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廣東雙區建設指的是什麼
法律分析:是指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廣東正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以更大氣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引領帶動全省不斷增強發展活力和動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第十五條 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國家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貳』 廣東「雙區驅動」是什麼,它有什麼戰略意義
「雙核驅動」戰略即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西江經濟帶兩大發展戰略。
國家已經相繼批復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和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實施「雙核」驅動戰略,對於把廣西建成我國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和「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利於支撐引領廣西加快發展,輻射帶動左右江革命老區加快振興。
(2)深圳雙區是什麼中心擴展閱讀:
2020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標志著深圳繼興辦經濟特區後,迎來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新的重大歷史機遇和光榮使命,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新征程。
建設先行示範區和粵港澳大灣區,都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雙區」利好疊加、「雙區」驅動,在新的時代,深圳緊緊抓住重大機遇,以超常規舉措、超常規努力,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叄』 雙區和兩個合作區是哪個
「雙區」是指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兩個合作區是指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
專家表示,在對接支持服務「雙區」建設方面,江門擁有區位、人緣、地利等方面的先天優勢。「科技引領、工業振興、園區再造、人才倍增、港澳融合、僑都賦能」這六大工程,則是因勢利導,厚植產業根基、用好僑鄉人脈、加強科技及人才賦能,提升江門在大灣區地位和作用的「大手筆」,江門與兩個合作區有望從地理位置上的「三角」升級為無縫對接的大灣區「黃金三角」。
『肆』 深圳雙區是哪雙區
深圳雙區是粵港澳大灣區、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1、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2、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有利於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而且深圳經濟特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各項事業取得顯著成績,已成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伍』 深圳「十四五」規劃建議出爐
2020年的最後一天,《中共深圳市委關於制定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文發布。
2.7萬字,詳細闡述了深圳今後5年、10年乃至15年的經濟社會發展。2020年,深圳預計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8萬億元,居亞洲城市前五。根據深圳的「十三五」發展目標,2020年GDP目標為2.6萬億元,即深圳將超額完成2000多億元。
而深圳設定的「十四五」主要經濟目標為,經濟總量超過4萬億元,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也意味著,未來5年內,深圳年均名義GDP增速要達到7.4%左右。
綜合改革試點牽引「改革開放再出發」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深圳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第一階段發展目標的五年。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
這也意味著,「十四五」時期正是深圳完成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任務的關鍵5年,《建議》對綜合改革試點任務進行了專章部署。
改革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深化科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完善民生服務供給體制以及完善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治理體制。
這六大改革方向既與上述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形成呼應,同時,深圳在一些方面提出了更細致的安排,譬如,在創新科技投入方式方面,完善非競爭性撥款、競爭性撥款「雙軌制」模式,健全多渠道社會投入機制。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各地的「十四五」規劃建議都會涉及改革的內容,但深圳可能改革任務更重,不僅要改革,還要示範。
郭萬達同時表示,深圳設立了一系列經濟發展目標,如何實現?要靠人才、靠創新,而這些有賴於體制機制的改革,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激發人才的潛能。
「過去40年,改革開放推動了深圳的高速發展,未來,改革還有空間,還有紅利。」郭萬達表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廣東「十四五」規劃建議也提出,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深化粵港澳高水平互利合作,把「雙區」打造成為現代化建設的主引擎。
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博士後楊海波向記者表示,深圳要繼續踐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特區精神,創新性地開展工作,以特別作為回報特別期待。
建設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對於深圳而言,科技創新無疑將是長期貫穿發展的一條主線,《建議》也多層次、多角度談及創新目標、路徑等。
其中,「十四五」期間,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將達5%左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要突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事實上,2020年深圳的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已經達到4.93%,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在全國重點城市中,這一比例預計僅低於北京和西安。
在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構成中,深圳更多體現出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特點,龍頭企業尤其發揮了帶動作用。以華為為例,2019年華為的研發支出高達1317億元。
但長期以來,深圳的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仍比較突出。
《建議》提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深圳路徑」,面向前沿領域共性需求,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葯、合成生物、新型顯示、關鍵新材料、基礎軟體等領域,實施重大裝備和關鍵零部件技術攻關計劃。
郭萬達表示,在「卡脖子」問題方面,深圳的企業尤其有著切身感受,並且,深圳發展到當前程度,有的企業率先走入「無人區」,走向原始創新,因此,在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方面,深圳可以有更大的擔當和作為。
關於基礎研究,《建議》提出,深圳將以主陣地作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高標准建設光明科學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加快綜合粒子設施、腦解析與腦模擬設施、合成生物研究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並且,為了保證經費的投入,深圳將完善基礎研究長期穩定持續投入機制,確保每年基礎研究資金投入不低於市級科研資金的30%。
深圳原副市長、哈工大(深圳)經管學院教授唐傑最近在公開場合表示,走向基礎研究是深圳正在發生的重大變化,深圳將來會從傳統工業化的專利技術迅速走向科學化的過程,在計算技術、AI、材料技術、生命科學等方面獲得突破,從產業中心向科學和產業中心過渡,這也將是深圳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定位。
加快建設都市圈
此次的《建議》專門強調了加快建設都市圈,提出將制定實施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以深莞惠大都市區為主中心,以深汕特別合作區、河源都市區、汕尾都市區為副中心,形成中心引領、軸帶支撐、圈層聯動的發展格局。協同東莞、惠州強化臨深片區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優化布局,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電子信息、人工智慧等世界級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
