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深圳資訊 » 諾獎為什麼選深圳
擴展閱讀
廣州飛鷹鬼火多少錢 2025-08-14 14:37:57

諾獎為什麼選深圳

發布時間: 2022-09-07 19:19:58

❶ 經濟特區為什麼要選擇深圳,廈門,珠海,汕頭這四個

因為這些地方在那時還沒怎麼建設,不用大的改造就適合建大型碼頭,轉口加工區,倉儲區等基礎建築,最重要的是都是古時出洋的集中地,已外界通商較早,又有良好的深水港,適合大型貨輪運輸和避風。所以當時選擇這些地方做為第一批經濟特區。

❷ 3間諾獎實驗室落戶深圳了嗎

四年過去了,港中大(深圳)已從一個學院發展到三個學院,有12個專業3400名本碩博在校生,建立了三個高水平研究院,其中包括兩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葯物開發研究院。第三個諾獎實驗室也將在3月22日宣布成立。

同樣城市對大學也起到互補的影響。深圳市一個平均年齡很年輕的城市,它具有活力創新又包容開放。徐揚生深深為深圳而感到自豪,「我到全世界各個地方去招聘,我第一件事情就講深圳,它是一座如何了不起的城市。『來了就是深圳人』,在深圳沒有一個『local』(本地土著)的概念,它很包容,像這樣的城市在全世界范圍來看也是不多見的,我們真的很為深圳驕傲。」

深圳市政府、各級政府對港中大(深圳)的發展同樣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持,極大的推動了大學在創新、創業等方面對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區「回饋」。截止目前,該校培養的首屆本科畢業生中,選擇就業的畢業生就業地點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其中有55%的畢業生選擇在深圳工作。徐揚生說,「我們學校受到深圳市政府及深圳社會各界給予的幫助非常多,我們應該為深圳做貢獻,知道有多數同學選擇留在深圳,我非常高興。」

❸ 諾貝獎的交流中心,為什麼把頂尖科學家引進中國

在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科技成果轉化館內的諾貝爾獲得者院士對接站,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絡繹不絕,紛紛和深圳諾貝爾獎科學家交流中心(下簡稱諾獎中心)達成初步意向,都想把諾貝爾獎獲得者迎進來。

深圳創新創業研究院是諾獎中心發起單位之一,該院的執行院長楊憲東一邊忙著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交流,一邊見縫插針接受記者采訪。

今年2月25日,世界頂尖科學家中國錫山工作站掛牌,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愛德華·莫索爾教授為中心,致力系列腦機理的前沿研究、網格細胞的研究和產業化。

