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七十二沽酒怎麼樣
擴展閱讀
杭州歐拉r1在哪裡 2025-05-14 20:07:27
為什麼杭州高速封了 2025-05-14 20:07:26
天津補習學校哪個好 2025-05-14 19:57:22

天津七十二沽酒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6-25 06:29:58

❶ 天津七十二沽酒華喜的價格

華喜的價格是120元

❷ 有沒有與天津這座城市有關的酒的傳說啊

直沽酒與天津衛的由來

先有大直沽,後有天津衛。
金滅遼後於1153年遷都燕京(今北京),並改燕京為中都。由於漕運與鹽業的不斷發展,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一帶日益興盛。金代末年,為保障中都及漕鹽儲運的安全,約在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河口建立了「直沽寨」。因此「直沽」二字是天津城市發展過程中最早的名稱,直沽寨則是天津最早的建置。

據史料記載,天津白酒釀造業早在元代初期(元至元十九年1282)試行漕運(南糧北調),糧船從江蘇太倉劉家河啟碇,飄洋過海,從大沽口進入大直沽,再改換內河糧船,往運河運到大都(今北京)。大直沽則是由南而北長途販運糧食的重要港口。元代《接運海糧官去思碑》刻著這樣的字句:「直沽素無佳釀,海舟有貨東陽之名酒者。」這就說明早在元代初期天津已能造酒了,只是酒造的不夠好而已。但大直沽是北方造酒的最早地區卻是無可非議的事。當時叫「燒酒」,釀制的高粱酒叫白乾燒酒。歷史上由元到明,都是靠南糧北調供應軍需民食,因此北方各地歷來嚴禁用糧食造酒,大直沽則因距離運糧聚散地最近,因此燒酒作坊在不生不滅中一直延續下來。 明朝初期,燕王朱棣為了奪取皇位,率兵在三岔河口渡河南下,兵發滄州取得了勝利。於是將當時渡河的海津鎮命名為「天津」。意思是此處是天子之津梁,天子經過的渡口。永樂二年(1404)在三岔河口西岸築城設衛,這才有了天津衛。朱棣當了皇帝後,定都北京,而北京的糧食仍靠南方供給,三岔河口的漕運就顯示了它無窮的魅力。當時政治、經濟形勢穩定發展,史稱「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之盛世。作為海河五大支流匯合處的天津衛,對我國北方經濟繁榮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百業俱興中,釀酒業方興未艾,「御河之水」成為釀酒業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天津衛」號稱「七十二沽」,其中,大直沽不僅成為漕糧轉運碼頭和商品集散地,而且是天津經濟、政治、貿易、文化等中心,引得達官貴人,一方富賈,風流雅士,文人墨客雲集在此。「海流千派合,舟楫萬方通」(明代曾棨《過直沽》)。好一派「萬年壯麗留畿甸,千里清香上御廚。」的壯觀情景。

《天津詩鈔》見朱竹垞(彜尊)所纂《明詩綜》載無名氏(《天津縣志》作徐公)《直沽棹歌》三首。其一曰:「天妃廟對直沽開,津鼓連船柳下催。釀酒未終舟子報,柁(舵)樓黃蝶早飛來。」意思是說,天妃廟所對的大直沽地方,漕船在柳下河邊都擠滿了,還沒等新酒釀好,舟人就以黃蝶飛至卜得神仙要來吃酒。看,連神仙都等不及了,可見直沽酒的誘惑力有多大。
清朝的詩酒文化

