。在對個體人格的評價中,他提出善、信、美、大、聖、神六個等級,提到「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他所說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鮮明強烈,在范圍上更廣闊宏偉,是一種輝煌壯觀的美。這樣的崇高概念與西方傳統美學中的概念相比,側重點不同,但如果把這種品格同有關的遭遇聯系起來考察,所涉及的對象世界中同樣包含引起憂患困苦的因素。與西方美學所討論的崇高特徵仍是相近的。
在社會生活之中"那些體現著推動歷史前進的進步力量及其代表人物!正是社會崇高的本原"在階級社會中!崇高是先進階級的正義事業的不可戰勝的威力和本性的顯現"在斗爭的曲折進程中!足以展現出實踐主體的現實的或潛在的威力和終將勝利的必然性!藝術崇高是現實中崇高的反映!藝術中的崇高所反映的大都是社會生活中英雄人物的斗爭業績!藝術作品反映崇高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以展現人物行動沖突為主要特徵的戲劇"電影和文學等藝術中#崇高得到了最為普遍和集中的反映$悲劇和頌歌#就是最為突出和常見的類型!在造型藝術以及音樂中表現崇高。雖然受到藝術形象的靜止性和表現觀念內容的不確定性的限制#但其藝術表現方式和手段仍然是多彩多姿的!
❹ 深圳博克時代定製服裝CAD系統好用嗎
一點不好用,根本不符合實際需求
❺ 博克是怎麼回事有什麼用
博客weblog是怎麼回事呢?這個詞彙還真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其實說白了博客就是寫網上日記並向大眾公開的人。博客網站就是提供個場所讓博客發揮智慧的網上根據地。最簡單的說法是我的博客就是我的個人主頁。下面看看各個博客站對博客的解釋和定義:博客——獨立思想的棲息地,方興東 博客運動在中國的率先實踐者 ,木子美讓「博客」概念走向大眾,木子美對博客概念的普及功不可沒。這一點毫無疑問。所以木子美的大名在中國博客的發展歷史上必然是一個留下重要墨跡的名字,她躲也躲不掉,你攔也攔不住的。博客(BLOGGER)概念解釋 網路出版(Web Publishing)、發表和張貼(Post——這個字當名詞用時就是指張貼的文章)文章是個急速成長的網路活動,現在甚至出現了一個用來指稱這種網路出版和發表文章的專有名詞——Weblog,或Blog。一個Blog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Post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從對其他網站的超級鏈接和評論,有關公司、個人、構想的新聞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都有。許多Blogs是個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發表,其它Blogs則是一群人基於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Blog好象對網路傳達的實時訊息。撰寫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 writer。在網路上發表Blog的構想使於1998年,但到了2000年才真正開始流行。起初,Bloggers將其每天瀏覽網站的心得和意見記錄下來,並予以公開,來給其它人參考和遵循。但隨著Blogging快速擴張,它的目的與最初已相去甚遠。目前網路上數以千計的 Bloggers發表和張貼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異。不過,由於溝通方式比電子郵件、討論群組更簡單和容易,Blog已成為家庭、公司、部門和團隊之間越來越盛行的溝通工具,因為它也逐漸被應用在企業內部網路(Intranet)。目前國內比較有影響的博客網站有幫襯博客網址http://www.bangchen.com/bk/博客中國http://www.bangchen.com/bk/1.htm博客中國IT每一天http://www.bangchen.com/bk/2.htm博客動力博客專題http://www.bangchen.com/bk/8.htm海南天涯虛擬社區竹影青瞳http://www.bangchen.com/bk/10.htm傳媒博客媒體博客中國傳媒敏思博客敏思http://www.bangchen.com/bk/16.htm歪酷博客 Ycul Blog - 記錄我們的時代http://www.bangchen.com/bk/14.htm等等。目前博客運動開展的如火如荼,各大網站擠了進來,因為博客網站人氣最旺,大有取代論壇社區的架勢。
博客相關詞彙:幫襯博客,博客中國,博客日誌,歪酷博客,博客論壇,博客網站,什麼是博客,weblog,blog,博客是什麼意思,木子美,方興東幫襯網,什麼叫博客,博客日記,中國傳媒敏思博客,幫襯博客bt電影站,網友自拍博客,幫襯allbbs論壇城,http://www.bangchen.com/bk/等等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162686.html
❻ 博克是什麼啊他怎麼用啊
什麼是「博客」?
