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深圳資訊 » 深圳結婚都有什麼習俗
擴展閱讀
台風煙花多久登錄杭州 2024-05-08 05:42:06
深圳西川變頻器多少錢 2024-05-08 05:32:03

深圳結婚都有什麼習俗

發布時間: 2022-09-17 21:24:45

㈠ 要在深圳結婚,我的東北娘家要來平輩姐妹,她們張口就要2000元的改口費。老公覺得很意外,南方無此類風俗

剛剛問了一下公司東北的同事,東北那邊確實是有改口費的說法,但是一般都是婆婆給媳婦兒,岳母給女婿。其他親戚收的紅包,都是另外的說法。可以給他們紅包(用其他的說法給,比如鋪床、壓轎什麼的),按照自己的經濟能力給就好,幾百也就夠了。他們要有意見,那也沒辦法。總不能為了滿足他們,還去借錢吧。
南方跟北方習俗不一樣,在深圳結婚,就要按這邊的風俗。要是到東北擺酒,那就得聽他們的。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㈡ 求深圳公明本地人的相親、定親、結婚風俗

那要看是深圳土著人還是廣東的其他地方人,客家人還是潮州人。每個地方的都不太一樣。
先說客家人的風俗
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客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系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

過程儀式大部分仍沿舊習:如相親、送定、報日子、送聘金、盤嫁妝、接親、拜堂鬧洞房等。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婚姻觀念的轉變,客家婚俗逐漸被現代婚俗取而代之,客家婚俗中的很多過程都已被削減。" A3 p# J4 g! s8 d

不過,在農村,相親這一習俗卻依然存在。農村男女青年之結合,有自由選擇的,有父母包辦的,亦有由媒人介紹的,新舊交叉,形式多種,但不管是何途徑,都必須經媒人介紹。
下面我就簡單的介紹下客家婚姻中幾個最為普遍的習俗,在廣東客家農村還廣為流行!"
一、看妹子(相親)
客家青年男女到了婚戀的年齡,熟人或親朋便會熱心牽針引線,有些則是做家長的主動委託親朋或從事婚介的媒人介紹對象。熟人、親朋或媒人一般先了解要介紹的男方或女方的年齡、生肖、家庭條件、居住狀況和個人性格、思想品德甚至身高等情況,了解得越詳細越好。然後根據男方或女方的條件盡量物色「門當戶對」的合適人選。一旦有了目標,便會主動上門了解情況,主要是看物色的人有無談對象以及對個人和家庭情況進行具體了解,並徵求意見。
待得到滿意的答復後,媒人便及時反饋回委託方,並趁熱打鐵地約好會面時間和地點,看男女雙方是否滿意?為避免萬一相親不成帶來的不良影響,一般而言,如果是熟人或親朋介紹,會面地點便選擇在熟人或親朋家中;如果是媒人介紹,則多數選擇在圩鎮的飯店,男青年在圩上與女青年一見面即賜「見面錢」,由媒人轉交給女方,為爭面子,男方送「見面錢」一般不小氣。接著,男方又慷慨地在飯館設席,不僅招待媒人和女方,還邀請男女雙方相陪看親的男伴和女伴們一起入席。飯後男子繼續解囊,打發每個陪伴相親者及女方一隻紅包,並以兩斤豬肉、兩瓶酒和一隻紅包「謝煤」,故有「婚事成不成,燒酒兩三瓶」之說。
二、踏嫁場
看妹子後,若雙方有意,則交往一段時間(長的一年半載,短的三、兩個月)後,便開始談婚論嫁。若女方如同意結合,即擇個吉日去男方家看房子,客家人稱看房子為「踏嫁場」。
「踏嫁場」,顧名思義,就是踩點、踏場地,即女方的親朋去男方家裡面了解情況。踏嫁場沿襲看妹子的習慣,男家昔日看妹子來六個人,踏嫁場也是六人;當初來九人,踏嫁場也是去九人。這些人一般包括媒人、準新娘、女方母親和部分姑媽等。一行人到達男家喝過茶後,還會到男家住房周圍轉轉,了解男家住房、居住環境和田地耕作等基本情況,並在男家吃午餐。由於是准娘家人來了,男家自然不敢怠慢,在款待等方面都熱情之至,讓准娘家人賓至如歸。一行人回去時,豐厚的禮品和紅包是少不了的。
上述兩個環節結束後,男女雙方便正式開始進入籌辦婚事的議事日程。男家選定了吉日,然後由媒人傳達到女方,女家如果同意了,雙方父母還要重新會面一次,重點是商討結婚事宜。包括結婚擺喜酒的時間、男方付給女方的聘金(客家人俗稱乳漿錢)、轎下酒請客的人數、桌數和所需用的資金、送三姑六婆「盆」的份數等。
三、擺酒完婚(男方叫「娶親」,女方叫「過門」)
完婚,俗稱「過娶」,男方叫「娶親」、「歸門」,女方叫「過門」。在婚禮頭天或當天,對女方而言,稱「行嫁」日,或「暖轎」日。這日新娘要沐浴換裝,設筵於堂,行告祖禮,請族中福澤之婦為新娘開容,就是用麻繩絞去臉額頸項上汗毛,又稱「開面」。這天男方一早要將魚肉三牲等送至女方家供操辦婚宴用,要裝備花轎,帶上一隻活雞公,沿途鳴爆鼓樂發往女家。
不過,現在已經沒有那麼多禮數了,只是在男方家或附近酒樓擺個結婚宴。
四:邏三朝(請三朝回門)
新娘出嫁後第三天,娘家宴請女兒、女婿,謂之「請三朝」,也稱「回門」。女兒女婿回門有許多講究。女婿要坐上席,妻家的叔祖輩老人也只能作陪,岳母大人還要親手蒸一碗酒娘蛋給女婿吃。這是做女婿的在岳家惟一的一次貴賓待遇。
按規矩女兒「回門」不能夜宿娘家,必須在當天返回。此時男人早已有七八分的醉意,嬌妻在旁,兩眼微嗔,面帶嬌羞,而男人趁著酒勁愈發愛意蒙朧,醉眼含春,一對新人相攜相扶,一路趑趨趔趄,一路交頭接耳,摩摩索索回轉家去,別有一番風致。
五:轉門
轉門,新婚後第一個春節,新娘夫妻必須到娘家去看望岳父岳母或舅姨等,曰:「轉門」。姑婿為「生客」又稱「上新客」,禮儀特隆重,必須住三天三夜。俗話謂「新姑丈講價,三天睡三夜。」,現在一般都會住上兩天。'
上新客做過之後,臨別時還有一項重要的禮數,就是請岳父岳母全家人到女婿家去做客。也就是岳父岳母全家人送新娘夫妻回家。兩家相會,兩親家共敘親誼,同誇攀親之好。