清康熙、乾隆二帝均巡幸過西沽。乾隆皇帝一共來天津10次,一般路線是順北運河到達三岔河口,進入海河(或南下南運河)。作為海運和漕運的必經之處,乾隆皇帝深感此地位置極其重要,是一塊「風水寶地」。因此,在此地專門修建有「皇船塢」,作為龍船停靠維修場所。
乾隆十三年(1748年)2月初,年僅38歲的乾隆皇帝攜帶孝賢皇後,由北京順運河南下。二月初四離開通州,來到天津,受到隆重接待。乾隆皇帝乘坐的龍船名「安福艫」,長九丈三尺、寬一丈九尺;孝賢皇後乘船名「翔鳳艇」,長八丈四尺、寬一丈六尺,後面是一支龐大的宮廷船隊。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皇帝暮春時節來到天津,《續天津縣志》記載:天津連續遭遇水災,乾隆皇帝下旨安排救災事宜。又親自來到北運河,查災情,勘堤防。並親筆賦就了御筆詩兩首,這就是流傳後世的《西沽二首》。詩雲:「西沽三水匯流處,南北運河清貫中。徒時堤防寧有是,要當善道備宜通。」「郡城清曉返巡鑾,逶迤西沽策馬觀。行過煙村大堤接,御舟早已候河干。」返京時,大批送行的官民沿河歌舞歡呼。這個熱烈場面連乾隆皇帝也被感動了,他寫詩:「安撫御艫溯海河,夾堤十里備笙歌。迫因希澤方愁己,一任排當懶聽他。」詩中「十里笙歌」是指海河兩岸經三岔河口一直到北運河,大批歡送的官民歌舞歡呼。三岔河口地區與乾隆皇帝有「不解之緣」,史料頗為豐富,乾隆皇帝首次來天津時正值「年富力強」,第十次來津時,已經白發蒼蒼84歲高齡。
由於直沽白酒以小麥、大麥和豌豆制曲,高粱為主要原料,在「粟貴生齒繁」、「貧者難糊口」(見崔旭詩:《燒酒》),特別是軍需民用無不仰給於江南的時代,用糧造酒不僅遭到貧者反對,亦為官府禁止。因此,山東平原人、清乾隆甲戌(1754年)翰林董元度在《天津雜詩》中仍稱「河豚入市思拚命,滄酒盈樽不遺愁」,而不見直沽酒的蹤影。
清乾嘉詩人唐芝九《各色酒》中,才給直沽酒以全新評價:「茵陳玫瑰五加皮,酒性都從葯性移,還是高糧滋味厚,寒宵斟酌最相宜。」高糧就是高粱白乾酒。天津的「直沽老白乾」已被詩人所承認了。更後,詩人崔旭在《津門百詠》中更說得直接了當:「名酒同稱大直沽,香如琥珀白如酥。」隨著時間的推移,酒量越流越涌,酒香越飄越遠。《天津志略》載稱:「天津燒鍋最盛時多達二十七家,大直沽竟佔十六家。」又說:「天津酒業尚稱發達,大直沽一帶尤為最富之區,所制白乾酒質高味醇,世稱佳釀。」
走出國門

此後,大直沽白酒不僅站住了,而且隨著歲月的推移,酒量越流越涌,酒香越飄越遠。除在本地銷售外,還依靠汕頭幫、福建幫、廣東幫、上海幫運銷各地。鑒於直沽高粱酒質優價廉,便爭先來大直沽聘請釀酒技師為他們建造酒廠。如廈門商人聘請了富有釀酒經驗的技師劉金凱,在廈門開設了晉源酒廠,專門從事生產白酒;另一位釀酒經驗豐富的周洪有,受聘到新加坡鄭綿友酒行;還有一位經營酒業的李鳳桂,受聘到新加坡乾源酒行。隨後,義聚永的經理來到香港和新加坡,拜會當地華僑的知名人士,聽取他們品酒的意見,大作宣傳。大直沽白酒從此走出國門,香飄萬里。後又相繼打進美國的舊金山、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一位法籍華人提供的資料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校級軍官在負傷養傷時,才配給一杯『直沽老白乾'飲用」。因為直沽高粱酒在國際市場上頗具名聲,銷路廣、獲利豐,引起日本人的嫉妒。他們想用現代化的經營方式奪走我們的市場,但是他們又不會做高粱酒,本國又不出產高粱,於是他們一方面從中國的東北進口高粱,另一方面到中國來請制酒師傅。日本人請來請去請到了大直沽,請出大師傅崔秀嶺,二師傅崔鴻禧,帶領趙玉元、翟玉山、李恩起、張雙喜、尚青侶等7人,簽訂三年合同,去神戶傳授制酒技術,並實際釀造。這些人在日本幹了六年才回國,這事大約是在1914年至1920年左右。

痛心的是大直沽白酒在發展中受到極大的挫折。先是軍閥混戰,使生產調敝,市場購買力下降影響了酒的生意;後是日本侵略軍的侵佔,糧食奇缺,造酒相當困難。大部分在八年抗戰期間倒閉;再後是抗戰勝利,國民黨官員腐敗無能,物價飛漲而又洋酒大量傾銷,大直沽白酒已是奄奄一息,瀕臨絕境。

❸ 天津的「七十二沽」是指哪些

何謂"沽"?天津真的有七十二個那麼多的沽嗎?

