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沙和天凈沙有什麼不同

天津沙和天凈沙有什麼不同

發布時間: 2022-06-18 00:25:20

㈠ 天凈沙 秋和天凈沙秋思有什麼不同

天凈沙秋思-【原文】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天凈沙秋思-【譯文】 遠望黃昏時的烏鴉,正在尋覓枯藤老樹棲息,近看有正依傍著小橋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遊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陽的余暉已經昏螟西下,羈旅在外漂泊的斷腸人浪跡天涯。

天凈沙秋思-【賞析】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里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滿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凈沙秋思-【簡評】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

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
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
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遊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於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像,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遊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遊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遊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遊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迴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遊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一顆漂泊羈旅的遊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遊子凄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這首小令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一方面是由於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比較明顯的特點是:

1.簡約與深細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處。《天凈沙秋思》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既無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至於遊子為什麼飄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裡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像。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為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乾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作者沒有寫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寫這些事物與遊子活動的關系,但讀者又可以想像得到,並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靜景與動景相映

《天凈沙秋思》的藝術效果,又得力於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於動態中的「流水」,與處於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颯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暉給枯藤、老樹、昏鴉塗上一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遊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從整個構圖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背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這正是相互映襯的妙用。

3.景色與情思相融

詩言志。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正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與「水」本無聯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處,用江水東流之景,表達無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小橋流水人家」,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於一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

天凈沙-簡介
曲牌名。

《欽定詞譜》「天凈沙」錄:

天凈沙《太平樂府》註:越調。無名氏詞有〔塞上清秋早寒〕句,又名《塞上秋》。

天凈沙-格式

天凈沙 單調二十八字,五句四平韻、一葉韻 喬吉

一從鞍馬西東 幾番衾枕朦朧 薄倖雖來夢中 爭如無夢 那時真個相逢
中中中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韻中平中仄葉仄平平仄平平韻

此亦元人小令。第四句葉一仄韻。《老學叢譚》有無名氏詞二首,正與此同。譜內可平可仄,即參後詞。

又一體 單調二十八字,五句三平韻、兩葉韻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平沙 古道凄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中中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葉中平中仄葉仄平平仄平平韻

此詞第三、四句,俱葉仄韻。按,孟昉詞十二首,其十首俱與此同。惟一首起句「七十二候環催」,七字、十字俱仄聲。又一首,第四句「風高露下」。風字平聲,露字仄聲。 [1]

天凈沙-相關作品
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最為著名: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遠望黃昏時的烏鴉,正在尋覓枯藤老樹棲息,近看有正依傍著小橋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遊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陽的余暉已經昏螟西下,羈旅在外漂泊的斷腸人浪跡天涯。

【賞析】

馬致遠的小令名作《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作品內容本身,簡簡單單,普普通通,敘述羈旅漂泊人,時逢黃昏,感應突襲。感而發,發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望秋野之悲涼氣氛、「枯藤老樹 昏鴉」,荒涼凋謝的蒿草,孤枯敗落 的藤枝,蔓纏在飽經滄桑的老樹上, 時不交運的「昏鴉」,呱呱呱,聲聲催 人心魄,把秋日黃昏的氛圍一下子 捲入落魄流浪人的心裡。

冷冷清清,坐落的小橋,似給旅 人鋪路,又似讓旅人沉落。路漫漫其 修遠兮,官宦仕途又幾何。零汀的 人,綸巾青衫,滿身風塵,踽踽獨行。 「流水」「人家」,似喜似怨;萬里原野, 「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願,卻難 賦深情,一雙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斷 水,愁緒任橫流。驛站飄失了,殘留 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際,功名利祿, 仕途失意,難耐凄涼,是是非非,融進 蕭蕭悲涼的「西風」。瘦弱羸馬,馱著 書卷,催著旅人,行吧行吧。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離,誰道世事不唯艱?

上段三句十八字,九個名詞連 綴成不塗濃墨的書畫,亦無一個虛 造硬加的詞,不同的景物天衣無縫 地和諧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拍案道奇。這種音節和諧、情景交融、妙含無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 老樹寫秋思,不許旁人贅一詞」之譽,的確委實不過。

倘若只有這九個名詞,豈不是遭後人「怡其笑矣」?