㈢ 廣東人結婚的習俗

每個地方的婚宴習俗各不相同,我給大家普及下廣州這邊的習俗。

廣州這邊一般是6時恭候7時開席,而實際開席時間則由主人家視情況而定,一般都是根據客人的上座率來決比較有心思的新人呢,會在開席前准備一些視頻短片,輪回播放他們的婚紗照、甜蜜照片或者視頻,讓賓客們一起分享他們此刻的愉悅,也可以給提前到的賓客看看短片打發時間。新人則是站在宴會廳門口,恭候客人。

敬完一輪酒,新娘就趕緊去換衣服接著敬茶,新郎呢就可以回座位稍作休息(有經驗的朋友都會提醒新人在第一道菜上來時就開始狂吃,後面基本上沒什麼機會正兒八經的吃上幾口);敬茶的時候新娘帶領一幫子姐妹,每到一桌就用粵語喊:飲杯媳婦茶,富貴又榮華,聽曬老婆話!結了婚的客人還得回個喝茶利是(一般都是5元、10元,上不封頂)圖個好意頭,到這為止婚宴的基本流程都完成了;接下去,就是客人自由回敬新人,如果客人鬧得厲害的,新郎在這個時候就得做好心理准備,防止被灌倒了...

喜宴尾聲,新人站在門口恭送客人,至此整個婚宴就算告一段落,喜劇收場啦!~

整個過程,嬉嬉鬧鬧,一般9點到9點30分左右就結束了!

不知道廣州這邊的習俗是不是跟你家鄉的一樣呢!?

