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錢塘湖春行 描寫花草的句子是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意思是: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
最好能了解詩的全部:http://ke..com/view/33440.htm
選自《白氏長慶集》。錢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陳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時改名廣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間,因與其他山不相接連,所以稱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賈亭:又叫賈公亭。西湖名勝之一,唐朝賈全所築。唐貞元(公元785~804年)中,賈全出任杭州刺史,於錢塘潮建亭。人稱「賈亭」或「賈公亭」,該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漲,水面剛剛平了湖岸。初:副詞,剛剛。雲腳低:指雲層低垂,看上去同湖面連成一片。點明春遊起點和途徑之處,著力描繪湖面景色。雲腳:接近地面的雲氣,多見於降雨或雨初停時。
4.早鶯:初春時早來的黃鸝。鶯:黃鸝,鳴聲婉轉動聽。
5.爭暖樹:爭著飛到向陽的樹枝上去。
6.新燕:剛從南方飛回來的燕子。
7.啄:銜取。燕子銜泥築巢。春行仰觀所見,鶯歌燕舞,生機動人。側重禽鳥。
8.暖樹:向陽的樹。
9.亂花:紛繁的花。漸:副詞,漸漸的。欲:副詞,將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繚亂。 10.淺草:剛剛長出地面,還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剛夠上。沒:遮沒,蓋沒。春行俯察所見,花繁草嫩,春意盎然。側重花草。
11.湖東:以孤山為參照物。行不足:百游不厭。
12.陰:同「蔭」,指樹陰。
13.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稱沙堤、斷橋堤,在西湖東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時所築白堤在錢塘門外,是另一條。詩人由北而西而南而東,環湖一周,詩則以湖東綠楊白堤結束,以「最愛」直抒深情。
全詩以「行」字為線索,從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終。以「春」字為著眼點,寫出了早春美景給遊人帶來的喜悅之情。尤其是中間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寫出了自然美景給予人的感受。如不說綠草如茵,而說「淺草才能沒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從結構上看,從描寫孤山寺一帶景色到描寫白沙堤一帶景色,中間的轉換不露痕跡,銜接非常自然。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詩歌的第一句是地點,第二句是遠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後湖與外湖之間,峰巒疊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觀景,美不勝收。賈亭,又叫賈公亭,據《唐語林》卷六載,貞元中,賈全任杭州剌史時,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稱其為賈公亭,未五六十年後廢。貞元是唐德宗的年號,從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寫此詩時,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處名勝。白居易一開始來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賈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見春水盪漾,雲幕低垂,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初平」所表達的是白居易對春日裡西湖的一種特有的感受。由於連綿不斷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來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著就要與視線持平了,
《錢塘湖春行》生動地描繪了詩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風光,是一首唱給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贊歌。
Ⅱ 《白馬湖的四季》的主要內容
白馬湖
朱自清