一組組巧妙的結合,伏著千萬 思緒惆悵,筆鋒一轉,漂泊者的坎坎坷坷,深層的意境,躍然跳出,一幅 精美絕倫的古畫浮在眼前!夕陽傍 斜,「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蕭蕭凄凄,無聲似有聲:「斷腸人在天涯」,頓時令人拊 胸掩面哽咽,潸然淚下,淚悲情亦痛,化景為情,情從景出,勾勒出充滿憂傷的旅人遠離家鄉,孤身漂泊的身影。

「悲落葉於勁秋」,秋古來觸發 深思。光陰如夢,往事堪嗟。馬致 遠曾熱衷於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 十餘載,五十入仕,看不慣黑暗的官 場,退而隱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時的作品之一,現實的體驗、憤 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現實的不 滿。飽腹之學,無所用之。失意、痛 苦、悲涼、孤獨,一切衷腸,只能用枯 禿的筆,痛吐出來,傾訴出來。

意深,含蓄無限,玩味無窮;調高,心馳物外,意溢於境。是境,是景,水乳交融,情景映襯;是意,是情;相輔相成,相濟相生。怪不得王 國維在《人間詞話》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讀;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隱隱作痛,悲淚欲出。

另有白樸的《天凈沙·秋》也極有特色: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賞析】

該曲雖和馬致遠的《秋思》有相似處,但卻又自有特點。首二句以「孤村」領起,著意渲染秋日黃昏的冷寂。「一點飛鴻」給陰冷的靜態畫面帶來了活力,造成曲子抒發情感的轉移。接著詩人用青、綠、白、紅、黃五色,以遠及近、由高到低、多層次多側面立體交叉式地描繪出秋日美麗的景象,使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意。此曲極富藝術張力,一筆並寫兩面,成功地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賞心悅目的秋景作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為又一篇寫秋傑作。
白樸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為寫作的題材,我們從其中的修辭可以看出,他的文學涵養是極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麗的自然圖景構成,而白樸本人,就好像是拿著這些自然拼圖的藝術家,拼出一幅美麗中帶著和諧的人生圖畫。

寫秋景,自然難免要烘托出蕭瑟的氣氛,但是如果全以蕭瑟氣氛為全篇的寫作大旨,又會令讀者感受到沈悶而有壓力。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白樸在選用語辭時,便頗費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共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於是作者接下來選用了「一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語。如此一來,原本蕭瑟的畫面轉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現了另一種鮮活的生氣。最後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束語。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顏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二種顏色之中;「青山綠水」是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於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㈡ 天凈沙·秋和天凈沙·秋思在內容上有何異同

《天凈沙·秋》是元曲作家白樸創作的一首寫景散曲,作者通過擷取六種自然景物,給讀者描繪出一幅景色從蕭瑟、寂寥到明朗、清麗的秋景圖。
【越調】天凈沙①`秋 (元)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②, 輕煙老樹寒鴉③, 一點飛鴻影下④。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天凈沙·秋思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天凈沙·秋思 (其一) [元]·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枯藤老樹昏鴉(1張)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天凈沙·秋思(其二) [元]· 馬致遠 平沙細草斑斑, 曲溪流水潺潺, 塞上清秋早寒。 一聲新雁, 黃雲紅葉青山。 天凈沙·秋思(其三) [元]· 馬致遠 西風塞上胡笳, 明月馬上琵琶, 那底昭君恨多。 李陵台下, 淡煙衰草黃沙。

㈢ 天津沙秋思,詩意

《天凈沙·秋 》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該曲雖和馬致遠的《秋思》有相似處,但卻又自有特點。首二句以「孤村」領起,著意渲染秋日黃昏的冷寂。「一點飛鴻」給陰冷的靜態畫面帶來了活力,造成曲子抒發情感的轉移。接著詩人用青、綠、白、紅、黃五色,以遠及近、由高到低、多層次多側面立體交叉式地描繪出秋日美麗的景象,使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意。此曲極富藝術張力,一筆並寫兩面,成功地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賞心悅目的秋景作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為又一篇寫秋傑作。