㈣ 深圳的習俗

深圳民俗文化概述

舞草龍
舞草龍是南澳鎮極具特色的風俗。每年正月初二的晚上,漁民小夥子用草紮成「巨龍」,一節節加起來後長達二三百米,再在這條「巨龍」身上插滿燃燒的香火。隨著「巨龍」游動,樂隊敲鑼打鼓,穿街過巷,聲威極為壯闊。龍身舞動之時,上下閃閃發光,猶似一條火龍在翻騰動宕。草龍所經之處,圍觀者甚眾,秩序井然,燃放煙花炮竹,祈求紫氣常臨、如意吉祥、興旺發達,一派節日喜慶景象。舞草龍是南澳漁民極為喜愛的一種活動,舞龍者的豪氣、觀舞者的熱烈,構成了一幅宏大的,生機勃勃、萬眾歡騰的畫面。舞草龍既是漁民企盼一帆風順、生活富足的心理表現形式,也是一種大眾樂於參與的健身運動,因而盛行至今且一年比一年熱鬧。
舞麒麟
舞麒麟一般分2個部分,一是麒麟舞表演,伴著鑼鼓釵的強烈節奏,以及嗩吶音樂和一陣陣鞭炮聲,時而騰空躍起,時而彎步前行,全套舞下來有十節,舞出了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態,表現舊時村民驅邪趨吉、祈求平安、吉祥的願望。二是武術表演,各式拳、腿、棍、刀、叉、劍、戟、耙、三節棍、擂錘等表演武藝高超,身手嫻熟。麒麟舞具有嶺南民間濃厚喜慶的民俗特徵和崇尚禮義謙讓的優秀文化傳統,對研究當地客家民風民俗具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麒麟舞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重大節日和慶典活動中表演,對增強傳統節俗文化內涵,拓展旅遊事業,發展經濟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水上迎親舞
水上迎親是龍崗區南澳漁民——疍家人的一種婚禮習俗。自古以來,南澳的漁民娶親,婚禮都在海上舉行。由於明朝時中國的航海業和漁業比較發達,漁民生活也相對富足,漁民們為把婚禮辦得隆重,逐漸形成水上迎親的舞蹈,這種漁家婚娶時的傳統舞蹈起於明朝中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南澳疍家人娶親時,新郎家的船泊左邊,新娘家的船泊右邊,船頭對船頭,而且要求新娘家的船頭要高過新郎家的船。船身要掛三角旗、掛長禮炮、掛喜帳,船門頭上還要貼上喜字和一帆風順的大紅字,船上鑼鼓喧天、炮竹聲聲、熱鬧非凡。解放後漁民們陸續在岸上蓋房,故此傳統迎親習俗,慢慢地轉移到了岸上。迎親隊伍從最初時的十幾人發展到現在的150多人。劃船隊員多為漁家閨秀、大嫂姑嬸,她們的動作模擬出海搖櫓姿態,新娘新郎站在隊伍的中間偏後位置,伴郎伴娘手打花傘站其左右。如今,疍家的這一習俗被南澳街道文化站編成了富有藝術特色的水上迎親舞。這個舞蹈人數眾多,場面宏大,將水上人家婚禮的動作、習俗演繹得淋漓盡致,在歷年的文藝表演中都受到人們的好評。
福永舞龍獅
福永是個歷史悠久的名鎮,其風俗活動淵遠流長且種類繁多,其中以劃龍舟、舞龍獅和唱大戲為主。從清朝嘉慶年間起;這三種主要的風俗一直流傳百年年盛行。到了本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只有舞龍獅的傳統風俗沿襲至今並成為最主要的慶祝活動,而劃龍船和唱大戲已不大流行。每年的春節、元宵、端午、重陽等重大節日和迎親嫁娶、企業開張等重大活動時,都要大張旗鼓地舞龍獅助興慶賀。由於福永舞獅活動極為盛行而成為深圳顯著名的舞獅之鄉。現全鎮共有6支舞獅隊,每隊都有四、五十人,十幾個獅頭,鼓樂齊全,並且每支舞獅隊都有大量的鋼叉和獅迷。每逢舞獅比賽,助威聲、叫好聲震撼天地,場面極為喧鬧。1962年塘尾村建成了舞獅館,設備齊全,專供舞獅隊訓練和表演。1987年在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上,塘尾村舞獅隊以絕對優勢耶得總分第一而勇奪桂冠。其舞獅隊雄壯的氣勢,道勁德灑的動作,清新獨特的造型和色彩紛呈的場面給全省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西鄉搶炮
「搶炮」、「領炮」、「還炮」是西鄉地區較為流行的風俗活動。這個風俗寄託了廣大人民對大吉大利、享受幸福的渴望情懷。所謂「炮」,是一幅雙面玻璃鏡鑲在鏡座上,鏡面繪有西鄉人民頂禮膜拜的北帝爺聖像,並設置有龍鳳和骷髏等吉祥物加以點綴,還附有「龍鳳呈祥」、「萬事諧(如)意」等吉祥話語,設計十分精美,做工相當考究。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上午,西鄉附近的八鄉村民雲集而至,在西鄉河的大沙灘上(現西鄉戲院處)舉行「搶炮」活動。這時沙灘上人海如潮,摩肩接確,旗旗飄展這天蔽日,鼓炮齊鳴,一片歡鬧氣氛,場面極為壯觀。每當箭炮沖天,帶有編號的炮花從天降落時,人們如潮水般涌至地花落地處,爭搶帶有編號的炮花以求大吉大利。幸運的人們搶到帶有編號的地花後;可到北帝廟「領炮」,即領到與炮花編號相同的一幅雙面玻璃鏡抬回家供奉。抬鏡的人因為自己的幸運而洋洋自得,供奉時更是謙恭虔誠,以求一年的吉利。到來年二月二十八日,又把「炮」抬回北帝廟,名為「還炮」。再過幾天,又將進行新一輪的「搶炮」活動。
下沙大盆菜
下沙人吃「大盆菜」源自宋代,延續至今已有500年歷史。明、清兩代,當地人稱為「新安盆菜」(新安即今寶安),當時吃盆菜用木盆盛菜,一桌用一個木盆,一張八仙桌,四條長凳,八人一桌,俗稱「吃盆菜」。後來下沙人丁興旺,生活越來越富裕,鬧元宵的人越來越多,就改稱為「大盆菜」。「大盆菜」現用不銹鋼盆,盆里有十五種菜,包括煎蚝、雞、鴨、豬肉、炸魚、油豆腐、支竹、牙茹、鱔干、肉皮、雲茸、冬茹、芹菜、蘿卜等。十幾道菜一層層放入盆中,最上面一道菜是雞鴨,寓意飛鳥歸巢。大盆菜象徵「百鳥歸巢」,團圓富貴,企盼來年國泰民安、五穀豐登。每逢喜慶及紅白喜事需要宴請賓客,主人家便請專業廚師製作盆菜供客人享用。一盆菜吃完,宴席就結束。下沙族人自立村以來就有「元宵」節吃「盆菜」的傳統,每到正月十五,搭「燈棚」,點花燈,唱粵劇,全村老少歡聚一堂,很是熱鬧。
平樂郭氏正骨醫術