今天是個下雨的日子。這使我想起了白馬湖;因為我第一回到白馬湖,正是微風飄蕭的春日。
白馬湖在甬紹鐵道的驛亭站,是個極小極小的鄉下地方。在北方說起這個名字,管保一百個人一百個人不知道。但那卻是一個不壞的地方。這名字先就是一個不壞的名字。據說從前(宋時?)有個姓周的騎白馬入湖仙去,所以有這個名字。這個故事也是一個不壞的故事。假使你樂意搜集,或也可編成一本小書,交北新書局印去。
白馬湖並非圓圓的或方方的一個湖,如你所想到的,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許多湖的總名。湖水清極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點兒不含糊像鏡子。沿鐵路的水,再沒有比這里清的,這是公論。遇到旱年的夏季,別處湖裡都長了草,這里卻還是一清如故。白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個,便是我們住過的屋的門前那一個。那個湖不算小,但湖口讓兩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見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麼大的一片。湖的盡里頭,有一個三四十戶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嶴,因為姓徐的多。這村落與外面本是不相通的,村裡人要出來得撐船。後來春暉中學在湖邊造了房子,這才造了兩座玲瓏的小木橋,築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驛亭車站。那是窄窄的一條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雖常不見人,走起來卻不見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個初到的來客,他左顧右盼,是只有覺得熱鬧的。
春暉中學在湖的最勝處,我們住過的屋也相去不遠,是半西式。湖光山色從門里從牆頭進來,到我們窗前、桌上。我們幾家接連著;丏翁的家最講究。屋裡有名人字畫,有古瓷,有銅佛,院子里滿種著花。屋子裡的陳設又常常變換,給人新鮮的受用。他有這樣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們便不時地上他家裡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調也極好,每回總是滿滿的盤碗拿出來,空空的收回去。白馬湖最好的時候是黃昏。湖上的山籠著一層青色的薄霧,在水裡映著參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銅鏡。輕風吹來,有一兩縷波紋,但隨即平靜了。天上偶見幾只歸鳥,我們看著它們越飛越遠,直到不見為止。這個時候便是我們喝酒的時候。我們說話很少;上了燈話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該回家的時候了。若有月光也許還得徘徊一會;若是黑夜,便在暗裡摸索醉著回去。
白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來,水是滿滿的、軟軟的。小馬路的兩邊,一株間一株地種著小桃與楊柳。小桃上各綴著幾朵重瓣的紅花,像夜空的疏星。楊柳在暖風里不住地搖曳。在這路上走著,時而聽見銳而長的火車的笛聲是別有風味的。在春天,不論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馬湖都好。——雨中田裡菜花的顏色最早鮮艷;黑夜雖什麼不見,但可靜靜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處,有月時可以在湖裡劃小船,四面滿是青靄。船上望別的村莊,像是蜃樓海市,浮在水上,迷離徜恍的;有時聽見人聲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沒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螢火。那螢火不是一星半點的,如你們在城中所見;那是成千成百的螢火。一片兒飛出來,像金線網似的,又像耍著許多火繩似的。只有一層使我憤恨。那裡水田多,蚊子太多,而且幾乎全閃閃爍爍是瘧蚊子。我們一家都染了瘧疾,至今三四年了,還有未斷根的。蚊子多足以減少露坐夜談或劃船夜遊的興致,這未免是美中不足了。
離開白馬湖是三年前的一個冬日。前一晚「別筵」上,有丏翁與雲君,我不能忘記丏翁,那是一個真摯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記雲君,我應該這樣說,那是一個可愛的——孩子。
七月十四日,北平。
摘自: 原載1929年11月1日《清華周刊》第32卷第3期
Ⅲ 簡陽市喜悅美湖屬哪個街道辦
喜悅美湖小區屬於簡陽市的射洪壩街道管轄。
Ⅳ 喜悅美湖分在哪個學校讀書
喜悅美湖分在解放九義校讀書。
喜悅美湖附近學校小區對面50米,有艾米國際幼兒園,1200米三幼,解放九義校,隔壁簡陽職高等。
喜悅美湖小區於2011年建成,地址位於(簡陽)東濱路中段466號,無電梯。
Ⅳ 觀滄海,次北固山下,天凈沙 秋思,錢塘湖春行的賞析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作者介紹】
