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深圳資訊 » 深圳什麼時候開始挖地
擴展閱讀
贛州動車到廈門要多久 2025-09-20 12:59:59

深圳什麼時候開始挖地

發布時間: 2022-08-22 01:23:48

⑴ 最近整個深圳市到處都在挖溝,怎麼回事

挖了一年,天天挖,挖了埋,埋了又挖,真是嚴重擾民生活。希望政府查一查,為什麼一直都在挖個不停,就是工程項目也有個工期。

⑵ 請詳細介紹深圳市發展史

深圳的經濟特區發展只有30年,但卻曾經有著67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原住居民百越人等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有1700多年的郡縣史、600多年的南頭城、大鵬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區就曾有過移民浪潮,內地人曾為開發新安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東官郡所轄六縣中,第一個就是寶安縣,縣治與郡治同在一處,系江海交通要沖,海防軍事重鎮。新安故城開創了深圳城市發展的源頭,成為深圳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中心。歷史的變遷經常表現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發展變化也是如此。梁天監六年(507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陳將郡治移至增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將寶安縣名改為東莞,縣治從南頭移到今天的東莞市。
夏、商、周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自秦朝,即為廣東地。秦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秦國人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郡治廣州)的深圳,便融入了秦代的中原文化,後為南越國地。大漢帝國、東漢屬於交州(管轄廣東、廣西、越南大部)南海郡。西漢設郡前屬越地、南粵地(南越地)。
到了五代,宋、元以後,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隸屬關系都發生過一些變化。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南頭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崔皓在原舊城址上修建的「東莞守御千戶所城」。明萬曆元年(1573年)從東莞縣又分設新安縣,以該所城為縣城。/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歷史。據有關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遺址的資料表明,深圳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大黃沙、大梅沙沙丘遺址發現的陶器、石器顯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創造了深圳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遺址103處,古墓葬234處,古建築和歷史紀念建築68處,近現代史跡和革命紀念建築97處,舊海關稅 站和界碑等有12處。經過篩選,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大鵬城和「中英街」界碑於1989年被省政府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深圳地處南中國海之濱,椰風海韻,細浪白沙,景色怡人,歷來被視為「華夏南大門、連陲風景線」。自東晉以來,深圳在政治、文化、經濟、交通及海防軍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在深圳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自秦之後,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統屬封建中央集權統制,漢在深圳已有鹽官之設,在南頭、西鄉、沙井、大鵬以及香港李鄭屋村等地,均發現漢代墓葬。從葬禮及出土文物看,當時已融合了先進的中原文化。 東晉南朝250多年間,是深圳鼎盛時期,置東官郡,領寶安、興寧等六縣,管轄范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陽一帶,當時的寶安縣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區。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沖。在南頭設屯鎮,駐有嶺南節度兵;宋代設「巡海水師營」,
深圳在宋朝時期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屬於廣州香山縣。盛產食鹽、香料。至元朝,又以出產珍珠著名。
元代隸屬廣州路,明代隸屬廣州府,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明代是深圳歷史上的中興時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築南頭東莞守御千戶所城和大鵬守御千戶所城。稍後立南頭寨,形成寵大的軍事機構,為「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抵禦倭冠、海盜以及其他外來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頭軍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領下,在南頭海域殲滅了葡萄牙艦隊。 到了清朝嘉慶年間,新安縣居民已達到225979人。人口大增,農業生產和漁、鹽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清代隸屬廣肇羅道廣州府。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民國二年(1913年),新安縣復名寶安縣,治所仍設在南頭城。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才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深圳人民為民族解放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別是抗日東江游擊縱隊,活躍在惠東,寶一帶,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並將困於香港的文化人士護送到解放區,為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
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現在,該天也被世人親切的成為"深圳生日"。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中通過了由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
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
1984年2月24日至26日,鄧小平第一次視察深圳,為深圳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0年12月1日,新中國第二個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誕生。
1992年鄧小平第二次南巡,視察深圳,並發表了極為重要的談話: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特區姓「社」不姓「資」。
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2004年,深圳成為全國首個無農村無農民的城市。

⑶ 深圳是什麼時候開始大開發的

這個就不好說了,不同區域開發的時間不同。
1980-1990 羅湖、蛇口 農業轉工業
1990-至今 福田、南山、羅湖 農業、工業轉現代服務業
1997-至今 寶安、龍崗 農業轉工業
至今-未來2020年 寶安、龍崗工業轉現代服務業
大概就是這樣的發展歷程吧

