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公歷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急需
1、陽歷的來歷
陽歷即太陽歷,也就是公歷,它是國際通用的。我國自民國元年起採用陽歷,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陽歷又稱「新歷」。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歷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2、陽歷閏年的確定
一般來說,用4去除陽歷的年份,能除盡的就是閏年,像1984、1988年等都是閏年。但是,因為陽歷一年的確切天數應該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比平年365天多出5小時48分46妙,四年一共多出23小時15分4秒。如果每四年一閏加一天的話,又多了44分56少,四百年差不多就會多加出3天來,所以,每四百年得扣去3天才行。故又訂了一條補充規定:每逢陽歷年份是整百的那一年,比如公元1800、1900、2000年等,能被400整除,所以不是閏年。但公元2000元又是閏年,因它的2月有29天。
3、陰歷的來歷
陰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歷法,就是所謂陰陽台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叫農歷或陰歷)就是這種陰陽合歷。它跟陰歷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歷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4、陰歷閏月的確定
至於陰歷哪一個月,這就牽涉到了節氣了。說一年有二十四節氣,只是一種傳統的說法,往細方面說,應該說一年有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這十二個中氣,哪個中氣屬於哪個月,是有規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氣;春分是二月的中氣;穀雨是三月的中氣;小滿是四月的中氣;夏至是五月的中氣;大暑是六月的中氣;處暑是七月的中氣;秋分是八月的中氣;霜降是九月的中氣;小雪是十月的中氣;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氣;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氣。
至於十十個節氣在哪幾個月里,那就不一定。又陰歷的一個月平均是29天半多一點,可是從一個中氣到下一個中氣的間隔卻平均是30天半少一點。這樣中氣在陰歷的月份里要逐月推遲1天光景,到一定的時間,中氣就不在月中而移到了一個月的末尾,如果挨著的第二個月又是小月,很可能這個月就沒有中氣,因為下一個中氣移到第三個月的月初去了。中間的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就算是上個月的閏月。舉個1998年的例子:陽歷6月21日是陰歷五月二十七日,這一天是夏至(五月中氣);而陽歷7月23日是陰歷六月初一,這一天是大暑(六月中氣),從陽歷6月24日到7月22日的這個陰歷裡面(陰歷五月完了以後的一個月)只有一個節氣小暑,沒有中氣,這個月就算是閏五月。所以陰歷閏哪一個月,是按一定規則由人定出來的,並不神秘
我國使用陽歷是在1911年建立民國開始的
B. 我國公歷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
民國憲法規定,從民國元年開始使用西歷紀年,叫做 「公歷」 ,意思是全世界公用的歷法。
把公歷 1月 1 日叫做 「元旦」 ,改農歷正月初一元旦為 「春節」 ,這也是春節一詞的來歷。
共產黨奪取政權,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延用了民國的這一條法律。
C. 天津和漁陽哪個早
漁陽(薊縣):西周時屬燕國,春秋時期稱無終子國並建都於此,秦代置無終縣,隋大業末年改為漁陽,唐朝時明洪武初年撤漁陽縣入薊州,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改為薊縣。
天津:明朝朱棣永樂皇帝,為了紀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歷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
具體可以網路搜:薊縣 天津
看網路
D. 公歷年份是那幾年
公歷就是日歷上的阿拉伯數字,漢子就是陰歷,現在是公歷2020年
E. 公歷時間是多久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4年潤加在二月變29天.那年為366天
F. 公歷是幾月
公歷不是個具體日期或月份。
公歷一般指公元(紀年體系)
公元即公歷紀元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原稱基督紀元,又稱西歷或西元,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歷法——格里歷。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
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在儒略歷與格里高利歷中,在耶穌誕生之後的日期,稱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拉丁)。而在耶穌誕生之前,稱為主前Before Christ(B.C.)。但是現代學者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稱用公元(Common era,縮寫為C.E.)與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縮寫為 B.C.E.)的說法。
G. 天津歷代所屬行政區域
隋朝修建京杭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時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
宋代時天津歸遼國管轄,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
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在今天後宮附近已形成街道。是為天津最早的名稱
元朝改直沽寨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朝朱棣作了皇帝後,為了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歷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之渡口之意,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設衛築城,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因在此築城設天津衛。衛是軍事建制,而不屬於地方行政區劃。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朝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分別是天津縣、靜海縣、青縣、南皮縣、鹽山縣、慶雲縣、滄州。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
1937年7月29日,天津被日軍佔領,成為偽政權的特別市之一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成為河北省省會
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復為中央直轄市至今
H. 天津最早具體是什麼時候有的
金元
現在天津處於的位置原來是海洋,黃河改道前由泥沙沖積形成。天津城市的形成得益於京杭大運河的開通,由於金元定都北京,這里形成漕糧轉運中心直沽鎮,今天後宮附近已形成街道。
明清
明永樂二年(1404年),鎮守北京的藩王朱棣為了同他的侄子明惠帝爭奪皇位,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後來朱棣作了永樂皇帝,為了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之渡口之意。因在此築城設天津衛。衛是軍事建制,而不屬於地方行政區劃。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天津衛為天津州(州屬行政區域),六年後雍正九年(1731年),天津升州為府,天津府下置天津縣。
晚清
1860年被辟為通商口岸後,曾經有九個國家在天津沿海河兩岸開辟租界。它們是:天津英租界、天津法租界、天津美租界(後並入天津英租界)、天津德租界、天津日租界、天津俄租界、天津奧租界、天津意租界、天津比租界。
20世紀初,各國進行吹泥墊地,疏浚了海河航道,又用泥沙填平租界中的沼澤,改善了天津的投資環境。天津發展成僅次於上海的中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晚清時,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
I. 公歷在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推行的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清朝統治被推翻,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討論歷法問題。會上達成了「行夏歷,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的共識,決定使用公歷,把公歷1月1日定做「新年」,把農歷正月初一稱做「春節」,但並未正式命名和推廣。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歷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把農歷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以立法的形式在中國推行公歷。
J. 陽歷是什麼日期
陽歷(又稱太陽歷,英語:Solar Calendar),起源於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為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位置,或地球上所呈現出太陽直射點的周期性變化,所制定的歷法。
不據月亮的月相周期,歲實為365.2421897日,有大小月之分,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各三十一日;四、六、九、十一月各三十日。而二月平年二十八日,閏年二十九日。
在中國文化中,「陽歷」一詞有時會被特指為公歷,以與中國傳統的農歷或陰歷有所區別。
西歷
西歷後來世界通行,成為公歷,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陽歷。這部歷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10)公歷是多久天津的擴展閱讀:
回歸陽歷
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過程中,春分陽光直射在赤道時,當天晝夜時間平均,之後北半球的日照時間逐漸變長,氣溫隨之升高,直至夏至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時,日照時間達到最長,接著日照時間逐漸變短,到秋分陽光再次直射赤道,晝夜時間又再平均;
此後北半球日照時間逐漸變短,氣溫跟著降低,直至冬至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時,日照時間達到最短,後來日照時間逐漸變長,再回到春分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日照時間在夏至時達最短,冬至時達最長,與北半球相反);
依此太陽直射點周期性變化,2000年時計365天5小時48分45.19秒(或計365.2421897天),定為一個回歸年,所制定的歷法,稱為「回歸陽歷」。
恆星陽歷
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過程中,觀察天體上各恆星變化,會發現太陽與黃道帶星群存在一個周期變化,依此太陽在黃道帶位置的周期性變化,2000年時計365天6小時9分9.76秒(或計365.256363004天),定為一個恆星年,所制定的歷法,稱為「恆星陽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