馬致遠(1250?~1323?)號東籬。元大都(拿北市)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晚年隱居杭州鄉村。他是元代著名雜劇、散曲作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其散曲多嘆世之作,抒發懷才不遇,憤世嫉俗的憤懣,也有濃重的隱居樂道,超然物外的消極情緒,風格豪放清逸。有近人輯本《東籬樂府》。
【解題】
天凈沙,曲牌名。秋思,秋天的思念。
【注評】
枯藤老樹昏鴉 枯:乾枯。藤:蔓生植物。昏鴉:黃昏時的烏鴉。昏,黃昏。○見秋末之景,動遊子思鄉之情。
小橋流水人家 ○見他人之家,又增一分鄉情。
古道西風瘦馬 古道;古老荒涼的道路。○古道荒涼,西風驟起,馬因長途跋涉而累瘦,人怎麼受得了?以上為第一層,用九個細節構成一幅秋末之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
夕陽西下 ○「夕陽」照應上文「昏」字。
斷腸人在天涯。 斷腸人:指浪跡天涯的旅人,斷腸,極寫思鄉思親之甚。○前面的寫景,都是為此句作鋪墊。以上為第二層,作者直抒胸意,道出天涯遊子之悲。
【譯文】
黃昏,枯藤纏繞著的老樹,烏鴉在哀鳴;潺潺流水,小橋旁邊,呈現幾戶人家;嗍嗍西風,荒涼古道,疲憊不堪的瘦馬馱著我蹣跚前行。夕陽已經落下,我這個浪跡天涯的旅人,不禁又升起思鄉思親之情,簡直要肝腸俱斷了。
西江月
辛棄疾
【作者介紹】
見《清平樂·村居》。
【解題】
這首《西江月》選自《稼軒長短句》,原有題目是「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冬,辛棄疾被彈劾,罷去江西安撫使一職,退居上饒帶湖、瓢泉一帶,一住近二十年。這期間,詞人常常經行於黃沙道上.很喜愛這里的景色,於是寫下不少描寫這一帶風光的詞作,這首《西江月》便是其中之一。它描述詞人夜行黃沙道中所見的農村夏夜的幽美景色,生動地表達出詞人對農村生活的愛好和對農事豐收的喜悅。
「西江月」是詞牌名。
【注評】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明月別枝驚鵲:明亮的月光,驚起在樹上棲息的烏鵲,從這一枝跳到了另一枝。別枝:飛離原來棲息的樹枝。這一句的正常詞序應該是「明月驚鵲別枝」,為服從詞牌格律的要求,調整成這個樣子。清風半夜鳴蟬:半夜裡清風吹拂枝頭,蟬也應和著烏鵲的啼叫聲叫了起來。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很靈敏的,它們在黑暗中一遇到明亮的光線時,往往要驚動起來。而蟬因鵲驚鵲啼、清風吹動枝頭,也隨之叫了起來。○兩句寫夏夜明月清風和林間景物,有動有靜,刻畫傳神。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兩句說在稻花飄香的時候,只聽見蛙聲陣陣,好像在說今年是一個豐收的年景。意思是一片蛙聲伴著陣陣稻花香,預示豐收在望。聽取:聽到。一片:連成一體,到處都是。○蛙聲本無意,卻認為彷彿有心在預報豐年,寓情於景,洋溢著作者的喜悅之情。
上闋著重描繪晴朗的夏夜農村田野的景物。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天邊掛著七八顆星星,山前下了一陣零星小雨。七八個星:狀寫天空月明星稀情景,星星只有數得出的不多幾個。天外:天邊。兩三點雨:狀寫陣雨稀疏,只感覺到不多幾點。○兩句寫雨,是夏夜陣雨將臨的獨特景象。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xiàn)。 道路轉過溪頭。社林旁邊一座當年的茅店忽然出現在眼前。舊時:過了時的,當年的。社林:土地廟周圍的樹林。社:本指土地神,後把鄉村祭土地神的廟叫作社。見:同「現」,出現。○作者因陣雨將臨急於趕路,忽然路邊看到茅店可以避一避,心情為之坦然。
下闋寫作者陣雨來臨之前趕路的情景。
【譯文】
明亮的月光,驚起在樹上棲息的烏鵲,從這一枝跳到另一枝。一陣微風吹來,蟬聲也在半夜裡響了起來。稻田裡的蛙聲叫得更響,連成一片,伴著陣陣稻花香傳到遠處,似乎在向人們報告豐收在望的喜訊。
夜空里,只有數得清的幾顆亮星,在天邊閃爍,微風送來了零星小雨落在山前。我加快了趕路的腳步。真巧,社林邊一座當年的茅店忽然出現在眼前。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作者介紹】
見《賣炭翁》。
【解題】
這首詩選自《白氏長慶集》卷二十。
錢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裡氣候宜人,山川秀麗,更兼樓觀(guān)參差,映帶左右,自唐代以來,一直是游覽勝地。白居易少年時代就對杭州神馳嚮往,唐穆宗長慶二年(822)秋,他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終於實現了這一夙願。長慶四年夏,他又改任蘇州刺史。在杭州任職的六百天里,詩人不僅帶領民眾築堤浚井,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而且也飽覽西湖的山光水色,寫了許多吟詠西湖風景的詩篇,《錢塘湖春行》即其中之一。
這首詩寫於長慶三年(823),是一首七言律詩。
