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深圳資訊 » 深圳海灣最多的硅藻是什麼
擴展閱讀
福州今天有沒有哪裡 2025-07-12 06:13:31
深圳零擔物流什麼意思 2025-07-12 06:08:08
福州哪裡狗肉好吃 2025-07-12 05:44:38

深圳海灣最多的硅藻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2-04 05:21:21

㈠ 藍藻綠藻和硅藻分別是是什麼(要全,要細,最好還有配圖)

1、藍藻是原核生物,又叫藍綠藻 藍細菌;大多數藍藻的細胞壁外面有膠質衣,又叫粘藻。在藻類生物中,藍藻是最簡單、最原始的單細胞生物,沒有細胞核,細胞中央有核物質,通常呈顆粒狀或網狀,色素均勻的分布在細胞質中。核物質沒有核膜和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稱為原核(或擬核)。藍藻中有環狀DNA質粒,擔當運載體的作用。

㈡ 什麼是硅藻泥,它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藻類

硅藻創造了70%地球生命賴以生存的氧氣,是地球生命的真正搖籃。硅藻死後經沉澱形成海藻泥,經過上百萬年的沉澱、石化便形成了以硅酸鹽為主要成分的沉積岩——硅藻礦物,質地輕柔、多孔,具有特殊的晶體結構,微孔直徑約2-20納米,比表面積高達65㎡/g,單位面積上的微孔數量比活性炭還要多出5000—6000倍,因而具有極強的物理吸附性能和離子交換性能。
硅藻泥是以硅藻土為主要原料,輔多種工藝和多種天然輔助材料組合而成的一種高科技新型功能性環保壁材,利用硅藻本身的納米分子篩吸附結構,以及添加的各種輔助材料,利用光催化原理形成分解有害物質的循環,源源不斷的將各種有害物質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具有凈化室內空氣、調節濕度、釋放負離子、吸收光污染、降低噪音等功能,加之其豐富的藝術表現力深受設計師及消費者青睞,特別是兒童房、卧室的首選裝飾壁材,適用於家居、別墅、幼兒園、公寓、酒店、會所等的內牆裝飾。
來自於泥博士硅藻泥資料

㈢ 海洋植物數量最多的是什麼

海洋植物數量最多的是硅藻。海洋生態系統中的植物以浮游植物為主,其中硅藻的數量最多。它們數量極多,個體小,是植食性動物的主要餌料。

硅藻是一類具有色素體的單細胞植物,常由幾個或很多細胞個體連接成各式各樣的群體。硅藻的形態多種多樣。 硅藻常用一分為二的繁殖方法產生。分裂之後,在原來的殼里,各產生一個新的下殼。盒面和盒底分別名為上、下殼面。殼面彎伸部分名殼套。上下殼套向中間伸展部分,稱相連帶。

硅藻的一個主要特點是硅藻細胞外覆硅質(主要是二氧化硅)的細胞壁。硅質細胞壁紋理和形態各異,但多呈對稱排列。這種排列方式可作為分類命名的依據。但是這種對稱並不是完全的對稱,因為硅藻細胞壁的一側比另一側略大一點,這樣才能嵌合在一起。化石遺跡顯示,硅藻最遲起源於早侏羅紀時期。僅中心硅藻類的雄配子具鞭毛,可以游動。硅藻一直以來是一種重要的環境監測指示物種,常被用於水質研究。分類上歸為一綱,轄下有中心硅藻目及羽紋硅藻目。此外也是近海的優勢類群。

硅藻是一類最重要的浮游植物,分布極其廣泛,不管是海洋、淡水、汽水、泥土及潮濕的表面上均可發現。大部分生活在開闊的遠洋水域,當然也有的像膜一樣生活在海底砂礫上,更有能在僅僅是潮濕的大氣中存活的種類。硅藻的一些種甚至會布在2公里的高空。。在世界大洋中,只要有水的地方,一般都有硅藻的蹤跡,尤其是在溫帶和熱帶海區。因為硅藻種類多、數量大,因而被稱為海洋的「草原」。

㈣ 深圳有哪些硅藻泥品牌做的比較好

上層上品在就是比較好的一個硅藻泥品牌,可以到他們網站上了解下,各種質量檢測報告,以及產品證書等客戶案例,都可以看到上層上品的優勢。

㈤ 海洋植物中數量最多的是被子植物需要藉助什麼才能看到

顯微鏡!肉眼看不到!