⑷ 深圳的歷史

從史料來看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區就曾有過移民浪潮,內地人曾為開發新安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東官郡所轄六縣中,第一個就是寶安縣,縣治與郡治同在一處,系江海交通要沖,海防軍事重鎮。新安故城開創了深圳城市發展的源頭,成為深圳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中心。歷史的變遷經常表現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發展變化也是如此。梁天監六年(507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陳將郡治移至增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將寶安縣名改為東莞,縣治從南頭移到今天的東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後,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隸屬關系都發生過一些變化。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南頭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崔皓在原舊城址上修建的「東莞守御千戶所城」。明萬曆元年(1573年)從東莞縣又分設新安縣,以該所城為縣城。/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歷史。據有關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遺址的資料表明,深圳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大黃沙、大梅沙沙丘遺址發現的陶器、石器顯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創造了深圳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遺址103處,古墓葬234處,古建築和歷史紀念建築68處,近現代史跡和革命紀念建築97處,舊海關稅 站和界碑等有12處。經過篩選,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大鵬城和「中英街」界碑於1989年被省政府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深圳地處南中國海之濱,椰風海韻,細浪白沙,景色怡人,歷來被視為「華夏南大門、連陲風景線」。自東晉以來,深圳在政治、文化、經濟、交通及海防軍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在深圳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自秦之後,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統屬封建中央集權統制,漢在深圳已有鹽官之設,在南頭、西鄉、沙井、大鵬以及香港李鄭屋村等地,均發現漢代墓葬。從葬禮及出土文物看,當時已融合了先進的中原文化。

東晉南朝250多年間,是深圳鼎盛時期,置東官郡,領寶安、興寧等六縣,管轄范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陽一帶,當時的寶安縣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區。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沖。在南頭設屯鎮,駐有嶺南節度兵;宋代設「巡海水師營」,宋代以來,深圳成了中國南方海路交通貿易的樞紐,經濟上有著重大的發展。

明代是深圳歷史上的中興時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築南頭東莞守御千戶所城和大鵬守御千戶所城。稍後立南頭寨,形成寵大的軍事機構,為「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抵禦倭冠、海盜以及其他外來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頭軍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領下,在南頭海域殲滅了葡萄牙艦隊。

到了清朝嘉慶年間,新安縣居民已達到225979人。人口大增,農業生產和漁、鹽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民國二年(1913年),新安縣復名寶安縣,治所仍設在南頭城。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才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深圳人民為民族解放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別是抗日東江游擊縱隊,活躍在惠東,寶一帶,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並將困於香港的文化人士護送到解放區,為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深圳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因此文物古跡豐富,風景名勝屯為數不少,如晉、隋時期的「晉績隋園」廟,唐代的海光寺,靈渡寺南唐的懷度寺,宋代的赤灣天後廟,明清兩面代的「新安八景」,以及伶仃山、龍岐澳、七娘山等。

到20世紀80年代,深圳被辟為中國第一經濟特區後,旅遊業發展異常迅猛,新建的旅遊景點及設施獨具魅力,並以其新奇、特、異的風格蜚聲海內外。
回答者:水薇星 - 舉人 四級 10-5 12:20

從史料來看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區就曾有過移民浪潮,內地人曾為開發新安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東官郡所轄六縣中,第一個就是寶安縣,縣治與郡治同在一處,系江海交通要沖,海防軍事重鎮。新安故城開創了深圳城市發展的源頭,成為深圳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中心。歷史的變遷經常表現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發展變化也是如此。梁天監六年(507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陳將郡治移至增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將寶安縣名改為東莞,縣治從南頭移到今天的東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後,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隸屬關系都發生過一些變化。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南頭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崔皓在原舊城址上修建的「東莞守御千戶所城」。明萬曆元年(1573年)從東莞縣又分設新安縣,以該所城為縣城。/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歷史。據有關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遺址的資料表明,深圳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大黃沙、大梅沙沙丘遺址發現的陶器、石器顯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創造了深圳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遺址103處,古墓葬234處,古建築和歷史紀念建築68處,近現代史跡和革命紀念建築97處,舊海關稅 站和界碑等有12處。經過篩選,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大鵬城和「中英街」界碑於1989年被省政府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歷史文獻記載 深圳市的歷史可分為4個時期:

歸附時代

歸附時代(即未獨立建縣時代,史前—公元1573年)距今四、五千年的夏、商年代,生活在深圳區域的百越部族,稱為「南越部族」。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進行開發,這時屬於南海郡的深圳,便納入中國的版式圖,也融合了中原文化。東晉咸和6年,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其范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潮一帶,郡治在寶安縣。隋朝開皇10年,東官郡被廢,寶安縣改屬廣州,到唐朝至德2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縣治從南頭遷往東莞。宋朝期間,深圳不但是中國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而且是食鹽產區,香料亦很出名。至元朝,這里出產的珍珠,已十分著名。明洪武27年,深圳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的防禦性衛所組織。稍後,在南山半島又設立了南頭寨,是「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為一龐大的軍事機構,中國出使南洋,艦隊開航前必到深圳赤灣天後廟祭祀禱告,方可成行。

建縣時代

建縣時代(公元1573年—1841年)明萬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轉危為安」之義,在東莞守御千戶所基地進行擴建,建立新安縣治。范圍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地區,經濟上以產鹽、種植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清朝初期,為防鄭成功及明代遺民在沿海進行抗清活動,實行沿海省份內遷50里的「遷界」之舉,新安縣有2/3的土地曾一度納入東莞縣,後至康熙23年始復原界。

縣境分割時代

縣境分割時代(1842年—1898年)公元1842年即清道光天化日2年7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使新安縣的香港島被英國佔領。公元1860年即咸豐10年11日,新安縣的九龍半島也因《北京條約》而被迫割讓給英國。公元1898年即光緒24年4月21日,清政府又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又將新界租給英國,為期99年。此後,新安縣原有的3076縣,縣治仍在南頭。抗戰時期,南頭在日本南侵下淪陷,寶安縣政府遷往東莞縣。當時的深圳雖然成為日治區域,卻有支威震南疆的東江游擊縱隊在山嶺活動。全國解放後的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交通便利,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比較興旺,便將寶安縣治東遷至深圳墟。深圳建墟是在清朝初年。由於這一帶水澤密布,田邊又有一條大水溝,故取名深圳。

建市時期

建市時期1979年2月,國務院發布38號文件,提出在若干年內把深圳建設成為相當水平的工農業結合的出口商品生產基地;建設成為吸引港澳遊客的旅遊區;建設成為新型的邊境城市。3月,中央和廣東省委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惠陽地區和省委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直屬省領導。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出41號文件,明確指出要積極穩妥搞好特區建設,並將「出口特區」改為「經濟特區」。從此,深圳正式定為「經濟特區」。同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頒發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對外宣布「在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分別劃出一定區域,設置經濟特區」,10月,廣東省委宣布恢復寶安縣建制,同時宣布深圳市的政治待遇與廣州市相同。1988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包括財政計劃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2年7月,全國七屆人大常委會第26次會議通過決議,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有制訂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1992年撤消寶安縣建制,設立深圳市寶安、龍崗兩個市轄區,於1993年1月1日正式掛牌。1998年設鹽田區,3月30日掛牌辦公。

現有羅湖、福田、寶安、龍崗、鹽田、南山6個市轄行政區,24個街道辦事處,19個鎮。福田區位於深圳經濟特區中部。是人民政府所在地。該區於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於同年10月7日成立。區政府駐深南中路田面。全區總面積78.8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起紅嶺路與羅湖區相連,西至車公廟工業區與南山區相連,南臨深圳河與香港毗鄰,北接寶安區。轄園嶺、南園、福田、沙頭、梅林、華富、香蜜湖7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7.7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5.8萬人。

羅湖區

位於深圳經濟特區中部。是特區城市開發較早的商業中心區。該區於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於同年9月21日成立。區政府駐文錦中路。全區總面積74.2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接鹽田區,西至紅嶺路與福田區相連,南臨羅湖橋與香港毗鄰,北連龍崗區。下轄黃貝、蛟湖、南湖、桂園、翠竹、筍崗6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5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7.99萬人。

南山區

位於深圳市經濟特區部。該區於1990年1月4日建制,區人民政府於同年9月24日成立。區政府駐南頭。全區總面積150.79平方公里,其中二線為119.4平方公里,二線外31.39平方公里(包括內伶仃島和大鏟島),行政區域東至車公廟工業區與福田區相 連,西至伶仃洋,北背羊台山與寶安工相連,南臨香港。轄沙河、西麗、南頭、南山、粵海、招商、蛇口7個街道辦事處 。總人口44.7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0.8萬人。

鹽田區

位於深圳經濟特區東部。該區於1997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區政府駐沙頭角鎮。全區總面積67.36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起大鵬灣背仔角與龍崗區相連,西接羅湖區,南連香港新界,北接龍崗區。下轄沙頭角鎮,梅沙、鹽田2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6萬人。

