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天津沙塵暴來源
15日北京地區遭遇一場強沙塵暴侵襲,PM10濃度顯著升高,大部地區能見度不足一公里。從肉眼看,北京戶外天空一片昏黃。此次沙塵天氣因何而起、強度如何、又將持續多久?新華網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氣象局與北京市氣象局相關專家。
3月15日早8點,北京西三環(新華網孫冰潔攝)
強度:近十年來最強沙塵暴
「從整個強度上來看,我們判斷此次是近十年以來最強的一次沙塵暴天氣過程,目前已達到強沙塵暴級別。」
15日,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主任張碧輝給此輪沙塵天氣這樣「定性」。
從14日白天開始,北京大氣擴散條件已經較差,能見度不佳,至當日下午17點15分左右,北京市氣象台連發大風藍色預警和沙塵藍色預警,提醒市民注意防護大風沙塵侵襲。15日早晨北京市PM10濃度顯著升高,根據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監測數據,目前北京大部分地區能見度在300~800米左右。PM10濃度超過2000微克/立方米,海淀四季青站達3572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處於輕度污染及以上級別,西北部多地處於嚴重污染級別,城區基本處於中度污染級別。
成因:此次沙塵暴因何而起?
談及此次沙塵天氣的成因,張碧輝告訴新華網記者,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從下墊面(指與大氣下層直接接觸的地球表面)條件看,前期整個蒙古國以及我國西北地區氣溫明顯偏高5-8℃,且降水稀少,地表條件非常有利於沙塵天氣發生。其次,受較強蒙古氣旋影響,從新疆北部到甘肅中西部、內蒙古大部以及華北北部等地,先後出現了六到八級大風天氣,為本輪沙塵天氣的發生提供了非常好的熱力和動力條件。
針對此次大風沙塵暴天氣,北京市氣象台分別於14日17時15分、17時20分發布大風藍色和沙塵藍色預警信號,並於15日7時25分升級發布沙塵暴黃色預警信號。
「從目前的情況看,本輪沙塵暴不僅強度大,而且影響范圍非常廣,現已波及西北及華北地區,後續影響我們還在持續關注。」張碧輝說。
防範:沙塵來去匆匆這些事項勿大意
雖然3月份為北京沙塵天氣高發季。但鑒於北京近幾年已很少出現類似此次的強沙塵暴天氣,不少網友擔心沙塵暴天氣是否會再次常態化,甚至回到幾年前的高頻率。
1951-2020年3月份北京觀象台沙塵日數(單位:天)
對此,張碧輝表示,北京本輪沙塵暴的確強度較大,但從成因來看,是由於前期北方地區升溫、降水偏少,加上高強度的蒙古氣旋「配合」才得以達成,而這種情況較為罕見,不太容易成為常態,公眾對此不必過分擔心。
此外,從目前的氣象預報來看,這次過程過去以後,本月19、20日左右,北方還會再迎來一輪冷空氣,但強度較之此次要明顯偏弱,且主要影響范圍局限在西北地區。
另據新華網記者從北京市氣象局了解,預計,此次沙塵暴天氣將持續到15日下午,傍晚逐漸減弱,夜間風力減小,能見度轉好。16日受偏南風影響,可能出現沙塵迴流現象,PM10濃度短時升高。
雖然今天下午天氣逐漸轉好,但北京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張琳娜提醒,沙塵來襲期間風力強勁,能見度下降明顯,市民出行需注意交通安全,遠離廣告牌、臨時搭建物等,以免發生意外事故。此外,當沙塵天氣來襲時,公眾外出需注意利用帽子、紗巾、口罩和眼鏡等物品遮擋風沙,防止沙塵顆粒進入口腔、鼻腔和眼睛,引發不適;並且,大風沙塵來襲時往往空氣乾燥,人體容易出現咽喉干癢、嘴唇乾裂、皮膚瘙癢等不適,注意多喝水、多吃水果,迅速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
作者:孫冰潔
㈡ 這次污染天津是怎麼限行的車尾號
按照《天津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津政辦〔2016〕89號)的規定,經市政府決定,我市自2016年12月16日20時起至2016年12月21日24時止,啟動重度污染天氣Ⅰ級響應,在外環線(含)以內道路實行中型、重型柴油貨運機動車限行管理措施,在全市行政區域內道路實行機動車單雙號限行管理措施,有關事項如下:
一、本市及外埠牌照中型、重型柴油貨運機動車(含臨時號牌)全天禁止在外環線(含)以內道路行駛。
二、本市及外埠牌照機動車(含臨時號牌)在全市行政區域內道路,按照車牌尾號單號單日、雙號雙日(
車牌尾號為英文字母的按照雙號實施)行駛,即:12月16日20時到24時,雙號通行;12月17日0時到24時
,單號通行;12月18日0時到24時,雙號通行;12月19日0時到24時,單號通行;12月20日0時到24時,雙號通行;12月21日0時到24時,單號通行。
㈢ 為什麼天津空氣不好
治理不利造成的!沒有第二個原因!