㈥ 硅藻土礦床地質

一、成礦地質條件

硅藻大部分生於淡水,少部分生於海水,還有過渡的半鹹水硅藻。硅藻在生命活動過程中,藉助於光合作用可以產生其些細胞質物質,並分泌硅質,形成自己的介殼。硅藻經歷了它的自然繁殖過程後最後死亡,有機物腐爛,其骨骼沉入水底,於是形成硅藻土堆積。據計算,1立方英寸

1立方英寸(in3)=1.63871×10-5m3——編輯注。的硅藻土至少有4000萬個獨立介殼。在適宜的沉積環境和地質條件下,湖泊和海洋中的硅藻均可堆積成巨厚的硅藻土層。

硅藻土成礦條件首先是沉積盆地。新生代以來中國東部斷裂及升降運動發育,形成一系列斷陷盆地,為大型湖盆提供了先決條件,湖泊為硅藻的生存及遺骸堆積准備了良好的場所。

成礦條件之二是古地理環境。氣候溫暖濕潤,雨水較充沛,能使潮盆常保持著一定的水量。但水深度不很大,一般不超過35m。這可從硅藻土中常含有石英、長石、雲母及炭質碎屑,也與黃鐵礦、磷礦結核等伴生,並含豐富的動植物化石等特徵得到證明。淺水有利於光合作用的進行,如生長在湖泊中的硅藻,湖泊不僅給浮游硅藻的光合作用提供充分的陽光,而且亦有利於底棲硅藻的生長。在海洋中,為了使硅藻沉積物持續堆積,形成厚層的硅藻土,亦必須保持淺水條件。開闊的海洋是浮游硅藻生活的最好環境。

成礦條件之三是物質來源。硅藻的生長、繁殖需要水中有溶融的SiO2,而且有長期穩定的來源。中國東部地區新生代廣泛發育基性岩,硅藻土礦多形成於噴發間歇期,火山活動為可溶性SiO2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西部地區例如,雲南省的硅藻土礦則與火山活動無關,而是風化分解某些湖盆外圍岩石而提供可溶性硅質。

從硅藻土的生存條件出發,帶入湖盆的水不能含有高濃度的酸、鹼及其他有毒害的物質。高質量的硅藻礦的形成還要求帶入湖盆中的碎屑礦物很少。

硅藻土礦成礦時間分布很局限,硅藻的最老記錄僅在侏羅紀早期,但含工業意義的大礦床則限於古、新近系及第四系。硅藻土礦在空間上分布很廣泛,除寒冷的南極洲外,其他各大洲均有硅藻土礦床。硅藻種屬十分多,約有1.2萬~1.6萬種。幾乎各種水域都有硅藻分布,現存硅藻可生長在海草上形成凝膠狀薄膜,也可附於某些種屬的腹部,既可棲息於海水的浮冰塊上,也可以生活於濕土壤及熱泉中,因此,可以在十分廣泛的空間堆積成礦。

中國主要硅藻土礦集中形成於中新世至更新世,其中以中新世為主導。雲南尋甸縣和吉林長白縣大型硅藻土礦皆屬中新世礦床。礦床分布受新生代斷陷盆地控制。

二、礦床主要成因類型及地質特徵

世界硅藻土礦床類型有海相沉積與陸相沉積兩大類,中國硅藻土礦皆為陸相湖泊沉積類型。湖盆可歸納為三種,即火山盆地(如吉林省長白縣、山東省臨朐縣、浙江省嵊縣等)、斷陷盆地(如雲南省昆明)及山間盆地(如四川省米易縣)。含礦地層沉積類型屬淡水湖的生物化學沉積型,特點是有較多的動、植物化石,與炭質碎屑粉砂層、粉砂質粘土層及硅藻粘土層共生。硅藻土礦層層理發育,岩性、岩相變化不大,礦體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扁豆狀產出,產狀平緩,並由四周向盆地中心傾斜。硅藻種屬為淡水型,例如,顆粒直鏈藻、中國小環藻、冰島直鏈藻等。