下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兩首詞的共同點:
1、都是描繪秋天;
2、都運用了白描寫實的手法
3、都通過秋天的人物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兩首詞的不同點:
1、秋思作為描繪秋天的最著名(至少是之一)的一首詞,開篇連著三句,通過每句三個名詞,即每行三個簡單的事物描繪,最後點出一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心情,由外及內,由物及我,既有由物轉情轉換的流暢,又有由情及物的淋漓,確實是一篇難得的好詞;
秋也是寫物,但是通篇沒有一句寫情,只是播放風景優美的秋天的畫面,但是沒有象秋思里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的配音,只是通過畫面人觀眾自己去體會。
2、秋在對秋天景色的描繪上也和秋思有很大不同,同樣是寫秋景,秋思是從一開始通過幾個細微事物的描寫,感受作者內心的那份惆悵,「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都是近景,但是秋則是從遠景「孤村落日殘霞」到近景:「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然後又是遠景「青山綠水」,然後又是近景「白草紅葉黃花」。顯示出秋的作者心情和秋思作者的心情還是有差別的。
3、色彩感的不同:秋思整首詞里沒有一個顏色的詞,但是整體看確是灰色的;但是秋裡面卻有「青、綠、白、紅、黃」等色彩,同樣說明了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樣!
4、情感宣洩的程度不同!秋思和秋相比,知道秋思的人是佔多數的,這也說明了秋思這首詞更被大家認同,其主要原因就是這首詞通過白描的方式,描繪那些讓人感覺昏冷幽暗的事物,來點出作者心裡(其實也是所有普通人)對秋天的那種肅殺的悲冷,而情感上要歡快多的秋,在人帶來的情感宣洩的撞擊力上,要比秋思稍遜,所以大家更容易記住秋思。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青山遮不住悲秋。秋,易使人 悲嘆,傷心淚漣漣;秋土悲,秋女怨,九曲回腸的碎心曲,讓人揪心。

馬致遠的小令名作《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作品內容本身,簡簡單單,普普通通,敘述羈旅漂泊人,時逢黃昏,感應突襲。感而發,發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望秋野之悲涼氣氛、「枯藤老樹 昏鴉」,荒涼凋謝的蒿草,孤枯敗落 的藤枝,蔓纏在飽經滄桑的老樹上, 時不交運的「昏鴉」,呱呱呱,聲聲催 人心魄,把秋日黃昏的氛圍一下子 捲入落魄流浪人的心裡。

冷冷清清,座落的小橋,似給旅 人鋪路,又似讓旅人沉落。路漫漫其 修遠兮,官宦仕途又幾何。零汀的 人,綸巾青衫,滿身風塵,踽踽獨行。 「流水」「人家」,似喜似怨;萬里原野, 「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願,卻難 賦深情,一雙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斷 水,愁緒任橫流。驛站飄失了,殘留 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際,功名利祿, 仕途失意,難耐凄涼,是是非非,融進 蕭蕭悲涼的「西風」。瘦弱羸馬,馱著 書卷,催著旅人,行吧行吧。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離,誰道世事不唯艱?

上段三句十八字,九個名詞連 綴成不塗濃墨的書畫,亦無一個虛 造硬加的詞,不同的景物天衣無縫 地和諧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 拍案道奇。這種音節和諧、情景交 融、妙含無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 老樹寫秋思,不許旁人贅一詞」之 譽,的確委實不過。

倘若只有這九個名詞,豈不是遭後人「怡其笑矣」?

一組組巧妙的結合,伏著千萬 思緒惆悵,筆鋒一轉,漂泊者的坎坎坷坷,深層的意境,躍然跳出,一幅 精美絕倫的古畫浮在眼前!夕陽傍 斜,「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蕭蕭凄凄,無聲似有聲:「斷腸人在天涯」,頓時令人拊 胸掩面哽咽,潸然淚下,淚悲情亦痛,化景為情,情從景出,勾勒出充滿憂傷的旅人遠離家鄉,孤身漂泊的身影。

在日落時天空中來不及追隨太陽的殘霞照耀下,村落顯的那麼孤獨。近處縷縷青煙中老樹的枝幹上還停留著烏鴉,天空中還有大雁孤單的身影。在青山綠水中,一切的一切是多麼孤單與孤獨。

㈣ 天凈沙是什麼嗎

天凈沙是曲牌名。

曲牌名就是曲,俗稱"牌子"。和詞牌一樣,是曲的音樂譜式。(就像一首很長的歌里的部分小節的名字)注:古代的曲很長,所寫的曲牌都是一個很長的一首曲的部分小節的名字。

曲牌名其實和詞牌名是一樣的概念。原先詩詞都是配樂吟唱的,都有相應的名字來命名。後來曲調失傳或是別的什麼事,就只用曲牌名來限定曲子的字數,格律,音韻等。曲,是韻文文學的一種,同詞的體式相近,可以配樂歌唱。(就象歌詞一樣)曲有曲牌和宮調,即指曲調的名稱和樂曲的調式,曲牌規定了曲子的句數、字數、平仄、押韻格式。(就象一首歌的音調。曲調名 就象現在的G大調拉。C調了等等)曲牌名就是曲俗稱「牌子」。