【注評】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孤山寺:南朝陳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時改名廣化。孤山:位於西湖的北部,座落在後湖與外湖之間,孤峰聳立,景色秀麗,為湖山登臨勝地。賈亭:即賈公亭。唐貞元(公元785~804年)中,賈全出任杭州刺史,於錢塘潮建亭,人稱「賈亭」或「賈公亭」。該亭至唐代末年。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漲,水面剛剛平了湖岸。初:副詞,剛剛。雲腳低;指雲層低垂,看上去同湖面連成一片。○點明春遊起點和途徑之處,著力描繪湖面景色。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zhuó)春泥。 早鶯:初春時早來的黃鶯。鶯:黃鸝,鳴聲婉轉動聽。爭暖樹:爭著飛到向陽的樹枝上去。暖樹:指向陽的樹木。新燕:剛從南方飛回來的燕子。啄:銜取。燕子銜泥築巢。○春行仰觀所見,鶯歌燕舞,生機動人。側重禽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mò)馬蹄。 亂花:各種顏色的野花。漸:副詞,漸漸的。欲:副詞,將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繚亂。淺草:剛剛長出地面,還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剛夠上。沒:遮沒,蓋沒。○春行俯察所見,花繁草嫩,春意盎然。側重花草。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dí) 行不足:百游不厭。陰:同「蔭」。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稱沙堤、斷橋堤,在西湖東畔,唐朝以前已有。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時所築白堤在錢塘門外,是另一條。○詩人由北而西而南而東,環湖一周,詩則以湖東綠楊白堤結束,以「最愛」直抒深情。
【譯文】
在一個明麗的春日,我信馬來到錢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繞到賈公亭西。一場春雨剛過。雲氣同湖面上的微波連成一片,像貼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漲得滿滿的,快要跟岸齊平了。遠處近處都有黃鶯婉轉的叫聲,這些春天的使者們,嬉戲追逐,爭著搶著往向陽的枝頭飛。誰家新歸的燕子在湖邊飛上飛下,它們忙著銜泥築巢。沿途繁花東一簇,西一叢,快要讓人眼花繚亂了。而路上的春草剛從土裡鑽出來,剛夠遮住馬蹄。春神把花掛在樹上,把草鋪在地上,供人們盡情賞玩,而我最迷戀的卻是湖東一帶,這里綠楊成蔭,白堤靜靜的躺在湖邊,安閑,自在,真要讓人留連忘返了。
觀滄海
曹操
【作者介紹】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東漢沛國譙(qio)(今安徽省毫(bó)縣)人。漢獻帝時官至丞相,後被封為魏王。死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是漢末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重要作家。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詩和散文。他的詩繼承漢代樂府民歌反映現實的優良傳統,有的寫時事,有的寫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遠大抱負,風格悲涼慷慨。散文寫得質朴簡約,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受傳統的束縛,豪邁雄健,體現了「建安風骨」的基本特徵。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學上也各有成就,文學史家習慣稱他們為「曹氏父子」或「三曹」。他們周圍團結了一批文學家,形成所謂的鄴下文學集團。而曹氏父子則以其倡導和創作,對建安文學的發展和建安風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曹操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現存樂府詩二十餘首,散文四十餘篇,有中華書局輯校的《曹操集》。
【解題】
這首詩選自宋代郭茂倩(qiàn)編的《樂府詩集》卷三十。
曹操傳世的詩歌全是樂府詩。用樂府舊題寫時事,是曹操的首創。樂府舊題中有《步出夏門行》,屬於《相和歌·瑟調曲》,源出漢代民謠,一人唱,三人和。現存的一首古辭是寫求仙得道的。曹操則用它來寫自己的政治抱負。全詩共分四章(稱四解),第一章《觀滄海》,通過寫觀滄海所見的壯麗景色,抒發自己的博大襟懷;第二章《冬十月》和第三章《河朔》,記征戰途中所見所感,表達了詩人對社會動亂、田園荒蕪的憂慮;第四章《龜雖壽》,描寫詩人老當益壯、奮斗不息的英雄氣概。四章之前有一段「艷」辭,相當於序言。詩寫於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烏桓之際。