blog的全名應該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網路日誌」,後來縮寫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寫Blog的人。從理解上講,博客是「一種表達個人思想、網路鏈接、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並且不斷更新的出版方式」。簡單的說博客是一類人,這類人習慣於在網上寫日記。
Blog是繼Email、BBS、ICQ之後出現的第四種網路交流方式,是網路時代的個人「讀者文摘」,是以超級鏈接為武器的網路日記,是代表著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著新的學習方式。具體說來,博客(Blogger)這個概念解釋為使用特定的軟體,在網路上出版、發表和張貼個人文章的人。
一個Blog其實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帖子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從對其他網站的超級鏈接和評論,有關公司、個人構想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都有。許多Blogs是個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發表,其它Blogs則是一群人基於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
隨著Blogging快速擴張,它的目的與最初的瀏覽網頁心得已相去甚遠。目前網路上數以千計的 Bloggers發表和張貼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異。不過,由於溝通方式比電子郵件、討論群組更簡單和容易,Blog已成為家庭、公司、部門和團隊之間越來越盛行的溝通工具,因為它也逐漸被應用在企業內部網路(Intranet)中。
博客的歷史
最早,是由Jorn Barger在1997年12月提出博客這個名稱。但是在1998年,互聯網上的博客網站卻屈指可數。那時,Infosift的編輯Jesse J.Garrett想列舉一個博客類似站點的名單,便在互聯網上開始了艱難的搜索。
終於在1998年的12月,他的搜集好了部分網站的名單。他把這份名單發給了Cameron Barrett,Cameron覺得這份名單非常有用,就將它在Camworld網站上公布於眾。其它的博客站點維護者發現此舉後,也紛紛把自己的網址和網站名稱、主要特色都發了過來,這個名單也就日漸豐富。到了1999年初,Jesse的「完全博客站點」名單所列的站點已達23個。
由於Cameron與Jesse共同維護的博客站點列表既有趣又易於閱讀,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這種情況下,Peter Merholz宣稱:「這個新鮮事物必將引起大多數人的注意。作為未來的一個常用詞語,web-blog將不可避免地被簡稱為blog,而那些編寫網路日誌的人,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blogger——博客」。這代表著博客被正式命名。
隨著博客數量的增多,每個博客網站上編寫的網路日誌的內容也混雜起來,以至把每一個新出的站點主要內容和特色都不可能搞清楚。Cameron後來就只在網站上登載熟悉的博客站點了。時隔不久,Brigitte Eaton也搜集出了一個名叫「Eaton網路門戶」的博客站點名單,並且提出應該以日期為基礎組織內容。這也建立了blog分類排列的一大標准。
1999年7月,一個專門製作博客站點的「Pitas」免費工具軟體發布了,這對於博客站點的快速搭建起著很關鍵的作用。隨後,上百個同類工具也如雨後春筍般製作出來。這種工具對於加速建立博客站點的數量,是意義重大的。同年的8月份,Pyra發布了Blogger網站,Groksoup也投入運營,使用這些企業所提供的簡單的基於互聯網的工具,博客站點的數量終於出現了一種爆炸性增長。1999年末,軟體研發商Dave Winer向大家推薦Edit This Page網站,Jeff A. Campbell發布了Velocinews網站。所有的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他們的目的也很明確:讓更多的人成為博客,來網上發表意見和見解。
博客帶來了什麼