與天凈沙相關的元曲有:

《天凈沙·春》- 白樸 - 元

《天凈沙·長途野草寒》- 未知作者 - 元

《天凈沙·秋》- 白樸 - 元

《天凈沙·秋》- 朱庭玉 - 元

《天凈沙·青苔古木蕭蕭》- 張可久 - 元

《天凈沙·冬》- 白樸 - 元

《天凈沙·夏》- 白樸 - 元

《天凈沙·過長春宮壺》- 王舉之 - 元

《天凈沙·鶯鶯燕燕春春》- 喬吉 - 元

《天凈沙·寧可少活十年》- 嚴忠濟 - 元

《天凈沙·星依雲渚濺濺》- 孟昉 - 元

《天凈沙·畫樓徙倚欄桿》- 李致遠 - 元

《天凈沙·即事筆尖掃》- 喬吉 - 元

㈤ 天凈沙秋思和天凈沙秋內容有什麼區別

天凈沙·秋思
[元]·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枯藤老樹昏鴉,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越調】天凈沙 秋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這兩首詩共同特點: 體裁相同(小令),描寫的都是秋景,頭兩句每兩個字都是一種獨立事物,表現的情感相同(悲涼,蕭瑟) 不同點: 馬致遠的「秋思」不僅寫景還寫人,突出了「思」,在末尾兩句時白樸寫的較為平淡。 突出顯現了遊子之悲。

㈥ 《天津沙.秋思》的全詩是什麼

《天凈沙·秋思 》

元代 馬致遠

原文: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枯藤纏繞的老樹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小橋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幾戶人家,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孤獨的瘦馬。夕陽已經朝西落下,漂泊未歸的遊子還在天涯。

(6)天津沙和天凈沙有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天凈沙·秋思 》創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充滿悲恨的元曲——《天凈沙·秋思》。

《天凈沙·秋思 》作者簡介:

馬致遠,字千里,晚號東籬,元代雜劇家、散曲家。大都(今北京)人。名不詳,以字行於世。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同稱「元曲四大家」。

青年時期熱衷功途。中年中進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後在大都任工部主事。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死後葬於祖塋。

早年即參加雜劇創作,從事創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有「曲狀元」之譽。

雜劇見於著錄的有15種;散曲集有《東籬樂府》。是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一說字千里。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作江浙省務提舉)。

晚年隱退。

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五種,現存七種。作品多寫神仙道化,有「馬神仙」之稱。曲詞豪放灑脫。其散曲成就尤為世所稱,存小令百餘首,套數二十三套。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

㈦ 天凈沙的意思是什麼

天凈沙是一個曲牌名,無實意,只是形式而已。是古代決定詞的曲調的,因為古代詞是要唱的,跟現在的音樂里那個F大調,C大調是一個意思。

此調主要有兩種格式,均要求句句押韻。正格為五句四平韻一葉韻,第一、二、三、五句為平韻,第四句葉仄韻;變格為五句三平韻兩葉韻,第一、二、五句為平韻,第三、四句葉仄韻。

(7)天津沙和天凈沙有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格律說明

天凈沙,全曲共五句二十八字(襯字不算),除第四句為四字句外,其餘第一、二、三、五句每句六字。其基本格式為「平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平平(韻)仄仄平平去上(韻)平平平去(韻)仄平平仄平平(韻)」。

其中首句首字可仄,三字可平;二句首字可平,三字可仄;三句首字可平,尾字可平葉;四句三字可仄;五句首字可平,三字可仄。

此調要求句句押韻,一、二、五三句平仄完全相同。其難點在第三句末尾兩字,聲調規定極嚴,前一字只能用去聲,後一字只能用上聲。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瘦」為去聲字,「馬」為上聲字。另外,第四句末尾一字,只能用去聲或上聲字。

㈧ 天凈沙這首散曲描寫的是塞上秋景,與《天凈沙秋思》最大的不同是

一個是寫景,一個是寫情

㈨ 秋思與天津沙秋詩兩個古詩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天凈沙·秋 》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枯藤纏繞的老樹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
小橋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幾戶人家,
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孤獨的瘦馬。
夕陽已經朝西落下,漂泊未歸的遊子還在天涯。

㈩ 天靜沙一秋思(馬致遠)和天凈沙一秋思描寫景色上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分別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天靜沙是寫景的靜,而天凈沙是寫秋景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