平樂郭氏正骨醫術源於河南省洛陽市平樂村,深圳平樂郭氏正骨是這個傳統醫學流派的重要分支。1985年,被後人尊稱為「大醫」的郭春園來深創建平樂醫院,大力傳播平樂正骨醫術,並和弟子、學生在20餘年間救治了上百萬名骨傷科患者。平樂正骨醫術已經成為國內業界公認的骨傷科重要流派,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治療手法。其中,採用「平樂郭氏正骨八法」治療四肢骨折無切口、損傷小、恢復快;採用平樂郭氏脊柱側搬手法治療小關節紊亂,有立竿見影的療效;運用平樂郭氏推拿按摩手法、中葯熏蒸、牽引等方法治療頸椎病、腰椎盤突出、急性腰扭傷等諸多病症療效顯著。2007年1月,平樂郭氏正骨醫術入選深圳市第一批市級保護名錄;2007年5月,入選廣東省第二批省級保護名錄,並於該年6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
龍崗舞龍
深圳龍崗以龍得名,是國內外享有盛名的龍鄉。在這一帶的客家人,一直把龍當做吉祥物,逢年過節或喜慶之日都有舞龍、舞獅、舞麒麟的傳統習慣,為節日增添喜慶和歡樂的氣氛。舞龍做為民間藝術活動的項目有300年的歷史,有較強的地方色彩,由此延伸的"龍文化"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以龍為主題的公園、廣場和雕塑層出不窮。在龍崗區建起的一座中國目前唯一以龍為主題的旅遊景區,總投資1個億。舞龍隊經常出國訪問表演,先後到過美國、加拿大、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曾榮獲中國首屆"舞龍精英賽"優勝獎等。全鎮有舞龍、舞獅、舞麒麟隊55支;經常參加的人數為960人;每年活動天數為130天;每年組織舞龍表演100次。
大鵬軍語
來到大鵬地區,人們首先接觸到的,往往是當地人那種獨特的方言。乍一聽,「大鵬軍話」似乎是廣州話(白話)與客家話的簡單的混合體,其實不然。「大鵬軍話」雖然在語音、語法、詞彙諸方面,與廣州話比較接近,又有許多成分與客家話幾乎完全一致,但這種特徵,只不過是近代以來這兩種外圍方言對原有「大鵬話」所施加的巨大影響的結果而已。「大鵬軍話」中至今還保留著一種獨特語調,當地人稱之為「千音」,其來源卻是十分獨特。原來所謂大鵬城,本是明朝初年修築的大鵬守御千戶所城,城內外居住的軍隊與家屬至少有二千人,而周圍數十里范圍內人煙稀少,這里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附近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來自天南地北的官兵們突然聚集到一處巨大的軍營堡壘中,內部交流必須使用一種當時的「普通話」。久而久之,這種「普通話」逐漸定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軍營專用言話系統。在古文獻中,這種話被稱這「軍語」或「軍話」,用現代語言學術語講,就是這里形成了一個「軍語方言島」。經過幾百年的世道滄桑,大鵬「軍語方言島」僥幸地在某種程度上被保存了下來,並經過幾番變化,成了今天的「大鵬軍話」。
漁燈舞
鹽田區的沙頭角漁燈舞起源於明末清初,流行在沙頭角、鹽田、香港新界的擔水坑、崗下新村等地。漁燈舞以它獨具特色的藝術,經過200多年的歷史沿襲,流傳至今。據有關資料介紹,我國的漁燈舞始於明末清初,每當新春、元宵等傳統佳節,漁民都以「漁燈」為道具,配上音樂、鑼鼓,時而盤旋起舞,時而騰挪跳躍,其舞姿粗獷、優美,曲調悠揚悅耳,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風格獨特,且形式簡單易於表演,為當地群眾喜聞樂見,因而世代相傳、久盛不哀。每年元宵節前,漁燈舞與麒麟舞交融在一起,組成歡鬧非凡的燈會,為傳統節目增輝添彩。漁燈舞伴奏以鑼鼓為主,配以嗩吶、笛子、二胡等樂器,在熱鬧的鼓樂聲中,魚子龜孫、蝦兵蟹將款款而行,之後隨著緊鑼密鼓聲進入狂舞。漁民們利用民間武打的弓步、馬步和魚躍蝦跳的動作,表演出一套套追魚、捕魚、吃魚的行動場面,情節短小精悍,情趣盎然。
石岩客家山歌
石岩街道的族群以客家人占絕大多數。當地人熱愛歌舞,是有名的歌舞之鄉,客家山歌更是聞名遐邇。據當地人介紹,客家山歌歌詞基本上是四句和五句七字體,第一、二、四句押韻。往往是即席而唱,脫口而出,唱得情深意切,男女對唱便屬典型例子。唱腔豐富多彩,節奏自由富有變化,演唱藝術上,客家山歌繼承賦、比、興的傳統手法,又常用直敘、比喻、雙關、歇後、誇張、疊字等手法。種類和體裁上有山歌號子、愛情山歌、尾駁尾、戲謔歌、虛玄歌、逞歌、猜謎、哀歌等。其表現形式主要有賦體山歌、比喻山歌、起興山歌、疊字山歌和雙關山歌等。
涼帽遮羞
大鵬人操客家方言,保持著客家風俗。大鵬婦女素有戴涼帽的習俗,不論冬夏。其涼帽是用竹條和布料做成的,先把竹條用火燒燙一下,這樣可使竹條更柔韌,然後用劈刀把竹條分成竹篾,織成圓圈,中間穿孔,竹蔑周圍用布條縫掛。其他客家婦女的涼帽是用黑布條縫掛,而大鵬婦女的涼帽用藍士林布條,所以戴起來也顯得更秀氣、更嫵媚。這種戴涼帽的習俗由來已久。據說,過去婦女要嚴守「婦德」、「婦容」,不能拋頭露面,但客家婦女為環境所迫,南遷之後要跟男人一樣出門幹活,上山打柴,下田插秧,趕場趕圩,親戚出入,為了「遮羞」,便戴上這種涼帽。婦女戴上涼帽,自己可以看清別人,而別人卻看不清自己,很有點面紗的味道,也給自己增添了一種朦朧的美感和風韻。同時,戴涼帽既輕便又可防太陽輻射而涼爽,因此世代相傳,一直流行至今。
賽龍舟
龍崗有一半處在大鵬半島,其中葵涌﹑大鵬﹑南澳三鎮鄰海。當地居民均有賽龍舟的習俗,尤其是處於半島頂端的南澳鎮,常在傳統的端午節期間與隔海相望的香港同胞舉行龍舟比賽。近年來,大鵬灣的龍舟賽事更是頻繁,氣氛十分活躍。1998年,由龍崗區委區政府牽頭舉辦的龍舟邀請賽,有來自各地包括香港的二十多支隊伍參加。如今,在南澳鎮這個風光旖旎的海灣,每年都有一次規模盛大的龍舟比賽。每次比賽總有不少隔海相望的香港同胞組隊參加。龍舟比賽成為溝通深港兩地人民感情,加深兩地友誼的載體,在促進兩地經濟文化交流中起著重要作用。