現在,全世界每天傳播的媒體內容,有一半是由6大媒體巨頭所控制。其利益驅動、意識形態以及傳統的審查制度,使得這些經過嚴重加工處理的內容已經越來越不適應人們的需求。媒體的工業化,內容出口的工廠化,都在嚴重影響其發展。
比如,以美聯社為例,有近4000人專業記者,每天「製造並出廠」2000萬字的內容,每天發布在8500多種報紙、雜志和廣播中,把讀者當作「信息動物」一樣。這種大教堂式的模式主導了整個媒體世界。這時,以個人為中心的博客潮流卻開始有力沖擊傳統媒體,尤其是對新聞界多年形成的傳統觀念和道德規范。
博客是一種滿足「五零」條件(零編輯、零技術、零體制、零成本、零形式)而實現的「零進入壁壘」的網上個人出版方式,從媒體價值鏈最重要的三個環節:作者、內容和讀者三大層次,實現了「源代碼的開放」。並同時在道德規范、運作機制和經濟規律等層次,將逐步完成體制層面的真正開放,使未來媒體世界完成從大教堂模式到集市模式的根本轉變。
博客的出現集中體現了互聯網時代媒體界所體現的商業化壟斷與非商業化自由,大眾化傳播與個性化(分眾化,小眾化)表達,單向傳播與雙向傳播3個基本矛盾、方向和互動。這幾個矛盾因為博客引發的開放源代碼運動,至少在技術層面上得到了根本的解決。
博客的崛起
這幾年,對於所有新聞媒體來說,都品嘗到了技術變革的滋味。如今,再沒有任何人會否認互聯網對媒體帶來的革命,但是,好像也沒有多少人感知到互聯網的神奇:顛覆性的力量似乎並沒有來到人間。
所有的核心在於時間。對於性急的人來說,時間如同緩慢的河流,對於從容的人來說,時間又是急流。互聯網的力量的確還沒有充分施展,因為互聯網的商業化起始,到今天僅僅才10年;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媒體方式,從嘗試到今天,也剛剛跨過10年。
對於一種全新的媒體形式來說,10年實在過於短暫。但是,10年也足以讓人們感受到勢不可擋的力量,以及依然靜靜潛伏著的沖擊力。而今,隨著博客的嶄露頭角,網路媒體異常的力量開始展現了,聲勢逐漸發大。雖然,博客依然在大多數人的視野之外,但是,他們改變歷史的征程已經啟動。
1998年,個人博客網站「德拉吉報道」率先捅出柯林頓萊溫斯基緋聞案;
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為重要的新聞之源,而步入主流;
2002年12月,多數黨領袖洛特的不慎之言被博客網站盯住,而丟掉了烏紗帽;
2003年,圍繞新聞報道的傳統媒體和互聯網上的伊拉克戰爭也同時開打,美國傳統媒體公信力遭遇空前質疑,博客大獲全勝;
2003年6月,《紐約時報》執行主編和總編輯也被「博客」揭開的真相而下台,引爆了新聞媒體史上最大的丑聞之一;
2004年4月,轟動一時的Gmail測試者大部分從bloggers中產生;
……
這一系列發源於博客世界的顛覆性力量,不但塑造著博客自身全新的形象,而且,也在深刻地改變著媒體的傳統和未來走向。
博客今後的發展預測
博客秉承了個人網站的自由精神,但是綜合了激發創造的新模式,使其更具開放和建設性。要在網路世界體現個人的存在,張揚個人的社會價值,拓展個人的知識視野,建立屬於自己的交流溝通的群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博客將會變得越來越普及,越來越為更多的人接受。2002年8月「博客中國」網站的開通,標志著「博客」(Blog)現象在中國互聯網界的顯露;11月18日,新聞傳播學術網站「紫金網」在改版之際,推出「博客擂台」新欄目。從信息傳播的角度看,博客網站、頻道的出現對於博客個體而言,意味著將信息採集與發布的通道最大程度的簡單化與快捷化。也許你現在還不相信,但是想一想,為什麼在互聯網的最低潮時期,在個人網站大蕭條時刻,在商業網站最凄慘之際,沒有一分投資,沒有大公司炒作,博客卻開始如火如荼?「當然,一切還都需要時間。博客剛剛開始發展,尤其是中國,目前僅僅是博客概念普及和萌芽階段。不能完全依據現在的狀況判斷未來,而要看1~2年後,3~5年後的發展步伐。當然,第一步,你自己應該首先去實踐一下。」
博客作為一種新表達的方式,它的傳播不僅情緒,包括大量的智慧、意見和思想。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博客的出現和繁榮,真正凸現網路的知識價值,標志著互聯網發展開始步入更高的階段
❼ 杭州哪有用博克CAD軟體的
我就是喜歡用博克CAD,國內外的CAD軟體都了解個遍,還是感覺博克軟體最智能,之前用過富怡和ET,效率比博克慢N倍,現在都忘了這兩種軟體操作方法,博克和其他操作不太一樣,所以使用其他軟體的都覺得這個軟體難學。等熟練使用這個軟體就不會在去用其他軟體了,有點像從現代文明有回到石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