其實, 所謂「沽」,不過就是「小水入海之名也」。歷史上天津河多,水多,因灣窪形成的水沽也多。所以,天津向來有七十二沽之說。

天津的「七十二沽」之說,名聲大的是從西北的丁字沽、西沽起,繼之是城東北的小直沽,東、西泥沽等,直到海河入海處的大沽。

後來有人考證說:天津有七十二沽之名,實只二十一沽。即,丁字沽、西沽、東沽、三汊沽、小直沽、大直沽、賈家沽、邢家沽、鹹水沽、葛沽、元沽、草頭沽、桃源沽、盤沽、四里沽、鄧善沽、郝家沽、東泥沽、中泥沽、西泥沽、大沽。

另外,在寶坻者二十九,曰翦子沽、南寨沽、五道沽、小塔沽、又小塔沽、王家沽、曹家沽、葫蘆沽、青稗沽、於家沽、梁家沽、豹子沽、西魯沽、東魯沽、菱角沽、矼石沽、塔沽、半截沽、大淀沽、瑪瑙沽、大駱里沽、小駱里沽、大沽、灘沽、北李子沽、南李子沽、八道沽、傍道沽、西壯沽。

在寧河者二十二沽,曰齊家沽、南沽、江石沽、大麥沽、傍道沽、捷道沽、麥子沽、東槐沽、中興沽、北澗沽、盤沽、南澗沽、鉤樓沽、漢沽、馬杓沽、李家沽、又李家沽、蟶頭沽、寧車沽、塘兒沽、田家沽、豐家沽。

❹ 天津七十二沽酒是哪年開始有的

2005年以後,開始叫茅台鎮原漿酒,就是從茅台鎮周邊躉來的,私企

❺ 七十二沽酒詁潤 多少錢一瓶

這個酒的價格的話,現在的價格應該是在千元之上,因為它有很好的功能,而且相對來說在當時也是比較不錯的。

❻ 天津有72沽 都是什麼呢

天津72沽是:

西沽、東沽、三汊沽、小直沽、大直沽、賈家沽、邢家沽、鹹水沽、葛沽、元沽、草頭沽、桃源沽、盤沽、四里沽、鄧善沽、郝家沽、東泥沽、中泥沽。

西泥沽、大沽、翦子沽、南在沽、五道沽、小塔沽、又小塔沽、王家沽、曹家沽、葫蘆沽、青稗沽、於家沽、梁家沽、豹子沽、西魯沽、東魯沽、菱角沽。

矼石沽、塔沽、半截沽、大淀沽、瑪瑙沽、大駱里沽、小駱里沽、大沽、灘沽、北李子沽、南李子沽、八道沽、傍道沽、西壯沽。齊家沽、南沽、江石沽。

大麥沽、傍道沽、捷道沽、麥子沽、東槐沽、中興沽、北澗沽、盤沽、南澗沽、鉤樓沽、漢沽、馬杓沽、李家沽、又李家沽、蟶頭沽、寧車沽、塘兒沽、田家沽、豐家沽。

(6)天津七十二沽酒怎麼樣擴展閱讀:

天津七十二沽名聲大的是從西北的丁字沽、西沽起,繼之是城東北的小直沽,東、西泥沽等,直到海河入海處的大沽。

西沽和丁字沽距離較近,潞河即今北運河,衛河是南運河,兩河流進天津,在城北八里處匯合,成丁字形,故名丁字沽。

西沽在明代曾設官渡,清康熙時在舊址設浮橋。民國後,沿北運河岸遍種桃樹,春天桃花盛開,成為天津春遊勝地。

❼ 七十二沽白酒

那個白色和褐色瓶子的味道聞起來挺不錯,送禮挺體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