㈤ 結婚風俗

婚 嫁
建國前,男婚女嫁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至於男女本人沒有自主權,自由戀愛被視為「大逆不道」。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經過通媒、定親、送婚帖、賀喜、迎親、住日子等過程。 通媒 男到十五六歲甚至十二三歲,即由父母央媒求親,也有在兒童年齡即定婚的,俗稱「娃娃親」。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親,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條件高,習稱「攀親」。雙方父母在對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財產情況探聽了解後,認為基本可以,即行「允婚」。允婚時必男家先允,女方後允,互相允婚後即委託媒人換「小啟」(俗稱換小字),載明屬相年庚及生辰日月。雙方央人(多為算命先生)「合八字,無沖克和不中意處方可成親。再另擇吉日交換正式婚約,稱「大啟」。也有到男家親自看的,叫「相親」,若相不中,則不吃男家飯告辭。男女通婚年齡以女大為貴,俗說「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磚」、「女大五,賽老母」。
定親 多稱「傳柬」或「換帖」。男家寫好柬帖(即定婚書)附彩禮送女家,女家回帖,作為定親的依據。換柬後,親友鄰居送物送錢祝賀,男家備酒席答謝媒人和親友。
送婚帖 又叫「送年命帖」。男女到結婚年齡(一般女在十八歲以上,男小則十二三歲、大則二十幾歲),男方根據女方的命相,請人擇定吉期(俗稱「選日子」、「看日子」),並將吉期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便選擇吉日良辰,正式向女方送婚帖。帖上寫明迎親日期、新婦冠帶、坐帳、開面、梳妝、上下轎的方向及禁忌等事宜。女方家中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置辦被褥、衣物、首飾、傢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備。
賀喜 婚前,男方.的親友鄰居都備禮品祝賀。稱「賀喜」。向待嫁的女子送喜禮,稱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結婚前一天備席慶賀。
迎親 俗稱「辦喜事」。迎親的前一日,女方即將嫁妝送至男家。男方帖喜聯、掛喜幛、鋪炕、填枕頭做好迎娶准備。晚上,新郎給近處的親友長輩「行禮」。迎親這天,按既定時辰,男方排列儀仗,吹鼓手奏樂,用轎(較貧者用車)到女家迎娶。娶親有「大娶」與「小娶」之分。一乘轎為小娶,即備花轎一乘將新娘抬來,謂之「不迎親」;大娶用兩乘轎,新郎乘官轎到女家迎親,另一花轎為新娘所備,去時由幼童乘坐,俗稱「壓轎童子」;轎內還要放一隻大紅公雞,回時女方壓回一隻母雞。不論大娶或小娶,其習俗大致相同。嫁女開臉、上頭後便開始少吃少喝、坐炕待嫁的「禁閉」生活。男方到女家迎親必須帶紅襖、紅氈、紅頭巾等。
是日,新娘早起梳妝打扮,蒙上頭紅,吹鼓手高奏喜樂,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辭岳父母,例行「謝親」等禮,然後新郎先上轎,新娘由自家親人用椅子抬入轎內,俗稱「發轎」、「升轎」,賓客坐車隨行。新娘升轎離家時必灑淚而泣,以示依戀。路上,大紅紗燈開道,笙簫嗩吶齊奏,車馬轎夫前簇後擁,轎面四閉,新娘不得與外界接觸,若路人相遇,即躲避讓道。來到男家村頭和門首,鞭炮齊鳴,並按規定的時辰和方向落轎。即有人點燃草束繞新娘所乘彩轎一周,稱之「燎轎」,傳說可以驅除邪氣與不祥。在鼓樂及鞭炮聲中,由娶女婆和陪女扶駕新娘進入大門,腳踏紅氈(曰倒氈),至院內擺設的香案前,與新郎並立,行拜天地之禮,禮畢,新娘入洞房。有的地方入洞房時,男家長輩則在院子里撒大棗、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縫在被角內或裝入枕頭內),亦取諧音「早得貴子,並男女花著生」之意。洞房花燭高照,新郎揭去新娘的蒙頭紅,同吃「寬心面」、共飲「交杯酒」,並例行填枕等儀式,新娘開始「坐帳」,亦稱「坐床」,多為一天。是日,不論輩份大小,好事者大鬧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婦睡下後,有青年男女窗下「聽房」(聽悄悄話)的舊俗。新婚日,男家張燈結綵,帖紅喜聯,殺豬宰羊,盛宴款待親友。境內還有搶娶的風俗。即同時同村若有多家娶親者,則認為誰搶在前頭誰家吉祥。故迎娶的時辰多在黎明之前。