❹ 楊振寧的諾貝爾獎哪國頒發呢怎麼能得到呢

楊振寧簡介

楊振寧(1922,10.1~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生於安徽省合肥市。
父親楊武之是芝加哥大學的數學博士,回國後曾任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主任多年。1942年楊振寧畢業於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在該校研究生畢業。此後他於1945年考取公費留學赴美,就讀於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開始同李政道合作。當時的院長奧本海默說,他最喜歡看到的景象,就是楊、李走在普林斯頓草地上。1966年以後,他長期執教於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創立並主持該校的理論物理研究所。他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以他們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兩個人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後二人因排名先後的問題交惡。1962年因為《紐約客》的一篇文章,兩人正式決裂。楊振寧七歲的兒子楊光諾曾說,「我要一人得諾貝爾獎。」1989年他寫給已故中研院長吳大猷的信,向老師報告兩人合作情形。吳大猷覆信說∶「整件事是一極不幸的事,我想是不能永遠掩蓋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爭,而讓慢慢的展現出來。」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頓創辦了「全美華人協會」,促進中美關系。
1980年楊振寧獲得拉姆福德獎,1986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楊振寧現居於北京清華大學。楊振寧的結發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兒杜致禮,2003年10月因病過世。2005年1月楊振寧與翁帆結婚。
翁帆,1976年7月出生在廣東潮州,從汕頭大學畢業後,先是到汕頭一家企業工作,但一個多月後就離開那家公司,到深圳一家高爾夫俱樂部工作。她在深圳工作了3年,其間,與香港一個普通公司的職員在香港辦理了結婚手續,但這段婚姻只持續了不到兩年就宣告破裂。此後翁帆選擇報考研究生,並考進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系碩士班。
榮 譽
1957年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還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及擁有多項榮譽學位,也是國內外許多著名大學的名譽教授!
[編輯本段]個人經歷
楊振寧是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後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滿周歲,父親楊武之考取公費留美生而出國了。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認方塊字,1年多的時間教了他3千個字。楊振寧在50歲時回憶說:'現在我所有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目的2倍。'
1928年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一見面就問他念過書沒有?他說念過了。念過什麼書?念過《龍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來了。楊振寧回憶道:'父親接著問我書上講的是什麼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釋。不過,我記得他還是獎了我一支鋼筆,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楊振寧讀小學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就考入了西南聯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歲。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旋即進入清華大學的研究院。兩年後,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並考上了公費留美生,於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
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後,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間遇到許多令人迷惑的現象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最終推翻了宇稱守恆律,使迷惑消失,問題解決。楊振寧在1957年諾貝爾演講中這樣說道:'那時候,物理學家發現他們所處的情況就好像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裡摸索出路一樣。他知道在某個方向上,必定有一個能使他脫離困境的門。然而究竟在哪個方向呢?'原來,那個方向就是宇稱守恆定律不適用於弱相互作用。'
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他說:'作為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6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於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系工作。他寫過這樣兩句詩:'雲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人們贊揚在理論物理前沿度過了半個世紀的諾貝爾獎得獎人楊振寧是一位堅忍不拔、具數學天才的科學家。他致力於揭示自然的對稱性,而這些對稱性常常是隱藏在雜亂的實驗物理結果的後面。
楊振寧長時期在看來是神秘的物理學和數學的十字路口工作。在這個領域內,一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靈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還沒有實驗證據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樣運轉的。這是一個外行很難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滿了希臘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尋求用數學去解決問題的「品味」和「風格」,有尋求用正確語言來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內心的靈感。
