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深圳資訊 » 深圳特區40周年送什麼
擴展閱讀
上海新國標車什麼車最好 2025-05-23 17:25:34
深圳社康可以看哪些門診 2025-05-23 17:24:59
深圳灣到海洋公園怎麼走 2025-05-23 17:13:46

深圳特區40周年送什麼

發布時間: 2024-01-18 08:41:24

Ⅰ 深圳40條授權事項清單公布,重大利好有哪些

這40條授權事項包括六個方面,其中要素市場化配置方面14條,營商環境方面7條,科技創新體制方面6條,對外開放方面7條,公共服務體制方面3條,生態和城市空間治理方面3條。

繼中央重磅文件落地後,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首批40條授權事項清單(下稱「授權清單」)於18日公布。

10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發布會,介紹推動深圳綜合改革試點落地見效有關情況,並首次正式對外發布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方案40條首批授權事項清單。

國家發改委主任寧吉喆在發布會上透露,這40條授權事項包括六個方面,其中要素市場化配置方面14條,營商環境方面7條,科技創新體制方面6條,對外開放方面7條,公共服務體制方面3條,生態和城市空間治理方面3條,各條中明確了改革事項的主要內容。

當問及授權清單與此前中辦、國辦發布的《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下稱《實施方案》)的關系時,寧吉喆表示,《實施方案》和授權清單是有機統一的整體,二者前後呼應、互為支撐;授權清單是改革方式方法的重大創新;授權清單體現改革的擔當;授權事項分批推出滾動實施。

40條清單給深圳推進改革開放持續釋放利好,在對外開放方面,提出了完善涉外商事糾紛訴訟管轄制度、完善國際法律服務和協作機制、開展本外幣合一跨境資金池業務試點、先行先試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機制、擴大港口、航運業務對外開放、深化國際船舶登記制度改革和賦予國際航行船舶保稅加油許可權等7條具體措施。

深圳資本市場板塊改革提速

在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規劃中,資本市場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18日上午,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將從「五個著力」角度,落實相關實施方案和首批綜合改革授權事項清單中涉及資本市場的任務,包括了提升創業板服務、推進深市板塊改革、制定出台轉板上市規則、擴大期權試點並完善激勵安排、提升私募備案效率。

目前,深圳證券交易所(下稱「深交所」)已經有上市公司2314家,其中深市主板469家、中小板977家、創業板868家。隨著監管層陸續表態,深圳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具體安排逐漸浮出水面。

「今年監管部門公開表態要將注冊制改革全面鋪開,深交所的深化板塊改革,應該也是在此基礎上由創業板試點注冊制改革,逐步向深市主板和中小板推廣。」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接受了第一財經專訪,並對「五個著力」進行了逐條解讀。

他認為,深化改革過程中,要注意維持存量市場的平穩運行,保證資本市場的流動性,可以承受住常態化的新股發行。另外,他建議進一步完善IPO詢價和發行定價機制,避免出現IPO發行價過低的問題。

在他看來,深圳是改革先行區和示範區,更重要的作用是為全國性的資本市場改革提供範本和經驗,未來滬市、三板、四板的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都會有序推進。

對於「著力支持深交所深化板塊改革,建設優質創新資本中心和世界一流交易所」方面,李湛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解讀稱,在深化板塊改革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維持存量市場的平穩運行,保證資本市場的流動性,可以承受住常態化的新股發行。二是要營造良好的投資氛圍,由於股票供給增多,對投資者的擇股能力有較高要求,以前的投機主義會造成股價暴漲暴跌,要培養投資者價值投資的意識。三是要保證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建設良好的資本市場法治生態。

「支持深交所建設國際創新資本中心,深交所有望在未來推出更多促進國際投融資的措施,吸引資本走進來。」李湛表示。

「一是推出更多對標國際市場的金融產品,做大資本市場的蛋糕。二是促進資本流動的便利化和自由化,主要是跨境資本的流通。三是在法律體繫上對標國際,增加信息和執法的透明度。」李湛表示。

就提高私募基金備案效率、對市場發展而言好處方面,李湛認為,「提高私募基金備案的效率,一方面,可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投資者可以查詢私募基金的相關信息,避免出現欺詐行為;另一方面,有利於監管部門了解私募基金行業的實際情況,促進私募行業的發展」。

他表示,深圳有很多很有發展潛力的小微企業,代表新經濟和新動能的發展方向,但這些企業由於規模較小、財務數據不佳很難從主板融資,私募基金為這些小微企業提供了資金來源,證監會這次提到私募改革,也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小微科創企業的發展,為其提供更為便捷的融資渠道。