根據SiO2來源不同,可分成兩個亞類。一個是火山物源硅藻土礦床,另一個亞類是陸源沉積硅藻土礦床。前者礦床所需SiO2主要來自火山,硅藻形成於玄武質火山噴發間歇期的湖盆中,以含礦岩系中夾有玄武岩層為特徵,如吉林長白、敦化,山東臨朐,浙江嵊縣等中國東部的一系列礦床均屬此亞類。

陸源沉積硅藻土礦床的SiO2主要是岩石經風化分解、搬運提供的。礦床內含礦岩系沒有玄武岩層,但周圍常有時代較早的玄武岩層,它是SiO:的物源岩石。例如,雲南尋甸、四川米易等地的硅藻土礦床。此外,廣東雷州半島發現了半鹹水型硅藻土礦床,表明除了上述淡水湖相沉積礦床外,還有沼澤相和深湖相沉積類型。

.1 陸相湖泊沉積火山物源礦床類型

該類為陸相湖泊沉積硅藻土礦類型中的火山物源礦床亞類,為中國已知的最大礦床,其規模世界少見。礦床空間分布受古構造格局控制。喜馬拉雅期大量火山噴溢後形成的大型火山景觀凹地,為硅藻的沉積提供了空間條件。古盆地不同部位及湖水盆地內的水下地形直接控制了礦床的展布。盆地邊緣區由於受河流干擾,沉積環境不穩定,不利於硅藻的生存和堆積。盆地中心則由於水較深,陽光不足,因此同樣也不利於硅藻生存所需的光合作用。中心與邊緣過渡帶陽光照度、沉積環境和水中SiO2含量均有利於硅藻的繁殖和堆積,可以形成質優的工業礦體。

礦床實例1:吉林長白縣西大坡硅藻土礦

含礦岩系為馬鞍山組沉積層,分布面積4.2km2,厚度1.36~57.58m。礦層賦存於含礦岩系內,垂直方向有明顯的韻律,從下向上的完整韻律序列為:硅藻粘土→粘土質硅藻土→含粘土硅藻土→硅藻土→含粘土硅藻土→粘土質硅藻土→硅藻粘土,其間為漸變關系。韻律中心硅藻含量高,單層多,厚度大,粘土含量低;韻律上、下則粘土含量遞減。中部礦層有三層,下面為第一礦層,厚0.88~5.67m,平均2.83m;第二礦層厚1.20~14.71m,平均6.9m;上面為第三礦層,不穩定,厚0.7~4.5m。

礦石主要礦物成分為硅藻蛋白石,少部分有再結晶現象,向玉髓方向轉化。硅藻之間有少量粘土充填,粘土以水雲母居多,也有高嶺石及伊利石。含少量石英、長石、黑雲母、菱鐵礦等碎屑礦物。石英粒有溶蝕現象。黑雲母已向蛭石、綠泥石轉化。礦石化學成分中SiO273.1%~90.86%,Fe2O31%~5%,Al2O32.30%~6.67%,CaO 0.67%~1.36%,燒失量3.58%~8.31%。礦區內已發現硅藻22個種屬,68種以上,占絕對優勢的是圓盤形小環藻屬和圓筒形直鏈藻屬、桅桿藻屬和舟形藻屬,羽紋目的棒桿藻屬也常見。其次還有卵行藻屬、彎桿藻屬等。

礦床實例2:浙江嵊縣硅藻土礦

該礦屬於陸相湖泊沉積硅藻土礦類型中的火山物源礦床亞類,主要分布於浦橋、福泉山、崇仁、逵溪、廣利、大灣、四畝嶺等地,出露面積35km2,目前僅東南郊浦橋至福泉山約5km2范圍進行了較詳細的地質工作。

礦層賦存於玄武岩噴溢間歇期形成的河湖相沉積層中。下伏地層為下白堊統期朝川組與部分上侏羅統黃尖組,在它的剝蝕面上沉積了古、新近繫上新統嵊縣組地層,上覆第四系殘坡積層。地層自上而下為:

第四系,砂礫、砂質粘土

~~~~角度不整合~~~~ 0~30m

古、新近系,上新統嵊縣組:

⑥第三期橄欖玄武岩。 >30m

⑤第三沉積層玄武質砂礫岩,下部為含礫粉砂岩。 12~50m

④第二期玄武岩上層,氣孔狀橄欖玄武岩,中部見0~0.7m 白色含硅藻土薄層或透鏡體,下部為緻密塊狀玄武岩。 26~60m

③第二沉積層上層,上部10~20m,中—細粒砂層、粘土質砂層:中部26~65m白,藍及少量黑色硅藻土層;底部0~15m 含植物碎屑粘土或砂礫層。20~78m

②第二期玄武岩下層,緻密塊狀橄欖玄武岩。 5~88m

①第二沉積層下層,頂部為灰白色粘土質砂岩,中部為白、藍色硅藻土層,下部為砂礫層。 5~35m

不整合

白堊系下統朝川組紫紅色粉砂岩

硅藻土產於嵊縣組第二沉積層中,含礦兩層。出露地表部分風化為白色或灰白色,其餘為藍灰色。上礦層厚26~65m,出露面積40km2。下礦層厚度不到30m,出露面積約30km2。礦體產狀近於水平,呈層狀、似層狀,見圖16-1。

圖16-1 浙江嵊縣硅藻土礦床剖面示意圖

(據浙江紹興地質隊,199)9

N2sh-B1第二沉積層中砂礫層和植物碎屑粘土層;N2sh-B2第二沉積層中硅藻土層;N2sh-B3第二沉積層中灰白色粘土和砂質粘土層;N2sh-β2—第二期玄武岩;N2sh-C—第三沉積岩;N2sh-β3—第三期玄武岩;K4c1—下白堊統朝川組;1—殘坡積物;2—粘土層;3—砂質粘土層;4—砂岩、細砂岩;5—含礫砂岩;6—砂礫岩;7—玄武岩;8—礦層

硅藻土含硅藻遺骸60%~80%,此外為粘土礦物及少量粉砂。藍色硅藻土(稱為藍土)粘土礦物相對含量多少依次為:高嶺石、埃洛石、水雲母、蒙脫石;白色硅藻土(稱為白土)則依次為蒙脫石、高嶺石、埃洛石、水雲母。

上、下兩層硅藻土的主要化學成分基本相同,不同顏色硅藻土間也無明顯變化,只是白土因混入粉砂、粘土,使其SiO2含量相對較低,Al2O3、Fe2O3含量相對較高。礦層中部化學成分比較均勻,平均w(SiO2)63.94%,w(Al2O3)16.16%,w(Fe2O3)4.07%, w(TiO2)0.8%~1.01%,w(Ca0)0.39%~1.22%,w(MgO)0.14%~1.38%。

硅藻種屬以直鏈屬的冰島直鏈藻占優勢,約佔95%,此外為湖沼圓篩藻、蛛網藻,見個別舟形藻和瑞士橋穹藻,可能還有短縫藻。均為淡水種群。

硅藻土堆密度:上礦層藍土0.56g/cm3,白土為0.70g/cm3,原土孔體積0.6cm3/g。比表面積46.5m2/g。主要孔半徑50~800nm。耐火度1470~1 510℃。導熱系數0.297~0.264W/(m·K)。原土脫色力33~144。

嵊縣硅藻土礦的特點是礦層分布面積廣、厚度大、連續性好、品位均勻、硅藻種屬單一。沉積環境穩定,屬淡水湖泊相生物化學沉積礦床。

2.陸相湖泊沉積陸源沉積礦床

礦床實例:雲南尋甸先鋒硅藻土礦

該礦床屬於陸相湖泊沉積類型中的陸源沉積礦床亞類,位於昆明市東北60km 尋甸縣先鋒新生代構造盆地內。盆地呈近東西向梭形,長9.5km,寬0.5~2km,面積12.5km2。含礦岩系為新近系中新統小龍潭組,厚約1000m,由砂質泥岩、粉砂質泥岩、泥岩、硅藻土、褐煤及透鏡狀砂岩組成。自下而上可分為四個岩性段:①含礫砂質泥岩段;②下含煤段;③硅藻土段;④上含煤段。含有植物化石及孢粉、硅藻等化石,與下伏地層下寒武統呈不整合接觸,上覆第四系。

硅藻土賦存於新近系中統小龍潭組第三岩性段中。礦層頂、底板為褐煤層。東西長6.5km,南北寬0.5~2km,面積10km2。但是,礦層既厚質量又優而達工業要求的僅在17勘探線以東部分,面積3.2km2。礦體自下而上分五個亞段:①

亞段,厚113.59m;由黑褐色含炭含粘土硅藻土、褐灰色含粘土硅藻土和粘土質硅藻土組成;②

亞段,厚151.09m,由灰色含粘土硅藻土和粘土質硅藻土互層組成;③

亞段,厚57.10m,由綠灰色粘土質硅藻土夾硅藻質粘土組成;④ 亞段,厚105.98m,由灰綠色粘土質硅藻土夾含硅藻粘土組成,底部有一層厚1.03~1.33m的褐煤;⑤

亞段,厚110.49m,由灰綠色硅藻質粘土夾粘土質硅藻土及含硅藻砂質泥岩組成。礦層產狀與圍岩一致,界線清晰,但傾角有所變化,北翼傾角15°~25°,南翼傾角25°~50°,礦體埋深0~825m。

硅藻土有灰色、褐灰色、綠灰色、灰綠色等四種顏色。質地細膩、均一,孔隙度高,密度低,吸附性強,熔點高。呈硅藻遺骸堆積結構,塊狀或薄層狀構造。礦物成分中硅藻蛋白石含量為50%~80%,粘土礦物15%~30%,有機質17%~32%。陸源碎屑有石英、白雲母、玄武岩屑,由微量至5%。偶爾見電氣石、白鈦礦、磁鐵礦和鋯石等顆粒。自生礦物有方解石、菱鐵礦、黃鐵礦和軟錳礦,局部還有三水鋁石,一般含量由微量至10%。次生礦物有褐鐵礦等。

硅藻土在化學成分上的特點是高燒失量,比正常硅藻土高2~4倍之多,主要由有機質引起。化學組分如表16-5所示。

表16-5 尋甸先鋒硅藻土成分變數及單位:wB/%

續表

(據徐則達等,1989)

硅藻土富含有機質,發熱量3333~5719J/g,鬆散密度0.64g/cm3,孔體積1.34mL/g,比表面積23.7m2/g,硅藻孔徑50~3000nm。硅藻個體大小1~100μm,其中10~100μm佔50%,可塑指數19.77,液限72.20%,塑限52.52%。吸水率18.15%~211.17%,平均69.15%,孔隙率90.2%,白度20.93%,pH值3.12~3.75,鬆散系數1.39。

礦石自然類型有:含粘土硅藻土、粘土質硅藻土和硅藻質粘土3種。前兩個類型層厚、儲量大,品位達工業要求,後一類型層薄,無工業價值。硅藻土經氧化作用後,由於有機質的氧化、淋失,硅藻相對富集,SiO2含量提高7.9%,燒失量降低3.26%,礦石質量變好。氧化帶深度一般6~9m,最深達13.69m。礦石中硅藻共有17屬37種,絕大部分為中心目,淡水型。礦石質量下部好於上部,東部好於西部。由此劃分出東部富礦帶,中部分叉變化帶,西部不穩定薄層帶,如圖16-2所示。東部富礦帶主要是下部層位,礦層厚,礦石質量好,較穩定,宜於露天開采,又處於富煤帶。

圖16-2 尋甸先鋒硅藻土礦礦帶變化剖面示意圖

(據徐則達等,1999a)

1—含硅藻粘土:2—含粘土硅藻土:3—粘土質硅藻土;4—硅藻質粘土;5—褐煤;6—石英砂岩;7—含礫泥質粉砂岩;8—粉砂質泥岩;9—泥岩;10—頁岩;11—灰岩;12—白雲岩;13—斷層;14—不整合;15—鑽孔;16—下寒武統;17—上震旦統燈影組;18—中元古界昆陽群

總之,礦床特點有以下四點:①礦體厚度大,儲量集中,礦床規模特大。相伴褐煤亦為大型礦床;②含有機質高,為高燒失量型;③為陸相山間盆地的淡水湖泊,但還大量存在著喜鹽環境里的圓篩藻,還有少量諾爾曼輻環藻鹽生變種,與直鏈藻、桅桿藻和針桿藻共生,反映高有機質的特殊環境;④原礦石SiO2含量較低,但經煅燒後質量顯著變好,易精選。

3.沼澤相和深湖相沉積類型

該礦位於雷州半島,包括火山湖沉積的海康青桐洋、九斗洋,徐聞田洋等礦床及海濱沼澤相、深湖相沉積的徐聞九畝、海康卜昌等礦床。

礦床實例:廣東海康-徐聞硅藻土礦

礦層賦存於第四系,其層位如下:

下更新統湛江組(Q1z):灰白、灰黃、褐紅等雜色礫石、砂、砂質粘土、雜色粘土互層,主要為河流相沉積,少部分為河口三角洲相或湖相沉積,其中夾有1~2層玄武岩,稱湛江期火山岩。

中更新統早期石峁嶺期火山岩

:玄武岩噴發,同時沉積了河流相北海組地層。下部為砂礫層,上部為雜色粘土質砂或含砂粘土層,有淡水藻和半鹹水藻發現。

中更新統晚期—晚更新統早期田洋組(Q2-3t):為火山口塌陷形成的湖盆沉積。底板為層凝灰質角礫岩或玄武岩,頂板為有機質粘土及泥炭,再上則為粘土、砂質粘土等。該組是富集硅藻土的主要層位。

晚更新統中晚期下錄組(Q3x):為泥炭、粘土和砂質粘土層,屬海濱泥炭沼澤相沉積,與田洋組連續沉積。

全新統坡殘積層

為深灰色淤泥,屬於近代濱海、海灣相沉積,其中有鹹水種屬的硅藻分布。

破火山口受北西及北東向斷裂交會點控制,火山湖沉積特徵見圖16-3。

圖16-3 田洋火山湖沉積示意圖

(據徐則達等,1999b)

—全新統坡殘積層;Q2-3t—中—上更新統田洋組;Q1z—下更新統湛江組;N2x-上新統下洋組;