在經濟觀察人士看來,深圳強化生產性服務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的地位,同時保留一定的製造業,莞惠河汕也將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製造業和先進製造業方面形成新的優勢。
《建議》還提出,加密都市圈交通網路建設,規劃建設1000公里地鐵、1000公里輕軌和城際鐵路、1000公里高快速路,促進國家鐵路、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對接融合,與周邊城市構建半小時交通圈。
從國際上諸多都市圈的經驗來看,通過軌道交通,在45分鍾左右的時間里實現遠距離通勤,是疏解中心城市功能的有效方式。
除了軌道交通之外,《建議》還提出推動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民生服務共建共享,創新城際住房合作機制,促進教育、醫療、養老、環保等政策銜接。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過去很多深圳人在東莞、惠州等地買房,但這稱不上「城際住房合作」,有的人只是買,並不居住,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有效疏解深圳的住房需求。真正的「城際住房合作」,指的是不同的城市在用地、生態環境、交通、民生服務等方面統一規劃,深圳「輸出」購房人口,實體經濟不會因為高房價受到過大的沖擊,都市圈內其他城市也獲得樓市發展空間。
而這必然涉及政府之間的協調,譬如民生服務共建共享,需要建立公共財政支出的分攤機制等,李宇嘉認為,這恰恰是深圳「十四五」需要探索和突破的地方。
「在城市發展方面,深圳的先行示範作用一定要發揮出來。」李宇嘉表示。
『陸』 雙區建設需要高勞動素養的大學生嗎
雙區建設需要高勞動素養的大學生。因為塑造「勞動光榮、崇尚技能、勇於創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內核,為深圳「雙區」建設提供高素質的人才支撐和創造支撐。雙區建設是指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在雙區建設的重大歷史發展機遇下,廣東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穩步推進一系列建設項目,充分發揮「雙區驅動」效應,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
『柒』 深圳雙區是什麼意思
深圳雙區是指「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綱要》公布以來,深圳市努力搭建平台,支持海外華僑華人搶抓「灣區時代」機遇,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雙區疊加」優勢,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深圳市僑務部門重點打造「智薈深圳·海外專才深圳行」品牌活動,連續兩年在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期間舉辦,累計吸引了100多位海外專才攜項目來深參加,促成近30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科技項目意向落地深圳。
(7)深圳雙區是什麼中心擴展閱讀
華人華僑產業交易會(簡稱「僑交會」)至今已連續舉辦五屆,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綱要》公布以來,「僑交會」就積極關注參與。特別是今年「僑交會」期間,舉辦了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僑商論壇,多層次、多維度解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鼓勵並帶領廣大僑商積極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論壇期間還簽訂了《粵港澳大灣區僑商智庫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建立了粵港澳大灣區僑界組織「9+2」協作機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深圳:發揮「雙區疊加」優勢 支持大灣區建設
『捌』 深圳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指引》
近日,深圳市委大灣區辦正式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指引》,提綱挈領、圖文並茂地展示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規劃綱要》主體內容,並從國家戰略、核心引擎、社會參與三個層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現階段的空間布局、重大項目、重點領域以及深圳提供的政策支持等基本情況作了詳細介紹,以引導社會各界更好地了解、支持、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8年末人口約7000萬人,GDP總量超過11萬億人民幣。根據《規劃綱要》,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
去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正式發布,今年是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之年。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四個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所在。
《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深圳要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去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之後,深圳更是緊緊抓住「雙區」驅動重大機遇,釋放「雙區」利好疊加的「化學效應」「乘數效應」,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指引》顯示,深圳正加速推進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光明科學城、深港口岸經濟帶、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沙頭角深港國際旅遊消費合作區等7大重點平台建設;積極推進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深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等重點領域的布局與發展;在金融、就業、居住、人才引進、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多項政策支持;並成立了市委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以及7個專責小組負責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今年5月深圳剛剛出台了《關於大力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的意見》,這份重磅文件提出,深圳將在9大領域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雙區」建設。此次《指引》再次強調了社會力量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性,提出:深圳堅持以先行示範、市場主導、國際一流、共建共享為原則導向,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參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化與國際及港澳專業服務合作等九大領域,大力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雙區」建設。
『玖』 深圳雙區是哪雙區
深圳雙區是指「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相關簡介:
粵港澳大灣區(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縮寫GBA),位於中國華南地區,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個珠三角城市組成,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是世界四大灣區之一。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按照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還要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拾』 深圳雙區是哪雙區
法律分析:深圳雙區是指「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市努力搭建平台,支持海外華僑華人搶抓「灣區時代」機遇,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雙區疊加」優勢,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四條 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遵循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和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並符合區域人口發展、國防建設、防災減災和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在規劃區內進行建設活動,應當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的規定。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在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中合理確定城市、鎮的發展規模、步驟和建設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