㈣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污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污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9月11日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領域首席科學家柴發合介紹科技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有媒體問:通過攻關項目的研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污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這個問題也是社會公眾高度關注的問題,坦率地說,也是一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這次攻關項目核心任務也是要說清這個問題。為了全面搞清楚區域重污染成因,攻關項目設計了相互印證的綜合觀測、實驗分析和數字模擬相結合的閉合研究技術體系,建成國內最大的區域空天地一體的綜合立體觀測網,實時跟蹤重污染過程發生、發展、傳輸和消散,動態掌握污染大氣當中的組分變化情況和污染來源,從污染物排放情況、化學轉化、氣象條件變化、污染傳輸四個方面,全面闡明了區域秋冬季重污染的成因。
歸納起來,有四個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區域重污染天氣的發生:
一是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頻發的根本原因。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2+26」城市,高度聚集重化工產業,區域內以煤炭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運輸為主的貨運方式,導致了區域內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單位國土面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不同的污染物排放量倍數不一樣。除了二氧化硫以外,區域內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超出了環境容量的5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超出80%-150%。另外,秋冬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由於取暖的原因,比平時額外增加大約30%的排放量。總體來說,區域內的污染物排放超出環境容量,應該是重污染頻發的根本原因。
攻關項目在「2+26」城市布設了109個采樣點,採集了5.8萬多個樣品,在線測定了49萬條化學組分數據。2018-2019年秋冬季的PM2.5來源解析表明,工業和民用散煤、柴油車對區域PM2.5的貢獻分別達到了36%、17%和16%,也就是貢獻最大的三個方面,是重污染的主要來源。在工業源中,鋼鐵焦化行業的貢獻最大,其次是水泥行業。
二是大氣中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濃度高,造成大氣氧化性增強,是重污染期間二次PM2.5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大家知道,PM2.5一部分是直接排放的,但是還有一部分是由於排放到空氣中的氣態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通過二次轉化,在空氣中形成細顆粒物,我們把這部分PM2.5叫二次轉化的PM2.5。隨著大氣污染治理的不斷深入,一次組分佔比明顯下降,由空氣中污染物轉化成顆粒物的二次組分佔比不斷上升。2013年以來,二次組分佔比逐漸上升的趨勢比較明顯,從40%上升到50%左右,在重污染期間,顆粒物組分以二次污染物為主,比例能達到60%甚至更高。區域內氮氧化物和VOC的濃度高,會在大氣中發生快速的光化學反應,導致大氣氧化性總體處於高位,這是促使空氣中氣體污染物轉成二次PM2.5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北京市的大氣氧化性比倫敦、東京等城市大約要高出2-3倍。這么一個高氧化性,也導致了區域重污染期間二次轉化速率升高3-5倍。大氣氧化性一方面是推動氣態污染物轉成PM2.5,同時也會在夏天推動臭氧形成。因此控制大氣氧化性,是下一步協同控制PM2.5和臭氧的交叉點和關鍵點,有「一石雙鳥」的效果。
三是不利的氣象條件導致了區域環境容量大幅降低,這是重污染天氣形成的必要條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位於太行山東側和燕山南側的半封閉地形中,因此客觀上存在著一個「弱風區」,同時在這個區域的上空,對流層有一個「暖蓋」的結構。大氣擴散條件「先天不足」,這主要是相對其他地方而言,本身這個地方的擴散條件就差,因此導致環境容量較小。受氣候變化的影響,2000年以來,區域環境容量整體呈現下降態勢。另外,環境容量還呈現季度和月度差異,這個大家好理解,夏天為什麼空氣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空氣擴散條件好。另外就是每個月、每年也因為氣象因素的變化有不同。總體而言,秋冬季比春夏季環境容量平均要小30%左右,1月份的環境容量大概是7月份環境容量的一半。因此,一旦近地面的風速小於2米/秒,逆溫導致的邊界層高度降到500米以下,相對濕度高於60%,大氣環境容量就會進一步減少50%-70%,因此極易誘發重污染天氣。第一個因素是排放多。同時由於這個區域西邊北邊都是山,環境容量先天不足,冬天又比夏天容量減少一半,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就很容易出現重污染。