—石峁嶺期火山岩

礦體呈水平層狀分布。厚層礦層除含少量硅藻的粘土外,常見夾有薄層玄武岩或崩塌堆積玄武岩角礫及砂層等。礦層厚50~200m。礦石中除硅藻外還含有粘土,少量石英、玄武岩屑、有機質及植物殘骸。礦石化學成分為:w(SiO2)55.57%~90.94%,w(Al2O3)2.09%~19.78%,w(Fe2O3)0.70%~10.05%,w(CaO)0.22%~2.93%,w(MgO)0.32 %~0.60%,燒失量9.84% ~24.59%。硅藻以中心目為主,羽紋目次之;淡水種為主,亦有少量半鹹水—鹹水藻。硅藻層內含有石油,田洋組平均含油率為TC 5.81%~6.26%。

三、資源分布及成礦規律

世界上有20多個國家產出硅藻土礦。中國硅藻土礦資源較豐富,位居世界前列。中國硅藻土礦分布較廣(圖16-4),保有儲量的省、自治區有10個,此外在黑龍江、山西、海南皆發現了硅藻土礦。礦床分布有一定區域性,即東部和西南地區較多,西北地區較缺乏。這除了成礦條件以外也與地質工作程度有關。其中吉林省礦床數最多,保有儲量也最多:其次是雲南省。

圖16-4 中國硅藻土礦床分布

硅藻土礦經常與粘土礦共生,粘土可以單獨成層,也可與硅藻土相雜,形成粘土質硅藻土或硅藻質粘土。一般說粘土是有害組分,但在某些用途中則是有益組分。硅藻土礦與褐煤、泥炭層共生以雲南先鋒礦區最為典型。

硅藻土礦成礦時代一般較新,埋藏多數不深,因此主要是露天開采,僅部分礦床採取地下開采。有的從水下挖出,以礦泥形式泵取。

㈦ 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啥

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啥

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啥,這個世界上是有很多海洋組成的,在海洋中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不同的環境,存在的生物種類是不一樣的,下面一起來了解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啥。

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啥1

浮游生物泛指生活於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動物。

部分浮游生物具游動能力,但其游動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來得緩慢,因而不能有效地在水中靈活游動。

浮游生物(plankton),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動,而是浮在水面生活,這類生物總稱為浮游生物。

形態特徵

浮游生物體型細小,大多數用肉眼看不見,懸浮在水層中且游動能力很差,主要受水流支配而移動的生物,稱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是按其生活方式而劃分的一類生物群體,並非按物種劃分。

名稱由來

浮游生物的定義,主要是指它們的被動性運動,實際上也可以說是指用浮游生物網或水桶採集的水中生物。也有很多人直接採用原文plankton。

提出浮游生物一詞時是指全部浮游在水中的有機體,後來又專指在水中生活的生物,亦即指明為浮游的生物群落。與此相對應的,「浮游生物體」一詞則是專指每個浮游生物。

此外,為與浮游生物(Plankton)一詞相對應,1891年E.H.Haecker提出了「底棲植物」(水底植物,benthos,Nekton)一詞。

1896年C.Schrter和O.Kirchner提出了「漂浮植物」(pleuston)一詞。

1917年E.Naumann提出了「漂浮生物」一詞

1961年J.M.Peres提出了「海洋生物」(pelagos)一詞,這些名詞都是用於區別水生生物的生態群。