寶安區

位於深圳市西北部。該區於1992年11月11日建制。區政府駐新安(原寶安縣城)。全區總面積733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接龍崗區,南連南山區、福田區、西臨伶仃洋,北靠東莞市,深圳機場在該區轄區內。全區轄西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石岩、龍華、觀瀾8個鎮和新安、光明2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24.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4.2萬人。

龍崗區

位於深圳市東部。該區於1992年11月11日與寶安區同時建制。區政府駐龍崗,全區總面積940.9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東臨大亞灣、大鵬灣、南連羅湖區、鹽田區及香港,西接寶安區,北靠惠州市、東莞 市,大亞灣核電站在該區轄區內。全區轄布吉、平湖、橫崗、龍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大鵬、南澳10個鎮。全區總人口98.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6.8萬人。

深圳經過二十年的改革春風沐浴,往日的老城區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氣勢非凡的「地王」,綿密林立的高樓大廈,大街上、商場內川流不息的人群以及華燈初上時那絢麗奪目的霓虹燈……一片繁華欣榮的景象,無處不透露著勃勃生機。即便是見證了特區的發展與成長的拓荒者們,看到這一奇跡也感慨不已。

與今日的經濟特區深圳相比,舊時的深圳只是一個人煙稀少的 邊陲小鎮 那時的房屋結構形式基本上只有兩種,即縱向式屋和大齊頭屋。本地人(講粵語的人)的住房,多為縱向式,入大門為廚房,接著是天井,越過天井是正廳,廳後是卧室,卧室有樓廊。富裕之家,再加一天井,天井前建一廳一房。前者稱縱向式「二進」,後者稱「三進」。建築材料多以三合土(黃泥、沙、石灰)砌牆,房頂光線極暗。客家人的住房,多為大齊頭式,一進門為廳,兩邊為廂房,用作卧室及廚房,以靠牆開一小窗和明瓦採光,光線不足,建築材料與本地人建材相同。在客家地區,有一種被建築學界稱為漢族民居五大特色之一的圍屋。圍屋一般為正方形,城堡式,四面有高牆,四角有樓閣,圍牆和樓閣下有槍眼。圍內有天街。住宅多有天井。如坪山的大萬世居,坑梓的龍田世居,龍崗的羅瑞合等都是寶安比較有名的客家圍屋,其中以雙層復合結構,九天十八井的大萬世居最為顯著,是深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漁民一般都以船為家,船小人多者,則在沿海較高處搭茅棚棲身。建材以竹木為框架,茅草作牆和房頂,只能勉強遮蔽風雨,常受台風摧毀。

改革開放以後,傳統的房屋結構 被淘汰,農村的房屋全都蓋成二三層以上,樣式別致,色彩絢麗,空氣流通,採光良好,還有精心培育的小花園。城區居民住宅,都是成片的新式的五六層以上的樓宇,內設若干單元套房(二房一廳)、三房二廳、四房一廳),舊式瓦房已不存在。

建國前,深圳居民所穿衣服的布料 是自織自染的「十丈烏」,結實耐用,顏色多為黑、青、暗紅色。服式為唐朝裝便服。男上衣開胸,七紐四袋或五紐二袋。女上衣右邊開紐大襟。男女褲一樣,闊褲頭,寬腳,用帶子束縛。少數教師、學生及機關工作人員、城鎮部分居民穿中山裝、西裝和襯衫西褲,少數女教師和女學生穿裙裝。建國後,逐漸過渡為中山裝,青年穿青年裝,但老農民並無多大改變。布料以棉布為主,間有卡嘰、呢絨。80年代後盛行西裝和多種裝式。

清未男子小梳辮 民國初年剪辮,剃光頭腦,繼而逐漸採用平頂或圓頂發型,後來流行西式發型。女子從小裹腳,梳辮。民國初年禁止纏小足,少女梳辮,已婚婦女梳髻。建國後,男子仍流行西式發型,再加頭臘。女子盛行齊眉發,梳短辮。80年代後,部分男女喜歡燙發,女子還有波浪、流雲、菊花等發型。