新經濟立法、土地審批放權

深圳在經濟特區建立之初,便按下了「法治按鈕」。截至2020年6月,深圳共制定法規235項(其中經濟特區法規194項),政府規章332項,是全國立法最多的城市,從根本上保障了許多重大改革和創新的順利進行,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形成了以改革推進法治發展,以法治引領和保障改革發展的良性循環。

在公布的清單中,對於支持深圳用好用足經濟特區立法權又給予了具體的「先行先試」權,尤其在新經濟領域。清單內容顯示,擴寬深圳經濟特區立法空間,賦予深圳在人工智慧、無人駕駛、大數據、生物醫葯、醫療健康、信息服務、個人破產等領域的先行先試權,支持深圳充分利用經濟特區立法權進行探索。支持深圳在無人機管理等領域先行先試,並制定相應配套措施。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彭森近日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表示,和海南自貿港相比,「深圳則是立足於神州大地,要能夠盡快提供一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這是最大的區別。」彭森說,這次中央給予深圳的相關政策力度比海南「自貿島」更大,特別是提出了在法律方面做更多授權,鼓勵深圳在新經濟領域加快一些立法創新。

「新興產業的知識產權、信息、盈利模式等多方面都需要強大的立法來保障。」深圳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鍾堅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深圳未來的主要產業是高新技術和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

鍾堅認為,深圳要成為真正的全球標桿性城市,就要一流的產業來支撐。在深圳走向高端城市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許多問題,新的業態、新的信息知識產權保護、新的盈利模式等等,都需要通過加快立法,來形成更安全的新興產業發展環境。

土地審批權方面,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庄少勤就此在發布會上進一步闡釋,這次實施方案賦予深圳市更大的土地審批自主權,目的是要深化審批制度改革,解決建設項目「落地難、落地慢」等審批效率問題,提高空間資源的配置效率。放權實際上放的是改革的權,不是擴張的權。是為改革提供更大的改革空間,而不是城市建設的規模。

美聯物業全國研究中心總監何倩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深圳建立經濟特區40周年這個時間點上,深圳的土地面積不會實際增加,但是對於土地的使用性質,深圳市政府有了更多的自主權,有了重新分配土地資源的權力,可以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情況,重新安排土地的使用方向。但最終的目標,都是讓土地市場更好地支持經濟發展,為了深圳在未來的40年,發展得更好,而非單一隻為某些行業服務。

深圳中原董事總經理鄭叔倫分析,這次中央把深圳土地用途改規劃的權力下放給深圳地方政府,相當於地方政府擁有挖掘土地價值的權力。權力愈大,責任愈大,如何把土地價值最大化是未來的重點任務。

Ⅱ 深圳先行示範區改革全面提速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在《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一年後,10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

根據目標,深圳今年會在要素市場化配置、營商環境優化等重要領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制定實施首批綜合授權事項清單;2022年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重大制度成果;2025年,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標志性成果,基本完成試點改革任務,為全國制度建設作出重要示範。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探索

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是《方案》的重點內容之一,在土地管理制度、勞動力流動制度、技術成果轉化制度、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等領域提出了具體的探索方向。

為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方案》明確將國務院可以授權的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審批事項委託深圳市政府批准。

「過去深圳房價快速上漲,主要原因是人們相信深圳土地供應不足以滿足龐大的人口住房需求,以此為基礎進行投資。但實際上,深圳的土地供應不足,除了地理條件限制之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策限制。大量的小產權房、農民房、城中村、廠房宿舍不具備上市流通的條件,無法形成有效的住房供應。這一歷史問題在現行的制度框架下長期得不到解決。在每年50萬人口流入的背景下,單單只依靠少量的商品房,供需矛盾日益激化。」貝殼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許小樂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對此,政策賦予了農地轉建設用地更大許可權。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政策類似規定使得後續深圳在獲取增量屬性的建設用地方面有更大的許可權。此類做法實際上對於一些建設用地緊缺的城市是有啟發意義的,類似規定能夠減少土地徵收徵用的時限,促進相關土地市場的改革,最終增加土地供給的規模和提高效率。」

同時,《方案》支持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的前提下,推進二三產業混合用地。支持盤活利用存量工業用地,探索解決規劃調整、土地供應、收益分配、歷史遺留用地問題。探索利用存量建設用地進行開發建設的市場化機制,完善閑置土地使用權收回機制。