種類劃分

浮游生物多種多樣,特別是動物,幾乎可以見到全部動物類群:體型微小的原生動物、藻類,也包括某些甲殼類、軟體動物和某些動物的幼體。它們沒有或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可分為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

按個體大小,浮游生物可分為六類:

巨型浮游生物,大於1厘米,如海蜇;

大型浮游生物,5~10毫米,如大型橈足類、磷蝦類;

中型浮游生物,1~5毫米,如小型水母,橈足類;

小型浮游生物,50微米~1毫米,如硅藻、藍藻;

微型浮游生物,5~50微米,如甲藻,金藻;

超微型浮游生物,小於5微米,如細菌。

屬於植物的,以硅藻、鞭毛藻和藍藻居多,還有不少附著在懸浮物上的細菌。一般浮游生物是小型的,但也有傘徑長達2米的水母等。從形態上看,浮游生物為適應浮游,體表常有復雜的突起,或在體內貯存著大量的水、油滴、脂肪和氣體等。

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啥2

海洋生物,生物學術語,是指海洋里有生命的物種,包括海洋動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動物包括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包括各種螺類和貝類。脊椎動物包括各種魚類和大型海洋動物,如鯨魚,鯊魚等。

經過幾十年來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調查研究,已在我國管轄海域記錄到了20278 種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隸屬於5個生物界、44個生物門。其中動物界的種類最多(12794種),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種)。我國的海洋生物種類約佔全世界海洋生物總種數的10%,數量佔50%。

我國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況大致可以分為水域海洋生物和灘塗海洋生物兩大類。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魚類、頭足類(例如我們常吃的烏賊,也叫墨魚)和蝦、蟹類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魚類的品種最多,數量最大,構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體。

水域海洋生物種數的分布趨勢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種類較多,而黃海、渤海的種類較少。根據最新的調查資料,分布在我國灘塗上的海洋生物種類共有1580多種。其中以軟體動物(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貝類)最多,有513種,其次是海藻358種,甲殼類(主要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蝦、蟹)308種,其他類群種類很少。我國沿海灘塗生物的種數與海域生物一樣,也是自北向南逐漸增多。

全世界的科學家正在進行一項空前的合作計劃,為所有的海洋生物進行鑒定和編寫名錄。海洋里到底有多少種生物?一項綜合全球海域數據的調查報告出爐了。已經登錄的海洋魚類有15304種,最終預計海洋魚類大約有2萬種。而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萬種,預計實際的數量則在這個數字的10倍以上,即210萬種。