在裝飾方面 舊時的深圳居民穿著多樸素,隨俗而變。女子頭帕、圍裙、客家婦女涼帽頗有特色。頭帕俗語稱「冬裙」或「包頭仔」,長三尺,闊一尺的黑色細布,邊緣綉有白色花紋。綴以系帶,未婚女子白色綉系帶,已婚少婦紅色綉花系帶,中年以上用青色或黑色系帶。婦女喜歡在上衣外加一條素色的圍裙,未婚女子用白色裙帶,已婚婦女用青色或紅色裙帶。而布吉一帶,未婚女子用紅色圍裙,已婚的用青色或黑色圍裙。涼帽以竹篾編織成扁平圓形,頭頂是空的帽框,邊緣飾以黑色帽裙。系帶婦女自己編制,未婚女子用白色系帶,已婚少婦用紅色系帶,中年以上婦女用青色或黑色系帶。建國前,人們逢喜事外出男的多穿布鞋,女的多穿布花鞋,在家男女老幼都穿木屐。建國後,鞋的種類多樣,有布鞋、皮鞋、橡膠鞋、人造革鞋,款式五花八門牌號,傳統的木屐幾乎絕跡。

此外,在建國前,婦女頭上梳髻,飾以釵、簪、耳環、手鐲、戒指、項鏈等。客家婦女婚後喜歡穿戴銀質耳環、手鐲。老年婦女戴有刻上「長命富貴」的壽鐲。小孩胸前掛一把銀鎖。建國後,婦女戴首飾減少,六七十年代幾乎絕跡,但男女帶手錶逐漸增加。80年代後,婦女又興起戴耳環、戒指、項鏈之風,男人也普遍戴戒指。

回顧鵬城歷史,古代的內地移民曾來到這里創造了鵬城的古代文明,而現代的內地移民又來到深圳,再造了深圳的輝煌。由此看來,新的深圳應該是舊的深圳的延續和創新,歷史是不能忘懷的,民族文化的創新終究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

⑸ 深圳市是從什麼時候改革開放的.

1979年。
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福建省和廣東省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
1979年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深圳設龍崗、葵涌、龍華、羅湖、南頭、松崗6個管理區。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中通過了由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
。這一天,被稱為「深圳生日」。
(5)深圳什麼時候開始挖地擴展閱讀:
經濟特區的發展:
1979年4月鄧小平首次提出要開辦「出口特區」,後於1980年3月,「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並在深圳加以實施。按其實質,經濟特區也是世界自由港區的主要形式之一。
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為手段,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以達促進特區所在國經濟技術發展的目的。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並堅持以外向型經濟為發展目標。
中國經濟特區誕生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長於90年代。經濟特區的設置標志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共有7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1988年4月,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1992年中國加快改革開放後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區新的特區擴大改革等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重要標志。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會議上中央正式批准霍爾果斯、喀什設立經濟特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改革開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深圳

⑹ 深圳開發於那一年

開發與1980年,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中通過了由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這一天,被稱為「深圳生日」。

1981年10月,恢復寶安縣,轄深圳經濟特區外原寶安縣區域。1981年3月,深圳升格為副省級市。1982年1月,成立羅湖區,轄經濟特區全部范圍,鹽田區域為羅湖區管轄。

1982年9月,沙頭角鎮作為縣級鎮從羅湖區劃出;1983年6月,深圳經濟特區設羅湖、上步、南頭、沙頭角4個區辦事處。1984年2月,鄧小平第一次視察深圳,為深圳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6)深圳什麼時候開始挖地擴展閱讀

深圳人口構成:深圳建市後人口增長迅速,截至2018年末,常住人口1302.6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9.83萬人,增長4.0%。其中常住戶籍人口454.70萬人,增長4.6%,占常住人口比重34.9%;常住非戶籍人口847.97萬人,增長3.6%,佔比重65.1%。

改革開放政策加之特殊的地緣環境,造就了深圳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創新性,成為新興的移民城市,形成獨特的移民文化。

2002年,深圳已擁有55個少數民族,是繼北京之後全國第二座匯聚齊56個民族的大城市。近年來,深圳相繼被評選為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最具創新力的城市」、「最受農民工歡迎的城市」,是最適宜海內外英才創業拓展的活力之都。

⑺ 為什麼一到年底深圳這邊就挖路

快過年了,
有些部門想點辦法搞過年費,
這是很正常的事,
年年都這樣,都習慣了。

⑻ 為什麼深圳的路總是挖不完!

因為深圳有錢,所以房他的路一直要挖挖蓋蓋。另外還是老百姓的需求吧,需求多了,他就要多蓋房,多修路。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所以深圳一直在修路、修路。因為這樣跟上時代的發展。但是噪音擾民的問題深圳始終沒有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