物理學家戴森去年在石溪為楊振寧退休所舉行的學術討論會上說:「楊振寧對數學的美妙的品味照耀著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麼重要的工作成為精緻的藝術品,使他的深奧的推測成為傑作。」這使得他「對於自然神秘的結構比別人看得更深遠一些」。
楊振寧已有華發,可是看起來比他的實際年齡年輕得多。他仍穿梭於紐約和遠東之間。他和香港以及北京的大學有密切的聯系,並且是設在南朝鮮漢城的一個理論物理中心的主席。
在關於他的生活和時代的一次廣泛的談話中,楊振寧談到他的物理學生涯,談到他沒有能從事某些領域的研究而感到的遺憾。楊振寧也談到他在中國童年和他長時間為溝通美國和自己的祖國在科學和文化方面的差異所作的努力。楊振寧談到他擔心中美關系的裂痕會擴大,以及由於新近對台灣出生的物理學家李文和間諜活動嫌疑的調查,將為亞洲和亞裔美國科學家帶來的困難。·1971年中美關系開始解凍,楊振寧自1945年到美國來當研究生以後第一次回到中國大陸。他會見了已故的周恩來和中國的其他領導人,幫助開展了兩國之間的科學合作。他擔心這些合作將面臨危險。
那時候,當他從國外旅行回來後,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的人員常常去找他。中央情報局的官員第一次去找楊振寧時楊要讓他的秘書記錄他們的談話,以免誤解。楊振寧繼續保持和中國的密切聯系,他說:「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近來沒有再來找我的麻煩。」
楊振寧最關心的是科學而不是政治。他談到自己的一些經歷:一個從中國偏僻地區一個落後的城市來的年輕學生,怎麼會有幸參與20世紀一個最主要的思想革命。這場革命是試圖用一個統一的方法來了解自然的無窮多樣性,從混沌的星球爆炸到電子環繞原子核的顫動。
1956年楊振寧第一次出名。那一年他和李政道共同發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恆�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象的表現是完全相同的。因為這個工作,兩人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獎。
從長遠來看,1954年楊振寧和已故的米爾斯的開拓性的工作卻更為重要。那一年,兩人都在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工作。他們提出了一個稱為非阿貝爾規范場的理論結構。以後證明它是以統一的方式描述作用力和基本粒子的關鍵。布洛克海文的一位理論物理學家馬奇努說:「當它在1954年寫成時,爭論極大。一些人認為它和物理世界無關。」當時,楊和米爾斯沒有繼續發展下去。可是以後證明,這個從微分幾何和纖維叢這樣的抽象世界中抽提出來的數學,正是為描述像磁、電、強核力,也許還有重大相互作用中,中界作用力的粒子交換所。戴森講道:「我要說,在楊振寧的工作中最最重要的是規范常已經證明這比他和李政道關於宇稱的工作要重要得多。」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關系變得愈來愈緊張,兩人在1962年分手。楊振寧拒絕談論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們的關系變得緊張的。他說:「這是我生命中令我非常失望的一件事情。我要說,這是一個悲劇。」他們兩人已經有幾十年沒有講話了。
[編輯本段]楊振寧的科學成就
楊振寧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基本粒子、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領域。對理論結構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貢獻。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風格:獨立性與創建性強,眼光深遠。
1.在粒子物理學方面,他最傑出的貢獻是1954年與R.L.密耳斯共同提出楊-密耳斯場理論,開辟了非阿貝耳規范場的新研究領域,為現代規范場理論(包括電弱統一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理論、大統一理論、引力場的規范理論、……)打下了基礎。楊-密耳斯場方程最近被數學家S.唐納森引用,獲得了拓撲學上的重大突破。
2.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方面的另一項傑出貢獻是: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困惑的θ-τ之謎——即後來所謂的K介子有兩種不同的衰變方式。一種衰變成偶宇稱態,一種衰變成奇宇稱態;如果弱衰變過程宇稱守恆,則它們必定是兩種宇稱狀態不同的K介子。但從質量和壽命來看,它們又應是同一種介子。——楊振寧和李政道通過分析認識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他們仔細檢查了過去的所有實驗,確認這些實驗並未證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提出了幾種檢驗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實驗途徑。次年,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因此,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學術界的承認,並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一項科學工作,在發表的第二年就獲得諾貝爾獎,這是第一次。
在粒子物理學方面,楊振寧的其他貢獻包括:費米-楊模型(1949),與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論(195楊振寧7),與李政道和R.奧赫梅合作的關於C(電荷共軛變換)和T(時間反演變換)不守恆的分析(1957),與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實驗分析(1959)和關於W粒子的研究(1960~1962)。與吳大峻合作的CP(宇稱)不守恆分析(1964),規范場的積分形式理論(1974),與吳大峻合作的規范場與纖維叢的關系(1975),與鄒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論(1967~1985)等。
3.在統計力學方面,楊振寧的貢獻包括:二維伊辛模型的自發磁化強度(1952),與李政道合作的關於相變的理論(1952),與楊振平合作的關於數種模型的嚴格解(1966~1985)等。
4.在凝聚態物理方面,楊振寧的貢獻包括:與N.拜爾斯合作的對磁通量量子人的解釋(1961),非對角長程序觀念(1962)等。
楊振寧於1971年夏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後,對促進中美建交、促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促進中美科學技術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楊振寧受聘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楊振寧發表過約200篇科學論文和報告。