【注評】
東臨碣(jié)石,以觀滄海。東臨碣石:東上碣石山。東:方位名詞,這里作臨的狀語,表示向東、朝東。臨:到,這里是登上的意思。碣石:古代山名,原在河北省樂亭縣西南,灤河入海口的東面,今已沉入渤海中。以:連詞,連接「東臨碣石」和「觀滄海」兩個短語,所連接的後一部分表示前面動作行為的目的。觀:看,這里是遠眺、眺望的意思。滄海:東海,這里是泛稱。〇以敘事發端,起調平穩。
水何澹澹(dàn),山島竦(sǒng)峙(zhì)。水:指海水。何:副詞,用在形容詞謂語前,表示程度之深。可譯為「怎麼這樣」「多麼」「那麼」等。澹澹:水波動盪的樣子。竦:同「聳」,高起,高聳。峙:直立。〇接著描繪登山觀海所見壯麗景色。這兩句寫大海雄渾開闊的氣象,是遠景,全景。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樹木:指山島(即作者所登的碣石山)上的樹木。叢生:(草木)聚集在一處生長。這里是說林密。豐:茂密,茂盛。○這兩句寫山島,突出其林密草豐的特點,是近景,是局部。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蕭瑟:秋風聲。洪波:巨大的波濤。洪:大的意思。涌:形容大波掀動的樣子。〇這兩句寫大海波濤洶涌的動態。以上六句描寫,有靜有動,有遠有近,有主有從,都是實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太陽和月亮。之:結構助詞,可不譯。行:運行。若:像,好像。出其中:從大海中出來。其:代詞,代大海。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星漢:即天河,銀河。燦爛:光彩耀眼。里:義同「中」,裡面。○這四句是說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中運行,顯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懷。是虛擬之景,想像之詞。沈德潛評論說這四句有「吞吐宇宙氣象」。其實正是詩人氣概和襟懷的寫照。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幸甚至哉:慶幸得很,好極了。幸:慶幸。至:極點。哉:助詞,表示感嘆語氣。歌:動詞,歌唱。以:連詞,同「而」,連接「歌」和「詠志」兩個動詞。詠:用詩歌來抒發。志:心願,胸懷。〇兩句本來是配樂時用的套語,一般與正文意義無關。但在這首詩里卻天然渾成,融為一體。
【譯文】
東進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濤激盪,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我站在山巔,心中的波濤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圍是蔥蘢的樹木,豐茂的花草,寧靜的似在沉思。蕭瑟的風聲傳來了,草木動搖,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嘯,似要將宇宙吞沒。
大海,多麼博大的胸懷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銀河裡的燦爛群星,也像從大海的懷抱中涌現出來的。啊,慶幸得很,美好無比,讓我們盡情歌唱,暢抒心中的情懷。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灣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註解】:
1、次:停留。
2、殘夜:天快亮時。
3、江春句:還沒到新年江南就有了春天的音訊。
4、歸雁句:古時傳說雁能帶信,這句的意思是希望北歸的大雁能將家信帶到故鄉洛陽。
【韻譯】:
遊客路過蒼蒼的北固山下,船兒泛著湛藍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漲兩岸江面更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
紅日沖破殘夜從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風拂面。
寄去的家書不知何時到達,請問歸雁幾時飛到洛陽邊。
【評析】:
��這首詩寫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鄉愁。開頭以對偶句發端,寫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懷。次聯寫「潮平」、「風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闊大。三聯寫拂曉行船的情景,對仗隱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給人積級向上的藝術魅力。尾聯見雁思親,與首聯呼應。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不失詩苑奇葩,艷麗千秋。
Ⅵ 體育中的美有哪些
精神美、情感美、結合美、韻律美、和諧美、欣賞美、節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