住日子、會親家 婚後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兩日,曰「住對日」,或女家下帖接閨女請女婿。,新郎、新娘雙方同去岳家,此謂「回門」或「認親」(俗說「接三天」)。女家設宴款待女婿,俗稱「請女婿」。接三天回來,新娘拜見公婆及近族長輩,並祭告於祖祠或去祖塋祭奠,然後下廚房做飯。至第六日,男家復設宴「會親家」,同時宴請至親好友。聊城一帶除3天回門外,娘家人還要接6天、9天、12天等;同時還有「住對月」的風俗,即新婚後一個月,娘家人把新娘接回去住幾天,然後送回婆家。這種風俗至今存在。至此,整個婚禮程序結束。如此繁縟禮節,貧寒人家難以講究,極貧者則由老人陪同新娘持一小包袱至男家即為完婚。
建國前,境內男女早婚現象較為普遍。富裕之家多有十幾歲甚至八九歲即成婚娶妻者,女子的結婚年齡多在十四五歲到十七八歲之間,有的「童養媳」十二三歲即被迫「圓房」成婚。另外,男子可以一夫多妻,除「正配」以外,其他均稱為「妾」。未婚青年男女死後,也有的經人撮合將屍骨並葬一處,配成「冥婚」,亦稱「結鬼親」,或叫「陰親」。貧困者無力娶妻,亦有入贅於女家成婚者,俗稱「倒插門」,或「招養老女婿」。還有搶婚(多為寡婦再嫁)、近親結婚等陋俗,建國後均被革除。
嫁女忌諱較多,如做嫁衣忌用寡婦及兒女不全者,寡婦不當送女婆,姑姑不迎娶新娘,姨、嫂不送娶,俗雲:「姑不娶,姨不送,嫂子送了光著腚」。
建國後,人民政府大力提倡自由戀愛和喜事新辦,繁縟禮節多被革除。城鄉自由戀愛者增多,但多數仍需媒人說合。雙方認為合適,即安排見面,若互相有意,雙方交換手絹或鋼筆之類,此謂「換手絹」或曰「小見面」,然後約定訂婚日期和儀式。訂婚日,男方攜帶重金、重禮送至女家,女家設宴待客,即為「定婚」。女方同意後,擇日到男家,稱「認家」,男家長輩給「見面禮」。多有趁此照定婚像者,個別仍有換帖者。到了國家規定年齡,男女同到政府登記領取結婚證。多數認為不舉行婚禮不謂結婚,故多另行婚禮。婚禮較之過去大為簡便,一般由婆家用車輛接新娘,也有娘家送來者。新婚之日,男家張燈結綵,燃放鞭炮,盛宴賓朋。鬧房之俗依然。城鎮青年視舉行集體婚禮或旅遊結婚為時髦,簡便文明,愈來愈興。但是,門當戶對的舊觀念還根深蒂固,仍有戀愛不自由、索要彩禮、變相買賣婚姻、包辦婚姻及早婚等現象。
凡結婚者,男方親友街坊多有道喜者。至親厚友賀禮較厚,一般多送喜幛。喜幛一般有布料,亦有絲綢、毛料、被面、毛毯等,也有送工藝裝飾品者,講究實用的則送炊具、茶具等生活用品。街坊一般關系者多「湊份子」相賀(多為現金),每份多少不等。現金用紅紙包好,俗稱「紅包」。主家下帖宴請送禮者。近年,喜宴之風愈來愈盛,規格也越來越高。女方在出嫁之前,親友多送些衣料、時裝等物品,以示祝賀,也有相助之意。
寡婦改嫁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擁護和支持,已成為順理之俗。老年人再婚,除個別家庭有子女和親友的干涉外,多數人贊成,已被社會輿論接受。
回族青年男女結婚,除登記領取結婚證外,舉行婚禮仍沿襲舊俗。結婚時請阿訇證婚,念「伊扎布」(證婚詞):「你們是自願結合,成為夫妻,祝你們婚姻美滿,孝敬父母,敬老愛幼,和睦親鄰,互敬互愛,白頭到老」。問新娘;「有沒有意見?」新娘回答:「達丹」,意為「同意你的意見」。新郎回答:「蓋不里楷爾丹」。意貝曠我承領新娘的意願」。阿訇隨將桌上的糖果撒向觀眾(俗名「搶喜果」),以示吉利。當晚由女方家嫂將新娘接回娘家,次日傍晚送回,方可同居。
建國後,回族男女婚姻,均以「婚姻法」為准繩。回、漢通婚,男女雙方互相尊重風俗習慣,任何人不得干涉和岐視。婚後子女從漢、從回,均有政策規定。

