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深圳有哪些古遺址是歷史的哦,求求各位了,我要交作業的!!
1、沙井蚝屋:
位於寶安沙井街道步涌社區,寶安有上千年的養蚝歷史,是世界上最早人工養蚝的地區,牆的底部到牆的頂部,整面牆都是用牡蠣殼做的,是深圳最古老、保存最好的蚝殼屋。
Ⅱ 深圳的名勝古跡
樓上的是現代的,有些沒有古跡成分
象赤灣古炮台,大鵬古鎮,新安古城,龍崗客家民居,山崗遺跡,咸頭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沙井龍津古石塔,筍崗老圍元勛舊址,赤注天妃廟,中英街,赤灣天後宮.不深圳博物館
大鵬所城
國家級文件保護單位。位於龍崗區大鵬鎮鵬城村。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歷經600多年風雨仍巍然屹立。鴉片戰爭時抗英名將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的「振威將軍第」和福建水師提督劉啟龍的「將軍第」規模宏大,氣勢不凡。此外還有縣丞署、關帝廟、候王廟、趙公祠等。大鵬所城博物館已正式開放。1839年9月,賴恩爵指揮抗英取得勝利的九龍海戰,拉開了鴉片戰爭的序幕。這里是訪古憑吊、了解歷史、領略明清古風的好地方。
振威將軍賴恩爵墓
位於大鵬鎮王岐塘。賴恩爵原葬於大坑上村,清光緒三年遷移到此。
大萬世居
位於龍崗區坪山鎮大萬圍村,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是深圳市較為典型的客家寨堡式建築。規模宏大,佔地1.5萬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樓,正面有大門樓,均由高高的圍牆相連,圍牆上有走馬廊相通,圍龍屋大門向南,門樓上塑有「大萬世居」四個大字。大門前為禾坪,再前是月形池塘,禾坪側仍保留有旗桿石。
鶴湖新居
位於龍崗區龍崗鎮羅瑞合村,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歷經三代人22年建成,是廣東省保存較好的大型客家民居建築。鶴湖新居位於龍崗鎮羅瑞合村,為龍崗羅氏家族聚居地,呈城堡式圍樓。1000多年前,北族南侵,戰亂連年,不少居住在中原一帶的百姓為躲避戰火兵災,紛紛舉族南遷。200多年前,在這群背井離鄉的人當中,有一名河南籍男子羅瑞鳳,他初為小販,因擅長經商,勤儉致富,後積聚了百萬家財。嘉慶22年(1817年),他在龍崗河的沖積平原上發現了「鶴湖山」,於是,羅瑞鳳選擇在此興建家園,取名鶴湖新居。而鶴湖新居的最後完工耗費了羅氏三代人數十年的心血。老屋大門橫額上「聚族於斯」的鐫刻向我們昭示著羅氏家族興建圍屋的願望。傳說當年圍屋之地被周圍的大小7個嶺崗包圍,圍屋自居於中間的小土墩之上,構成「七星伴月」的格局。明顯不同於一般的坐北向南。
文武帝宮
位於龍崗區坪山鎮,是深圳保存最為完整的文武帝宮。「文帝代表孔子,武帝代表關公,文武帝宮是當地客家文化的象徵與體現,客家人崇尚孔子關公,把他們當作神供奉,說明客家文化與儒家文化是相吻合的。」
龍田世居 省級 清 龍崗坑梓鎮田段心村 2002.7.17 黃姓客家圍屋(清道光年)
茂盛世居 省級 清 龍崗區橫崗鎮茂盛村 2002.7.17 何姓客家圍屋(清咸豐年)
大坑煙墩 市級 明 龍崗區大鵬鎮大亞灣 1984.9.6 大鵬古城附屬軍事設施,歷代均有修葺
賴恩爵將軍墓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 1984.9.6 古墓葬
賴太母墓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 1984.9.6 古墓葬
劉起龍將軍墓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大坑山 1983.5.30 古墓葬
振威將軍府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古城內 1984.9.6 即賴恩爵府,應並入大鵬古城內。
劉起龍將軍府 市級 清 龍崗區大鵬鎮古城內 1984.9.6 應並入大鵬古城內
Ⅲ 深圳那個地方有古墓
深圳發現大片古墓群 95座六朝至明清時期的古墓日前在深圳市寶安區被發現。據介紹,這是深圳市考古工作者對西鄉鎮鐵仔山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時發現的。有關專家稱,這個古墓群規模之大、墓葬之密集、數量之多、延續時間之長、出土文物之豐富,為深、港地區僅見,為廣東省罕見。專家說,現已清理發掘出古墓95座,其中六朝時期的30座,宋墓四座,明清墓61座,出土文物150餘件。特別是發掘了東晉初年的紀年磚室墓, 內有兩塊保存完好的紀年磚,極具歷史價值。考古工地現場負責人、深圳市文管會辦公室彭全民副研究員說,鐵仔山是深、港兩地唯一發現紀年墓的地方。這次是第二次發現,第一次是在1986年。這次發掘的兩塊紀年磚,年號分別為東晉初「大興四年」和「太寧二年」。「大興四年」距今已有1679年的歷史。他認為,鐵仔山古墓地被發掘,將為進一步研究深圳歷史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也是深圳悠久歷史的見證。 參考: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81/662/77279.html
Ⅳ 深圳鐵仔山公園恐怖的原因
深圳鐵仔山公園恐怖的原因是挖掘出了鐵仔山古墓群。
坐落在寶安西鄉境內的鐵仔山,有東晉、南北朝及宋、明大小墓葬近百座,從墓葬的結構上看有磚石瓦、土坑墓葬。考古專家認為:如此規模,如此密集的古墓群,在全國范圍來看也是非常壯觀的。
1999年因建西鄉立交橋,搶救性的挖掘了鐵仔山古墓,其中發現的大量東晉時期的墓葬,不僅僅在深圳市是少見的,在華南一帶也是不多見的。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及省內外新聞媒體對鐵仔山古墓群的挖掘做了詳細的報道。
相關信息介紹:
鐵仔山古墓1983年,深圳市文物考古人員曾先後在鐵仔山南坡山腳下發掘出漢至明清時期的各類古墓130座,特別是發現了「熹平四年」的東漢墓,出土了東漢人頭印紋裝和銅鏡等一批重要文物。
2000年,第二次搶救性發掘清理了自東晉至明、清時代的墓葬248座,其中東晉至南朝墓葬60餘座。2004年,考古隊查明,古墓群分布范圍為5個區,佔地27000平方米,據此,擬定27000平方米為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為400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