❺ 深圳特區39周年,當初為何選擇深圳作為特區呢

起初選擇的經濟特區都是在沿海地區,深圳地理位置優勢明顯,因為深圳就在香港的北邊。可以快速的承接,香港八九十年代的製作行業。當時中國內地基礎建設水平相對落後,和香港毗鄰,就僅僅是這一點,就是非常大的天然優勢。

再來看看2009年的一簽多行,深圳戶籍的居民可以申請多次往返香港。深圳居民便利赴港,能夠促進香港相關行業的發展,這給香港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拉動的作用。

香港和深圳相當於兩個村一樣,來回特別的便捷,經濟交流迅速。香港80%的食材進口需要,都是通過深圳進口到香港的。

❻ 男女之間交往,你覺得學歷重要嗎

男女之間交往,學歷重不重要,需要看這里的學歷指的是什麼。如果學歷只是指一張紙質的文憑,那就一丁點兒都不重要,而如果學歷指的是思想層面或者認知層面,那就很重要,而且會隨著交往的深入,變得越來越重要。

因此,如果你是抱著玩玩的心態去交往,那不用考慮太多,表面上的和諧就已足夠,而如果你是朝著相守一生的方向去尋找另一半,一定要把雙方的追求和人生規劃考慮在內。

❼ 時隔1028天,孟晚舟終於回國,為何會選在深圳降落

時隔1028天,孟晚舟終於踏上了回國的旅程,然而,接送孟晚舟的航班飛機最終選擇在深圳這座城市降落。只有部分人會好奇,為什麼孟晚舟會選擇在深圳降落?其實主要是因為孟晚舟是華為的主要負責人,而深圳是華為總部所在的地方。孟晚舟選擇在深圳降落,其實是向國人表示,這一場戰爭華為獲得了勝利,孟晚舟也獲得了勝利。

三、結語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孟晚舟這一次回國選擇降落在深圳,主要是因為深圳是華為的起源地,也是華為公司總部所在的地方。作為自家公司的CEO回國之後,自然而然首先要回到公司的總部。況且深圳那裡還有很多自己的家人,落地之後,她還可以見見自己的親朋好友。

❽ 歷史為什麼會選擇深圳

這是中國開放改革初期鄧大爺的英明決策,當時中國相當落後,要開放改革,必須要引進外面的先進技術,信息,資金,人才等。要引進這些,就要選擇方便外商的窗口,深圳這個小魚村正好離香港,奧門,台灣比較近,而香港台灣已經有不少的世界大公司入駐,所以由於地理位置的獨特性而選擇。

❾ 為什麼深圳被選為我國的第一個 經濟特區

深圳被選為我國的第一個 經濟特區的原因:

1、1977年11月11日,鄧小平在廣東商議在北京召開中央軍事委員會會議的計劃時,有人向他匯報了年輕人試圖越境逃往香港的問題。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冒著生命危險從陸路或水路逃往香港,過去一直以為是安全問題,後來了解到根本原因是在香港容易賺到更多的錢,而深圳和香港隔海相望,貧富差距使然,因此需解決兩地發展不平衡的現狀。

2、當時急需購買外國技術,但外匯短缺,所以急於出口賺取外匯,所以當時定了4個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其中允許廣東全省實行特殊政策,使其能夠採取靈活措施,吸引生產出口商品所必需的外資、技術和管理方式。國家為工廠提供必要的土地、運輸設備、電力和勞動力,提供外國人所需的飯店、餐廳、住房和其他設施。

(9)諾獎為什麼選深圳擴展閱讀;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1988年4月,設立海南經濟特區。1992年中國加快改革開放後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區新的特區擴大改革等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重要標志。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會議上中央正式批准霍爾果斯、喀什設立經濟特區。

❿ 高校引進諾貝爾獎得主 ,這裡面的"性價比"究竟有多高

中國高校及科研機構至少引進了9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海南大學一次性聘請了4位諾貝爾獎得主。中國高校對諾貝爾獎得主的熱情追捧,一直備受爭議。贊同者相信,邀請諾貝爾獎得主加盟,對高校的師資力量、科研水平和國際交流都大有裨益。

該校更是計劃開設「諾貝爾班」,為學生配備包括諾爾貝獎得主、圖靈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等在內的世界一流導師。「引進諾獎得主是目前高校人才爭奪戰的一部分,只不過它把人才爭奪戰的戰火燒向了國外。」在談到這一問題時,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別敦榮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說道。

不難看出,在「高層次人才」如何評定這一老話題上,人們彷彿又將眼光對准了最為簡單的標准——人才的「帽子」,而諾獎得主無疑是一頂被世人所認可的大「帽子」。不久前,中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喻海良在網上看到了某高校的一則招聘信息,一開始的內容就是該校有多少名全職諾貝爾獎獲得者、多少名院士……「諾獎得主這個稱號的影響力是很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