深化深汕特別合作區等區域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支持依託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建設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市場,完善一二級市場聯動的土地市場服務監管體系。試點實行土地二級市場預告登記轉讓制度。

許小樂認為,《方案》優化增量土地與存量土地的循環利用。一些閑置、低效工業廠房倉庫將能夠轉化為住宅用途,使工改租、商改租更為順暢。另一方面,深化深汕特別合作區等區域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繼續擴大城市圈的資源合作利用方式,從城市圈外部獲得可用資源,將惠及周邊城市。兩者一起真正豐富深圳的土地供應。

拓寬特區立法空間

除了土地管理制度,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也是深圳經濟特區綜合改革試點的關鍵所在。

《方案》明確,完善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特區立法。按程序賦予深圳在幹部和機構管理、統籌使用各類編制資源等方面更大自主權。探索完善行政爭議多元解決機制,健全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銜接機制。

同時,支持深圳擴寬經濟特區立法空間,在新興領域加強立法探索,依法制定經濟特區法規規章。

去年《意見》對於特區立法權的表述就曾引起關注。《意見》提出允許深圳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深圳自1992年7月1日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授予「特區立法權」以來,充分發揮「特區立法權」優勢,截至去年8月,共制定法規229件,現行有效法規168件,其中經濟特區法規130件。

「深圳特區立法一直發揮著試驗田的作用,完善經濟特區立法,也是在落實此前《意見》精神,繼續通過經濟特區立法解決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繼續解決新領域落地與法律法規嚴重滯後之間的矛盾。」卓緯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孫志峰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在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深圳聚焦「法治城市示範」,用足用好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深圳出台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加快制定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個人破產條例等一批全國首創法規。

打造保護知識產權標桿城市

知識產權也是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正式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極大地激發了企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使深圳在最新的全國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工作績效考核中躍居第一。《方案》進一步提出,要將深圳打造為保護知識產權標桿城市。

具體來看,開展新型知識產權法律保護試點,完善互聯網信息等數字知識產權財產權益保護制度,探索建立健全證據披露、證據妨礙排除和優勢證據規則,建立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探索在部分知識產權案件中實行舉證責任轉移制度。實施知識產權領域以信用為基礎的分級分類監管。

「首先,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經過長期發展已經成為技術創新、科技融合的前沿陣地,已經具備了知識產權標桿城市的外部經濟環境和科技環境優勢;第二,深圳營商環境在國內首屈一指,司法執法環境也在全國領先,也已經具備了知識產權的保護和保障優勢。」孫志峰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此外,深圳特區屬性決定了其在法律制度制定和適用具備了其他區域不具備的天然優勢,具有制度層面上可不斷試錯不斷改進的制度優勢;其毗鄰香港,近年來也允許特定案件特定區域香港法律適用,因此在融合英美法系和內地法系各自優點方面具有地域上融合優勢。

孫志峰認為,最為值得關注的是以信用為基礎的分級分類監管。「如果這一體系在深圳取得良好效果,無疑將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和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完善帶來相當價值的影響。」

Ⅲ 土地審批權下放、存量盤活等助力深圳高質量發展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也是黨中央決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一周年之際。

新華社北京10月11日電,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下稱方案),涉及土地制度、金融、教育領域等共27條,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審批權下放使土地效能最大化」

方案指出,在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方面,將國務院可以授權的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審批事項委託深圳市政府批准。支持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的前提下,推進二三產業混合用地。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土地審批權下放並不是一個新政策,今年年中國家就發布文件將基本農田以外的農民地轉建設用地審批權下放到各省,探索二三產業混合用地出讓、彈性年限等對深圳都是利好的。對於地方來講,它知道土地要素該怎麼配置才能效益最大化。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將國務院可以授權的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審批事項委託深圳市政府批准,類似規定使得後續深圳在獲取增量屬性的建設用地方面有更大許可權。此類做法實際上對於一些城市建設用地緊缺的城市是有啟發意義的,能夠減少土地徵收徵用的時限,促進相關土地市場的改革,最終增加土地供給規模和提高效率。

貝殼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許小樂分析,這一方案授權深圳市政府審批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給予先行示範區處理農民房、城中村特別支持,幫助深圳解決這一長期歷史遺留問題。如果500萬套左右的小產權房能夠有序進入市場流通,將給深圳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運行帶來重大的積極作用。

「多形式豐富土地供應」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深圳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來自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的調查顯示,經初步梳理,截至2017年底,深圳市已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滿2年仍未開發建設的土地共564宗,總用地面積為11.94平方公里。