㈥ 廣東人的結婚風俗有什麼

廣東結婚習俗過大禮. _
訂親最隆重之儀式,約在婚禮前十五天到二十天前進行。男家擇定良辰吉日,攜帶禮金和多種禮品送到女家。時到今天,由於這種傳統婚嫁禮儀繁瑣需時,甚少會採用全套[三書六禮]儀式,多化繁為簡,最廣為重要的便是過大禮這一環。. _
男家過大禮如下:. _
· 精裝龍鳳禮餅兩盒、西式禮餅一盒。. _
· 雙喜八樣生果吉子籃(生生猛猛). _
· 椰子兩對(有爺有子)、特長精裝龍鳳燭兩對(長長廣東新娘). _
· 精裝燙金男女家對聯各一對、精裝茶葉、芝麻各兩盒(女子堅貞、守信不移). _
· 雙喜燙金大禮金封兩個(裝聘金用). _
· 百年好合三牲封兩個(雞、魚、豬肉大禮可以三牲利市代替). _
· 雙喜貼盒(核桃、有衣蓮子、百合、紅棗、有殼花生、荔枝幹、龍眼乾、紅豆、綠豆、芝麻、茶葉、十一樣吉祥京果). _
· 扁柏一包、雙喜燙金利市封兩包.. _
女家回禮如下:. _
· 金蓮藕船(佳偶天成)、石榴一對(多子多福). _
· 添丁姜、連理芋頭(添丁發財)、芙蓉、扁柏(趨吉避凶)、桔子(大吉大利)雙喜燙金利市封兩包、雙喜賀惟巾一對. _
· 大茶禮(大發松糕、金錢、龍利、煎堆、紅包等){油麻茶禮}. _
搬嫁妝. _
收到大禮後,女家最遲需於大婚前一天把嫁妝送到男家。嫁妝是女家身份與財勢的象徵。以往,廣東人喜用樟木攏送嫁妝,取其堅固耐用之意。送嫁妝可分為[送妝]與[迎妝]。[送妝]是女家將嫁妝往男家送,除了抬妝的人外,女家會請幾位親友跟隨照料,人數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嫁妝抬到男家後,男家會請親朋好友出來迎接,這叫[迎妝]。在嫁妝中,除了名貴的珠寶金飾外,還有許多象徵好兆頭的東西。以痰孟作子孫桶,希望女兒開枝散葉,兒孫滿堂。以紅尺作子孫尺,有良田萬頃之意;花瓶代表花開富貴;銅盤及鞋則寓意同偕到老;銀包皮帶有腰纏萬貫之意;剪刀有指蝴蝶雙飛;龍鳳被、床單及枕頭一對,祝福新人恩愛纏綿;片糖則比喻甜蜜幸福;龍鳳碗筷作衣食碗筷有豐衣足食之意(碗內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妝的72套衣服). _
新娘嫁妝用品:. _
o 百年好合茶具(一盤、一壺、四杯). _
o 百年好合衣食碗(碗、筷、碟、匙各一對). _
o 百後好合有蓋杯(一對). _
o 真絲刺綉同心筷子雙人套、雙喜全紅子孫桶(痰孟). _
o 雙喜鴛鴦面盤、安床京果盤. _
安床. _
婚禮前數天的吉日,由好命婆將新床在有利於新人的吉位安床,然後鋪上龍鳳被,並撒上紅綠豆、蓮子、紅棗、桂圓、核桃等喜果。安床後親人便不可睡新床,孕婦、帶孝者及有月事之女性更不可入內。此外,安床後,要讓小小孩跳床,並吃喜果,古稱[壓床],有開枝散葉之意。[上閣]舉行婚禮前最重要的儀式、禮節是[上閣]及[上頭]。[上閣]是準新娘出嫁前一段時間留在家中一角,通常是閨房或閣樓之內,由一班閨中姊妹、密友陪伴,暫時擺脫平日的生活習慣,做好心理准備,以求日後能適應男家陌生的生活環境。新娘會直至出嫁當日和離開閣樓,因此,俗稱姑娘出嫁為[出閣]。現代人也有類似[上閣]的活動,新娘於婚禮前的一晚邀請姊妹、密友在女家留宿整晚互訴心事,為明天踏上人生另一階段作好准備。雖然偶然也有姊妹們情緒激動落淚的情況,但整體氣氛仍是充滿歡欣的。. _
早生貴子子孫桶:. _
(紅棗[早]、花生[生]、桂圓干[貴]、蓮子[子]). _
上頭. _
現代婚嫁禮俗中,在迎親之前,男女兩家都仍會分別進行上頭的儀式。上頭儀式於大婚前的一晚或正日舉行。上頭象徵一對新人正式步入成人階段,要組織新家庭,肩負起開枝散葉的使命。須擇好時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個小時,男女雙方需先沐浴,並由[全福]之人(俗稱好命佬/好命婆,為男女雙方家族中的長輩,需父母、子女健在,夫妻和睦者)以柚菜澆水洗身(柚葉據說可滌除污移)。之後換上全新的內衣褲有睡衣,靠一個可以看見月光的窗口而坐由好命佬或好命婆替其梳頭。新娘的頭發會梳成發髻,以示她嫁作為人婦後踏入成人的階段。邊梳頭的同時好命佬或好命婆要邊說出押韻的吉祥語句,如「一梳梳到尾,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兒孫滿地,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標齊。」寓意祝新人能同偕白首,婚姻美滿。最後好命佬或好命婆需把扁柏及紅頭繩系在新郎或新娘的頭上,這樣才算是完成的上頭儀式。由於上頭是父母為兒女祝福的一種儀式,所以較為重視。. _
男方上頭. _
上頭前應先用綠柚葉沐浴,之後要穿上全新的內衣褲有睡衣,取其新的開始之意,案前應准備湯圓三碗(每碗九粒)、鏡、紅頭繩、尖梳、子孫尺、龍鳳剪刀,到吉時由好命人上頭(梳頭),並誠心向天參拜,上頭完畢後便可與家人及兄弟們同吃湯圓,分享結婚的喜悅。. _
男方吉祥上頭套裝:. _
(尖梳、鏡、龍鳳燭、子孫尺、紅頭繩、龍鳳剪刀、等). _
女方上頭. _
上頭前應先行用綠柚葉沐浴,之後要穿上全新的內衣褲有睡衣,然後要擇一個可以看見月亮的窗口,燃起龍鳳燭後要連同三碗湯圓、生果、燒肉、雞,誠心向天參拜,更要准備木梳及篦梳代替尖梳、針線包、紅絲巾;而龍鳳剪刀代表有利、子孫尺、鏡乃取其光明繼後之意,即所謂[龍頭鏡、鉸剪尺]. _
女方吉祥上頭套裝:. _
(梳、篦、針、線、龍鳳燭、龍鳳剪刀、鏡、紅頭繩、子孫尺等). _
小貼土:. _