科學家正在進行的這個計劃叫做海洋生物普查,預計要花上10年時間,至少需要花10億美元的經費,共有來自53個國家的300多位科學家參與到這個史無前例的合作計劃中來,讓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海洋科學家可以一起合作。從2000年開始,平均每星期就有3個新的海洋物種被發現。根據這個研究計劃的估計,大約還有5000種海洋魚類以及成千上萬種其他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還沒被發現。

這個普查計劃希望能夠評估各種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地理分布和數量,並且解釋上述情況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這個計劃有什麼現實意義呢?海洋生物的普查可以找出目已經瀕危的生物以及重要的繁殖區域,可以幫助漁業管理機構發展出有效的連續經營策略。而隨著成千上萬的新種海洋生物被發現,科學家將開發出新的海洋葯物和工業化合物。

海洋生物普查科學委員會主席、美國路特葛斯大學的弗雷德里克·格拉塞爾說:「這是21世紀第一場偉大的發現之旅的開始。更重要的是,這是第一個全球性的努力,去測量海洋的各種生物,也讓我們知道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去防止海洋生物繼續消失。」海洋至今依舊是未被探勘的領域,我們對於海洋孕育的生物所知極為有限。海洋生物普查首席科學家羅納爾德·多爾說:「海洋生物的多樣性不只是海洋狀況的重要指針,同時也是保護海洋環境的關鍵。」

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啥3

海洋中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不同的環境,生物群落的種類組成和結構,以及各種群數量、個體大小、形態、生理生化特性等都很不同。海洋生物分布的格局是與海洋環境相互作用、協調進化的。一般常按生活方式將海洋生物分為浮游生物、游泳動物和底棲生物3類。

浮游生物

無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弱,懸浮於水中隨水流移動,包括細菌、浮游植物(如硅藻、甲藻等)和浮游動物(如水母、腹足綱軟體動物的翼足類、異足類,許多海洋動物的幼蟲等)。多數終生營浮游生活,稱為永久性浮游生物;少數種類僅於生活史的某個階段營浮游生活,稱為階段性浮游生物,如許多海洋動物的幼蟲;

也有些原非浮游生物,在浮游生物中被水流沖盪而出,如某些低等甲殼類的介形類、漣蟲類等,稱為暫時性浮游生物。浮游植物只能生活在有光的水層;浮游動物則不然,有的可以生活在千米以下的深水中,而且多數能在水中作垂直移動。浮游生物一般體重輕(外殼重量輕、體內脂肪含量高,富有黏液)、沉降阻力大(身體相對面積大,體表多刺毛、突起,群體連成片)或者具有纖毛、鞭毛而有一定的運動能力。

游泳生物

指那些具有發達的運動器官而游泳能力強的動物。包括魚類、哺乳動物(如鯨、海豚、海豹)、爬行動物(如海蛇、海龜)、軟體動物(如烏賊、章魚)和一些大型蝦類(如對蝦、龍蝦)等,它們的游泳能力、速度和方式也有很大差異。有些種類能橫跨大洋作長距離的洄遊,如金槍魚等;有的游泳很快,如劍魚每小時速度達70公里以上。

海鰻以整個身體彎曲擺動向前游動,烏賊和章魚則從漏鬥口向外噴射水流以推動身體反向運動。它們有時生活在上層水域(如太平洋鯡魚),有的生活在中層或底層水域(如小黃魚、真鯛、牙鮭)。游泳動物除了有發達的游泳器官外,身體大多呈流線型,以減小阻力,提高游泳速度。

底棲生物

生活在海洋水域底部和不能長時間在水中游動的各種生物,包括底棲植物(幾乎全部大型藻類和紅樹等種子植物),底棲動物(海綿、腔腸、環節、線形、軟體、甲殼、棘皮、脊椎等門類均有底棲種)。底棲生物按其與底質的關系,又可區分為底上、底內和底游3大生活類型;在岸邊還存在潮間帶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