為提高國土空間集約高效利用率,方案指出,支持盤活利用存量工業用地,探索解決規劃調整、土地供應、收益分配、歷史遺留用地問題。探索利用存量建設用地進行開發建設的市場化機制,完善閑置土地使用權收回機制。深化深汕特別合作區等區域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支持依託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建設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市場,完善一二級市場聯動的土地市場服務監管體系。試點實行土地二級市場預告登記轉讓制度。

許小樂認為,大量小產權房、廠房宿舍等不具備上市流通的條件,無法形成有效住房供應,這一歷史問題在現行的制度框架下長期得不到解決。探索利用存量建設用地進行開發建設的市場化機制,完善閑置土地使用權收回機制,有助於盤活存量工業用地,按照產業結構轉換的實際需求,使土地空間得到更加高效利用。一些閑置、低效工業廠房倉庫將能夠轉化為住宅用途,使工改租、商改租更為順暢。

李宇嘉認為,對於深圳來講,盤活存量用地需求更迫切。隨著40年的發展,深圳已由工業用地為主轉向現代服務業、高科技高端製造和生活用地為主,用地的空間結構是必須調整的。

「通過此類用地市場的改革,有助於加快土地盤活,豐富土地供應,減少各類糾紛。」嚴躍進稱,存量用地改革和增量用地改革一起,能夠真正豐富深圳的土地供應,有助於先行示範區的真正改革。

Ⅳ 深圳特區迎40周年 新能源巨頭比亞迪能否引領向前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

40年前,有一位中國老人在南海畫了一個「圈」。自此,這座位於南海之濱的城市,一路披荊斬棘,高樓拔地而起,無數企業迎來發展的巔峰時刻。

作為深圳大力扶持的創新型企業,比亞迪的成長軌跡正是深圳這座城市發展的縮影。

在乘用車市場,擁有e網系列和王朝系列。

e網系列有e1、s2、e2、e3等車型,王朝系列則是秦、唐、宋、元以及今年全新推出的漢等。推出的多款電動汽車目前基本也都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可,在銷量方面已經連續六年(2014-2019年)獲得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

同時在商用車市場,擁有包括電動客車、電動卡車等豐富的產品線。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比亞迪對新能源產鏈已經架構了一個穩定、可靠的產業鏈生態。

寫在最後

新能源汽車雖然面臨井噴式的行業發展趨勢,但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中,還是始終要以技術標准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動力。

正因為比亞迪早年對新能源產業鏈集群的提前布局與規劃,並始終重視新技術研發,才有了如今比亞迪在多領域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

使得比亞迪在產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化能力等方面都處於國內及國際領先水平。

如今,國家再次提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也希望比亞迪能夠不負眾望,保持初心,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貢獻。

作者/李瑩瑩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Ⅳ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現在的區域與以往有何不同

時間進入8月,意味著深圳經濟特區40歲生日即將來臨,深圳及臨深人士翹首以盼的“生日大禮包”,進入揭曉倒計時!

春江水暖鴨先知,大亞灣作為臨深首站,在深圳40周年紀念月,一系列政策利好的釋放下,又將迎來怎樣的變化?本月,龍光城將為大家奉上及時、有效的解析,為臨深置業的人士注入一劑“強心劑”。

其中,深惠城際前海保稅區至惠城南段(含大鵬支線)、深圳機場至大亞灣城際均與大亞灣關系密切,總投資達1216億,而且均在2022年前能啟動。隨著深汕高鐵、廣汕高鐵、深惠城際、深大城際的加速建設,與廈深高鐵形成四通八達的軌道路網,融深藍圖正實現。而2條地鐵線1站進深,將大幅縮短出行時間。

“2城際”多條線路動態更新,大亞灣即將進入軌道交通時代,融深發展更快!

從地理位置上,作為距離上最臨深的區域,大亞灣處於“深圳東進”戰略首站,優先接收深圳40周年“大禮包”的紅利。四橫一縱立體交通網路橫跨,讓整個大亞灣隨時實現深惠雙城生活的無縫對接,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與深圳僅一線之隔”。

“擴權”賦能之下,深圳都市圈的規劃如火如荼開展,而715深圳+725東莞調控政策出台,令惠州成為深圳外溢需求湧入的潛力區,短短14天創下了成交8200多套房的記錄,讓大亞灣西區成為“銷量+房價”的雙料冠軍。而大亞灣西區處於“深圳東進”戰略首站,在40周年紀念月的開端,便迎來了超大利好!隨著來自深圳龐大的實力消費群體在大亞灣安家,必然對生活配套有更高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