可一切從簡的,以利是代替,寫上(過大禮利是)就可以了。如代替豬肉的(豬肉金)、代替前料的(衣料金)、但是一些重要的禮品,應盡量親自找來,包括:龍鳳餅一對、唐餅數個(約八個)、龍鳳燭一對、對聯一幅及生果等。聘禮中物品寓意吉祥,數量則必須成雙成對,忌用單數。女家收到男家的聘禮並不是全部收下,其中屬於男家的物品,則需要回禮;禮品中不可以送手帕,因為有分手之意。. _
. _
· 婚禮前的禮儀. _
. _
1.送聘禮:婚禮前,男方就要到女方家送迎親的聘禮。廣州的風俗是要送雞(意味著有生氣)、椰子(有爺有子,天倫之福)、禮餅(送給女方的親戚),而且還要送禮金,意味著男方家有錢,會讓女子嫁過去享福。 3.安床:在結婚前一晚上,女方會找一個有福氣的男人(家庭美滿,父母健在,有兒子)來安新房的新床,並且把花生、紅棗、核桃等意味著早生貴子等好意頭的食品放在床頭。. _
. _
4.嫁妝:新娘會在出嫁前,把娘家准備的嫁妝裝在一隻紅皮箱里,等到第二天帶到婆家去。. _
. _
5.上頭:結婚前晚,會選擇一個吉時去拜神,拜天地,祈求幸福,並且會通知男方在同一時間拜。. _
. _
6.梳頭:新娘會請一個有福氣的長輩來給自己梳頭。. _
. _
7.吃湯圓:意味著可以圓滿成婚,圓滿幸福。. _
. _
婚禮當天的禮儀. _
. _
1.迎親:婚禮上午,男方的接親隊伍就要來女方家接親了。現今,接新娘是整個婚禮的一大高潮。第一關便是「入門」。若要順利接得美人歸,必須經過一連串智力及體能測試,必要時還加上歌情話,但最重要的還是豐厚的「開門利市」,眾姊妹滿意後才開門。新郎應以花球迎娶新娘(新娘不可自製花球)。. _
. _
2.找紅鞋:新郎會在接新娘的房間里找給新娘穿的紅鞋子,給新娘穿上後才能把新娘帶走。. _
. _
入門. _
. _
到達男家後,新娘由大妗攙扶下踏入男方家門。在大門坎外會預先放一個燃木炭的火盆(銅盆或鐵盆均可),新娘需從火盆中跨過,這叫「過火盆」,取其發旺、趕邪之意。接下來是拜堂儀式,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是拜天地,第二是拜祖先,第三是參拜家翁家姑。拜過天地及向祖先神位行跪拜禮後,一對新人便會向新郎父母叩拜,新娘並向家翁、家姑奉上香茶,之後再按家中各人輩份和長幼逐一向長輩敬茶,至於跪下與否,則視乎敬、受雙方的喜好。跪拜父母後,新人會互相對拜,大妗姐不斷說些吉祥話,在互租對拜後,拜堂才告禮成。. _
. _
對於傳統的中國人來說,敬茶是一個很重要的禮節。新人在拜過祖先,要向父母敬茶,這樣不單代表答謝父母養育之恩,同時亦代表雙方家長接納新郎或新娘為家族中的新成員,是身份備受確認的象徵。新人敬茶用的香茶內,通常都放上兩枚紅棗和蓮子,寓意早生貴子的吉兆。新家翁、家姑及長輩喝了新娘這杯茶後,會送上金手鐲、玉器等首飾作為新媳婦的見面禮,又會在盛托香茶的盤上(俗稱「檳榔盒」)放上一封利是,作為大妗姐的賞錢。. _
. _
出門. _
. _
抵達女家後,第一關是入門,若要順利接得美人歸,必須經過一連串智力及體能的測試,必要時還要宣讀愛的宣言(賣身契),但最重要的是給予眾姐妹豐厚的開門利市,眾姐妹滿意後才開門。入門後,新娘由大妗姐或伴娘帶出來交給新娘的父親,再由父親把新娘交給新郎,正式行夫妻見面禮。跟著新人先拜天地,再拜祖先,再向雙親奉茶跪拜,接新娘儀式就此完成。. _
. _
完成上述儀式,新娘需由伴娘或大姅姐摻扶並打紅傘,寓意開枝散葉,其它姊妹也須邊走邊撒米及紅、綠豆、金紙碎,俗稱「喂金雞」,據說可防止金雞啄新娘。上花車前,新娘要向送行的親友鞠躬,以表謝意。一定要注意的是陪伴新娘過門到男家的除大妗姐外,必須是未婚女性,而且新娘的兄弟不可陪伴新娘過門,如果新娘早於兄長結婚,須將兄長的褲掛於門口之處,由新人在褲襠下穿過,假若早於姐姐結婚的話,則送一條裙給未婚姐姐,未婚兄姐不可目睹新人出門或過門,應暫時迴避。. _
三朝回門. _
回門雖然並沒列在三書六禮中,卻是中國人傳統一個極重要的嫁娶禮儀,絕不可掉以輕心。從前,新娘出嫁後,會在第三天由丈夫陪同下回娘家探望父母。新娘在回門時,要穿我國傳統的新娘服(裙褂)和挽上全新的紅色新娘包,裙褂代表新娘冰清玉潔的身份,只有黃花閨女才可穿。同時男家一定要送回金豬一隻,以示新娘子的貞潔。女家收到金豬後即分予親戚朋友、街坊鄰里享用,表示自家女兒不辱門楣。傳統上,岳丈母需留回門的新娘及女婿在家吃飯,但現在大多數新人為省時間,都選擇即日回門,即新人在男家拜過天地及奉茶給翁姑後,便即時進行回門儀式,之後再返男家或直接到酒樓,新人亦可於第二天回門,但切不可超過第三天,這代表男家不滿意新娘,不批準新娘回娘家。現在回門大部分禮品都由利是代替,但乳豬例外。. _
回門禮品:1(由男家送到女家):金豬一隻、西餅兩盒、酒兩瓶、生雞一對、豬肚及豬肉各兩斤、水果兩籃(代表生生猛猛)、有頭生菜(風生水起)、蔥(鬆鬆動動)、伊面兩盒(代表恩愛纏綿)、有頭尾甘蔗兩根. _
回門回禮:2(由女家送到男家)金豬頭、尾、手腳各一隻、豬舌半邊、西餅一盒、有頭甘蔗、有頭生菜. _
婚嫁禁忌. _
1、結婚之日,新娘出門時,嫂嫂不能相送,因為[嫂]與掃星同音,不吉利。新娘出門的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帶走娘家的財運。. _
2、婚禮未舉辦完畢,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不可躺下,以免一年到頭都病在床上。. _
3、新娘結婚當天必須穿新鞋,寓意將舊物丟掉。. _
4、新娘出門時,必須要佩戴耳環,以示聽話,沒有穿耳的可佩戴夾耳環。. _
5、新人的長輩如有已去世的人,在敬茶的時候,應在他(她)應坐的位置上 放上新人敬的茶,敬完茶後順便移一下凳子,再讓下一位就座。 (請給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