四是區域傳輸對PM2.5影響顯著,各城市平均貢獻率大約是20%-30%,重污染期間進一步增加到了35%-50%。大氣污染治理開始階段,往往因為本地排放比較多,本地源對本地的環境質量影響比重是比較大的。隨著污染治理的深入,本地源佔比逐步減少,外來輸入逐步增加。攻關項目對2013年以來近百次的重污染天氣過程進行了分析表明,重污染期間,區域傳輸對北京市PM2.5的平均貢獻率大概是45%左右,個別過程可以達到70%,污染物在區域主要有三個傳輸通道,這也是這次攻關項目經過研究觀測得出的結論。一個通道是西南通道,也就是河南北部-邯鄲、-石家莊-保定-北京一線,這個通道傳輸頻率最高,輸送強度最大,重污染過程平均的貢獻率約20%,個別重污染過程可以達到40%。第二個通道是東南通道,就是山東中部-滄州-廊坊-天津中南部沿線。第三個通道是偏東的通道,也就是唐山-天津北部-北京這條線。
這是這次研究對區域秋冬季重污染成因得出的四個主要原因。這四個原因相互疊加,造成了區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氣發生。當然,我們治理更多的還是要針對人為排放,大幅減少污染物排放,這樣的話,即便遇到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也不會再發生重污染天氣。
㈤ 重污染天氣的具體成因是什麼
污染物排放強度大是重污染天氣形成的內因,靜穩、小風、高濕以及逆溫等不利氣象條件則是重污染天氣形成的外因。目前,細顆粒物(PM2.5)是對我國大氣環境質量影響最大的污染物,不管是從超標城市的數量、各城市超標的程度分析,還是從對重污染天氣貢獻的角度分析,PM2.5的影響都遠遠大於其他污染物。大氣PM2.5污染的來源主要包括一次顆粒物排放的直接貢獻,以及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氨(NH3)等氣態前體物二次轉化的間接貢獻。
環境保護部於2014年1月啟動了全國各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共35個城市的PM2.5來源解析工作,結果表明,燃煤、機動車、揚塵、工業生產等是PM2.5的主要來源。大氣PM2.5的來源貢獻具有較大的地區差異。石家莊、濟南、太原、長春、哈爾濱、南京、貴陽、烏魯木齊等城市PM2.5的首要來源是燃煤排放,其佔比均在25%以上;河北各城市源解析結果表明,燃煤排放作為保定、廊坊、滄州等城市PM2.5首要來源,佔比均在30%以上,燃煤污染防治是上述城市PM2.5污染防控的重中之重。特別是冬季採暖期間,燃煤排放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PM2.5污染的貢獻更加凸顯,PM2.5中的有機碳(OC)、元素碳(EC)、硫酸鹽等主要組分都與燃煤排放直接相關,其他主要組分如硝酸鹽、銨鹽等也部分來自於燃煤鍋爐和燃煤散燒,冬季大氣重污染防控的首要任務就是大力削減燃煤排放。
㈥ 天津南部、河北南部等地將有重度霾,你覺得霾的形成與什麼有關
天津南部,河北南部等地區,將有重度霧霾的出現霧霾的形成與自然的天氣現象有關系,與人類人為排放的污染物也有關系,但是可以說到了冬季主要是因為季節性的這個氣候條件變化。
這個季節本來就是霧霾多發的季節,自然的因素我們是改變不了的,但是人為的因素確實可以控制的,比如說單雙號限行,比如說集體供暖等。公司他們的設備檢查確保設備是達標運行的。鼓勵人們公交出行少開私家車,避免交通擁堵的同時也能夠降低污染的排放,多植樹造林能夠發揮樹木本身吸塵的作用,降低空氣中污染物的比例,這都有作用。
㈦ 重度污染是怎麼形成的
重度污染是空氣污染,又稱為大氣污染,按照國際標准化組織(ISO)的定義,空氣污染通常是指:由於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引起某些物質進入大氣中,呈現出足夠的濃度,達到足夠的時間,並因此危害了人類的舒適、健康和福利或環境的現象。毅礪節能油霧收集凈化器
換言之,只要是某一種物質其存在的量、性質及時間足夠對人類或其他生物、財物產生影響者,我們就可以稱其為空氣污染物;而其存在造成的現象,就是上海空氣污染。
㈧ 天津發布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 涉及停工等事項
近日,天津市政府發布《天津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提出要落實打贏藍天保衛戰,進一步健全完善重污染天氣預警和應急機制。
在《應急預案》中,重污染天氣預警共分為黃色預警、橙色預警、紅色預警3個等級,並對此制定了三級響應措施。
在響應措施的「強制性減排措施」里,文件規定,達到相應預警級別以後,將「停止室外建築拆除、噴塗、粉刷、切割、護坡噴漿作業」;「除涉及重大民生工程、安全生產及應急搶險任務外,停止所有施工工地的土石方作業」;「除涉及重大民生工程、安全生產及應急搶險任務外,所有水泥粉磨站、渣土存放點全面停止生產、運行;全市混凝土攪拌站和砂漿攪拌站停止生產,嚴格落實封閉、苫蓋等降塵措施,並增加灑水降塵頻次。」
以下是應急預案通知全文: